影響中國太極拳發展的十大名家
影響中國太極拳發展的十大名家(2007-07-29 12:24:04) |
之一:張三丰
張三丰像
入選理由:創立了太極拳.
個人簡歷:張三丰,名全一,字玄玄,號三豐,遼東懿州人 。丰姿魁偉,龜形鶴骨,大耳圓目,須髯如戟。寒暑惟一衲一蓑,或處窮山,或游鬧市,嬉嬉自如。旁若無人。書經目不忘.凡吐詞發語。專以道德、仁義、忠孝為本。並無虛誕禍福欺逛於人。「所以心與神通、神與道一,事事皆有先見之理也」。或三五日—餐,或兩三月一食;高興時穿山走石,疲倦時鋪雲卧雪.行住無常,「人皆異之.咸以為神仙中人」。明洪武初年入武當山.拜玄帝於天柱峰.並遍游諸山,搜奇覽勝。他曾經對山中耆舊說:「吾山異日與今日大有不同矣。我且將五龍、南岩、紫霄去荊榛,拾瓦礫。但粗創焉」。命丘玄清住五龍,盧秋雲住南岩。劉古泉、楊善澄住紫霄。又在展旗峰北陲卜地結草廬。供奉玄帝香火.名曰「遇真宮」(永樂十年改建為玉虛宮);另在黃土城卜地結草庵,名曰「會仙館」(永樂間改建為遇真宮)。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90年)。他拂袖長往。不知去向。同年湘王朱柏(公元1371—1399年)朝謁武當山天柱峰。尋張三丰不得。寫有《贊張真仙詩》一首。詩云:「張玄玄。愛神仙。朝飲九渡之清流,暮宿南岩之紫煙。好山劫來知幾載。不與景物同推遷。我向空山尋不見。徒凄然!孤廬空寂大松里.獨有老彌松下眠.…」這些材料足以證明,明洪武年間張三丰曾在武當山修道傳教。洪武二十四年。明太祖遣三山高道使於四方,清理道教。因聞其名,故特意叮囑使者:「有張玄玄。可請來」。但始終未找到張三丰。
關於張三丰創太極拳的文字記載,迄今為止,尚未發現有早於清初黃宗羲《王征南墓志銘》及其子黃百家《內家拳法》的 史料。這兩種記載應該同出於王征南口述的內家拳源流,應該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之二:陳王廷
陳王廷
入選原因:一說老陳才是太極拳創始人,不管是不是都是太極拳祖宗之一.
個人簡歷:陳王廷(1600-1680) 字奏庭 根據大量史料的分析研究,研究整理當時各家拳法,創造太極拳的是明末的陳王廷。陳王廷是陳家溝第九世,其父名撫民,祖名思貴,均好拳習武,《陳氏家譜》說王廷又名奏廷,"明末武庠生,清初文庠生。在山東稱名手……陳氏拳手刀槍創始人也。"但族譜、墓碑、《溫縣誌》都作"王廷",故應作陳王廷。
陳王廷出身地主家庭,據《溫縣誌》記載,在明思宗崇禎十四年(1641),任溫縣"鄉兵守備",曾在山東掃蕩群匪,明亡後隱居家鄉。在他年老隱居期間,依據祖傳之拳術,博採眾家之精華,結合太極陰陽之理,參考中醫經絡學說及導引、吐納之術,創造了一套具有陰陽相合、剛柔相濟的太極拳。陳王廷傳統授下來的有一至五路太極拳、炮捶一路、長拳108勢,雙人推手和刀、槍、劍、棍、鐧、雙人粘槍等器械。其中雙人推手和雙人粘槍,更具有前所未有的獨特風格。陳王廷所創太極拳的主要傳人有:友蔣發、堂侄陳汝信、陳所樂等。
陳王廷的著作因年代久遠,多遭散失,現尚存《長短句》詞一首和《拳經總歌》。《長短句》日:"嘆當年,披堅執銳,掃蕩群氛,幾次顛險!蒙恩賜,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殘喘,只落得《黃庭》一卷隨身伴。悶來時造拳,忙來時耕田,趁餘閒,教下些弟子兒孫,成龍成虎任方便。欠官糧早完,要私債即還,驕謅勿用,忍讓為先。人人道我憨,人人道我顛。常洗耳,不彈冠。笑剎那萬戶諸侯,兢兢業業,不如俺心中常舒泰,名利總不貪。參透機時關,識彼邯鄲,陶情於魚水,盤桓乎山川,興也無干,廢也無干。若得個世境安康、恬淡如常,不忮不求,哪管他世熊炎涼,成也無關,敗也無關。不是神仙,誰是神仙?陳王廷的《拳經總歌》,總括了其所創拳套的理法,錄於後:縱放屈伸人莫知,諸靠纏繞我皆依,
劈打推壓得進步,搬撂橫采也難敵。
鉤棚逼攬人人曉,閃驚取巧有誰知?
佯輸詐走誰雲敗,引誘回沖致勝歸。
滾拴搭掃靈微妙,橫直劈砍奇更奇。
截進遮攔穿心肘,迎風接步紅炮捶;
二換掃壓挂面腳,左右邊簪庄跟腿;
截前壓後無縫鎖,聲東擊西要熟識。
上籠下提君須記,進攻退閃莫遲遲。
藏頭蓋面天下有,攢心剁肋世間稀。
教師不識此中理,難將武藝論高低。
之三:陳鑫
陳鑫像
入選原因:陳氏太極拳圖說,成了太極拳修鍊之經典著述.滋養了一代代名家.
個人簡歷:陳鑫(1894—1929),字品三,陳仲甡三子,叔伯排行五,陳氏十六世。前清歲貢生。為近代中國體育史上著名的太極拳理論家。自幼隨父習武,深諳太極武功之之精奧,後遵父命從文,文武兼備有成。為闡發陳氏世代太極拳理,晚年發憤著書。其主要著作有:《陳氏家乘》五卷,《安愚軒詩文集》若干卷,《陳氏太極拳圖說》(原名《陳氏太極拳圖畫講義》,出版時改是名)四卷,《太極拳引蒙入路》一卷及《三三六拳譜》等。其中《陳氏太極拳圖說》為其代表作。該書從1908年動筆,其時,他已年近花甲,至1919年完成,歷時十二寒暑。書稿成時,他已近古稀之年。十二年中,他對這部著作傾注了全部精力和心血,多次修改,親手抄錄而不懈。其抄本先後有四稿,每稿洋洋二、三十萬言。其毅力、精神確是感人。此書「本羲易之奧之,循生理之血脈,解每勢之妙用,指入門之訣竅。一洗拳術家守秘不傳之故習,舉數百年來陳氏歷代名哲苦心研究之結果,概然筆之於書而無所隱。」鑫無子,書成貧且病,遂召侄椿元於湘南,以書稿授之,囑其「若可傳則傳之,不則焚之,毋與妄人也。」1930年,唐豪發現書稿,經多方努力,幾經轉折,方於1933年出版行世。此時,鑫已逝多年。出版時,有人在書上加了些錯誤觀點,兜售其奸,不置一駁。瑕不掩瑜,陳鑫的著作正在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向太極拳高峰攀登。
之四楊露禪
入選原因:將陳式老架太極拳中的一些高難度動作,如跳躍、跌叉、震腳等,改作不跳、不跌、不速、不震,或縮小動作,使姿勢較為簡單,動作柔和易練.所謂「誰料豫北陳家拳,卻賴冀南楊家傳」 .
個人簡歷:楊露禪(1799—1872年),名福魁。河北廣平府(今永年縣)人。自幼好武,因家貧,迫於生計,在廣平府西關大街中藥字型大小「太和堂」中幹活。這藥店為陳家溝人陳德瑚所開。陳見楊為人勤謹,忠實可靠,又聰明能幹,便派他到故鄉陳家溝家中做工。適逢陳長興借陳德瑚家授徒。楊心中十分羨慕,有心拜師學藝,但一者事繁,二者又怕陳不收自己。他雖然懂得江湖禁忌, 但因學藝心切,便在陳氏師徒練拳時,在一旁觀看,用心記下某些招式,無人時便私下練習。久而久之,竟有所得。後被陳發現,見其是可造之才,不但沒有怪罪他,反而大膽摒棄門戶之見和江湖禁忌,和陳德瑚商量,准其在業餘時間正式學習太極拳。
這樣,楊露禪才得以正式拜陳長興為師。這便是民間傳說中《楊露禪陳溝偷拳》的真貌。經小說家的藝術加工,如民國初年有人所編的傳奇小說《金蟬盜技》等,也由此衍化而來。
楊露撣正式拜師後。十八年中三下陳家溝,深得陳式太極拳精髓。藝成時,他已是四十歲左右的人了。為了生活,他先在家鄉永年教授太極拳,後被人推薦去北京授徒。因武藝高強,號稱「楊無敵」。他在北京授拳時,因弟子多為王公大臣, 貝勒貴族,生活奢侈而體弱多病,又不耐艱苦。楊露禪考慮到這些人的身體素質和保健需要,將陳式老架太極拳中的一些高難度動作,如跳躍、跌叉、震腳等,改作不跳、不跌、不速、不震,或縮小動作,使姿勢較為簡單,動作柔和易練,既適合穿長衫、留辮子的人練習,又有益於健身。時間長了,便形成了一種拳式,號稱「太極小架子」。後經其子、孫修改,定型而成楊式太極拳,並發展成大小兩種套路。其特點是:姿勢舒展大方,速度緩勻,剛柔內含,輕沉兼有。此拳一出,在京、津一帶影響很大,學者日眾,而這時陳家的太極拳卻仍在陳姓內部傳遞,所以當時的武術傳人楊季子寫的詩中,有「誰料豫北陳家拳,卻賴冀南楊家傳」 的句子。
後來,楊露禪的次子楊班侯(1837--1892年)傳楊式小架太極拳於滿族人全佑(1834—1902年),全佑之子鑒泉後從漢姓吳,他將父親傳授的楊式太極拳修改定型,自成一家。此拳的特點是:重神靜,長柔化,馬弓步時呈川字形和身稍前傾,而又要求斜中寓直。推後時,寧靜而不忘動,架式大小適中,動作緊湊 柔和,神志舒靜。在社會上流傳後,被世人稱為「吳式太極拳」。
之五 王宗岳
王宗岳像
入選原因:一篇,《太極拳論》,雖是數百言,影響深遠,為太極拳家必背之篇目.
個人簡介:王宗岳
清乾隆間山西人。乾隆五十六年至六十年(1791-1795)間曾寓河南洛陽、開封一帶。當過塾師。精通拳法、劍法、槍法,研究數十年,頗有心得。所著《太極拳譜》中之《太極拳論》,被視為太極拳經典理論。另有《陰符槍譜》等。一說為明代人,內家拳名家。見《清史稿·王來咸傳》、《王征南墓志銘》。之六 武禹襄
武禹襄像
入選原因:太極拳中少有的進士,武禹襄傳世論文有《十三勢行功要解》、《太極拳解》、《太極拳論要解》、《四字秘訣》、《身法八要》、《十三勢說略》等是太極拳修鍊者必讀篇什。他被後世尊為武式太極拳的創始人。
個人簡歷:武禹襄
武河清,字禹襄(1812-1880),號廉泉,清代直隸廣平府人。禹襄曾祖靜遠以武癢生授衛千總職;祖父大勇,弱冠游武摩;父烈,邑摩生。長兄澄清,舉人,官河南舞陽縣知縣;次兄汝清,進士,官刑部四川司員外郎。伯仲三人受家教,均習武。
禹襄出身望族,博覽群書,有文炳然。雖未能以科名顯,然以才幹和志向為當道所器重,頻受邀,均以老母在堂辭卻。
里人楊祿禪赴河南溫縣陳家溝學習太極拳,十有餘年,備極精巧。禹襄見而好之,常與比較,彼不肯輕以授人,僅得其大概。後赴溫縣趙堡鎮,從陳清平學習太極拳,精妙始得。此後勤加鑽研。禹襄長兄澄清從河南舞陽縣鹽店得到一篇王宗岳的《太極拳論》,轉交給禹襄。太極拳本為民間秘傳,傳承無可考。王宗岳的《太極拳論》短短不足五百字,是當時僅有的太極拳理論文章。禹襄比照參悟,結合實踐,常招來力大者與之較技,短驗實際效果。
楊祿禪曾把其子楊班侯送到禹襄處念書。禹襄對班侯的評價是「讀書不甚聰敏,習拳頗領悟。」所以名震北京的班侯之拳技,除了得之父傳外,也曾受教於禹襄。
武禹襄終生研究太權拳,及至到老,病卧床榻,猶為侍疾者講論拳術,娓娓不倦。其甥李亦希、李承綸均從其學,尤以李亦舍拳藝最精。
武禹襄傳世論文有《十三勢行功要解》、《太極拳解》、《太極拳論要解》、《四字秘訣》、《身法八要》、《十三勢說略》等。被後世尊為武式太極拳的創始人。武禹襄故居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吸引了海內外眾多太極拳愛好者的瞻仰
之七 楊澄甫
楊澄甫像
入選原因:為楊式太極拳定型,使得該拳成為目前世界上習練人群最多的太極拳。
個人簡歷:
太極宗師楊澄甫,字兆清,1883年生於北京,其祖父楊露禪、伯父楊班侯、父親楊健侯均為太極名家。
澄甫公幼年隨父學拳。健侯公性情溫和,回憶早年練功之苦,對於愛子澄甫不忍管束過嚴。澄甫公每日到拳場練功,拳劍刀槍、推手散手,雖然均合乎楊家祖傳規矩,但並末真正痛下苦功。1912年,澄甫29歲,在北京中山公園設立拳場,公開傳授楊式太極拳劍刀槍,只教架式,欲學大捋散手、粘劍粘桿,必需到楊府拳場,健侯公在家中親自坐鎮。健侯公思慮周密,布置得當,故澄甫公授拳一帆風順。
1917年,健侯公臨終之前,老淚縱橫,痛責澄甫公日:「你大哥隨伯父練拳,刻苦異常,早已功成名就。你開門授徒,我在後面撐著。現在我要走了,如有高手前來比試,你萬一失手,楊家威名掃地。你不用功,楊家功夫失傳,真是不孝之極。我死不暝目!」澄甫公驚聞此言,痛徹心肺,垂淚叩首,發誓用功。
健侯公逝世之後,澄甫公閉門謝客,日夜苦練。此時澄甫公已34歲。健侯公有一位家道殷實之門生,每月敬奉澄甫公束修大洋30元,作為安家費用。澄甫公以每月6元大洋工資,僱用一名身強力壯大漢作為「樁子」。練拳者用木柱或石碑作為打擊目標,試驗勁力,稱為「打樁」。例如,練大捋之靠勁,楊家老輩要練靠打木樁(九宮樁)或樹樁;練白臘桿之粘勁,亦每日在樹樁上左右反覆刷勁。然而草木無情,唯有活人方能跳躍、躲閃、反擊。以人為目標試勁,乃打「活樁」。推手、散手之身法、步法,均合乎太極門內之規格。其他門派武師上門比試,決不會按太極門之規格出手。因此尚須打「活樁」,在各種不規範狀況下,以身軀之任意部位接勁,將人樁騰空放出。楊式太極之長勁,雖然將人彈放甚遠,但人樁決無內傷之虞。一根白臘桿、一個人樁,陪伴澄甫公閉門苦練6年,反覆悟健侯公所授之內功心法,終於內勁通靈,可以隨手將人樁發放至2丈外。
澄甫公心中尚末踏實,因為人樁畢竟不是武師。當時吳鑒泉先生在北京天壇授拳,門徒眾多,乃德高望重之太極名家。澄甫公遂前往天壇找吳氏試手。吳氏得知澄甫公來方,趕緊超出茶室招呼::「三爺多時不見,有何指教?」澄甫公日:「沒事。咱倆摩摩手。」兩人一搭手,澄甫公順勢進圈,手背帖在吳氏腹部,輕輕往上提了3下,吳順勢跳了3跳,楊吳本有同門之誼,又有眾多門徒在場,故澄甫公點到為止,並末發勁。吳氏柔化功夫極好,往年澄甫公與吳推手,往無法將吳粘住,更不能將其放出。如今一搭手即將吳粘住,澄甫公自知功夫長進,今非昔比,遂放心開門授徒,此時澄甫公已40歲矣(1923年)。
北京練武行家極多,聽說楊三爺重開山門,上門討教者絡繹不絕。澄甫公來者不拒,對方莫不隨手跌出尋丈之外,甚至有人被澄甫公騰空擊出二、三丈遠,跌至楊府門外。路人、圍觀者嘖嘖稱奇。於是澄甫公名聲大噪。登門比武者只有兩人與澄甫公末分高下。其中之一河北香河縣人張策(1859-1935),字秀林,乃通臂拳名家,人稱「臂聖」,外號「張大辮子」。辛亥革命後,張仍保留辮,與人交手之時,他一搖頭,辮子飛到對手眼前。對方一眨眼,即被擊出。另一位是形意、八卦名家孫福全(1861-1932),字祿堂,河北完縣人。孫先5生瘦小輕靈,有」活猴「之美譽。露祥公與董海川比武之後,義結金蘭。澄甫公亦在比武之後,與張秀林、孫祿堂結義,成為換帖兄弟。此三人乃當時北京武術界之魁首也。
之八 陳發科
陳發科像
入選原因:其傳人是現在陳式太極拳的中堅力量,讓陳式太極拳走向世界。
個人簡歷:陳發科的家庭是真正的太極拳世家。他的曾祖父陳長興(一七七一~一八五三),是楊式太極拳創始人楊露禪(一七九九~~一八七三)的老師。楊露禪在陳長興那裡學了許多年,才學到太極拳的真功夫。陳長興的父親陳秉旺也是非常出名的太極拳家。陳長興以保鏢(護送貨物的保鏢)為業,經常來往河南、山東一帶,山東的強盜對他非常害怕。晚年的時候,陳長興在村裡辦武館教學生。陳發科的祖父陳耕耘(享壽七十九歲)自幼跟陳長興學拳,也以保鏢為業,曾參加戰鬥立戰功。有一次他保鏢至山東萊州府,降服了當地的大盜田爾旺,萊州的百姓出錢立碑紀念他。
一九〇〇年左右,當時在山東省任官的袁世凱(後來任中國第一任總統)看到這碑,請了陳耕耘的兒子陳延熙(享年八十一歲)去教他的兒子們練拳,共教了六年。陳延熙就是陳發科的父親,陳延熙的太極拳功夫也非常好。陳發科曾講給他的學生洪均生老師(一九O七~一九九六)聽,當陳延熙去教袁世凱的兒子幾年後回家,看到陳發科的太極拳功夫大有進步,非常高興,走到院子中間,身穿皮袍馬褂兩手插在袖子里,叫他的子侄數人圍攻他。眾人一接觸他的身,他略一轉動,眾人都紛紛跌地。當時陳發科感嘆說,我比不上父親,打人還要用手。但是洪老師說陳發科晚年也達到了這種水平了。陳延熙同時還是一位非常出名的中國外科醫生。陳發科跟洪老師講他練拳的故事:陳發科是陳延熙晚年生的兒子,前面有二個哥哥得瘟疫死了,所以家裡人對他很溺愛。他吃東西不節制,肚子生了痞塊,經常犯病,痛得在床上打滾。雖然知道練拳對身體有好處,能治病,但因為身體虛弱,就懶於去練,到十四歲時還沒有練出一點功夫。那時因為陳延熙去袁世凱處教拳不在家。請了陳發科的一位堂兄來伴他看家、種地。這位堂兄不僅身體壯實,拳也練得很好,在當時陳家溝的年輕人中是最好之一。有一天晚上,一些陳氏的長輩來陳發科家中閑談,當談到家傳的拳時,有人惋惜說:「延熙這一支,輩輩出高手,可惜到發科這一輩就完了,他都十四歲了,還這麼虛弱,不能下功夫,這不眼看完了嗎?」陳發科聽後,覺得很羞恥,暗自想:無論如何,也不能讓家傳的技藝斷在我手裡,至少也要趕上堂兄。可是又想,我們兄弟同吃、同睡、同幹活,也一同練功,我勤練能長進,但他也長進,怎樣才能趕上他呢?為著這件事,陳發科好幾天睡不好覺,吃不好飯。有一天早上,他們倆一起下田幹活,走到半路,堂兄忽然想起忘帶了一件農具。他對陳發科說:「你去拿吧,你快跑回去,我慢慢走著等你。」於是,陳發科跑回去取了農具來,趕上堂兄。午飯時,陳發科想著堂兄剛才的話「你快跑,我慢慢走等你」結果跑個來回還趕得上,聯繫到練拳,我如果加倍練,不就能漸漸趕上堂兄了嗎?從此,陳發科下定決心苦練,除了跟堂兄一同練,中午堂兄午睡他也練,晚上一同睡下,陳發科只睡二個多鐘頭,又起來練。因為怕吵醒堂兄,陳發科不敢開門到外面練,只能在二張床中間練,並把震腳等會出響聲的動作都改為放鬆練。就這樣,從十四歲到十七歲,苦練了三年,堂兄始終沒發現。陳發科平時自己苦練,有時也請教其它的叔伯們練推手。但是他不敢與堂兄練,因他功夫好,一推手就來真的。堂兄說:練武要認真練,不能跟自己人練就隨便,以後習慣了,遇上敵人就會吃虧。他和自己的堂兄弟、侄兒們推手,總是一絲不讓,常常把人摔得頭破血流。陳發科經過三年苦練,肚上的痞塊消了,個頭長高了,身體發育也正常了,功夫也不知不覺間長進了。有一天,為了試試自己的進步有多大,也向堂兄提出,請他教推手。堂兄笑笑說:「好哇,我們家的年輕人都差不多嘗過我的手段,以前你太瘦弱,不敢和你推。現在你壯實了,經得起摔打了,可以嘗嘗和我推手的滋味了。」說完他們就推起來。堂兄連續三次發勁摔陳發科,結果都被陳發科反摔出去。直到第三次摔倒後,他才醒悟,陳發科的功夫已超過他了。他心裡不服氣,氣憤地走了,口裡還嘟嚷著:『怪不得你們這一支輩輩出高手,大概有秘訣吧,連遠不如我的,都超過我了。看來我們別支的不能練這個拳了。』 陳發科說,其實這三年父親都沒回家,沒有教他秘訣,這是三年苦練的結果。通過這件事,我們可以看到苦練的重要,經過苦練,身體變強壯,技藝也大有長進,但是這件事並不能說明太極拳沒有秘訣,或者秘訣不重要。這三年雖然父親沒有教陳發科什麼秘訣,但是以前父親在家時他可能聽過練拳的方法、要求,只是沒有好好練。而這三年他和其它叔伯練,他們也會教他太極拳的真正技藝的。說沒有秘訣,只是說陳發科並沒有掌握這堂兄所不知的秘訣,大家都是練習陳氏家傳的拳,由於陳發科發憤苦練,一方面是練得多,一方面也是更用心體會,所以進步快。相反堂兄練到一定功夫後,以為自己功夫已不錯,練得沒有陳發科多,也沒有很用心去鑽研,才會被陳發科超過。對於我們一般練太極拳的人,一定不可以光用苦練,必須先學習到正確的太極拳技藝,然後加上苦練,才能成功。我的陳式太極拳老師洪均生常常說,練太極拳要巧練,要動腦筋練,練得對才下苦功練。之九 孫祿堂
孫祿堂像
入選原因:孫式太極拳的創始人,融太極、八卦、形意於一身,傳奇經歷和武學都影響巨大。
個人簡歷:
孫祿堂(1860—1933年)名祿堂,字福全,晚號涵齋,別號活猴。完縣東任家疃人,清末民初蜚聲海內外的著名武學大家,堪稱一代宗師,在近代武林中素有虎頭少保,天下第一手之稱。
孫祿堂天資聰穎,勤奮好學,9歲喪父,家中一貧如洗,由老母撫養成人。他喜愛武術,曾拜一位江湖拳師學習少林拳術,時間雖短,但他好學苦練,練得一身好功夫。11歲時背井離鄉,去保定一家毛筆店做學徒。13歲時孫祿堂拜河北省名拳師李魁元為師,學習形意拳,同時文武兼學。兩年後,孫的武藝出類拔萃,李魁元便把他推薦給自己的師傅郭雲深繼續深造。不久他便把形意拳的真功學到手。然而他並不滿足,還繼續尋師學藝,到北京跟八卦掌名師,程廷華學藝,由於孫祿堂本來功底深厚,又得程師竭力指教,苦練年余,盡得八封掌的精髓。為使他經風雨見世面,廣識神州武林各派之精華,追本求源,掙脫師法樊籬,日後自成一家,便誠懇地勸他離師門去四海訪藝。1886年春,孫祿堂隻身徙步壯遊南北11省,期間訪少林,朝武當,上峨嵋,聞有藝者必訪之,逢人較技未遇對手。1888年他返歸故里,同年在家鄉創辦了蒲陽拳社,廣收門徙。
1907年東三省總督徐世昌久聞孫祿堂武功絕倫,由此聘他為幕賓,同往東北,1909年孫隨徐返回北京。1912年孫祿堂在北京遇太極名家郝為真。郝將自己所習太極拳之心得傳於孫祿堂。此時孫祿堂武功卓絕,德高望重,譽滿京城。1918年孫祿堂終於將三家合冶一爐,融會貫通,革故鼎新,創立了孫氏太極拳,卓然自成一家。同年徐世昌請孫祿堂入總統府,任武宣官。1928年3月,南京中央國術館成立,孫受聘為該館武當門門長,7月,又被聘為江蘇省國術館副館長兼教務長。孫祿堂晚年,正值列強環伺,國力衰微,民族危亡日趨嚴重,在外侮面前,孫大義凜然,在他年近半百時,曾信手擊昏挑戰的俄國著名格鬥家彼得洛夫,年逾花甲時,力挫日本天皇欽命大武士板垣一雄,古稀之年,又一舉擊敗日本5名技術高手的聯合挑戰,故在武林中不虛有虎頭少保,天下第一手的美稱。
孫祿堂晚年,已將拳術傳給了次子存國,小女劍雲及門下弟子,孫一生弟子眾多,遍布海內外,小女孫劍雲女士是現任孫氏術極拳研究會會長,孫氏太極拳的第二代掌門人。1915年到1932期間,孫祿堂除撰寫了《太極拳學》外、還先後著述《形意拳學》、《八卦掌學》、《拳意述真》、《八卦劍學》、《論拳術內外家之別》等重要專著和文章。1933年冬天他無疾而終。
之十 吳鑒泉
吳鑒泉像
入選原因:創立吳式太極拳。
個人簡歷:吳鑒泉,又名愛紳,滿族,(1870---1942),河北大興縣人,吳式太極拳創始人。吳自幼喜愛武術,隨其父習練太極拳。(其父吳全佑,隨楊露、楊班候父子學習太極拳大、小架,久練不綴,為一代太極名師)。吳鑒泉得父親傳,精通太極拳大、小架和各種器械的演練。其苦心磨練,日久技精,溶和太極拳大、小架之精於己的拳架中,經過數十年演變、發展,形成獨具特色的拳架,為吳式太極拳。
吳式太極拳共84式,特點為:拳架小巧,具有大架功底,剛柔相濟、快慢相間;演練起來輕快柔和、連綿不斷、開展不失緊湊,緊湊中又透輕鬆自如。吳鑒泉於1928年被上海精武會和國術館聘為教授,於1933創設鑒泉拳社,培養了大批學員,為吳式太極拳的傳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鑒泉拳設發展至今,分社己遍布海內外多個國家和地區,其門人遍布海內外,吳式太極拳如今在海內外廣為流傳。
推薦閱讀:
※一個讓美國人笑翻的中國人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周易八卦之六親發動,六親變化
※中國「剩女」多數很被動
※西方占卜與中國五行的聯繫與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