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白癜風

- 白癜風 -
【概述】
      白癜風是一種後天性局限性皮膚色素脫失的皮膚病。本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局限性大小不等的邊緣清楚的色素脫失斑病損,病損處毛髮可變白,無任何自覺癥狀,日晒後可有灼癢感。本病病因不明,易診難治。     白癜風,中醫學稱為白駁風,但在隋唐時期,亦稱「白癜」或「白癜風」。如《諸病源候論》中描述:「白癜者,面及頸項身體皮肉色變白,與肉色不同,亦不癢痛,謂之白癜」。目前認為,其病因病機較複雜,外因為感受風邪,跌仆損傷;內因為情志內傷,亡血失精,致氣血失和或氣滯血瘀,血不滋養皮膚而成本病。在治療上採用調和氣血,驅風通絡,滋補肝腎,養血祛風等法,尚有一定療效。     針灸治療本病,首見於《備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倡用灸法。後世醫著,如《針灸資生經》、《普濟方》雖有載述,但內容與上述二書基本類似,未見明顯發展。至明清針灸醫籍有關記載更為鮮見。     針灸治療白癜風的現代文獻,直至八十年代才陸續出現。不僅國內有多篇臨床文章發表,國外(斯里蘭卡)的醫生也用針灸之法治癒一例白癜風病人[1]。目前,針灸治療白癜風的穴位刺激法,應用頗為廣泛,包括艾灸、皮膚針叩刺、耳針及耳穴壓丸、穴位埋線、針灸加電磁波治療等等。就療效而言,根據本文所收資料統計,其有效率在90%左右。應該指出的是,這是針對本病早期,病損比較局限的情況而言,至於針灸對大面積或全身性泛發的白癜風的效果評價,特別是遠期療效,還有待於進一步觀察。而針灸治療白癜風的機理,更有必要加以探索。

【治療】
      耳穴壓丸     (一)取穴     主穴:肺、內分泌、腎上腺、神門。     配穴;阿是穴、膈、皮質下、緣中、交感。     阿是穴位置:即白斑皮損區(下同)。     (二)治法     每次選主穴3~4穴,配穴1~2穴。開始可用埋針法,尋得敏感點後,將圖釘形撳針刺入所選穴位,外用膠布固定,留針3~5天,再換貼,5次為一療程。從第二療程起改為以王不留行子或磁珠(380高斯)置於0.7×0.7厘米小方塊膠布上貼敷耳穴,每日按壓數次,以加強刺激。症屬虛寒者,手法輕,症屬實熱者,手法可重,每周貼換1次。以上均為貼敷一側耳穴,兩耳交替進行。在治療過程,可在白斑處用梅花針輕度叩刺,並艾條灸至局部皮膚潮紅,以加強療效。     (三)療效評價     療效判別標準:臨床痊癒:皮膚白色斑塊全部與正常顏色無差異;顯效:皮膚顏色變深接近正常,白色斑塊縮小或部分消失;有效:病變停止發展,白色斑塊稍變深或縮小;無效:治療前後無改變。     共治361例,痊癒27例(7.5%),顯效138例(38.2%),有效173例(47.9%),無效23例(6.4%),總有效率 為93.6%[2,3]。     綜合法     (一)取穴     主穴:俠下、癜風。     配穴:阿是穴。     俠下穴位置:肱二頭肌外側緣中1/3與下1/3交界處稍上方。     癜風穴位置:中指末節指腹下緣,指間關節橫紋中點稍上。    (二)治法     一般僅取主穴,如效欠佳,加配穴。俠下穴,以三棱針點刺出血,未出血者可於點刺處拔罐。每次取一側,兩側交替進行,每周點刺1次。癜風穴,施無疤痕性著膚灸,麥粒大艾炷,灸3壯(不宜起水泡)。所用為葯艾,灸葯處方:五倍子、桑葉、威靈仙、當歸、川芎、白蔻仁各100克,石菖蒲、白芥子各30克,全蠍10克,共研細末。亦為每周灸1次。     配穴用艾條灸法。先將白紙剪一與皮損等大之洞,以遮住周圍正常之皮膚,將艾條點燃後,對準白斑處,距離以患者能耐受為宜,可由外向內作迴旋灸,逐漸縮小範圍。開始時,每次將白斑灸至呈粉紅色(高度充血),每日1次,連灸7~8日。以後每次灸至白斑部呈紅色或接近正常膚色,改為每日灸1~2次,直至與正常膚色相同。再灸3~5次,以鞏固效果。有條件者,可於灸後用電磁波治療器(TDP燈)對阿是穴照射20分鐘。     (三)療效評價      共治43例,臨床痊癒2例(4.4%),顯效27例(60.0%),有效13例(28.9%),無效3例(6.7%),總有效率為93.3%[4~6]。     穴位埋植     (一)取穴     主穴:曲池、陽陵泉。     配穴:膈俞、肺俞、脾俞、胃俞、腎俞、膻中、關元、外關、三陰交。     (二)治法     以主穴為主,酌配配穴。每次取2~3對穴,穴位可輪流取用,採用埋線針埋植法。取0/2~1號腸線,剪成4~5厘米長小段,消毒配。選好穴後做標記,在穴位下0.6寸處為埋植點,消毒並局麻。局麻用1~2%普魯卡因注射液1~2毫升,首先打出皮丘,然後 穴位中心邊注葯邊進針,出針後再消毒1次。埋線時,左手持鑷夾住腸線段,將線中央;置於皮丘上,右手持埋線針,缺口向下壓線,以15度角向穴位中心推入,直至線頭全部進入皮內,再埋入0.5厘米,針孔蓋以消毒敷料。1~3月埋植1次,見效者按期治療。如埋植3次無效者,改用他法。     (三)療效評價     療效判別標準:基本痊癒:白斑處90%以上恢復正常,一年以上仍漸向好的方向發展;顯效:埋植1周後,病情停止發展,白斑處色素逐漸增加,2個月內逐漸呈現粉紅色乃至正常膚色,半年內無未複發;有效:白斑色澤變淡。治療後半年內症情未發展;無效:治療3次,半年內白斑無變化,且症情發展者。     共治83例,按上述標準,基本痊癒4例(4.8%),顯效31例(37.3%),有效34例(41.0%),無效14例(16.9%),總有效率為83.1%。以青少年泛髮型,病史短,發展快,範圍廣者療效最佳。白斑由白轉為粉紅乃至正常膚色者,約需2~6個月時間[7]。     隔葯灸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二)治法     先用酒精消毒阿是穴,上塗一層薄薄金黃膏,再用艾條作迴旋灸30分鐘,泛發者可分區施治。灸後擦凈患部,每日1次,12次為一療程。加服還原丹,>15歲,1丸/日3次,<15歲,1丸/日2次。忌食辛辣、海鮮。     (三)療效評價     共治147例,痊癒2例,顯效40例,有效84例,無效21例,總有效率85.7%[9]。     拔罐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配穴:孔最、足三里、三陰交。     (二)治法     藥液製備:以川芎、木香、荊芥各10克,丹參、白蒺藜、當歸、赤芍、丹皮各15克,雞血藤20克,靈磁石30克,投入適量95%酒精中浸泡10天,去渣取汁200毫升貯於玻璃瓶中密封備用。     阿是穴視皮損大小而定,白斑範圍小者1隻火罐於皮損處拔之,白斑範圍較大,取2~5隻火罐於皮損邊緣處拔罐。配穴,每次取一側穴,每側穴位連續拔罐10次,再改取另一側,交替進行。操作方法:以指頭大小脫脂棉球放到藥液中浸透,將其貼於火罐之中段,用火點燃吸拔。每次拔15~20分鐘。皮損處起罐後塗以中藥酊劑(紅花、白蒺藜、川芎各等分,用適量30%酒精浸泡),並在日光下曬5~20分鐘。每日1次,30次為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共治40例,痊癒13例,顯效9例,有效14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90.0%[8]。     火針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配穴:陽虛體弱者,加夾脊穴;脾胃虛寒者,加脾俞、胃俞、章門、中脘;肝氣不舒者,加內關、公孫、足三里、太沖。     (二)治法     局部常規消毒,並注射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用26號火針,將針尖在酒精燈上燒紅後,迅速點刺白色病損區,燒一次點一下,一針接一針,直到整個患部布滿針點為止。配穴中,內關、公孫、足三里、太沖用毫針刺,其餘配穴均用火針點刺。治療後用消毒紗布包紮,7~10天後結痂脫落,進行2第次治療,一般10次為一療程,直到白色病區全部消失,皮色恢復正常即可停止治療。開始治療時往往看不到出血點,經過2~3次治療後,局部毛細血管出現充盈,色素開始增多。如果邊點邊有血點出現即是接近痊癒的佳兆。     (三)療效評價     共治療280例,痊癒112例,佔40%;顯效115例,佔41%;中斷治療或無效者53%,19%。總有效率為81%[10]。   【主要參考文獻】     [1]AdvPremaratne(趙增午譯)。針刺治療白癜風。上海中醫藥雜誌 1981;(3):22。     [2]楊秀芳,等。耳穴壓迫治療白癜風227例療效觀察。新醫學 1983;14(11):581。     [3]郭啟清。耳針治療白癜風。中國針灸 9(5):52,1989。     [4]張道宗,等。針灸加電磁波治療白癜風13例療效觀察。安徽中醫學院學報 1986;5(4):44。     [5]吳靖寰。針灸治療白癜風26例療效觀察。臨床皮膚科雜誌 1981;10(1):12。     [6]李洪福。艾條灸治白癜風六例。中國針灸 1983;3(3):29。     [7]陸 健,等。穴位埋線治療白癜風83例療效觀察。中國針灸 1989;9(4):12。     [8]紀 鈞。藥罐療計治療白癜風臨床療效觀察。中國針灸 1992;12(3):11。     [9]魏明豐,等。隔葯灸為主治療白癜風147例臨床觀察。中國針灸 1990;10(6):9。     [10]張喜蘭。火針治療白癜風280例臨床觀察。山西中醫  1991;7(4):37。  

推薦閱讀:

洛陽白癜風研究所,風雨兼程別忘了攜一把傘
為什麼人會患白癜風?
遮蓋液幫患者破除患者心理壓力怪圈!
哪些行為會引發白癜風的擴散呢
哪些因素會導致白癜風病情的惡化呢

TAG:白癜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