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年前日本天皇「退位」,所為何事?
[摘要]孝明天皇的兒子,即鼎鼎有名的明治天皇。明治天皇不僅給光格天皇之父典仁親王追加上「慶光天皇」尊號,還將歷代以來所有以「院」為稱呼的先祖,全部置換為「天皇」,可謂重構天皇體系。
江戶幕府(又稱德川幕府)後期的文化十四年(1817年)三月二十二日,第119代天皇——光格天皇在位37年之後突然宣布退位,成為日本歷史上第59位、也是迄今為止最後一位「生前退位」天皇。
在中國人印象中,日本天皇形象似乎停留在「萬世一系統治國家」這個近代概念上,然而從中世紀以後的歷史來看,天皇權力並不大,皇權還一直處於萎縮狀態。
早在元和元年(1615年)九月,江戶幕府消滅死敵豐臣家之後,針對京都皇室與公卿發布《禁中並公家諸法度》,強調「天子諸藝能之事,第一御學問也」,還以建議形式強行規定了公卿座次排序、年號更改原則乃至官員任免原則,幾乎把天皇權力都收歸己有。這等於使天皇完全退出了現實政治舞台。
但就在1780年光格天皇即位之後,「尊號一件」事件卻又扯動了天皇與幕府雙方的神經。
日版「大禮之議」
光格天皇出身閑院宮,是四大世襲親王之一。早在他爺爺那一輩,閑院宮就從皇室正脈獨立出來,加之光格天皇本人排行第六,本來並無繼承權,乃至於要送去寺廟出家。不過安永八年(1779年)後桃園天皇(第118代)去世以後,事情卻有了轉機。
後桃園天皇去世時,沒有留下兒子,只有一個女兒,皇室正脈也宣告中斷,必須要從四大親王家族裡挑選。候選人有三個,第一位是伏見宮貞敬親王,第二位是閑院宮美仁親王,第三位是閑院宮師仁親王。由於閑院宮比伏見宮離皇室正脈更近,皇室也希望後桃園天皇的女兒成為下一任皇后,於是只剩下還未婚配的閑院宮師仁親王可以勝任了。安永九年(1780年)十二月四日,光格天皇登基稱帝。
但問題來了,光格天皇的生父閑院宮典仁親王依然健在,在朝廷之內,會出現兒子地位高於父親的情況。更重要的是,幕府《禁中並公家諸法度》第二條規定,「三公之下親王」,親王家比現任的太政大臣、右大臣、左大臣都要低。可光格天皇豈能忍受生身父親仰人鼻息。
天明八年(1788年),天皇通過公卿中山愛親向幕府提交申請,給父親加上「太上天皇」(上皇)尊號——明朝嘉靖(1522~1566年)初年的「大禮之議」(嘉靖帝以地方藩王入主皇位,為給生父上尊號爭議與廷臣爆發激烈對抗),又在日本出現。
此時的幕府執政者,是後來主持寬政改革(寬政年間實行,江戶幕府時代三大改革之一)的松平定信。他的態度非常堅決,以「太平盛世無理由給未及皇位之人上尊號」為由,拒絕朝廷要求。然而皇室方面也不是沒有準備,他們搬出了江戶幕府的官方意識形態——朱子學,主張「為君臣者有君臣之理,為父子者有父子之理」,要求父子與君臣必須相一致。寬政三年(1791年)12月,天皇在京都召開「群議」,參與討論的40名公卿里,有35名同意給天皇生父上尊號,京都似乎已經沒有阻礙力量。
然而事情還沒傳到幕府,公卿鷹司輔平先著急了。
鷹司輔平也出身於閑院宮,是典仁親王弟弟,也是光格天皇的叔父,不過他並沒有繼承閑院宮家業,而是過繼到公卿鷹司家擔任關白(攝政)。他擔心,一旦光格天皇真給了典仁親王以上皇尊號,會引起朝廷與幕府之間尖銳對立,並不一定是好事。
鷹司輔平一方面勸說光格天皇不要輕舉妄動,一方面寫信松平定信,表示願意放棄給天皇上尊號一事,然而也希望幕府能夠相應提高典仁親王待遇。與此同時,幕府內部最支持皇室的水戶德川家表示力挺松平定信,仍然在世的後櫻町上皇也不願意插手這「尊號一件」。
松平定信得到書信,明白京都公卿系統並不是鐵板一塊,便放心大膽搞起了清洗運動。他首先以「大政委任論」為基礎,主張幕府有權代替天皇處置公卿,一舉將中山愛親、正親町公明等提議尊號之人加以處分。大棒用完了,他又對典仁親王本人加以安撫,給後者增加了1000石收入,光格天皇便也沒再繼續追究。
重構天皇體系
應該說,松平定信此舉並不是專門沖著天皇本人而去。就在同一時期,江戶幕府第11代將軍德川家齊同樣提出申請,希望給自己健在的父親一橋治濟加上「大御所」(退休將軍)稱號,松平定信也毫不客氣地拒絕了這一請求。既然將軍這邊拒絕了,那天皇那邊也再無接受之理,否則便里外不一致了。
光格天皇這一次雖然沒能成功給父親上尊號,但為了恢復京都往日聲威,他重新開闢了斷絕近400年的石清水八幡宮與賀茂神社祭祀,某種程度上引發民間對於皇室的再度關注。文化十四年(1817年),他將皇位讓予兒子,即後來的仁孝天皇,自己以「太上天皇」身份繼續執掌皇室事宜。
天保十一年(1840年)十一月十八日,69歲的光格天皇去世。這位天皇一舉創造了兩個第一:他是從光孝天皇(58代)以來第一個不以追號稱呼、而是獲得謚號的天皇,也是村上天皇(62代)以來第一個獲得「天皇」號的天皇。
聽起來有些不可思議,但在日本歷史上大部分時間裡,天皇並沒有像中國的皇帝去世後那樣得到謚號,而只是以生前居住地的地名,或死後埋葬的陵寢名作為「追號」,如村上、櫻町、桃園等。有的「追號」如果用過了,還要加上一個「後」字,如後村上、後櫻町、後桃園等。天皇本人也沒有「天皇」號,而是以「追號+院」形式來作為天皇的稱呼。
考慮到光格天皇的陵寢叫做「後月輪陵」,按照慣例他應該叫做「月輪院」。然而在京都公卿看來,這位天皇熱衷於復興「故典舊儀」「專於仁愛、播於庶民」,應該獲得謚號與天皇號,而幕府這時已接觸到西方列強,心思早就不在天皇身上,便順水推舟同意了。光格天皇之後的仁孝天皇、孝明天皇,也都獲得了相同待遇。
孝明天皇的兒子,即鼎鼎有名的明治天皇。明治天皇不僅給光格天皇之父典仁親王追加上「慶光天皇」尊號,還將歷代以來所有以「院」為稱呼的先祖,全部置換為「天皇」,可謂重構天皇體系。
雖然日本天皇至今延續了125代,但嚴格來說,從明治天皇以來的近現代四位天皇明治、大正、昭和和平成,都是光格天皇的直系子孫。
2016年8月8日東京時間下午3點,當今日本天皇通過視頻錄像明確表達了自己希望「生前退位」的「心情」,聯想到明年就是光格天皇退位200周年了,他選擇在這個時候發聲,恐怕多多少少也想到了先祖的所為吧!
推薦閱讀:
※(1 條消息)關於日本三神器的真面目,有什麼靠譜的猜想?伊勢神宮等地供奉的還是「原物」嗎?
※日本韓國會被誤認為是東亞病夫嗎?
※沖繩,或者說琉球,為什麼變成了日本領土?
※多啦A夢為什麼是藍色的(是指為什麼用藍色而不是其它顏色,不是哭了以後掉色)?有什麼意義嗎?
※看日本街頭的汽車,再看國內的汽車,慚愧的低下了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