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雜說32-33-34-35
l 意 到 氣 到。 身 體 的 功 能 就 是 意 到 處 氣 也 到 之, 欲 意 到 而 氣 不 到 恐 不 可 得。 所 以 從 某 種 角 度, 在 意 和 在 氣 是 一 個 東 西, 在 意 是 偏 重 精 神 感 覺, 在 氣 是 偏 重 身 體 感 覺。 故, 意 圓 處 氣 亦 遍 之。 具 體 練 法: 在 意 而 放 慢 意 的 感 覺, 不 管 氣( 因 為 身 體 自 己 會 管), 這 是 個 半 自 動 的 過 程, 在 意 有 為, 在 氣 無 為( 自 動 作 用)。 意 和 氣 這 對 辯 證 中, 意 是 矛 盾 的 主 要 方 面。 純 以 神 行。 純 以 神 行 是 意 到 氣 到 的 高 級 形 式, 並 不 神 秘。 首 先 要 分 辨 意 和 神。 意 圓 處 是 神, 神 拘 處 是 意。 當 學 習 新 東 西 時, 大 腦 會 告 訴 肢 體 應 該 放 在 什 么 位 置 及 怎 么 動 等 等, 神 就 變 成 意, 當 用 意 成 自 然, 到 熟 視 無 睹, 心 不 在 焉 的 時 候, 意 又 歸 於 神。 神 偏 於 觀 照 力, 意 偏 於 關 照 力 加 是 非 判 斷, 是 非 判 斷 多 就 是 意 重, 觀 照 力 多 就 是 意 輕, 是 非 判 斷 成 分 極 輕 就 是 真 意, 全 無 是 非 判 斷 而 純 然 觀 照 就 是 神。 意 從 未 離 開 過 神。 當 用 意 已 久, 身 體 形 成 自 然 反 應, 頭 腦 就 不 再 做 是 非 判 斷, 從 而 意 回 歸 於 神, 就 是 神 行。 意 熟 處 神 即 行 之, 欲 意 熟 而 神 不 行 之 恐 不 可 得。 在 意 和 神 這 對 辯 證 中, 意 仍 是 矛 盾 的 主 要 方 面。 意 是 有 為, 神 是 無 為(自 動 作 用) 具 體 練 法, 合 理 用 意, 通 過 盤 架 站 樁 把 身 體 每 一 部 分 協 調 起 來。 所 謂 合 理 用 意, 就 是 根 據 實 際 身 體 協 調 情 況, 分 配 用 意 中 的 觀 照 和 是 非 判 斷 的 比 例。 形 和 氣 的 辯 證 中, 氣 是 矛 盾 的 主 要 方 面;氣 和 意 的 辯 證 中, 意 是 矛 盾 的 主 要 方 面;意 和 神 的 辯 證 中, 意 是 矛 盾 的 主 要 方 面;在 意 自 身 的 體 用 辯 證 中( 觀 照 力 和 是 非 判 斷),觀 照 力 是 矛 盾 的 主 要 方 面。 具 體 練 法, 觀 照( 所 謂 精 神 提 得 起)是 練 拳 入 手 點。 當 孰 能 生 巧 時, 就 是 神 和 形 直 接 作 用, 神 即 是 意, 意 即 是 神,以 神 催 氣, 以 氣 催 形。 從 而 由 「氣」 勢 如 虹, 到 「意」 氣 用 事, 到 「神」 氣 活 現, 到 「形 神」 合 一。 用 意 就 是 唯 一 能 發 揮 的 主 觀 能 動 性, 是 人 定 勝 天 處, 而 合 理 用 意, 即 分 配 觀 照 和 判 斷, 是 最 終 成 敗 的 分 水 嶺。站 樁 的 高 明 之 處 就 在 於, 它 訓 練 人 的 觀 照 力 和 身 體 之 間 的 關 系, 因 為 站 樁 中 是 非 判 斷 比 盤 架 中 少。 東 西 要 下 去。 以 上 是 講 認 識, 現 在 講 行 動。 我 發 現 我 對 手 和 上 身 注 意 過 多, 恐 怕 一 般 人 習 慣 和 我 類 似。 應 該 讓 東 西 下 去。 尾 閭 下 垂, 東 西 會 下 到 胯, 膝 蓋 外 張 會 下 到 膝 蓋 大 腿 內 側, 再 內 扣 膝 蓋 一 點, 東 西 會 下 到 足 踝 外 廁, 但 胯 會 上 浮, 調 整 好 膝 蓋 和 尾 閭, 再 微 張 一 下 腳 指, 東 西 會 下 到 腳。 整 個 打 拳 都 要 讓 東 西 下 去, 所 謂 「勢 勢 存 心 揆 用 意」 是 也。 具 體 練 法:主 要 是 下 半 身, 矯 妄 過 正, 應 該 有 一 階 段 是 「下 半 身 打 拳」。l 打拳時從下到上都串起來,就是拳論里的起與腳,轉於腰,形於手指的意思。 l 鬆散是為了更好地通,通是為了更好地空.空就能無為有為,無我有我.這裡的鬆散是不能在字面理解,這裡的鬆散是方法與手段.。l 鬆散就是要先做骨的鬆散。l 通,練通全身很重要,很難。空,無一絲滯點,內外如一。只有通才會空。l 推手是不應該發勁的,也不應該打,能合是要。不能合者是自己出局而不是對方打他。回想太極圖,對我啟發很大,圖中只有陰陽互變,互合,此消彼長,團團圓圓,一團和氣,一點都看不出來有打鬥之不和諧。l 一領二挺三兜。l 站樁放鬆入手處,在大腿內側找到些微的性感,然後意識彌散全身,就可以把上身的"似笑非笑"和下身的"似尿非尿"一著搞定。l 李雅軒先生的拳論強調從大松大軟入門,再找整勁。有了大松大軟的基礎,要剛有剛,要柔有柔。這是李先生晚年對拳學經驗的總結。但該方法的難點是,由鬆軟進入整勁,有難度;由鬆軟入手易流於散亂。該方法的優點是容易走上太極正路,能夠較好的把所謂的「僵滯之力」揉化,進入初步的鬆軟。l 有些練習方法是由整力入門,再找整勁。再李雅軒先生早期與人推手,給人極沉重的感覺。由此判斷李雅軒先生早期也應是由整力入手的。四川林墨根先生,是李雅軒先生的學生。林墨根先生的學生,大多數勁很整。l 由整力入門,再找整勁難點是松得不幹凈,喜較勁。l 從「大腿內側找性感」的練習似乎容易導致早瀉。 l 提肛不當似乎會導致便密。l 聽說要了決生死,非武術所能解決。聽說修道參禪可以了決生死,做得主人公。l 松的內容,不光是在勁上,神意氣都有松的問題。喜較勁者都是勁沒放出去(放在對方身上),留在自己身上了。l 練 功 內 而 講 究, 似 睡 非 睡, 似 醉 非 醉, 調 動 性 腺, 胸 腺, 松 果 體 和 腦 垂 體, 即 傳 統 之 下 丹 田,中 丹 田,上 丹 田; 外 形 做 龍 形 動, 即 讓 脊 椎 輕 柔 園 緩 地 蠕 動,扭 動,晃 動,抖 動 等,以 找 到 龍 形 勁。 大 到 空 空, 小 到 無 無, 松 到 無 邊 無 際, 緊 到 咬 牙 切 齒。l 從技擊的角度來講整勁幾乎是重中之重!l 魏樹人寫的勁源在夾脊,實質是陳鑫講的21節榷的意思,把中氣上下走的過程省略了.l 柔化也好,剛發也好,稀泥也好,海綿也好,都需有功力作為後盾,作為基礎。沒有功力基礎,鬆柔的再好也不行,還有可能懈。 |
太極雜說332009-04-06 10:03
l 剛發也好,冷彈勁也好,過去經驗是在得中(打點或問到點)、並「重里現輕」的情況下發放,很得手,能發的漂亮。「重里不現輕」時發放容易對頂,在對手鬆沉下發放,一是易被制,而是易被化、三是易被借力發出,所以不能隨便發冷彈勁。如何掌握髮勁時機,經驗而已。 l 緊常在「用」時的瞬間,體會到越松,鬆緊轉換頻率越快,越能作到極緊才好,此即極柔軟然後極堅剛,不會真松,作不到極緊。初步功夫階段緊是為「整勁」服務的。 l 整勁有時是有意求之而不得,無意插柳而成蔭。我的初步整勁是從樁功中無意求得,占樁後無意中體會到的。此前試力發力有意求而不得。 l 最初得整勁初步體會是從「抖涼粉」的感覺中體會其好玩的,並意識到的。記得占樁後,無意間放鬆輕抖手指,全身象抖涼粉似的震顫,真的一動無不動,此後發力始得均整,進而練功開始明白用意不用力,及松慢柔緩真意,體會到欲止又行,欲行又止,行呼不得不行,止乎不得不止...... 故我認為「抖涼粉"可作為最初步得整勁之驗證。至於後面,千言萬語,難以盡述。 l 初學者怎麼放鬆呢:站樁放鬆,上身可體會「似笑非笑」、下身可體會「似尿非尿」盤架或試力,體會「恭、慎、意、切、和」五字訣。初學者。身上5個脖子不能松,要「一頂、二挺、三兜」,即:頸部虛領頂勁,腕部挺,足倮部兜或趟。 到了一定階段,過河拆橋,上岸棄舟,就自然而然了,沒那麼多有意體會了。 l 薌老對氣的探索角度有現代科學知識的味道,薌老是個不斷學習新知識的求知若渴之人,受時代科學知識所限,或許說法不一定對。但從傳統角度,從薌老著作中看出,薌老並非太過用功於」身相「,薌老對三豐的著作評價極高,對身相、執與不執等認識極深。 自己認為,薌老是一位拳學宗匠,但不想爭論。至於薌老勝誰敗誰更無意義。但薌老求學與探索精神與原則,則不僅在學拳方面,在科研探索,在培養自己人生觀、在人生社會中都有意義。我是票友,早已不練功,但薌老拳論也使自己在工作人生中也受益菲淺。 l 長生寶錄 陳泥丸真人 ,修仙有三等,煉丹有三成。上品丹法以身為鉛,以心為為汞,以定為水,以慧為火。片餉之間可結成胎 中品丹法以氣為鉛,以神為汞,以午為水,以子為火。百日之間可混合成象下品丹法以精為鉛,以血為汞,以腎為水,以心為火。一年之間可融結成功。 l 司馬真人 長默元氣不傷,少思慧燭內光 不怒百神和暢,不惱心地清涼 不求無諂無驕,不執可圓可方。 不貪便是富貴,不苟何懼君王 味絕靈泉自降,氣定真息自長 觸則形斃神遊,想則夢離屍僵 氣漏形歸后土,念漏神趨死鄉 心死方得神活,魄滅然後魄強 轉物難窮妙理,應化不離真常 至精潛於恍惚,大象混於渺茫 造化不知規准,鬼神莫測行藏 不飲不食不寐 是謂真人坐忘。 l 整勁之獲得向來被老師視為不傳之密。惟有得一「整」字,方可略窺明勁門徑。有了明勁基礎,武術的進階才有可能。否則,終生無望。 l 整勁的內在機制是身體架構的拱效應,從身法的要求來講要作到「豎項塌腰,縮膀根胯根」,這是一個形成拱效應的必要條件。如未得明人指點,整勁怕是終生無望。 l 從一般意義上來講,有一定的整力基礎,難敵在同等條件下進行拳擊訓練的選手。但是缺點也明顯,即步法不靈活。步法不靈活,容易受到攻擊。大概有人認為拳擊太簡單了,那是我們的誤解。拳擊運動也是非常符合人體運動力學規律的。拳擊運動步法靈活、拳法密集,也非常厲害。站樁步很整了,但是在運動中能整嗎?在運動中,還能整,水平便提高了。 l 起勢時兩手要掤;看到過陳發科前輩在北京與摔跤王交手的故事嗎?當時跤王兩手抓住陳大師的兩手腕部,而陳大師用的就是起勢時的掤勁將胡跤王的重心提起,使得胡跤王重心不穩趕覺不妙而認輸;下沉時應為按勁,心氣下降,氣沉丹田,來脈穴松沉,下盤穩固。 l 鬆柔與用力。鬆柔練習當然是太極拳練習總原則。但在松的基礎上用力對於我這樣的文人出身的初學者,有抻筋拔骨,先求身形氣度開展之效,好比拓展疆土,然後再鬆柔用功,好比鞏固國防。不能松上求松,開(用力)上求松是一個階段。具體練習,想松就松練,想開就開練。 整體和局部。太極起式,分天分地,兩儀--頭領頂勁,尾椎下垂,是整體;四梢手足微微留意用力,是四象,然後是眼神(顯處)和耳根(隱處)分配手足,分四象為八卦。四象以後,如園胯,步法等等均是局部。具體練法,開始就身體上下拉開即可,偶爾糾正些局部,不求完美。(這裡的兩儀,四象,八卦是我瞎編的,以牽強附會,還有理吧?) 保持與提高。練習一段時間,打拳沒有任何變化和提高就面臨著一種認識問題,保持就是提高,不用求新方法或轉而精雕細刻局部。具體練法是變成習慣地練下去,不求變,不求新。 練習與使用。我指的就是養生與技擊,盤架與推手。好多高手發言講的是使用的層次,而在練習層次的可以先不管那麼多。既然沒有使用的目的,練就對,不練是錯。具體練法就是別管將來好用不,是不是真正太極之類的渾練一氣,呵呵。 站樁與盤架。文人先盤架,武人先站樁。九盤一站,半盤半站,盤即是站,分時而進。盤架不成,還照貓畫虎,站樁不成,恐畫虎類犬。具體練法,先盤架騙老外。 在氣與在意。在氣雖然滯,但可收斂入骨,培養生氣,有好處。在意可以體會整體拳意。具體練法,先在氣練幾遍,再在意使產生的氣輕靈化。 遵師與自用。找到明白的老師認真學一段,自己再悟。有明師的好處是保證走在正確的路上,但不用抓著明師不放,從而以尊敬代替修行,精神外用,有明師後再放掉明師的好處是自己掌握進步速度,不用亦步亦趨,如武禹襄,六經責我開生面,不信今時無古賢嘛,嘿嘿。 明理和傻練。人為萬物之靈,心得和體會都可以。頭腦明白道理用法再練可以,先練著讓身體自己明白也未必行不通。具體練法,好動腦的人要傻練,好傻練的人要少練。 練拳和不練。所謂練養結合的問題。我的一位學體育的朋友建議我三條練習方法:一,不斷練習,使身體形成合理的動力定型和神經通路;二,意念練習法,想像中打拳;三,超量恢復,大量練習到身體極限時停一段讓身體在新水平上恢復。具體練法,身練加意練,練練停停,練與不練循環。 太極無法,動即是法,每天練下去,雖不能至,離之不遠。 l 冷脆勁一般說找到發落點(拿住對方)才打。至於善冷脆勁,如果找不到對方發落點很難想像能冷脆出什麼來。冷脆勁個人感覺不好。用冷脆勁打碰到高手自己反會受傷,並不是高手有意傷他,完全是自然反作用的結果。 太極雜說342009-04-06 10:04
|
推薦閱讀:
※楊式太極拳『摟膝拗步』在套路中各種不同的含義
※王培生太極技藝談
※閭山道家太極陰陽五行追魂奪命掌
※武派太極連環十三刀
※混元太極三字經(潘厚成)
TAG: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