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太極雜說32-33-34-35

太極雜說322009-04-06 10:02

l         意 到 氣 到。 身 體 的 功 能 就 是 意 到 處 氣 也 到 之, 欲 意 到 而 氣 不 到 恐 不 可 得。 所 以 從 某 種 角 度, 在 意 和 在 氣 是 一 個 東 西, 在 意 是 偏 重 精 神 感 覺, 在 氣 是 偏 重 身 體 感 覺。 故, 意 圓 處 氣 亦 遍 之。 具 體 練 法: 在 意 而 放 慢 意 的 感 覺, 不 管 氣( 因 為 身 體 自 己 會 管), 這 是 個 半 自 動 的 過 程, 在 意 有 為, 在 氣 無 為( 自 動 作 用)。 意 和 氣 這 對 辯 證 中, 意 是 矛 盾 的 主 要 方 面。

    純 以 神 行。 純 以 神 行 是 意 到 氣 到 的 高 級 形 式, 並 不 神 秘。 首 先 要 分 辨 意 和 神。 意 圓 處 是 神, 神 拘 處 是 意。 當 學 習 新 東 西 時, 大 腦 會 告 訴 肢 體 應 該 放 在 什 么 位 置 及 怎 么 動 等 等, 神 就 變 成 意, 當 用 意 成 自 然, 到 熟 視 無 睹, 心 不 在 焉 的 時 候, 意 又 歸 於 神。 神 偏 於 觀 照 力, 意 偏 於 關 照 力 加 是 非 判 斷, 是 非 判 斷 多 就 是 意 重, 觀 照 力 多 就 是 意 輕, 是 非 判 斷 成 分 極 輕 就 是 真 意, 全 無 是 非 判 斷 而 純 然 觀 照 就 是 神。 意 從 未 離 開 過 神。 當 用 意 已 久, 身 體 形 成 自 然 反 應, 頭 腦 就 不 再 做 是 非 判 斷, 從 而 意 回 歸 於 神, 就 是 神 行。 意 熟 處 神 即 行 之, 欲 意 熟 而 神 不 行 之 恐 不 可 得。 在 意 和 神 這 對 辯 證 中, 意 仍 是 矛 盾 的 主 要 方 面。 意 是 有 為, 神 是 無 為(自 動 作 用) 具 體 練 法, 合 理 用 意, 通 過 盤 架 站 樁 把 身 體 每 一 部 分 協 調 起 來。 所 謂 合 理 用 意, 就 是 根 據 實 際 身 體 協 調 情 況, 分 配 用 意 中 的 觀 照 和 是 非 判 斷 的 比 例。

    形 和 氣 的 辯 證 中, 氣 是 矛 盾 的 主 要 方 面;氣 和 意 的 辯 證 中, 意 是 矛 盾 的 主 要 方 面;意 和 神 的 辯 證 中, 意 是 矛 盾 的 主 要 方 面;在 意 自 身 的 體 用 辯 證 中( 觀 照 力 和 是 非 判 斷),觀 照 力 是 矛 盾 的 主 要 方 面。 具 體 練 法, 觀 照( 所 謂 精 神 提 得 起)是 練 拳 入 手 點。 當 孰 能 生 巧 時, 就 是 神 和 形 直 接 作 用, 神 即 是 意, 意 即 是 神,以 神 催 氣, 以 氣 催 形。 從 而 由 「氣」 勢 如 虹, 到 「意」 氣 用 事, 到 「神」 氣 活 現, 到 「形 神」 合 一。

    用 意 就 是 唯 一 能 發 揮 的 主 觀 能 動 性, 是 人 定 勝 天 處, 而 合 理 用 意, 即 分 配 觀 照 和 判 斷, 是 最 終 成 敗 的 分 水 嶺。站 樁 的 高 明 之 處 就 在 於, 它 訓 練 人 的 觀 照 力 和 身 體 之 間 的 關 系, 因 為 站 樁 中 是 非 判 斷 比 盤 架 中 少。

    東 西 要 下 去。 以 上 是 講 認 識, 現 在 講 行 動。 我 發 現 我 對 手 和 上 身 注 意 過 多, 恐 怕 一 般 人 習 慣 和 我 類 似。 應 該 讓 東 西 下 去。 尾 閭 下 垂, 東 西 會 下 到 胯, 膝 蓋 外 張 會 下 到 膝 蓋 大 腿 內 側, 再 內 扣 膝 蓋 一 點, 東 西 會 下 到 足 踝 外 廁, 但 胯 會 上 浮, 調 整 好 膝 蓋 和 尾 閭, 再 微 張 一 下 腳 指, 東 西 會 下 到 腳。 整 個 打 拳 都 要 讓 東 西 下 去, 所 謂 「勢 勢 存 心 揆 用 意」 是 也。 具 體 練 法:主 要 是 下 半 身, 矯 妄 過 正, 應 該 有 一 階 段 是 「下 半 身 打 拳」。

l         打拳時從下到上都串起來,就是拳論里的起與腳,轉於腰,形於手指的意思。

l         鬆散是為了更好地通,通是為了更好地空.空就能無為有為,無我有我.這裡的鬆散是不能在字面理解,這裡的鬆散是方法與手段.。

l         鬆散就是要先做骨的鬆散。

l         通,練通全身很重要,很難。空,無一絲滯點,內外如一。只有通才會空。

l         推手是不應該發勁的,也不應該打,能合是要。不能合者是自己出局而不是對方打他。回想太極圖,對我啟發很大,圖中只有陰陽互變,互合,此消彼長,團團圓圓,一團和氣,一點都看不出來有打鬥之不和諧。

l         一領二挺三兜。

l         站樁放鬆入手處,在大腿內側找到些微的性感,然後意識彌散全身,就可以把上身的"似笑非笑"和下身的"似尿非尿"一著搞定。

l         李雅軒先生的拳論強調從大松大軟入門,再找整勁。有了大松大軟的基礎,要剛有剛,要柔有柔。這是李先生晚年對拳學經驗的總結。但該方法的難點是,由鬆軟進入整勁,有難度;由鬆軟入手易流於散亂。該方法的優點是容易走上太極正路,能夠較好的把所謂的「僵滯之力」揉化,進入初步的鬆軟。

l         有些練習方法是由整力入門,再找整勁。再李雅軒先生早期與人推手,給人極沉重的感覺。由此判斷李雅軒先生早期也應是由整力入手的。四川林墨根先生,是李雅軒先生的學生。林墨根先生的學生,大多數勁很整。

l         由整力入門,再找整勁難點是松得不幹凈,喜較勁。

l         從「大腿內側找性感」的練習似乎容易導致早瀉。

l         提肛不當似乎會導致便密。

l         聽說要了決生死,非武術所能解決。聽說修道參禪可以了決生死,做得主人公。

l         松的內容,不光是在勁上,神意氣都有松的問題。喜較勁者都是勁沒放出去(放在對方身上),留在自己身上了。

l         練 功 內 而 講 究, 似 睡 非 睡, 似 醉 非 醉, 調 動 性 腺, 胸 腺, 松 果 體 和 腦 垂 體, 即 傳 統 之 下 丹 田,中 丹 田,上 丹 田; 外 形 做 龍 形 動, 即 讓 脊 椎 輕 柔 園 緩 地 蠕 動,扭 動,晃 動,抖 動 等,以 找 到 龍 形 勁。 大 到 空 空, 小 到 無 無, 松 到 無 邊 無 際, 緊 到 咬 牙 切 齒。

l         從技擊的角度來講整勁幾乎是重中之重!

l         魏樹人寫的勁源在夾脊,實質是陳鑫講的21節榷的意思,把中氣上下走的過程省略了.

l         柔化也好,剛發也好,稀泥也好,海綿也好,都需有功力作為後盾,作為基礎。沒有功力基礎,鬆柔的再好也不行,還有可能懈。

 

太極雜說332009-04-06 10:03

l         剛發也好,冷彈勁也好,過去經驗是在得中(打點或問到點)、並「重里現輕」的情況下發放,很得手,能發的漂亮。「重里不現輕」時發放容易對頂,在對手鬆沉下發放,一是易被制,而是易被化、三是易被借力發出,所以不能隨便發冷彈勁。如何掌握髮勁時機,經驗而已。

l         緊常在「用」時的瞬間,體會到越松,鬆緊轉換頻率越快,越能作到極緊才好,此即極柔軟然後極堅剛,不會真松,作不到極緊。初步功夫階段緊是為「整勁」服務的。

l         整勁有時是有意求之而不得,無意插柳而成蔭。我的初步整勁是從樁功中無意求得,占樁後無意中體會到的。此前試力發力有意求而不得。

l         最初得整勁初步體會是從「抖涼粉」的感覺中體會其好玩的,並意識到的。記得占樁後,無意間放鬆輕抖手指,全身象抖涼粉似的震顫,真的一動無不動,此後發力始得均整,進而練功開始明白用意不用力,及松慢柔緩真意,體會到欲止又行,欲行又止,行呼不得不行,止乎不得不止......

    故我認為「抖涼粉"可作為最初步得整勁之驗證。至於後面,千言萬語,難以盡述。

l         初學者怎麼放鬆呢:站樁放鬆,上身可體會「似笑非笑」、下身可體會「似尿非尿」盤架或試力,體會「恭、慎、意、切、和」五字訣。初學者。身上5個脖子不能松,要「一頂、二挺、三兜」,即:頸部虛領頂勁,腕部挺,足倮部兜或趟。

到了一定階段,過河拆橋,上岸棄舟,就自然而然了,沒那麼多有意體會了。

l         薌老對氣的探索角度有現代科學知識的味道,薌老是個不斷學習新知識的求知若渴之人,受時代科學知識所限,或許說法不一定對。但從傳統角度,從薌老著作中看出,薌老並非太過用功於」身相「,薌老對三豐的著作評價極高,對身相、執與不執等認識極深。

自己認為,薌老是一位拳學宗匠,但不想爭論。至於薌老勝誰敗誰更無意義。但薌老求學與探索精神與原則,則不僅在學拳方面,在科研探索,在培養自己人生觀、在人生社會中都有意義。我是票友,早已不練功,但薌老拳論也使自己在工作人生中也受益菲淺。

l         長生寶錄

    陳泥丸真人 ,修仙有三等,煉丹有三成。上品丹法以身為鉛,以心為為汞,以定為水,以慧為火。片餉之間可結成胎 中品丹法以氣為鉛,以神為汞,以午為水,以子為火。百日之間可混合成象下品丹法以精為鉛,以血為汞,以腎為水,以心為火。一年之間可融結成功。

l         司馬真人

    長默元氣不傷,少思慧燭內光

不怒百神和暢,不惱心地清涼

不求無諂無驕,不執可圓可方。

    不貪便是富貴,不苟何懼君王

    味絕靈泉自降,氣定真息自長

    觸則形斃神遊,想則夢離屍僵

    氣漏形歸后土,念漏神趨死鄉

    心死方得神活,魄滅然後魄強

    轉物難窮妙理,應化不離真常

    至精潛於恍惚,大象混於渺茫

    造化不知規准,鬼神莫測行藏

不飲不食不寐 是謂真人坐忘。

l         整勁之獲得向來被老師視為不傳之密。惟有得一「整」字,方可略窺明勁門徑。有了明勁基礎,武術的進階才有可能。否則,終生無望。

l         整勁的內在機制是身體架構的拱效應,從身法的要求來講要作到「豎項塌腰,縮膀根胯根」,這是一個形成拱效應的必要條件。如未得明人指點,整勁怕是終生無望。

l         從一般意義上來講,有一定的整力基礎,難敵在同等條件下進行拳擊訓練的選手。但是缺點也明顯,即步法不靈活。步法不靈活,容易受到攻擊。大概有人認為拳擊太簡單了,那是我們的誤解。拳擊運動也是非常符合人體運動力學規律的。拳擊運動步法靈活、拳法密集,也非常厲害。站樁步很整了,但是在運動中能整嗎?在運動中,還能整,水平便提高了。

l         起勢時兩手要掤;看到過陳發科前輩在北京與摔跤王交手的故事嗎?當時跤王兩手抓住陳大師的兩手腕部,而陳大師用的就是起勢時的掤勁將胡跤王的重心提起,使得胡跤王重心不穩趕覺不妙而認輸;下沉時應為按勁,心氣下降,氣沉丹田,來脈穴松沉,下盤穩固。

l         鬆柔與用力。鬆柔練習當然是太極拳練習總原則。但在松的基礎上用力對於我這樣的文人出身的初學者,有抻筋拔骨,先求身形氣度開展之效,好比拓展疆土,然後再鬆柔用功,好比鞏固國防。不能松上求松,開(用力)上求松是一個階段。具體練習,想松就松練,想開就開練。

整體和局部。太極起式,分天分地,兩儀--頭領頂勁,尾椎下垂,是整體;四梢手足微微留意用力,是四象,然後是眼神(顯處)和耳根(隱處)分配手足,分四象為八卦。四象以後,如園胯,步法等等均是局部。具體練法,開始就身體上下拉開即可,偶爾糾正些局部,不求完美。(這裡的兩儀,四象,八卦是我瞎編的,以牽強附會,還有理吧?)

保持與提高。練習一段時間,打拳沒有任何變化和提高就面臨著一種認識問題,保持就是提高,不用求新方法或轉而精雕細刻局部。具體練法是變成習慣地練下去,不求變,不求新。

練習與使用。我指的就是養生與技擊,盤架與推手。好多高手發言講的是使用的層次,而在練習層次的可以先不管那麼多。既然沒有使用的目的,練就對,不練是錯。具體練法就是別管將來好用不,是不是真正太極之類的渾練一氣,呵呵。

站樁與盤架。文人先盤架,武人先站樁。九盤一站,半盤半站,盤即是站,分時而進。盤架不成,還照貓畫虎,站樁不成,恐畫虎類犬。具體練法,先盤架騙老外。

在氣與在意。在氣雖然滯,但可收斂入骨,培養生氣,有好處。在意可以體會整體拳意。具體練法,先在氣練幾遍,再在意使產生的氣輕靈化。

遵師與自用。找到明白的老師認真學一段,自己再悟。有明師的好處是保證走在正確的路上,但不用抓著明師不放,從而以尊敬代替修行,精神外用,有明師後再放掉明師的好處是自己掌握進步速度,不用亦步亦趨,如武禹襄,六經責我開生面,不信今時無古賢嘛,嘿嘿。

明理和傻練。人為萬物之靈,心得和體會都可以。頭腦明白道理用法再練可以,先練著讓身體自己明白也未必行不通。具體練法,好動腦的人要傻練,好傻練的人要少練。

練拳和不練。所謂練養結合的問題。我的一位學體育的朋友建議我三條練習方法:一,不斷練習,使身體形成合理的動力定型和神經通路;二,意念練習法,想像中打拳;三,超量恢復,大量練習到身體極限時停一段讓身體在新水平上恢復。具體練法,身練加意練,練練停停,練與不練循環。

太極無法,動即是法,每天練下去,雖不能至,離之不遠。

l         冷脆勁一般說找到發落點(拿住對方)才打。至於善冷脆勁,如果找不到對方發落點很難想像能冷脆出什麼來。冷脆勁個人感覺不好。用冷脆勁打碰到高手自己反會受傷,並不是高手有意傷他,完全是自然反作用的結果。

太極雜說342009-04-06 10:04

l         推手中以冷脆即是發放,柔化則是蓄收.「氣從直養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餘.」是指蓄勁必須曲蓄---螺旋的圓的蓄---果然識得環中趣,輾轉隨意見天真.柔化與發放都在圓上(必須是立體圓).但發放則是該圓周在切線上的特殊點.形象講:是旋輪飛輪上灑上水,水被拋出的點.所以能發必須能化,能化就該能發,是辯證的.如果能化不能發,或能發不能化,則不合 「圓」的理.斗膽說推手還須全面訓練.

l         圓襠其實是打拳最關健的地方,能圓好襠即氣能真正沉到丹田,沉到丹田才能由此氣分五路,然後氣充全身,由骨到筋到腠理皮毛.陳鑫著述的 "屯兵處"即指丹田.刻刻留意在腰際的意義也是要求丹田之氣不能有斷續,必須源源不斷,如滾滾車輪.

l         圓襠是什麼?圓襠就是兩腿和襠要形成一個拱形,讀過趙州橋吧?拱形最穩定,具有最大的承受能力,想像或者試驗一下,把一個有彈性的鋼片折成拱型在桌子上,從各種角度壓一壓,試試它的受力情況和反彈力,這正是我們所需要的。任何時候身子(丹田)一沉,這個反彈力就來了。所謂開襠就是達到圓襠的手段。同樣,什麼襠走下弧之類,都可以用這個拱形結構來解釋。

l         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不要神秘化。其最主要的功用就是把注意力放到腳上去,也就是要注意腳,要關注重心移動的過程,這是為什麼太極比其他運動更能提高平衡能力的原因。平衡有兩個要素:一是敏感,你要覺察到正在失去平衡,二是力量,你要有足夠的力量來糾正、來維護平衡。一般人有足夠的力量,卻沒有足夠的敏感,原因就在於從來沒有關注過腳,典型情況,走快誰都可以,一放慢個個東倒西歪,這在中年人和老年人中尤其明顯。

l         千萬不要忽視這個「形」,外在的形是有內涵的。想想建築吧,誰敢忽視形?太極拳練習者,尤其初練者,練「形」是第一步的。

l         陳鑫著述中談到開襠是大概這樣的意思: 即襠開一絲也就開了,不開的兩腳跨開三尺襠也不開. 很多太極書中襠指會陰部位.圓襠與開襠我想是同一回事,都是指襠部的要領,圓襠比開襠語言上更為精確形象一些.太極是個球---立體的概念; 圓襠就是要襠部要立體的開合.那麼 「一絲開就開了,雖兩腳岔開三尺仍末開」 該怎樣理解呢? 這裡的開是指會陰部位的骨縫開合. 即陳鑫書中的 「*骨」 的描述.

l        

1、摟膝轉拗步時應先將重心慢慢轉至右腿直至可以輕鬆提收左腳;

2、要想圓襠必先會開襠,在開襠時要有內裹之意(兩膝尖內扣之意);

3、練拳的總用意是要做到上體輕靈飄逸,下盤松沉穩實;兩膝尖最好不過腳尖,除特別動作之外最好臀部不低於膝;上肢運行也應在下體兩腳之間劃圓的範圍圈之內;

4、眼神在運動過程中應追隨運行在前的手之中指尖端,而在定勢時卻要回到正中,即眼要平視前方而左顧右盼;

5、用意,眼神和整體知覺三者在套路習練過程中應始終如一,而在技擊運用中要變化無端;

6、起勢時兩手要掤;下沉時應為按勁,氣沉丹田,下盤穩固。

l         :「收斂入骨」是一種練法,屬陰屬收。有散才有斂。散屬陽屬開。練太極者必先求解、放、開、至散。通俗曰:人像一個瓶子,必倒掉體內醋液,才能可以裝好酒。不破不立。站無極樁求「定」達「靜」是過程,不是目的。能靜才會動。靜中求動才是真動,動是目的。求氣得氣不是真氣。太極求得的是浩然之氣,是能在形與勢中體現的。直接在打手中應用。太極行功的大小「周天」或「河車」走法,是一種較高功夫。一般基礎的人想練幾年成功很少的。必須先練大圈、中圈、小圈後,收圈至行大小周天。太極必須按順序而練,一環扣一環,以半年為一變化。如果下半年較上半年相比沒有改變,那一定練錯了,必須找「醫生」了。無師自通難啊!

l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l         薌老是一位奇才巨子,但是薌老學規矩。可其脫規矩太早!為什麼這麼說?薌老的功夫並不是無往不是勝的。高處不勝寒!我曾經請益過我老師,我問薌老的功夫。我老師說,王薌齋先生的功夫並不是高到極頂了……薌老並沒有達到武學的大乘,還有很多東西他沒有,這就是他離師過早,空有聰明,只能自研而成。但真的不得不佩服薌老的智慧和求學態度以及創新之舉!可也是薌老才引得後來很多的人肆無忌憚的編功夫,「創功夫」,所謂的練幾大勁,挑幾大筋…………祖宗留下的東西,我們可以批判的繼承,但不是批判的拋棄。有疑惑可以於體悟中再體悟。不能因自己練的,理解的不是那麼回事就說那誰誰留下的法子不對。楊澄浦先生確如你說的,少年不勤,到父兄過世時才醒悟。他也是一個有大智慧和大毅力的人。楊門中人也承認,他要是在其父在世時能下工夫,那他能趕及健侯公,可他還是沒有達到那個層次。這也是有智慧,無師的後果!

l         站樁我同意,那就是妙學傻站,這才是出的自然功夫,凡是「呼吸鼓盪」者那都是曲解了太極拳的內蘊。

l         先天無形,無跡,最不好得,但是一點也不煩瑣。後天有形有跡,但終究是在氣血上下工夫。

l         五趾抓地,那也是自然的工夫,可以為之那的確不對,但是五趾能抓地,這是不可否認的。是前輩們的總結。這抓地也有一妙,和挑四梢有關,和下盤通「氣」有關。

l         太極要有一摸即炸的東西;太極要練混元力,那是如老樹之根千纏百繞的東西,象鋼絲床床絲的連接一樣。

l         班侯拳的發勁是丹田催動一股勁,腳蹬腿送上脊背一股勁,兩臂彈抖又是一股勁,三個勁要發順了,的確是很乾脆和舒坦。但是也練著練也累。我思索楊班侯先生當年是文功不夠,武用已及,練的是楊式傳抄老譜中太極三乘解下乘的東西。因此他沒能達到楊祿纏先生和楊健侯先生的另一種境界。本來由武入道是太極的一部分,可能是班侯先生喜武不喜文,練的過了也未可知。

太極雜說352009-04-06 10:05

l         求師與自學:來這裡的有許多初學者,自學者,弄清求師學什麼,自學怎麼學對大家有好處。薌老言:武學有得於師者,有得於己者,得於師者為規矩,得於己者乃循規程,經體認,實得於身之妙用也。學拳不得於身則規程無益於己。我說過「妙」與「竅」的關係,有師者得天獨厚,可以求竅,求竅講方法、層次、規矩,可進步很快,各派也有自己的一套系統、詳細的練法,但到高級階段也要脫離方法,悟出得於己身的,適合自己的「妙」道,即「師古而不泥古」。因此求師最主要的應是求規矩,薌老言:要語人以規矩不示人以巧。

    是否沒有老師就難以達到高深境界呢?非也!其實只要入門後,懂得練功規程,踏實去練,也有成功的希望,個別能吃大苦,悟性較好的大智若愚者,甚至成為一代宗師。正所謂:迷者師度,悟者自度。最高級武功好像也都是得於己而非得於師。因此,自學主要是學拳理、學練功規程,這些好像本論壇已經論及很多了,有緣者與有心者自會得之。

    講幾個例子:薌老只是少年時得郭師教導,及長郭師即去世,但薌老循規矩、參學苦修也終成一代宗師。澄甫先生少年、青年時代厭煩練功之苦,不愛練功,功夫一般,但耳熏目染而知練功規程,其父去世後因必須承接家業的壓力,才開始閉門自修,也終成一代名師。王安平先生,學功初期,也不得其要,後放棄學武,只求養生,也是自己多年堅持、耐得大寂寞,苦修自修,插柳成蔭,大器晚成,終成一代宗師。(以氣功的路子修武,有些神秘是自然的,不必苛求)

    更具體例子:以前面有先生說站樁的腳趾抓地為例,如有師當面指導,就可以煉,站樁時腳趾抓地的練法也有內在的具體方法,可求緊鬆鬆緊的訓練,快速提高下部力的鬆緊轉換能力和技擊素質,作為技擊樁訓練,進步是快的,有的將這些方法作為真傳密法,這些具體方法無師當面指導,也確實難以自修,否則容易出偏。但對於無師指導的學者,或不知具體練法學者,也可就按求其妙的方法,按一般站樁基本要領去做,放鬆去傻站,雖然進展慢,但功到自然成,因非求竅而得,功力可能更紮實。

l         求力之法。求力之法很多,難以盡述,別的不講 ,只講講我門內的爭論,供大家研討。意拳門是講究學術自由的,講究問難的。在薌老創派教學中,關於學術,也多次出現薌老與徒弟的師徒之爭論,薌老並不以宗師及武功高於徒弟就講究師道尊嚴,壓制徒弟看法。薌老與道新、與宗勛都發生過爭論。最有名的就是關於入門時候就整體求力,還是可以先分步求力,然後再組成整體渾圓力之爭。

    薌老認為:求力入手之法,就應整體求力,到後來仍然如此,他反對分解求力,他不認為力有這麼發、那麼發的區別,說:「力一有了方向就是錯誤」,薌老稱意拳為爆炸力,而非爆發力,就是說發力沒有方向,哪邊都一樣的意思。這是按薌老體認及實踐得出的看法,但在教學中很多學員難以理解。

    姚宗勛等認為,薌老是拳學天才,按薌老的方法,一般人難以理解,凡夫俗子就難煉意拳,宗勛在理解薌老發力方法基礎上,入手之初先將渾圓力分解,從學習需要出發,整理了若干發力與試力方法,有了站樁、晃樁、旋樁、前後摸勁、上下摸勁、左右摸勁、各種試力摸勁最後組合渾圓摸勁等方法,以宗勛的聰明和總結,使得許多學員很快入門意拳,這也是宗勛被尊為大師兄,很多薌老徒弟說許多方面得益於宗勛師兄的原因。

但薌老始終認為,分解求力,雖能較快入門,但很難達到拳術最高境界,後來薌老晚期傳人時仍堅持己說,這也是門內有意拳早期弟子與薌老晚期弟子的大成拳之爭的原因之一。薌老講:學術之爭有益,意氣之爭有害,意拳門內的師徒對拳術進行不同探索與爭論研究風氣一直保持到現在。這也是薌老提出廢除師徒制原因之一。

l         對氣的探索

    據我所知,薌老對武術中「氣」的探索是經過了否定之否定的過程的。薌齋一生有四篇著作,按時間順序,1926年著作《意拳正軌》中,詳細論述了鍊氣與養氣方法,具體方法採用了形意拳的傳統經絡運行法;第二篇《拳學新編》中,薌老否定了傳統的練氣與養氣方法,認為養氣功夫實際是理氣功夫,重視「氣」字,常「意氣力」三字並稱,第三篇1944年著《大成拳論》中,隻字不提「氣」字,也以「意力」二字並承,完全否定了「氣」。第四篇1959年著的《意拳論》中,也沒有提及「氣」字,但提到隔膜動力(或呼吸彈力),並極為重視,先生云:欲收技擊真實之妙用,需使渾圓爭力與宇宙力波合拍,其作用之妙,皆在呼吸彈力。

現在科學昌明,提出薌老探索,希望有高手研討,但希望不要沉浸在氣的玄學之中。應用現代科學、生理學、解剖學、神經學角度研究過去武術「氣」到底屬於什麼效應。如氣的感覺是否是神經纖維傳導,達到神經末稍並指揮全身肌肉等運動協調時帶來的人體自然生理現象?等等。

l         外家與內家

過去有成就的太極拳師,大都是先練外家,後練太極,沒有真打實搏的大運動量訓練,一開始就按目前普通的太極修鍊方式練功,難以成功。站樁、煉發力、抖大桿、運鐵球、對搏斷手、快練大練,等等都是需要的。據說太極門內練習是極為艱苦的,因此才有楊少侯曾因難耐其苦想放棄,澄甫青年難耐其苦不想學之說。據說門內煉太極運動量很大,澄甫閉門練功是飯量很大,後來成功後,放棄大運動量的修鍊,使其身體迅速發胖。

l         發勁高手兩指微動即可將人彈出,但是並不是有了這種功夫就一定也是技擊高手,兩者還是有很大的差別,《道新拳論》和李紫劍的拳學值得一讀。

l         松的目的是身體內部產生一種拱效應,對方的力量可以無滯地傳入到其它地方,反之自己的力量可以無滯地通過身體任一部位發出。所謂無形無象之說沒有任何實際意義。

l         力量除了源於人體自身外,可能還可得自宇宙的能量。金字塔結構可能就有吸收宇宙能的效應,因為可使綉刀變光,屍體不腐。人體某種特殊姿式是否也利於宇宙能的吸收呢?比如樁的形態,佛道的手印等。

l         感覺是不點不透的.

l         為何要以天下萬物為騶狗?比較字面的意思,騶狗有些代表卑賤的意味,但是或許可以解釋成天地認為天下萬物都是平等的,不要因為一個人就高過其他的生命;萬物皆有靈,此靈皆通天地吧。至於下面的「聖人不仁」,也可以仿照天地的解釋,即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不管是達官顯貴還是貧民百姓,都有成為聖人的資格。

l         自己把自己放在高處,好東西怎麼向上流呢?

l         練能練出拳來,修才能修出太極來。

l         陳鑫講太極不急於出手打擊對手,應在對手失去重心時擊打對手要部,便是內傷.因為失重時人身渙散,腳底無法起勁,不能合住,外力便滲透.


推薦閱讀:

楊式太極拳『摟膝拗步』在套路中各種不同的含義
王培生太極技藝談
閭山道家太極陰陽五行追魂奪命掌
武派太極連環十三刀 
混元太極三字經(潘厚成)

TAG: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