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破斥佛護爛文:索達吉堪布《金剛經釋》獻疑35

破斥佛護爛文:索達吉堪布《金剛經釋》獻疑35——回顧總結1

         作者:圓體

 

頂禮大恩上師索達吉仁波切!

頂禮祈禱蓮師加持!

頂禮祈禱索達吉上師義無反顧弘傳大乘八宗!

 

 

               35

 

 

佛護原文:今天和各位讀者一起回顧索達吉堪布整部《金剛經》釋最有特色的部分,即隔別二諦的套路——世俗諦有、勝義諦無,

破斥:首先正確理解二諦:緣起諸法為世俗諦,緣起諸法之空性為勝義諦。緣起空性原本平等無二,世俗諦和勝義諦只是兩個不同側面,絕非兩種不同自性的法。所謂世俗諦有,有如幻的緣起諸法;勝義諦無,無生滅,無來去。如《入中論日光疏》云:「在世俗中因、果、體性三者的顯現而安立名言,在勝義中因、果、體性三者即是無自性的三解脫門,都是大空性的本體。」

索達吉上師釋文特色,就是分別從二諦解釋經文:

「雖然這樣度化無量無數無邊的眾生,但在實相中無有任何眾生滅度。」

在世俗這樣度化無量無數無邊的眾生,只是如幻的緣起法,其性本空,勝義實相無生無滅,無有任何眾生滅度。經文也說「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凡夫人對物質有深重的實執,但在修布施度時,以理智觀察抉擇時,所謂的形色不過是因緣聚合的假立顯現法,安住諸法本來大空性中無任何色相存在。」

世俗有因緣聚合的假立顯現法,勝義本來大空性中無任何色相存在——現空無二。經文所說的「應無所住,行於布施。」也是說布施與空性無二:行布施是世俗緣起,無所住為勝義空性。

「佛的智慧身分色身與法身……布施的福德將得到具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好的莊嚴法相。在勝義中,由布施所生起的相好色身是否存在,佛提出此問。」

布施的福德將得到具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好的莊嚴法相,是世俗緣起,其性本空,在勝義中,由布施所生起的相好色身不存在——緣起性空。如經文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所有相,是世俗緣起,虛妄,是勝義空性,諸相非相就是相空無二,相空無二就是如來。

《秘密不可思議經》云:『我成佛至今,未說一句法。』因此,究竟而言,佛陀宣說的法也是不存在的。所謂非法即無實方面的空性法,名言所立的諸法,本來就無生,故不可安立有無,不存在非法,任何戲論分別也不緣執,那時方是本來面目……因此我們應該知道如來所說的法既不可執取,也不可言說,依言語、分別假想安立,其本體從來就未曾生過,故真正的法與非法都不可得。

名言所立的諸法,本來就無生,故不可安立有無,意為:諸法空性無二;

如來所說的法既不可執取,也不可言說,依言語、分別假想安立,其本體從來就未曾生過,意為:佛說法與空性無二。

如本經云:「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如來所說法,是世俗緣起,其性本空,不可取、不可說;非法,如來所說法無實有,非非法,如來所說法無實空,而是法空無二。

「因為福德本體為空性,而非實有存在,可以隨因緣增長變化的原故,如來說此人所得福德多。」

正因為福德是空性,可以隨因緣增長變化,所以如來說此人所得福德多,福德與空性無二。經文:「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非福德性指空性,福德即空性,因此,如來說福德多。

「以勝義諦解釋佛法即是非法,為什麼呢?佛身莊嚴色身、言行等,通過布施等因緣可得,但在勝義中這些法猶如兔角與石女兒,是本體空性。另一種理解方法:內道弟子共同承認佛法是滅除眾生痛苦的妙雨甘露,但以勝義理論深入細緻抉擇時,彼等僅僅是世俗中的假相,是引導眾生的方便法而已,真正的法是離一切戲論邊執的實相無為法。」

以勝義諦解釋佛法即是非法,非法即是空性,佛法就是世俗緣起法,僅僅是世俗中的假相,是引導眾生的方便法而已,真正的法是離一切戲論邊執的實相無為法。「離一切戲論邊執的實相無為法」,實際上就是佛法與空性無二。如經文說:「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佛法即非佛法——佛法與空性無二。

「預流果者唯在名言中有獲得一個預流果的假相,但是在實際當中,所得的果位、能得者與所得者都是自相空。既然不成立實有的入流,就不可能有入於色、聲、香、味、觸、法者……如果分開二諦,在世俗中有如幻如夢的假相,以勝義諦觀察時,預流果本性無實故,不應有執著。」

預流果是世俗緣起,緣起性空,所得的果位、能得者與所得者都不可得,如何入色、聲、香、味、觸、法?根本無所入。如果分開二諦,預流果是世俗諦,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勝義諦,亦即須陀洹。不分二諦,二諦圓融,預流果與不入色、聲、香、味、觸、法,圓融無礙。如經文說:「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斯陀含在名義上可以說是一往來,在幻化中還要來一次欲界,但以勝義諦實相而言,二果的聖者已證得無來無去的智慧,無所往來,所以稱作是斯陀含。」

在世俗緣起中,名義上的一往來,在幻化中還要來一次欲界,但以勝義諦實相而言,二果聖者無所往來,無所往來就是空性,就是二果聖者。經文:「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斯陀含無往來,無往來就是斯陀含,斯陀含與空性無二。

「雖然名言中阿那含不再來欲界,而在實相當中,阿那含並無來與不來的分別妄想,所以稱為不來果。……從名相上無來果可以有無來的概念,但從勝義諦的角度分析,無來的概念也是不存在的,何況恆常的果。」

空性遠離來與不來相,證悟空性的阿那含並無來與不來的分別妄想,但不妨礙名相上無來果可以有無來的概念,阿那含與空性無二故。如經文說:「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證悟無不來名阿那含。

「因為勝義當中無任何自相實有堪忍的法存在,阿羅漢的概念也不成立,何況實有的果法。」

勝義離一切相,阿羅漢的概念也不成立。如經文說:「實無有法名阿羅漢。」證悟圓滿人無我空性的阿羅漢聖者,深知空性無有法名阿羅漢,故不會有「我得阿羅漢道」執著。

「以須菩提證悟實相,無行相執著,才稱須菩提是樂寂靜行者。……阿羅漢雖然有各種顯現,但已斷盡我與我所的實執。雖然在名言中佛為須菩提如此授記,但勝義實相中,阿羅漢本身絲毫不會有我是阿羅漢的執著。」

經文說:「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以須菩提證悟實相,無行相執著,才稱須菩提是樂寂靜行者。

阿羅漢雖然有各種顯現,與阿羅漢斷盡我與我所的勝義境界(也叫空性境界)是平等的,現空無二故;在名言中佛為須菩提如此授記,與勝義實相中,阿羅漢本身絲毫不會有我是阿羅漢的執著,也是平等的,名言勝義等無差別故。

「名言中雖然可以如是承認安立,但依勝義諦觀察,如來實際在燃燈佛前未得到任何法。……佛與須菩提從勝義諦方面進行問答。……名言中佛已得法,而勝義中一切法離四邊八戲,佛亦未得到任何法。……在名言中是真實不虛,但就勝義而言:菩薩如果有執著,認為自己已獲得授記,那他並未得到真正的授記,而是魔的授記。」

名言中雖然可以如是承認安立:名言中佛已得法,真實不虛,但名言的本體是勝義空性,因此,經文說:「如來在燃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佛與須菩提從勝義諦方面進行問答:依勝義諦觀察,如來實際在燃燈佛前未得到任何法;勝義中一切法離四邊八戲,佛亦未得到任何法;就勝義而言:菩薩如果有執著,認為自己已獲得授記,那他並未得到真正的授記,而是魔的授記。

「因為所謂莊嚴佛土,非勝義中存在實有的莊嚴,而是名言中安立為莊嚴。故從勝義諦作了否定的回答:……以勝義理論抉擇法界本性時皆不存在。……總而言之,最究竟是清凈自心一切戲執,得到剎土清凈,此外,沒有其他任何清凈剎土。無論琉璃世界、極樂世界、娑婆世界,這些在名言凈見量或觀現世量中暫時成立,但在真正的本來實相中,這些清凈與不清凈的剎土都不成立。……而一切諸法以勝義理論抉擇,成立無有任何相狀、本空離根的無生大空性。以上抉擇了名言中菩薩要具備莊嚴的剎土,在勝義中並不成立,以下抉擇菩薩成佛後度化眾生所必須具備的有情世界。」

經文:「莊嚴佛土者,」所謂莊嚴佛土,

經文:「即非莊嚴,」非(否定)勝義中存在實有的莊嚴,

經文:「是名莊嚴。」而是名言中安立為莊嚴。

「因勝義中諸法皆是空性,佛說的並不是實有的身體,只是名言中的大身。……須菩提深明佛意,從名言與勝義兩方面作了回答:名言中有所謂的大身,真正觀察以五蘊假合所形成的身體時所謂的「大」也是不存在的。」

經文:「佛說非身,」因勝義中諸法皆是空性,佛說的並不是實有的身體,真正觀察以五蘊假合所形成的身體時所謂的「大」也是不存在的。

經文:「是名大身。」只是名言中的大身。

「因為佛陀所說的般若波羅蜜,並不是實有的般若波羅蜜,而在名相上稱之為般若波羅蜜。為根除對法相的實執,世尊又提問須菩提,有沒有如來所說的法?須菩提如實回答:勝義中如來並未說過任何法。」

經文:「佛說般若波羅蜜,」佛陀所說的般若波羅蜜,

經文:「即非般若波羅蜜,」並不是實有的般若波羅蜜,

經文:「是名般若波羅蜜。」而在名相上稱之為般若波羅蜜。

經文:「如來有所說法不?」為根除對法相的實執,世尊又提問須菩提,有沒有如來所說的法?

經文:「如來無所說。」須菩提如實回答:勝義中如來並未說過任何法。

「應當了知所有微塵,勝義中並非存在,只是名字上假立的微塵。如來也已經說過所謂的世界,並非實有世界,以不是世界的原故可以立名為世界。此處以微塵和世界之間的差別來抉擇諸法空性。……世尊說:從勝義中諦來觀察,無分微塵與眾生所見到的無數微塵一樣,都是名言假立,而非實質性具有微塵,無論無方微塵還是有方微塵都不成立。……以上抉擇了勝義中小到微塵,大到世界皆不存在,從而破除了眾生對大小事物的實有執著。以下破如來相之實有。」

對照經文:「諸微塵,」所有微塵,

「如來說非微塵,」勝義中並非存在;非實質性具有微塵,無論無方微塵還是有方微塵都不成立,

「是名微塵,」只是名字上假立的微塵;無分微塵與眾生所見到的無數微塵一樣,都是名言假立。

「如來說世界,」所謂的世界,

「非世界,」並非實有世界,

「是名世界。」以不是世界的原故可以立名為世界。

「因為如來所說三十二相,以理觀察時,色法形成的肉身並不是如來的真相,只是在名言中以佛的頂髻、白毫等如來的色身標誌假名為三十二相。」

對照經文:「如來說三十二相,」因為如來所說三十二相,

「即是非相,」以理觀察時,色法形成的肉身並不是如來的真相,

「是名三十二相。」只是在名言中以佛的頂髻、白毫等如來的色身標誌假名為三十二相。

「實相在勝義中即不是相,因而如來說在名言中假名為實相。」

對照經文:「是實相者,」實相,

「即是非相,」在勝義中即不是相,

「是故如來說名實相。」因而如來說在名言中假名為實相。

「因為諸法實相中我相不存在,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也不存在。」

對照經文:「我相即是非相,」諸法實相中我相不存在,

「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也不存在。

「如來說第一波羅密(般若波羅密),實即並非實有的第一波羅密,只是名言假立的第一波羅密。」

對照經文:「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如來說第一波羅密(般若波羅密),

「即非第一波羅蜜,」實即並非實有的第一波羅密,

「是名第一波羅蜜。」只是名言假立的第一波羅密。

「所謂的忍辱波羅密,如來說並非實有的忍辱波羅密,只是名言假立的忍辱波羅密。世尊因地修道過程中確實修過忍辱波羅蜜,這是就凡夫所見而言。以勝義諦智慧觀察時,所謂菩薩所修的忍辱波羅蜜多非忍辱波羅蜜多。無能辱者、安忍對境怨敵,可忍之事、安忍的方式及嗔恨煩惱等等都是三輪體空的境界,因此說實相中即非安忍波羅蜜。」

對照經文:「忍辱波羅蜜,」所謂的忍辱波羅密;世尊因地修道過程中確實修過忍辱波羅蜜,這是就凡夫所見而言。

「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如來說並非實有的忍辱波羅密;以勝義諦智慧觀察時,所謂菩薩所修的忍辱波羅蜜多非忍辱波羅蜜多。無能辱者、安忍對境怨敵,可忍之事、安忍的方式及嗔恨煩惱等等都是三輪體空的境界,因此說實相中即非安忍波羅蜜。

「是名忍辱波羅蜜。」只是名言假立的忍辱波羅密。

如果自心有一絲執著,就不是真實的境界。……唐代永嘉大師云:『恰恰用心時,恰恰不用心。』心正在專註時無可專註,恰恰發菩提心時,在勝義而言無有可發。」

對照經文:「若心有住,」如果自心有一絲執著,

「即為非住。」就不是真實的境界。

「恰恰用心時,」世俗假相;「恰恰不用心。」勝義空性。

「以正理觀察時一切相不是相,一切眾生在勝義中也不是眾生。」

對照經文:「如來說一切諸相,」一切相,

「即是非相;」以正理觀察時一切相不是相,

「又說一切眾生,」一切眾生,

「即非眾生。」在勝義中也不是眾生。

「在能取、所取未消於法界中之前,諸法如幻如夢的顯現,業與因果也不會空耗;正在顯現的同時,以佛的智慧觀察,因果沒有任何實質性的存在,這就是佛所說萬法無實無虛的甚深教理。……世間角度諸法皆無欺存在,而以出世間真實智慧衡量時,聖者自身的五蘊亦不存在。」

對照經文:「如來所得法,」如來所證得的諸法,相對凡夫在能取、所取未消於法界中之前,諸法如幻如夢的顯現,業與因果也不會空耗;世間角度諸法皆無欺存在。

「此法無實無虛。」正在顯現的同時,以佛的智慧觀察,因果沒有任何實質性的存在,這就是佛所說萬法無實無虛的甚深教理。聖者自身的五蘊亦不存在。

「我應度化一切眾生得到佛的涅槃果位,世俗中滅度一切眾生,而在勝義中,能滅度者與所滅度的眾生都不存在。發菩提心的無上正等覺者實際並不存在。……本來智慧前,任何相狀也不成立,若實相中有相狀,則以勝義量抉擇時也應存在,諸佛菩薩應能見到,但他們未見,勝義量抉擇也不存在,實相中沒有發無上正等覺心的菩薩存在。同理,菩薩發的菩提心也不存在,以無實質發心存在稱為勝義菩提心。勝義中,有無一切法都不成立,發心者不存在……」

對照經文:「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我應度化一切眾生得到佛的涅槃果位,世俗中滅度一切眾生,

「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而在勝義中,能滅度者與所滅度的眾生都不存在。

「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發菩提心的無上正等覺者實際並不存在。本來智慧前,任何相狀也不成立,若實相中有相狀,則以勝義量抉擇時也應存在,諸佛菩薩應能見到,但他們未見,勝義量抉擇也不存在,實相中沒有發無上正等覺心的菩薩存在。同理,菩薩發的菩提心也不存在,以無實質發心存在稱為勝義菩提心。勝義中,有無一切法都不成立,發心者不存在。

「實相中如來沒有法得無上圓滿正等覺。……然而如來有形相存在全部是就世間而言,真正在勝義中如來什麼法都未得過。」

對照經文:「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實相中如來沒有法得無上圓滿正等覺。真正在勝義中如來什麼法都未得過。

「在實相上,佛從未得實有之法,以獲得圓滿正等覺之果。」

對照經文:「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在實相上,佛從未得實有之法,以獲得圓滿正等覺之果。

「所說的一切法,並非實有,所以只是名言。……但在勝義實相中,諸法無有實存,世尊在金剛座成就菩提,獲得如來正等覺轉法輪等都不存在……在名言中八萬四千法門,都是為了斷除眾生的貪嗔痴,令其趣入菩提道而傳,但在勝義實相的角度,佛所說的法皆非法,唯是隨順眾生的名言習慣,而安立了一切法的名稱,實際理體中不著一塵,所謂的一切法非真正實有,能言所言全都不存在。」

對照經文:「所言一切法者,」所說的一切法,並非實有,所以只是名言。在名言中八萬四千法門,都是為了斷除眾生的貪嗔痴,令其趣入菩提道而傳。

「即非一切法,」但在勝義實相中,諸法無有實存,世尊在金剛座成就菩提,獲得如來正等覺轉法輪等都不存在,在勝義實相的角度,佛所說的法皆非法,實際理體中不著一塵,所謂的一切法非真正實有,能言所言全都不存在。

「是故名一切法。」唯是隨順眾生的名言習慣,而安立了一切法的名稱。

「因為有相狀執著即不是菩薩,在實相中不執任何法叫做真實的菩薩。」

對照經文:「實無有法名為菩薩。」在實相中不執任何法叫做真實的菩薩。

「如來所說的莊嚴佛土,於實相中不是莊嚴,只是名言中假立謂之莊嚴。……因為經論所說的莊嚴剎土是名言中成立的。所謂的莊嚴剎土實際並不是真實中存在,而是通過修行以後,在暫時的凈現量前顯現的,勝義諦中菩薩清凈剎土的實執並不存在。世俗名言中暫時可以理解有莊嚴,但如果承認有一法本體實有存在,則不是真實莊嚴。猶如在鏡子中看見一個莊嚴佛國剎土,若此剎土實有存在,則不可能於鏡中顯現,以無實有故,鏡中可以有此顯現法。」

對照經文:「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如來所說的莊嚴佛土,因為經論所說的莊嚴剎土是名言中成立的。所謂的莊嚴剎土實際並不是真實中存在,而是通過修行以後,在暫時的凈現量前顯現的,世俗名言中暫時可以理解有莊嚴,猶如在鏡子中看見一個莊嚴佛國剎土。

「即非莊嚴,」於實相中不是莊嚴,勝義諦中菩薩清凈剎土的實執並不存在。但如果承認有一法本體實有存在,則不是真實莊嚴。若此剎土實有存在,則不可能於鏡中顯現,以無實有故,

「是名莊嚴。」只是名言中假立謂之莊嚴。鏡中可以有此顯現法。

「因為一切眾生心在實相中非真正的心,僅假名稱之為心。真正的眾生心是諸法之本性,其本體為本來無生的大空性,而佛智恆時安住於諸法本性中,故對一切眾生的心能無餘了知。在勝義中觀察或安住時,所謂眾生迷亂的心不存在,所謂明清覺心也不存在。心非是心,心的本性就是光明,是離一切戲論的法性本體。」

對照經文:「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因為一切眾生心在實相中非真正的心,真正的眾生心是諸法之本性,其本體為本來無生的大空性,在勝義中觀察或安住時,所謂眾生迷亂的心不存在,所謂明清覺心也不存在。心非是心,心的本性就是光明,是離一切戲論的法性本體。

「是名為心。」僅假名稱之為心。

「本段經文內容即是講福德資糧在名言中存在。……雖然心的本性不可得,但在名言現相中,通過布施積累的福德資糧乃至成佛亦不滅盡,一定會存在。凡是因緣所攝之法全部是空性,是空性之故說布施功德廣大無邊。」

對照經文:「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本段經文內容即是講福德資糧在名言中存在。……雖然心的本性不可得,但在名言現相中,通過布施積累的福德資糧乃至成佛亦不滅盡,一定會存在。

「以福德無故,」凡是因緣所攝之法全部是空性,

「如來說得福德多。」是空性之故說布施功德廣大無邊。

「因為如來在經中說:具足色身並非具足色身,假名而已。」

對照經文:「如來說具足色身,」因為如來在經中說:具足色身

「即非具足色身,」並非具足色身,

「是名具足色身。」假名而已。

「所謂的諸相具足,實相中並不成立,只是名言中隨順世間眾生而安立為諸相具足。」

對照經文:「如來說諸相具足,」所謂的諸相具足,

「即非具足,」實相中並不成立,

「是名諸相具足。」只是名言中隨順世間眾生而安立為諸相具足。

從一方面觀察,暫時迷亂眾生前佛確實顯現為眾生說法,佛陀本人也承認過去有無量如來出世,說過佛法……另一方面從諸法實相或究竟法性上可以明確,佛陀從未說過法,佛說法皆是名言假相。凡是依靠名言而宣說的佛法皆無實有,此是諸法的法性規律。……因此從最究竟的實相上來講佛從未說過任何法。

對照經文:「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另一方面從諸法實相或究竟法性上可以明確,佛陀從未說過法,因此從最究竟的實相上來講佛從未說過任何法。

「所謂的說法,實際中無有任何可說之法,唯是名言假立為說法。毗盧遮那佛、釋迦牟尼佛乃至十方三世諸佛世尊,一切弘傳住持正法者,於真實諦中皆不存在,所說之法與所化眾生皆非實有。無法可說在名言中可以稱為法,勝義中無可說,無說即是說法。」

對照經文:「說法者,」所謂的說法,毗盧遮那佛、釋迦牟尼佛乃至十方三世諸佛世尊,一切弘傳住持正法者,

「無法可說,」實際中無有任何可說之法,於真實諦中皆不存在,所說之法與所化眾生皆非實有。勝義中無可說,無說即是說法(說法與無說平等無二)。

「是名說法。」唯是名言假立為說法。在名言中可以稱為法。

「勝義中眾生的本性不可得,在世俗中可以有如幻如夢的所化眾生。眾因緣所生之眾生者,如來說過並非是眾生,名言中稱為眾生。」

對照經文:「彼非眾生,非不眾生。」

「眾生眾生者,」在世俗中可以有如幻如夢的所化眾生。眾因緣所生之眾生者。

「如來說非眾生,」如來說過並非是眾生,勝義中眾生的本性不可得,

「是名眾生。」名言中稱為眾生。

「我於無上圓滿正等覺果位,在實相中乃至無少法可得,在名言中假名為無上正等覺果。」

對照經文:「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於無上圓滿正等覺果位,

「乃至無有少法可得,」在實相中乃至無少法可得,

「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在名言中假名為無上正等覺果。

「所謂的善法如來說不是善法,而假名為善法。雖然暫時在名言中,佛陀說了因果不虛的道理,但最究竟實相上所有基道果及輪涅所攝的一切諸法,都是無生的大空性。真正本體實有的佛果永遠不存在,因而也不可得,唯有認知此理,依見解修持才能得到無上圓滿的佛果。」

對照經文:「所言善法者,」所謂的善法,雖然暫時在名言中,佛陀說了因果不虛的道理,

「如來說即非善法,」如來說不是善法,但最究竟實相上所有基道果及輪涅所攝的一切諸法,都是無生的大空性。真正本體實有的佛果永遠不存在,因而也不可得,

「是名善法。」而假名為善法。

「觀待迷亂眾生的顯法中,如來說有我,實際真實義中並非如是,而凡夫人錯誤地認為有我,生起各種執著。而這些所謂的凡夫,如來說並非真實存在的凡夫,假名安立為凡夫。」

對照經文:「如來說有我者,」觀待迷亂眾生的顯法中,如來說有我,

「即非有我,」實際真實義中並非如是,

「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而凡夫人錯誤地認為有我,生起各種執著。

「凡夫者,」而這些所謂的凡夫,

「如來說即非凡夫,」如來說並非真實存在的凡夫,

「是名凡夫。」假名安立為凡夫。

「《六祖壇經》中云:真正所得的功德實際是一種空性。從名言顯現方面講積累福德資糧,顯現色身,但是究竟的勝義實相中一切都不存在。」

經文:「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正因為福德是空性,無可貪著,故諸菩薩不受福德。

經文:「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從名言顯現方面講積累福德資糧,顯現色身,但是究竟的勝義實相中一切都不存在。

「如是種種顯現在眾生眼識前現量成立,在世俗中毫無疑問應當承認。而從勝義實相分析,如來無來無去,上述承認完全是一種錯誤觀念,依現象判斷如來有來去,說明彼人沒有真正了解如來的實相。」

經文:「如來者,」如是種種顯現在眾生眼識前現量成立,在世俗中毫無疑問應當承認。

經文:「無所從來,亦無所去,」而從勝義實相分析,如來無來無去,上述承認完全是一種錯誤觀念,,依現象判斷如來有來去,說明彼人沒有真正了解如來的實相。

經文:「故名如來。」

「如果微塵眾實有,世尊根本不可能說是微塵眾,為什麼呢?佛說所謂的微塵眾根本不是微塵眾,只是假名安立為微塵眾。」

經文:「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即不說是微塵眾,」如果微塵眾實有,世尊根本不可能說是微塵眾,

經文:「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為什麼呢?佛說所謂的微塵眾

經文:「即非微塵眾,」根本不是微塵眾,(是空性)

經文:「是名微塵眾。」只是假名安立為微塵眾。

「如來所說的三千大千世界實際非世界,只是假名。如來所說的一合相,並非實有,只是為其安立名稱,假名為一合相。……同樣器世界本來不存在,凡夫眾生迷亂分別感覺上實有諸法聚合為一體,人們以業惑對其形成一種總相的虛妄執著,這叫一合相,並非實相中真正存在。……所以如來說名言中的一合相,在實相中並非一合相,只是假名。」

經文:「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如來所說的三千大千世界

經文:「即非世界,」實際非世界,(是空性)

 

經文:「是名世界。」只是假名。

經文:「如來說一合相,」如來所說的一合相,所以如來說名言中的一合相,經文:「即非一合相,」並非實有,並非實相中真正存在。在實相中並非一合相,

經文:「是名一合相。」只是為其安立名稱,假名為一合相。同樣器世界本來不存在,凡夫眾生迷亂分別感覺上實有諸法聚合為一體,人們以業惑對其形成一種總相的虛妄執著,這叫一合相,只是假名。

「一合相,在實相中是不可說,但在名言中凡夫人貪執而安立。……對器世界有情世界的總合相狀執著,皆稱為一合相,究竟實相中無一法可立,因此一合相實際不可言說。」

經文:「一合相者,」一合相,

經文:「即是不可說,」在實相中是不可說,究竟實相中無一法可立,因此一合相實際不可言說。

經文:「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但在名言中凡夫人貪執而安立。對器世界有情世界的總合相狀執著,皆稱為一合相,

「因為佛陀所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它們並不實存,只是在名言中安立為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經文:「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因為佛陀所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經文:「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它們並不實存,

經文:「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只是在名言中安立為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所謂的法相,就實相勝義而言亦非法相,只是假名而已。……本經的教言主要為破相執,整部經前面破一切邊執邪見,此處破一切法相不存在,所以禪宗大德常稱此經為破相論。世俗凡夫所說的相,在勝義中並非法相,只是在名言中的假名。……不論相有多少,一切相在勝義中即是虛妄假立。」

經文:「所言法相者,」所謂的法相,世俗凡夫所說的相,

經文:「如來說即非法相,」就實相勝義而言亦非法相,在勝義中並非法相,

經文:「是名法相。」只是假名而已。只是在名言中的假名。

「菩薩在出定時應觀一切法如夢如幻,凡是因緣所攝生滅法皆是有為法,而有為法全部是迷亂意識安立的雖有能取所取之法,其本性絲毫不能成立。」

經文:「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一切有為法,在世俗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在勝義其本性絲毫不能成立。

由此可知,佛以二諦宣講《金剛經》:諸法,在勝義非諸法(離相空性),在世俗只是假相、假名。索達吉上師以二諦解釋,同樣是說,世俗諸法無實有,在勝義諦離一切戲論,故假名為諸法。

關於世俗諦有、勝義諦無,《入中論日光疏》說:「自續派在抉擇單空、分開二諦時,承許諸法在勝義中空性,在名言諦中實有。

自續派分開二諦有何必要呢?

全知麥彭仁波切在《澄清寶珠論》中云:「由於無始以來的貪等實執熏習,無有生起遠離四邊智的機會,為此應當首析諸法在勝義中無,使之生起如是的心所智慧。故於中觀自續派的諸論典中明顯可見將諸經論中所述破色等之相(法句),均詮釋為遮破實有之單空義。因而在抉擇暫時道的時候,應許勝義中無生,世俗中有生等顯現法,亦是不能破除的,由名言量能以成立諸法有自相。不然彼顯現亦根本不成立,故於所破法應加勝義鑒別,即勝義中無,世俗中無欺而存在,如是分二諦各處的安立方法,於初學者意前是極為適宜的。」

佛護「隔別二諦的套路——世俗諦有、勝義諦無,」之說,不僅詆毀索達吉上師,更詆毀自續派利益眾生的方便!

佛護是否懂二諦呢?請看他的行文:

佛護說:堪布卻強調「實相中」無有任何眾生滅度,這和「降伏其心」的意思真是「牛頭不對馬嘴」,嚴重跑偏了。《破斥佛護爛文:索達吉堪布《金剛經釋》獻疑5

破斥:實相,也叫勝義諦,空性,是「降伏其心」的智慧,佛護卻誤解為「牛頭不對馬嘴」,足見他不懂二諦。

佛護說:因為,勝義諦都無眾生,還談什麼降不降伏其心?《破斥佛護爛文:索達吉堪布《金剛經釋》獻疑5

破斥:佛護認為勝義諦都無眾生,就不用降伏其心,顯然已墮斷空,若懂二諦,絕對不會墮斷空。

佛護說:因此,正確的套路是,一方面要積極發心和行動,一方面不要執著發心和行動。這樣把對自我的執著逐漸捨棄,就是安心、伏心的方法。《破斥佛護爛文:索達吉堪布《金剛經釋》獻疑5

破斥:捨棄勝義無眾生之空性,不明白勝義無眾生之空性,僅僅依靠世俗的積極發心和行動,如何能做到不要執著發心和行動?絕對不可能!

佛護已墮實有,若懂二諦,絕對不會墮實有。

佛護說:菩提心,一般來講都是為利益眾生自己發願成佛。雖然包含了願所有眾生成佛的內容,但更側重的是自己要成佛。《破斥佛護爛文:索達吉堪布《金剛經釋》獻疑5

破斥:相對初發心菩薩而言,利他是世俗發心,也是《金剛經》前半部分宣說世俗菩提心內容;成佛是勝義發心,是後半部分勝義菩提心內容,實際上,二者平等無二,佛護卻執著「更側重的是自己要成佛。」

佛護已墮小乘自我成佛(獨覺中佛),若懂二諦,絕對不會墮小乘。

佛護說:身體和分別念全部融入正等覺的涅槃境界——阿羅漢都不受後有,菩薩成佛哪裡還有身體要融入正等覺的涅槃境界?《破斥佛護爛文:索達吉堪布《金剛經釋》獻疑5

破斥:阿羅漢也是五蘊滅盡才不受後有,一切眾生的身體和分別念全部融入正等覺涅槃的當下就成佛了。佛護卻錯解為成佛後,菩薩要將身體和分別念,全部融入一個真實不空的正等覺涅槃境界。

佛護若懂二諦,絕對不會如此錯解法義。

佛護說:勝義諦還有究竟不究竟的嗎?《破斥佛護爛文:索達吉堪布《金剛經釋》獻疑5

破斥:勝義諦有暫時和究竟二種,暫時勝義諦也叫相似勝義諦、單空,是中觀自續派隨順所化眾生的根基而抉擇的不了義觀點。究竟勝義諦就是《金剛經》所說的實相般若。

佛護若懂二諦,絕對不會不明白暫時和究竟兩種勝義諦。

佛護說:中觀應成派在二諦方面有規定,月稱論師的《入中論》「第六菩提心現前地」里說:「若以世許除世義,即說彼為世妨難。」好比說:有個人打水把桶丟了,和堪布說,堪布就勸他說「桶,世俗諦上有,但勝義諦、實相上沒有。雖然你世俗諦丟了桶,勝義諦沒有桶的存在!《破斥佛護爛文:索達吉堪布《金剛經釋》獻疑6

破斥:一、佛護不懂中觀應成派,抉擇的是聖者菩薩入定境界,不分二諦,妄說「中觀應成派在二諦方面有規定」。

二、不理解《入中論》這個頌詞意思,斷章取義。

    益西上師的《入中論自釋講記》云:

    「世間一切非正量,故真實時無世難。

    ......在觀察真實義的時候,世間一切的所謂現量識,都不是評判真實義的正量,所以不會招致『與世間現見相違』這一世間妨難。

    ......對方說,既然如此,那麼怎樣才是有世間妨難呢?

    若以世許除世義,即說彼為世妨難。

    如果僅就世間承許的現象來講,說現量見到的法不存在,或者所說與世間承許不符合,就會有世間妨難。就好比單單就夢中的現象來說,如果說沒有夢,這樣就有世間妨難;如果就醒覺位談夢,說夢本來是沒有的,這樣就不會有世間妨難。

    ......

    比如有人說:我的東西被偷了。

    其他人問:是什麼東西呢?

    他回答說:是一個寶瓶。

    其他人如果破他說:寶瓶不是存在的法,是所量的緣故,如同夢中的寶瓶。

    這樣來破就有世間妨難。因為現在不是在討論真實義,而是討論世俗顯現上的問題。在世俗根識前明明有瓶子,卻說沒有瓶子,這是不對的。打比方說,一個小偷偷了東西,以世間的規則來評判,偷東西是犯法的,要坐牢。不能辯解說:「我什麼都沒偷啊,就像夢中的事物根本沒有一樣。」像這樣說就有世間妨難。

    ......倘若此時是住於聖人的知見來評判,以聖者的智慧為定量,由於在聖者的智慧面前沒有虛妄的相,所以承許「無他生」沒有世間妨難。智者應該依止具有見真實義智慧的聖者言教,以符合真相的正理去觀察世間的萬事萬物。

    ......這以上我們隨順對方說世間確實承許有他生,然後解釋所謂「世間妨難」在哪種情況下會產生,從而說明「無他生」沒有世間妨難。也就是在討論真勝義諦時,以聖者的智慧為量,所以沒有世間妨難;在討論世俗顯現時,如果與世間現量相違才會有世間妨難。」

佛護若懂二諦,絕對不會不懂中觀應成派抉擇的聖者菩薩入定境界,絕對不會因不理解《入中論》頌詞意思,而斷章取義。

佛護說:這裡的「菩薩摩訶薩」不是八地以上的大菩薩,而是剛發心的菩薩。他們能否做得到「安住法界本性實相布施」呢?他們能不能「對外境五欲六塵不起任何執著,於所施物的顏色、形狀、大小皆不分別。」呢?如果能,那還問什麼「云何安住,云何降伏其心」呢?《破斥佛護爛文:索達吉堪布《金剛經釋》獻疑6

破斥:佛護若懂二諦,絕對不會不明白《金剛經》前半部分宣說利他、相似安住空性修的世俗菩提心,後半部分宣說自利,在利他基礎上求證菩提的勝義菩提心。

佛護說:本經說法的對象不是八地以上的大菩薩,而是剛發心的菩薩。對這樣的人,屢屢說「安住諸法本來大空性中」,「無任何色相存在。」如堪布所釋「實相中不存在」布施有無功德、功德大小、回報等法執」,而剛發心的菩薩又已經能夠安住在「實相中」果位的菩薩?《破斥佛護爛文:索達吉堪布《金剛經釋》獻疑6

破斥:佛護若懂二諦,絕對不會不明白,屢屢教誡初學菩薩「安住諸法本來大空性中」,「無任何色相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佛護說:也就是說,剛發心的菩薩通過修布施等六度,不斷觀照,久久就能產生無我的空性慧。觀照布施等是因,獲得智慧是果。而非堪布一而再再而三所說的「如果菩薩安住於實相、空性布施就能不執著」的顛倒因果。《破斥佛護爛文:索達吉堪布《金剛經釋》獻疑6

破斥:佛護若懂二諦,絕對不會不明白,觀照和安住不能脫節,觀照以後安住,生起分別心再觀照、安住......這樣才能獲得空性智慧。

佛護執意觀照,拒絕安住,足見其不懂二諦。

佛護說:「言說章句」和「法性」之間就這麼輕輕鬆鬆地划上等號。《破斥佛護爛文:索達吉堪布《金剛經釋》獻疑7

破斥:佛護若懂二諦,絕對不會不明白,《金剛經》言說章句是能詮句,發性是所詮義,能詮所詮等無差別。

佛護說:經文「持戒修福者」,確實很容易讓人生信心,不會覺得般若法門甚深甚深,而懷疑自己智慧淺薄,無法領解,從而不敢受持般若法門。《破斥佛護爛文:索達吉堪布《金剛經釋》獻疑7

破斥:佛護若懂二諦,絕對不會誤解「持戒修福者」等同平凡人,繼而誤解「不會覺得般若法門甚深甚深,而懷疑自己智慧淺薄,無法領解,從而不敢受持般若法門。」

如果般若法門淺顯易懂,為何世尊成佛後說:「深寂離戲光明無為法,吾得猶如甘露之妙法,縱為誰說亦不能了知,故當無言安住於林間。」

佛護說:「甚至僅僅對空性生起有益的懷疑也會斷除輪迴」,堪布是說,懷疑的對象是「空性」?《破斥佛護爛文:索達吉堪布《金剛經釋》獻疑7

破斥:佛護若懂二諦,絕對不會不懂「甚至僅僅對空性生起有益的懷疑也會斷除輪迴」道理。

《中觀四百論》云:「薄福於此法,都不生疑惑,若誰略生疑,亦能壞三有。[福德淺薄者,對此煩惱的對治妙法——緣起性空,都不會產生合理的疑惑。若誰略略對此法生疑,也能壞滅三有輪迴。]」有益懷疑也叫合理懷疑:一切萬法是空性的吧?對此想盡一切辦法尋求答案,最後確定一切萬法是空性而生起定解,然後依此定解實修必定解脫輪迴。

有害懷疑或不合理懷疑:一切萬法怎會是空性,不可能。有這種懷疑根本不會尋求答案,任由實執泛濫、蔓延,最終墮地獄。

佛護一句「堪布是說,懷疑的對象是『空性』?」足見其不懂二諦。

 

 

 


推薦閱讀:

精通《金剛經》後的人生段位
金剛經講義節要(上)
《金剛經·一體同觀》白話文
圓明師父試講金剛經第三十二講

TAG:金剛經 | 金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