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心經》領悟

《心經》,全名《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是釋迦牟尼佛(公元前569-485年)大徹大悟後的處女作和傑出代表作,雖然篇幅短小,但文意明了、韻律有致、字字珠璣,涵蓋了佛法的要義,且悟、道、行俱全.《心經》的內涵深遠,可以說,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修心養性大全.《心經》主張和平、犧牲、博愛、平等、剋制慾望、禁戒暴怒、善惡業報等思想,其中了悟生命、勸惡行善、淡泊名利,更是撫平、慰藉生活在浮華喧鬧塵世中人們心靈的一劑良藥,指點迷津的明燈.

《心經》是群經之首,萬法之典,雖然全文只有268個字,但卻把佛學精華濃縮其內,可以說,其包羅萬象,堪稱佛學小百科.《心經》是佛學縮影,開啟佛學之門的金鑰匙,更是獲得智慧的絕佳途徑

《心經》是掌握大智慧到達彼岸而覺悟的根本核心經典.能夠自由自在地觀察自身佛性之奧秘的覺者,在運用大智慧深入研究生命是如何到達彼岸的過程時,真實地看到構成宇宙萬物的五種因素(色、受、想、行、識)原本具有可變的空態性質,沒有不可變的實體,一切痛苦災難都能被這一空態所度脫化解掉.

從宏觀角度看,色和空沒區別;從微觀角度看,空與色也相同.空(基本顆粒)是色(可觀物體)的分解,色是空的化合.儘管你反覆透徹地領受、深思、認知和識別,其結論仍然不變.

凡是有形象或無具體形象的事物,其本質都具空性和可變的特點,不存在生長的滅亡、骯髒潔凈、增多減少.

所以,空中沒有色的實體,沒有對色的思維意識.(人也非實體)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要歸於空.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也要歸於空(法是事物的性質與演變).沒有六根六塵的界限和其被認識的界限.心中沒有不明白、不覺悟和因不明白而煩惱的影子,直到沒有老死和老死的影子(這一生命流轉的一系列過程).沒有累積惡因所造成的苦果,沒有修鍊道法而成就的品位.不運用智巧去獲得什麼,那是因為沒有什麼可以得到的緣故.

菩薩因為運用到達彼岸的大智慧的緣故,清凈的心沒有一絲挂念,沒有掛懷和障礙就免除了恐懼害怕,脫離了異想天開的夢幻雜染,最終覺悟而得道.

那些過去、現在、未來佛,依靠那到達彼岸的大智慧,榮獲了無上正覺的大果位.到達彼岸的大智慧是修鍊中最神聖的準則,是最光明的法器,是至高無上的真理,是無與倫比的規範,能真實而不虛妄地將全部苦難化解清除,所以要牢記"般若波羅密多"這句真言:去吧!去吧!彼岸是歸宿,為修我佛,趕快用行動去成就無上正覺吧!

《心經》是:《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整個佛法理論的概括,雖然篇幅短小,但是簡潔凝練、內容生動、氣度恢弘、包羅萬象.是佛學的縮影、智慧源泉、宇宙真理、人生指南.是釋迦牟尼佛將人類的智慧加以總結、升華的最高結晶.

那《心經》究竟講的是什麼呢?其一,就是一個"空"字."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二,空色相等;萬事皆空,為首我空.心空增能,性空增智;五蘊皆空,唯慧不空."《空字歌》中唱道:本來空,看不空,看不空,也是空;求得來,還是空,放不下,仍是空;妄雜念,更是空,倒不如,就悟空;萬事空,我先空,悟了空,空不空;(悟空得到能量智慧,可以說空而不空.)

其二,就是一個"心"字.為什麼這樣說呢?你請看:佛家的心是佛祖,人的心是元神,佛經的心是《心經》,《心經》的心是般若,般若的心是悟空,悟空的心是我空,我空要靠《八正道》,《八正道》首要是悟性,悟性關鍵是寬容.修心才能得正果,離開修心養性是小乘.

《心經》講明白了一個迷,那就是:我是誰,誰是我;從哪來,到哪去?答案是:我是體,心是我;從原來的層次來,到該去的層次去.

《心經》的宗旨可以歸納為兩句話:宇宙真相大白,人生原來如此.換句話也可以說講的是:世界觀和人生觀.《心經》是整個佛學的縮影、中樞、精髓、心要和核心,可以說:"一經通,一切經通".《心經》是總結千百年來人類智慧的結晶.其中了悟生命、勸惡行善、淡薄名利、滌除煩惱等教理對我們來說,有著重要的啟迪.佛陀那充滿智慧靈光的一言一行,更是撫平、慰藉生活在浮華喧鬧塵世中人們心靈的一劑良藥.

《八正道》是佛陀一生傳道救世的法音,在世間己流傳了兩千五百多年,是佛進行自我修鍊的真切體悟,也是佛傳授給眾弟子、眾生切實可行的一套修鍊法寶.它是人間正道、善道、修道和得道的佛學理論基礎,也可以說是我們做人的參考,是人類道德的啟迪,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修心養性的大全.

《八正道》具有廣博且深遠的含義,是佛陀創建並倡導的大乘佛法.大乘佛法修悟的主要特徵是:"以德補業"或叫"建功立德".何謂德?就是指人們通過修鍊後,能夠覺悟功德:"智慧功德"、"不疲倦功德"、"禪定功德"、"知足功德"、"無求功德"、"遠離功德"、"畢竟功德"、"不妄念功德".

《八功德》也就是《八正道》,二者語言切入角度雖不同,但其實質內涵卻完全相同,應該說二者是相等的.也就是說,如按八種正道的方法修悟,可以獲得八種覺悟的美德;反過來說,只有追求修悟八種功德,才能算是真正地懂得了應該遵循的八項正確大道之理,佛陀創造了《八正道》、《八功德》這兩個名詞,是為了從不同角度闡述人生真理.

歷代的修道人和諸位菩薩都很崇拜佛陀的《八正道》理論.著名的太白金星菩薩在學習《八正道》時,用自身學悟之真切體會,並在佛陀親臨指導下,創作出的一首美妙經文;文中將《八正道》剖析成為八個根本,因為準確、生動地表達了佛陀的本意,所以是《八正道》之精確正解.佛陀還將特意將這"八個根本"命名為菩提咒:"悟以性為本"、"道以根為本"、"修以心為本"、"人以善為本"、"畜以獻為本"、"自然以宇宙為本"、"生活以勤勞為本"、"萬物以正為本".菩提咒:菩提是覺悟,咒在此是準則,意思是覺悟的準則.

正思維—智慧功德—悟以性為本:(無性)、(有性)人的悟性最重要,心性寬容則增長智慧;心性狹隘則丟失能量.高瞻遠矚、遠見卓識、寬宏大量、舍此, 目光短淺,什麼事情都做不好.正語—不疲倦功德—道以根為本:(修口惡)、(沉默是金)側重覺悟自己而自度才能紮下道根,否則便會失去道心.說好話、說話有理,指持戒和守紀律.正定—禪定功德—修以心為本:(心以空靜為本)、(處變不驚)心定心靜方有定力,小事若能糊塗,,大事才能明白.心如止水、平心靜氣、謙虛和藹.正命—知足功德—人以善為本:(知足常樂)、(善以善待為本)只有自善其身和善待他人,才能知足常樂.正業—無求功德—畜以獻為本:(正當的業行)、(奉獻不強求)少欲無求、甘願奉獻才能塑造品格.無私奉獻,對貪慾、邪念要展開認真的批評與自我批評和整治.正見—遠離功德—自然以宇宙為本:(無怨)、(改變命運)遵循宇宙規律行事而不強求、不理怨.講大自然規律和命運的關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懲惡揚善.正精進—畢竟功德—生活以勤勞為本:(勤勞)、(不自滿)勤勞是人生基本功和美德.勤奮、盡職盡責守本分,人若有惰性便一無是處.正念—不妄念功德—萬物以正為本:(正念、不妄念)、(正以壓邪為本)運用正確的善念,排除妄念、邪念和雜念.不可保留邪念,因為它是狹隘、嫉妒等的溫床.

《八正道》是佛陀一生傳道的法音,是佛進行自我修鍊的真切體悟.《八正道》是人們的思想、品德修養的行動指南.學悟《八正道》,從中可以獲得承受力、應變力、定力、親和力和智力、如果偏離《八正道》就會耍性、口惡、心亂、不知足、有求、怨恨、懶惰、妄念、人生將錯誤百出、苦不堪言.可以說,理解《八正道》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做人."不明源流,難尋真理.不知真理,難懂人生".科學的母親是佛學,佛學的締造是佛陀,佛學的樞紐是心經,心經的核心是般若.般若無知無所不知,聰明有知有所不知,糊塗難知難得不知,愚昧無知一無所知.


推薦閱讀:

秀才說:每一段路,都是一種領悟
一流的生命是對人生的領悟
這些也許是你一生都在尋找的精典領悟!
?突然間懂了丨領悟

TAG:心經 | 領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