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第十一代傳人張志俊訪談

此文章刊登於庚寅年第二期《濟善》

《易經》的第一句話是「無極生太極」,這是太極拳的來源。太極可謂博大精深,在眾多枝脈中,陳氏太極是最古老最負盛名的一派,追根溯源可到明末清初,拳理深奧,闡釋玄妙。幾百年間,雖有萬代名師言傳身教,依然「練拳者千百萬,成手者一人半」。

陳氏太極第十一代傳人,張志俊先生卻用他別具一格的方式,引入現代科學概念解釋太極拳看似玄妙的拳理。他的弟子遍跡世界各地,可謂桃李滿天。他實踐著「太極一生成一事,獨闢蹊徑景自幽」的個人信念。面對紅塵紛爭和人世百態,他崇尚「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的淡泊意境,在黑白兩極的世界中演繹出精彩的人生。

藥罐子走上練拳路, 一敗塗地方知深淺

還要從上世紀七十年代說起。張志俊的身體十分糟糕,不僅患有心臟病、胃潰瘍,還有腰椎病等多種疾病,年紀輕輕就成了病秧子、藥罐子。一次高燒後,他決定健身強體,但以他的狀態又不能參加劇烈運動,醫生就向他推薦了太極拳。從此,張志俊走上了漫長的練太極之路。

太極拳的拳理來源於《易經》、《黃帝內經》、《黃庭經》、《紀效新書》等中國傳統哲學、醫術、武術等經典著作,動作中正安舒、輕靈圓活、鬆柔慢勻、開合有序、剛柔相濟,動如「行雲流水、連綿不斷」,既自然又高雅,可親身體會到音樂的韻律、哲學的內涵、美的造型、詩的意境。這種享受,可驅疾病利身心。

張志俊覺得這個運動不錯,兩年練下來,不僅身體狀況大為改善,過去的病痛也有明顯的減輕。他自認為拳腳功夫不得了,時不時尋人過上幾招。1972年,在第二屆河南省武術比賽舉行期間,張志俊興緻勃勃地跑去觀看,拜訪了陳家溝代表隊的太極名師陳兆丕,結果他和陳兆丕一交手,就一塌糊塗敗下陣來。張志俊這才知道,山外青山樓外樓,自己對太極根本是略知皮毛而已。

白眼中痴迷練拳, 拜師學藝,家裡成拳館

上陳家溝拜師學藝去!慘敗的張志俊下定決心要學到正宗的太極拳。1973年5月,他結識了陳式太極拳第十代傳人、一代太極拳宗師陳兆奎老師。在陳老師的諄諄教導中,張志俊方知太極拳遠比自己想像中的博大精深,一下就迷戀上了這個黑白的陰陽世界。在陳老師的悉心指導下,他開始接觸到正宗的陳式太極拳。張志俊在這方面的悟性,很受陳老師的賞識,1974年2月,陳兆奎老師正式收下張志俊為徒,他成了陳式太極拳第十一代傳人。

在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裡,張志俊根本沒辦法光明正大地練拳,因為他的特立獨行總會招來別人的白眼、指點和嘲諷。他頂著來自各方面的壓力,以不為人理解的迷戀,獨僻蹊徑覓真經。那段時間,張志俊還將陳兆奎老師接到自己的家裡,他的家也成了陳老師的教拳基地,除他之外,當代著名的太極拳大師陳小旺、馬虹等也在這期間受益匪淺。

陳式太極拳的發展史上,張志俊的這個普通家庭為太極拳的發展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貢獻。幾年時間,陳兆奎老師曾數度在張志俊家裡開班授拳,張志俊也多次北上進京找陳老師練拳。張志俊對練拳簡直到了痴迷的程度,夏三伏揮汗如雨,冬三九傲雪凌霜,夜半披星戴月,黎明聞雞起舞,每日里老架、新架都要練上數十遍。

他在太極拳上還真是極具天賦,加上有名師指點,僅兩年時間,他不僅拳路精熟,推手老練,在拳理上也有自己獨特的理解和創新。因此,陳老師對這個弟子格外器重,曾經用這樣的話來誇獎他:「志俊你聰明絕頂,理應舉一反三。」

張志俊與老師之間建立了深厚的情感。1990年,陳兆奎老師仙逝,陳家溝建太極名人陵園,張志俊親率60多名弟子,以太極陵園立碑儀式副主席的名義積极參与,回望恩師的一生經歷,他當場灑下熱淚,足見他對老師的不舍之情。

出山教拳,門庭若市, 四年弟子愈三千

隨著張志俊的拳藝不斷提升,他的知名度也在整個河南傳響。1980年,他應鄭州市體委和武協的邀請,開始出山授拳。

張志俊教拳,很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不會生搬硬套,更不會敷衍塞責,他將所學靈活運用到實踐中,並且用大家都好理解的槓桿、螺旋、切線的原理,形象生動地闡釋了太極拳的核心——四兩拔千斤。使聽的人既能領悟,又易記取。再比如向心力、離心力、平面、直線、凸凹、斷勁等大家耳熟能詳的名詞,也都被他恰如其分地引用到了教學當中。

那幾年在鄭州教拳的也不只張志俊一個,但別人的拳場報名者了了無幾,他這裡卻門庭若市,慕名而來的學拳者絡繹不絕。如此熱鬧的場面是他自己都沒有料到的,為了使每個學員都能學到真功夫,他不得不把每個班的人員限制在40人。

從1980至1984年間,先後有3000多名海內外弟子向張志俊拜師學藝,這些人不分級別高低,官員大小,全都虛心求教,還真有不少取得了良好的成績,在全國乃至世界比賽中屢屢摘金奪銀,他澳門的弟子,澳門武術總會秘書長李文欽,在第一屆世界武術錦標賽中獲得了亞軍。

日本拳友挑戰氣盛, 幾招下來全服帖

最令張志俊感到驕傲和欣慰的,還是他的兒子張鵬,在1983年5月南昌舉行的全國武術觀摩交流賽上,年僅16歲的張鵬一舉奪魁,取得了太極拳的金牌,這真是強將手下無弱兵,有其父必有其子,張志俊不用擔心他這一身功夫後繼無人了。

那場比賽剛結束,張志俊接到河南省鄭州市體委的加急電報:「有一個外事活動需接待,速回。」張志俊不敢怠慢,馬上回到鄭州,這才知道原來是日本少林寺空手道練心館代表團來訪。這個練心館是日本武術界第二大組織,有弟子五萬餘人。這次由館長宗家保勇親率一個25人代表團來訪,聲稱要與太極高手切磋。以往,中國在國際武術交流中,以表演居多,日本人就認為中國的功夫不過是花拳繡腿。面對日本人的不屑和挑釁,張志俊在心裡暗想: 得給他們亮亮咱的厲害,別讓他們總是小瞧中國功夫!

第一個和張志俊交手的是年輕氣盛的日方三段(三段在日本是最高水平),他們想上來就給一個下馬威。可令大家瞠目結舌的是,張志俊只用了幾招劈打推壓,就將對方製得服服帖帖。日本人不敢再小覷輕敵了,緊接著一個個高手紛紛上陣,也被張志俊乾淨利索地全盤擊敗。

日本人輸得是心服口服,帶隊的館長宗家保勇沖著張志俊豎起大指拇連連稱好: 「張先生,很好!很好!」回國後,張志俊四次收到宗家保勇發來的邀請涵,請他到日本傳藝。

謝絕參賽有深義, 各地開拳館, 光大太極

其實如此的交手,對張志俊來說是家常便飯,但是卻讓他因此想到了另一層深遠的意義。正在張志俊的名聲紅透武術界半邊天,各種榮譽接踵而來的時候,他做出了一個令所有人都瞠目結舌的宣言:「以後不再率隊參加各類比賽!」這不是相當於隱退江湖嘛, 大家都對他的決定不理解,為什麼要在事業發展如日中天之時選擇激流勇退?張志俊微笑著說: 「太極拳需要的不是一時一地的勝負,而是向更廣範圍的推廣,我想我的老師陳兆奎的願望也在於此。」

之後, 張志俊選擇在外開設拳館的方法, 發揚光大太極拳事業。他第一站選擇了信陽、駐馬店、重慶。從古至今,重慶可是武術藏龍卧虎之地。一時關於河南來了個太極高人的傳言四起。

一個外鄉客跑到自己的地盤上來搶飯碗,重慶本地的武林中人皆要見識一下這位能丈外打人的奇人廬山真面目。一時間,重慶三大武館、八大高手紛紛尋上門來要與他一較高低。張志俊坦然相對,但有言在先: 「我來此地設點教拳,不為爭一拳一派之高下,是為了更好地推廣太極拳,讓更多的人享受太極益處。傳言未必當真,說我張志俊能丈外打人是誇張,不符合現代科學原理,但陳氏太極拳以技擊見長,打人丈外並不稀罕。如果我等交手,我失敗,抬腿走人便可,你等落敗,以後在此地營生就有不便。」

聞此善言,各路豪傑在心中嘆服不已。於是,張志俊便和當地的武林中人多採取私下裡交手的辦法,切磋技藝,其武技武德令同仁們大加讚賞。到了1990年,重慶太極拳社學生已有上千人,而且還在不斷擴大。他也開始有選擇地在香港、澳門等地招收弟子,創辦了香港太極拳社,澳門太極拳健身會,他的學生馮宇亮到奈及利亞設壇教拳,在當地引起轟動。當地輿論稱讚陳氏太極拳為「中國武術中的寶中之寶。」從此張志俊的太極事業也打開了一個嶄新的局面,他的學生遍布五大洲,1998年初,他發起的98國際太極推主工程雞公山研討會在河南信陽舉行,來自美國、新加坡、韓國、捷克、義大利及港、澳等國家和地區的幾十名代表匯聚一堂。兩個月後,他又在駐馬店舉行國際太極拳精英交流推廣賽,更是對太極拳的推廣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

沒有率先登頂的責任感就不配做太極傳人

自稱「太極閒人」的張志俊,早在1985年就曾經婉言謝絕調入省體委,而只專註於太極事業的發揚光大。他這一生淡薄名利,遠離權位,瀟洒處世,真誠待人,凡是和他交往過的人都會發現,談起太極拳來他話如潮水,濤濤不絕,珠璣妙語間流淌的是平等、真誠。而面對名利卻是「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的意境。

上善若水,厚德載物。張志俊將《道德經》中的這句話,用在了挑選學生和家庭教育當中。修武先修德,走進他的家中,四處瀰漫著傳統厚重的文化氣息。一言一行,尊師重孝,就是長輩樹立給孩子的最好榜樣。

除了練拳,他更喜歡和家人一起享受天倫之樂。他閒來無事時會在家鑽研書法繪畫,有時候可以一連寫上十二個小時。用他的話說,將太極的功力用到繪畫和寫字上,一點也不覺得累。文化也好,藝術也罷,只要是真正的傳統國學,道理自是相通的,他能從中獲取自己想要的那種東西。他享受著傳統文化帶給他的每一份美好。

張鵬作為陳氏太極的第十二代傳人,子承父業,從13歲開始跟著父親練拳,耳提面命,口傳心授,如今他的弟子之多也不亞於自己的父親。在張鵬的眼中,父親是一個值得尊重的人,他認為最大的孝就是讓父母不再操心。張志俊保守和嚴謹的家風,把張鵬培養成了一個率直的人。對張志俊來說沒有比這更令人欣慰的事情了。

圓融是太極的一種境界,世間萬物離不開陰陽靜動之美,國學的回歸,講的就是德的回歸。思想升華,境界的提高,同時也在提高國人的素質。張志俊先生已經著手將40多年來練拳的心得體會整理成系列圖文資料,留給後人。發揚國學,宏揚民族氣勢,他要從自己做起,年底他的書《太極拳新探》也要問世了。

今年五月一日,在他六十五歲壽辰時,他舉辦了一個從藝40年的聚會,弟子們歡聚一堂。這是他自認為最寶貴的財富,太極一生成一事,「不思而得,不勉而中」, 太極的境界是沒有盡頭的,反過來所謂最高境界也有「一層深一層,層層意不同」之用功。

太極拳是中國的瑰寶,是中國傳統文化形態的一部分,太極拳中的思想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以修德、練意、養氣為重, 由內達外, 身心相印, 內修而剛, 應外以柔, 中正處世。正因如此,太極拳被世人稱為哲拳。

「天道酬勤」是張志俊對人生的理解。在對太極拳多年的探索和實踐中,他深深地感受到,民族的必將是世界的。因此,他不遺餘力地將太極拳向世界傳播,使之造福於全人類。同時,發展的才是有生命力的。他說,「在我國,太極拳這種民族藝術適逢盛世,不久必將發展到一個新的頂峰,能夠率先走上峰頂的,可能是別人也可能是我張志俊,這是我們每一個太極傳人不可推卸的責任,沒有這種責任感,嚴格地講就不配做一個太極傳人,自己也就不可能達到較高的境界。在這方面我願做一個探路者或鋪路石,有生之年要為陳式太極拳的創新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來。」

背景:陳氏太極拳的淵源

陳氏太極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明洪武年(公元1372年),山西澤州人陳卜率全家由山西洪洞縣遷居溫縣常陽村。因陳氏人丁繁衍,家傳武術在附近又大有聲望,加之村中有一條南北走向的大溝,久而久之,便易常陽舊名為陳家溝。

陳氏總結了許多拳術套路,計有五套拳、五套錘、十五紅、十五炮、紅炮錘、一百單八式長拳以及別開生面的演練方法雙從推手等。又據此理,他創編刀、槍、劍、棍等武術器械套路。這些拳械套路均據太極之理,由無極生太極,由無相而生有相,由靜而生動,每個招式都分陰陽,形成了太極拳械的雛形。

十四世的陳長興,又將陳王廷編的一至五路太極拳由博歸約,精鍊歸納,創造性地形成完整套路,成為陳氏太極拳一路二路,後人稱之為「老架」,這才有了廣為流傳的陳氏太極拳。


推薦閱讀:

中村亮介專訪(上)
導演李霄峰說,很多時候就是雞蛋構成了高牆 | 訪談錄⑩
灄水農夫:讀馬社香《毛澤民夫人朱旦華訪談錄》
為什麼小木乃伊能擁有治癒人心的力量?
著名學者蕭功秦訪談錄

TAG:太極拳 | 太極 | 訪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