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文物局專家:靖安還有未露面的東周王陵

國家文物局專家:靖安還有未露面的東周王陵

05/06/2008/13:27 華夏經緯網

 4月7日,國家文物局在北京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了「2007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我省靖安李洲坳墓葬繼景德鎮御窯、進賢李渡燒酒坊遺址之後,再次高票入選。4月8日和10日,本報先後兩次對靖安李洲坳墓葬最新考古成果進行了獨家發布,並就讀者關心的幾個謎團進行了追蹤報道,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但是,許多讀者對國家文物局專家組對今後工作的安排,以及李洲坳墓葬的價值定位、是否申請國家級文物保護等問題提出了疑問。日前記者分別採訪了湖北荊州漆木器保護中心主任吳順清教授、首都博物館絲織品保護研究中心的王亞蓉研究員、曾擔任過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的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李伯謙教授,專家們證實靖安縣存在著與李洲坳墓葬相關聯的文化遺址。

 

  首次通過墓葬展示越文化文明程度

  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徐長青在介紹整個發掘工作時說,靖安李洲坳墓葬的驚人發現,引起了我國考古界專家、學者和各級領導的重視及關注,並在工作上提供了極大支持。去年底和今年初,國家文物局專家組成員黃景略、徐蘋芳、張忠培、徐光翼等人,破例同機同車來到李洲坳實地考察,他們被這些罕見的發現震撼了。著名考古學家張忠培說:李洲坳墓葬是一座典型的越文化墓葬,年代比四川的還要早,是中國發現最早的一坑多棺型墓葬,也是中國最早的唯一的越文化墓葬群,頭一次通過墓葬展示了越文化的文明程度。張教授表示他有很多震撼,再震撼就要崩潰了。他要求我省有關部門要加強保護,及時展開科學研究,同時對這個古墓葬要做好復原複位。考古學家徐光翼說:李洲坳東周墓葬一墓多棺的墓葬形制是我國考古史上一次重要發現,這個墓葬不是孤立存在的,周圍還有與之相關聯的文化遺址,這很重要,要求我省的後期文物調查工作要與地方特點相結合,要和江西歷史相聯繫,和百越歷史相關聯,進一步了解百越的文明歷史。

  靖安存在一個較大區域內重要人物的王陵

  北京大學教授李伯謙到李洲坳現場考察時認為,雖然關於靖安古墓的爭論很多,但是陪葬墓的定位得到了所有專家的認同。陪葬墓的規模達到了如此龐大的程度,可以推想,那座還沒有露面的大墓會有什麼樣的氣勢,那裡面埋葬的才是真正的主人,這個主人應該是一個較大區域內的重要人物,其身份至少為高級貴族乃至王侯。專家們希望,國家和地方政府要繼續加大投入,建立文物保護中心,建立遺址博物館,妥善保護、研究這批文物,展示發掘成果。專家們指出,這個墓不是孤立存在的,要利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的機會,展開考古調查,弄清與之相關聯的城址與高等級墓葬情況,制訂完整的保護規劃。目前,我省考古隊員又開始了新一輪的田野考察。在這個風景秀麗的小村莊,到處都能看到這樣的小山。老人們傳說,這些山包里都藏著古人的墓葬。

  李洲坳墓葬已申報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針對李洲坳墓葬如何保護的問題,北京大學文博考古學院的李伯謙教授介紹說,一般情況下,古墓發掘後最理想的保護方式是就地保存,既可以保護文物,還可保護髮掘環境,便於還原歷史原貌。

  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徐長青介紹說,2007年底,靖安縣政府已經將李洲坳東周墓葬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並且把原水口鄉中學28.9畝土地劃撥給靖安縣博物館,為下一步擴建新館創造了條件。與此同時,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此建立了靖安工作站。工作站除承擔已出土文物的保護和研究任務外,還安排考古隊員對周邊15公里範圍開展文物調查活動。

  令人欣喜的是,在2008年的宜春市人民政府工作報告中已經明確提出:加大文物保護工作力度,重點抓好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做好靖安東周古墓申報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前期工作。據徐長青介紹,申報工作目前已經全面展開。

  目前,以王亞蓉老師為首的首都博物館紡織品保護中心,承擔了紡織品文物的清理、清洗和臨時保護工作。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的專家朱泓等人,承擔了人體遺骸的相關研究工作。湖北荊州文物保護中心的專家吳順清等人在遺址臨時保護、竹木漆器保護方面提供技術支持。中國科學院、故宮博物院、北京大學、武漢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南京林業大學、江西地質礦產研究院等單位的專家和技術人員也參與了部分研究工作。

  將建國家區域性絲織品文物保護中心

  國家文物局專家徐蘋芳說:特殊的墓葬出特殊的東西。這個墓絲織品出土的數量多,做工精,非常罕見。為了更好地保護靖安縣東周古墓葬出土的絲織品等文物,研究我國南方地區古代絲織品的紡織技術,國家文物局已經決定在靖安建立區域性絲織品文物保護中心。為加大支持保護力度,靖安縣已經將原水口中學總面積達20多畝範圍內的房屋和土地劃為考古事業用房用地,為國家文物局建設區域性絲織品文物保護中心和相應的科研基地創造了條件。目前,保護中心的建設已經全面展開。王亞蓉坦言,紡織品的保護難度最大,要求必須是恆溫恆濕的環境,還要有專業人員定期維護、觀察。「錢只是一方面,但不是關鍵。人才是最關鍵的,博物館是一項專業要求很高的工程,需要真正有能力、有知識的領導和專業人才。」

  靖安東周古墓葬的價值定位

  來自首都博物館絲織品保護研究中心的王亞蓉研究員曾擔任沈從文先生的助手,參與過馬王堆古墓、老山古墓等發掘清理工作,但她感嘆「這是幾十年來遇到的最難做的古墓」。由於紡織品屬有機質文物,最易受各種細菌的侵蝕,很難保存,「1000座古墓中不一定能有一座保存下來」。每天,她要跟兩個助手一起將浸在水裡的紡織品輕輕取出,清洗,放在顯微鏡下觀察分析每一個截面。據她介紹,我國紡織品史中有關春秋時期的記載大多都停留在書面上,零星出土的實物也都是些碎片。此次出土的紡織品中,最大一塊裹屍布為1.88米×1.5米,成為我國出土的最早的完整紡織品實物,從而改寫了我國的紡織史。

  北京大學文博考古學院的李伯謙教授表示,弄清47位死者間的社會關係,還原47具棺木下葬的全過程,成為考古專家們最緊要的任務。來自南京林業大學的潘標教授對棺木的材質進行了分析,「全部為杉木,雖不及楠木華貴,但因為當時這樣直徑1米以上的天然木材,少說也得上千年,所以死者即便不是王公貴族,也不會是普通百姓」。

  全程參與此次考古的省考古研究所余江安老師介紹了他對2500多年前整個下葬過程的推斷:第一步,挖好墓坑後,先在底部墊一層厚達30多厘米的膏泥(有保水、防腐之用),夯實後在上面鋪一層竹席。第二步,屍體用裹屍布裹好後放進棺中,再放進紡織工具等隨葬品,蓋好棺蓋後再用竹席將整個棺材裹好,外邊用繩子綁緊,鬆動的地方加入木楔子。第三步,將棺木放入墓坑後,上面再加一層膏泥,外加一層紅土層,經火燒後更加密實堅固。第四步,往上堆土,每隔30多厘米加一層花崗石加以保護。余江安給記者打了個形象的比方,「如果把整個古墓比作一個雞蛋,那棺木就是蛋黃,膏泥是蛋清,紅土層就是蛋殼」

推薦閱讀:

93%的專家認為夫妻中伴侶出軌,婚姻也能繼續下去!
早發性卵巢功能不全的激素補充治療專家共識
著名養生專家樊正倫教授妙語精言漫話中醫② 中醫養生 | 39康復網 | 醫源世界
專家批駁「屬羊命不好」 系因慈禧屬羊而世人惡之
進入秋季疾病高發期,送你一份貼心專家藥方

TAG:國家 | 文物 | 專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