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安陽文化古都談古代哲理與內家拳拳理 -1

安陽是具有三千年歷史且有文字可考的中國第一古都,又是中華民族文字的發祥地。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就是商代進入文明史的重要標誌。文王演《周易》即《易經》,則是我國思想文化的開端。《易經》是最古老的哲學經典。經即是道、是理,是天地與人生的大道理,而天人之道是一切真理之源。歷代武術家都遵循天道運行法則、陰陽變化之理,論說拳理,規範拳技,並在實踐中逐步完善了哲理與內家拳拳理的融合。伴隨著內家拳(太極、形意、八卦)的蓬勃發展一步步走向世界,我國燦爛的古代文化和哲理思想也重新煥發出了異彩。

一、古代文化與哲理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而在我國古代文化發展史上佔據重要地位的首先當屬甲骨文及《周易》。殷墟甲骨文是我國古代漢字的雛形,是進入文明的開端,而文王羑里所演《周易》,則為我國傳統文化的基礎和學術思想的根源之一。

殷墟位於安陽市小屯,是商代後期的都城,也是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商朝被滅後成為廢墟,故稱「殷墟」。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共有16萬多片,有龜骨,也有牛肩胛骨。在文字結構方面,除了象形外,還有會意、形聲、假借等比較進步的造字方法,已經具備了後來漢字結構的基本形式,是正在形成漢字的文字。甲骨文的出現,是古代社會走向文明社會的開端,為先哲們探索宇宙與自然、社會與人事的天人之學奠定了基礎。

羑里城是文王演《周易》的遺址,位於安陽南15公里。據《史記》記載,商末殷王曾將西伯姬昌囚禁有羑7年,因此羑里史稱「中國第一座國家監獄」。姬昌即周文王是商末周族領袖,是一位治國政治家。姬昌在囚期間,發憤治學,苦心鑽研,將伏羲八卦演繹成六十四卦,以此推測自然與社會的變化,如《易經》之《說卦傳》講:「立天之道,日陰與陽;立地之道,日柔與剛;立人之道,日仁與義。」又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此觀點均體現著古人對天地萬物的生成演化及人與社會、自然的關係的思考與探索,包含著樸素辯證法的萌芽。後人將《周易》又稱為《易經》作為我國傳統文化「五經」之首。

二、太極哲理與拳理

太極,來自《易經》對天地萬物起源的推定,「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是為太極」。而這一思想,又通過後世的「有生於無」之說逐步發展並得到廣泛認同。「有生於無」的命題,最早見於《老子》第十四章「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漢代,當思想家們普遍關心天地生成論的時候,「有生於無」的命題得到了廣泛傳播。從《淮南子》開始,《白虎通》等都以相同的思想,認為天地萬物生於元氣,而元氣之前的演化階段只能是「無」。宋代學者周敦頤(1017年~1073年)以太極圖來表示宇宙的演化,更形象地確認「有生於無」。宋淳熙五年(1188年)朱熹改為「無極而太極」(無極而生太極)。

周敦頤的太極圖應叫太極化生圖,圖中以第一個空心圓表示混沌未分的太極,以外則分別為陰陽、五行、萬物。《太極圖說》則以洗鍊且帶有綱領性質的語言闡述了其哲學思想:

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

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

隨著「太極」自然觀的發展,古代武術家們將其中的精髓逐步運用到太極拳運動中,最有代表性的見明代戚繼光和俞大猷《紀效新書》中的《長兵短用篇》和《短兵長用篇》。二文通篇著筆運用陰陽變化法則論述長與短相互為用的關係。俞大猷在《劍經》中,以陰陽轉化法揭示促成剛與柔、動與靜、先與後等對應因素相互轉化的方法,提出了「順人之勢,借人之力」,「乘他舊力略過、新力未發」,「以靜待動、以逸待勞」等攻防制勝原則和方法,被後世拳家視為不傳之秘。總之,在長期實踐過程中,太極拳拳法、技法既吸收了哲學思想體系的合理內核,又遵循了樸素唯物論和辯證法的客觀規律,並逐步完成了哲理與拳理的融合。

(一)太極拳的命名

從早期太極拳的練法和古拳譜的記載來看,太極拳的命名始於對太極象、數的比附,之後才逐步運用哲理來闡釋拳理、規範拳技,完善成「理根太極」。

1.以圓形纏繞動作比附太極圖象而得名

藝術中國[http://www.artx.cn]

許禹生《太極拳圖解·太極拳合於易象之點》指出,陰陽魚太極圖「可表明雙搭手時之陰陽、虛實、盈縮、進退」。陳式太極拳陳鑫認為「(古人)畫一個大圈,名之日太極」。顧留馨著《陳式太極拳》認為「太極拳纏絲」是太極拳名稱由來。因此,太極拳因其動作特點與太極圖的關聯而得名。

藝術中國[http://www.artx.cn]

2.以「十三勢」比附太極生成數而得名

此說見《太極拳釋名》:「太極拳,一名長拳,一名十三勢。長拳者,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也。十三勢者分:掤、捋、擠、按、采、挒、肘、靠、進、退、顧、盼、定也。掤、捋、擠、按即坎、離、震、兌,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乾、坤、良、巽,四斜角也。此八卦也。進步、退步、左顧、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此五行也。合而言之,日十三勢。一招一勢,不外乎陰陽,太極是五行、八卦之核心,五行、八卦為太極所衍生,因此太極拳命名,又來源於以太極拳的八種基本技法和五種形態比附太極圖的八卦和五行方位及其生成數。

藝術中國[http://www.artx.cn]

(二)太極拳理

在太極拳運動的發展過程中,習武先輩們逐步總結出高度概括而凝練的太極拳理思想,最有代表性的見《太極拳論》(山右王宗岳)和《十三勢行功要解》。

《太極拳論》:

藝術中國[http://www.artx.cn]

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屈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黏。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惟一貫。由招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

以上文字首先闡述了太極與陰陽的關係,以下則是太極拳技法的基本理論,也是太極拳基本運動規律。

《十三勢行功要解》:

以心行氣,務使沉著,乃能收斂入骨,所謂「命意源頭在腰隙也」。

立身中正安舒,支撐八面: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所謂「氣遍身軀不少滯也」。

曲中求直。蓄而後發,所謂「勢勢存心挨用意」、「刻刻留心在腰間也」。

心為令,氣為旗,神為主帥,腰為驅使,所謂「意氣君來,骨肉臣也」。

以上文字的核心思想為練太極拳要以意識指導動作,做到以心行氣、以氣運身,神、意、氣、形要保持高度統一。

(三)練太極拳的要求

1.心靜用意

《十三勢行功要解》要求「以心行氣,以氣運身」,又說「心為令,氣為旗」。所以練太極要動中求靜,用意識指導動作。《太極圖說》曰:「聖人定之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要求人們在太極化生的變動中,在人事無常的變化中,以「主靜」為做人的最高標準。《通書·動靜》中說:「動而無動,靜而無靜,神也。動而無動,靜而無靜,非不動不靜也。」這一狀態,正是太極拳家追求的動中求靜、靜中有動、動靜相依的「動態平衡」狀態。在用意識指導動作的同時,要「以松入柔」,久之就能逐步產生一種輕靈而又沉著的富有彈性的內勁,這叫「積柔成剛,剛復歸柔」,以達到「剛柔相濟、內外合一」的境界。

2.連貫圓活、上下相隨

練太極拳要求「一動無有不動」,由腳而腿、而腰,須完整一氣,始終要保持「上下相隨」、「節節連貫圓活」。定勢時須意識貫注,勢與勢之間的接承轉換要連貫,動作「綿綿不斷」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也。

身法要「中正安舒、支撐八面」,步法進退轉換要虛實分明。眼神要隨手,達到意到、眼到、手到、腳到,時刻「上下相隨、周身協調」,並要松腰,以腰為軸,調動四肢,「意動形隨」。

總之,練太極拳要「先在心、後在身」,「協調完整、內外合一」,久之則能「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階及神明、從心所欲」。拳論云:「動之則分,是為陰陽,靜之貝恰,是為太極也。」


推薦閱讀:

1982年安陽靈異事件真相

TAG:文化 | 哲理 | 古代 | 內家拳 | 古都 | 安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