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白話《居士傳》

2009-02-06


有法師說「末法時期,居士成就」。是不是這樣的呢?我在經文上還沒有完全看到。我所知道的是,你就是在「大梵天」上不修也不會有成就,你就是在「惡鬼道」如果修也會有成就。所以,沒有天生的釋迦,也沒有天生的凡夫,世尊「八相」示道,無非要我們知道,雖然風光本有,只是不覺不得,不修不得。

我本人很是推崇「維摩詰」大居士,不僅因為他無與倫比的智慧和神通,不僅因為他的大富大貴,更因為他的作為恰好可以為末法此時在家修行的居士做個光芒的典範。維摩詰大居士是如來化身入世,又是妙喜國示現娑婆的菩薩,更恰好應身居士,所以做居士的我們是應該來了解他的一言一行的,並要從他的言行里印證一種契機,所謂不盡有為不住無為不可思議解脫法門。我們由此應該知道,出家是出「三界」家,出家是出「妄心」家,出家絕對不是形式上的進寺廟,發心了生死,發心成佛的都已經是出了家的人。推而廣之,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些在家的修行者,當代的比如李炳南老居士,比如母音老人等。正因為在家人修行更顯其難,所以也是尤見其貴,所謂水中生蓮不稀奇,火中生蓮才堪嘆,在欲而行禪,難得又稀有。

我見到這本《居士傳》時,很是歡喜,尤其是這裡邊記載著傅大士、龐蘊等一代有修有證的大德名流,如同本書作者彭際清說「龐居士之於宗,李長者之於教,劉遺民之於凈土,百世之師矣。」因為時間不寬裕,自己又比較懶散隨意,所以我的翻譯是在原作基礎上的意譯,並不是逐句都譯,這裡邊難免夾雜自己的情見,又由於我古文功底和佛學修為極其有限,不盡人意處實在難免,所以,有想深入的朋友可以去看原文,我的翻譯只能供人參考。

本人翻譯居士傳的時候,祈請十方三世一切護法加持,一切善知識加持,要我所譯如理合法。如有篡改文意真理之處,發心不誠之處,我願一肩承擔;如有福報功德,祥坤願迴向十方法界,普入不知佛不信佛及邪見疑惑外道人增上慢人心中,善根未生者得以生,已生者更要長,小者做一天人福報之因,大者自然成就菩提之路。

我的翻譯只保留了所有《居士傳》中的居士,後人評說等有的翻譯有的則沒有翻譯,開篇的序文沒有翻譯,直接從居士人物開始。看的人就權當看一部電影吧,這部電影的名字是《歷史的天空閃爍多少星——覺者之路》。另,我引來一篇署名李安寫的介紹《居士傳》的文章,希望對看的朋友有所幫助。


居士傳一

1.牟融

佛法傳到中國,是從漢明帝時候開始的。永平三年,漢明帝夜夢神人,身長一丈六尺,項有日光,飛在殿前。明帝問夢群臣:「夢中所現是何神人?此夢又喻何事?」太史傅毅進前說:「我按周書中異聞記載的一件事來回答您。」「周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八日的黎明,有大風起於宮殿,城中居民無不震動,當夜有五色光氣貫太微星,然後散開十方,皆青赤色,當時昭王問太史蘇由說,這是什麼徵兆呢?蘇由說,西方有大聖人誕生,後一千年他的名聲和教化當傳到我們這邊,昭王讓人記載下了那次經歷。」「現在我推測了一下,當時昭王到大王您這個時代,正好是一千過了十多年,陛下,您的夢我想就是當初昭王夢的應驗時候到了吧。」

明帝覺得有道理,即遣郎中「蔡愔」博士「蔡景」「王遵」等十多人,為夢中所驗西訪其道,到了「大月氏國」(今甘肅西部至新疆東部一帶)的時候,恰好遇到了天竺傳法東來的兩位高僧「迦葉摩騰」和「竺法蘭」,他們持著「優填王」所造佛像和《四十二章經》正往東來,於是雙方會和一起來到洛陽,明帝為此建了寺廟,由是佛法才開始紮根中土,傳播開來。

只是,當時的王公貴人和黎民百姓祈福做法的人很多,知道佛經義理的人卻很少,更有學士大夫以儒家學說斥佛教外來為異端邪說。蒼梧地有個叫「牟融」的人,他針對當時有佛無法的現象,為很多人解答了關於佛學的一些基本問題。

有人問:什麼是佛呢?為什麼說信佛的人就是正信呢?

牟子答:佛是道德的元祖,神明的宗續。佛的意思就是覺悟,他的法身能變化無量的身,可以是任何的形狀,能大能小能圓能方,隱顯隨意示現十方,蹈火不燒履刃不傷,在污不染在禍無殃,欲行則飛坐則揚光,所以稱之為徹底覺悟無所不覺更無不覺的人。

有人問:「道」是什麼意思呢?什麼才是道呢?

牟子說:道的意思就是導也,是導人致於無為的意思。道沒有名相,沒有前後,他是一個實相的存在,他不上不下不來不去,無法眼見,因為他沒有形象;也無法耳聽,因為他不落音聲。說他大,空間時間也就是十方三世都不能喻,說他小,毫釐之間也就是微塵至極也不能詮。這個無相無有言說的就是「道」。

有人問:孝經上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是不應該毀傷的,現在出家人都要剃頭,這樣做便有違聖人之語,不合孝子之道也。

牟子說:以前有齊國人乘船渡江,他的父親墮入水中,他趕緊揪住父親頭髮把他救上船來,然後將他的身體顛倒過來,腹內的積水控出,他的父親也就得救了,這個揪住頭髮顛倒父身的舉動照孝經上看來是不孝的,但是,如果這個時候還要拱手做孝子之常的話,父親的命就保不住了。孔子說,審時度勢,要用不同的方法對待不同的人,方便的方法是必須要知道的。便如同「泰伯」為道斷髮文身,甘願隱匿落後的民族,順從當地的習俗,孔子卻稱他為至德。通過這些事情應該知道,大德的人是不拘於小節的,大德的人用功不在相上,他注重內容,不在形式的意義。出家修道的人為了追求的宇宙實相捨去妻子財產,眼觀形色內無有,耳聽塵世心不知,這已經是舍讓到了極點,怎麼能說是有違聖人的作為呢,怎麼能說是不合孝道的行持呢?

有人問:佛說人有來生,死還能復生,我真的是不相信這話的。

牟子說:人的身體好像五穀的根葉,而神識才是五穀的種子。根葉有生就一定有死,而種子哪裡有終亡的時候呢?

問:佛道講究的是無為,讚歎的是布施持戒等,而現在的一些出家人有的有自己的產業,有的有自己的妻子,有的有自己的買賣,有的專門藉此行騙,這個難道就是說的無為嗎?

牟子說:聖人授人以道,不能保證每個人都會履而行之,「皋陶」劃地為牢,能制罪盜人,但是他卻不能讓貪婪的人變成有氣節似「伯夷」「叔齊」這樣的君子;五種刑法能震懾住犯罪的人,但卻不能使惡人都變成「曾參」 與 「閔損」那樣的賢人;「堯」不能教化自己的兒子,「周公」不能訓服「管叔」「蔡叔」這樣的人,這些因緣的事,怎麼能說是教化的不合理或者說是行道的不周全呢?善法遇到了惡人又有什麼辦法呢?這個是不能歸咎於法的真實的。

問:你說的挺好,似乎有理有據,但我說你這只是強辯罷了。

牟子說:不是強辯,是我知道的多啊!因為我見多識廣所以才不會受世間法的迷惑。

問:見多識廣有什麼辦法嗎?

牟子說:當然有啊,讀佛經就是。我沒有信解佛經的時候,迷惑可能比你們還嚴重,雖然我也讀誦儒家經典,實在講來,那只是表面的花枝,不是歸元的種子。我從讀過佛經之後,再加上老子的道法,如此就能觀無為之行守恬淡之性,這個時候我再看世間人事,就好像在天井旁低頭看溪谷,也好比在高山俯身看土包一樣。

問:你當初在京師入東觀游太學,視俊士之所規,聽儒林之所論,當時的你可以說是學問都達到了極點,但你還是沒有能夠聽聞到佛法,也沒有弘揚過佛道,現在你說佛道高深,這不是自己推翻了自己以前的學問嗎?你為什麼這麼沉迷佛道呢!

牟子說:老子說,名聲是害人的東西,利益是不凈的因緣,追逐名利的人是順應時事的人,但是這樣的人只能是下士,名利是要被中士所鄙棄的,如果說到法理大道之浩瀚坦蕩,那是上人聖人才能夠所行的。至道無為,高遠如天,深邃似海,這是風流才子和吟風弄月的人難以企及的。很多人看到的是佛法的表面,形同只看到其門,而我看到的是佛法的神韻,是佛法的室,看到門的人只能採摘到悅目的鮮花,而我從中攝取的卻是實在的利益,採摘到花的人,他們求來的只是一些理論依舊,我所奉行的卻是知行合一,這是不能比較的,所以現在的我和以前的我是不能比較的,道理亦如是。

牟子的一番言論,讓問道做難的人在心驚覺,種下佛種,其生長時只待因緣。

牟子為佛法做了一些的論,以上引用的大致是幾條而已,牟子才華非凡,通百家之說,見漢末天下擾亂,他為國出了很多治國的策略,當地太守希望他能夠為國出力,遺憾的是恰逢牟子的母親過世,所以我們在家修行的牟子沒有成行出仕之事。

牟子曾經嘆說:老子已經是大智慧的人了,但他卻守護真常不用世間智。萬物變化他都守恆如一;天下紛爭他也不驚不亂,真是可貴難得啊。牟子銳意精進佛法,兼研老子五千言,一生立志高潔,閑雲野鶴,終身不仕。(佛祖通載.宏明集)。

2.安元

是「安息國」(今伊朗北方、裏海南岸的古王國)人,志性高潔,為在家授戒的居士,嚴秉法戒。博通群經。漢靈帝末他在洛陽當官,常與出家人講論道義,時有僧「佛調」譯《法鏡經》,安元口譯梵文,僧調旁邊用筆書寫,即成之後,詞義兩美,真才人也。(出三藏記集)。

3.支恭明

名「謙」(另一說是名越),是「大月支」(新疆西部伊犁河流域的少數民族)的人,他的祖父曾經帶領很多人歸化漢靈帝,拜率善中郎將。恭明在七歲時候騎竹馬在鄰居家嬉戲,被狗咬傷小腿,鄰居很不好意思,就準備把狗殺了取肝臟為他治癒咬傷之處,恭明說:「狗生來就是守護人家的,我如果不來,他不會咬我,現在我被他咬了,責任是在我的,和狗沒有關係,另外,咬也是咬了,殺他也是無益的,無益殺生恐怕要招來罪過的。」一個七歲的孩子說出來這些,鄉里的很多人都很驚訝感慨,發心以後不再殺生。

恭明十歲學書,十三歲時候開始學習梵文,通六國語,博覽群經,兼綜藝術。恭明曾經拜「支亮」為師,而支亮又受業於「支讖」,在漢靈帝時出的佛經多是由「支讖」翻譯的。當時天下都說,要論到博學和多知的,天下沒有能超過這「三支」的。獻帝末遭寇亂,恭明與鄉人數十避地歸吳,走的時候他只帶了一床被子,有位外來的人因天寒無被,恭明便叫他和自己一起睡,半夜時候,外來人奪被而跑,恭明不叫不追。第二天早上,同行的鄉人問恭明被之去處,恭明便把昨夜的事說出,鄉人很不理解,問為什麼不喊人相助。恭明答曰:「我如果告訴你們,你們就會把他抓住送到官府,而搶劫的罪是要處死的,怎麼能為了一床被,讓一個人去死呢。」聽到的人沒有不嘆服恭明的。

到了吳地,孫權聽說恭明博學多才,就召來相見,孫權問恭明佛經中高深的道理,恭明應機釋難無疑不析,孫權十分高興,拜恭明為老師,另要他輔導東宮。恭明曾經翻譯過《摩詰經》、《大般泥洹經》、《法句經》、《瑞應經》、《本起經》等二十七經,辭旨文雅盛傳於世。後來太子即位的時候,恭明歸隱在穹窿山,又跟隨竺法蘭更精進佛法,從此不在於世俗親近,年六十卒于山中(出三藏記集)。

 

4.竺叔蘭

他本是「天竺」(古印度)的人,他的祖父「婁陀」是位有學識和節操的人,只是當時的國家國王無道,有叛將欲要「婁陀」公反,「婁陀」不應,叛將即殺婁陀然後造反。婁陀子「達摩屍羅」當時在別的國家,聽聞到這事後就與自己的妻子和兩個出家的沙門兄弟奔往東土晉國來。在河南居住,然後生下了「竺叔蘭」。

叔蘭幼從二舅聽經聞法,因為天賦過人,所以經文一聽就悟,通達梵語和齊國語,只是,性格有些輕浮急躁,另外他很好遊獵。一次騎馬遇到老虎而摔傷了右臂,母親要他以後不許騎馬,但他不聽,不得以母親希望自己吃素來改變他。終一日叔蘭被猛獸傷到昏迷過去,三日後方才醒來。

叔蘭醒後,對大家說,剛才自己死如夢中,看到了很多的景象。開始時是進了一個大戶人家,金銀為堂,見一人過來說是他祖父「婁陀」,並說「我修了很長的時間,才生到這裡,你本是個罪人,怎麼也能到這裡來呢?」於是守門人以杖將他驅趕到竹林中,在竹林中他看到以前和他一起打獵的同伴正在為鷹犬所啄嚙流血號叫,正恐怖的時候,過來個牛頭人慾用叉子叉他,他大聲說:我也是念過佛的人,還曾供養過兩位修行人,怎麼能這麼治理我呢?牛頭人說:你行善有好報是不假的,但行惡也就必定要有惡報,兩者各報的各的,不能相抵,你雖有福,不救殺生的罪。說話間,兩位出家的舅舅忽然出現在牛頭人旁邊說:我們兩個人受到過他的供養,他還是惡的事少善的事多的,應該是可以相抵的。牛頭人即不再言語,兩位舅舅遂引導他回到家裡,他也就蘇醒過來了。

叔蘭至此猛然醒悟,從此一改往昔作為,專心研讀經文佛法,以晉元康元年譯出《放光經》及異《維摩詰經》十餘萬言。母親過世後,國家正逢石勒之亂爆發,所以他避之荊州,繼續修道。一天他突然對大家說,我要走了。數日後,無疾而終。(出三藏記集)。

5.竺長舒

天竺人,晉朝時遷居於吳,他受持佛法精進嚴謹,尤其擅長誦《觀世音經》。有一次,他的鄰居家失火,而他家就在下風口上,情況很是緊迫,長舒告誡家人不要慌亂,要一心念「觀世音菩薩」名號,大家於是照做,結果只一會兒的功夫火忽然自己就熄滅了。有些少年很是奇怪這件事,就在一天的晚上點一火炬仍到長舒家的屋子裡,扔了四次都是一落地就滅,少年大驚認為長叔絕對不是凡人,便各自驚慌散去。第二天早上,他們一起到長舒家認罪。長舒說:我並沒有什麼神力,是觀世音菩薩的神力護佑而已,希望你們能通過這件事,知道佛經所言的不虛。於是,鄉里的人們通過這件事都開始相信起佛法。(辨正論)。

6.闕公則

趙國人,晉武帝時居於洛陽,他生性淡然,平日常誦《法華經》。他往生的時候,他的同修為他在「白馬寺」做法事,到了傍晚,忽然空中有聲,大家仰視看到一個形色光麗的人說:「我是闕公則,已經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現在我是與諸上人來聽你們誦經的。」當時的這個景象,所有在大殿中的人都看到了。

有個闕公則的當官的徒弟,他的母親常常供養出家的清凈僧人,有一天將近中午的時候,忽然空中掉落下一缽,正好落在其母的面前,上前一看,竟然是公則在世時用過的缽,不可思議的是,這個缽中竟然還有飯,這個飯的香飄滿整個廳堂,吃過這個飯的人,七日之內都不覺饑渴。

支道林為之贊曰:闕公真是不可思議啊!他含虛納靈,神化一方,境界難測,非是一個讚美能夠詮釋得清的。(大唐內典錄.念佛寶王三昧論○按他書撰引。公則為東林社中人。今據二書正之)。

 

7.孫興公

名綽,太原中都人,遷會稽。早年時候他羨慕一些恬淡的人士,更與名僧「支遁」游,放曠山水,曾撰《喻道論》。

有懷疑佛道的人對他說:天地間浩瀚飄渺,各種生命有各種生命存在的方式,這裡邊是自然生成的,所以,各個生命的表現形式才不一樣,他們也不可能超過本有的生命去認知其他的生命。水中游的就不會有適應陸地的本領,天上飛的也不會清曉來回走動的感覺,這裡邊的眾生是不會懷疑自己的生存方式的,魚不會想為什麼自己適應在水裡,而天上飛的也不會去想自己為什麼會有衝天的力量。再說,一切都在五行之中,你難道不知道無極生有極的道理嗎?

興公回答說:佛者,是道的根本,道呢,是創造一切的源泉。我們應該順隨道意,無為而無不為才對。無為故虛寂自然,無不為故神化萬物,萬物的情性根機緣境都不一樣,教化的方法也因此不能只能是一。如果遇到大根機的人,那麼就要開宗明本,如果遇到中等根機的人,那麼就和他說禍福無門惟人自召的事,從古至今比比皆是,怎麼能夠不相信呢。你可以看看,如果一個人非君子而真小人,那麼他的子孫是不會昌盛的,一個領兵打仗的人他的家裡就總要出一些個橫事,這是多殺感應來的惡業啊,所以,佛是應機說法,應病予葯的。

有人問:報應的事確實是有證的,但是,為什麼周孔之教沒有提到過殺生之事呢?

答:你真是只聽聲音不注意實義啊!你的意思是說聖人是因為有殺心才沒有提到要去殺心的嗎?聖人因為知道這些互殺的事不是一朝一昔形成,知道這裡邊都是怨業糾纏,所以才慢慢地來教化眾生,逐漸滲透一些的法理。好比一個人被毒蛇咬到了腳,那麼就要把腳截掉,無非是為了保留住全身;也好比一個人被必死的瘟疫感染,那麼就要處決他,目的是要保護更多人的性命,亡一存十是因為要權衡輕重,舉這個列子,是為了使你知道這裡的道理,而不是只看到事物的表面。

有人問:周孔之禮教是慢慢的滲透,而佛教是迅速的消滅。不殺生將何以統治國家呢?將何以懲治奸惡呢?

答曰:周公孔子其實就是覺悟的人,他們的教化和佛的教化是有相同處的。佛者覺也,這裡的覺是要認清入世和出世實相的,在應世隨物的基礎上是有方便法的,周孔之教讓人知道不行道的弊端,而佛教是要人知道入世和出世的根本,他們兩個一個是頭,一個是尾,本質上是沒有什麼兩樣的。所以說,不知道這個道理的人就總是見到兩個對立面,而通達的人就知道這裡是歸元無二路。

問曰:周孔之教以孝為首,三千的過罪最大的是無後。現在信佛的人卻要出家修行,他們不行使人類繁衍的責任又不吃葷腥的東西,這不是有悖常理嗎?他們這麼做其實已經是罪過了,但他們還說這樣做是在弘道利生?都絕了後代了還談什麼利生呢?

答:父輩和子輩說到底就是命運的問題而已,父親貴兒子一般就貴;孩子有出息,那麼父親也要沾上貴氣,所以,孝順是貴氣的所在。在家奉親,盡一些世俗的瑣務,算不得真正的孝親、榮親,這是對於父母行色養之小孝;相反,僧侶出家,傳教修道,是無上之孝行。如果能象佛陀那樣,捨身行道,矢志成佛,且讓父輩了悟佛道,弘修大業,那將是莫大的孝親榮親。

興公襲父爵為長樂侯。卒年五十八(晉書宏明集)。

 

8.謝慶緒

名「敷」。會稽山陰人。性澄靜寡慾。隱於太平山十餘年。篤信大法,長齋奉佛,弘法利生誨人不倦。自注《安般守意經》。他為此經注做序說:一個人的念頭,是眾苦的發生之處,妄想和執著都是背離了自性的原本,所以才流浪生死,枉受三界。彈指之間九百六十轉,一個人一日一夕大概有十三億個念頭。所以,一生的念頭所造的善惡業,足以達到多少劫的長度。凡在三界不覺悟,隨順妄想的人,在生死長流里是不會出來的。

佛陀慈悲,開示解脫慧路,由是眾生才知道三毒的危害,才知六道輪轉的原因。為啟發智慧的要經,泯滅來回六道的無有止息,進入微妙不生不滅境界,才伸道品以養恬,建十慧以入微。所以說,修道人要守住自己的念頭。。

如果要去除內心的污垢杜絕煩惱的源頭,將視聽的門關上,內六根不隨外六塵,不隨客塵,一心禪寂,這當然是好的,只是,一個人的志向是容易被環境所逆轉的,一個人的道心是容易被安逸所沉沒的。有修道的人反而成了增上慢的人,結果罪根反而更長,所以,真是億劫難出啊,由於沒有戒定慧,所以入不了道門,與道漸遠是有因由的,這些就是與道不應的原因。

至於說到乘著佛陀的教化,達到解脫的目的,也是分為三種的,或者是「四諦」入道的,他們是自度不能度人的小乘阿羅漢聖者,或者是由於看到佛陀的相好,才知道修行的重要,這種修道人是由因緣入道的,他們沒有菩薩大悲心的中乘緣覺聖者。菩薩是深達實相的,他知道自性的妙用,知道因緣本身是沒有主的,能這樣證道的人就不會被色相所束縛。因為法性是空,說來都是畢竟清凈畢竟空;因為法性是不生不滅的,以寂滅為相,無所得為得,自性是空,所以不能說他有,也不能說他無,性常寂靜所以不能說是因緣讓他空的,如果有人能悟到這個道理,就不需要外界的色相來見證本有的妙性,也不需要用禪定要啟發智慧,所以說,不退轉的菩薩,也就是證到無生法忍的菩薩,是不取證於四禪境界的。

 

9.戴逵

逵字「安道」,譙郡人,行事高潔,擅於文章兼工巧事,他欲造無量壽(阿彌陀佛)佛像,積思三年雕刻方就。迎置山陰「靈寶寺」,官員「郗超」見像立刻行禮,在上香的時候,香煙竟然直接向上深入雲層,眾人都說戴逵雕刻出的佛像真是不可思議。(出三藏記集.晉書.冥祥記.法苑珠林)。

 


知歸子說,佛法初來,正好是牟子在世之時,因為是初來,所以佛法並沒有廣泛傳播,然而牟子能那麼地篤信佛法,真是不可思議的大智慧人啊!安支竺闕之徒,宏法扶戒導信化疑,能夠傳經弘法,讓佛法得以廣行天下,也是甚難稀有的事啊!

咸康中庾冰輔政,立法說出家人應該給王者和當官的敬禮,但是,「何充」等人認為壞了佛法的清凈本意是不對的,所以再三上奏,得到應允方才能夠安心睡覺,他供養出家人和建造寺廟從來不吝惜錢財。「阮裕」曾經說到對他說,你的大志剛健,修行勇猛真是不可思議。充問他為什麼這麼說,裕說:我想做大官做不到,而你想做的是佛,豈不是你的志向比我大的多嗎?這種讚歎是一點也不過的,立志成佛難道就不是圖的大富大貴嗎?當大官也有終了的時候,成佛的人豈不是一步登天的事嗎!

充弟「准」,高尚寡慾,散帶衡門,每天都要讀誦佛經,有很多人信他的,但是他的修行功夫深藏不露,讓人捉摸不透。到了晉宋之交的時候,才有了「慧遠大師」所建的「東林寺」,從此之後,應化身的菩薩才相繼地出現,佛法才得以漸漸興隆。我所錄製的牟子以下先賢居士,一生行業極其論議,雖然不能羅列詳盡,探妙幽玄,但這裡的意義是很深的。大江水的出發點不也就是一小杯水嗎?但,你能說開始的這一杯水,這大江水的源頭沒有用嗎?所以,讚歎這些先賢居士大德,這些對佛法的流傳和弘揚做出了貢獻的人是極其應當的啊!

 

 

 

推薦閱讀:

百喻經【白話譯文】16
白話華嚴經第二十八卷
賢愚經白話 寶天因緣品第十一
《了凡四訓》白話文譯本(第三篇)
白話文翻譯《延年九轉法》

TAG:白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