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淺議內功修鍊的方法與階次

原文地址:淺議內功修鍊的方法與階次作者:1807795924

淺議內功修鍊的方法與階次

楊德川

但凡練內家拳的人都會遇到一個問題,那就是內家拳入門後身體內在反應是什麼?階次是什麼?修鍊的最高境界是什麼?對於這些問題武術界前輩們在教徒授藝或著書立說中,已有各種解釋,在此我們不一一贅述。這裡僅根據自己的體會,與熱愛武術的同道或即將入門者進行切磋與交流。

  我練習武術已經有20多年,對於內家拳的內涵略有體味(本人「體味內家拳」一文曾在去年《精武》雜誌發表),在我的意識里,對內家拳如何修鍊已從混沌逐漸清晰起來。平常總聽老師和一些前輩講打拳要打出「黏糊勁」「拉拽勁」來,這些我還不行,還要闖過去。但闖過去又是一個什麼境界呢?不得而知。在原有基礎上,通過去年一年的練拳我逐步嘗到了一些味道,這就是伴隨著松沉的「輕靈勁」的體會。

  練太極拳、八卦掌只有慢練,才能儘快去僵就柔逐步產生內勁,而且還會把原有的本力借過來,產生一種強大的內力。這時打拳時就會產生一種「黏糊勁」,即爭力,就像站在水裡一樣感覺到一種壓力,一舉手一投足就像皮筋一樣一拉一拽。由於個人身體條件不同,有的先有鬆柔感覺,隨後出現後背發緊等體內的通氣現象,由此彈性力也一點一點加強;有的內勁一上身,胳膊就比較僵硬,與人搭手感覺就像鐵杠,硌骨頭。但黏糊、拉拽勁的感應應是共同的,這也就是平常說的伴隨著長力的試力過程,這樣的拉拽勁要持續幾年時間,此階段過去後就會產生輕靈勁。

  渾身是一渾圓整體,內氣把周身打開,皮膚感覺靈敏,在身上的拉拽勁逐步減少,身上的內勁發出體外,可以順利地發放到對方身上。我認為這是正確途徑。這也就是太極拳家說的松、散、通、空;內家拳講的練精化氣、練氣化力、練力還神、練神還虛。我的感覺是,從松輕開始過渡到內力、彈力的不斷加重,再到更高一級的輕靈與招之即來的沉重。這時練拳時與練拳後,全身輕鬆,一種通透、舒服的感覺。著名學者南懷瑾在《易經雜說》一文中指出:「中國道家講修道,欲修成神仙,必須打通任督二脈。所謂任督二脈打通,就要『黃中通理』,這個『黃中』,抽象的是天地之中,具體的是人的內部腸胃一切都好,黃就是中央的顏色,『理』不是道理的理,是中國醫學上的『腠理』,就是皮膚毛孔。工夫做到了,修養夠了的人,內部通了,外部亦通了,每個毛孔都通了,這個時候所謂天人合一的境界到達身體來了,面上都有光彩。這時真美,充滿了四肢,都全身暢通了,那麼,『內聖外王』,內在有了這樣高的修養,如果有機會發到外面,發於事業,就內外合一、天人合一,美麗極了。」此文講的是任督二脈打通後的「黃中通理」現象。練拳到達此境界,便會感覺全體輕鬆、渾身通透,毛孔、皮膚、肌肉、骨骼感覺非常靈敏。用形象比喻手臂皮膚的感覺,像從電視機屏幕前划過靜電對手臂放射反應;像泳池裡出來,陽光一曬汗毛點點立起被和風撫慰的感覺;還像不小心手臂粘上蜘蛛絲汗毛的黏著感。用手撫摩面部柔滑無骨,神清氣爽。立地站樁身體空靈;打拳身法柔軟、敏捷、靈活,彈跳力增強。可在練武路上,展現一片廣闊的天地,踏上一種登高望遠的境界。

  一般修鍊者有了一定的內力或內氣後,會有一種欣喜感,知足感,認為已經練成了,甚至走向認識上的誤區。比如,有的朋友認為,胳膊有勁了,往出一伸,看看,你抬不動,沾沾自喜,打拳卻沒有柔和勁,與人推手用蠻力,結果身體越練越僵;有的錯誤理解鬆柔與化勁,鬆鬆垮垮;更有的恃強好勝,招惹是非。我認為,練武首先要講武德,修鍊的最高層次是無形無像,對生命、人生的體驗,武藝是修鍊的階梯,不是目的;其次,從內功的修鍊來說,此時正處一種關鍵期。練對了一片新天地,練偏了就容易練散了,練僵了,甚至練壞了。此時身上雖然出現黏糊勁與爭力,但這種爭力或皮筋力既有作用力,也有反作用力。比如,練八卦掌轉圈換式,在你做出下一個動作時,身上會有一種反作用力束縛你,你伸它縮,你沖不出這一關就會越練動作越小,身體越僵,感覺越費力,有時就不願練,逐步放棄了。盤太極也是,動作越練越放不出去,渾身僵硬,失去靈巧與快捷。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練死了、練僵了。平常人們總說,練太極拳要不用力,但此時不用力,你就沒法練,因為此時彈性力已生,就像拉風箱,一去一回都是壓縮力、阻力。練武要登新台階必須克服這種束縛力,尋找通透輕靈感覺。有人不明此理認為有勁就好,推手用蠻力,打拳不分虛實(一味的慢練最容易造成不分虛實),僵硬一條。

怎樣克服自身束縛與僵勁呢?我認為,慢練與快練結合,盤架與站樁結合,盤架與推手結合,還有就是太極拳與八卦掌、行意拳結合。

  慢練與快練結合。慢練最容易出內勁、松沉勁。尤其是太極拳盤架一套傳統太極拳盤完沒有40分鐘以上不容易出內功。我們平常看到的太極拳表演速度較快那是表演時間要求。但慢練也要得法,即按拳理要求,沉肩墜肘、虛領頂勁……吳圖南講的端引放鬆,汪永泉講的三個氣圈,都是練拳的心法。最近一位拳師講,盤架、推手要找自身的松靜勁,不要老想把人如何如何,也不要想我的胳膊有多大多大勁,慢慢的捨己從人的太極勁就出來了。駱巨芳老師講:「原始太極拳處處是試力,式式緣樁功。」練拳要找試力勁、樁勁。練八卦掌也是。我練踏地掌,吳岳老師叫我慢轉每天不少於半小時,我整整轉了三年多,現今常常轉。慢練有利於全身松沉、長內勁。到了一定程度還要快練,快練有助於輕靈。陳式、楊式太極拳都有快拳,原始太極拳更分動部、靜部,快部、慢部;八卦掌轉圈始終與快轉結合。我認為,太極拳的快有助於身體靈活,著法的運用;八卦掌的快可以從腰中產生擰鑽爭裹勁和身法靈活勁。淌泥步練到一定程度從腿到腳會有一種自然往前的溜勁。再有介紹與原始太極拳相伍的「八極八卦拳」,我感覺它有助於身手的靈活。該拳從原始太極拳中抽出八個式子,兩式一組,一式順轉、一式逆轉各打八個方位,中間過渡雙手揉球順轉2~3圈或逆轉2~3圈接式。人們都說功夫在單式上,一式反覆打八次有利於功夫增長。揉球轉圈有利於身法的圓活。我自己練了不長時間就出現很好的反映。與以上練法相反,一些人一味追求招式、所謂柔化,不願意在套路上下工夫,結果出現散亂現象。因為沒有從腰中產生內勁,也就沒有整勁、渾圓勁。

  盤架與站樁結合。盤架以上已經敘述,站樁有助於內力增長和內力的散布與運行。比如,松靜站立的自然樁、馬步站立雙手抱球的渾圓樁就是很好的樁法。還有打坐靜養都有利與氣血的運行。這裡特別指出,魏樹人老先生在《楊式太極拳述真》中提到的三個氣圈與後來著書中提到的鬆散通空中的「散」,即把身上的氣「散」出去,就像搬東西不是把它們搬上搬下而是把整個樓的東西搬空,讓身體透空。內氣如果不能在體內均勻散布,不能向外散布、發放,就要在體內鬧騰、頂撞,於養生很不利。練神還虛,空空靈靈是修鍊的高境界。

  盤架與推手結合。推手不要用勁,體會粘連黏隨,不久不但能逐步體會與化解對方來勁,自身還會產生輕靈勁,達到拳譜上講的「若能輕靈並堅硬,粘連黏隨俱無疑」。

  太極拳、八卦拳、形意拳結合。太極陰陽魚是圓,太極拳注重圓。弧型、纏絲、圓轉處處體現圓。八卦掌也講圓,轉圈本身就是圓,它以轉圈平圓為主,配以立圓等各種圓。形意拳雖較多走直線但它以立圓為主體現拳式變化。三種拳結合可以使身體得到各種綜合鍛煉,歷史上一些武術家本身也是互相參練,並出現幾者結合的產物:太極八卦、形意八卦、形意太極等等。這幾種拳都講求快慢結合,常此練下去有助於內氣運轉,疏散;有助於輕靈勁產生。

推薦閱讀:

(52)轉載:八字理法闡秘 下(二)
引用 【轉載】影視明星百變魔女李艷冰
[轉載]課體簡注(下)
[轉載]平崗隨遇(8)》》》甘氏祖墓
[轉載]楊公造命擇日

TAG:方法 | 轉載 | 修鍊 | 內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