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與生活座談會 第五十二集(國語) 視頻、文字

修行與生活座談會  鍾茂森博士主講  (第五十二集)  2009/8/23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52-213-0052 

  尊敬的諸位大德,諸位菩薩,大家好!我們今天繼續來學習「修行與生活座談會」,我們收到的問題也不少。

  問:第一個問題他說,末學受了您在「文昌帝君元旦勸孝文」中的教化,很想學孝道,但從小受父母照顧少,很難以親心為己心。他問該怎麼辦?

  答:對於父母感覺到缺乏親情,固然有它的客觀原因,從小如果受到父母關懷照顧少,可能對於父母的親情這種情感就比較淡,但是會不會影響我們的孝心?這是不會的。因為孝道不是一種從情感當中生起的情執,孝道它是心性中的性德,所以跟我們感情、情感的多少沒有太大的關係。譬如說二十四孝裡面的舜王,他從小受到父母的虐待,還有閔子騫也受他後母的虐待,但是他們都能夠行出孝道,為什麼?因為他們能真正去履行自己做人的本分,而不在乎這個環境是順還是逆。行孝是做人的本分,我只問我自己該不該去行孝,我不去問別人對我、父母對我如何。這就是聖人教給我們的「反求諸己」的功夫,只管自己去行德、行義,不要求別人用德義待我,這就是舜王和閔子騫提供給我們的榜樣。把我們這個孝心鍛鍊出來之後,像《弟子規》裡講的「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自己就有賢德了,把孝德保持一生不改變,你就是聖人。舜王成為聖人,就是因為他能夠保持他的孝德,而且把自己的孝德擴展,發揚光大,對一切人都用這種孝心去關懷、去照顧、去幫助、去恆順,這就是聖人。

  在行孝的時候、在待人處事接物的時候,緊緊的記住「反求諸己」的原則,不管別人如何待我,我只問自己應該如何待人,別人即使對我不仁不義,我們也要對他有仁有義,所以一切的德行都是孝的展開。對自己有什麼好處?對自己好處大!「勸孝文」裡面講的「我能孝,自無逆子,子能孝,自無逆孫。繩繩克繼,葉葉永昌。善孰大焉,利孰厚焉!」這意思就說,我自己能孝順,我的兒女就能孝順,這就是我的利益,子子孫孫都孝順。為什麼?你身教,你帶起一個孝悌的家風,而這個孝悌之家,上天加給的福就大。我待人能夠仁厚,能夠用孝心、用愛心,別人也能夠用愛心待我,即使有些人他對我不好,而我一味的用愛心對他,也能感化他。而且當一個人愛別人,而橫遭別人的傷害,這是給他消業障,過去世中可能造作了罪業,由於這一生他能愛人,他受了一點屈辱、傷害,或者是毀謗,就消了業障,所以自己一定得到最殊勝的利益。能夠這樣想,我們的孝心就漸漸踏實了,這是自己要做的事情,與別人無關。別人對我怎麼樣我們不去問,只管我們應該怎樣對人,這個孝心才叫真。真則不變,不因物質環境和人事環境的變化而變化,這就是真正的孝心。

  問:下面一位同修她說,她年過三十五歲,目前在美國工作,在讀博士期間就討厭寫學術文章,覺得創造發明是分別執著,除了畢業論文以外,沒有寫過、發表任何文章參加學術會議,由於經濟危機,沒有能夠得到綠卡,工作又很緊張,隨時有失業的危險,感覺到生活不容易。丈夫分居在外,父母、公婆都在國內,明知道應該回國盡孝,又擔心難找到跟專業對口的工作,也懼怕國內複雜的人際關係。又想接父母來美國,自己的狀況又不允許。她說學術優秀的人一般都要投入全部的精力,她說學生佩服您學術優異,卻同時學佛。她有幾個問題,第一,是否還應該像其他人那樣孜孜不倦的搞學術?第二,是否該回國盡孝?國內似乎對佛法障礙很大,應該去哪裡才有好的修學環境?第三個問題,到底該怎樣做,才能夠工作、修行兼顧?

  答:這些問題我過去也都曾經遇到過,我也是過去做學術工作的,在大學裡教書。確實正如您所說的,搞學術是個很累人的事情,天天要做實驗,要蒐集數據,要做檢驗、運算,寫文章發表等等,做這些工作叫案牘勞形。能不能夠發表好的文章,當然跟你能不能夠孜孜不倦的努力是有關的,但是並不完全有關,這是什麼?這是命。你有這個命,你在學術上就有這樣的成就;如果命中沒有這樣的成就,無論你如何孜孜不倦的努力,你也無法達到這樣的成就。《了凡四訓》裡面給我們講得很清楚,「一飲一啄,莫非前定」。那能不能改?能改。改的原則就是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想在學術上取得成就,古時候講功名,你想得到功名,要修相應的德行,這個德行根本就在於孝道,《孝經》上講,「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它是道德的根本。

  我過去讀博士,做學術,說老實話,我在年輕讀大學的時候自己並沒有什麼願,這是我母親希望我這麼做的,那就滿母親的願。她希望我讀博士,她希望我做教授,「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所以是為了滿母親的願,才在這個領域裡面去努力,自己也沒想到在這個領域裡面還算挺順的,回頭想一想,大概還算有一點點孝心,得祖宗護佑。後來覺悟了,因為畢竟是跟著師父學習十多年,聽經聞法,明瞭人生最重要的一樁事情是了生脫死,出三界,脫輪迴,往生淨土,這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最有意義的工作是弘法利生,我搞學術,在大學裡教書,好像跟這兩樁事情關係並不算太大,所以我就思前想後,下定決心,道理明白了就得真幹。

  把工作放下,教授的職務辭掉,認真的跟我們師父學儒、學佛,求生淨土。在行有餘力的時候,給大家做點分享,報告一下心得體會,這是學習經教之後,把所學的心得供養給大眾,請大眾批評指正。每天基本的工作都在攝影棚裡面,不對外,對著攝影機來講課,錄的光碟他們也拿去在網上播。這是什麼?師父講的「兼善天下」。這個是現在技術、科技有這樣的條件,如果沒有這個條件,那要「獨善其身」。在我現在這個階段,最重要的是自己先要成就,成就之後再來弘法利生。這屬不屬於盡孝?把工作辭掉了,父母怎麼辦?我是獨生子,有贍養父母的義務。《孝經》上告訴我們,孝,初級的孝是事親,你侍奉雙親,這是初級的孝,你的心量只是一家,對自己的父母。算不算是聖人?差得遠!要把這個孝心擴大,擴大到立身行道,幫助一切眾生,這是大孝。大孝必須你有取捨,捨掉自己的名利,捨掉自己的工作,你去成全、幫助這個社會,自己的父母會不會受影響?這我們要有信心。

  師父常告訴我們,當我們一心一意為佛法、為眾生,不想自己,身、家全都交給佛菩薩,那你什麼事情都不用自己操心,佛菩薩來照顧你的身家、你的父母,比你自己照顧要好上十倍、百倍。果然我就證實了這一點,我的父親現在在廣東興寧念佛堂這個道場,他在那修學,每天念佛求往生。原來身體有病,去到那裡病好了,非常健康,心情也很愉快。為什麼?大家照顧得好,他在那裡無憂無慮,就是一心念佛,做為兒子這是最歡喜的事情。母親呢?母親現在隱居在雲南,也是念佛求往生,生活各方面過得很不錯,她也很開心。我的爺爺、奶奶年紀很大了,我也要護持他們往生,結果有不少的同修也來發心照顧他們。我非常的感恩,深信,真的,只要你肯發心為佛法、為眾生,自己的事情你都不用操心了,佛菩薩照顧家人比自己照顧要好上十倍。為什麼?道理很深,簡單的來講這就是因果。當我們以孝心對自己父母的時候,我們就得到孝順父母所應得的這種果報,果報是很好的。但是如果不肯擴大自己的孝心,那果報有限,為什麼?這個果報由你的心量決定,所謂量大福大。假如我們發心為一切眾生,心量拓開了,這個福就遠大於孝敬自己一家的父母那個福。

  佛告訴我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一切眾生就是我自己的父母,幫助我們拓開心量,擴大孝心,成就大孝,而那個福報就不可思議了。真正做到了,事事稱心如意,這裡面什麼障礙都沒有了,也不會有工作和修行之間的障礙、矛盾,也不會有如何來幫助自己的父母、孝敬自己的父母這些矛盾。所以這個福就不是自己的了,眾生的福加給你身上了,佛菩薩的福加給你身上了,你不用自己很辛苦,父母都真正得到你的利益了。所以說到底,學佛學什麼?擴大心量,把心量擴大了,障礙就沒有了,矛盾就沒有了。學《華嚴經》,師父講《華嚴》講到四無礙的法界,事無礙、理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怎麼才能無礙?擴大心量,起心動念把自己忘了,只想著為眾生,哪有障礙?即使事情做不成功也沒障礙,為什麼?自己沒有得失的心了,有得失是因為還有自己,把自己放下,障礙統統沒有了。因此要學習,入手處就是看破放下。如何看破?多聽經聞法你就看得破,明白道理才能看破。放下就得真幹,真肯捨,看看現在社會眾生最需要我們做什麼,我們就去做什麼,把自己捨掉,而不是想著我需要什麼。想著我需要什麼,增長自私,那就增長障礙了。

  問:第三位同修他提問:第一,師父在不同場合、不同時間,對不同人說法都不同,旁聽者該如何領會?譬如還處在落實三根階段,應該讀誦《三時繫念》嗎?讀誦時妄念紛飛,是否因對諸神大不敬而得罪他們?

  答:我們師父上人講經說法,因為對象不同,所以講的內容可能有不一樣的地方,這是契機,但是都沒有講錯。那我們是什麼樣的根機,自己要明瞭,聽聽師父講經,這句話是不是對我說的,或者說我符不符合師父所說的這種修行人的標準?譬如說師父有講我們要落實三個根,先落實三個根,然後再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裡面就有次第。當師父講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的時候,先問問自己三個根落實沒有?沒有落實,趕緊落實。三個根也有次第,《弟子規》落實沒有?把《弟子規》落實了再到《感應篇》,再到《十善業道經》,總是一步一個腳印的提升。但是我們的功課,每天定的功課,像念佛、誦《無量壽經》、誦《三時繫念》,這些功課那是從初發心一直到往生,都可以也應該堅持。在修行方面,確實事上修要有次第。在念《三時繫念》的時候,覺得妄念紛飛,這個關鍵是自己平時妄念太多,當我們讀誦《三時繫念》的時候發現自己妄念很多,那平時就很多,只是沒有發現,一讀誦的時候就發現了,這個跟得罪鬼神沒有太大的關係。對治它,讀誦的時候一定要以至誠恭敬的心來讀誦,有妄念不要管它,讓它去紛飛去,我們的心要專注在讀誦的經文上,也不必去思考經的意思,就這樣認認真真的讀誦,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要讀錯、不要讀漏,這是修戒定慧,這個讀就有功德了,用這個功德可以超度亡靈。如果讀的時候,一邊讀一邊想經裡的意思,你就打妄想了,那就不是戒定慧。

  問:第二個問題他問到,師父有說一年內落實三個根,有說兩年內落實。請問學習三根到底需要多少時間?

  答:這個不固定,每個人不一樣,看自己的根性,看自己落實的程度,你什麼時候落實了,這個時間就是你的時間。如果你一年內落實,師父講一年就對應你了。一年不行就兩年,那兩年不行就三年、五年、十年,一定要落實,不落實不能往生。落實,最重要的是每天懺悔的功夫,天天讀這三個根,思惟自己哪一條犯了,犯了就要懺悔,把它改過來,以後不能再犯。如果你勇猛精進,時間很短,很快就能落實;假如自己懈怠、懶散、放逸,時間就長了,甚至一輩子都落實不了,這一輩子又空過了。

  往生,為什麼李炳老說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一萬個人裡面只有二、三個往生的,為什麼?因為只有這二、三個人真正落實這三個根,所以他能符合經上講的善男子、善女人這個條件,他能夠往生淨土。其餘的九千九百九十七個,三個根沒有落實,念佛就不能夠得三昧。三個根是我們的戒律,在戒律的基礎上念佛你才能得定,戒定慧,戒是基礎,念佛三昧是定,一心不亂是定。為什麼得不到念佛三昧?三個根沒落實。這裡特別要注重《太上感應篇》,在起心動念之處檢點省察自己符不符合善的標準,真正認真去懺悔、去檢點改過,你必定功不唐捐,一定能夠落實。

  問:第三個問題。學生幾年來聽蔡老師《弟子規》十八遍,學習師父《感應篇》四遍多,現在第三遍學習《十善業》,背誦很容易,落實改習氣真難。請問怎麼辦才好?

  答:這個問題就出在自己有沒有真幹。真幹就是要懺悔,懺悔就是用三個根來檢查自己,有錯一定要改,懺悔就是儒家顏回的「不貳過」,第二次不能再犯了,把過失改了就是懺悔業障,如果沒改就沒懺悔。要是只是口念,背了,背得很熟了,道理也明白了,不能夠去真正觀照、檢點自己的言行,這就沒落實。所以,鈍功夫不能夠忽略。覺得自己好像落實不得力,我建議你把三個根做成功過格,天天對照,做到的打個勾,做不到的打個叉,天天做這個功課來反省。另外念佛求加持,正如俞淨意公那樣,他發心改過,努力的斷自己的習氣,也要求觀世音菩薩暗中加持。了凡先生也是如此,每天他用功過格,還要加持準提咒。我們學淨宗的人就念一句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念到心地清淨,過失就會很少了,果然能念到念頭一起你就覺察,你就不會犯過失了。這就是淨宗法門講的正助雙修,助修是三個根,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正修就是信願念佛。

  最近我自己在家裡打了個精進佛七,止語,每天十五個小時的念佛修學,我們是三個小時聽經,其餘時間念佛。七天念佛,感覺到身心清淨,念頭動了容易覺察,這個念頭起來是善念是惡念容易觀照,這心稍微清淨一點,你就感覺到有明顯的進步。所以正助雙修,正和助是互相輔助的,互為正助。譬如說我現在以落實三根為主,這是我的正修,我用念佛來輔助;我要是以念佛為主,我用三根來輔助,這種方式你可以去試行一下。如果能夠常常念佛,心就清淨,三根容易落實。

  問:第四個問題。師父說早晚課、拜佛、讀經都是形式,關鍵是改心。外出等不方便時,形式可廢嗎?請問您是如何做的?

  答:形式也不可廢,雖然是形式,但是形式一定是跟內容聯繫在一起的,不可分割的,不可能存在沒有形式的內容,當然我們也不能要沒有內容的形式。形式上我們要做早晚課,要拜佛、要讀經,內容是什麼?你要用至誠恭敬的心態來做,這就是形式與內容相應了。如果是外出不方便,當然只好形式上做一些變更,如果是很忙,可能這形式也就簡略了。我自己有時候外出,不得已可能早晚課就不做了。我自己早晚課在家裡就堅持做,外出只做定課,譬如說讀一部《無量壽經》,這是我的定課,天天要做,找時間做,不定什麼時間。這個形式,如果是因為條件不允許,我們的早晚課、我們的拜佛讀經不能夠堅持,但是要知道,總要有一段清閒的時間自己去用功。如果能夠一年有一、二次集中的修學,譬如說打一個佛七,譬如說靜下心來專門聽經,或者找一個如法的道場去修學,這對我們會有很大的幫助。當然關鍵是改心,我們的功課都是輔助我們修清淨心的。我們的心清淨了,很多過失毛病容易覺察。就像湖水靜下來之後容易影現景物,外面好的醜的這些景物容易影現出來。我們的心地也是這樣的,心地清淨了,這過失很容易覺察。當然先要覺察,才能改過。

  問:下面第四位同修他說:弟子曾經五戒全破,業障深重,學佛後畏懼果報,努力改習,但認為自己不夠佛門弟子,未敢受三皈五戒。近幾年來感覺因緣成熟,仍然有些疑問。他問兩個問題。一、五戒全破,業障深重的三惡道凡夫能受三皈五戒嗎?不受三皈五戒能學佛嗎?能否往生西方世界?

  答:如果是你過去沒有受五戒,你就談不上破五戒,你都沒受,哪來的破?當然這五戒裡面前四條叫性戒,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這四個罪叫性罪,不管我們受了還是沒受這個戒,只要犯了都會有罪業。當然如果受了戒還要犯的話,不僅有性罪,還有破戒的罪,那就罪加一等。過去如果造作了罪業,那是過去糊塗,不明因果,現在學佛覺悟了,應當發心受持五戒。能不能三皈?當然可以受三皈,三皈就是在佛菩薩面前宣誓自己要學佛,做佛的弟子了,宣誓之後就真正的去落實佛的教誨,要持五戒。至於說要不要去受五戒的形式,這要看自己。過去李炳南老先生只勸人受三皈,不勸人去受戒,為什麼?如果勸人受戒,他要是犯了,那自己也有過失。所以受戒我們不能勸,要他自己發心,看他自己能不能夠堅持。但是要知道,如果不堅持,還會犯五戒,這個果報不得了!這會墮三惡道。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一定要做到五戒,你的形式受不受不要緊,你要真正做到五戒十善才能往生。如果五戒十善都做不到,不僅說往生西方往生不了,連生人、天善道都不可能。

  所以為什麼還會有疑問,會擔心自己能不能夠持好五戒、修好十善?那是對自己沒有信心,還有對道理、對因果還不夠明瞭。要怎麼辦?多聽經。多聽經你明白了,知道不能不去做,五戒十善要是做不到,將來便是三惡道的眾生,這個果報太可怕了!這一生咬緊牙關,斷惡修善,念佛求生淨土,過去即使造了這些業障、這些重罪,現在回頭不再犯了,一心念佛,命終仍然是可以往生的,絕對沒有疑惑,關鍵是你的心能不能真轉過來。像阿闍世王不僅是犯五戒,他造五逆十惡,五逆罪,殺父親、害母親、破和合僧、出佛身血,這是五逆罪,他都犯了,這個罪果報是在阿鼻地獄。但是阿闍世王臨終懺悔,知道自己錯了,下了狠心改過,不再犯了,念佛求生淨土,最後往生淨土是上品中生,這個可以給我們很大的鼓勵。所以彌天的罪業當不得一個悔字,人能夠懺悔、能夠回頭,便是好人。


推薦閱讀:

當人真是太累了,於是他選擇了當一隻狗…
在戀愛中如何一直保持新鮮感?
豎著看電腦行嗎?
感冒是否應該多睡覺?

TAG:生活 | 視頻 | 修行 | 文字 | 國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