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心見性 見性成佛(四)
明心見性 見性成佛(四)
明心見性的「性」有二種解釋:一、覺性。二、空性。
「覺性」就是人人都具有的靈明妙覺、靈知靈覺的這念心性;能夠知道是非善惡、改過向善的心。覺性分為三種層次:一、不覺,二、正覺,三、無上正等正覺。
「不覺」即是眾生沒有開悟,時時刻刻在起貪、嗔、痴,造殺、盜、淫,凡事只為自己著想,這就是不覺,不覺就稱之為眾生。
「正覺」即是聽聞佛法之後,知道人生是苦,要趕快修行,斷除貪、嗔、痴、慢、疑、邪見,轉識成智,斷見思惑;見思惑斷盡,就是正覺。正覺的修證也有深淺不同的境界,如羅漢聖人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等深淺不同的果位,每一果位所斷的煩惱、所證的境界都不相同。羅漢及緣覺聖人的心經常都是清凈的,覺性時時刻刻現前,不會再造殺盜淫,所以都是屬於正覺的境界。
菩薩的境界較羅漢更高一層;菩薩上求佛法、下化眾生,廣修六度萬行,不僅自覺又能覺他。然因菩薩的功行、智慧、德行尚未完全圓滿,所以仍不及佛的境界。待菩薩行圓滿了,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三惑全皆漏盡,能夠普度眾生、成就一切眾生的善根,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成就佛果,如釋迦牟尼佛,這就稱之為「無上正等正覺」。
佛性中具足空性,本性本空,當中含有功德、智慧、神通妙用,與虛空的空、空洞不明的空是不相同的。
假使不明了佛法中「空性」的道理,就容易產生誤解。佛法「空」不是虛空的空、空空洞洞的空,虛空雖然是空,但裡面沒有智慧;佛性中具足空性,本性本空,當中含有功德、智慧、神通妙用,與虛空的空、空洞不明的空是不相同的。
「空」分為幾種:一、「我空」,二、「法空」,三、「本性空」。羅漢、緣覺之聲聞聖人,就是破除我執,證悟我空的境界;菩薩即是破除法執,證悟法空的境界;佛是我空、法空都破除,這念心不住空、不住有,離開二邊,常行中道,徹證本心本性,這種空就是本性本空、真空妙有的境界。
若不了解空性的道理,就會執著色身、乃至萬事萬物為實有,而迷失本心;因為迷失本心,智慧、神通妙用即無法現前。
「明心見性」即是悟到本具佛性,契悟當前這一念覺性;覺性中具足真空妙有,空有是一如的,就如心經所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若不了解空性的道理,就會執著色身、乃至萬事萬物為實有,而迷失本心;因為迷失本心,智慧、神通妙用即無法現前。
所以,修行學佛,第一、要破除執著。例如修我空觀,證我空,然後證法空,到最後空也不執著,就能見到本性本空。「空觀」即是破除執著的法門。第二、去除邪見、斷除煩惱、增長福德智慧,進一步契悟本具覺性、佛性,契悟之後,還要繼續修道,直至漏盡無明、圓滿菩提道。
修行學佛要以佛的知見為自己的知見,並且這念心要時時刻刻迴光返照,方可契悟本具真心。契悟之後,還要隨緣修行,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在禪宗即稱之為「保養聖胎」。
「保養聖胎」有四種過程:第一、「凡夫隨順覺性」,第二、「賢位菩薩隨順覺性」,第三、「地上菩薩隨順覺性」,第四、「如來隨順覺性」。覺性就是佛性。經過這四種層次直到煩惱漏盡、覺行圓滿,才是究竟成佛。
由凡夫到究竟成佛,須經歷一段精進的修行過程;有很多人看到禪宗祖師提及「心即是佛,佛即是心。」之後,不了解要經過這四種過程的修習,不知要時時刻刻迴光返照,就產生貢高、我慢,認為心即是佛,所以就不禮佛、不打坐、不修善了,這樣即是知見產生了偏執、錯誤,與佛道相去益遠。
信要有真信、正信,即是要真信因果,真信眾生皆有佛性,從因上努力,斷除煩惱、持戒、修定、修慧,使這念心清凈無染,具足信心、定力、智慧,如此才是真信、正信。
一般人接觸佛法時,通常有二種毛病:第一種、有信心沒有智慧;第二種、有智慧沒有信心。
例如有很多善男信女只知道很虔誠地拜佛,天天向佛菩薩祈求,經過一年、二年、三年,甚至十年,對佛法的道理卻始終未去深入,只是在表面上信仰;假使自己的生活、家庭、運氣並沒有改變,就心生後悔,以為佛菩薩不保佑他,便退失了信心。這就僅是一種情感的寄託,只是初信,有信沒有智慧,這種信就不是真信、正信。
有智慧卻沒有信心的人,認為佛法的道理很奧妙,值得探究,但始終將佛法當成學術在研究,沒有真正的信心。
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能成佛;儒家亦云:人人皆可為堯舜。這當中還要知道修行的方法,不知道方法,就會走遠路、甚至走錯路。
希望深入佛法堂奧,除了明白道理、知道方法外,還必須落實修行,契悟這念心;契悟之後,還要隨順覺性、保養聖胎,這念覺性時時刻刻都要存在,不攀緣、不顛倒、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此方可獲得佛法的真實利益。
——未完待續——
推薦閱讀:
※開慧的楞嚴,成佛的法華,那楞嚴能成佛嗎?
※成佛的不同天界資料集錦
※怎樣念佛往生成佛
※法華淺釋(72)要相信生生世世來反對你的人,或者給你苦頭吃的人,都是在幫助你成佛的。
※人可以無師自通,覺悟成佛嗎?
TAG:成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