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老年人的婚姻問題
、「少年夫妻老來伴」,年老有「伴」是一個人晚年幸福的保障。儘管「白頭偕老」是人們對婚姻的追求,但遺憾的是,總有人過早地失去老伴,過上孤獨、寂寞的晚年生活。隨著老齡社會的到來,夕陽婚也逐漸成為社會關注的問題。在廣大農村,一些孤寡的晚年結婚路往往更加坎坷,面臨多方面利益的博弈,他們承受著更多的壓力。
鰥居老人的生活
在我國的許多農村,外出打工已經成為很多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50歲以下的人都外出打工,村子裡留下的只剩下老人和小孩,而隨著人們對子女教育的重視,村裡的小孩也有許多被接到城市去讀書。留守的老人們面對日益冷清的村子,只能期盼著過年過節,在外打工的兒女們能夠回來一趟,這樣就能熱鬧些。這些名副其實的「老人村」在陝西華縣的農村並不少見,而一些獨門獨戶的老人日子就更顯凄涼。條件好了被送進了養老院。
據了解,目前有百分之八九十的年輕人不願意同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有百分之五六十的老年人也不願意同子女在一起生活,他們都渴望擁有一方屬於自己的、不受任何干擾的「巢」,而近年來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又為他們實現這一願望奠定了基礎。但擁有獨立生活空間的老人們,一旦伴侶去世,另一方就會倍感孤獨。而老年人的心理更脆弱,更需要呵護,這時他們不可能像年輕人那樣將寂寞孤獨轉移到工作或學習中,所以更渴望新的伴侶來陪伴左右。但由於新的婚姻中牽涉到的許多問題,許多老人的婚姻並不順利。
守寡30多年的雲老太,在2009年9月從陝西省華縣山西村搬到了飲馬河子,和與自己同齡的鰥居老人馬慶祥住在了一起。兩位老人今年都已經62歲了,身體都還硬朗,精神也很好。雲老太的兒女都在外面打工,孩子也都帶走了,之前就她一個人孤孤單單守著一個大房子。馬慶祥鰥居一輩子,年輕時因為家窮沒娶上媳婦,這時候兩人有了屬於自己的臨時家庭,都高興得合不攏嘴。馬慶祥是一個地道的農民,但是前些年因為修建西潼高速公路被徵用了土地之後,就再也沒有別的營生了。老人於是推起板車,走街串巷地收破爛,每個月收入500元~800元不等。「夠過活了。」他說。
幾天的新鮮感過後,兩個人開始了磕磕絆絆的「試婚」生活。但在是否領結婚證的問題上,他們存在分歧:陳慶祥一輩子光棍,他說:「我就是想在入土前做一個完完整整的人,也不白在世上走一回。」可雲老太則認為,之所以來到飲馬河村,就是為了兩個人做個伴兒,但她不想領結婚證,怕孩子們反對,擔心給孩子們添麻煩。這裡的添麻煩主要是因為孩子們為她養老送終的事兒。
「和以前比起來好多了。如果在10年前,我們要住在一起,估計脊梁骨都被人戳爛了。」雲老太對自己搬過來這件事仍然感到有些不適應和羞澀,不願意多談,儘管村裡的「輿論」並沒有對她的行為作太多的評論。說起領結婚證的事,她不好意思地說:「將來我要是先死了,我的孩子該不該照顧老陳?這樣也方便,我們覺得不合適了,再分開就行了。如果結了婚,要分開可就不那麼容易了,還要離婚,上法院,丟人。」
從此不難看出,老年人有婚姻的客觀要求,但是不領結婚證卻也是出於對現實和將來的考慮。
推薦閱讀:
※適合老年人戴的男士棒針有帽檐帽子
※華為此版設計有些令人詫異:兩款老年機竟然上了三防
※老年代步車四輪安全性能怎麼樣?
※老年人服裝難買:國內中老年市場待拓荒
※太上感應篇215_享福在老年_布施不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