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門遁甲的天文背景 尹鋒

 

館友「負鵬載舟」:
         你好!你的館藏文章「奇門遁甲的天文背景 尹鋒」深受廣大館友的喜愛,於2018年5月10日進入「閱覽室」頻道的「文化」下「易學研究」類別的精華區。360doc代表全體館友感謝你的辛勤勞動和慷慨分享!

────360doc個人圖書館

尹鋒

(一)、以日月運行規律為基礎

奇門遁甲是我國古代先賢「仰觀俯察」的智慧結晶,是一門以天文曆法為背景、象數理論為基礎的決策科學。其天文背景是以日月星辰的運行為依據而進行的推演和判斷,古人通過對日月運行、九星懸朗、寒往暑來、節氣推移、晝夜交替等一系列現象的仰觀俯察,以《周易》中的「觀象授時」之法為指導,建立起一種思想理論框架,並以此探索天體演化、時空流轉、空間結構、陰陽組合、歲差置閏、斗轉星移、生物起源等宇宙萬物的運動變化規律,形成了一個結構宏大的理論體系。現代天文學研究證明,中國古代天文學的許多思想是非常優秀的,也是非常有價值的,充分體現了古代先哲宏觀把握世界萬物的宇宙觀和方法論。

奇門遁甲採用的是陰陽合曆。陰曆是根據月亮的圓缺變化周期(即朔望月)制定的,在古代,月亮又稱作太陰,所以說這種曆法又稱作太陰曆,簡稱陰曆。陰曆把朔望月作為歷月的長度,朔望月的長度是29.5306日所以陰曆曆法規定單月為三十天,雙月為二十九天,平均每月的天數為二十九天半。十二個月為一年,共354天,而十二個朔望月的的時間是354.3671天,比實際陰曆年長0.3671天,三十年共長出11.013天,所以陰曆以每三十年為一個置閏周期,用以調整時間與季節的關係。陽曆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作為依據制定的曆法,其運行周期為一回歸年,即春、夏、秋、冬四季循環的變化周期,同時也是地球上太陽直射點從赤道開始徘徊於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周期。一回歸年的長度為365.2422天,回歸年的日數是朔望月日數的12.368倍,也就是說一個回歸年不是朔望月的整倍數,它多於十二個朔望月,少於十三個朔望月。為了使歷年的平均值與回歸年的日數接近,陰陽合曆平年為十二個月,閏年為十三個月,多出的一個月為閏月。經計算可知,十九年加七個閏月與實際情況相符。陰陽合曆又稱陰陽曆,是兼顧太陽、月亮兩種運動規律而制定的曆法,以回歸計年,朔望計月,以大小月及置閏之法與自然周期相合,是最為精確實用的一種科學曆法。我國從殷商時期就開始使用簡單的陰陽曆,由於春夏秋冬與二十四節氣的變化周期與農業生產緊密相聯,所以又稱作農曆。

 

地球上四季變化的原理圖

曆法是根據天象變化規律來計量時間,判彆氣候,劃分季節的一種法則。我國古代先賢通過長期對日月星辰的觀察,逐步了解和掌握了地球、月亮和太陽的運行規律,根據四季變化及月亮圓缺變化的周期(即朔望月),計算出每月長度及回歸年長度,並根據氣候變化制定出相應的二十四節氣,這是中國曆法所特有的創造與發明。它曾經歷了一個十分漫長的發展過程,起初大約僅有二至(冬至、夏至)和二分(春分、秋分),一直到戰國時期才逐漸形成完備的二十四節氣系統:由冬至起算,每經一年的1/24日交一個節氣,其名稱分別為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此中奇數統稱為中氣,偶數統稱作節氣。二十四節氣分別標誌著太陽在一周年運動中的24個大體固定的位置,是對太陽周年運動位置的一種特殊的描述形式,它們又能較好地反映一年中寒暑、雨旱、日照長短等變化的規律。所以,它們不但具有重要的天文意義,而且對於農業生產有著重大的指導作用。二十四節氣自戰國時期得以完備之後,一直成為我國傳統曆法的重要內容之一,至今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

 

觀象授時圖

二十四節氣是節氣與中氣的總稱,節為月令之開始,氣為月令之中氣。據《尚書·堯典》中記載:「日中星鳥,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霄中星虛,以應仲秋」,「日短星昂,以正仲冬」。以上記載中的日中、日永、霄中、日短,就是後來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節氣。二十四節氣的制定是根據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運動規律而制定,因此每一個節氣都能真實的反映太陽所在的位置。地球繞太陽運行的軌道不是圓形的,也不是軸線平行的,而是橢圓形的,且傾斜66度34分,繞太陽一周之後,在其赤度上下留一條∽形的軌跡,也就是太陽在天空中周日視運動的軌道稱為黃道,∽形的兩個波峰一個為「冬至」節氣,坎宮一陽始生之地,標誌著奇門陽遁局的開始,顯示出陽氣自冬至開始而遞次增強。另一波峰為「夏至」節氣,離宮一陰始生之地,標誌著奇門陰遁局的開始,顯示出自夏至之後陰氣遞次增強。其中包含「陰極陽生、陽極陰生」的太極原理。地球繞太陽一周為360度,二十四節氣的春風點為零點,將黃道等分為二十四段,每段15度,太陽每夠行15度就表示到了一個節氣。每宮管45度故一宮有三節氣,八宮合二十四節氣。

 

原始太極復原圖(周春才《易經圖典》)

奇門在二十四節氣的基礎上又進一步將每一個節氣分為上、中、下三元,每一元五日,三元十五日為一節氣,實為古天文歷之「七十二候」,奇門「煙波釣叟賦」中「太公刪成七十二」即為此說。在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與東吳魯肅論及「用兵之道」時說:「《七十二候圖》,成圖於周公,將節氣周天三百六十日,分類別之。五日為候,三候為氣;六氣為時,四進成歲。將一年之中的節氣更替,萬物衰榮一一道明;何時虹藏不見,何時雷始收聲,何時土潤濤暑,何時霧霾蒸騰......如此只須諳熟於胸,融匯於心,運用得當,便可勝於百萬雄兵!」真可謂: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奇門遁甲便是以二十四節氣和七十二候為基礎建立起來的一種時空坐標系,用以推斷天地萬物的生成變化規律。

孟長卿卦氣七十二候圖

著名學者揚力教授在《中華五千年科學經典》中說:「太陽視運動運行一度為一日,運行三百六十五度需三百六十五日又二十五刻,所謂"以周天之度,凡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也』為一年。上半年為陽長陰消階段,下半年為陰長陽消時期。前者為天漸溫、晝漸長的開天門時,後者為氣漸涼、晝漸短的入地戶候,從而分別作為奇門遁甲陽遁、陰遁劃分的標準,即取其"陽主出,陰主入』之意。故《遁甲經》曰:六戊為天門,六己為地戶。即指出遁甲分陰陽與太陽的陰陽升降密切相關。」

易學家常秉義先生在《周易與曆法》一書中云:「易學是一門同天文、曆數、氣象、物候等科學相結合的綜合性實證科學。《周易》是占筮書。筮,數也,筮法源於古曆法,而曆法本身就是一種準確的預測」。他又說:「奇門遁甲占測術共四千三百二十條,六壬占術共三千多條,納甲筮法共四千零九十六條,加之月建、日建、時辰及六爻占辭,其信息量之巨是難以想像的。不論何種佔法,都與天文曆數密切相關,如奇門、六壬、太乙、納甲、風水等等皆離不開河洛數理九宮八卦及節氣律歷星宿度數。一言以敝之,離不天文曆法的時空背景」。

 

日月地周期八卦圖

我國著名科學家劉子華先生,1940年以法文博士論文《八卦宇宙論與現代天文》一書在巴黎出版,第一個向世界宣布:太陽系肯定存在第十顆行星,並命名為「木王星」。1978年劉子華博士經過反覆運算第十顆行星的周期後,寫出論文《太陽系必然存在第十顆行星》,並預測該星將於1982年前後出現。1981年美國合眾國際報道:美國海軍天文台發現太陽系存在第十顆行星。1987年11月5日南京《世界科技譯報》說:「美國宇航局發言人宣稱:第十顆行星可能正環繞太陽運行。」還說:「雖然這顆行星離九大行星很遠,但它存在是勿庸置疑的。」這一事實引起了全世界的震驚。劉子華博士論證的依據便來源於包含河洛易理的古代天文曆法。歐洲哲學權威榮格在英文《周易》再版序言中說:「世界人類唯一的智慧寶典,首推中國的易經。在科學方面,我們所得的定律常常是短命的,或被原來的事實所推翻,唯獨中國的《易經》亘古常新,相延六千年之久,仍然具有價值,而且與最新的原子物理學頗多相同的地方。」

       

奇門遁甲的天文背景(二)

尹鋒

二、以二十八宿為參照背景

古代在進行天象觀測時,為了描述日、月、五星的運行規律及方位,創建了一個坐標體系,稱之為二十八宿,所謂「二十八」是源於月亮朔望周期(29.53日)與恆星周期(27.32日)的近似平均值。朔望周期是指日月合朔之日數,初一為日月合朔,十五為中天滿月,由於朔望月為29.53日,所以古人在制定曆法時大月為三十日,小月為二十九日,大小月交替,在十七個月中連一個大月而進行調整。恆星周期是指月亮在太空中所處的某一點開始繞地球運行一周所需之日數,月球繞地球一周的時間是27.32天,每日平均運行13.18度。古人認為日月為天地之精華,日為陽之精,月為陰之精,日月運行,寒往暑來,是為天道。

二十八宿又稱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史記·律書》云:「舍者,日月所舍」 ,由此可見「宿、舍」是居住停留之意。二十八宿是古代星空區劃體系的主要組成部分,是先哲為了比較日、月、五星的運動在黃道和赤道之間選擇的二十八個星官,而作為觀測的標誌。二十八宿是恆星,在天空中的位置是相對不變的,太陽在「天球」上的視運動軌跡稱為「黃道」 。因為太陽系中各行星是圍繞太陽在一個近似同一平面上作周天運動,所以黃道不僅是太陽視運動的軌跡,就連月亮和其它行星也都在黃道附近移動。二十八宿是太陽以黃道及赤道的兩側,繞天一周所取的觀象坐標。它按照東、南、西、北四個方位平均分為四組,每組七宿,分別稱之為東官、西官、南官、北官,並且據其聯綴組合所成之形和蒼龍、朱雀、白虎、玄武四種動物形象相匹配,稱為四象。《尚書傳》中云:「四方皆有七宿經,可成一形。東方成龍形,西方成虎形,皆南首而北尾;南方成鳥形,北方成龜形,皆西首而東尾。」二十八宿與以北鬥鬥柄所指角宿開始自西向東排列,與日、月視運動的方向相同,它們的具體名稱、方位和四種動物的對應關係是:東方蒼龍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虛、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婁、胃、昴、畢、觜、參。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當代學者郭揚先生在《易經求正解》一書中認為:日、月、五星、二十八宿為易學的淵源。

古人仰觀天象,俯察地理,探索宇宙,審視八方。根據日月往來、寒暑相推的四時變化和陰陽消長原理,確定星宿位置而定天時、推曆法。「當立春之時,地球正當位於柳、星諸宿------所謂黃道,實則是地球繞太陽公轉軌道與"天球』相交的軌跡,立春時地球運行到柳星諸宿宿位-------在此時的夜半,柳、星二宿位於天空正中("中天』),而角、亢諸宿位於東方,觜、參諸宿位於西方,牛、女諸在下(背向地球)為北方,井、鬼諸宿在上為南方。所以角亢諸宿定為東方,觜參諸宿定為西方,牛女諸宿定為北方,井鬼諸宿定為南方。以此布列,東春木,南夏火,西秋金,北冬水,中長夏土。土性平,於陰陽中持中,故居中。於是有東方木星、南方火星、西方金星、北方水星、中央土星,(土星)又名鎮星又名填星。填者,直方大,填中空;鎮者,居中攝臨四方。以一年中四時天之陽生於子、盛於午中、盡於子中的時序,春→夏→長夏→秋→冬,對應木、火、土、金、水,得五星五行相生之序,由此而五星定位、定序、定性、定時。」(引自《天人合一養生》王大有著180頁)

二十八宿圖

在中國古代文獻記載中,早期載有二十八宿的可靠文獻是《呂氏春秋》、《禮記·月令》、《周禮》等書,它們的時代最早的大約在戰國中期(公元前四世紀)。1978年,在湖北省隨縣發掘出一座戰國初年的古墓,其中有一件漆箱蓋,上面有二十八宿的名稱及青龍、白虎的圖像。這不但把二十八宿出現的文獻記載時代提前了,而且證實四象與二十八宿相配的起源年代至少在公元前五世紀。還有學者認為,二十八宿在創立之初是沿赤道分布的。經計算表明:二十八宿與天球赤道相吻合的年代距今約五千年前。這可認為是二十八宿體系創立時代的最早時期。二十八宿系統的建立,為日、月、五星以及若干天象發生位置的確定,提供了一個統一的和定量化的背景依據,是為這一時期天文觀測定量化和系統化的重要標誌之一。

二十八宿對應圖

先哲在觀測日月五星運行周期的漫長過程中,以二十八宿在天空中的位置作為參照標誌。二十八宿為北極天頂周圍的星組,合為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以成額定度數。古代名醫張景岳說:「角、亢、氐、房、心、尾、箕,為東方七宿,位應蒼龍,共訂七十五度;斗、牛、女:、虛、危、室、壁,為北方七宿,位應玄武,共九十八度四分度之一;奎、婁、胃、昴、畢、觜、參,為西方七宿,位應白虎,共八十度;井、鬼、柳、星、張、翼、軫,為南方七宿,位應的朱雀,共一百一十二度。」其周天二十四方位坐標體系由干支、八卦及洛書九宮結合而產生,五方配天干:東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央戊己土。《內經·靈樞·衛氣行》曰:「子午為經,卯酉為緯。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房昴為緯,虛張為經。是故房至畢為陽,昴至心為陰,陽主晝,陰主夜。」這是中國古代對周天的一種劃分法,也是古人對周日視運動的觀察,大抵是沿天赤道從東向西將周天等分為十二個部分,用地平方位中的十二地支名稱來表示,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它與二十八宿星相對應:子為正北,午為正南,卯為正東,酉為正西,以子午為經,卯酉為緯,辰、戌、丑、未、寅、申、巳、亥居乾、坤、艮、巽(指後天八卦方位)四維之地,分別列於西北(後天之乾卦)、東北(後天之艮卦)、西南(後天之坤卦)、東南(後天之巽卦)四方。在伏羲六十四卦方圖中,乾位在西北、坤位在東南,以乾坤為天門地戶。正如《易傳》所云:「是故闔戶謂之坤,辟戶謂之乾,一辟一合謂之變。」而六十四卦圓圖中的乾坤之位則是宇宙萬物陰陽消長進退規律的體現,也是奇門遁甲陰陽遁排局布式的依據。

伏羲太極六十四卦時刻方點陣圖

「 二十八宿既是天區劃分的標誌,也是陰陽消長的象徵。如《遁甲經》曰:"六戊為天門,六己為地戶。』即以戊己分天門地戶,作為天門(入陽)地戶(入陰)的劃分,亦如《素問·五運行大論》所曰:"所謂戊己分者,奎壁角軫,則天地之門戶也,夫奎壁臨乾,當戊土之位,角軫臨巽,當己土之位。』即從奎壁往南,曰行陽道,故曰開天門,自角軫而北,曰就陰道,故曰入地戶,奎壁的位置在西北角,角軫的位置在東南角,與使伏羲六十四卦方位的乾位西北、坤處東南相吻合,故乾、坤二位為開天門地戶的方位。奇門遁甲的陽遁陰遁的的劃分雖然不是以乾、坤方位而是以坎離方位為準的,但其陰陽進退的原理是一樣的。」(引自《中華五千年科學經典》1426頁楊力著)

     

奇門遁甲的天文背景(

尹鋒

、以北斗極星為運轉樞機

古人在觀測天象的過程中將星體命名並加以區分,在命名時有的直接反映了當時游牧時代的生產生活情況,並與古文字的象形有關,如牛郎、織女星及二十八宿中的箕(簸箕)、斗(盛酒器具)、奎(大豬)、婁(牧畜之苑)、畢(帶網的獵具)、張(逮鳥之網)、翼(鳥翼)、軫(鳥尾)星等。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由於等級社會的產生,星體命名中逐漸出現了太子、后妃(勾陳)、天牢、華蓋等象徵國家機構、建築等的星名。先哲將天空中位置相對不變的星體稱之為恆星,並以此為參照,藉以觀察天體運行的基本規律。古人認為,滿天星斗都排列有序地由東向西運行,只有北極星不動,似乎其它星辰都在圍繞著它旋轉,正如《論語》中孔子云:「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孔子之言便源於對天象的觀察,而比擬於人倫朝剛。

當夜幕降臨的時候,北方天空群星之中,有七顆明亮之星連袂組成的酒斗形狀顯得格外引人注目,這就是著名的北斗七星。北斗七星在二十八宿之中,位於大熊星座,懸於北天繞北極星運行。中國最早的曆書《夏小正》中記載:「斗柄指東,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北斗七星以其斗柄旋轉的授時功能而被附會為天帝御駕。《史記·天官書》中云:「斗為帝車,運於中央,臨制四鄉,分陰陽,建四時,均五行,移節度,定諸紀,皆繫於斗。」北斗之斗柄運轉,每行十五度為一節氣,環行三百六十度一周,二十四節氣畢矣。正如《易經·彖傳》中所言:「觀乎天文,以察時變。」除了辨四時、定節氣之外,在古代北斗還是正剛紀所參照之星辰,當斗柄在天空中划上一個圓圈時,便完成了一個周年視運動。古人將一年中斗綱旋指十二辰的變化稱之為斗綱建月,明·張景岳在《類經圖翼》中云:「一歲四時之候,皆統於十二辰。十二辰者,以斗綱所指之地,即節氣所在之處也。正月指寅,二月指卯,三月指辰,四月指巳,五月指午,六月指未,七月指申,八月指酉,九月指戌,十月指亥,十一月指子,十二月指丑,謂之月建。天之元氣,無形可觀,觀斗建之辰,即可知矣。」

《淮南子·天文訓》中說:「十五日為一節,以生二十四之變,斗指子則冬至;加十五日指癸則小寒;加十五日指丑則大寒;距日冬至四十六日而立春;加十五日指寅則雨水;加十五日指甲則驚蟄;加十五日指卯,中繩(指晝夜相等),故曰春分;加十五日指乙則清明;加十五日指辰則穀雨;加十五日則春分盡,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夏;加十五日指巳則小滿;加十五日指丙則芒種;加十五日指午則陽氣極,故曰有四十六日而夏至;加十五日指丁則小暑;加十五日指未則大暑;加十五日而夏分盡,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秋;加十五日指申則處暑;加十五日指庚則白露;加十五日指酉,中繩(指晝夜相等),故曰秋分;加十五日指辛則寒露;加十五日指戌則霜降;加十五日則秋分盡,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冬;加十五日指亥則小雪;加十五日指壬則大雪;加十五日指子,故十一月日冬至。」這正與奇門九星落宮相對應,如冬至在後天坎卦(正北方、先天坤卦)天蓬之宮,純陰之地,陰極陽生,陽遁局之始,統冬至、小寒、大寒三節氣;立春在後天艮卦(東北方、先天震卦)天任之宮,統立春、雨水、驚蟄三節氣;春分在後天震卦(正東方、先天離卦)天沖之宮,統春分、清明、穀雨三節氣;立夏在後天巽卦(東南方、先天兌卦)天輔之宮,統立夏、小滿、芒種三節氣;夏至在後天離卦(正南方、先天乾卦)天英之宮,陽極陰生之地,陰遁局之始,統夏至、小暑、大暑三節氣;立秋在後天坤卦(西南方、先天巽卦)天芮之宮,統立秋、處暑、白露三節氣;秋風在後天兌卦(正西方、先天坎卦)天柱之宮,統秋風、寒露、霜降三節氣;立冬在後天乾卦(西北方、先天艮卦)天心之宮,統立冬、小雪、大雪三節氣;而四時、八方、二十四節氣一周年完成,並由此而年復一年,往複循環。

北斗七星(九星)在天文學上,其亮度、光譜和磁場強度有著周期性變化規律。正如著名哲學家、經學家曹升之先生所說:「中國古代已知宇宙為一有機體,此有機體以太乙為中心,北斗為樞紐,譬如太乙為發電機,北斗為變電站。如以太乙為上帝之腦,則北斗為上帝之手,創造宇宙萬有,支配各星球之運動與進化。故知宇宙之能力,乃有根源、有重心、有最高權力、有機組織、有自然秩序。」現代天文學證實:恆星與行星有明顯區別,行星不是發光實體,如金、木、水、火、土五星及地球、月亮;恆星是燃燒發光體,是氣團,是原子核反應堆,如太陽及北斗七星(九星),它發光發熱,發出物質流,要消耗能量,象氣功師發功消耗自已的能量一樣。恆星發射能量的大小方向不同,對地球人類生存有著吉凶的影響。古人根據這一天文現象,創造出一種模擬天體運行規律的模型,對各星賦予其不同的特性,且與地之九宮、八方、九州分野相對應,反應出古人萬物一體和天人感應的整體思想。

     

奇門遁甲的天文背景(四)

尹鋒

四、以洛書九宮為生成模式

奇門結構模式是基於古天文觀天左旋而地右旋和太一(又名太乙,以下同)下行九宮的模式而建立起來的,陰陽局中逆布六儀順布三奇與順布六儀逆布三奇,就是遵循著天地相對運行的規律和太乙下行九宮的自然模式。六儀代表天和地的背景格局,三奇代表日、月、星,即太陽、月亮和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從古天文觀來看,天地運行有逆順,人居天地間,下觀地動為順(順天而行),上觀天動為逆,即與地動方向相反,反過來,從太空觀察地球,則天動為順,而地動為逆,這便是陰陽局奇儀順逆的天文背景。

「九星」是指《黃帝內經·素問》中「九星懸朗」的九星。清江慎修著《河洛精蘊》中云:「北斗七星,一樞、二機、三璇、四權為魁、五衡、六開陽、七搖光為杓,開陽、搖光之旁有小星,左為輔、右為弼,合為九星。」奇門遁甲中又將九星命名為天蓬、天芮、天沖、天輔、天禽、天心、天柱、天任、天英,並與地之九宮相對應。《南齊書·高帝紀》中說:「九宮者,一為天蓬,以制冀州之野;二為天芮,以制荊州之野;三為天沖,其應在青;四為天輔,其應在徐;五為天禽,其應在豫;六為天心,七為天柱,八為天任,九為天英,其應在雍、在梁、在揚、在兗。」

先哲在觀測天象時發現,北斗七星(九星)繞北極星順時針左旋一周為一年。古人以北極星為體,北斗為用,以北斗為北極帝星所乘之車,北斗繞北極而旋轉,就是北極帝星乘車臨御八方之象,謂:「太乙下行九宮」。根據太乙游宮斗柄旋指的八宮方位,便能推知四時、八節及二十四節氣的節令轉移和氣象變化。《靈樞·九宮八風篇》中云:「是故太乙入徙,立於中宮,乃朝八風,以占吉凶也。」《易緯·乾鑿度》中又說「易一陰一陽合為十五之謂道。陽變七之九,陰變八之六,亦合於十五,則彖變之數若一。陽動而進,變七之九,象其氣之息也。陰動而退,變八之六,象其氣消也。故太乙取其數以行九宮,四維四正皆合於十五。」鄭玄註:「太乙者,北辰之神名也。居其所曰太乙出入所游,息於紫宮之內外,其星因以為名焉。四正四維,以八卦神所居,故亦名之曰宮。太乙下行八卦之宮,每回還於中央,中央者,北辰之所居,故因謂之九宮。天數大分以陽出,以陰入,陽起於子,陰起於午,是以太乙下九宮,從坎宮始,坎中男,是以言無始也;自此而從於坤宮,坤母也;又自此而震宮,震長男也;又自此而巽宮,巽,長女也;所行者半矣,還息於中央之宮;即又此而從於乾宮,乾,父也;自此而從於兌宮,兌,少女也;又自此而從於艮宮,艮,少男也;又自此而從於離宮,離,中女也;行則周矣,上游息於太乙天一之宮。」由此可見太乙(天一)運行與地之九宮的對應關係。

《靈樞·九宮八風篇》中云:「太乙常以冬至之日,居葉蟄之宮四十六日,明日居天留四十六日,明日居倉門四十六日,明日居陰洛四十五日明日居上天(又叫天宮)四十六日,明日居玄委四十六日,明日居倉果四十六日,明日居新洛四十五日,明日復居葉蟄之宮,曰冬至矣。」據此可以推出,太乙下行九宮與地球方位季節的對應關係為:從冬至日開始,北斗七星的斗柄正好對著北方坎位的葉蟄宮,而地上正值冬至、小寒、大寒三個節氣,為期四十六日;然後依次是:東北艮位的天留宮,值立春、雨水、驚蟄,為期四十六日;東方震位的倉門宮,值春風、清明、穀雨,為期四十六日;東南方巽位的陰洛宮,值立夏、小滿、芒種,為期四十五日;南方離位的上天宮即中宮(中宮是虛位),值夏至、小暑、大暑,為期四十六日;西南方位的玄委宮,值立秋、處暑、白露,為期四十六日;西方兌位的倉果宮,值秋風、寒露、霜降,為期四十六日;西北乾位的新洛宮,值立冬、小雪、大雪,為期四十五日;最後回到葉蟄宮,周而復始。

《靈樞·九宮八風篇》還說:「太乙日游,以冬至之日居葉蟄之宮,。數所在日,從一處,至九日,復返於一。常無是無已,終而復始。太乙移日,天必應之以風雨,以其日風雨則吉,歲美民安少病矣。先之則多雨,後之則多旱。」由此可見太乙除每四十六日或四十五日居八宮之一外,還有每天游一宮之說,且與自然界的氣候變化有著對應關係。由「從一處,至九日,復返於一」可知,太乙日游必合洛書九宮之飛宮法,當第一日在葉蟄坎一宮,第二日則飛行到玄委坤二宮宮,第三日則飛行到倉門震三宮,第四日則飛行到陰洛巽四宮,第五日則飛行到中央招搖宮,第六日則飛行到新洛乾六宮,第七日則飛行到倉果兌七宮,第八日則飛行到天留艮八宮,第九日則飛行到上天離九宮,然後回歸葉蟄坎一宮。往複三次可知太乙在第二十八日、三十七日、四十六日都居葉蟄宮。這樣就會推出太乙「明日居天留宮四十六日」之說。然後順行至倉門、陰洛、上天、玄委、倉果、新洛等宮。從太乙在八宮分布的日數可知,陰洛巽宮與新洛乾宮只有四十五日,這樣運行一周的日數為366日正應一歲之日數。因陰洛、新洛夏至、冬至二節之前,古人為了對曆法的周年日數作出綜合調整,所以在二至日之前除去一日以作平衡。由上述推論可知太乙遊行八宮時,虛其中宮,但太乙日游時,在每一節令都飛行九宮,而對應「太乙入徙,立於中宮,乃朝八風」之說,因此才能「以占吉凶也」 。這一飛行路線便是奇門遁甲飛宮之法的根源所在。

田合祿先生在《周易與日月崇拜》一書中說「……為什麼陰洛宮和新洛宮只停留45天呢?這是因為古人用立桿測影的方法,以冬至、夏至為校對時間的標準,如《乾鑿度》鄭玄注所說"陽起於子,陰起於午的緣故。在冬至日中日影最長時測日影,到夏至日中日影最短時為上半年的時間段,如果陰洛宮還用46天,就要超過夏至日中的時間,即超過半年183天的時間,故校正只用45天。同理新洛宮也只用45天。這跟劉堯漢發掘出的彝族十月太陽曆在冬至、夏至過大小年是一個道理。說明這兩種曆法的應用年代是比較早的。這同是奇門遁甲術中陽遁和陰遁所分的時間段的分法。由此可知,奇門遁甲術是根源於《九宮八分篇》的理論的。」

同時奇門曆法運用干支六十甲子歷,結合太乙日游九宮之法,按節氣日游,《素問·六節藏象論》中說:「天以六六為節,地以九九制會;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復而終歲,三百六十日法也。……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氣,六氣謂之時,四時謂之歲,而各從其主治矣。」六六為節者,一年365.25日,進位則為366日,合九宮八卦歷一年周期;九九制會者,洛書九宮也。當奇門局為陽遁時,如甲子在坎一宮,乙丑則順飛行到坤二宮,依次為丙寅震三宮,丁卯巽四宮,戊辰中五宮,己巳乾六宮,庚午兌七宮,辛未艮八宮,壬申離九宮,癸酉又回至坎一宮;而後甲戌又飛行到坤二宮,……如此順飛九宮,則甲申到震三宮,……甲午到巽四宮,……甲辰到中五宮,……甲寅到乾六宮,……最後癸亥落乾宮。六十甲子周矣。如此第二輪甲子將從兌七宮開始,依次行宮……癸亥落震三宮。第三輪甲子將從巽四宮開始,……癸亥落離九宮,完成了三個甲子周期。然後甲子又到坎宮,為一七四宮甲子周期規律。當甲子在坤二宮時,當完成三個甲子周期,為二八五宮甲子周期規律;當甲子在震三宮時,當完成三個甲子周期,為三九六宮甲子周期規律;最終可得出一七四、二八五、三九六、四一七、五二八、六三九、七四一、八五二、九六三宮等甲子周期規律,正與奇門陽遁三元之說相合。當奇門局為陰遁時,如甲子在離九宮,乙丑則逆飛行到艮八宮,依次為丙寅兌七宮,丁卯乾六宮,戊辰中五宮,己巳巽四宮,庚午震三宮,辛未坤二宮,壬申坎一宮,癸酉又回至離九宮;而後甲戌又飛行到艮八宮,……如此順飛九宮,則甲申到兌七宮,……甲午到乾六宮,……甲辰到中五宮,……甲寅到巽四宮,……最後癸亥落巽宮。六十甲子周矣。如此第二輪甲子將從震三宮開始,依次行宮……癸亥落兌七宮。第三輪甲子將從乾六宮開始,……癸亥落坎一宮,完成了三個甲子周期。然後甲子又到離宮,為九三六宮甲子周期規律。當甲子在艮八宮時,當完成三個甲子周期,為八二五宮甲子周期規律;當甲子在兌七宮時,當完成三個甲子周期,為七一四宮甲子周期規律;最終可得出九三六、八二五、七一四、六九三、五八二、四七一、三六九、二五八宮等甲子周期規律,正與奇門陰遁三元之說相合。在古籍《奇門五總龜》中的三元歌道:

冬至小寒及大寒,天地人元一二三。

立春雨水並驚蟄,依艮順增八九一。

春風清明並穀雨,但起震宮三四五。

立夏小滿芒種氣,四五六兮依此列。

夏至小暑及大暑,九八七兮還退數。

立秋暑處並白露,從二卻行於一九。

秋風寒露及霜降,七六五兮依此向。

立冬小雪及大雪,六五四兮依此訣。

以上歌訣中,運用陰陽局陽順陰逆之法運行九宮,可得出三元甲子周期之數。並按照《易緯·乾鑿度》中所說的太乙下行九宮「陽起於子,陰起於午」的法則,且與二十四節氣相為表裡。如冬至開始「陽起於子」 ,子屬坎一宮,為陽遁一局,其上、中、下三元為一七四周期之數;小寒上元進至坤二宮,為陽遁二局,其上、中、下三元為二八五周期之數;大寒上元再進至震三宮,為陽遁三局,其上、中、下三元為三九六周期之數;由此可知「冬至小寒及大寒,天地人元一二三」之奧妙,一卦統三節,「一二三」者,冬至、小寒、大寒三節上元之數,陽氣遞次順進之時也。夏至開始「陰起於午」 ,午屬離九宮,為陰遁九局,逆行之氣始,其上、中、下三元為九三六周期之數;小暑上元退至艮八宮,為陰遁八局,其上、中、下三元為八二五周期之數;大暑上元再退至兌七宮,為陰遁七局,其上、中、下三元為七一四周期之數;由此可知「夏至小暑及大暑,九八七兮還退數」之奧妙,一卦統三節,「九八七」者,夏至、小暑、大暑三節上元之數,陽氣減而陰氣增,為逆行之氣,故有「還退數」之說。其上、中、下三元組合為逆行周期之數。知此六節,其它各節之氣數則通矣。

奇門在二十四節氣的基礎上,將每一個節氣分為上、中、下三元,每一元五日,三元十五日為一氣,一年共七十二元,實與古天文七十二侯相對應。由於「元」與標誌四時座標的二十四節氣相聯繫,每一節氣的某元,就決定了所用活盤的陰陽與序數。每個節氣上、中、下三元便有三局,根據具體時間(日辰所屬的節氣和干支)就確定了用某盤活局,這樣就建立了時間與空間的具體聯繫。確定用某局活盤的依據是當日的干支和所屬的那個節氣。使用活盤時,盤上的干支就代表當日的具體時辰。在根據日辰所確定的活盤上,時間與空間的聯繫是靜態的,如冬至上元陽遁一局活盤,甲子戊在正北坎一宮,甲戌已在西南坤二宮,甲申庚在正東震三宮等等。但如果將具體時辰輸入活盤,除地盤之外的其他三層就一起運動變化,從而形成新的格局。一個時辰有一個總的格局,與時間相聯繫的活盤局數,同時也與空間密切聯繫著,這個空間的數理分布便是洛書九宮,在九宮基礎上確立具體的活盤局數。由此可見,奇門遁甲的天盤是圍繞地盤而運行變化的,地盤結構的基礎是八卦九宮。這就表明,整個奇門遁甲的排局布式是融天文、律歷、八卦、太極、洛書為一體的整體結構,從而體現了天地萬物蘊藏的陰陽五行普遍原理及相互間的聯繫與影響。

      
推薦閱讀:

《天使的心跳》背景是什麼?
《米老鼠和唐老鴨》的創作背景是怎樣的?
關曉彤的背景到底有多大?
《阻雪連句遙贈和》的創作背景是什麼?
做不到這兩點,你憑什麼能拿高薪?

TAG:奇門遁甲 | 背景 | 天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