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孟母是怎樣培養出「亞聖」孟子的

孟子是孔子學說的繼承人,後世稱他為「亞聖」。他能夠取得這樣的成就,和他母親的教育是分不開的。孟子幼年喪父。母親帶著他,艱苦度日。當初,離他家不遠的地方有一塊墳地,他經常看到埋葬死人的事,幾乎天天都有人到那裡去上墳,燒紙,擺供品,孟子看到什麼學什麼,便和小朋友一起,玩起了挖墳坑、抬棺材、埋死人一類的遊戲。孟母看這樣不行,於是將家搬到了一個新的地方去住。他們住到了一個靠近集市的地方,那裡都是些競相牟利的商人,討價還價做買賣,鄰居家是整天殺豬宰羊的屠戶,街口上賣假貨的小販滿嘴謊言,孟子又對商人的那一套賺錢的辦法有了興趣,便學著商人的樣子做起了經營買賣的遊戲。孟母想這樣下去不行,就又搬家了。

這一次,她的家靠近一所學堂。這次,看到的是讀書人,聽到的是讀書聲。孟子也開始學習禮儀,漸漸懂得禮貌並要求上進了。孟母覺得這是正經路子,就在這兒長住下去了。

以後,孟子進學堂讀書了,孟母就教育他一定要好好學習。

有一次,還沒有到放學的時間,孟子就溜回來。正在織布機前織布的孟母見到這種情形就停手問題:「怎麼這麼早就回來了?」

「我在那坐不住,老想出去玩一會!」孟子放下書冊,轉身就要往外跑。

孟母一把拉住了他。他拿起剪刀,把已經織的很長的一匹布攔腰剪斷了!孟子愣了,獃獃地看著母親,覺得不可理解。

孟母嘆了一口氣,緩緩的對兒子說:「我織的布,一下子從中間剪斷,不就沒有用了嗎?你不好好讀書,半途而廢,不就相當於我把這匹沒有織完的布剪斷嗎?沒上完課就回來,也是不能學成的,織布,讀書都是一個道理!」望著散斷下來的布絲,望著母親慈祥的面容,孟子明白了。從此以後,孟子再也不逃學了,並且能夠專心讀書了。

言教、身教、境教,孟母三遷的故事說明了環境對一個孩子成長的重要性,也證明了父母用什麼方式引導孩子,就會有什麼樣的結果。平時父母只會言教,而忽略了環境對孩子的教育,營造一份和諧、和睦的家庭環境是教育孩子的一個重要環節。

我在諮詢的時候經常會有家長說,現在哪有什麼時間營造家庭環境啊,一天天的累的要命,回到家裡面什麼都不想了,就想好好的休息一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愛好,也都有自己緩解壓力的方式,回到家中看看電視,打打麻將,每個人手捧著手機刷著消遣,家庭成員之間互動的時間就被剝奪了。

孟母三遷說明了大環境的重要性,家庭這個小環境裡面的氛圍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家庭裡面如果說父母都是愛學習、愛讀書的人,那麼孩子也就會潛移默化愛上學習、愛上讀書,如果家庭成員是一個愛玩電腦遊戲,愛看電視,刷手機的家庭,同樣孩子也會喜歡上這些。

隨校而居,這是現在的一種普遍的現象,孩子去哪裡讀書,家就搬到哪裡,大多的父母都是為了照顧孩子方便,為了讓孩子有更多的時間去學習,離學校進了孩子花在路上的時間就減少了,這樣就可以有更多的時間休息和學習了。這種做法不能為過,但是,真的是把家搬到離學校近的地方孩子就一定能夠學習好嗎?也未必,這就要看父母的初衷是什麼了?孩子學習的好和壞與離學校的遠近沒有直接的關係,有的離學校很近反而會起到反作用,比方說,孩子缺少了鍛煉的機會。我記得小時候上學的時候,早上起來以後就去找其他的同學一起上學,那種快樂到現在仍然記憶猶新,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也許就沒有了這種快樂。

把家搬到學校附近這是給孩子營造了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內部環境如果沒有經營好,對孩子影響更大,當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遇到困難的時候,當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遇到不順心的時候,這時候的家是不是孩子的避風港灣呢?這時候的父母是不是孩子的依靠呢?

不但要給孩子一個好的外部環境,更重要的是給孩子一個溫暖的家,外部的環境可以保證孩子正常的學習,生活;良好的內部環境可以讓孩子更加的安心,凈化孩子的心靈,使之有了對目標的內驅動力。

推薦閱讀:

孟子名言精選之:處世篇(帶翻譯和出處)
《孟子》精華15句,只讀一遍,受益終生!
孟子·译注版
略談儒家「以孝治天下」的思想形成脈絡
寫個儒家的故事

TAG:孟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