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 獨孤劍法
形意拳術之史,本乎天地之大端與夫造化之原理,蓋天地之辟於一無氣也,萬物之生於無知,形意之成本於無意。蓋無意極生有意,意誠心正乃至於靜,靜則察候六脈溶下二氣,靜極生動,動而震發四肢,貫通百骸,是謂先天存平靜,後天藏諸動也。故意為體而形為用,靜屬陰而動屬陽,體運動靜得陰陽消長生生之功,而真之一氣生焉。
孔子曰:冬至養其陽,夏至養其陰,吾善養吾浩然之氣,此皆修養正氣之謂也。蓋形意拳之原理,則培養天一之道,由後天而達於先天也。重陽不重陰,太剛必折;重陰不重陽,過柔不堅。剛柔相濟,乾坤之道乃成。古之傳斯術者,多以心法口授,缺少記載,使後學者茫然不知途徑,須以涵養正氣為先,以為之序。蓋夫體育一途,創自述摩老祖師,迨至宋朝岳飛,又精研內經之意義,化生五行十二形之原理,因名為形意拳,總合五綱十二目,同一全體功用。在內為意,在外為形,是術乃修身之原本,明心見性還原之大道,攬陰陽之造化,轉乾坤之樞機,誠強身之捷徑也。十二形實本天地萬物化生之理,取世間禽獸之具有特能者,妙效其性能,摹效時久,自能精神入體。形意拳術實與衛生關係至切,如能長習,則疾病能愈,弱者能強,男女老少皆能練習,既無折腰屈膝之痛苦,又無躍高縱險之危勞,斗室席地,長衣緩帶也可演習,雖屬武術,跡近文雅。練習時,身分陰陽,以前心為陰,脊背為陽;手心為F月,手背為陽;大指朝上為陰陽掌。以右肩在前或左肩在前,皆為陰陽身.拳虎口朝上為陰陽拳。練習拳術,不可自專自用而固執不通,若專求力則凝滯不靈,專求重則沉重不活,專求氣則拘泥不通,專求輕浮則神意渙散。要而言之,身外形順者,無形中自增力氣;身內中和者,無形中自生靈氣。如練至功深圓滿之時,凝神于丹田,則身重如山;化神成虛空,則身輕如鵝羽,所以練習不可固執一端也。果得其妙道,亦是若有若無、若實若虛、勿忘勿助之意,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無形中而生,誠神氣矣。
練拳忌三害初學武術,謹當切忌三害,三害不明,練之足以傷身,明者自能得道。三害者:一拙力,二努氣,三挺胸拔腹是也。如練拙力,則四肢百骸血脈不能流通,筋絡不能舒暢,全身發拘,手足亦不能活潑,身為拙氣所滯。滯於何處,何處生病。練努氣時,太剛則易折,胸內氣滿,肺為氣所排擠,易生滿悶肺炸之諸疾。挺胸拔腹,則氣逆上行,終不能歸於丹田,兩足似萍草無根。例如心君不和,百官必失其位。拳法也然,若不得中和,則萬法也不能至中立地步。故練習之時,謹忌三害,用以力活氣順,虛心實腹,而道心生,練之設能如此,久而久之,自然能練至化境也。呼吸合道天人以氣為本,以心為根,以息為元,以腎為蒂。天地相距八萬四千里,人之心腎相離八寸四分,一吸百脈皆開,一呼百脈皆閉。天地化功流行亦不出乎呼吸二字,且呼吸之法,分有三節道理:初級道理乃是色身上事,即練拳術之準繩,呼吸任其自然,有形於外,謂之調息,亦謂練精化氣之功夫。
二節道理謂之身法上事,呼吸有形於內,注意丹田,謂之息調,亦謂之練氣化神之功夫。三節道理,乃是心腎相交之內呼吸,無形無象,綿綿若存,似有非有,無聲無息,謂之胎息,也就是化神還虛之功夫。三步功夫呼吸有三節道理,拳術有三步功夫,謂之明勁、暗勁、化勁也。明勁者,拳內之法,伸縮開合之勢,有形於外。暗勁者,動轉神速,動則變,變則化,變化神奇,有形於內。化勁者,無形無象之手法,不見而章,不動而變化也。此三步功夫,是練拳術之根本實際之道理,也謂之練術合道之真訣。知此道理,可謂之性命雙修也。易骨者,明勁也。練時身體動轉必須順逆,而不可悖逆,手足起發必須整齊,不可散亂,為之築基壯體,充足骨髓,堅如金石,而氣質形容,如山嶽之狀,謂之初步功夫。易筋者,暗勁也。練時神氣圓滿,形式綿綿,舒展應用,活潑不滯,為之長筋騰膜,全身筋絡伸展,縱橫聯絡,而生無窮之力,此謂之二步功夫。易髓者,化勁也。練時周身運轉,起落進退,伸縮開合,不可用力,將神意蟄藏於祖竅之內,身體圓活無滯,形如流水,其心空空洞洞而養其根,此謂之三步功夫。七拳法
頭、肩、肘、胯、膝、足、手是也。八字訣斬——劈拳,截——鑽拳,裹——橫拳,跨——崩拳,挑——踐拳、燕形,頂——炮拳,雲——鼉形,領——蛇形。五行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人體內有五臟,外有五官,皆與五行相配。心屬火,肝屬木,脾屬土,肺屬金,腎屬水,此五行隱於內者。舌通心,目通肝,耳通腎,鼻通肺,人中通脾,此五行著於外者也。五行有相生之道: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又有相剋之義: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五行相生,變化無窮。五行相剋,取其為破他人之手勢,蓋拳術取名之義基在此矣。取諸於身,則使五臟充實,而全體無虧。運用在外,能使體舒和暢;運用在內,能使清氣上升,濁氣下降。堅實其內,整飾其外,以為平時練習之規則。
整體合一易云: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八六十四卦之數,皆從太極分散而來。太極者,天性之命,即人之心意也。意者,心之所發也。人為萬象之靈,能通感諸事之應,是以心在內而理周乎物,物在外而理具於心,是故心意誠於中,而萬物形於外,在內為意,在外為形,合於術數。近取諸身內為五行,遠取諸物外為十二形。內外相合而形生焉。明故斯理,則天地萬物形體合一也,皆可默悟矣。六合為一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為內三合也;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外三合也。內外如一,謂之六合。左手與右足相合,左肘與右膝相合,左胯與右肩相合,右者與左也然,以及頭與手合,手與身合,身與步合,心與眼合,肝與筋合,脾與肉合,肺與皮合,腎與骨合。總而言之,一合無一不合,一動無一不動,五行百骸,悉在其中矣。三節合一三節者,根、中、梢也。以人言之,頭為梢節,身為中節,腿為根節;以頭言之,天庭為梢節,鼻為中節,地閣為根節;以身言之,胸為梢節,腹為中節,丹田為根節;以下部言之,足為梢節,膝為中節,胯為根節;以手言之,指為梢節,掌為中節,腕為根節。換而言之,人之一身,無處不有三節。三節之動,不外起、隨、催三字而已。梢節起、中節隨、根節催,無有長短、曲直、參差、俯仰之病。三節之所以貴明,故分而有三,合而為一也。四梢三心歸一蓋人之一身有四梢,血梢、肉梢、筋梢、骨梢是也。此四梢者一動,而能變化其常態。
發為血梢,屬心。心怒生氣,氣沖血動;血輪發轉,精神勇敢;毛髮雖微,怒能衝冠;氣足血旺,力能撼山。爪為筋梢,屬肝。手足之動,手抓足蹬;氣力兼并,爪生奇功。牙為骨梢,屬腎。化精填骨,骨實齒堅;保齒之道,最忌熱涼;冷冬炎夏,唇包齒藏;年邁老耄,上下成行。舌為肉梢,屬脾。脾醒舌靈,胃健肉長;增田氣壯,肌肉成強;充實臟腑,剛柔悠揚。三心者,手心、足心及心是也。用之手心要扣,足心要懸,人心要靈。明乎四梢增神力,明乎三心生靈氣;四梢三心要合全,精神勇敢力推山;氣浮心意隨時用,硬打硬碰無遮攔;遇敵要取勝,成功須放膽;四梢三心歸一體,運用靈活一混元。步法手法及五惡步法者,寸步、墊步、剪步、快步是也。一尺遠近則用寸步;三五尺遠則用墊步;六七尺遠則用剪步;丈八尺遠則用快步。步法中為快步最難,是起前足,則後足平飛而去,如馬之奔、如虎之躍。步法者,足法也。足之要義,是起落翻鑽,起者如手之上翻撩陰,落鑽如石之沉水。夫足之進忌踢,進則用踩,踩者,如鷹之捉物也。手法者,單手、雙手是也。單手起,往上長身而鑽,下落縮身而翻,形如鷂子穿林,束身而起,展身而飛。雙手上起,肱似直非直,似曲非曲,形如舉鼎,手落似猛虎搜山。然其要者有五惡,即抓、撲、裹、抖、舒也。拳經云:抓為毒,撲如虎,形似貓撲鼠;裹為護,身不露;抖要絕,力展舒;心要毒,手如弩。總而言之,手不離足,足不離手,手足不能離身。分而言之則萬法,合而言之則乃歸一氣。三回九轉是一勢,正此之謂也。
上法以手足為妙,進步以手足為奇,以身為綱領,其運用進身而發勢。二三節要明,四梢要齊,內五行要合,外五行要隨,遠近因時而用,心一動而即至,其理法行於外,發著於六合之遠,承上接下,勢如連珠箭,何慮他有邪術。知此道理,神奇技也。戰手要法二人初見面,未交手前,要凝神聚氣,審查敵人五行之虛實(精神體格),注意敵人之動靜,站近敵人之身旁,成三角斜形式。站左進右,上右進左;進步退身靈活要快,形似蛟龍翻浪;發拳要攥緊,拳緊增力氣;發掌要扣手心,掌扣氣力加;三節四梢要相齊,心要虛空而狠毒,不毒無名,俗云:人無傷虎心,虎生食人意。氣要上下、三田聯絡往返,精氣方能貫溉四肢;以心為主宰、以眼為統帥、以手足為先鋒,不貪,不謙,不歉,不即,不離;膽要大,心要細,面要善,心要毒。靜似書生,動似雷鳴。審查來人之形勢,彼剛我柔,彼柔我剛,剛柔相濟。進步發掌,先佔中門。肘不離肋,手不離心,束身而起,長身而落,隨高打高,隨低就低。遠發手足,近發肘膝。上打咽喉下撩陰,左右兩肋在中心。發手莫有形,身動勿有勢。操演時,面前似有人;交手時,面前似無人。拳經曰:打法定要先上身,足手齊到方為真。身似蛟龍,拳打烈炮。起無形,落無蹤,手似毒箭,身如返弓。遇敵好似火燒身,消息全憑後足蹬,進退旋轉靈活妙,五行一動如雷聲。風吹浮雲散,雨打塵灰凈,五行合一處,放膽必成功。形意要領一要塌腰,二要垂肩,三要扣胸,四要頂,五要提,六要橫順知情,七要起落鑽翻分明。塌腰者,尾間上提,而陽氣上升督脈之理,又謂之開督。垂肩者,肩垂則氣貫肘,肘垂則氣貫手,氣垂則氣貫丹田。扣胸者,開胸順氣,而通任脈之良箋,能將精氣上通泥丸,中通心腎,下通氣海,而至於湧泉。
頂者,頭頂、舌頂、手頂是也,頭頂而氣衝冠,舌頂而吼獅吞象,手頂而力推山。提者,穀道內提也。古仙云:緊撮穀道內中提,明月輝輝頭上飛。而又謂之醍醐貫頂,欲得不老,還精補腦。橫者起也,起者鑽也,起為鑽也,起為橫之始,鑽為橫之終。順者落也,落者翻也,落為翻也,落為順之始,翻為順之終。頭頂而鑽,頭縮而翻;手起而鑽,手落而翻;足起而鑽,足落而翻。腰亦然,起橫不見橫,落順不見順,起是去,落是打,起亦打,落亦打,起落如水之翻浪,方是真起落也。無論如何,起鑽落翻,往來總要肘不離肋,手不離心,出洞入洞緊隨身。手起如鋼銼,手落如鉤竿,起者進也,落者退也,未起如摘字,未落如墜字;起如箭,落如風,追風趕月不放鬆;起如風,落如箭,打倒還嫌慢;足打七分手打三,五營四梢要合全;氣浮心意隨時用,硬打硬碰無遮攔;打人如走路,視人如蒿草,膽上如風響,起落似鑽翻。進步不勝,必有怯敵之心。此是初步明勁,有形有象之用也。至暗勁之時,用法更妙:起似蟄龍升天,落如霹雷擊地,起無形,落無蹤,去意好似龍捲風;起不起何用再起,落不落何用再落,低之中望為高,高之中望為低。打起打落如水之翻浪,不翻不鑽,以寸為先。足打七分手打三,五營四梢要合全;氣浮心意隨時用,打破身勢無遮攔。此是二步暗勁,有無窮之妙用也。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拳打三節不見形,如見形影不為能,隨時而發,一言、一默、一舉、一動、行止坐卧以至於飲食茶水之間皆有可能。或有人處,或無人處,無處不用,所以無入而不自得,無往而不得其道,以致寂然不動,感而遂通,無可無不可,此是三步化勁,神化之功用也。然而所用三步功夫,虛實、奇正也不可專用意於虛實,是在人之形勢感觸耳。奇正之理亦然,奇無不正,正無不奇,奇中有正,正中有奇,奇正之變化,如循環之無端,所用無窮也。拳經曰:拳去不空回,空回非奇拳,正謂之此意也。學者深思格物此理,而要意得矣。十六處練法一寸、二踐、三鑽、四就、五夾、六合、七疾、八正、九頸、十警、十一起落、十二進退、十三陰陽、四五行、十五動靜、十六虛實。寸,足步也。踐,腿也。鑽,身也。就,束身也。夾,如夾剪之疾也。合,內外六合。疾,疾毒內外合一。正,是正直,看斜有正,看正有斜。頸,手摩內五行。警,警起四梢也,火機一發,有物必落,磨頸磨脛,意氣響連聲。起落,起是去,落是打,起也打,落也打,起落如水之翻浪,方成起落。進退、進步低、退步高,進退不知枉學藝。陰陽,看陰有陽,看陽有陰,天地相合能下雨,拳之陰陽相合能成一氣,氣成始能打人成其一塊,皆為陰陽之氣也。五行,內五行要動,外五行要隨。動靜,靜為本體,動為作用,若言其靜,未露其機;若言其動,未見其跡,動靜正在發而未發之間,謂之動靜也。虛實,虛是精也,實是靈也;精靈皆有,成其虛實。
拳經曰:精養靈根氣養神,養功養道見天真,丹田養就長命寶,萬兩黃金不與人。拳經歌頭打落意隨足走,起而未起佔中央,足踏中門掄地位,就是神手也難防。肩打一陰返一陽,兩手只在洞中藏,左右全憑蓋勢取,束長二字一命亡。肘打去口占胸膛,起手好似虎撲羊,或往裡撥一旁走,後手只在肋下藏。把打起落手頭擋,降龍伏虎霹靂閃,天地交合雲遮月,武藝相戰蔽日光。胯打中節並相連,陰陽相合必自然,外胯好似漁打挺,里胯藏步變勢難。尾打落意不見形,猛虎坐窩藏洞中,背尾全憑精靈氣,起落二字自分明。膝打幾處人不明,好似猛虎出木籠,和身展轉不停勢,左右明撥任意行。足打踩意不落空,消息全憑後足蹬,與人交手無計備,去意好似卷地風。
足打七分手打三,五營四梢要合全,氣浮心意隨時用,硬打硬碰無遮攔。腹打去意要佔陰,好似返弓一力精,丹田久練靈根本,五行合一見奇能。拳經混元一氣吾道成,道成莫外五真形,真形莫外真精神,神藏氣內丹道成。如問真形須求真,要知真形合真象,真相合來有真訣,真訣合道得徹靈。固靈根而動心者將敵也,養靈根而靜心者修道也。武藝雖精竅不通,費盡心機枉勞神,祖師留下真妙術,知者傳授要擇人。無極論無極者,空空靜靜,若虛無一物也。聖人自陰陽以說天地,夫有形者生於無形,無形則天地安足生,故日:有太易、太初、太始、太素而太極之五太也。胎胞氣質形之本也,一驚而生氣質形也,氣之輕清而上浮者為天,氣之重濁而下凝者為地。然太易者,末見其氣者;太初者,氣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太始者,氣形之始也,氣形質具而未相離,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尋生萬物也。如易仍無形,太極也不生氣,形質混淪而相離,虛無縹緲復而謂之無極也。虛無無極含一氣虛無者,無形之勢也。無極者,含一混沌不分之氣也。此氣乃是先天真一之祖氣,氤氳無形,其中有一點生機含藏,名為先天之本、性命之源、生死之道、天地之始、萬物之祖、陰陽之母、四象之根、八卦之蒂,即太極之發源,而謂之無極也。起勢開勢先將身體立正,面向前,兩手下垂,兩足九十度之姿勢,心中要空空無物,此勢謂之順行天地自然化生之道,又謂之無極含一氣之勢也,此勢乃為練拳之道要,形意拳之基礎也。太極論太極者,氣形質之本,無極而有極也,自無歸有,有必歸無,無能生有。有無相生,無有盡時。太極中於四象兩儀之母也,其性屬土,天地萬物皆以土為本,故萬物之旺,由土而生;萬物之衰,由土而歸也。在人五臟屬脾,脾旺則人之四肢百骸健全,取諸形意中為橫拳,內包四相,即劈、崩、鑽、炮之拳,共為五德,而又謂之五形。太極勢將無極之姿勢,半面向左轉,左足跟靠右足里脛骨,為四十五度之姿勢。隨時再將身體下沉,腰塌勁,頭頂勁,目平視,內中神意抱元守一和而不流,口似張非張,似合非合,舌頂上齶,穀道內提,此勢取名一氣含四象,謂之攬陰陽、奪造化、轉乾坤、扭氣機於後天之中,返先天之真相,退後天之純陰,複本來之真面目,歸自己之真性命,而謂之雙修也。故心以動而萬物生,其理流行於外,發著於六合之遠,無物不有,心似靜,其氣縮至於心中,退藏於密,無一物之所存。故練拳以此開勢之法勢,心中要空空無物,此勢謂之順行天地自然化生之道,又謂之無極含一氣之勢也。此勢乃為練拳之要道,形意拳之基礎也。兩儀論兩儀者,是太極流行綿綿不息,分散而生也。太極左伸則為陽儀,太極右伸則為陰儀,所以陽極必生陰,陰極必生陽,陰陽相生,則生生不息。天為之一大天地,人為之一小天地,天以陰陽相合而生三才。三才者,天、地、人三才之相也。人以三才而生三身。三身者,上、中、下三丹田也。三田往返,陰陽相交,為人性命之根,造化之源,生死之本,即道家之金丹也。拳術之理亦然,且拳術左分為陽儀,右分為陰儀,陰陽伸縮,生生流行,綿綿不息,即拳內動靜、起落、進退、伸縮、開合之玄妙也。所以數不離理,理不離數,數理兼用,方生神化之道,體用一源,動靜一理,分而言之為萬法,合而言之仍歸太極之一氣也。形名雖殊,其理則一,正是此意義也。太極左足不動,右足向外斜橫進步,兩手攥上拳,左手陽拳,停在左胯,右手隨足進時向里擰勁,擰成陰拳,如托物之勢。順胸上起,往前伸出,頭頂身拗,目視右掌大指根節,謂之雞骨妥、龍身、熊膀、虎抱頭。雞骨妥者,獨立之勢。龍身者,三曲之形。熊膀者,頂直立之勁。虎抱頭者,兩手相抱似猛虎離穴之意。總而言之,即中庸不偏不倚之謂也。兩儀生三才將太極之姿勢,右足不動,左足向前半步,左手同時進時,往前順右肱推出,至右手腕向下翻動,成半陰半陽掌,右手也同。左手向前推翻時,向里擰勁,回拉至下丹田,成半陰半陽掌,兩手大指虎口圓開,兩肱曲伸,似直不直,似曲不曲,目視左手大指梢。兩肩鬆開沉勁,兩胯根塌勁,是肩與胯合;兩肘垂勁,兩膝合勁,是肘與膝合;兩足蹬勁,兩手五指伸勁,是謂手與足合。此謂之三合也。要而言之,是肩催肘、肘催手、腰催胯、胯催膝、膝催足,上下合而為一,此時身勢不可前栽後仰,右斜左歪。正是斜,斜是正,陰是陽,陽是陰,陰陽相合,內外如一,此謂之六合也。總而言之,六合是內外相合,內外相合是陰陽相合。陰陽相合,三才因斯而生焉。以後無論各拳,各形開勢,皆用三才勢為主,熟讀拳經,深默溫習,法無不中。拳經云:三才三身非無因,分明配合天地人,三元靈根能妙用,武術之中即超群。劈拳劈拳性屬金,是陰陽連環成一氣之起落也,氣之一靜,故形象太極。氣之一動而生物,其名為橫,橫屬土,土生萬物,故內包四拳,其五行循環之理。土生金,故先練劈拳,上下運用,有劈物之意,其形像斧,故名劈拳。所諸身內則為肺,勁順則氣合,勁拗則肺氣乖。夫人以氣為主,氣合則體壯,氣乖則體弱,故學者不可大意也。上步初勢曰:兩手緊握,同變陰拳,左拳落出,肘順胸前,高不過肩,力垂左肩,右手靠臍,肘至肋邊,眼平舌卷,氣降丹田。編者註:1.「拳經歌」中的「束長二字一命亡」,疑為「束展二字一命亡」。2.□處為作者來稿中的缺字。3.「拳經歌」中的「外胯好似漁打挺」,疑為「外胯好似魚打挺」。4.「無極論」中的「形質混淪而相離」,疑為「形質混沌而相離」。5.「太極勢」中的「故心以動而萬物生」,疑為「故心意動而萬物生」。練拳1練拳貴在專一,專一則精熟,精熟而意味日出,心得無窮。練功夫疏不得,能得一刻便練一刻。練拳須用定力,定則靜,靜則生,不但靜中能靜,且在動中亦能靜。練拳必求心靜,心靜則神清,神清則氣合。運動先求松靜;松則靈,靈可氣血暢通;靜則凝,凝才發勁完整。故松靜是練拳之要訣,習武之道無他,求其專心而已。學拳性要頑鈍,不可取巧,取巧則粗心浮氣,只見俏皮,難得精髓矣。時時揣摩審察,此處神到則氣到,氣到則力堅。拳腳功夫練到最後在於頭腦靈活。練功不練拳,用勁不用力,勁就好比一個網兜,將一堆散桔子似的人體拎起來砸出去,打出超出體重的力量。只有不用力才能出勁,因為勁關係到周身上下,一用力便陷於局部。百會會陰一線穿,若能此兩處不偏倚,那麼身法變化就可以無窮。練拳術不在形式,只在神氣圓滿無虧而已。神氣圓滿,形式雖方,而亦能活動無滯。神氣不足,就是形式雖圓,動作亦不能靈通也。意在蓄神耳。須固住自己神氣,不使散亂。練時眼不可散亂,將視一極點處,或看自己之手,將神氣定住,內外合一,不可移動。兩掌微微用意使暗勁,隨呼吸張弛,但不可外露於形,這樣練習日久,既得柔,又得剛,虛實兼備,若一味用力,則日久只得拙力,難得剛柔相濟瞬息萬變的拳技之巧,終非內家拳學的真意。用意採用"以無所守為守』的方法,渾然任氣在遍體流行,意在若有若無之間。這樣意識不專守一處,則全身反應靈通,變化隨意。單練切勿貪多,務求純熟,或擇一二式而專練之,謂之練勢;或連三五式而急練之,謂之練氣;或趁勢之便利而任意練之,謂之練理;或酌式想像而練之,謂之練機。不練勢則勢不穩。不練氣則氣不接,不練機則機不靈,不練理則理不通。俱有次序,不知理而徒練勢,則勢不真;不練氣而遽練機則機不活;不練機而遽練理則理不圓。-----------------------------------------練拳2煉拳套與散手不同,拳式中之手法,不必手手能致用,故煉時心中毋庸假想一敵,煉散手,則非有假想敵不可。煉拳套之目的在調勻氣分、活動身手、習慣持久、發舒筋肉。致用非拆煉散手不可,散手雖從拳式中化出,然不拆練,則終年打拳,亦不過於熟中生巧,心領神會其一二手之運用而已,決不能得全式中之變化也。無論演習何手,必先平心靜氣,細思此手用意與用力之處。及敵人如何攻之手路。儼然勁敵在前。個人練習時,兩目須注視自己出手之的,疾徐高下隨之,手眼不合是大毛病。學者不明夫力與勁之別而漫然習之,拳易演而身益陷,一式未完而已氣喘汗出,自謂用盡平生之力,究其著於人者無幾,此不知透出肩背之法也。其法初演時不多用力,手手用勢吐氣出,習之日久,肩背之力自然流通,然後再求之穩,斯過半矣。練拳須一手是一手,吞吐要快,連續不妨略緩,不能如寫草字之牽連不斷也。練拳氣喘色變病在不識鬆緊,從首至尾,握固不肯放鬆半點,凝神集氣,一手是一手,全身之勁但注於一擊之中,手既打出,立須松放,則演數十百次亦必行所無事。拳以打空為能,求的是內勁的自然生成和外形之體靜而不躁、柔弱無骨。進行攻防招法訓練時,面前雖無人而意境似有人與其拆手破招一般,以心意體察自身變化技巧的運用。最簡單的基本功是最好的練習整勁和周身協調的方法,亦是最實用的禦敵之法。通背搖根盡量把速度放慢,大約一個星期後人就可以覺得拳中有力,那是先天力,不是一般的蠻力。先天力是在人一出生就存在力,是伴潛意識而爆發的,但後天可以溫養使之壯大。拳從緩慢開始練習,是從慢中求整、求協調,為的是把自己身上的不協調的地方找出來。在慢中找,這樣快慢結合練出來的勁力想快就快,想慢也能慢,連綿不斷,打人像機關槍一樣,一陣接一陣,直至摧垮對方。習武時應無所求,只是踏實的練,就必然會出功夫。如果總想著去打人,就永遠練不出好功夫。因為它的注意力都放在了打上。練拳開始時,應當慢慢求其架式穩而渾厚。基礎打好後,便應慢慢加快。如果只知練慢,不知練快,即失陰陽之理。慢者,求其陰柔之功,即虛靈之勁。快者,求其剛勁之發放。兩肩鬆開,微微往回縮,勁自然就會內開外合。邁步轉身先不要快,必須手、足、肩、腰、胯、肘,與內外務要合成一氣,不可有一點散亂。身中如有散亂,應於腰、胯、肩、肘及四梢求之。四梢者,骨、肉、筋、血也。牙為骨梢,舌為肉梢、手足指為筋梢、毛孔為血梢。用勁不叩齒,即無法發力。步法不穩,於三尖求之,若歪頭、斜頭、垂頭其勁即破。三尖對(眼尖腳尖手尖),六合力全。---------------------------------練拳3氣息經鍛練一階段後便自然能感覺得到體內所產生身體的伸縮。開始時感覺到的是身體的動,後來便是氣息的動,產生所謂的氣感。當氣感碰肉體時,敵人尚未有感覺時,我們早已有知覺。除非是速度過快或過於尖銳,使氣感來不及反應,這是因為人是有一定的極限。自己的氣息若不均勻不穩,便不可能感覺到外來氣息的變化。形意拳練一會後就能感受到體內氣息蒸騰,練完拳不能立刻坐下,要慢慢行走,轉悠幾圈自然會有熏蒸、淋浴之感.很是神清氣爽,將這口氣化在體內,久之心智可以提高。所以習武要有練有化,收式與起式同樣重要,甚至練完後溜達的時間比練拳的時間還要長。練習周身骨節,均須鬆開自然。口腹不可閉氣,四肢腰腿,不可起強勁。但一舉動,一轉身,或踢腿擺腰,其氣喘矣,其身搖矣,其病皆由閉氣與起強勁也。勁之初練,於運動時,每一動作,將氣吸足,用壓榨意,使其氣力自然發生一種內外感應之震動作用是也。練氣要使意念不斷,意斷每個動作的勁就要重新凝聚,形成空檔。練氣就是要使空檔消失,像海水一般的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延續不斷。若每做一個動作都是意念散掉再重新凝聚,即使練十年也沒用。練拳時出一拳一腳會很用力的把拳打出去。雖說是很用力,看起來很有精神,但一拳打完就什麼都沒有。勁道好不容易提升起來,結果一拳打完後又散掉了。每次都再重新開始,造成拳與拳之間都會頓一下不能連貫。拳法有練法用法之分。練法宜開展,使氣、力、筋、骨、肌肉,易於發達。用法宜緊密,使精神內守,不虛耗氣力,得勢則進有餘裕,失勢亦不致落空敵所乘。練拳用力,不外橫直二勁,上下左右,莫不皆然。其直力則存神在射擊,如鎗中人,含有來複線之旋螺意味;橫力則注重彈簧性,如電風扇然,藏有研碾精神,著之即橫飛。具此心理以練拳,則用自可勝敵於不覺間矣。然非深於此道者不易領會。技擊功勁賴精神之處甚多。人日從事於運動,若每一動作必統一其精神,注全力於一舉一動,使氣力從丹田出發,由脅肋而肘腕,每法皆依此煅煉,久而久之,其功勁猛鷲。不過祗注全於其動作,以意使氣,行使自然之深呼吸,日久則身強力壯,故不必更事他求也。----------------------------------練拳4技擊者,至得勁路時,其身心當然有一種不可思議之愉快。勁之初練,於運動時,每一動作,將氣吸足,用壓榨意,使其氣力自然發生一種內外感應之震動作用是也。是以練技擊者,以明勁路為第一要義,練至一旦豁然貫通焉,再行收視返聽功夫,自然感覺靈敏,於各家門路,無不水到成渠。人體骨骼如衣架子,脊骨動他骨無不動也。未出勢先將腦筋靜下來,摒除雜念,身心放鬆,去掉拘束,才能恢復人在未被事物纏繞之前的自然穩靜及天生具有的靈感。之後而動,並在動時仍保持其穩靜,不可因動將身心的穩靜分散了。那就必須先松心,後松身,心身俱松之後,其意氣便可自然的沉到丹田了,而不是使硬力將氣意壓到丹田去的。練時先將全身放鬆,尤其是兩臂,要松得如繩拴在肩上的一樣,不可稍有拘束之力。俟身心穩靜下來而後出動。出動時,仍用一點點思想上的意鬆鬆的將兩臂掤挑起來,以腰脊之力牽動兩臂,穩靜地出動,將一趟拳演變出來,非四肢之自動也。練拳時當細細體會,找它的要領。找著要領之後,經常練習,不數月便用兩臂有松沉的感覺,兩肩有些酸痛的情形,以後拳意就會達到手上來了。這全是由於在鬆軟的基礎上著手練功作出來的。如果只是散漫飄浮的練法是不行的。足下的沉重力道是輕著練出來的,好比走鋼絲,腳一用力就摔下去了,但想「輕」,得更用力才能輕得起來。不是在一個勁上加份量,而是多加上幾股勁。走鋼絲為控制平衡,得調動全身勁道,敏捷變化,既不能踩實了鋼絲,也不能踩虛了,掌握住這個火候,方能練出功夫。變身中功勁猶整,一停式無非是沐浴為養。有不得機不得勢處,必於腰腿處求之,一切動作靈敏與否,系以身為主,而身之根在步,一切運化系以手為主,手根仍在身,身根仍在步,想讓功夫管用,要練下盤之身步。如踩在一根懸空繩上的凌空意。在練拳時有口水,才證明是已身心泰然了。如未出口水,尚是身心未到泰然之境也。極沉重然後極輕靈,因為沉重與輕靈.都是自身松凈,過後的一種感覺,松凈則全身都有沉重的感覺(是自然的重,不是用力)。自身微微轉動與空氣接觸,猶如水中動作。-----------------------------------------練拳5初學拳時,往往會遇到三個關卡。其一,勁自兩足上行至丹田時,難於對穿至命門,氣血自任脈下行至丹田時,也難於對穿至命門。過這關的要領便是斂胯、收、提肛。如坐馬桶、如忍便狀等等。過了這關,是下丹田的功夫,腳便生跟,整勁由此而來。其二,胸前兩乳間膻中,背後兩脊間神道,也會阻滯氣血和勁路的通暢。克服這一關的動做要領便是含胸拔背。含胸使氣血下行,拔背使勁路上行。含胸和拔背是同時完成的一個動作要求。是中丹田的工夫,柔化、卸力都由此而生。其三,前人中後神府(兩風池穴中),是神之所藏,是精氣互生互化的總部。過這一關的動作要領是虛領頂勁、收頜。做到這一點便能以意領氣,以意補勁了。而貫穿三個丹田的是上至百會,下至會陰,由湧泉入地的一根虛擬中軸。這根虛擬的中軸,貫穿上、中、下三個丹田,便是拳家所謂的「三田合一」,便是大周天的工夫了,也就具備練拳的基本條件。領悟「三田合一」的感覺,便會有上至百會,下至會陰,直穿湧泉的中軸。初學拳者,經過一階段的學習,會有雲里霧裡、神乎陶陶的良好感覺。其實,這正是拳架走樣、勁路走偏的時候了。每一動、每一招時過時不及,而自我感覺卻十分良好,以為自己天天神速提高。這時,如果沒人及時提醒,或旁人提醒了,自己依然陶然期間。許多孤家寡練者、閉門造車者往往會犯這種錯誤。內家拳速度奇快,不是訓練速度球等可以做到的,而是精神和肉體的高度統一,把動作做到最簡化,最科學,最有利於進攻,還有就是打迎擊。武術基本功和用法是關鍵,有些人只有用法,在基本功上沒有花功夫,也可以勝人,但是年紀大了就不行;有些人基本功練得很好,不懂用法。所練不專在筋骨,也不專在勁路,而在一氣。此一氣,首要完整,略有乖戾即便散亂。手腳腰身完整一氣,五臟四稍處處整齊,心意一合,內外相合才算是一氣之完整。習拳者力求恢復無為之身心,後心性始能光明,有了光明良知才能把握自身之一氣神明。練氣也是靜忘,則陽氣自然而生,則所謂靜極則動。---------------------------------------------練拳6第一個階段為疲勁:是指初學入門,經老師示範,一步一趨,但身手不協調,氣浮不沉,兩腳無根的境界。第二階段為抖鬆勁:是指經過老師不斷糾正,手眼身步漸漸協調,全身漸漸鬆開,氣自下沉,兩足漸漸穩實而落地有自然沉重的響聲時。第三階段為急勁:是指身手更進一步協調,動作活潑,速度也自然增加之時。第四階段為靈急勁:是指作速度更進一步增加,全身精神意志的靈敏程度也相應增加之時。第五階段為快利沾連隨合勁頭:此時動作更快速利落,腦子裡的靈敏程度如明鏡無塵,高懸空中,無物能逃其鑒照。動作中具有莫可計數之可變性,能與人不即不離,或攻或守,絲絲入殼,恰到好處之時。以上五個勁次,從頭到尾都要全身鬆柔,不使拙力,要以神馭氣,以氣催形,以心神靈明為主,以氣血形質為輔,這同形意拳的先練明勁再轉暗勁化勁不同。練武的心思怎麼動?練拳時,好象對面有人,每一手都像實發,是像實發而非實發(只能這麼說,否則越說越說不清),自己要多安排幾個假想的對手,慢慢地練拳,但一拳出去要感覺是以極快的速度冷不防打倒了其中一人,其它人還盯著你呢。不要想著正式比武,要想著遭人暗算。等真比武腦子就空了,一切招式都根據對方來,等著對方送招,對方一動就是在找挨打,所謂「秋風未動蟬先覺」,不用秋風掃落葉,秋天有秋天的徵兆,一有蟬就知道了。比武就是比誰先知道,形意拳的後發制人,不是等對方動手了我再動手,而是對方動手的徵兆一起,我就動了手。不是愛使什麼招就使什麼招,要應著對方,適合什麼用什麼,平時動心思多練,一出手就是合適的。只有練拳時方方面面的心思都動到,在比武電閃雷鳴的一瞬,才能變出東西來。學武得整個地學,練功夫的時候,一個動作,什麼都練在裡頭,比武的時候也要整個地比,什麼都帶著,管它用的是崩拳還是劈拳,一出手就是整個形意拳。其實任何一個法都打不了人,打人的是以法練出來的功夫,有了功夫人就活了,天地開闊,無所不是。練拳得找機緣,找出個怎麼練怎麼上癮的拳架,一猛子扎進去,練的時候一通百通,比武的時候也就一通百通了,手伸在哪都降人。別人一站到你面前就覺得委屈。一定要練到指尖,手指一彎就是拳,死握著拳是很難練出勁道的。----------------------------------------練拳7多經實戰練習,由實戰中檢驗不順之處,再從盤架、推手中求之。如此循環往複,不計較一時之勝負,全在乎用心求理,則可漸精技擊之術矣。起勢雙手從體側如撫一巨大之圓球,從球底到球頂,不能草草地舉起、下按,這樣練不出內勁。三體式,不用力氣,手掌前如觸實物,用手掌稍微前伸,手掌如有物相抵,前伸之手如在水,或細沙之中之阻力。關於抻筋拔骨,一個極度的伸展而已,用樁功練,到位後靜耗就可,盤架子練,就只管一個打字。單操一個勁打,其它不管,不用輔助工具也能出功夫;柔化訓練,任其自然,功夫一樣上身。若有整勁的基礎,加上類似靜坐中的身體自然變化,提高整勁的質量,自然能有沾人之能。化須練到沾觸即化打,看不到化,圈小至無圈,實戰中才能發揮內家之能。先修外家經筋骨肌肉力道勁道之鍛練,未來入了內家,先有有勁道力氣,且外形強健好看身手敏捷。剛盡則柔現,柔極則剛生(柔勁如水中者臟腑碎,剛勁堅如石中之骨斷)。人體骨骼如衣架子,脊骨動他骨無不動也。觀察動物或嬰兒,他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默都是純任自然的,所以動物會敏捷、有力,嬰兒摔到也不會傷著,在地上撒嬌時大人也不容易抓住他們。三回九轉是一式,舉手頭足無一不是一式,如長江大海濤濤不絕,太極一套拳成一式較易,形意八卦想三回九轉成一式,須更高明才能為。手上是觸點,勁根和勁源並不在手上,試試用肩背打人的效果,也就是用軀幹來打五行拳的效果。試試背著雙手,打打五行拳,如果感覺和伸出雙手無異,可以說是打對了。柔要從順中求,順要符合拳式和規矩。在姿勢到位、符合規矩的條件下把拳式走順。開始練拳的一段時期或拳式姿勢練錯了要改姿勢的一段時期,動作肯定柔不起來,要先弄明白每一拳式姿勢的基本道理,道理沒弄懂就比劃著練拳,如果只求健身倒是也無大礙,如果求技擊道理,怕是終生無望。開始練拳首要是明白拳式的基本道理,姿勢要力求準確到位,如果還沒有熟練,自然順不起來,也柔不下來。隨著拳式逐漸准切到位,逐漸純熟,動作逐漸就走順了,此時才有資格談柔,拳式姿勢不正確,就談不上順遂,不順遂就談不上柔。多經實戰練習,由實戰中檢驗不順之處,再從盤架、推手中求之。如此循環往複,不計較一時之勝負,全在乎用心求理,則可漸精技擊之術矣。起勢雙手從體側如撫一巨大之圓球,從球底到球頂,不能草草地舉起、下按,這樣練不出內勁。三體式,不用力氣,手掌前如觸實物,用手掌稍微前伸,手掌如有物相抵,前伸之手如在水,或細沙之中之阻力。關於抻筋拔骨,一個極度的伸展而已,用樁功練,到位後靜耗就可,盤架子練,就只管一個打字。單操一個勁打,其它不管,不用輔助工具也能出功夫;柔化訓練,任其自然,功夫一樣上身。若有整勁的基礎,加上類似靜坐中的身體自然變化,提高整勁的質量,自然能有沾人之能。化須練到沾觸即化打,看不到化,圈小至無圈,實戰中才能發揮內家之能。先修外家經筋骨肌肉力道勁道之鍛練,未來入了內家,先有有勁道力氣,且外形強健好看身手敏捷。剛盡則柔現,柔極則剛生(柔勁如水中者臟腑碎,剛勁堅如石中之骨斷)。人體骨骼如衣架子,脊骨動他骨無不動也。觀察動物或嬰兒,他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默都是純任自然的,所以動物會敏捷、有力,嬰兒摔到也不會傷著,在地上撒嬌時大人也不容易抓住他們。三回九轉是一式,舉手頭足無一不是一式,如長江大海濤濤不絕,太極一套拳成一式較易,形意八卦想三回九轉成一式,須更高明才能為。手上是觸點,勁根和勁源並不在手上,試試用肩背打人的效果,也就是用軀幹來打五行拳的效果。試試背著雙手,打打五行拳,如果感覺和伸出雙手無異,可以說是打對了。柔要從順中求,順要符合拳式和規矩。在姿勢到位、符合規矩的條件下把拳式走順。開始練拳的一段時期或拳式姿勢練錯了要改姿勢的一段時期,動作肯定柔不起來,要先弄明白每一拳式姿勢的基本道理,道理沒弄懂就比劃著練拳,如果只求健身倒是也無大礙,如果求技擊道理,怕是終生無望。開始練拳首要是明白拳式的基本道理,姿勢要力求準確到位,如果還沒有熟練,自然順不起來,也柔不下來。隨著拳式逐漸准切到位,逐漸純熟,動作逐漸就走順了,此時才有資格談柔,拳式姿勢不正確,就談不上順遂,不順遂就談不上柔。練拳8練低架目的是為了養成一種發勁的模式,把習慣性的拙力化去,改成周身渾圓一體的定型,等到練成這種定型,才可以練真正意義上的實戰打法,不然的話,空有千百招動作,卻沒一式可以真正用的上的。高手打人自然不會用很大的動作來蓄髮內勁,周身一動皆有,越高越是不露痕迹。心意形意高手,從來沒有在實戰中用矮身低架的。但見一抖之下,對手已經敗北。練太極拳不能蹲下,因蹲下力散,練拳只要斂,本就蹲不低。練習套路或單操達不到一定的數量,很難產生質的變化和飛躍。先求形展,不開展不足以抻開筋骨,不足以求得各種勁法,但這時還只是一個毛胚,還不夠精緻。隨著功夫的日益加深,對拳法上的各項細節要求漸漸悟通,拳架也就越往裡收,越順越合,不必大劈大打已足以順利地完成各種發力和身法轉換,不使力而自有力,拳架也就小了。拳架越小對自己防護越嚴,隨著對後發制人的體會越來越深,拳架也會縮小。再後一舉動周身隨意,意到勁發,無不和拍中節,似無規矩卻全然暗合規矩。動作本來就少,一個動作上萬遍不足為奇,動作看似簡單純樸,學易習難,練就上乘工夫難之又難。練拳先要舒展開放,使內部之氣要舒展而不拘,外部關節松放而不可滯,這樣自然練到身心愉快。練上一小時才出功夫。初練只需注意一個開展,就是一個極度的伸展,全身骨節拔開。第一階段身上必然會用很多拙力,勁力的培養必須是按部就班的來。先松著練,順勁後再發力。發力先求開展,把勁放出去,再求得各種勁別。第一步,先放鬆全身,讓肢體的運動軌跡附合某個形,練至熟練。第二步,把第一步練熟的動作加速的練,也就是練明勁,練至捷又准。勁達梢節。第三步,在第二步練熟的動作的基礎上,讓肢體運動的速度緩慢下來,全身繃緊,勁含中節。練至勁充足又厚實。第四步,放鬆全身,練化勁,練至靈勁上身。從放鬆練,最後回到放鬆,才算是高手。內家訓練強度體現在要費腦筋保證每一個動作都符合正確要領上,這種訓練不體現在時間上,而體現在注意力上;例如我們練拳時要保證半小時內每時每刻全都把拳做對,就會體驗到是一種多麼大的心理和生理強度了。練一遍覺得氣感很強,如練上兩遍就感覺第二遍反而沒有第一遍氣感強,如隔一二天練那氣感比一天練一遍更強,是因為練完後沒有收好功,只理順氣機,沒有把氣收歸中元。只要把氣歸入丹田,練功就會一遍比一遍氣感強的。練功後收功程序過簡單,就使下元更虧損,產生下肢萎、拉稀病狀.----------------------------------------------------練拳9練拳不能太用勁,要用腦子調,太緊了人受不了。越練越鬆快就對了,練著乏味痛苦,就要趕快變招。凡是打完拳氣喘吁吁的,或是練完後筋疲力盡的都不對。正確的感覺,應當是一想練拳,就興奮;練完後,精神振奮。有時能夠感覺,好象今天比昨天上漲了一大塊。所謂日日新。打拳練功,關鍵在於中道,要適可而止,保持興趣,怡養精神,此為大要。練拳小有效果的人,有時不免粗俗,氣反沉不下。練拳練到一定時候,就想練了,不練身上起急。練著練著,很舒服地痛了,說明長勁了,筋骨起了變化。再後得病一場,身體很健康,但就是覺得病了,哪都不對勁。得適應一陣子,能自己把自己調理過來,就走上了大道。如此循環往複,適應一次就長一次功夫,長了就管用,與人交手,鬼催著似的就把人打了。常練拳為防止腦血管出問題,最好能堅持經常倒走。拳練好了,應該四面八方都能招呼。上下左右前後內外共八個方向,一般人只練了一個方向,無論你怎幺轉圈,你也只練了前邊。因此,你的前邊就靈敏點,其它的地方不行。關鍵是督脈不行;意到氣到,往前使勁,真東西全跑前邊去了。凡是練拳的,大多督脈在後脖子玉枕處都不行,那個地方非常重要。因為此處有時因汗而多受風襲,腦袋供應的氣血就不通順。特別是練拳比較專業的人,一倒走,就全明白了,可以試幾天,看是不是氣往背上貼。這個動作非常簡單。起落束展就如同人的手攥拳鬆開一樣,請重複做以下動作:把五指叉開成掌,再迅速握緊成拳,如此連續幾次,叉開要帶勁,握拳要攥得勞,起落束展不過是用身體來做以上動作。形意宜從松練和站樁入門,掌握對拳架的要領,到了一定程度再剛練,開始先不用力,把架子走順,走到位,等熟練了然後開始發力,就是所謂的剛練。其實這時候的發力和剛也是假的,不是真正的發力,為的就是由極緊求松,極剛求柔,這時練出的才是真剛真柔。----------------------------------------------------------練拳10只要你把頭頂腳踩,含胸拔背,膝蓋頂拔,胯腰坐提,沉肩墜肘,這些要領都留意,且各部位均衡著力,勿過緊勿過懈,前後左右上下不偏不倚,再加上時時注意別使拙力,想不象盲人探路都不行。大腦留意上述要領,則你從神情到全身的細微動作,都給旁觀的人以謹慎,認真的感覺。關鍵的問題是別撅,一撅,身體的立柱就塌了,你身子從胯就上下分了家,形不成整體,從而使上下肢勁力串聯起來的拳意喪失殆盡。不撅,是改掉了行拳的大毛病,但此時還說不上有什麼拳意,要做出拳意應該在不撅的前提下,把小腹稍微向上翻一下提肛,翻小肚子,大腿和部肌肉就會收縮,使髖關節立旋,撬動大腿骨對膝關節產生一個向上提的力;另外,翻小肚子可拽動背肌下拉。這時,身體中部「上提下拽」就和「腳踩頭頂」形成了對拉的張力,使身體從頭到腳變成上下互相牽引的彈性整體,如果你撅,上下的張力頓失。把微翻小腹做好了,切記是微翻。每做一個式子,能夠在意識的關注下,使處於運動中的「頭腳肩胯腰肘膝手」,同時合乎拳學要領。這個過程,有人用半年,有人用兩年,視個人的天資和用功而定。通過意識調控達標,還只算入門的水平。再往下朝非自覺的自動化上深化。就是說拳式一出,不用腦子想,身體頭腳肘胯全部到位。達到這一步得下水磨工夫,踏踏實實地用心去做。兩個腎臟往下沉,尾椎往上提,但不能翹,大家以命門為中心,橫向以一個手掌那麼大畫一個圓,再前後畫一個圓,這樣就構成一個立體的圓,上達顫中,下達會陰,前到肚臍,後至命門,我們先叫丹。你用意把它往上一提你的步法就會相當的輕靈,如果在你發力的時候你把這個立體的"丹"用意念往下一沉,你自己體會一下你的力道有什麼變化,如果你想向前進步就用意念讓這個立體大球往前移動,你看看你的前進速度有什麼變化。行拳要有周身鼓盪之意,內家象水,要練的一波未平一波起,好似神龍水上游。水的運動以波浪的形式威力最大,因此周身鼓盪是最好的運動形式。隨著練功的深入,會發現腿的修練比手要重要得多。而若做到松沉,也確實有東西往下沉,一直沉到腳下,沉到地里;沉到最後,反而又有一般東西往上走,此時氣清神爽。想要樁勁,第一步先要激活感覺到下盤,這就要下氣,其實就是逐步的放鬆。這還是一個由上而下的過程,也就是說還是上盤主動的過程,還不是最高。這只是中間手段而已,一旦找到下盤,感覺到下盤沉實,有分量了。那麼,立刻轉入下盤自主,自己出力,轉入由下往上反力。也就是說氣「沉到腳底下」還不夠,還要再升上來才行。但經過此一鍛煉,人的感覺就不一樣了。雖然氣又反上來了,但是,能看出此人身體沉實,很明顯根在腳上,看上去下盤比上盤有力,有種胯比肩活的感覺。但決不是笨重,要有隨時能撲過來的感覺。這才有小成。-------------------------------------------練拳11訓練腰腿功夫伸展筋骨,練拳時,勁力比較明顯,其實這根本不是訓練明勁功夫,這一點勿需明白。一旦身體各處姿勢開始符合形意規矩和要領時,內氣下沉丹田,五臟歸位,身體必須放鬆,不能有絲毫拙力,當以松順求之,自能體驗換勁之妙。練拳每式有鬆緊變化,初學者且不可強為,否則有害無益。有基礎後,即能領悟。肩在手前,手在腦後,多練,不是簡單重複,不是次數多,而是內容多。一個形里生出許多東西來,這才叫多練。能多練自然有趣味,沒有興趣不上功,身子催著你練,身子不動腦子還動著。遇敵好似火燒身,一拳打出去很有力量,但被人擒住就沒勁了,是練拳不練根節,什麼地方沒勁,就燒在什麼地方。三節是不能練的,你要整個地練拳勁,腦子裡不要想三節,否則陷於一處,就練不出功夫了,等練出了功夫,三節就整了。人身是個整體,想單練根節也不可能,只是提醒人,練拳時勁力要走(經過)根節。一個走字,和一個練字,差別的確很大。功在根節。拳勁初平正,次開闊,再追求含蓄。平正使根基堅實,心氣沉穩,拳架圓熟;開闊則力透拳鋒,練就雄渾無儔的氣勢;含蓄則破綻全無,余意不盡,是克敵制勝的先基。招法練時要開闊博大,用之時則短馬貼身,在實戰中捶練;而勁力的運用和完整的勁道,則在單操空試中求得。務實求簡,由小悟大,外形精幹而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初學武藝,百日築基之後即可習套路,以練明勁。勁出於丹田而貫於四梢,迅如閃電。氣如火藥拳如彈,六根震動鳥難騰。雖剛猛迅捷,卻非肌肉暴漲之拙力,動作到位,立即放鬆。習藝時心中寂空,旁若無人,無念無想,渾然於天地融為一體,雖姿勢千變萬化,然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功至練神還虛,則身輕如燕;氣貫湧泉,則重如泰山也。上肢絲毫不用力,用腰背把手拿起來,再順著重力自然撂下去,牢記胳膊不使勁,一點點把沉勁摔出來既可。動作順暢之後,再利用身體的運動給它加速。日久功深,把胳膊練得像兩條老藤,手頭則沉甸甸的,象個鉛砣,這種力量甩出來,落在血肉之軀上,威力可想而知。一旦練出,終身不退。人的兩條胳膊就應該象掛在肩膀上,絲毫不能用力,用力時打到身體上感覺不是很大,不用力打到身體上,輕鬆就能把人打出去。--------------------------------------------練拳12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雖感必明,雖柔必強。練拳宜在靜處用功,要一勢精靈,得練千遍,若不熟練,還得千遍。練拳時,要從其規矩,順其自然,外不乖於形式,內不勃於神氣,外面形式之順,即內中神氣之和,外面形式之正,即內中意氣之中,故見其外,知其內,誠於內,形於外,即內外合而為一。練拳的主要入手方法,就是調息,呼吸時不著意不用力,綿綿若存,似有似無,一任自然。動作要合乎拳法中規矩,不可使身體如波浪式的忽高忽低,運動循環無端,無形式之間斷。要純任自然,外形之式要舒展,內中之氣要中正。練拳時不要刻意呼吸,不要大呼大吸,開始練拳要像夜行賊、捕食貓一樣屏住呼吸,能如此小心,心也就靜下來了。然後隨著打拳打開了,要在拳里找呼吸,找著的呼吸是很靈活的,比逆呼吸要精細,身體更能受用。養吾正氣周於吾身,以彼虛囂之氣,與吾靜定之氣接,則自無幸矣。故至精是術者,其征有二:一則精神貫注,而腹背皆干滑如臘肉;一則氣體健舉,而額顱皆肥澤如粉粢。訓練的時候,師傅隔5米用石頭砸我,一開始可以閃避,然後必須接住石頭,最後師傅換用雞蛋,能夠接住雞蛋而不碎,則防守之功成。此時對敵的任何動作,都能有適當的反應。然後訓練攻擊,蒙住雙眼,先與師傅貼手,再先發力攻擊師傅的身體,開始往往連身體都摸不到,直到能夠擊中,有小成,擊中時師傅不能回擊,功成。此時對敵的任何身體反應,都有清晰明確的判斷。本人在訓練接石頭的時候,全身青腫是常事,已經讓旁人難以理解,至於可以接雞蛋而不碎,必須在接到雞蛋的瞬間用螺旋力消除衝力,更是讓人匪夷所思。以後無論對方的拳如何剛猛快捷,都能把他們的拳頭整個接住,引往一邊心意六合拳半小時的練功,其效果相當於太極慢練數個小時的功夫。而心意六合拳功法極簡單,通常是一、二、三就完成。十大形的利害就是取單一動作不停反覆地在運動狀態下練,最後將簡單動作練到滾瓜爛熟,出手自然就比一般練少林的利害了。於化龍鷹形其勢神氣逼人,猶如一把鋒利的鋼刀撲面而下,又好似一張無形的大網籠罩著你整個身體,使之無法逃脫,有如身臨絕境之感觸。其氣勢兇猛如龍若虎,似黃河奔騰咆哮,又像餓虎雄踞眈眈虎威守孚老師演練龍調膀,就那麼一個動作,居然勢若驚雷,好像能聽出骨節之間嘎嘣一聲響,時空在那一瞬之間被凝固。龍調膀前手置於前膝內側。從勁道來講有明顯的不同。當前手曲肘護於胸前,前手和前腳的合一就很難做到;前手置於前膝內側,前手和前腳自然相合,整勁不請自來,真正是奇妙。三拳合一高煜剛整理夫八卦天也,形意地也,太極人也,三家合一理也。練習之法,形意以經之,八卦以緯之,太極以和之,形意譬如鋼球鐵球,內外誠實如一;八卦譬如絨球與鐵絲盤球,周圍玲瓏透體;太極如皮球,內外虛靈,有若無實若虛,此是三元之性質。形象雖分三元,要不出丹田之氣也。天地人三才,亦即太極一氣之流行也,故三家合為一體。形意有三境,硬打硬進無遮攔是第一境,鷹捉擗拳是一式,半步崩是一式,形意打法實中對中,以虎抱頭熊膀易達六合,形意若無八卦之調濟即是極烈殺人技,高者無形沾粘顫,一動即摧毀人,原形之形意極烈,微顫人摧,滾跌之速甚劇,人身命難承受。八卦善變,六合依然不可失,貼敵走化不離半步,稱移形換位抽身換影,接上敵勁之瞬,依舊是立掌如艮,二姐出門推山入海,學了八卦就懂緩控,可將勁道卸去改成柔力,變中變故稱閃電手,挨者無法知如何敗的,出手令人無法捉摸,一沾觸敗者即如碗破,真味出手如電,應手即仆,有時重如山撞之如鐵壁,有時如鬼魅微力不受。太極空中(虛)、八卦變中(靈)、形意直中(誠),形意是內家槍法,太極是內家劍法,八卦是內家刀法。形意是翻浪勁,太極八卦通背是鋼鞭勁。形意的打法是槍,八卦打法是刀。形意龍變即八卦,八卦虎變即行意,形意以正為特色,八卦以變身為特色,太極各居其半以陰陽為特色。形意用勁實,推撞抖震顫,一觸要人命。八卦打巧、善變、省力,出手令人無從捉摸,掌翻即得,快如電,發力時腰背要有頃刻而瀉的抖擻彈力。真形意勝人在半步,真八卦勝人在變半步,真太極勝人在偷半步,修八卦者若一生修不出形意之正六合整勁,亦未入深矣,故真通家高手僅在修得一身神氣圓融,無微不至爾。八卦在走圓中求法,形意在直弧中求法,太極在自圓中求法。形意重直整之勁,極擅爆發運用內勁。太極重輕靈柔化,擅巧勁化勁。八卦擅閃戰變化,擅活勁變勁。形意立圓,八卦斜圓,皆以龍身三折迭為基,雖變化萬千,但整勁不丟。形意以六合故能整,善截撞人,功夫在腳之捷與縱,以點凸即崩拳,以摸上即虎撲跌人,以雙崩即抖震顫冽勁殺人或跌人。此技日高更在輕功提縱術上顯能,郭雲深一虎撲能達三丈遠,說明其形意修學根基能縱。八卦身法之能在能變,即變六合之能,無論如何變轉六合整勁不失,故曰龍,龍術有二,一控捕人(如程挺華之技),一點打人(如尹福之技)。孫公人瘦小不捕人,心慈不點穴打人,故變身中順勢沾摸人跌。形意拳是練習產生最佳的爆發力的方法。八卦拳是練習產生最佳的身法變化的方法。太極拳是練習產生最佳的勁力變化的方法。形意縱打,八卦變打,太極空打。形意拳研求內外整齊如一,意、氣、形瞬間齊至於一。其勁至順至剛。故有剛健之至,無堅不摧之勢。八卦拳研求縱橫矯變、動靜如一,變中寓整,蓄勢機發。其勁空中彈打,故有玲瓏透體、進退自如之能。太極拳研求洽合有度、柔順自如。其勁曲中蓄直、柔中運剛,故有沾連黏隨、引進落空之用。三拳之勁,力道有別。形意喜打人飛跌用勁實,推撞抖震顫一觸要人命。八卦喜打巧,善變省力,故沾阻中出手令人無從捉摸,掌翻即得,較重身法之變,八卦由外往內形動而意止(遊走打一)。太極由內而外形止而意動(守中而往開里打)。形意喜撲撞,撲中即可撲搓掀翻人(水技)抖震顫都是急顫之勁(火技),形意用截法,以截堵住對方之勁線,截後已取得我順敵逆之勢,故能撲搓、撞、震、抖、顫。太極首在沾粘,沾粘而吞之,先略阻一阻,阻中有阻泥意,略阻略帶勁頭以微偏之,太極借身形之吞退半步,我自家勁入後腳根,它之勁頭入我後腳跟邊一點,入得此一偏,發跌之摧打之都易,在孫門稱為順法,其配合手段敷串摧吸。八卦以閃法為主,以奇打正,其妙在變,頂多變半步以得勢,更高則變勁勢不變,變則能得勢,閃翻打之,抽身換影天塌勁壓垮捕之。形意落地曲直槍(實中),鷹熊鬥智,取人在一沾之間,是殺人技,不能玩,學好形意不怕打,形意是中平槍,槍中王,持槍焉怕人扑打。八卦變龍捕人槍(變中),抽身換影,跌控人易,學會八卦不怕摔,八卦本是沾衣跌,摔人補人最拿手。太極沾粘陰符槍(空中),捆仙繩拿發跌人,學會太極不怕人推撞,身中正腰腿善化。形意為基,八卦為變,太極為境。形意看拳法,八卦看步法,太極看身法。孫氏形意虎最善養氣,孫氏八卦龍最善練氣,孫氏太極官最善養神。三拳對太極一氣之運用方式不同,力道自然不同。三拳之形式不同,絕非僅外形之手足變化不同而已。而是對內外協調之道之運用方式有所不同。形意拳研求內外整齊如一,意、氣、形瞬間齊至於一。其勁至順至剛。故有剛健之至,無堅不摧之勢。八卦拳研求縱橫矯變、動靜如一,變中寓整,蓄勢機發。其勁空中彈打,故有玲瓏透體、進退自如之能。太極拳研求洽合有度、柔順自如。其勁曲中蓄直、柔中運剛。故有沾連黏隨、引進落空之用。此為三拳之勁,力道有別。因此,惟三拳互補,方能法全。形意打人之堅,以功力勝人,摧敵成破,此為打炸。八卦打變,抽身換影指山打磨,太極打亂,都是打瑕。沾粘勢擎失根中,身體防衛已失,此中以針戳之,即深入內臟,此為打點深入。五行拳善縱走,而後能追。八卦之圓轉要走,而後能步化,能練好追人如風,吞人如焰。形意勁八卦勁,意念當深入骨中,出手如雲里閃電,年輕時只是局部,但打壞人也是輕易事。形意拳打拳之勢,如猛虎下山,側重於手形,技擊時產生迅猛之勢,硬打硬要,無遮無掩,因而善攻、善克;太極拳打拳之勢,如踏水、如貓行,側重於身形,技擊時產生虛靈之勢,「蚊蠅不能落,一羽不能加」亦接亦要,也遮亦掩,即引即發,因而善化、善發,打人不過一開一闔而己;八卦掌打拳之勢,如攔驚馬,練拳如趟水,足下生威,以巧妙取勝,全在氣勢吞吐之間,不接不要,先引後發,避青就紅。太極出手即沾粘控制,不給對手機會發揮,在發人方面,用的是長勁,將人放出而無疼痛感。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沉勁非常了得,在胳膊上一按,就如被極大的棉花包砸中,有當場要跌坐下去之感,起來後,卻無傷無痛。形意的高手,勁路則完全不同,一接觸,就象渾身是鋼刺,碰都碰不得,發出的勁滲透力極強,輕輕觸到身體,便覺得猶如電殛,胸口悶痛。相信真挨一下,非吐血住院不可。形意拳技擊要求把狼堵在洞內,不讓狼有迴旋餘地,而把狼當埸打死。太極拳技擊要求把狼調下平川,讓狼耍盡威風以後,而把狼當埸活捉。八卦掌技擊則準備好一個圈套,引狼出洞,不知不覺中把狼當場套住。八卦彈簧球,首先練找的就是身軸,縮住肩跨,抽住勁,氣歸於丹田,此正是球縮之象,然後方能身步靈活,左旋右轉,加上八卦素以擰轉著稱,恰似彈簧螺旋,一觸即彈。形意鋼球,形意鍛煉有素,亦能同八卦得身法靈活,中軸不失,變化自如,其區別於八卦唯勁路耳,其整勁如鋼,腹滿髓實,觸之任何一點,都是整體無異。太極皮球者,首先是具備球之特點,旋轉靈活,中軸不失,其不同亦在勁路,其空中用中,勁顯輕靈,順敵之勢,因人之力,隨曲就伸。形意拳是實腰,肩腰胯轉動如一體。八卦拳是擰腰,如鋼絲將肩胯盤緊。太極拳是空腰,肩胯相合腰如虛空。形意精上節,太極精中節,八卦精下節。能實是虎善撲撞,能游是龍善破門,能空能吞善守城。[我在網上看到的我個人認為很好的文章,現在轉貼過來給大家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感謝原闖者]在近代中國武術史上,形意、八卦、太極是流傳最廣泛的三大內家拳術,並且也的確湧現了很多名家名師,他們對內家拳的發揚光大,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然而,這三大傳統內家拳在現代中國的發展情況卻不容樂觀。由於師徒隱蔽傳承的自身缺點以及十年浩劫的巨大衝擊,雖有政府有心發掘拯救,但現代競技武術又根本上曲解了傳統內家拳術,而社會上雜誌上各種培訓函授班魚目混雜,良莠不齊。筆者有感於傳統武術現狀,不敢再敝帚自珍,希望將自己學習傳統形意八卦拳三十餘年所體會的內家拳特點、要點和練習方法、注意點公之於眾,希望能還得傳統武術些許本來面目,而為後學拂塵。引子:我們這支形意八卦傳承自張兆東先生(張占魁),張兆東先生師從劉奇蘭先生學形意,從董海川先生習八卦,是近現代武術屆公認的形意八卦集大成者,並完成了形意與八卦的綜合,融形意拳之勁,八卦掌之變而派生出以兇悍的勁力著稱的「形意八卦」體系。我外祖父竺德和先生便是從張公所學,我自幼便是隨外祖父學習形意拳和八卦掌,後又有緣得遇張公一脈內家拳學大師孫振松先生指授。今能借得武魂貴角,自是有幸,不敢造次,希望能將我所學的形意拳和八卦掌作一個認真而系統的介紹。內家拳拳理精深,短短的篇幅,未必能講的透徹,雖然幾易此文,但還不如意,難免有理解體認不深之處,所以也歡迎與同修同好交流學習,並一起為傳統形意八卦拳正本清源。由我自身的練習體會,我覺得對於初學,形意拳相對於八卦拳大概更簡單樸實,容易掌握些,所以本系列文章,先從形意拳講起,分別是:樁功(三體式)、拳架(五行十二形)和形意拳打法。這次就先說說形意拳最基本的樁功--三體式。正文:大道至簡的形意樁功――三體式:形意拳非常重視三體式樁功的訓練,有「萬法源自三體式」之說。現在雜誌上,網上關於三體式的文章很多,三體式的練法,要領,規矩也被挖掘和描述的越來越細,但對初學形意者,這些條條框框反倒成了阻礙他們入門和進步的障礙。筆者通過自己近三十年習武和近年來教學的經驗,三體式樁功的訓練應該是大道至簡的。首先,我們要明確三體式訓練的目的是什麼?關於這點,說法很多,有講撐筋拔骨的,有講練下盤功夫的,有講練氣血運行的,諸如此類。其實這些都是不可強求的,大家都知道形意拳有明暗化三個次第的修鍊,在明勁層,三體式就是培養出整勁,形成合理的間架結構並能承受一定的外力衝擊而保持不散架。所以,在我所學這一支,三體式練的對錯有個很簡單實用的判斷準則,正確的三體式,應該是滿足「推不動,拉不動,扯不散,打不爛」這四項基本原則的。那麼我們怎樣才能達到這個訓練目的,做到「推不動,拉不動,扯不散,打不爛」那?暗勁和化勁層的形意拳,我們在這裡暫且不講。但在初學形意的明勁層,我們就是要打破那些以玄解玄的東西,用現代的力學來解釋和指導我們正確的站三體式。所以我以為,只要調整身形,形成一種非常合理的受力結構――拱形,就能達到「推不動,拉不動,扯不散,打不爛」的效果。大家都知道,拱形是力學結構裡面最合理喝固的一種結構,所以很多要承載重物和巨大外力的建築,例如橋樑,體育館,都經常使用這種結構。我們在站三體式的時候,就是要讓自己的兩腿形成拱橋一樣穩定的結構,而上身,就必須徹底放鬆,做到含胸拔背,虛胸實腹,命門要做到後凸,小腹則要充實,要收,檔要兜,這樣丹田才能充實起來,上身受到的力量也才能傳導到腳上去,那麼怎樣做到這些要求那?首先,兩腿腳要形成一個拱形,就必須收兜檔擰胯跟,如圖一的箭頭所示,膝蓋不能太過彎曲,應該順著擰胯跟的勁微微外掰,這樣,大腿和小腿由於擰力,就合成了一個支撐整體,加上上身的重力一壓,自然就形成了一個圓拱的結構,是非常穩定的,拳論上說要「如坐高凳」,就是這個理,在練的時候,只要收擰胯根,找到「拱」的感覺,就可以了。至於上身,八卦講背如背鍋,太極講含胸拔背,一身備五弓,都指出後背一定要圓起來,才適合對抗和發力。具體步驟是先放鬆上身至有點象羅鍋一樣,深呼一口氣,將氣沉到並充實到丹田,再微微調整保持身形中正,就可以了。至於頭,頸,手,肘,肩等都是末節,關鍵是大的身形站對了,其他方面的要求慢慢體會,也就自然能「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否則,一開始練習三體式,就是九要十要六忌八忌N法的,只怕是顧前忘後不得法要。但如果站成聳肩仰頭,縮頸抬肘,也是不合規矩。本支的三體式入門時要求前手盡量外撐,食指儘力回挑,做到鼻尖角尖食指尖三尖相照,也即在一個垂直面上,後手放在小腹那裡,擰裹下壓,就可以了。因為手外撐而食指回挑,前後的勁就都有了,肘也自然會有下墜之力,並有撐筋拔骨之效,三尖相照,也就保證了頭、頸的正確姿勢,併合住了整勁,外力就很容易通過身體傳導到腿腳形成的拱結構上,這樣就站對了。我曾常聽人說站樁是個系統工程,殊不知很多前輩出身樸實,哪裡懂什麼系統工程,只是簡簡單單一站,就出了後人門不能企及的功夫,為什麼?就是因為大道至簡,只要用心專一,抓了主要矛盾,自然能成功,否則只會事倍功半甚至無功而返。隨著樁功的練習和進步,三體式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本支三體式,剛開始要求開展,所以兩腳距離要邁大,兩手要儘力撐起,練的是整勁加撐筋拔骨,如圖一所示。然後將兩腳距離逐漸縮小,重心也微有提高,但間架結構和整勁還是不能丟,如圖二所示,最後要將膝蓋內擰,形成頂門杠結構,這是為了在後面的打拳和技擊中能快速地直打直進作準備,而上身上肢,也開始回收,因為這個階段要求緊縮,學會把勁含住。但這些都是建立在前面拱結構形成的整勁之上的,所以即使外形起了變化,整勁一樣不會丟。其實,不論在某個階段,三體式也不是死樁。有很多人將三體式說成是技擊的預備式,但我不同意這樣的觀點。樁功練習,是為了保證高強度的對抗中做到身形不散,同時也是保證自己不受傷或少受傷。打個比方,一條凳子,如果螺絲梢釘擰緊了,自然牢固,摔打一下,也不容易受損,否則,不用說摔打,就是受點重壓,立馬散架不說,還容易折斷了梢釘螺絲。對人而言,倘若沒有整勁,在擊打受力中很容易散架受傷,尤其是腰部頸部等關節。所以本支形意在站三體式時,需要旁人不時施加不同方向的外力,而練習者要學會微微調整身形,尤其是腰胯,將對方來力傳到腳底,「力由足底生」,我們要在受力時維持自己的身形,就只有向大地尋求平衡力。那對自己是否已經有整勁是否有簡單有效的判斷方法那?拳論說「被人跌出如雀躍」就是講的這個方法,大家可以看麻雀在地上的時候,若要移動身體必是整個身子平動著雙腳蹦出去的,而不是踉蹌著腳步出去的,這就是有整勁在裡面了。練習者在站樁時,可請人猛擊你前手,或者猛推你的身體子,若是能保持三體式的架子不散,就是有挨打的整勁了,當然,此時身體應該是放鬆的,如果細緻去體認,練習者應該感覺到丹田處有如同充氣了的皮球一樣,受壓膨脹。若是做的好,別人打你的力量比較脆,整個人會向皮球一樣蹦起,此時,整勁就可以算基本合格了。獨孤求敗這個人物,恐怕是金庸筆下最出名的未出場人物了,《神鵰俠侶》《笑傲江湖》《鹿鼎記》等都提黃日華飾演的獨孤求敗到此人。這個人物的出名之處,一來在於他那極富個性的名字(據某估計,多半是他成名後自己改的);二來是他那傳說中無敵於天下以致於求一敗而不可得的劍術,因此而造就出來的兩位隔世傳人男主角----楊過和令狐沖。
由此,某決定對獨孤求敗的劍學之道做一番考證,以博諸位一桀,或者換一種說法:供批判用。既然是考證,就難免要引經據典。而關於獨孤求敗最為詳盡且被認為是可靠的「文獻記載」的就莫過於他自己在「劍冢」上的題字了。根據該「文獻記載」,我們知道獨孤求敗一生用過五種不同的劍,分別為無名利劍、紫薇軟劍、玄鐵重劍、木劍乃至無劍。這五種不同的劍,事實上代表了獨孤求敗劍學的五個不同境界,在此不妨分別名之以:利劍級、軟劍級、重劍級、木劍級和無劍級。首先來考察一下「利劍級」。「獨孤九劍」顯然是屬於這個級別的武功,我們可以肯定的是:用玄鐵重劍是根本無法施展「獨孤九劍」的。而在獨孤求敗的劍冢題詞中,對無名利劍又有如下評語:「凌厲剛猛,無堅不摧,弱冠前以之與河朔群雄爭鋒。」古時男子二十歲行冠禮,「弱冠前」即二十歲以前。很難想像一個二十歲不到的年輕人能自創出「獨孤九劍」這樣的劍術,即便將這一創作的時間推遲到「軟劍級」階段,即三十歲以前,仍有其不合理性。據某認為,劍術的創造是一個經驗積累的過程,有點類似於圍棋的定式,是經過無數前輩高手推敲琢磨後才逐漸完善的一種體系結構。而看過《笑傲江湖》的人都該知道,「獨孤九劍」是一個極其複雜和完善的武學體系結構,其中包括了總訣、破劍式、破刀式、破掌式等等極具完備性的武學理論。作為個人,要創造這樣一個完整的武學體系,需要極其豐富的經驗和閱歷,不管怎麼說,一個三十歲不到的年輕人都是幾乎不可能擁有這麼高的經驗和見識積累的。武學奇才如張三丰也須到百歲之後才能自創太極劍和太極拳(這是一個以柔克剛的武學體系,相當完備,而且發前人所未想,不愧為一代大宗師),而楊過三十多歲時自創的「黯然**掌」似乎略輸一籌。由此不難斷言,「獨孤九劍」最有可能是獨孤氏的家傳武學,正如慕容氏有「以彼之道,還施彼身」,大理段氏有「一陽指」和「六脈神劍」一樣,而且就劍法的名稱來分析,也是家傳武學的可能性更大一些。獨孤求敗非常幸運地出生在這個武學世家,因此在二十歲不到的年紀就學會了這套家傳絕學,得以仗之「與河朔群雄爭鋒」。然而,獨孤求敗畢竟有其過人之處,他在二十歲左右時,便跨入了他劍術造詣的第二個境界「軟劍級」。關於這柄軟劍,獨孤求敗的題字頗耐人尋味:「紫薇軟劍,三十歲前所用,誤傷義士不祥,乃棄之深谷。」從表面上看,將「誤傷義士」歸咎於軟劍的「不祥」,並將其「棄之深谷」,似乎實在有失高手的水準。然而仔細推敲一下,仍不難發覺其合理性。我們不妨先來分析一下獨孤求敗棄利劍而就軟劍的原因。眾所周知,「獨孤九劍」是一種很容易達到「無招」境界的劍法,但達到「無招」的境界後又會如何呢?令狐沖在未學「獨孤九劍」前就曾問過風清揚一個頗有創見性的問題:如果對敵的雙方都達到了「無招」境界會產生怎樣的情況?風清揚顯然是從沒想過這個問題的,為了不致被後輩小兒問倒而顯得很沒面子,就以一句「當今之世,這等高手是難找得很了」敷衍搪塞過去了(這位太師叔顯然是很不負責任的),就因為這句話令狐沖日後可吃了大苦頭,與東方不敗的一戰幾乎送掉小命。獨孤求敗當時顯然也想到了這個問題,而非常自然地,他也會想到一個直截了當的答案:「無招相較,快者勝。」(令狐沖在與東方不敗一戰中之所以大吃苦頭,正是因為對手太快了。)由此也就不難理解獨孤求敗為什麼選擇軟劍了,軟劍的優點正在於其輕盈快捷,可以獲得比對手更快的速度。然而凡事有利亦有弊,劍過於快了往往就難以收發自如,起初獨孤求敗或許還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劍法已漸入魔道(很有可能還因為江湖中人稱他為「劍魔」而沾沾自喜),直至發生了那樁「誤傷義士」的「惡**故」。關於如何會「誤傷義士」,書中雖然沒有詳細記載,但根據其產生的結果(即令獨孤求敗將「紫薇軟劍」定義為「不祥」之物而「棄之深谷」,並由此開創了「重劍級」的新境界)來看,該是與「軟劍級」劍術無法收發於心有關。由此看來,獨孤求敗將紫薇軟劍「棄之深谷」的行動,事實上代表了獨孤求敗對「軟劍級」這段武學彎路的摒棄,和另起爐灶的決心,頗有一點「覺今是而昨非」的味道。而將「誤傷義士」直書於劍冢之上,又足見其坦當磊落之意,非常人所能及也。(題外話:獨孤求敗很有可能就在這段時期,將「獨孤九劍」傳與了那位「義士」的後人,以致於這套劍法日後能傳到風清揚手上,而楊過所見到的劍冢卻沒有任何關於劍譜的記載。)放棄「軟劍級」這一劍學歧途之後,獨孤求敗以多年實戰經驗的總結,終於悟出了「以拙勝巧,以重壓輕」的劍學至理,從而對其祖傳劍法作出了第一次實質性的突破。之所以稱之為「實質性的突破」,是由於作為獨孤家祖傳劍法「獨孤九劍」最高境界的「無招」,在「重劍級」這一劍學新境界中已經成為了一個基礎。《神鵰俠侶》中對楊過初練玄鐵重劍的情形有如下一段描寫:「如此練劍數日,楊過提著重劍時手上已不如先前沉重,擊刺揮掠,漸感得心應手。同時越來越覺以前所學劍術變化太繁,花巧太多,想到獨孤求敗在青石上所留『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八字,其中境界,遠勝世上諸般最巧妙的劍招。他一面和神鵰搏擊,一面凝思劍招的去勢迴路,但覺越是平平無奇的劍招,對方越難抗禦。比如挺劍直刺,只要勁力強猛,威力遠比玉女劍法等變幻奇妙的劍招更大。」從這一段中,我們不難發現,所謂「越是平平無奇的劍招,對方越難抗禦」事實上正是「無招」境界的自然體現。以楊過這般輕狂跳脫的性格,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情況下由神鵰督促著練劍,尚能在數日之中就達到了「無招」的境界。(確切地說,楊過終其一生都未能在武學理念上達到「無招」的境界,但卻在使用玄鐵劍時自然而然地把「無招」應用到實踐中去了。)這不能不說是「重劍級」劍法的奇妙之處。「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四十歲前恃之橫行天下。」這段充滿了自信與豪氣的題字,說明在正當壯年之時創立了「重劍級」劍學的獨孤求敗在當時實已無敵於天下了。然而學無止境,獨孤求敗開始尋求對自我的超越。「四十歲後,不滯於物,草木竹石均可為劍。」正是這段歷史的寫照。關於如何用木劍勝過重劍,曾經引發了楊過如下的思考:「玄鐵劍重近七十斤,這柄輕飄飄的木劍要能以輕制重,只有兩途:一是劍法精奧,以快打慢;一是內力充沛,恃強克弱。」這兩種方法顯然都是不對的。「劍法精奧,以快打慢」已倒退回了「利劍級」和「軟劍級」的水準,不作考慮;而「內力充沛,恃強克弱」也僅適用於「重劍級」,倘若對敵雙方都是「獨孤求敗」,用這種方法較量的話,敗的必然是那個使木劍的「獨孤求敗」,所以也就談不上什麼「木劍勝重劍」了。楊過顯然是照後一種方法練的,所以雖將木劍練得頗有聲色,但成就也就僅止於「重劍級」而已。這點在他與金輪法王的那場決戰中就得到了證明,當時他空手與金輪法王交戰,又要救郭襄,明顯處於下風,於是便開始後悔過於託大沒帶玄鐵劍,可見他當時的武功仍需藉助玄鐵劍才能發揮出最大的威力,所以仍屬「重劍級」的範疇。那麼怎樣才是真正的「木劍級」呢?百年後的另一位武學大宗師張三丰給出了答案,那就是太極劍法的「以柔克剛」、「以我之鈍,擋彼之無鋒」。武當山上,張無忌以木劍迎戰方東白的倚天劍時,就充分體現了這一真髓。但張無忌本人的武學修養並沒有達到「木劍級」的水準,他和楊過一樣是在他人的指點之下將這些高深的武學理論應用到實踐中去的,所以日後會被波斯明教的「風月三使」以一些奇招怪式殺得大敗。獨孤求敗當年在海潮之中練劍,面對大海無窮無盡的威力,終於悟出了「以柔克剛」的道理。用木劍與玄鐵劍相鬥,使木劍者只要不去直攖玄鐵劍之鋒,一味與之纏鬥。時間一長,使玄鐵劍者必然真力衰竭,此時使木劍者就必勝無疑了。此即木劍勝重劍之法。由此,獨孤求敗達到了「不滯於物,草木竹石均可為劍」的境界。神鵰跟隨獨孤求敗日久,雖知其練功之法,怎奈口不能言,只能將楊過拉到海邊,讓他自行領悟。可惜的是楊過不懂雕語又非獨孤親傳,只知一味靠蠻力與海浪拚鬥,雖將內力練強了不少,但他始終沒能達到「木劍級」的境界。最後,獨孤求敗提到「自此精修,漸進於無劍勝有劍之境。」這所謂的「無劍勝有劍之境」不難理解,當是指「無形劍氣」而言的了。劍術練到這種程度,與前面提到的幾個級別相比,作個不太確切的比喻可算是洋槍大炮相對於冷兵器之間的區別了。而且獨孤求敗的「無形劍氣」與段譽的「六脈神劍」又有所不同。其一,獨孤求敗的「無形劍氣」是自創的,與段譽學自圖譜的「六脈神劍」相比,其難易程度自不可同日而語;其二,「六脈神劍」尚有劍招,而獨孤求敗的「無形劍氣」則顯然是無招的,其高下又有分別。由此可見,獨孤求敗真正的高明之處,在於其深不可測的武學修養。如果說,《天龍八部》中那位無名老僧是金作中內力修為最為高深的人,那麼若論武學修養之最,則非獨孤求敗莫屬。楊過和令狐沖不過學了其九牛一毛,就足以獨步武林,足見所謂「嗚呼!群雄束手,長劍空利,不亦悲夫!」云云,絕非瞎吹牛皮之語。關於武學的層次,可以簡單的歸納如下:第一是前問所說的利劍期等。簡單的說就是以變化取勝,以繁複的招式變化來取勝。最高境界也無非是大巧若拙,最終還是巧。到了獨孤九劍的層次,已經是極限了。但以變化取勝終究不是王道,所以獨孤求敗最終是回到了鍛煉自身能力的以力取勝的路上。但同樣鍛煉以力取勝,楊過與獨孤的階段又有不同。獨孤是看盡天下招式的變化,練無可練而強化自身的。而楊過練的時候顯然遠遠不到那個階段。所以兩人在武道上的認識也相差甚遠。成就也就相差甚大。關於「木劍」和「無劍」的境界,前文是一種觀點且不論之,個人認為楊過那時候的選擇並沒有錯誤,只是他並沒有達到獨孤求敗年輕時就有的對招式的認識,同樣的木劍,楊過或許打不過金輪,但在獨孤手上,憑內功加招式,卻已經是無敵的地步了。再往上,則是徹底的無劍,也無所謂招式,一掌發出,便如鐵板一塊,如果是利劍期的人物,即使招式再如何強,也無法對抗的。或許兩個無招的人對抗,除了快者勝之外,還有另一個答案,那就是,力強者勝。獨孤劍法與太極劍法的比較獨孤求敗的劍法精髓,其實楊過和令狐沖都沒學全,而獨孤求敗的劍法也並非完備。我們知道器械之理於拳理一致,都是圍繞著剛柔、先發後發等的選擇的。剛柔這點上,很明顯獨孤求敗的劍法選擇了剛,而先發後發這點上,獨孤求敗的選擇是兼有。既然選擇剛而不是柔,這先發很容易理解,而後發就比較苦難了,因為往往是使柔的劍法後發制人順理成章。楊過的玄鐵劍法,很顯然是剛攻先發的,完全依賴於強大的內力和近乎剛體的玄鐵劍棍;即使敵人先出招,玄鐵劍法也還是同樣的一劍刺過去或者掄過去,雖出招在後,但仍是先發制人,並無後發之意。而他的黯然**掌,大多數都是從各種功夫中吸取精華,強調招式巧妙多變,只有最後一式「行屍走肉」真正有了後發制人之意,在敵人招式已出的情況下,留一瞬間給自覺,然後一招取勝。正因為剛攻不太適合後發制人,楊過的黯然**掌最後一式才輕易使不出來。如果楊過的黯然**掌能突破這個限制,可以說他領悟了獨孤求敗的所有劍法精髓。而令狐沖則正好相反,他所學的獨孤九劍,正是和楊過的黯然**掌最後一式很相像的剛攻後發,獨孤九劍的不足是雖無招但有式,非要分成九式,而真正學器械的往往卻是先學拳,拳通棍通,棍通全通,所有器械的破法都應該是一樣的,就是當對手一招已出,我在保證自己還處於安全狀態時留給自覺一瞬間,然後在貌似千鈞一髮其實成竹在胸的情況下解殺還殺一招結束戰鬥。令狐沖後來其實已經近乎實現了九劍的統一,比如他不懂掌法,卻仍然能找到好多使掌的人的破綻,只是書中大多都是用劍穿掌而過這點卻是很有問題的,比如你用一般的鐵劍是根本沒法穿透練外家功夫鐵掌類有大成的人的手的,除非是倚天劍這種,按理如果人家一掌打來,你用劍刺其腕倒是合適的,但至少我們能看出令狐沖可以一定程度上把破劍的理念應用到破掌上。其實風清揚老先生的九劍達不到令狐沖後來的境界,風老是了解天下所有器械的招數而能破解,但是是否找到了天下功夫的共性呢?我們知道袁士霄的百花錯拳和百花亂拳的境界都不如陳家洛的庖丁解牛功,但是如果要袁和陳打,陳百分百被幾招制住。同樣的情形,風清揚當然打得過令狐沖,但是論境界則未必勝過令狐沖。風清揚如果能找到天下武功的共性,那麼獨孤九劍合為一劍,便和獨孤求敗劍法境界一樣高,其實也是陳家洛庖丁解牛功的境界;如果沒找到,只找到各類器械的共性,則九劍仍是九劍,便和令狐沖境界一致;如果只是把天下武功都瞭然於胸但是卻只是因為博學而取勝,便和袁士霄境界一致。再說剛攻先發,本來獨孤九劍不講快,只講料敵先機,應該都是後發,但是遇到同樣的後發制人的功夫怎麼辦?令狐沖後來乾脆什麼劍法都不拘泥,或者隨手一劍。這樣的劍法打不懂後發制人的人當然可以,但是遇到懂的,你不管怎麼先刺一劍,自己便賣給對手了。所以要是講剛攻先發,還是得要楊過的玄鐵劍法那種。令狐沖的悟性太高,將九劍合一是早晚的事情,這剛攻後發在令狐沖這達到最高境界,但是剛攻先發卻不行。如果令狐沖能夠把強大內力也作用到劍上,去追求這大巧若拙的劍法,他便領悟到獨孤求敗劍法的全部精髓了。這時我們可以來看看獨孤求敗劍法沒有實現的那部分,既柔的部分。這部分很顯然是三豐祖師實現的,是太極劍意和太極樁功。在柔的基礎上,還是先發後發皆可,只是後發更順理成章。張無忌用木劍粘住對手的倚天劍,可以說就是柔攻後發,吞而不吐,含而不露,一搭劍,對手就僵了,一鬆勁,對手就飛了,這便是柔攻後發的神奇,主要是依靠極其敏感的觸覺和拿脈絡拿勁路的手段,往往是搭手斷手並不分離,搭斷是一,搭斷不二,搭即是從不接觸到接觸,斷則是在搭時拿僵對手的前提下震飛對手。而這搭斷不二,則在外表上便顯示出剛勁來,其實沒有純剛,這外表的剛,其實正是內在的柔勁造成的,很像彈簧剛,容易打成內傷即脈絡打亂;搭斷不二,如果應用到和敵人交劍上,則又成了先發制人,只是這一劍刺來,不是力量多麼大,而是運氣在高速旋轉護劍震敵,我們都知道高速旋轉的物體有轉動慣量這個屬性,可以保持物體的穩定,大質量的物體撞不飛旋轉中的小質量的物體,而高速旋轉的內勁和氣場也能保護木劍震飛鐵劍。太極劍法,不僅剛柔盡基於柔,而且先發後發也皆源於後發。再看沖虛和茶愚的劍法境界。沖虛可以攻守兼備,攻守互化,也能震飛對手的劍,只是因為令狐沖吸星**的干擾,再加上內力十分足才拿住劍沒飛。按說沖虛拿對方勁路和纏絲勁震人這兩種境界都應該有的,但是偏偏交劍拿人被吸內力,纏絲勁震人又因對手內力太高沒震動,結果敗給了令狐沖,但是他的境界已經那麼高了,如果不是出現吸星**這種現實中沒有的東西,沖虛是不會敗的。而茶愚能振飛內力比他大得太多的人的劍,很顯然境界不比沖虛差多少。同樣的境界,如果三豐祖師來使這太極劍,則無論怎麼使劍,令狐沖不敢碰,一碰就僵,吸內力吸不動,硬砍的話連人帶劍都得飛,因為硬砍的勁路最僵,正好借力用力。再說獨孤求敗和三豐祖師比試。如果獨孤硬刺一劍,三豐祖師一擋,獨孤內功相當高,拿得住劍,於是人和劍一起震飛,而三豐祖師的木劍也只好被震斷了;如果只是搭劍,則獨孤勁路被拿,三豐祖師一直不撒手,則獨孤儘力被耗費,而三豐祖師以逸待勞,所以獨孤求敗還是先發猛砍比較好一點。從這個比較我們看出,獨孤求敗的剛攻劍法,先發後發並無優劣之分,只是遇到剛攻時用剛攻後發比較好,遇到柔攻時便用剛攻先法還好,不過制勝的前提都是功力遠強於對手。但是三豐祖師的柔攻劍法呢?只要兩人內力相當便可制勝。知道現在為什麼很多人喜歡練太極拳劍,而很少人練八極拳械了吧。金庸小說武功劍法1、【奪命連環三仙劍】岳不群在少林中使劍宗絕招。華山派劍宗的絕技。三劍一氣呵成。起始當頭直劈;若對方斜身閃開,則圈轉長劍,攔腰橫削;如果對方還能避開,勢必縱身從劍上躍過,則長劍反撩,疾刺對方後心。對方背後不生眼睛,勢難躲避。當年玉女峰上大比劍,劍宗弟子以此劍法殺了好幾名氣宗好手。岳不群在少林寺與令狐沖比劍時,急不擇招,竟也使出這種平時為他所鄙薄的劍宗絕技。(見《笑傲江湖》)2、【獨孤九劍】劍魔獨孤求敗的絕學,風清揚傳令狐沖。獨孤求敗創立的無敵劍法。分為九個部分,即:總訣式、破劍式、破刀式、破槍式、破鞭式、破索式、破掌式、破箭式、破氣式。修習此劍,要旨在「悟」,雖一劍一式亦可變幻無窮,臨敵之際將招數忘得越乾淨越好。傳人有風清揚、令狐沖。令狐沖曾以獨孤九劍擊敗田伯光,刺瞎十五名黑道高手的雙目,贏過任我行、沖虛道長、岳不群、林平之。(見《笑傲江湖》)3、【太極劍】張三丰所創絕學,圓轉如意,生生不息,後入太極門4、【辟邪劍法】葵花寶典內的武功,自宮者可練,迅急難擋。莆田少林寺渡元禪師還俗後更名林遠圖,受《葵花寶典》啟迪後創製七十二路辟邪劍法,打遍黑道無敵手,青城派長青子等白道好手也在他劍下輸招。但修習此劍有一個前提,需揮劍自宮,因此林遠圖不希望後人修習。林震南的辟邪劍法未得真諦,所以功力低微。而岳不群自宮後修習辟邪劍法,武功大盛,擊敗左冷禪,奪得五嶽派掌門。林平之自宮練成此劍法,殺死余滄海、木高峰。練成辟邪劍法後,身形飄忽,有如鬼魅,出手之奇,匪夷所思,但比起獨孤九劍,辟邪劍法似乎稍遜一籌。(見《笑傲江湖》)5、【追魂奪命劍】紅花會二當家無塵道長的絕學6、【達摩劍法】少林七十二絕技之一,西域少林方天勞所使7、【韋陀伏魔劍】少林七十二絕技之一,西域少林潘天耕所使8、【段家劍法】大理段氏之武學,段正淳使之拒段延慶9、【玉女素心劍法】古墓派玉女心經之絕學,全真、玉女兩劍法之合璧10、【玉女劍法】古墓派武學,清麗飄逸11、【全真劍法】全真教武學,古樸拙重12、【玄鐵劍法】楊過使玄鐵劍對抗山洪時所悟,乃提氣運勁之法門13、【神門十三劍】武當派武學,專攻手腕神門穴,殷梨亭對抗五鳳刀時使。武當派祖師張三丰所創。共有一十三記招數,每記招式各不相同,但所刺之處,全是敵人手腕的神門穴。神門穴在手掌後瑞骨之端,敵人中劍後,手掌便再也使不出半點力道。武當六俠殷梨亭用此劍輕而易舉地使三江幫十餘人撤下腕中之劍。(見《倚天屠龍記》)14、【迅雷劍】何足道的絕學,迅捷無比15、【繞指柔劍】武當派絕學,陰柔奇幻,莫聲谷與殷天正教手時曾使16、【落英劍法】桃花島武學,點點落英,變幻無方,由落英神劍掌化出17、【兩儀劍法】武當派武學,武當二高手與令狐衝過招時所使。武當派兩位高手積數十年之力所創,劍法中有陰有陽,亦剛亦柔。出招時,一人遲緩,一人迅捷,姿勢雖不雅觀,但劍招古樸渾厚,破綻之處實所罕見。斗到緊要處,一人長劍大開大闔、勢道雄渾;一人疾趨疾退、劍尖上幻出點點寒星。清虛、成高兩位道長曾以此劍法刁難令狐沖,因不能陰陽混而為一,還是敗在令狐沖的獨孤九劍之下。(見《笑傲江湖》)18、【金蛇劍法】金蛇郎君夏雪宜之絕學,詭奇狠辣,難躲難防19、【兩儀劍法】仙都派武學,黃木道人所創,兩人同使,劍分陰陽20、【華山劍法】袁承志所學,正大光明,博大精深21、【松風劍法】青城派絕學,如松之勁,如風之迅22、【泰山十八盤】泰山派絕學,由泰山石階化出,威嚴厚重23、【玉蕭劍法】桃花島絕學,有飄逸出塵之姿24、【狂風快劍】華山劍宗封不平所創,一百零八式如狂風暴雨25、【伏魔劍】五台山清涼寺武學26、【正兩儀劍法】崑崙派絕學,與華山派反兩儀刀法合璧威力更增27、【迴風落雁劍法】衡山派武學,一劍落九雁,威力無窮28、【柔雲劍術】武當派武學,陸菲青之絕學,綿綿不息29、【百變千幻雲霧十三式】衡山派絕學,千變萬化,眩人耳目。衡山派一位高手所創武功,為衡山派三大絕技之一。這位高手以走江湖變戲法為生,竟將變戲法的本領滲入武功,變化古怪。劉正風為嵩山派高手所挾持時,曾使出此絕技,提起弟子屍身佯擲丁勉,突然間身子往斜里竄出,雙手微舉將屍身送到費彬胸前,乘費彬運力抵擋,順手點中費彬的穴道。後來,莫大先生也曾假意與費彬口舌周旋,寒光陡閃,手中已多了一柄長劍,猛地反刺向費彬胸口,重演了這一疾如閃電、如夢如幻的衡山派絕技。(見《笑傲江湖》)30、【玉女劍十九式】華山派武學,唯女子能使,變化多端31、【點蒼劍法】武林四大劍派點蒼派之絕學32、【芙蓉劍法】衡山派武學,五大劍法之一33、【紫蓋劍法】衡山派武學,五大劍法之一34、【石廩劍法】衡山派武學,五大劍法之一35、【天柱劍法】衡山派武學,五大劍法之一36、【祝融劍法】衡山派武學,五大劍法之一37、【衡山五神劍】衡山派絕學,一劍包一路,威力無窮38、【梅家劍法】39、【五大夫劍】泰山派武學,由五大夫松化出40、【嵩山劍法】快慢十七路劍法,妙招紛著,層出不窮41、【上清劍】仙都派武學42、【沖靈劍法】令狐沖和岳靈珊合創,不值一提。華山派大弟子令狐沖和掌門人岳不群之女岳靈珊在瀑布中玩耍時所創,由兩人名字中各取一字命名。此劍法雖屬小孩遊戲,卻是他倆青梅竹馬的象徵。在少林寺比劍時,岳不群故意使出沖靈劍法,暗示令狐沖棄劍認輸即可將女兒許配給他為妻。在五嶽劍派並派大會上,令狐沖與岳靈珊比劍時,兩人不知不覺使出沖靈劍法,共憶舊情。(見《笑傲江湖》)43、【太岳三青峰】岳不群所創,一劍強似一劍44、【周公劍】一字慧劍門之絕藝,卓不凡劈桌時所使45、【無量劍法】雲南無量劍派之武學46、【苗家劍法】打遍天下無敵手金面佛苗人鳳之絕學,招式嚴謹47、【連城劍法】藏於連城訣之劍法,號稱天下無敵48、【雪山劍法】雪山派絕學,七十二招,變化多端49、【唐詩劍法】一招一詩句,萬震山、言達平、戚長發所使50、【八仙劍法】廣西梧州八仙派之絕學,袁紫衣曾使51、【祁家劍】大內侍衛聶鉞之武學52、【越女劍法】阿青所創,江南七怪韓小瑩之武學,輕靈精妙53、【同歸劍法】全真教武學,為抵禦歐陽鋒所創54、【陰陽倒亂刃法】公孫止之絕學,劍似刀,刀似劍,惑人耳目55、【三分劍術】天山雙鷹之絕學,迅快無比56、【羅漢劍法】少林七十二絕技之一57、【無雙無對寧氏一劍】寧中則所創,凌厲無比。華山派掌門岳不群夫人寧中則為幫助令狐沖制服田伯光的快刀,臨時創出的一個劍招,勢道凌厲,包含華山派內功、劍法的絕詣。岳不群贊為「無雙無對寧氏一劍」。在劍宗高手謀奪華山派掌門之位時,寧中則以此劍招逼退叢不棄。令狐沖無意中發現,這一劍暗合華山前輩的劍意,不過前輩的劍招更為樸實、有力。(見《笑傲江湖》)58、【沐家劍】雲南沐王府之武學,流傳甚廣59、【恆山劍法】恆山派絕學,防守嚴密,破綻甚少60、【上清劍法】上清觀之武學61、【哀牢山三十六劍】朱子柳和郭靖交手時所使,劍法凌厲號稱天下第一62、【雷震劍法】石樑派武學,青青與西洋劍士交手時所使63、【四言詩劍】楊過與公孫止交手時臨時創製64、【天龍門劍法】65、【三才劍】湯沛所使之武學。66、【潑墨披麻劍法】丹青生之武學,曾與令狐沖對敵。67、【萬花劍法】恆山派武學,定靜師太對付日月神教所使。68、【淑女劍法】華山派武學,寧中則曾使。69、【慕容氏家傳劍法】慕容復在少室山上為擋段譽之六脈神劍而使。70、【柳絮劍法】慕容復在姑蘇曼陀山莊對付段譽時使之。71、【養吾劍】72、【希夷劍】73、【一字電劍】梅庄丁堅的劍法74、【七弦無形劍】梅庄黃鐘公的劍法75、【吳鉤霜雪明】俠客行之劍法。76、【十步殺一人】俠客行之劍法。77、【脫劍膝前橫】俠客行之劍法。78、【救趙揮金錘】俠客行之劍法。79、【滅劍】80、【絕劍】81、【岱宗如何】泰山派絕招,難學無比,威力無窮82、【雨打飛花劍法】崑崙弟子向殷素素炫耀之武功83、【無聲無色劍招】崑崙派劍法中的絕招。必須兩人同使,二人功力相若,內勁相同,當劍招使出,勁力恰恰相反,於是兩柄長劍上所生盪激之力、破空之聲,一齊相互抵消。故適於夜戰,使對方難以聽聲辨器,不覺間即已白刃加身。崑崙派掌門何太沖與班淑嫻夫婦在少林寺英雄大會上敗於張無忌之手,竟以此招偷襲正給鮮於通療毒的無忌,無忌身有護體神功,趨避及時,這兩把長劍便將鮮於通釘死地下。(見《倚天屠龍記》)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穿,氣宜鼓盪,神宜內斂,勿使有凹凸處,勿使有斷續處。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得機得勢。虛實宜分清楚,一處自有虛實,處處總此虛實,上下前後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後,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將物掀起,而加以挫之力,斯其根自斷,乃壞之速而無疑。總須周身節節貫穿,勿令絲毫間斷耳。這便是老頭子印在凌寒腦海之中的太極基本理論。(這可是小弟專門查證太極時,找到的武當秘傳的張三丰太極拳論哦!絕對真實!)混沌生太極,太極化兩儀,兩儀分四象,四象轉八卦,八卦衍萬物,此致為太極......」「太極兩儀,天地陰陽,闔辟動靜,柔之與剛。屈伸往來,進退存亡,一開一合,有變有常。虛實兼到,忽見忽藏,健順參半,引進精詳。或收或放,忽弛忽張,錯綜變化,欲抑先揚。必先有事,勿助勿忘。真積力久,質而彌光。盈虛有象,出入無方,神以知來,智以藏往。」人生油四大憾事,久旱逢甘霖,一滴,他鄉遇故知,情敵。洞房花燭夜,隔壁。金榜題名時,做夢。紅葉成詩未可聞, 笛聲何處曉星辰。 回首前世癲狂夢, 仙游百年流離身。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楊公子,呂小生。將進酒,杯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側耳聽: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看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日,看紅妝素裹,分外妖嬈。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昔秦皇漢武,略輸文采,梟雄孟德,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溫侯先祖,只知恃勇斗群豪,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智慧生命之所以是智慧生命,因為他們懂得思考,晨光是破除黑暗的第一屢陽光。這就決定了晨光破除黑暗的特,但是破除黑暗並不代表著消滅黑暗,白天過後就是黑夜,沒有永恆的光明,也沒有永遠的黑暗,晨光他代表著光明與黑暗之間的分界線,他的一邊是無邊的光明,另一邊是永恆的黑暗,那麼晨光表現在哪裡呢?表現在智慧生命的心中。」康斯坦丁看著沉思的摩西繼續道:「會思考的智慧生命,他們會對自己的未來產生希望,這個希望就是晨光。」星界對於神靈來說,除了墳墓之外,同時也是最好的材料產地,尤其是神靈打算耗費神力打造神器的時候,他們就需要一種血液,那就是不朽之血。這是死去的神靈的神身上面的血液。不朽之血與活著的神靈的神血是不一樣的概念,一滴不朽之血代表著的是一個神格等級。一個巔峰神力,神格19的神靈時候,如果有人在星界找到他的身體,並且從神身裡面取出不朽之血的話,也只能取出19滴不朽之血。小樓一夜聽春雨 刀光如月映殘雪 怒馬狂歌烽煙去 萬骨叢中草又發推薦閱讀:
※形意拳 | 「五花炮」式徒手對練
※一步一步學形意拳【形意拳十三式圖解】
※意拳腳法發力概要
※尚派形意拳 ——李文彬
※意拳(又名大成拳)樁功闡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