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龍層花老師經驗談

1.由「骨錯縫,筋出槽」開始手法研究。龍老師的簡歷上寫著「1959年廣州市西醫學習中醫在職班畢業。」這段經歷對於她的影響是深遠的,在早期的手法治療中,對於脊椎病病因的不清導致治療效果不佳,一度困擾了龍老師,正是三年的中醫學習,使她從「骨錯縫,筋出槽」這一傳統中醫觀念收穫啟發,在接下來的幾年中,從「頸椎病的放射診斷與臨床表現往往不一致」這疑點切入研究,進而發現了介於正常關節結構和半脫位之間的關節錯位,從而進一步從脊柱生物力學角度研究出一套完善的治脊手法,發展為脊椎病因學說這套經典的理論。2.手法宜穩准,以巧為主,切忌暴力。在龍老師的講座中,不難發現,她一直在強調「必要時加閃動力,不要所有病人都強求彈響」這一理念,因為在臨證中,我發現很多學習龍氏手法的醫生,依然視彈響為療效的指標,對此,龍老師再次重申了她對於手法的要求,「手法既可以治病,又可以傷人。」她曾經治療過六七例因暴力手法致病情加重的病例,多是因為醫者急於求成所致。3.觸診必須坐位卧位都會,每一個手法後都要觸診複位關節的變化。觸診一直是治脊中的難點,通過醫者的手指觸摸患者的頸椎橫突及關節突來感知患者頸椎有無錯位,結合臨床表現及影像學資料判斷病情。龍老師在講座中多以示教座位觸診,那是否她認為座位觸診比卧位更為準確?不是!龍老師強調了卧位觸診與座位同樣重要,因為很多重病患都是只能卧位的,而卧位觸診與座位觸診結果大體是一致的。觸診必須貫穿診治始終。每一個手法後都要觸診複位關節的變化。在三步定位診斷中,觸診地位是排在影像學檢查前的,就此,龍老師談到七十年代的一個病例:病人癥狀很重,但觸診未見明顯異常,在詢問患者既往就診經歷後,龍老師建議其去神經外科就診,結果經脊髓造影檢查確診為脊髓的良性腫瘤,經手術後病人家屬非常感激龍老師,此例經驗告訴我們當觸診與臨床癥狀不符時,應考慮患者存在脊柱其他問題。4.挎角扳按法的操作技巧在手法的研究過程中,挎角扳按法因其複雜性被放在最後研究,龍老師笑言「這是最讓人頭痛的手法,也是專門針對頭痛的。」這個手法主要針對頸2-3的混合式錯位,常見於頭痛頭暈的病人,運用這一手法要注意局部放鬆後,運用低頭搖正,側頭搖正,側卧推正,然後運用挎角扳按,結束後再運用低頭搖正,側頭搖正,側卧推正。5.側擺與旋轉的關係「有旋轉就一定有側擺,有側擺就一定有旋轉。」「側柏與旋轉是親兄弟。」這是龍老師對側擺與旋轉形象地描述,因為脊柱的最小活動階段由兩個椎骨及椎間連結的軟組織組成,對其施載入荷,可出現三維六度運動,即三個位移和三個轉角。其中一條為主運動曲線,表示與載入方向一致的運動,所以臨證中要判斷椎體錯位是以旋轉為主,還是以側擺為主,來確定手法運用的主次。6.牽引下正骨在治脊療法中的重要性對於很多疑難病例中存在的複雜的混合錯位,龍老師強調了牽引的重要性,「在手法複位遇到困難時,可以加牽引力。」對於骨關節損變的病人而言,牽引是最適合的方法。龍老師開創了牽引下正骨的先河,她負責研發的頸椎牽引椅至今,已經歷了七代,她會經常運用牽引椅進行自我保健,牽引的重量達到20kg,從未出現過問題。對此我不禁擔心「骨質疏鬆的病人能不能牽引」?她強調「縱向的拉伸沒有問題,骨質疏鬆怕的是縱向的擠壓。」7.仰頭搖正法在最新版的《脊椎病因治療學中》,龍老師已經將仰頭搖正法分為兩種,一種針對枕寰關節錯位,另一種針對環樞關節錯位,在臨證中,我發現很多醫生運用低頭搖正法複位一二頸椎錯位,並對仰頭搖正法的複位效果表示懷疑,對此,龍老師認為仰頭搖正法是可以達到複位效果的,對於環椎而言,如果觸診時雙側橫突都不明顯,要考慮環椎整體前移,手法上可在仰頭搖正的基礎上加用低下頜平牽法,環椎整體後移並不常見,除非齒狀突骨折。仰頭搖正應與平牽法結合運用。8.脊椎病因學說脊椎病因治療學涉及各個科室的病種,然而其臨床價值並未得到重視,所以龍老師希望她的學生能夠在各個學科普及脊椎病因學說。在談到手法流派時,她並不主張稱她的手法為「龍氏手法」,各門手法都有其優勢,學生應該博採眾長,觸類旁通,切勿有門戶之見,她說「龍層花只是一位普通的醫生,一位在基層的臨床研究人員,我不是大師」。廣州市, 經典的, 經驗談, 頸椎病, 臨床表現愛愛醫醫學論壇論壇中醫中藥區中醫針推外治版龍層花老師經驗談
推薦閱讀:

純經驗:半年從170斤瘦到115斤,他是怎麼做到的?
都說很靈的12個民俗占卜吉凶經驗
陽宅外部勘察經驗【四】
Scalers:等你像我一樣的時候
陽宅內部勘察經驗【一】

TAG:經驗 | 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