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愛的人剛好也愛你,有時正是悲劇的開始
覃宇輝,提供遠程心理諮詢/武大心理學學士、賓大教育學碩士/個人號:宇輝心理
你會不會有這樣的經歷: 暗戀很久的人向自己表白,在最初的快樂過後,內心有強烈的懷疑:「這是真的嗎?他說喜歡我?」本能地想要逃避;喜歡去撩有好感的小哥哥,但等他變得認真,猛烈地發起攻勢,我們卻害怕得立刻縮回保護殼裡;強烈地想要得到一個人,為 TA 付出了很多很多。最後終於如願以償地在一起,激情卻完全消失,對戀人不再有任何感覺。
每次都沉浸在對感情的幻想里,覺得這一段親密關係會很美好。可總在感情升華,雙方靠得更近時感覺不安,焦慮,想要逃避。突然覺得這種關係不是自己想要的,TA 並不適合自己。會立刻開始冷落對方,用最決絕的方式彼此傷害,不惜背上「玩弄感情」「冷酷無情」的罪名。為什麼兩情相悅帶來如此強烈的焦慮感,讓我們選擇切斷和戀人的情感連接?
愛到一半突然放棄的原因
1 感情打破防禦,讓我們產生無所遁形的恐慌
很多人無法放下防禦生活。他們習慣把自己關在防護罩里,隔著一堵牆和別人交流。這樣能保持一種局外人的冷靜:當我和你靠得沒那麼近,一顆心全放在你身上,就不會患得患失,輕易被你的一舉一動所影響。
低濃度的情感是他們偏愛的。讓自己快樂,又不至於完全淪陷進去越來越依賴對方;跟戀人擦出火花,卻不會失去分寸丟掉對感情的控制感。他們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以愛之名在一起,滿足的卻大多是自己的需要。感情就像一場遊戲,他們只想要玩得開心,至於和誰在一起沒那麼重要。
另一半安靜地存在那裡,滿足我們對愛情的幻想就好。當他真的走下「神壇」,開始展露出自己的個性,我們的恐慌開始了:戀人不再是幻想中任由捏造的白馬王子,而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可能表現得跟我們的想像很不一樣。當親密關係不斷深入,邊界感越來越模糊,失控感加劇了:自己無法再做純粹的感情玩家,開始在乎身邊陪伴的人是誰。在要失去「控制感」這層保護,暴露出內在的脆弱和不堪時,我們選擇聽從恐懼感拉響的警報,及時抽身離開。
2 習慣了自我限制,不敢讓自己太快樂
有一句台詞流傳很廣:「做人嘛,最重要的是開心啦。」愉悅自己, 似乎是人生的重要意義,是我們共同的追求。但如果某天,這份快樂達到極致:你深愛的人也一樣愛著你,埋藏在心底最隱秘的渴望實現了,我們又會如何呢?
可能會反問自己:我真的有資格這麼快樂嗎,這份感情怎會來得如此輕易?很多人從來都收斂自己的愉悅感,因為在過往的經歷里,極致的滿足並不被允許。就像小時候沉迷電視無法自拔,媽媽說:「正事還沒幹呢,趕緊做作業去。」遇到最愛的紅燒排骨忍不住一直吃,爸爸呵斥:「別整天吃肉,夾點青菜。」放飛自我總被拽回來,我們漸漸明白:糖只能要一顆,慢慢回味;太貪心的小孩會被打手心。
暗戀一個人的感覺,就像把糖放到嘴裡慢慢品;而喜歡的人也喜歡自己,就像突然被塞了大把大把的糖,並且得到保證說:「想吃多少吃多少,沒有任何問題。」雖然現實中很安全,我們內心仍然重複一個嚴厲的聲音:「再吃,就要被打手心了。」真要放開去喜歡對方,就像把根深蒂固的觀念推翻掉,跨越多年來壓在心裡的大山。曾經被打手的陰影,讓我們恐懼這樣做。情願在放縱自己之前遠遠躲開,不和腦海中的父母對抗,挑釁他們的權威。
3 低自尊水平,總想要證明自己不值得被愛
有些人深信自己是糟糕,不值得被愛的。因為浸泡在低自尊的狀態中太久,我們也習慣用這樣的思維去揣測戀人,覺得「TA 沒可能看上我啦」,默默地暗戀著對方。即便真的有一天,男神向自己表白,我們下意識地反應也會說捂住耳朵:「我不聽我不聽,你不是真的喜歡我。」
在痛苦和失望中生活了太久,就算看到一絲光亮,又怎麼敢把它當做真的呢。如果選擇去相信,希望的小火苗卻突然熄滅怎麼辦。飛上天堂又重重摔落的感覺,自己一次也不想去經歷。最保險的辦法,當然是在陷進去之前主動離開。心裡還是會抱有小小的幻想:如果他經歷了這樣的「作」還不離不棄,應該算值得信任吧。就算對方拍拍灰走開,也不過印證了當初的想法:看,這份好是假的,你不值得被喜歡。
當喜歡的人也喜歡自己,我們的心態如此矛盾:既不敢去相信,害怕期待落空,情願做斬斷感情的那個人;又希望對方不要走,能夠懂決絕背後的脆弱和恐慌,繼續做我們黑夜中的一束光。低自尊的狀態就像一個詛咒:我們渴望擺脫它。可當機會真的到來時,我們卻懷疑自己不能做到。會想盡辦法把對方「作」到放棄,一次又一次地證明自己是不值得被愛的,在低自尊的惡性循環越陷越深。
調整逃跑心態的方法
1 嘗試停留在缺乏控制感的狀態里,感受真實的親密關係
有時候想逃走,是因為內心缺乏安全的體驗,不敢相信放棄控制時仍然可以過得很好。我們可以給恐慌的自己做思想工作:「選擇去相信,有可能會被傷害,這種恐懼是真實並且可以理解的。但我能不能給自己機會去感受一下,接納 TA 是種怎樣的體驗?」看到並撫慰內心恐慌的小女孩,鼓勵她試著踏出第一步,真正去感受親密關係中自己和對方的狀態,這或許是轉變的契機。
2 讓自我獨立和成長,從原生家庭分化,慢慢放開內心的限制
有時候我們生理上發育成熟,內心卻停留在早年的客體關係中,仍然覺得自己是父母的一部分,不假思索地接受他們灌輸的觀點。小時候自己被教導不能貪吃,限制慾望的滿足。而在長大後,這種觀念也遷移到親密關係中,只敢獲得小小的享受,對於兩情相悅這樣超甜的糖,自己充滿了顧慮和恐懼,情願把它遠遠地丟開。只有認識到我們和父母是不同的個體,有權決定自己想過的生活,我們才不會畫地為牢,明明有一罐糖卻無法心安理得地享受。
3 調整消極的自我觀念,避免不斷地重複逃走的應對方式
把自己想得很糟糕,我們的思想和行為也會表現出消極的傾向,把親密關係變成互相傷害。雖然低自尊的狀態短期內難以調整,我們是否能努力尋找積極的「例外」,提醒自己現實中光亮的一面呢?當我們不斷設想糟糕的情況,可以提醒自己「嘿,你想了很多負面的東西啦。能不能來點好的呢,比如你身上吸引他的點是什麼?」嘗試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列下五到十個「我被他喜歡的點」。持續發現黑暗中「意外」的光亮,積極的自我認同,或許也在不知不覺中融入我們生命的故事裡。
查看知乎原文推薦閱讀:
※敘利亞政府又遭到重擊:中國開始著手準備了!
※跨過30歲,我開始回顧任性、揮霍的青春!超棒TED視頻:心理學家眼中20歲起的至關重要歲月
※17年開始, 家庭從窮變富, 錢財從無到有的4個生肖~
※「男人開始厭棄自己女人的四個表現」
※現在開始,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