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無量壽經 (第一四五集) 2003/7/14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145
主講人 : 淨空法師
大乘無量壽經 (第一四五集)
請掀開經本,科會第四十一面第八行,昨天講到十力,接著是無畏,十力四無畏。
「無畏」是肯定的語氣、真誠的語氣、決定的語氣,讓我們聽了之後能夠斷疑生信。「無畏」也叫做無所畏,這是說世尊在大眾當中說法泰然自在。我們一般凡夫,尤其是初學,在台下很會講話,上台就不會講,所以這講台上也要鍛煉。但是要做到像佛這樣無畏,就不是一樁容易事情。在過去一般人,尤其是來聽講經的、聽講學的,大概都有一點文化的基礎;換句話說,在從前人說都有一點文學的修養,縱然遇到講的人比較差一點,也能包容,也能原諒他。可是現在人已經沒有這個雅量了,不但沒有這個雅量,還有一批專門找麻煩的,聽眾當中,聽了之後專門找問題來難你,所以在外面講經說法,確實不是一樁容易事情。好在新加坡還好一點,大概你們年輕法師上來講經,不至於有人來找麻煩,但是其他場合當中就不能保證了。
尤其在外國,外國他們的風氣跟中國人不一樣,譬如這一個半小時的講座,他可能只讓你講一個小時,後面半個小時他們要提問題,要來解答,這是最普通的。也有隻讓你講半個小時,提問題解答的時候要給他一個小時,不太好應付!問問題的人很複雜,像佛經裡面講的幾種問幾乎都有,有的是真的沒聽懂,他來問你;有些時候他專門找麻煩的,你也要能應付,應付不了,他實在講他不跟你客氣,給你很難看,俗話說讓你下不了台。
我記得我第一次到香港講經,那邊的同學邀請我講《楞嚴經》,期限是四個月,每天講一個半小時(是兩個小時,我也忘記了),一九七七年的事情。我到香港那一天,住在中華佛教圖書館,館長暢懷法師晚上招待我吃飯,告訴我香港這法師來講經的一些一般的狀況,他說:凈空法師,你要做個心理準備。我說:怎麼樣?香港這邊聽經的風氣,第一天開講人很多,都來聽,最後一天圓滿大家也都來,有頭有尾,當中就不來了。他說:當中可能只有兩、三個人來聽,你心理上要有準備。我就跟他說,我說:我初學講經,沒有關係,沒有人,只要把板凳桌椅擺在那裡,我對桌椅板凳講就行。他說:那可以,那你沒有問題。
他說:還有,香港還有一批人專門找麻煩的,專門給法師們難看的,有好幾個。他說這個要小心,要留意。我說:好!這是有人來找麻煩,我們也能增長一點見識,多學一點東西,未嘗不是好事情。經一直講下去,好像天天人都是滿的,暢懷法師說:你的法緣不錯,法緣很殊勝。四個月都很順利的通過,那些找麻煩的人也常常來聽,到以後我都認識了,他們還請我吃飯,沒找我麻煩。所以這些,世尊,雖然是如來果地上的德能,我們應當要學習。
無所畏它分為四大類,就稱作四無所畏:第一個是「一切智無所畏」。換句話說,不但佛法你要真正去修學,要能夠契入境界;如果只是在經典註疏、文字表面上做功夫,這就困難了,你遇到這些找麻煩的人,你沒有辦法應付;同時一般普通的常識還要豐富。我自己得力之處,是從小喜歡讀書,看的東西很廣泛,因此常識很豐富,這到以後出來講經弘法,有很大的幫助。所以
所以「聖人無常師」,一切眾生都是我的老師,問題你會不會學,真正會學,在極樂世界六塵說法、六塵演法,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哪個不是老師?一切人是我的老師,一切動物植物、山河大地,沒有一樣不是老師,關鍵在自己會不會學,能不能在日常生活當中去體會,這樣子成就一切智。說到智慧,儒跟佛(也就是我們講的世間法跟出世間法)都重視。古人的教學目的就是開智慧,唯有智慧開了你才能解決問題,小,個人的問題,個人生活的問題,個人生死的問題;大,國家天下的問題,唯有真智慧才能解決。所以智慧才是寶!
智慧從哪裡來?智慧是從自性當中來的。一切眾生都有本性,在佛法裡面講稱為佛性、稱為法性,一切眾生統統都有。法性本具的德能,他的德就是智慧、能力、相好,他的能就是見聞覺知,能見、能聞、能覺、能知,這個德能是不生不滅的,佛法裡頭常講:在佛不增,在凡不減,無不是究竟圓滿的。這個究竟圓滿是事實,在諸佛菩薩(我們說菩薩都是講的法身大士),他們的德能顯示出來了,真的它有作用,他享受到了。我們凡夫,我們的德能跟佛是一樣的,但是這個德能完全隱沒了,不能現前,所以我們生活過得這麼苦!在六道裡頭還要受輪迴。這什麼原因?佛在經上跟我們講得很清楚,這是我們迷失了自性,也就是說迷失了自性本來具足的德能,迷失了。
佛用的言詞是迷失,並不是真的失了,什麼時候你覺悟了,你的智慧德能就恢復了,所以聖凡之間就是迷悟而已,凡夫覺悟就是佛菩薩,不覺則稱凡夫。於是世出世間聖賢的教學,教學的目的是什麼?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就是教的這個,不是教別的,教你覺悟。儒教學講求悟性,佛法對於悟性更重視了。
大乘經我們讀了不少,也學了不少年了,雖然自己沒有契入這個境界,佛所說的我們也能夠體會幾分,曉得這個意思。剛才有幾個同學來找我,大概跟我談了一個多小時,討論《楞嚴經》,《楞嚴經》上交光大師講的「舍識用根」。如果我們都會舍識用根,那不就各個都成佛了嗎?佛與法身菩薩跟我們不一樣的,就是他用根。根是六根當中的根性,六根的根性就是佛性,就是真如本性!在眼叫見,在耳叫聞,在鼻、舌、身叫覺,在意叫知,就是見聞覺知。諸佛如來法身菩薩他會用,我們也用!我們用了怎麼跟諸佛如來不一樣?我們用裡頭夾雜了。諸佛菩薩他不夾雜,他用的真的是純凈的見聞覺知。我們這個見聞覺知裡面夾雜什麼?夾雜妄想、夾雜分別、夾雜執著,這就搞壞了,這就變成凡夫!
佛菩薩的見像什麼?像一面鏡子,你看鏡子照外面照得清清楚楚,一絲毫不沾染,外面境界離開了,鏡子空空的,正在照的時候,鏡子還是空空如也,這就是佛菩薩。我們這個見像什麼?像照相機,底片,照一次落一個影子,再照一次又落一個影子,裡面就一塌糊塗。如果我們見色聞聲,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外頭境界清清楚楚,那是慧,那叫智照、叫照見,那是智慧的覺照。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是大定,一絲毫都不沾染。所以佛跟我們不一樣地方就在此地。
我們睜開眼睛,第一念,祖師大德常講第一念,第一念就是你還沒有起心動念,眼睛張開了你看外面,那個時候跟諸佛如來一樣,叫見性見。見性見,見色性,不叫色塵。見性見色性,就是禪宗裡面講的明心見性,非常可惜,到第二念就夾雜了。頭一念保不住,第二念就夾雜了,就起心動念了,就分別執著了,這一下就墮落了。所以我們常在大乘經上看到,佛眼睛看一切眾生都是諸佛如來,我們不懂,其實佛講的話是真話,為什麼?你六根起作用,念念都是第一念。念念都夾雜著二三,夾雜著二就是分別執著,夾雜三就加妄想,這樣才變成凡夫,把你自性裡面本有的智慧失掉了。
佛菩薩希望我們回頭、覺悟!一覺悟自性裡頭圓滿的智慧就現前了。所以要曉得妄想分別執著,這在大乘法里稱之為煩惱,妄想是無明煩惱,分別是塵沙煩惱,執著是見思煩惱。這三大類的煩惱,使我們迷失了自性的智慧德相,而不能夠證得。佛跟法身菩薩知道這個事實真相,所以他們用的功夫是怎麼用的?就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當中修定。怎麼個修?見色聞聲學著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學這個,大定!確確實實不再被外面境界影響,佛法講為境所轉,他不會被境所轉。這個轉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影響,不會被外面境界影響,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定慧等運,所以他的智慧是圓滿的。
無論你是學過的,還沒有學過的,只要一接觸就通達,就不會有障礙,為什麼?從自性裡頭流出來的。自性是圓滿的,自性沒有障礙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佛有這個能力,有究竟圓滿的智慧,無所不知。所以諸位在《大藏經》裡面你去看,有很多奇奇怪怪的經,佛說的。譬如說《放牛經》,問的人我相信他這是找麻煩的,釋迦牟尼佛肯定沒有放過牛,他王子出身,他怎麼放過牛?他問他放牛,你看看釋迦牟尼佛對於養牛、放牛要注意哪些事情,講得清清楚楚,好像他真的是很內行的一個放牛人,一個牧童一樣。你問他他就知道,他就跟你講得很清楚。我們要遇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就答不出來了,為什麼?沒有放過牛。這是一切智無所畏。
所以我們要求智慧,求智慧有程序的,要先求根本智,然後再成就後得智,這在佛法裡面祖祖相傳!我們不能不知道。什麼叫根本智?根本智叫無知。《般若經》上講的「般若無知,無所不知」,所以你要想成就無所不知,你要先求無知,無知是什麼?無知就是修定!所以現在求學的方法,永遠不會開智慧,為什麼?他不知道修根本智。沒有根本智哪來的後得智?諸位看看
古人教學,連儒家,儒家實在講受佛家的影響很大,根本智在什麼時候培養?童蒙。教學方法之妙,妙不可言。小孩在從前古時候古書上講的七歲上學,這小學不像我們現在的小學,從前的小學就是教的這個基本的生活規範,洒掃應對。確實小朋友沒有外國小朋友這麼活潑,為什麼?外國小朋友是玩耍遊戲,中國小朋友做功課,功課很多,教你要規矩,一舉一動、言語都要教;除這個之外,教你讀書。讀書不講解的,只教你讀、教你背誦,這是什麼?這就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
戒是什麼?戒是規矩,你讀書,坐著也好,站著也好,都有規矩,守規矩就是持戒。讓你讀書背書,你的心專註在課本上,不會去想東西,那就是定,用這個方法把所有一切妄想雜念給它打掉,所以是屬於修定。書本念得清清楚楚,字沒有念錯,句子沒有念顛倒,這是慧,這個慧就是根本智。所以你看從七歲開始,大概到十二、三歲,他確實心定了,該背的東西全都背熟了,都能記住了。
以前學校沒有中學,從小學就進入太學,太學就是大學,大學裡面講什麼東西?你從前小時候背的這些經現在給你開講,講解給你聽,跟你在一起研究討論,叫後得智;先背誦的時候那是根本智。所以我們看看古人,你看這個傳記裡面你所看到的,有智慧高的,十八、九歲就考中進士了,考中舉人、考中進士,政府就任命,他就做縣市長去了,他能把市政辦得有條有理,現在我們看小孩!他真有智慧,真有這個能力,從小就訓練著穩重。
現在的小朋友、年輕人絕對不比過去差,只是接受教育的方式不一樣,接受教育的內容不相同,確實不能跟從前人相比。從前就是民國初年,這不算太遠,民國十幾年的時候,十一、二歲小朋友寫的文章,現在大學文學院的學生,不要說寫不出來,看都看不懂,這講到是國文程度,這是一落不是千丈,萬丈!真有智慧。現在年輕人沒有智慧,他有的是常識,他常識很豐富,他沒有智慧。智慧是判斷是非邪正、利害得失,他有這個能力判斷,那叫智慧,現在這個時代的人已經沒有了。所以佛法裡面求智慧,還是用這個老方法「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不用這個方法,實在講想不出第二個方法來,能夠有效的幫助大家成就定慧,真的沒有法子。
現在這個世界上,魔來擾亂!我們受魔的害,幾乎每個人都沒有法子避免。最大的魔王是什麼人?是你家裡的電視。現在還有比這個更厲害的,是那個網路,你們家裡一些小朋友、做學生的天天在上網,那個比電視還厲害。這個魔王可以消滅這個世界,給這個世界帶來末日,不得了!新加坡政府還算不錯,對於這個電視管得還比較嚴一點,你說在美國,美國你這電視一打開,一百多個台,亂七八糟,日夜不間斷!新加坡這點還有控制。說世界沒有末日、世界沒有災難,不可能。到什麼時候沒有災難,這個末日能化解?這個世界上電視沒有了,網路沒有了,那這天下太平了。這些東西天天在擾亂人心,給你訊息都是邪知邪見,哪來的智慧?
早年,這好像是八八年,一九八八年我第一次回到中國去訪問,趙朴老跟我談到中國固有文化的問題。那個時候還有幾個老人都很擔憂,希望能辦一個學校,能夠培訓中國固有文化,培訓這樣的人才,以後不知道有沒有落實?這很重要。但是究竟能不能收到效果,那還是有問題,那就要看緣分。就是你收來這些學生,能不能真正守規矩,遵守古人教學的理念,就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能夠把外緣都斷掉。這個外緣最重要的,我們常講不看報紙、不看雜誌,廣播電視這學校裡頭統統沒有,他心才能定得下來。這樣訓練至少得十年以上,你的心真定了,智慧開了,有能力辨別是非善惡了,那你出去不要緊了,你什麼都可以接觸。你有能力辨別邪正,有能力辨別是非,你自己可以不受其害,沒有這個能力不行!
所以無論是世間跟出世間法,要學一定是一門深入。初學不是別的,初學修定慧,初學不能研究。為什麼?研究是用心意識,用心意識那就是妄想分別執著。不要說是佛法,世間聖人的教誨都是從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自性流露出來我們稱它為真言,純真無妄。我們用妄想怎麼能夠體會到它的真正的意思?像開經偈上講的「願解如來真實義」,你怎麼能體會得到?你用定慧就體會到了,你用妄想分別執著體會不到。所以不能不懂得根本智,不能不重視修學根本智。
真正的根本智就是心地的純凈純善,凈生慧,善生福,你福慧就能現前。你不在這上下功夫,你的福慧從哪來?智慧開了,就是你有定有慧了,然後出去參學。這個參學就是什麼都可以接觸了,一切人可以接觸,一切事、一切物都可以接觸,你智慧開了,接觸成就你的後得智。後得智是無所不知,那個時候學東西快,一接觸就通達、就明了。所以我們在傳記上看到龍樹菩薩學佛,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他三個月就學完了,什麼原因?智慧現前!他有根本智。
龍樹菩薩三個月把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東西統統學完,能不能相信?能。憑什麼相信?我們中國也出了一個人,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他不認識字,世出世間法他都沒有接觸過,他的心純凈純善。純凈純善的心他就起作用了,這大乘經典他沒接觸過,他不認識字,你念給他聽,你一念他就懂,他跟你講解講得頭頭是道。所以龍樹菩薩三個月能通釋迦牟尼佛的《大藏經》,我們相信,像惠能那樣就行了。那是什麼原因?人家根本智成就了。所以根本智就是定慧,戒在定中,定共戒,智慧開的時候,道共戒,沒有一樣不圓滿。入這種境界,當然跟大眾相處泰然無畏,真正能幫助一切眾生解決疑難雜症。這是第一種。
第二種「漏盡無所畏」,這個漏是煩惱的代名詞,漏盡就是煩惱斷盡了,這是屬於德行,前面是屬於學問。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現前,煩惱斷儘是成就了德行。處眾沒有畏懼之心,佛教導我們從什麼地方下手?從斷煩惱下手。四弘誓願,不但是一切諸佛如來的弘願的綱領,也是一切諸佛從初發心到成無上道修學的次第。第一個要發願,願以導行,引導你修行,所以願很重要!佛法講發願,世間人講立志,人要沒有志,這個人一生必定沒有成就;你有志向,你有一個目標、有一個方向,你能夠堅持不改變,你一定會有成就。
所以佛要我們發願,第一個願度眾生,「眾生無邊誓願度」,那個度,古人說度,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幫助、協助,他有苦難幫助他解決,幫助他破迷開悟,這是佛法對於一切眾生最重要的一個科目,幫助眾生開悟!其他的全是附帶的,這是教學主要的目標。教學有沒有成績,有沒有效果,就看你所教的這些學生他有沒有覺悟。覺悟那就是佛菩薩,我們世俗人講修行證果了。
所謂證果,就是證得圓滿的智慧,證得圓滿的能力,證得圓滿的相好(這個相好就是我們世間人講的福報),這都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不是從外來的。迷失了自性,這三種德能就失掉了,這個失掉不是真的失掉,迷失,什麼時候覺悟,什麼時候就發現,德能它就會現前了。佛教我們發這個願,願發了之後,你要能落實。這個願不是空願,你要兌現,要兌現就是先要成就自己,自己不能成就,怎麼能幫助別人?這就說了,我要度眾生,先要度自己,自己得度之後,你才有能力度別人。
度自己從哪裡下手?從斷煩惱下手,「煩惱無盡誓願斷」,所以根本智就是斷煩惱,「法門無量誓願學」,那是後得智。斷煩惱目標就是恢復清凈心,特別是凈土宗,凈土宗就是修清凈心,心凈則佛土凈。佛法的修學,最高的指導原則就是覺正凈,禪宗、性宗是從覺門入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覺悟了,心地當然清凈,當然是正知正見。但是覺門不是一般人能走的,古德常常跟我們講,那是上根利智,中下根性的人不行,這個路走不通!在法上講,那是「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我們程度不等,我們沒有那麼高的天分,學那個法門有困難。
第二個就是教下,教下走正門,正門是正知正見。在中國佛教裡面,除了禪宗,除了密宗、凈土宗,都是屬於教下。教下就是教科書很多,慢慢來,由淺而深,慢慢把你提升。在這個裡面我們又要知道,世尊在經上跟我們講,《戒經》裡頭就有,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這是對教下講的。你從哪裡學起?從小乘然後進入大乘,這個意思就是按部就班。像你上學念書,你要從小學念起,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漸次向上提升,這是佛的教誨。沒有學小乘就學大乘,佛說的無有是處,你不可能有成就。這是教下。宗門裡面那個不談小乘,為什麼?他收的學生是天才兒童,不是普通人,是上上根人,他可以不要按部就班,那是一步登天的,這種人太少了。教下就得按部就班。
所以佛教傳到中國來,在隋唐時代,俱舍宗、成實宗是小乘。但是小乘的壽命不長,唐朝中葉之後就衰了,所以現在在中國已經沒有小乘了,《大藏經》裡頭有小乘經,《四阿含》是小乘經,沒人學了,就直接都學大乘了。這什麼原因?中國修學大乘,無論在家出家的,成績非凡,釋迦牟尼佛講的話是不是不靈?不是的。中國過去無論在家出家修學大乘法的,在沒有學佛之前,都有儒家、道家的基礎,所以儒跟道代替了小乘,用這個基礎沒有問題。
實在說儒跟道的境界比小乘還要高,進入大乘那非常方便。但是在今天難題來了,為什麼?儒道都沒有了,四書五經誰念過?諸子百家有幾個人涉獵過?這樣一來儒沒有、道沒有,小乘也沒有,所以直接入大乘,搞一輩子也搞不出一個名堂出來,問題在這些地方,我們得要清楚。
往年,我在台中跟李炳南老居士學經教,老居士跟我們講四書,跟我們講《禮記》,跟我們講《古文觀止》,儒家的。每個星期儒家的課程上一堂三個小時,佛法也是一堂三個小時,分量相等,同時並進。我在台中十年,十年如一日。《古文觀止》一個星期講一篇,十年把《古文觀止》講完了,三百多篇;《禮記》選講,四書跟我們講過《大學》、《中庸》、《論語》。無非是用這些東西來代替小乘,這是我們學佛不能不知道的。
那麼修凈土?凈土是個特別法門,不需要,只要你死心塌地老實念佛就成功了。所以教下是從正門進去的,覺正凈,正知正見,這三皈依裡頭皈依法,法是正知正見。我們凈土宗跟密宗,都是從凈門進去的,修清凈心,所以這是個特別法門,總要記住「心凈則佛土凈」。我們修凈土,常常想到心要清凈,身要清凈,身心清凈,我們生活環境自然就清凈。
你要真正做到清凈,你一定要防止污染,所以電視、報紙決定不能看,心會清凈。我有幾十年都沒有看報紙,沒有看雜誌,你問我今天是幾月幾號、星期幾,我都不知道,我要問別人今天是幾號,我都不曉得。天下事都不知道,天天世界太平,沒事,人家問我,沒事,世界很太平、很安定。那些東西一看,不就亂了!你們住亂世,我住凈土!這個凈土跟五濁惡世是在一起的,你只要不接觸,這裡就是凈土。中峰禪師在《三時繫念》開示裡面講「凈土即此方,此方即凈土」。沒錯!我可以作證明。沒有必要認識的人不要認識,古人講的,「知事多時煩惱多,識人多處是非多」。生活愈簡單愈好,對於我們修清凈心、修凈土大有幫助。
蓮池大師給我們很大的啟示,他年輕的時候好學,喜歡讀書,學佛之後也是廣學多聞,到年歲大了覺悟了,把以前所學的統統放下,一部《阿彌陀經》,一句六字洪名,他也往生了,真正放得下了。前天我聽我們培訓班幾個同學來跟我講,剛剛好林長也在,談到普陀山有一個老法師,這個老法師也是廣學多聞,在大陸上人家稱他作活字典,晚年統統放下了,把他所學的是再也不問了,一句佛號念到底,好像是去年還是前年往生的,瑞相希有,真正能放得下,這是真聰明人。
所以現在末法時期,自己要想真正成就,要懂得怎樣避開這種染污的根源,自己要懂得怎麼避開,一心念佛比什麼都重要。印光大師跟我們講的修學的原則「敦倫盡分,閑邪存誠,信願念佛,求生凈土」,這十六個字,我們能守定了,沒有一個不成就的。能夠把一切外緣避開,這是斷煩惱最重要的方法。
第三種無畏是說「障道無所畏」,這是屬於後得智。也就是說一切眾生他們所修學的法門,學的不能成就,為什麼不能成就?他有障礙。這種障礙他自己肯定不知道,如果自己知道,他就會把這個障礙排除,那他就能成功了。自己有病不知道病,他才會死!自己有病知道病,他會求醫,他身體能康復,所以最怕的自己有病不知道,這麻煩事情大了。佛知道,所以遇到佛的時候,佛都能把它講清楚、講明白,你的障礙在哪裡;你能夠把障礙排除,你的問題解決了。
這樁事情,我初學佛的時候,那時候沒出家,章嘉大師告訴我,他說: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我們從年輕聽到這個話很興奮,有求必應。然
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所以我學佛這五十二年了,這麼多年當中,老師講的這個話很靈,我試驗幾十次都不止,確實沒有一次是讓我失望的,真的是有求必應。我們所求的,總不外一個是自利,自利是自己修學,希望功夫境界都能提升。另外一個就是弘法利生,幫助社會大眾。尤其是現在社會動亂,災難頻繁,我們要怎樣盡心儘力幫助這個世間化解災難,都有不可思議的感應。
第四種無畏是說「盡苦道無所畏」,這也是屬於後得智。這一條什麼意思?就是對治煩惱,也就是怎樣解決苦難,佛有這個智慧,佛有這個能力,在大眾當中講解這一些道理方法,他沒有畏懼,他所講的都是真理。今天的確這個災難幾乎我們每個人都能夠感覺得到,真的是世界大亂,有史以來從來沒有遇到過的。這個災難的根源從哪來的?就佛法上來說,迷失了本性。自己本性本來具足的智慧德能統統沒有了,於是一切眾生隨順自己的煩惱,隨順自己的貪瞋痴慢,所作所為違背自性,災難就現前了。造作一切不善業,自自然然感召不善的果報,這佛法裡頭跟我們講的。
在中國,傳統以儒家為代表,若從儒家那兒講,今天這個世界的災難,從一切眾生不懂得孝道、不懂得悌道而來的。八德裡頭「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最重要的是孝悌,孝是對父母,悌是對老師,悌是弟子、學生怎麼樣對老師,所以中國的文化建立在孝道跟師道的基礎上。今天孝道沒有了,師道沒有了,人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違背了道德。道就是我們在講席裡頭常常說的,人與人的關係,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人與天地鬼神的關係,這叫道!這個關係都清楚、都明了、都處得很好,那是德。總的來說,平等對待,和睦相處。
孝悌,聖人講孝悌,意義深廣無盡,我們在大乘經教裡面就看到了,《菩薩戒經》佛告訴我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把孝順父母的這個心,這個孝順推廣到一切眾生,孝敬遍法界虛空界,但是一定從父母開始,把對父母那一種孝順心、孝順的行為發揚光大,展開到能對一切眾生盡孝。又說:一切眾生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一切眾生既然是未來諸佛,佛是我們的老師,悌道也是遍法界虛空界。對老師尊敬,要對一切眾生尊敬,對父母孝順,對一切眾生孝順。
如果我們以孝順心、恭敬心對一切眾生,這個世界不就跟極樂世界一樣了嗎?不就跟華藏一樣嗎?所以從這個地方我們能看出,這一切動亂、災禍的根本因由在什麼地方,你就不難明了了。所以要挽救現前的劫難,沒有別的,還是要從道德上來下功夫,要自己覺悟,這是真正的關鍵。自己覺悟了,你才能行道德,你才能得到道德的受用;自己不覺悟,要是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你就會受到苦難。
在現前,我們學佛的人,學佛的人總是開始覺悟了,佛在經教上常常教導我們「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這一句話釋迦牟尼佛一生不知道說過多少萬遍,我們在經上常常看到,這句話太重要了。「受」是接受,佛陀對我們的教誨,我們要接受;「持」是保持,不能失去,換句話說,天天要做,依教奉行;「讀誦」,溫故知新,對經典天天要讀,一遍有一遍的悟處,一定把自己的境界向上提升。最重要的「為人演說」,你看不是為自己,為別人,演是表演,做出來給別人看,別人來問的時候,詳細的跟他解說。最重要的是身教,演是身教。
現在社會上,我們看到年輕人不知道孝順父母,我們要做出孝順父母的樣子給他看,這就是演。所以有人問我:你們學佛學什麼?我就跟他講:演戲!社會哪些毛病,我們表演,學生不知道尊師重道,我們來表演尊師重道,做給他看。看看社會上哪些毛病,我們對症下藥,現在的人不仁不義,我們要做出仁義;現在人不知道恩,不曉得報恩,我們要知恩報恩,處處做給他看。要有行動才行,沒有行動空口說,人家不相信,他懷疑,要做出來給人看。
現在年輕人,說老實話,連父母都沒有了,哪裡還有祖宗的觀念!所以我們這些年來,常常想著建一個祖宗紀念堂,春秋我們來舉行祭祖。去年我們在香港建了一個祖先紀念堂,我們的名稱是中華民族萬姓先祖紀念堂,中國的姓氏不是百家姓!兩萬兩千多個姓氏。現在我們找到的有一萬兩千多,大概還有一萬個姓氏我們還沒有找到,中國現在有人專門在調查這個事情。所以我們現在這個祖先堂裡面供的牌位是一萬兩千多,一萬兩千六百多個牌位。春秋我們舉行祭祖,這都是表演給社會大眾看的,我們不忘祖先。祖先紀念堂,平常我們在那個地方就做為誦經念佛的場所,我們以誦經念佛供養我們的祖先。
這香港第一個建好了,現在我們第二個在澳洲我們凈宗學院新建一個祖先紀念堂。因為澳洲土地容易取得,所以這個紀念堂比香港那個要莊嚴多了,我們做的是小的牌位,小牌位一萬多個牌位,九月份,這個牌位在中國做的,九月份就可以運到澳洲了,將來布置起來很好看,在那個地方提倡祭祖,要做!我們規模不大,我們遵守印光大師的教誨,小道場,不要搞得很大,人數也不要太多,所以我們將來裡面這出家住眾不超過二十個人,遵守印光大師的教誨。
下半年學院就開始招生了,我們的學生只招十個人,這十個學生,大概有十倍的人為一個人服務,來供養他,希望他自己好好的學習,學習經教。他可以什麼事都不要管,每天只管研究你的經,到時候上台講給我們大家聽,講得我們不滿意,你就得下台,你把位子讓給別人。我們名額有限,名額只有十個人,你不能占這個位子。你要想占這個位子,你要去拚命,你要去努力,要斷煩惱、要斷習氣,要成就自己真實的學問,將來續佛慧命。這佛法常住世間,都要靠你們這幾個人,所以我們全心全力供養,恭敬供養,就是說你接受這份供養,你要對得起人,你要拿出成績出來。
我們的堂口只有三個,三個,我們報老師的恩,報護法的恩。現在這個社會說起來都是很痛心,忘恩負義,我們特別標榜「受人滴水之恩,常思湧泉為報」。別人對我們有好處,哪怕這個好處只有一天,過去相處有一天他對我很好,以後他對我不好了,我只記他一天的好處,他對我不好,忘得乾乾淨淨,我念念要報這一天他對我好的恩,我們要這樣提倡。希望我們的心,這要懂得道理,我們心裏面要放一切眾生最好的、最善的、最真的,放在我們心上;眾生的不善,眾生的一些惡業,決定不放在自己心上,培養自己的純凈純善,都要做給人看,為什麼?現在人不懂這個道理,一切眾生的善他不要,一切眾生的惡統統裝進去,所以他那個心變成垃圾桶,專門收一切眾生不善的,這將來的果報是三途地獄。
所以要聰明!不能害自己,對自己要好一點,要善待自己,自己心裡頭絕對不收別人的垃圾。不但口不說,念頭都沒有,養成自己的純凈純善,身心健康。你看我這是這麼大的年歲了,我現在覺得身體一年比一年好,無論在精神、在體力上,確實比去年、前年好太多了。你要問什麼原因?大概就是我這個心裏面專門收集善的,垃圾東西全部清出去了,都沒有了。學佛,要覺悟!覺悟的人善待自己,善待自己從這個地方下手。
我們學院,澳洲凈宗學院訂的是十月十二號舉行開幕典禮,我們也歡迎這邊同學組團到那邊去參觀。這個「十力無畏聲」我們就介紹到此地。再看底下一句:
【或聞無性無作無我聲。】
它這個每一句裡頭意思都非常非常的豐富,真的字字都像一個題目一樣,文章是作不盡的。『無性』,這個性當作體講,《法華經》上說:知諸法常無性。那個意思就是一切諸法沒有實體,這是了解事實真相,一切諸法沒有實體,無自性。譬如像這一塊毛巾,這也是一法,它有沒有實體?它沒有。我們線頭拆開,一拉開是一條線,所以它沒有實體。那個線你再給它一分析,它是纖維織的。所以這個很容易體會,這一分析,它都是眾緣和合現的相,這個毛巾是緣生的。佛法裡頭常講「緣起性空」,所以它沒有實體,它的體是空的,緣起性空,這就是無性的意思。但是緣起性空,那個性空實在講就是真正的法性,無性之性就是法性,一切萬法都離不開這個原則。
法相唯識裡面講,它講三種無性:相無性、生無性、勝義無性。那你記住,無性之性就是法性。如果沒有法性,因緣和合怎麼能和合得起來?我們這個宇宙萬有,相有性空,相有,這個有是幻有不是真有。佛法裡面講真妄,它的定義,真是永恆的,那是真的;凡是有變化的,那是假的。用這個標準來觀察,所有一切動物,人是動物,包括人,所有一切動物有生老病死,那就不是真的,真的永遠不變。所以動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也不是真的;礦物,我們講的星球有成住壞空。你要用佛法這個標準來觀察,所有一切萬事萬法都不是真的,《金剛經》上才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什麼叫有為法?有為法就是有生有滅,有生有滅的法就叫有為法,包括我們起心動念。所以八識是有為法,你的念頭是一個念頭起、一個念頭滅,前念滅後念又生了,你的念頭是生滅法。我們現在的話說,從精神到物質統統是生滅法,生滅法裡頭有個不生不滅的法,那是真的。不生不滅在哪裡?就在我們身上。所以你要知道這個秘訣,你就很歡喜,為什麼?沒有生死。生死是另外一部分,真正那一部分沒有生死,這個不生不滅是六根的根性,就是見聞覺知,這是永遠沒有生滅的。
我們這個身是五陰身,色受想行識,色受想行識這是緣生之法,它有生滅,我們的見聞覺知不會隨它生滅。見聞覺知很難懂,它是真的,它沒有生滅,它也沒有來去。我們用個比喻來說,諸位從比喻裡面去思惟,這個見聞覺知,不生不滅東西,好像我們現在的電,電波,它普遍在空間,它沒有來去。我們身體像什麼?身體像一個收音機,我們打開頻道的時候,很多東西我們都能夠聽到,能收到,就好像這個機器一樣,我們機器無論搬到哪個地方,打開統統都能收到。見聞覺知這個真性,法性、佛性就像電波一樣,它是周遍在虛空法界,所以它沒有來去。什麼時候你這個機器形成了,造的形成了你就能收到。
我們這個身體像個機器一樣,我們這個機器也能產生能力,能什麼?能收也能放,也能夠播放。我們播放出去這個波也是周遍虛空法界,這個波是什麼?我們今天講的思想波,起心動念!所以我們起心動念,再微弱的念頭、微細的念頭,諸佛菩薩都能接收到。他們的意念我們接收不到,什麼原因?他們的機器非常靈活,能收到我們的,我們這個機器故障太多了,收不到他的;不是收不到,是機器不靈。這個機器怎麼不靈?裡面有妄想分別執著障礙住了。所以去掉妄想分別執著,諸佛菩薩點點滴滴我們也能夠收到。所以說來說去,說到最後這個清凈心重要!無性之性就是法性,就是真如自性。
這下面又講了一個『無作』,無作的意思跟「無為」相同,就是無因緣造作的意思。清涼大師在《華嚴經》註解裡頭講,有所作為,所以叫做有為,有為是無常。無作無為,那就叫做無為,無為是常。這個意思很深,很多人把意思錯會了。佛出現在世間,這是三千年前示現在印度,八相成道,這八相成道是有作還是無作?有為還是無為?釋迦牟尼佛示現成等正覺之後,為我們講經講了三百餘會四十九年,這是有作是無作?是有為是無為?跟諸位說,佛的示現,佛的講經說法都是無作。這個我們就不懂了,怎麼都是無作?他的示現從來沒有起過念頭,就是說他從來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起心、沒有動念,這就叫作而無作,為而無為,說而無說,無說而說。
我們還是不好懂。世尊當年在世有人問過這些,佛就舉個比喻告訴他,他說你看到那個磬,你敲它一下,它馬上就響了,它那個響是有作還是無作?是有為還是無為?它真的響了。那個磬是不是你敲我一下,我趕快響一響?它沒有這個念頭。諸佛如來應化在世間,就像磬跟木魚一樣,你敲它,感,它就有應,它是感應,它決定沒有通過思惟。
我們今天講這個有為,就是你有妄想分別執著,就是有為,你沒有妄想分別執著,無為。所以無為辦的事情辦得圓滿,一絲毫過失都沒有。我們人一天到晚辦事愈辦愈糟,為什麼?我們是有為,我們是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所以愈搞愈糟。諸佛菩薩來辦事,樣樣辦得那麼圓滿,辦得那麼好,就是說他沒有妄想、沒有執著、沒有分別,這叫無作,無作才妙!無作才是真正究竟圓滿,無作才能普度眾生,有作,度自己都度不了,這個道理就很深了。
所以真正修學大乘的人,最低的修學的標準,是《金剛經》上講的破四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那你要問:那是什麼程度的人?《金剛經》上告訴你,很清楚,須陀洹!須陀洹已經沒有四相了,須陀洹是小乘初果。換句話說,我們還要有妄想分別執著,你就肯定沒有能達到須陀洹的境界,須陀洹境界已經無我了。我常常勉勵同學,我們至少要做到放下自私自利。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五欲六塵,放下貪瞋痴慢,還不等於須陀洹,因為須陀洹無我了,我們還是有,只是放下而已,難!所以不念佛、不求阿彌陀佛來接引,這是一點辦法都沒有。
大乘經教理論好,方法也妙,境界更是高超,我們很不容易做到,唯一能做的:老實念佛、求生凈土。到西方極樂世界,其實不要到,佛來接引的時候,以佛光加持,以音聲加持,佛的光音加持,我們的業障就消掉了,大幅度的消掉了。所以什麼事情,想學的東西太多了,到極樂世界再學,不要在這個地方耽誤時間,這個地方好好念佛,比什麼都重要。好,今天時間到了。
推薦閱讀: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講記.凈空法師{57}-[59]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 (第七十四集) 1996/4 美國聖荷西 檔名:02-031-0074
※正法:【六波羅蜜】 具足十法修行屍羅波羅蜜
※《大乘學佛入門百問》之二
※大乘無量壽經 (第七十九集) 2000/3/11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