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名茶訪問記:三、肉桂、水仙的崛起和天心岩茶村的資源
武夷名茶訪問記:三、肉桂、水仙的崛起和天心岩茶村的資源 - 三聯生活周刊
- 子;名叢奇種;武夷肉桂;武夷水仙
- 二、武夷山大紅袍:比傳說更神秘的現實
- 三、拼配的大紅袍與武夷名叢的衰落
- 四、肉桂、水仙的崛起和天心岩茶村的資源
- 五、金駿眉:向最新最神秘的武夷山 新名茶出發
武夷山景區禁止車輛入內,可是茶農家的車例外,因為不少茶農的山場就在核心點,不可能不讓他們開車做業,尤其是生產的時候,一家一天要運幾百斤青葉出來,不可能靠人力挑,那成本就會再增加幾倍。 走過天心寺的時候,翁建昌告訴我,1976年前,廟裡的和尚只剩了一個,所有廟房都是他們村的住宅,現在他們搬家了,這些房產又回歸了廟宇,僧侶們把當年的村民住房改建成了茶葉工廠,也要做茶銷售。經過的時候,一個穿黃色袍子的僧人正在和一位商人講價,說是商人想包今年寺廟產的所有茶葉,其實也不奇怪,天心寺種茶歷史悠久,大紅袍從前就是寺產。 穿過天心寺,往背後的山坡上奮力爬去,就是翁家的山場了,武夷山的岩石陡峭,山場也非常不成片,翁家雖然有50多畝地,可是至少分成了十幾片,依靠著岩石下面的小塊土地,地上有很多碎石,翁建昌告訴我們,這既是分化下來的碎岩石,只有這種土地上生長出來的岩茶才有很重的韻味。「外山茶別看土地肥沃,可是那些黃泥地容易板結,對茶樹不好。那些茶樹看著好看,收穫量也是我們的幾倍,可是質量就是不行。」 山頭不僅土不多,而且樹叢茂盛。「這又是一大好處,茶樹不見天日不行,可是總曬也不行,所以我們這裡的茶葉質量好。」一片巨大的岩石下面,有一分地左右的矮小的茶樹與翁家大片的肉桂看似不太一樣,翁建昌誇獎我們的眼力,原來這就是「半天腰」,只能生長在最高處,傳說中是鳥將茶籽銜往上面,然後再生長而成的,一種產量稀少的名叢。「我從80年代開始培植,也是想做些不一樣的茶葉,不過產量稀少,一年才幾斤,基本上不能在市場上銷售。」 上次台灣茶客來的時候,說是5000元一斤,他全部要了。2008年風調雨順,翁家一共產了8斤半天腰,果然全被包走。我們下來後喝到一泡2009年的半天腰,說來也真奇怪,同是岩茶,這種喝起來顯得很年輕,但是那香味卻又融在水中,舌頭下面生出甘甜來。翁建昌說:都是他做的,可是2009年的遠不如2008年出產的,香味不濃厚。所以價錢不高。 茶種好,必須還得做得好,這在武夷山是老生常談了。翁建昌和徐茂興一樣,強調做茶時候的搖青,其實是氨基酸類物質如何表現的過程,從葉脈集中到葉片,翁建昌說:這還真不是人力能決定的,有時候盡心儘力,還做不好。2008年天氣特別乾燥,一天雨沒下,「那年做的茶葉,真是好」。靠空調之類的東西來控制,在岩茶村至今沒實現,他們說,那樣做出來的茶,風味不佳,糟蹋了岩茶村特別山場里的好原料。 徐茂興經常跑到岩茶村做茶,他的經驗使,絕對不能太累,許多茶農現在僱傭工人做茶,最高的工錢已經到了十幾天1萬或幾萬元,可是徐茂興和翁建昌都不用,不是為了省錢,而是不相信別人,「畢竟自己做的最精心」。 而且,翁建昌也不做外面的茶葉,因為自己家的產量已經夠大,再做外面的,常常人累死了,做出的茶葉質量不好,照樣賣不出高價。從4月下旬到5月中旬,是岩茶採摘的時候,幾乎每天連續工作,根本休息不得。 除了搖青,翁建昌覺得焙火也是手工活,極關鍵,能夠把茶葉的香味定型下來。好在他岳父是當年茶科所的老師傅,焙火技術很好,敢於用猛火,又不會把茶葉做出焦味,外面請的工人300元一天,還不一定能做出那種火候來。 向他請教為什麼北京市場上的岩茶焦炭味道嚴重時,他說,那些事電焙的產物,正岩茶從來不用電焙,而是用荔枝木來焙,做出的茶能發揮本來的香氣,這才明白,那種焦炭味道眼中的所謂岩茶,是想借這種厚味來掩飾茶葉其他味道的不足。他說,「肯定是外山茶」。 正岩茶的行情起起落落,去年前年,翁家的年收入都是40萬元左右。「不過刨去人工,就少了一半。採茶女工的工資現在是每天百元左右,雖然做茶是自己,可是一些體力活還是請人做,又去掉一些。」一到3月下旬,江西上饒地帶的農民就開始聯繫岩茶村的村民,看看主家是不是還需要他們來,工錢多少等等,翁建昌也接到幾個電話,岩茶村的村民小農場主的身份顯露無遺。 32歲的汪天林同樣是岩茶村的村民,他家裡有幾塊肉桂優勝獎的獎牌,從2006年開始,岩茶村開始搞茶王賽。「我次次都參加,一共要交上去22斤茶葉,評比用2斤,剩下的被村裡包銷了,如果能評上狀元,就很合算,因為包銷價格就很高。可是我評來評去都是優秀獎。」不過也不簡單了,每次參加的有80多家,最後評上的只有10家左右。「其實我擅長做水仙。」汪天林笑道,水仙輕鬆,搖青的時候不用花力氣,而肉桂屬於力氣活,連續做半個月下來,人能瘦掉十幾斤。 岩茶村會不會有龍井村那種現象,村民們在家裡賣茶,但是賣的很多事搜集來的茶葉,而不是自己家山場所產的茶葉?汪天林說前些年有過,而且還為數不少,把外山茶弄來當正岩茶賣。可是很快就賣不出去了,一大原因是,岩茶的買家都是行家,往往一喝就知道有沒有岩韻,那種特殊的棕葉、石頭和青苔的複雜混合味道,是外面出產的茶葉怎麼都模仿不出來的。——《三聯生活周刊》王愷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