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艾灸的操作要求與取穴

艾灸的操作要求與取穴

編輯:aigo  來源:http://www.e-ebuy.com 欄目:艾灸療法

一、艾炙療法 取穴

    保健取穴——通常選用8-10個穴位

    年老體弱者和兒童——選用5-7個穴位

    註:原則上少而精,穴位不能多而雜

二、艾炙療法 時間

    調理方每次施灸20-30分鐘;基本方30-40分鐘;特殊穴,如阿是穴或重要學位可適當延長至5-10分鐘。

註:阿是穴是指疼痛點

三、艾炙療法 施灸順序

    先背後腹,先上後下,先左後右,先陽後陰,先溫灸命門穴。

四、灸量(一)  宜灸量大宜多:

    成年體壯者

    新病者

 病重病急者

    實熱疼痛

    病在臟腑

    穴位在腹背四肢(如:肚子痛等)

    有受灸經驗者

    氣候寒冷

(二) 灸量宜少宜小

    婦女、兒童各年體弱者

    久病者

    病輕病緩

    虛寒麻木

    病在四肢頭頂(如頭痛等)

    穴位在頭頂、手足末梢

    無受灸經驗

    天氣炎熱

    註:命門:是補陽氣的重要部位。

五、艾灸穴的組方

(一) 基本方:即以增強體質、提高抗病能力為主

    基本方本著穴位少而精、簡便易行、便於掌握的原則,共選取命門、腎腧、中脘、神闕四穴位。

    命門穴為生命的門戶,元氣之根,能促進臟腑的生理功能。

    腎腧穴是腎氣輸注之處,可直接調理腎氣。

    中脘穴是胃氣在腹部所彙集的地方,具有調胃和中、健脾化濕的作用。

    神闕穴為人脈經穴,為人體生命之根蒂,先天精氣進去之處,具有溫腎健脾、補益元氣的作用。

(二) 調理方:即針對不同的癥候而設,採用辯證取穴的方法。

六、艾灸禁忌及注意事項

    面部、眼球部、孕婦的下腹部及腰骶部,有出血傾向者不宜灸;

    女生經期不宜灸;

    熱性病、急性炎症部位不宜灸;

    空腹、餐後(1小時內)不宜灸;

    施灸前和施灸完畢後,喝一杯溫開水(一定要溫水或溫水以上);

    施灸後2小時內不要洗冷水澡和游泳,以免降低施灸效果。

七、亞健康調理

(一) 基本方(命門、腎腧、中脘、神闕)

 命門:位置——在第2腰椎下

    主治——遺精、陽痿、月經不調(出現這些癥狀主要是因為人的陽氣不夠)

腎腧:位置——在第2腰椎旁開1.5寸

    主治——腎病、耳聾、耳鳴、陽痿、泌尿系統病、遺精、腎虛氣喘(指不能快走),有全身強壯作用

中脘:位置——臍上四寸

    主治——胃痛、嘔吐、腹脹、腹瀉、消化不良、胃下垂、肝炎

神闕:位置——當臍中央

    主治——虛脫症、胃腸病、泄瀉(特虛、鬧肚子總是不好)、霍亂(一種2號病毒,現狀:上吐下瀉止不住;如:瘟疫)

註:如果是女性另加關元穴。

關元:位置——臍下1寸

    主治——虛脫症、縮陽症、產後出血、遺精、遺尿、白帶多、痛經、全身強壯要穴,具有滋陰填精、溫腎壯陽的作用

    治療痛經:在月經前一周和後一周,灸1次(1次為一個療程);痛經嚴重者可灸兩個療程,每天30-45分鐘

(二)調理方(關元、大椎、肺腧、足三里)

大椎:位置——第1胸椎上,第7頸椎下

    主治——發熱、痢疾、肺結核、頭痛(如治感冒或所引起的發燒,立即見效)

肺腧:位置——第3胸椎上,旁開1.5寸

    主治——咳嗽、哮喘、肺結核、肝炎、肺炎、胸膜炎,有補益肺氣的作用

足三里(補穴,有保健作用):位置——膝下3寸

    主治——胃腸道病症、嘔吐、腹瀉、消化不良、腸鳴、便秘、失眠、貧血、高血壓、下肢麻痹,為全身強壯穴位

(三)亞健康調理

1.沒病的人每次用1根艾條,灸量在30-40分鐘即可。

2.有病的人,拿一個療程為10天算,嚴重亞健康者可灸2個療程。

第一個療程——每天灸,每次施灸用2根艾條,每根施灸30-40分鐘

第二個療程——隔天灸(中間隔一天)

3. 保健的話可一周灸3次。

功效取穴

脾胃不調,形體消瘦足三里,中脘

培元固本,升發陽氣關元,氣海

舒筋活絡,止痛阿是穴,大椎,合谷

養眼明目,緩解用眼疲勞睛明

腰酸背痛委中,承山

增強記憶力,緩解睏倦百會

降血壓,預防心血管疾病曲池,內關

補腎壯陽湧泉,太溪,命門

 

體質屬於陽虛。怎麼看出來的呢?很簡單,看出汗。中醫講「汗為心之液」,意思是說汗為津液所化。津液和陽氣是互相依存的,汗多就會造成津液虧損,進而損耗陽氣。人體陽氣少,生命的動力不足,幹什麼都沒精神也就不奇怪了。我教了他兩個辦法。一個是艾灸合谷和復溜穴,這個法子是治療多汗的。多汗多與腎虛有關,而腎「虛則補其母」。復溜是腎經上的母穴,對補腎很有效。十年前我就用這個辦法治好過一個半邊臉總出汗的老師。每次艾灸的時間不用太長,15分鐘左右就行了。每周可以灸3~4次。

復溜穴補腎益陰、溫陽利水,適合體質虛寒的人艾灸。

第二個方法是隔姜灸督脈。督脈在人體後背的正中線,總管一身陽氣,所以也有「陽脈之海」的稱呼。把老薑切成3毫米左右厚的大片,沿著督脈從頸部貼到臀部,然後擺上一個個小艾壯,從頭、尾、中間三個地方點燃,讓艾壯自然燃燒。這個辦法可以激發人體陽氣,促進陽氣在身體循環。陽氣足了,人就精神了。這個灸法是大補的辦法,每周用1次就可以了。

 


推薦閱讀:

一刻艾-對症下灸丨慢性腎炎的艾灸療法
夏末教你三個穴,每天灸一灸,去濕熱,保脾胃,解秋乏!
飄泊的你,還記得老家大門上掛的艾葉嗎?
艾灸養生-真實經歷告訴您鑒別真假艾條!
艾灸治療便秘

TAG:艾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