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淺釋(三)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淺釋(三)

「念念相續,無有間斷」:念念之間相續不斷,總也不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我的身口意三業總也不會厭煩。叩頭、拜懺要拜得越多越好,不能拜一拜,就說:「我很辛苦啰,很疲倦了。」要越拜越有精神,越懺悔越歡喜,這才是真正的懺悔。

  複次,善男子!言隨喜功德者。

  這是第五「隨喜功德」,隨喜有隨而不喜、喜而不隨、亦隨亦喜、不隨不喜這四種的分別。隨而不喜,就是出於勉強而去做功德。喜而不隨,是雖然歡喜,知道做功德是好的,但是他自己不做,叫旁人去做,說:「你做多一點哪,這是最好了。」亦隨亦喜,是既跟著去做功德又歡喜。不隨不喜,就根本也不隨也不喜,不去做這個功德。「功」就是所立的功,「德」就是所做的德行。功是很顯著的,德是很秘密的;功是人人都可以看得見的,德有的時候人就看不見。

  「複次,善男子」:普賢菩薩又對善財童子說,我再跟你說一次,善男子!「言隨喜功德者」:什麼叫隨喜功德呢?現在我跟你講一講。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如來,從初發心,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一一劫中,舍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頭目手足。如是一切難行苦行,圓滿種種波羅蜜門,證入種種菩薩智地,成就諸佛無上菩提,及般涅槃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隨喜。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如來」:所有盡虛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國土,好像極微塵數那麼多的諸佛如來。「從初發心,為一切智」:從最初發菩提心,想修一切智慧的那個時候,「勤修福聚」:就都很精進不懶惰地修福修慧,把福都聚到一起。福怎麼樣聚的呢?這個福是從多方面修成的,不是一方面修成的。所以說: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不要以為功德小就不做,因為大功德是由小功德積攢而成的;也不要以為這惡事很小,譬如打一個小小的妄語,這不算一回事吧!你小妄語打多了,就成一個大妄語了。也不是說殺一隻螞蟻是小小的事情不要緊,你殺人也是由殺螞蟻那兒開始的,所以小的地方就應該注意,不要隨便就做。你所應該做的,就是再小的功德都應該做,一點一點的就積成多了,福就聚集到一起了。你看一粒微塵雖然小,可是它聚多了就可以成一座山,大山就是由一粒一粒微塵造成的。我們造福也是這樣子。

  「不惜身命」:諸佛如來為著教化眾生,就是犧牲自己最寶貴的生命也在所不惜。好像釋迦牟尼佛就曾割肉喂鷹。有一次,有隻鷹在追捕一隻小鳥,想捉小鳥來吃。這隻小鳥一急,就鑽到在因地修行的釋迦牟尼佛的胳子窩裡躲起來。釋迦牟尼佛就護著這隻鳥,這時鷹就說話了,它說:「你要保護這隻鳥也可以,但是它活了,我就要死了。我沒有肉吃就會餓死的,你救它不能救我,這是不平等、不慈悲啊!如果你不能救我,你也不要救它。」釋迦牟尼佛說:「你就是吃肉嘛,我給你肉吃就可以啦。」這鷹就說:「可以,那你找肉來給我吃了!」釋迦牟尼佛就把自己身上的肉割下來一塊,送給這隻鷹吃。這鷹吃了一塊,說還沒有吃飽,再要一塊,他又割下一塊肉給鷹吃。這鷹把他一身的肉都給吃完了,還沒有飽。

  這時候釋迦牟尼佛就說:「你把我的肉都吃光了還沒有飽,那你就看我身上還有什麼地方可以吃的,你就吃啦!」這鷹說:「哦,你真是個修道的人,將來一定成佛的。」說完這話,就飛到天空去了,原來是天人來試驗釋迦牟尼佛。

  釋迦牟尼佛為教化眾生而舍的身命不知有多少,所以說盡大地沒有一粒微塵那麼多的地方,不是過去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捨身命處。

  釋迦牟尼佛在過去生中曾經發願,要布施一千個身體來救度眾生。我們現在是不是也能發這麼大的願,捨出我們的生命來教化眾生呢?若是能的話,這就是亦隨亦喜。若是你認為過去佛這樣子做是很值得佩服的,但是自己捨不得這個生命,這叫喜而不隨。你若也能這樣發願:「佛能捨身體,我也是個眾生,也可以發願捨身體來救度眾生。」可是你捨身體要能真正解決眾生的生死問題,或者能救他的法身慧命,要捨得有一點價值才可以,這就叫亦隨亦喜。你不要很愚痴、很笨的那麼去捨身命。若是你一聽捨身度生,就說:「捨身這太難啰,這個我做不到,我也不贊成修這種的法,那有說不顧自己,把身體都捨出來的,我不做這種苦行。」這就叫不隨也不喜。或者你出於勉強,本來不願意做這件事情,但是或者因為環境的關係,或者為了名譽、利益的關係而犧牲生命,這就叫隨而不喜。好像某某國家有一些個和尚,因為政治而焚身,他身是舍了,但是不歡喜,甚至還有一種瞋恨、鬥爭的心,所以叫隨而不喜。

  「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生生世世都做這種布施,經過不可說不可說,不知道有多少諸佛國土極微塵數那麼多的劫。「舍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頭目手足」:在每一個劫裡邊,都布施說也說不能盡、講也講不完的佛剎極微塵數,經鄰虛塵數那麼多的頭、目、手、足。

  「如是一切難行苦行」:像這樣修行這種人所做不到的一切難行的苦行。好像現在有人發心,死後要把眼睛布施給其他人,有的人要把心布施出來,有的人把心、肝、脾、肺、腎都布施給人。在表面上看來,這些也都是人,但實際上這都是佛菩薩發願來做這種事情的。就在現在這個世上,就能看出其他的佛,行這種的布施,這種偉大的精神。布施生命給一切眾生、救助一切眾生,這都是難行的苦行。

  「圓滿種種波羅蜜門」:種種到彼岸的法門,如布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定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以及其他的萬行都修圓滿了。「證入種種菩薩智地」:得到種種的菩薩智慧,到這種程度上。「成就諸佛無上菩提」:成就諸佛無上菩提,得到佛果。「及般涅槃,分布舍利」:又得大般涅槃、大滅度的這種樂果,並分布他所燒出來的舍利。舍利又叫堅固子,是修戒定慧和種種行門所成就的。

  「所有善根,我皆隨喜」:一切諸佛修行的所有這些善根,布施頭、目、腦、髓的這種功德,我都隨喜去做去。

  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種類所有功德,乃至一塵,我皆隨喜。

  「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種類」:以及十方一切世界,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這六趣,和胎、卵、濕、化四生一切所有的種類。「所有功德,乃至一塵,我皆隨喜」:不論是六趣眾生或四生裡邊所有一切眾生所做的功德,乃至一粒微塵那麼小的功德,我也都歡歡喜喜地學他們去做去。

  十方三世一切聲聞及辟支佛,有學、無學所有功德,我皆隨喜。

  「十方三世一切聲聞,及辟支佛」:十方三世一切聲聞乘的眾生,和辟支佛乘的眾生。「有學無學」:證到初果、二果、三果,這叫有學位;證到四果阿羅漢,這叫無學位。「所有功德,我皆隨喜」:他們所有一切的功德,我也都隨著他們去做去。

  一切菩薩,所修無量難行苦行,志求無上正等菩提,廣大功德,我皆隨喜。

  「一切菩薩,志求無上正等菩提」:一切菩薩都修行最難做到的無量苦行,立志求無上正等正覺的果位。「廣大功德,我皆隨喜」:所有菩薩所做的這些廣大功德,我也都隨喜去做去。

  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喜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喜無有窮盡」:像這樣,乃至於虛空界沒有了,眾生界、眾生業、眾生煩惱也都沒有了,我這個隨喜的願也不會沒有的。

  「念念相續,無有間斷」:我念念總相續地發這種的大願,永遠都不會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我的身也發這個願,心也發這個願,口也發這個願,身口意這三種的業都沒有疲倦、厭煩的時候。我永遠都發這種願而不生一種懶惰心,只是一心精進,越難我越要去做去。

  複次,善男子!言請轉法輪者。

  「複次,善男子」:我再給你說一說「請轉法輪」的這個道理,善男子!「言請轉法輪者」:所說的請轉法輪,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廣大佛剎;一一剎中,念念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一切諸佛成等正覺,一切菩薩海會圍繞。

  「言請轉法輪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就是所有盡法界和虛空界,十方三世所有佛土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廣大佛剎」:每一個塵中都有不可說不可說極微塵數,那麼廣大的佛剎。

  「一一剎中,念念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一切諸佛成等正覺」:在這每一個佛的國土中,每一念裡邊都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那麼多的一切諸佛在那兒成佛。「一切菩薩海會圍繞」:所有一切的菩薩眾會,都有好像大海那「」么多的菩薩在那兒圍繞。

 而我悉以身口意業,種種方便,殷勤勸請,轉妙法輪。

  「而我悉以身口意業,種種方便」:而我都以我清凈的身口意業,用種種的方便,「殷勤勸請,轉妙法輪」:在那地方很勤地、精進地勸請這十方諸佛,和大菩薩、聲聞、緣覺,來轉最大、最妙的法輪。

  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常勸請一切諸佛轉正法輪,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像這樣乃至於虛空也窮盡了,眾生界、眾生的業障、眾生的煩惱也都沒有了。「我常勸請一切諸佛轉正法輪,無有窮盡」:然而我常常勸請一切諸佛,轉正法輪的這個願力,永遠都不會窮盡的。

  「念念相續,無有間斷」:我這種的願是念念相續、接接連連,永遠都不會間斷的。「身語意業,無有疲厭」:我的身、口、意三業也永遠不會疲厭,不會認為這件事情太麻煩了,不願意去做去,沒有這個情形。

  複次,善男子!言請佛住世者。

  普賢菩薩又叫一聲,善男子!我再給你說一說「請佛住世」的這個道理,所謂請佛常住在世的這一個願力。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如來,將欲示現般涅槃者;及諸菩薩、聲聞、緣覺、有學、無學,乃至一切諸善知識,我悉勸請莫入涅槃,經於一切佛剎極微塵數劫,為欲利樂一切眾生。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就是所有充滿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如來,將欲示現般涅槃者」: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國土,好像最細微塵數那麼多的諸佛化緣完了,將要示現入涅槃的時候,我一定勸請他們不要入涅槃,常住在世,教化眾生。「及諸菩薩聲聞緣覺,有學無學,乃至一切諸善知識,我悉勸請莫入涅槃」:我不單勸請諸佛常住在世,一切的菩薩、聲聞乘、緣覺乘,以及證初果、二果、三果的有學位和證四果的無學位,乃至於一切善知識、講經說法的法師,我也都勸請他們不要那麼快就入涅槃。「經於一切佛剎極微塵數劫,為欲利樂一切眾生」:經過所有一切諸佛剎土極微塵數那麼多的劫,我都願意諸佛、菩薩、聲聞、緣覺,以及一切善知識都常住在世,來利益一切眾生。

  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勸請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勸請無有窮盡」:像這樣子,虛空界本來不會沒有,假如它也可以沒有;眾生界本來也不可以沒有的,假如也可以沒有了;眾生的業障本來不會沒有的,但是也假設它沒有了;眾生的煩惱也不會窮盡的,假設它也可以窮盡,而我這個勸請諸佛、菩薩、聲聞、緣覺以及善知識常住在世的願力是不會窮盡的。

  「念念相續,無有間斷」:念念接接連連,永遠都沒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我的身語意三業,也不會有疲厭的時候。

  複次,善男子!言常隨佛學者。

  普賢菩薩又叫一聲,善財童子!所說的「常隨佛學」的這個願,現在我跟你講一講。

  如此娑婆世界毗盧遮那如來,從初發心精進不退,以不可說不可說身命而為布施;剝皮為紙,析骨為筆,刺血為墨,書寫經典,積如須彌。為重法故,不惜身命,何況王位、城邑、聚落、宮殿、園林一切所有,及余種種難行苦行。

  「如此娑婆世界」:「如」是好像。就好像娑婆世界。娑婆是梵語,翻譯為「堪忍」,言其這個世界這麼苦,真難為這一切眾生堪可忍受。怎麼說這個世界是苦的呢?這個世界所有一切一切的樂都是苦的因,沒有真正的快樂。這個世界的一切法都是染污法,都是不清凈的,所以非常的痛苦。

  怎麼說樂正是苦的因呢?譬如人人都認為穿新衣服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可是你穿上新衣服,一但不小心打上一點湯,或者著上一些塵埃,心裡就生了煩惱了。穿上新衣服的時候很快樂,一被這個塵染弄骯髒就會生出一種煩惱來。再者,人最歡喜的就是發財,活著的時候,每一分錢都算得清清楚楚的。沒有得到錢的時候就想法子要得,已經得到又怕失了。沒得到錢心裡有所貪求,這是苦;得到之後又怕丟了,這也是苦,可是你不覺得這是苦。你雖然一生這麼患得患失,可是死的時候一分錢你也帶不去。你說這是苦是樂呀?所以說所有一切的樂都是苦的因,不過你沒有覺悟到,因此這個世界就叫堪忍。

  「毗盧遮那如來,從初發心精進不退」:毗盧遮那是梵語,此言「清凈」,這是釋迦牟尼佛的法身。釋迦牟尼佛最初見著古釋迦佛的時候,還是個做茶杯、碗盤之類的陶師,那時候他就供養古釋迦,發願也要像古釋迦佛那樣子。由那時最初一發願,他就時時刻刻都精進,身也精進、心也精進,一時一刻也不懈怠、不懶惰地精進修行。「以不可說不可說身命而為布施」:他用不可說不可說那麼多的身命,或者捨身或者捨命,來做種種的布施。

  釋迦牟尼佛見著燃燈佛的時候,他就以身作布施。在因地修行的釋迦牟尼佛,看見燃燈佛示現的老比丘從那邊來了,他又看見他前邊的道路上有一灘水。於是乎他就自己躺到這個水裡,旁邊還有一些地方有泥,他又布發掩泥,讓老比丘從他身上走過去。這就是以身作布施,以他身體來幫助其他的人。若照我們一般人來看,這是太愚痴了,你找一塊板子、幾塊木頭鋪上去,不就好了嗎?何必自己躺到水裡頭呢?不錯,你是很聰明。釋迦牟尼佛當時想不起這個好辦法。但幸虧他想不起來,如果他想起來這個好辦法,燃燈佛就不一定給他授記了。為什麼呢?那表示他還有所顧慮,還有一個身體在。他躺到水裡,這正是無我相來幫助眾生、利益眾生的一種表現。他這是在行菩薩道,不管自己就將身體躺到水裡、泥里,來幫助老比丘走過這一灘水。

  燃燈佛一看這個比丘這樣誠心,在泥裡頭躺著讓自己過去,就給釋迦牟尼佛授記說:「汝於來世當得作佛。你這樣行菩薩道,我也是這樣行菩薩道,如是如是。等來生你成佛,名號就叫釋迦牟尼。」

  當時釋迦牟尼佛是一個行頭陀行的修行人,行頭陀行的比丘不剃頭也不剃鬍子的,但可不是嬉皮,你不要誤會,以為釋迦牟尼佛當初也是個嬉皮。有個中國人寫了一篇文章,說中國的孔子是嬉皮,這才是胡說八道,簡直是以偽亂真,以訛傳訛。釋迦牟尼佛在因地以身命來做布施,無量劫以來,生生世世都是這樣做,所以他的菩薩道行得很圓滿。

 「毗盧遮那」是梵語,譯為「遍滿一切處」。這個毗盧遮那清凈法身佛,是遍滿一切處的,法身是無在無不在的,沒有一個地方他不在,也沒有一個地方他在。但若說佛的法身沒有一個地方不在,為什麼我們又看不見呢?我們看不見,是不是就表示他不在呢?不是的。我們看見他也在,看不見他也在,佛的法身是遍滿法界一切處的,沒有一個地方他不在。有人就問:「你說他遍滿一切處,那個廁所,那麼邋遢的地方他在不在呀?」不單廁所他在,就是任何再邋遢的地方他也都在。盡虛空、遍法界都是佛的法身,從這個法身來講,他是不垢不凈、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的,所以什麼地方他都在。

  「剝皮為紙,析骨為筆」:釋迦牟尼佛為行菩薩道、為求無上佛果,從無始劫來,就以身命來做布施。他把自己身上的皮剝下來當作紙,又把自己的骨頭剖開來作筆,「刺血為墨,書寫經典」:又刺血作墨,來書寫經典。

  為什麼釋迦牟尼佛不去買一點紙、筆、墨水來寫經典呢?這和方才釋迦牟尼佛「布發掩泥」是一個道理。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當時沒有紙。好像在印度最初結集經藏的時候,就是用貝葉(樹葉)來寫經典,《法華經》就是用貝葉寫成,接連起來的,若把它一片一片排開來,有七里路那麼長。那時候科學沒有這麼進步,也沒有紙廠,造紙的公司更不要講了,所以沒有地方去買紙。不像我們現在用紙這麼方便,筆記隨便打出來就可以印了,當時不是這麼方便。中國古來的《書經》、《詩經》、《易經》原先就都是用竹片寫的。現在紙、筆、墨水都很方便,古來根本就沒有這些東西,也沒有地方買,這是一個理由。另一個理由,他用自己身上的皮、骨頭、血來寫經典,這就足以證明他是為法忘軀,為著佛法什麼也不怕。這也可以說是為求佛法,以身來布施。

  「積如須彌」:他用自己的皮、骨和血寫出的經典,有須彌山那麼多。「為重法故,不惜身命」:他因為尊重佛法的緣故,所以就不愛惜自己的身體和生命。現在香港有一個壽冶和尚,他在五台山廣濟茅棚和上海菩提寺做過方丈,在越南也造了很大的廟。現在越南有戰爭,他又跑回香港。他就是割自己舌頭的血,寫了一部《華嚴經》,每一個字大約有兩寸這麼大。他專誦《華嚴經》、專拜《華嚴經》,專門修習華嚴,這也是一種不可思議的菩薩境界啊!

  「何況王位」:釋迦牟尼佛對自己的身命都不愛惜了,何況國王的這種地位呢!釋迦牟尼佛如果不出家修道,就可以做轉輪聖王。這個轉輪聖王有金輪王、銀輪王、銅輪王、鐵輪王。金輪王王於四洲,東勝神洲、南贍部洲、西牛賀洲、北俱盧洲他都可以統領。銀輪王管三洲,不管北俱盧洲;銅輪王管兩洲;鐵輪王管一洲。釋迦牟尼佛貴為太子,富有四海,這些他都能捨棄而出家修道。「城邑聚落,宮殿園林,一切所有」:其他的國城、妻子、部落,和所有寶貴的宮殿、園林這一切所有,他也都能布施,不要了。

  「及余種種難行苦行」:以及其他所有一切種種難行的苦行他也都能行,難忍他也都能忍。他以太子的地位出家,修種種的苦行,這豈是一般人做得到的呢!所以釋迦牟尼佛在過去生和現在生中所行的種種苦行,都是非常不容易做得到的。

  乃至樹下成大菩提:示種種神通,起種種變化,現種種佛身,處種種眾會,或處一切諸大菩薩眾會道場,或處聲聞及辟支佛眾會道場,或處轉輪聖王、小王眷屬眾會道場,或處剎利及婆羅門、長者、居士眾會道場,乃至或處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眾會道場。處於如是種種眾會,以圓滿音,如大雷震,隨其樂欲,成熟眾生,乃至示現入於涅槃。

  「乃至樹下成大菩提」:「乃至」是抄略的詞,中間他還經過很多的階段,好像在雪山打坐六年,然後才在菩提樹下成大菩提。當初釋迦牟尼佛在雪山修道的時候,他的父母親共派了五個人跟著他修道,也就是來護他法的。但是這五個人中有三個人受不了苦,先就跑了,跑到鹿野苑去修道。當時釋迦牟尼佛一天只吃一麻、一麥,瘦得骨瘦如柴,於是乎有牧女獻乳。有的說是天女,有的說是牧女,我想天女或牧女都不重要。總之,她就用牛奶煮粥來送給佛吃。佛就接受這位牧女的供養,把牛奶粥吃了。剩下的這兩個人一看,說:「這回完啰,太子以前受苦還可以修道,現在居然接受牧女的牛奶,這麼樣子受不了苦的人,我們不能和他在一起修道了!」於是乎他們也離開釋迦牟尼佛,跑到鹿野苑去了。

  這五個人都跑了,釋迦牟尼佛一個人在雪山也要搬家了。一找就找到一棵菩提樹下,這棵菩提樹非常之大,方圓三里之內都可以遮遍。釋迦牟尼佛一看,這是一個好地方,就坐在菩提樹下修道,並發誓言:「如果我不成道業,始終也不起這個座。」於是吉祥童子就給送來一捆吉祥草,釋迦牟尼佛就坐在這吉祥草上邊,結跏趺坐修道。修到四十九天,看見東方明星,赫然開悟,三嘆奇哉,說:「奇哉!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為什麼眾生沒有成佛?就因為有妄想、執著,所以就沒有成佛。

  「示種種神通,起種種變化」:他顯示出來種種的神通妙用,又生出種種變化不可思議的境界「現種種佛身,處種種眾會」:又現出清凈法身毗盧遮那佛、圓滿報身盧舍那佛、千百億萬化身釋迦牟尼佛這種種的佛身,乃至於示現到十方世界成佛的佛身,在種種的法會裡邊為眾說法。「或處一切諸大菩薩眾會道場」:或者和諸大菩薩在一起來講經說法,「或處聲聞及辟支佛眾會道場」:或者同聲聞和辟支佛這二乘的眾生一起講經說法,成立一個道場。「或處轉輪聖王、小王眷屬眾會道場」:或者處在轉輪聖王、輪王以下所管的小國王和轉輪聖王眷屬的眾會道場。

  什麼叫轉輪聖王?輪王有金輪王、銀輪王、銅輪王、鐵輪王。金輪王統理一四天下,他有七種的寶貝:

  (一)輪寶──坐在輪寶上,比火箭還快,在一個時辰之內,就可以游遍一四天下,做種種的事情。輪寶就是一種飛輪,無論陸、海、空任何地方它都可以飛,陸地上、虛空中、水裡,甚至火里也都可以去。

  (二)白象寶──這種白象也跑得非常快。

  (三)紺馬寶──這種紺馬寶是一種龍馬,毛是碧綠色的。陸地上它也可以走,水裡也可以去,若跑快了就也可以跑到空中去,非常妙的。

  (四)如意珠寶──又叫神珠寶。這神珠寶有一種神通變化,遂心如意,輪王想要什麼它就會現出什麼。

  (五)玉女寶──輪王什麼時候歡喜女人,就有一個玉女來陪伴他。

  (六)主藏臣寶──這主藏臣可以遂心如意的挖藏寶。輪王無論走到任何地方想要用金子,就叫這主藏臣把地刨開就有金子;想要什麼珠寶,把地挖開就有珠寶,遂心如意。

  (七)主兵寶。輪王不用訓練軍隊,要用兵的時候,只要向這主兵寶裡頭這麼一叫,要多少兵就有多少兵。他的兵將都在這個兵寶裡頭。金輪王又有一千個兒子,每一個兒子都很勇猛善戰,非常的英勇。

「或處剎利,及婆羅門、長者、居士」:剎利,就是剎帝利,印度四種姓之一,就是貴族、王種。婆羅門是梵語,譯為凈裔,就是修清凈行之人。長者,就是大富長者;居士,就是一切居士。「乃至或處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眾會道場」:或者和處于天龍八部、鬼神、人非人等的眾會道場。

  「處於如是種種眾會,以圓滿音如大雷震,隨其樂欲成熟眾生」:佛處於像上邊所說的這種種的眾會來說法,以圓滿的音聲,好像虛空中打大雷的聲音那麼響,隨眾生所歡喜的來成熟眾生。沒有種善根的眾生,就令他種善根;已經種善根的眾生,就令他善根增長;善根已經增長的眾生,就令他善根成熟;善根已經成熟的眾生,就他得到解脫。「乃至示現入於涅槃,如是一切我皆隨學」:乃至於最後示現入涅槃,得到「常樂我凈」涅槃的四德,像這一切難行的苦行,我都照這樣去學去。

  如今世尊毗盧遮那,如是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所有塵中一切如來,皆亦如是;於念念中,我皆隨學。

  「如今世尊毗盧遮那」:像現在世尊毗盧遮那佛,以前修行上邊所說的種種的行門,又處於種種的眾會道場。「如是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所有塵中一切如來,皆亦如是」:乃至於遍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剎土,每一粒微塵中的一切如來,我也都像前邊所發的願一樣來常隨這所有的佛學。「於念念中,我皆隨學」:在每一念裡邊,我都隨學一切諸佛的種種行門。

  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學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學無有窮盡」:像這樣子,就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這個隨學的願力也不會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我念念之中,都相續不斷的這麼隨學。「身語意業,無有疲厭」:我的身業、口業、意業,永遠都不會疲倦、懶惰。

  複次,善男子!言恆順眾生者。

  普賢菩薩又稱一聲,善男子!我再給你講一講「恆順眾生」的這個道理。

  謂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剎海所有眾生種種差別,所謂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或有依於地、水、火、風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諸卉木而生住者,種種生類、種種色身、種種形狀、種種相貌、種種壽量、種種族類、種種名號、種種心性、種種知見、種種欲樂、種種意行、種種威儀、種種衣服、種種飲食,處於種種村營聚落、城邑宮殿,乃至一切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無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

  「謂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剎海所有眾生,種種差別」:盡法界、虛空界,十方諸佛像海一樣那麼多的國土裡的所有眾生,有種種不同的種類。所謂眾生者,就是眾緣和合而生。既然是眾緣和合而生,就各有各的緣,所以就有種種不同的種類。

  「所謂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楞嚴經》上說:「胎因情有,卵以想生,濕以合感,化以離應。」胎因為有一種愛情,所以成胎了。卵生是以一種想生出來的,好像母雞在那兒孵小雞子,它趴在雞蛋上想、想、想,久而久之,這雞蛋就孵出雞來了。濕生是因為濕與濕相合,就生出一種濕生。化生是有變化,譬如由毛毛蟲變成蝴蝶,就是離開它原來的那個本體,變化成其他的種類了。「或有依於地水火風而生住者」:或者有的眾生是依靠地水火風四大而生住的。「或有依空及諸卉木而生住者」:或者有依在虛空,以及花草樹木上而生住的眾生。「種種生類、種種色身」:種種的眾生種類不同,色身也都不同。

  「種種形狀、種種相貌」:種種形狀、種種相貌也都不同。「種種壽量」:生命有長的、有短的,也不相同。「種種族類」:畜生有畜生的族類,老虎有老虎的族類,熊有熊的族類,鹿有鹿的族類,各有各的族類。「種種名號、種種心性」:各有各的名號,也各有各的心性。好像老虎的心性就歡喜傷害眾生;鹿的心性就仁慈,它只吃草,不吃一切的眾生。眾生有膽大的、有膽小的;有的見著人就跑了,有的看見人就想把人吃了。「種種知見、種種欲樂」:眾生的知見、所歡喜的東西也都不一樣。「種種意行、種種威儀」:眾生所做的事情也都不同的,行路的態度、威儀也不一樣。「種種衣服」:人就穿人的衣服,畜生就穿帶皮的衣服,飛禽就穿帶羽毛的衣服,有種種的衣服。「種種飲食」:有的畜生就吃生肉,有的就吃草,有的就吃土類,吃的東西也有種種的不同。

  「處於種種村營聚落、城邑宮殿」:眾生也各住各的村營、聚落、城邑、宮殿。「乃至一切天龍八部、人非人等」:乃至於一切天龍鬼神、乾闥婆、阿修羅、緊那羅、迦樓羅,摩睺羅這種種的天龍八部,以及人和非人。「無足二足、四足多足」:或者有的沒有足,譬如蟒蛇;有的有兩條腿;有的有四條腿,有的有很多的腿。「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有的有形色、有的無形色、有的有想、有的無想、有的非有想非無想,有這種種不同的眾生。

  如是等類,我皆於彼隨順而轉。種種承事、種種供養,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於諸病苦,為作良醫;於失道者,示其正路;於闇夜中,為作光明;於貧窮者,令得伏藏。菩薩如是平等饒益一切眾生。

  「如是等類,我皆於彼隨順而轉」:像以上所說的這種種的眾生,我都變化成他們的身形,來教化他們。「種種承事、種種供養」:用種種的方法來侍候他們、供養他們,「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就好像恭敬父母、侍候師長和證果的羅漢一樣,乃至於就和供養佛沒有分別。

  「於諸病苦,為作良醫」:眾生有八萬四千種的疾病,菩薩就以八萬四千種的良藥來對治眾生的疾病。良醫就是精通醫術的醫生。對行菩薩道的菩薩來說,眾生有病就等於他自己有病一樣,所以就儘力用種種的方法令眾生的疾病都好了。「於失道者,示其正路」:眾生雖然有兩隻眼睛,但是不知道那一條路是正路,那一條路是邪路,所以有的時候就會誤入歧途,走錯路了。你若知道他走錯路,就應該指示他走正路。好像現在有很多青年人,不知道往正當的道路上走,只知道懶惰、喝酒、吃毒藥,走到錯路上。在這個時候,菩薩就用種種的方法,引度這些眾生走到正路上,不再誤入歧途。

  「於闇夜中,為作光明」:闇夜就是黑暗的夜裡頭。我們人不明白佛法,就像在闇夜裡頭;明白佛法之後,這才得到光明。為什麼這樣講呢?因為我們人不明白佛法就會顛倒行事,明白佛法之後,才知道走光明正大的道路。所以不明白佛法的眾生,就應該使令他明白佛法,得到光明。「於貧窮者,令得伏藏」:對於貧窮的人,就令他或者從地裡頭得著金子、銀子等種種的寶藏。「菩薩如是平等饒益一切眾生」:菩薩應該像這樣來平等,而沒有分別,來利益一切眾生、教化眾生。

 何以故?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若於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

  「何以故」:什麼緣故呢?「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行菩薩道的菩薩,如果能常常隨順眾生,這就是隨順諸佛,也就是供養諸佛。因為心、佛及眾生,三無差別,是沒有分別的。

  「於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對一切眾生都恭敬承事,這也就是等於尊重、恭敬、供養如來是一個樣的。「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若使令一切眾生都生出一種歡喜心,眾生歡喜了,如來也就歡喜了。所以出家人要

  守口攝意身莫犯,莫惱一切諸有情;

無益苦行當遠離,如是行者得度世。

  修行人要攝受自己的身口意,不要令一切眾生生煩惱,無益的苦行要遠離,不要修無益的苦行,這樣子才可以教化眾生。那麼你能令眾生歡喜,這個諸佛如來也就歡喜了。

  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

  「何以故」:什麼緣故眾生歡喜,佛就歡喜呢?因為佛和眾生是一體的,佛也就是眾生,眾生也就是佛。佛是已成佛的眾生,眾生是未成佛的眾生。我們和佛是一樣的,將來都是平等平等的。所以佛教和其他宗教不同,因為它最平等。「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諸佛如來就是以大悲心作為他的本體。「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為眾生,所以佛生出一種大悲心。「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為這個大悲心,所以由大悲心又生出一種覺道的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因為這個覺道的心,所以他才能成等正覺,才能成佛。

  譬如曠野沙磧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

  「譬如曠野沙磧之中,有大樹王」:這兒有一個譬喻,好像郊野空曠的沙地裡頭,有一棵大的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這棵樹王的樹根若能得著水的灌溉,它的枝葉就會茂盛,華果也香甜。

  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復如是。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

  「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復如是」:在生死曠野沙磧裡邊的這棵菩提樹王,也就像曠野沙地裡頭的樹王一樣。菩提樹就是釋迦牟尼佛,他就在這菩提樹下成道的。

  「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這一切眾生為什麼和佛有聯帶的關係呢?因為眾生就像這棵樹的根似的,諸佛菩薩就是樹上開的華、結的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諸佛菩薩以大悲的智慧水,令眾生都得到好處,這樣就可以成就諸佛菩薩無量無邊那麼多的智慧、華果。

  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何以故」:為什麼說眾生是樹的根,諸佛菩薩是智慧華果呢?

  「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假若諸菩薩用大悲水來饒益眾生。什麼叫大悲水呢?就是慈悲的心性,對一切眾生都有一種慈悲、憐憫的心,這就叫大悲水。還有觀世音菩薩以及一切的菩薩,也誦〈大悲咒〉加持大悲水,來饒益眾生。所以觀世音菩薩四十二手眼裡邊,也有楊枝手和凈瓶手。這個楊枝和凈瓶是合用的,將楊枝伸到凈瓶里沾上大悲水。觀音菩薩時時刻刻都誦持〈大悲咒〉,加持這個凈水瓶裡邊的大悲水,他就用這個大悲水來饒益眾生。所以說「瓶中甘露常遍灑」,這凈水瓶裡邊的水就叫大悲水,也叫甘露水。

  「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菩薩因為以大悲心來利益眾生,所以才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梵語,此雲「無上正等正覺」。正覺是二乘所得的果位。二乘人得到覺悟,證得聲聞或者緣覺的果位,但他這只是自覺,沒有正等。菩薩的果位是正等正覺,正等於佛。雖然菩薩得到正等,可是還沒有得到無上。菩薩叫有上士,佛就叫無上士,所以得到無上正等正覺就是成就佛果了。如果菩薩不利益眾生、不饒益眾生,不以大悲水來教化眾生,始終也不會成佛的。所以怎麼才能成了佛呢?就是要利益眾生,然後自己才能成佛,這叫自利利他。

        是故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

  「是故菩提屬於眾生」:因為這個,所以這個覺道就是從眾生那兒來的。「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假若沒有眾生,這一切的菩薩也不會成佛了。為什麼呢?他沒有地方做功德了。眾生是在三寶面前來做功德,菩薩又在眾生的面前來做功德。菩薩怎麼樣在眾生面前做功德呢?就是利益眾生,令眾生離苦得樂,了生脫死,反迷歸覺,這就叫利益眾生。

  善男子!汝於此義,應如是解,以於眾生心平等故,則能成就圓滿大悲;以大悲心隨眾生故,則能成就供養如來。

  「善男子!汝於此義,應如是解」:你這位修行的善男子啊,對於這種的道理,你應該這樣來解釋它。「以於眾生心平等故,則能成就圓滿大悲」:因為佛、眾生和這個心是三而一,一而三的。心、佛、眾生都是不可思議的,眾生不可思議,佛也不可思議,心也不可思議,所以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是一體的。你能這樣理解這個義理,才能成就圓滿大悲心。「以大悲心隨眾生故,則能成就供養如來」:以這種大慈悲心來隨順眾生,就能成就供養如來的功德。

  菩薩如是隨順眾生,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順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菩薩如是隨順眾生」:行菩薩道、修行菩薩行的菩薩,就應該像這樣來隨順眾生。「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順無有窮盡」:假設虛空界沒有了,眾生的界、眾生的業、眾生的煩惱也都沒有了,我這個隨順眾生的願,也不會沒有的。本來法界虛空和眾生界、眾生業、眾生煩惱永遠都不會沒有的。但假設它們都沒有了,我這個願也還是存在的。

  「念念相續,無有間斷」:每一念都像這樣相續,接連不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我的身業、口業、意業永遠都要行持這種願力,依這種願力去做去,永遠都不疲厭。

複次,善男子!言普皆迴向者。

  普賢菩薩說,善男子!我再給你說一遍什麼叫「普皆迴向」?我現在給你講一講。

  從初禮拜,乃至隨順所有功德,皆悉迴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

  從第一個願禮敬諸佛,乃至到第九個願恆順眾生,在這期間所修的這些種種的行門,有很多很多的功德,可是這些功德是不是我自己留著用呢?不是的。所有的這些功德,我都迴向、布施出去。給誰呢?給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的眾生。

  願令眾生,常得安樂,無諸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天涅槃正路。

  「願令眾生,常得安樂,無諸病苦」:願意以此功德,使令一切眾生,時時刻刻都得到安樂、利益,所有一切的病苦都沒有了。「欲行惡法,皆悉不成」:假設眾生想要行惡法,這個惡法都不會成就;「所修善業,皆速成就」:若修善業、做好的事情都會很快、很快就成就了。

  「關閉一切諸惡趣門」:我發願把我的功德,迴向給一切眾生,把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這一切惡趣的門都關上,令眾生不墮地獄,不轉餓鬼,不做畜生,不做阿修羅。「開示人天涅槃正路」:把人天涅槃的正路顯示出來,就是對人說明白怎麼去做人,怎麼升到天上。你若想做人就要受持五戒;你若想生天就要持五戒行十善;你若想得到涅槃的正路就要修四諦、十二因緣、六度萬行、普行菩薩道,就可以得到「常樂我凈」的涅槃境界。

  若諸眾生,因其積集諸惡業故,所感一切極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眾生,悉得解脫,究竟成就無上菩提。

  「若諸眾生,因其積集諸惡業故,所感一切極重苦果,我皆代受」:假設有的眾生因為積聚很多複雜的惡業,這一切眾生所應該受的極重的苦果,我都代替他們來受。你看,普賢菩薩發的這個願多慈悲!我們聽見菩薩發的這種願若再不修行啊,那真是再愚痴不過了!普賢菩薩發願代我們受苦,我們現在沒有多少苦,就因為普賢菩薩給我們代受了很多。可是普賢菩薩也不會告訴你,說:「我替你受了多少苦,或者是一天的苦、一年的苦、一生的苦,我替你代受了,你現在要謝謝我,請我吃一頓飯或者飲一杯茶。」他也不叫你謝謝他,也不叫你請客。我們聽經聽到這個地方,應該痛哭流涕來感謝普賢菩薩啊!

  「令彼眾生悉得解脫,究竟成就無上菩提」:令所有一切的眾生都無拘無束、無掛無礙,沒有苦果來障礙他門,都得到解脫,究竟成就無上的正等正覺。

  菩薩如是所修迴向,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迴向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菩薩如是所修迴向」:菩薩就像這樣,把自己所有的功德全都迴向給眾生,這是菩薩應該做的事情。菩薩就是利益人的,不是專門利益自己,所以他所有的功德自己都不要,而迴向給法界一切眾生。「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迴向無有窮盡」:虛空界假如有窮盡,眾生的界、眾生的業力、眾生的煩惱也都假設會窮盡,而我這個迴向的願力永遠永遠也都不會窮盡的。虛空本來不會窮盡,眾生也不會有窮盡,眾生的業、眾生的煩惱也不會窮盡,但假設這種種不能窮盡的都窮盡、沒有了,我這個迴向的願王也不會有窮盡的。

  「念念相續,無有間斷」:就好像人的念力似的,一念接一念,永遠不會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我身也修這十種的願,口也修這十種的願,意念里也修這十種的願,永遠都不會覺得辛苦、疲倦。我永遠都不休息,晝夜精進地行這十種願王的法門。

  我們現在已經明白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若以這十種的願力來和虛空爭長短,虛空就是沒有了,他這個願力也不會沒有的。

  這十種願王不是單單只有普賢菩薩修持而已,若是單單他自己修這十種願王,普賢菩薩就不會在《華嚴經》上發表這十種願王。他說出這十種願王,就是要令我們一切眾生也都遵照這十種的願王去修行,發這種等於虛空法界那麼廣大的心,把自己所有的功德都迴向給法界眾生。所有眾生的願和普賢菩薩的願合成一個,也就是說所有的眾生都是普賢菩薩,所有的普賢菩薩又來教化眾生。你依照普賢菩薩這十大願王去修行,你就是普賢菩薩;我依照這十大願王去修行,我就是普賢菩薩。所謂「普者遍也,賢者賢聖也」,普賢就是普遍法界,一切眾生都成為聖人、賢人。所以普賢菩薩這十大願王,不是只給普賢菩薩預備的,也是給我們一切眾生預備的。普賢菩薩恐怕我們眾生不明白怎麼樣修行,所以就發大慈悲心發明這十大願王,叫我們依照這種的大願來修行。所以你聽了這十大願王之後,不要以為這十大願是普賢王菩薩的事情,不是你的事情,這就錯了!我們聽見這種十大願王的修行方法,也都應該發這種的願,去依法修行。

  善男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大願,具足圓滿。若諸菩薩於此大願隨順趣入,則能成熟一切眾生,則能隨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則能成滿普賢菩薩諸行願海。是故善男子!汝於此義,應如是知。

  「善男子」:普賢菩薩說完了前邊這十大願王之後,又叫一聲,善男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大願」:摩訶薩是梵語,此雲「大」。菩薩摩訶薩就是菩薩之中的大菩薩。這十大願王是一切大菩薩都應該修的,一切諸佛菩薩都是由這十大願王而成就的,我們眾生想要得成佛果,也都應該依照這十大願王去修行。「具足圓滿」:修這十種願必須要具足,必須要和普賢菩薩所發的願一樣,不能半途而廢,不能修行到一半覺得很不容易就改變了,這不能改變的。你若改變就不是具足,也不是圓滿。你要永遠都不改變,就是虛空窮盡了,眾生沒有了,眾生的業、眾生的煩惱也完全沒有了,可是這十種的願也不能沒有。

  「若諸菩薩於此大願隨順趣入,則能成熟一切眾生」:假設所有的一切菩薩都能隨順這十大願王而修行,走到這十大願王的裡邊來,就能成熟一切眾生。這十大願就是行菩薩道的菩薩,行菩薩道的菩薩也就是這十大願王,法和人變成一個了,沒有分別了,這叫隨順趣入。

  怎麼叫成熟一切眾生呢?沒有善根的眾生,你就引導他修這十大願王,令他種善根。譬如,一切眾生不曉得孝順父母是好的事情,你能教化他,令他孝順父母,這也是令眾生種善根的一個方法。因為天地間的公律是「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我們人之所以和禽獸不同,就因為人知道孝順父母、恭敬師長。禽獸是不講孝順父母的,但是也有例外,譬如小羊跪乳、烏鴉反哺等。小羊羔吃奶的時候是跪著吃的;小烏鴉長大了,會反喂老烏鴉。孝是人的一個根本,人若不孝順父母就沒有善根,孝順父母的一定有善根。沒有善根的,你就令他種善根;已經有種善根的,你就幫助他,令他善根增長。

  好像六祖大師在家的時候,天天到山上去砍柴,然後拿到街市上去賣,再買米回來養母親,他這也是在種善根。六祖大師本來已有善根,這是一種菩薩的境界。有一天,他到客店去賣柴,聽見一個客人在誦念《金剛經》。他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心裡就有所悟。這個客人就給他十兩銀子,叫他留一點錢養他母親,再拿一點錢到黃梅那兒去求法。這就是幫助他種善根,幫助他成就道業。

  已經有善根的眾生,就令他的善根往大了增長;善根已經增長的眾生,就再幫助他成熟。成熟就是成就道業,成熟佛果。「則能隨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隨順就是依照這條道路去修行。修行什麼呢?修行無上正等正覺。無上就高過菩薩,正等就高過二乘,正覺就超出凡夫,所以無上正等正覺就是超凡入聖,得到佛果的一個名稱。「則能成滿普賢菩薩諸行願海」:你若修行這十大願王就能成就、圓滿普賢菩薩的諸行願海。普賢菩薩專門滿眾生願,眾生求什麼他就給什麼,滿一切眾生願。

  講到這個地方,想起來普賢菩薩過去在一個寺院里做行堂。出家人吃飯都聚會在齋堂裡邊一起吃齋。齋堂的桌子就這麼兩邊擺著,人就對面坐,每一個人面前有兩個碗,一碗盛飯,一碗盛菜。普賢菩薩就幫人來添飯、添菜。他的腰上掛著一圍小瓶子,裡面裝著醬油、鹽、辣椒、胡椒粉等等的調味料。你要鹹的,他就給你點鹽;你要醬油,他就給你倒上一點。你要什麼,他就給你一點什麼,這就是滿眾生的願。但是有的時候他給人一點鹽,這個和尚就說:「我不要這麼多,你給這麼多做什麼!」等一會又有一個人要鹽,他就給少一點。那個和尚又說了:「你再多給一點嘛,好像吃你的似的,這是公家的嘛,你這麼孤寒!」或者有人沒有出聲,你給他調味料,他就說他不要;或者你就不給了,他又說你看不起他,你對他不好了。所以普賢菩薩也不容易滿眾生願。

  那麼是不是就不滿眾生願,不管他呢?眾生越這樣,你越要去行這苦行。你行苦行,有人罵你、打你、看不起你,這就是在考驗你,看你誠不誠心。所以我們修道的人不要怕難,越難越要去做去。譬如,你掃地,有人罵你:「你一天到晚掃這個地幹什麼!有什麼好處?」你也不要管他。那麼你是不是可以故意這麼一天到晚掃地,令人發脾氣呢?也不應該的。總而言之,無論行什麼道,你行得對了,就是有人罵你,你也不要管;你行得不對,有人說你,你就趕快要改。什麼事情都是一樣的。

  普賢菩薩的願力像大海那麼大,不是單單就只有這十大願王,我們也應該把這個願海給填滿了。

  「是故善男子,汝於此義應如是知」:因為這個,所以善男子,你對於這個意思,應該像我所說的這樣來明白它。

若有善男子、善女子,以滿十方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一切世界上妙七寶,及諸人天最勝安樂,布施爾所一切世界所有眾生,供養爾所一切世界諸佛菩薩,經爾所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不斷,所得功德;若復有人聞此願王,一經於耳,所有功德,比前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假設有修五戒十善的善男子和善女人,「以滿十方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一切世界上妙七寶」:以充滿十方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那麼多數量,一切世界最妙好的七種寶貝,譬如金、銀、琉璃、赤珠、瑪瑙等這些最值錢的寶貝。「及諸人天最勝安樂」:以及人和天上最殊勝的妙樂。「布施爾所一切世界所有眾生」:來布施以上所說這麼多世界的眾生。「爾所」就是如許,就是像前邊所說的那麼多的世界。

  布施又分為三種,就是財施、法施、無畏施。

  (一)財施。財施就是自己所有的財產都可以拿來做布施。財施又有內財、外財。內財就是身心性命,屬於我本身以內的財產。布施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腦、髓,這都是屬於自己的內財。外財就是國、城、妻、子。國就是國家,整個國家都可以布施給人,自己不做國王了。城是大城市,譬如三藩市所有的財產都是我的,我也可以把它布施給其他人。一般人最放不下的是自己的太太或者女朋友,可是放不下的你能放下,這就是真正的布施。你若放不下,那就是沒有布施。以前有一個女人聽我說可以把自己的太太布施給人,她就問我,她可不可以把她的丈夫布施給人?她說她相信自己是世界上第一個布施丈夫的。我說:「那你也要先找著布施的對象才可以啊。有人接受,你才可以布施;沒有人接受,你怎麼布施呢?你不能把他吊在街上,這就算布施了。你這樣是沒有布施心呢,你還是捨不得。」果然她也沒有布施。

  (二)法施。法施是以法來做布施。所謂「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法施也叫法供養。你講經說法教化眾生,大轉法輪,這都叫法施。這個法施勝於財施,但是你所說的法一定要對眾生的機,令眾生聽了這個法能一步一步地明白佛法開悟。

  (三)無畏施。無畏施就是有人遇著飛災橫禍,或者見著鬼、見著魔、見著妖怪、土匪了,這一恐怖驚慌,什麼都忘了。這個時候你來安慰他,說:「不要怕,你現在念『南無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就會保護著你的,你不要驚恐。」你給他這麼一開解,他明白了,於是乎就念觀音菩薩。一念觀音菩薩自然就無有恐懼了,或者一念阿彌陀佛也就不怕了,這就叫無畏施。

  「供養爾所一切世界諸佛菩薩」:再能以七寶及及諸安樂,來供養一切世界上的諸佛和菩薩。「經爾所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不斷,所得功德」:經過像這一切諸佛剎土極微塵數那麼多的劫數,時時都相續不斷的行這個布施,所得的功德是很多的。

  「若復有人聞此願王,一經於耳」:又假設有這麼一個人,不要說聽講,只要聽別人誦這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所謂「一歷耳根,永為道種」,一聽到耳朵里,永遠就成一個菩提的種子。「所有功德比前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這所有的功德,比前邊布施爾所無量無邊那麼多世界,經過無量無邊那麼長的時間所得的功德,一百分也不能比聽到這十大願王功德的一分,一千分也不及一分。「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優波尼沙陀分就是塵性,塵性就比微塵還細了。就是塵性那麼多的分也不及聽到十大願王功德的一分。為什麼十大願王的功德這麼大呢?因為你做布施的功德,只能救人的生命,而十大願王是屬於法施。你修十大願王這種的觀法,一為無量,無量為一;一也就是法界,法界也就變成一;禮一佛即是禮法界佛;禮法界佛也就是禮一佛。這種的功德是無窮無盡的,所以你一修這種法,菩提的種子就日日生長,菩提的果位不久就成就了,所以這個功德特別大。

  或復有人以深信心,於此大願受持、讀誦,乃至書寫一四句偈,速能除滅五無間業;所有世間身心等病,種種苦惱,乃至佛剎極微塵數一切惡業,皆得消除。一切魔軍、夜叉、羅剎,若鳩槃荼、若毗舍闍、若部多等,飲血啖肉諸惡鬼神,皆悉遠離;或時發心,親近守護。

  「或復有人」:假設再有這麼一個人,這不一定有,或者就有這麼樣一個人,「以深信心,於此大願受持讀誦」:以一種真正的、沒有懷疑的信心,能依照普賢菩薩這十大願王的行門來修行,能誦持《普賢菩薩行願品》。讀是對著本子念;不用看本子就能背得出來,這叫誦。「乃至書寫一四句偈」:或者不能讀也不能誦,就用筆來書寫一首四句的偈頌,或者寫「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就單書寫這個題目也可以。

  「速能除滅五無間業」:這「速能」不是一定之詞,不是說你寫一、兩次或者一天就除滅了,或者你寫多幾次,很快的就可以除滅五種不間斷的罪業。這無間地獄一人亦滿,多人亦滿。一個人在這個地獄裡頭,見著自己的身遍滿地獄;如果有多人也互相沒有障礙,人人也都看見自己的身遍滿地獄。時間也沒有間斷,由初到地獄一直到最後,沒有一個時間可以減少這個罪業。這無間就是時無間、形無間、苦無間、果報無間、命無間,這一切都無間斷。

  「所有世間身心等病」:所有世間眾生一切身心的病。眾生有的有身病,有的有心病。身病就是身上所生的一切的病苦,心病是心靈上的一種痛苦,總不快樂。「種種苦惱」:你有病就苦惱,有苦惱就不快樂。「乃至佛剎極微塵數一切惡業,皆得消除」:乃至多到如諸佛國土極微塵數那麼多的一切的惡業,也都會消除的。但是你要有這深信心,你若沒有深信心,說我試試看,那就不會有什麼相應分的。因為佛菩薩不想叫眾生來考驗他。他考驗你可以,但你不能說:「我還不相信佛所說的法,我試試看。」你要試就實實在在去做去,不要試試看。

  「一切魔軍」: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的天魔外道。這些個天魔外道現在為什麼不出來呢?就因為有佛法住世,所以這些魔軍就要藏起來。如果沒有佛法,魔軍就都出世了。魔是梵語,具足叫「魔羅」,翻譯為「殺者」,就是好殺生的眾生,無論見著什麼眾生,他就是歡喜殺。這魔軍有魔王、魔民、魔子、魔女。魔女的相貌生得非常美麗,但是也歡喜殺生。

  「夜叉」:夜叉有飛行夜叉、地行夜叉、空行夜叉。他的行動非常之快,所以又叫勇健,很勇猛善戰,非常兇惡的。他除了害人之外,沒有其他的能力。

  「羅剎」:羅剎也是梵語,叫可畏鬼。〈楞嚴咒〉上有「葯叉揭啰訶,啰叉私揭啰訶」,啰叉就是這個羅剎。你誦〈楞嚴咒〉,他不單不能害人,而且還保護人。這「葯叉揭啰訶,啰叉私揭啰訶」合起來能除人的非命難。非命難就是很兇險的難。

  「若鳩槃茶」:鳩槃茶就是瓮形鬼,長得像一個冬瓜,所以又叫冬瓜形的鬼。這種鬼就是魘寐鬼,善於魘寐人。你睡著的時候,他就用法術令你想說話也不能說,想動也不能動,想做什麼都不可能。

 「若毗舍闍」:這毗舍闍也是一種鬼,叫啖精氣鬼,專吃人的精氣和五穀的精氣。

  「若部多等」:部多也是一種鬼,叫大身鬼,他的身體特別大,猶如須彌山那樣,所以叫大身鬼。〈楞嚴咒〉上有:「鳩槃茶揭啰訶,部多揭啰訶」,鳩槃茶鬼又叫車騎鬼。好像這個城牆倒塌了,你不小心就要被砸死,你若誦〈楞嚴咒〉,鳩槃茶和部多這兩種鬼合起來會保護著你,可以除滅城郭、坐車、騎馬的災難。〈楞嚴咒〉里說的都是這一些個鬼王,但你誦〈楞嚴咒〉,他不單不害你,還會保護著你。

  「飲血啖肉諸惡鬼神,皆悉遠離」:這些惡鬼惡神,不是喝人的血就是吃人的肉,你若誦普賢菩薩十大願王,這些諸惡鬼神就都會遠離。「或時發心親近守護」:或者他如果不遠離,他就會發心做你的護法,來親近你、守護你。

  是故若人誦此願者,行於世間無有障礙,如空中月,出於雲翳。諸佛菩薩之所稱讚,一切人天皆應禮敬,一切眾生悉應供養。

  「是故若人誦此願者,行於世間無有障礙」:因為這個,所以如果有人誦這十大願王,他在這個世間無論到任何地方,都沒有一切的障礙。「如空中月出於雲翳」:好像虛空中的明月沒有雲翳遮障著一樣,有一種光明現出來。「諸佛菩薩之所稱讚」:不單這樣,十方諸佛和一切菩薩也都會稱讚這個人。「一切人天皆應禮敬」:一切人間的人和天上的天人,也都應該恭敬這位誦十大願王的人。「一切眾生悉應供養」:一切眾生也都應該供養誦念十大願王的這個人。

  此善男子善得人身,圓滿普賢所有功德,不久當如普賢菩薩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

  「此善男子善得人身,圓滿普賢所有功德」:誦十大願王的這個善男子,生生世世都可以得到人身,能圓滿修成普賢菩薩所有的這一切的功德。「不久當如普賢菩薩,速得成就微妙色身」:不久的將來,他就會和普賢菩薩一樣,很快地就可以得到微妙的這種色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具備三十二種大丈夫相,好像佛那麼相好莊嚴。

  若生人天,所在之處,常居勝族。

  假設他生到人間或者天上,他到任何的地方,就會生在最有權勢、最富有的那種種族、富貴的家庭裡頭去家庭裡頭去。「勝族」就是殊勝。

  悉能破壞一切惡趣,悉能遠離一切惡友,悉能制服一切外道。

  「悉能破壞一切惡趣」:他能把一切的惡趣都給破壞了。惡趣就是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這四惡道。「悉能遠離一切惡友」:常常有善友來接近他,把這一切的惡友都遠離了。「悉能制伏一切外道」:他也有力量能把一切的外道給制伏了。

  悉能解脫一切煩惱,如師子王摧伏群獸,堪受一切眾生供養。

  「悉能解脫一切煩惱」:我們人最不好的就是有一切的煩惱,他能把一切的煩惱也都解脫了。「如師子王摧伏群獸」:就好像獸中之王的獅子,能把所有的禽獸都給降伏了,所謂「獅子一吼,百獸皆懼」。「堪受一切眾生供養」:他能受得起一切眾生的供養。

  又復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舍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復相隨。唯此願王不相舍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又復是人臨命終時」:又者,這位讀誦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的人臨命終的時候。「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剎那是很短很短的時間。在最後那一剎那,所有的眼、耳、鼻、舌、身、意諸根都散了、壞了。眼睛也看不見,耳朵也聽不著,舌頭也不會嘗味了,鼻子也不能聞香,身也不覺觸了。「一切親屬悉皆舍離」:所有的親戚朋友也都離開了。因為你已經死了,所以他們都要離開你了。「一切威勢悉皆退失」:你所有一切的威德和權力也都完全失去了。

  「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甚至於做國王的有丞相等一切大臣,以及宮殿、城郭內外一切的財產,如象、馬、車乘和所有寶貴的東西,「如是一切,無復相隨」:所有的這一切,等到你臨死的時候都不能跟著你去的。

  「唯此願王,不相舍離」:唯獨普賢菩薩這十大願王不會離你而去,因為它已經種在你的八識田裡邊,沒有法子離得開。「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切時、一切處,都在你的前邊引導你,「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在一剎那這麼短的時間裡,就能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

  到已,即見阿彌陀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此諸菩薩,色相端嚴,功德具足,所共圍繞。其人自見生蓮華中,蒙佛授記。得授記已,經於無數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普於十方不可說不可說世界,以智慧力,隨眾生心而為利益。

  「到已即見阿彌陀佛」:到了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從我們這個世界向西方去,經過十萬億佛土那麼多國家的這個地方,有一個極樂世界,這極樂世界的教主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梵語,翻譯為「無量壽」,又譯為「無量光」。因為他壽命無量,光明也無量,所有叫無量壽、無量光佛。「文殊師利菩薩」:文殊師利也是梵語,翻譯為「妙德」,又叫妙吉詳菩薩。「普賢菩薩」:普賢菩薩就是本經〈普賢行願品〉的主人。「觀自在菩薩」:觀自在菩薩就是觀世音菩薩。「彌勒菩薩」:彌勒也是梵語,翻譯為「慈氏」,又叫阿逸多。阿逸多菩薩也就是彌勒菩薩,翻譯為「無能勝菩薩」,沒有能勝過他的。這一位菩薩是下一位到這個娑婆世界來成佛的,是賢劫千佛中的第五尊佛。

  什麼時候彌勒菩薩才來成佛呢?一般外道說彌勒菩薩就出世了,就來成佛了。其實彌勒菩薩出世的時間還很遠很遠。現在我們這個世界是在減劫的時候,人的壽命每一百年減去一歲,身高減去一寸,減到人的壽命只有十歲,身高只有一尺多高。那時候的人就和現在的狗一樣高,可是小雖小,但是那個壞心卻大了,愈小他壞得愈厲害。那時候人一出生就有淫慾的行為,就好像現在的豬、狗似的。你看那豬、狗一出生來沒有幾天就都有淫慾心了。那時候,用一片草葉也可以殺人,所以人人都互相殘殺。那時候的人就像螞蟻那麼多,遍地皆是。因為人多了,所以就互相殘殺,你殺我,我殺你。就是不被殺,等到十歲也就死了。從那個時候人壽再增加,也是每一百年壽命增一歲,身高增一寸。增到人的壽命八萬四千歲,然後再減。減到人壽八萬歲,那時候彌勒菩薩才出世來成佛。所以現在一般外道說彌勒菩薩就要出世了,這等於是說夢話一樣。

  「此諸菩薩,色相端嚴,功德具足」:所有的這些菩薩色相都很端正莊嚴,功德也具足,「所共圍繞」:就見著這些菩薩都來圍繞著自己。

  「其人自見生蓮華中,蒙佛授記」:這位曾經讀誦、受持、書寫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的人,就看見自己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蓮華裡邊。西方極樂世界只有男人沒有女人,所有的人都是蓮華化生,不是由父母的肉體生出來的。那個蓮華一開就現出來一尊佛,坐在蓮華裡邊,承蒙阿彌陀佛來給他授記,說他在什麼時候成佛。「得授記已,經於無數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普於十方不可說不可說世界」:得到授記之後,經過無數百千萬億那由他劫那麼多的劫數,普遍在十方不可說不可說那麼多的世界。「以智慧力,隨眾生心而為利益」:以智慧的力量,順著眾生的心想來利益一切眾生。

不久當坐菩提道場,降服魔軍,成等正覺,轉妙法輪。能令佛剎極微塵數世界眾生,發菩提心,隨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盡於未來劫海,廣能利益一切眾生。

  「不久當坐菩提道場,降伏魔軍,成等正覺,轉妙法輪」:不要多久的時間,他很快就可以坐菩提道場,降伏一切的天魔外道而成佛,轉大法輪,說法度生。

  「能令佛剎極微塵數世界眾生髮菩提心」:能令諸佛國土,極微塵那麼多世界的眾生,都發菩提心。「隨其根性,教化成熟」:隨著眾生的根性,權巧方便地來教化一切眾生,成熟眾生的根性。「乃至盡於未來劫海,廣能利益一切眾生」:乃至於盡未來那麼多的大劫海,他都能普遍地來利益所有的一切眾生。

  善男子!彼諸眾生,若聞、若信此大願王,受持讀誦,廣為人說,所有功德,除佛世尊,余無知者。

  「善男子」:普賢菩薩又叫一聲,修善行的男子!「彼諸眾生,若聞若信此大願王」:所有這些聽見這十大願王,或者深信這十大願王的人。「受持讀誦,廣為人說」:他自己能受之於心,持之於身,又能對著本子來讀,或合起本子背誦,來廣為他人講說這十大願王。「所有功德,除佛世尊,余無知者」:他所有的功德,除了佛能知道這功德有多大之外,其他任何的菩薩、羅漢,都不能知道他的功德有多大。

  是故汝等,聞此願王,莫生疑念,應當諦受,受已能讀,讀已能誦,誦已能持,乃至書寫,廣為人說。

  「是故汝等,聞此願王,莫生疑念」:因為這個,所以你們一切聽見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的人,切記不要生出一種疑惑的心,因為

  修道之人心莫疑,疑心若起便途迷。

  修道的人對佛所說的法不可生疑惑心,你若有疑惑心就會誤入歧途,就得不到好處了。「應當諦受」:應當實實在在來受持這十大願王。「受已能讀」:你接受了這個道理,然後對著本子來讀這十大願王。「讀已能誦」:久而久之,就能離開經本來背誦。「誦已能持」:你能以背誦了,再常常來受持這十大願王。「乃至書寫,廣為人說」:乃至於用筆來書寫,又常常給別人講說這十大願王。

  是諸人等,於一念中,所有行願皆得成就,所獲福聚無量無邊;能於煩惱大苦海中,拔濟眾生令其出離,皆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是諸人等於一念中,所有行願皆得成就」:這一切人,在一念那麼短的時間裡,所修行的所有功德、願力都會成就。「所獲福聚無量無邊」:他修普賢行所得的這種福聚集到一起,多得沒有數量可以數,也沒有邊涯。「能於煩惱大苦海中,拔濟眾生,令其出離」:能修普賢行的這種菩薩發心,就可以在煩惱的大苦海裡邊救度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都脫離煩惱的苦海,到達涅槃的彼岸。我們一般人,雖然有煩惱,但不知道煩惱就是苦。你有煩惱就有苦,沒有煩惱就沒有苦了。「皆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往」是到那個地方去,「生」是生在那個國土裡邊。往生到什麼地方去呢?往生到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這「阿彌陀佛」雖然只是四個字,可是所有的佛法都在「阿彌陀佛」這四個字裡邊包括著。

  釋迦牟尼佛說每一部經典都有人請法,譬如《金剛經》是須菩提尊者請法,《法華經》是舍利弗尊者請法。唯獨這部《彌陀經》是無問而自說,沒有人請法。為什麼沒有人請法呢?就因為沒有人明白這種法。這個凈土法門,在表面上看來好像很簡單,實際上「阿彌陀佛」這四個字就包括三藏十二部一切的經典。幾十年前,我因為念佛而有所感觸,曾經作了這麼一首偈頌:

  阿彌陀佛萬法王,五時八教盡含藏;

行人但能專持誦,必至寂光不動場。

  「阿彌陀佛」雖然只是一句佛號,可是你若能念這個佛號,一切的法你都可以明白,所以說「阿彌陀佛」是萬法王。五時就是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八教是藏教、通教、別教、圓教、頓教、漸教、秘密教、不定教。這五時八教都在「阿彌陀佛」這四個字裡邊包含著。修行的人只要能專心持誦阿彌陀佛名號,一定能到常寂光凈土不動道場那個地方去。一般人認為念佛是老太婆所做的工夫,有智慧的人不應該修行這個法門,這是錯誤的!這念佛法門,無論是有智慧或是愚痴的人都可以修,這個法門是三根普被的。三根就是上根、中根、下根。這三種人都可以修行,不是單單就是度老太婆的。

  為什麼要念「阿彌陀佛」呢?第一,因為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和觀世音菩薩最有緣,觀音菩薩是普門示現,有三十二應身。阿彌陀佛和一切眾生更有緣。阿彌陀佛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的師父,是極樂世界的教主。他在往昔還沒成佛以前,有一世做一個法藏比丘,那時他就發了四十八個大願,每一願都是接引眾生到極樂世界去成佛。其中有一個願說:「我將來成佛時,我的世界只有男人,沒有女人。」沒有女人,那麼男人從什麼地方來呢?我們一般人都知道,必須要有爸爸、媽媽,然後才有子女。極樂世界若只有男人,男人也會生小孩子嗎?不是的。那麼極樂世界的人又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呀?極樂世界的人是從蓮華生出來的。

  生到極樂世界的人,都先托生到蓮華胎裡頭。我們這兒念一句佛,那個蓮華蕊就大一點,念一句佛又大一點,念的佛越多,那個蓮華就長得越大,可以大得像車輪似的。等我們臨命終的時候,阿彌陀佛就親自來接引我們到極樂世界去,把我們的靈性放在蓮華蕊裡邊。等蓮華一開,你這法身也現出了。花開見佛,就生出一個佛了。因此極樂世界只有男人,沒有女人。所以才說:

  願生西方凈土中,九品蓮華為父母。

  願意生在西方凈土,以九品蓮華做為父母。九品就是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這每一品里又分出來九品,九九就有八十一品。所有的眾生若念阿彌陀佛,就會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得成無上正等正覺。這是阿彌陀佛做法藏比丘的時候所發的四十八願中的一個願力,他說:「等我成佛,所有的十方眾生,若有稱我名號者,皆生我國,蓮華化生,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為阿彌陀佛發了這個願力,所以我們娑婆世界的人若有人念「南無阿彌陀佛」,臨命終的時候,阿彌陀佛就來垂手接引。你看阿彌陀佛那個接引相,一隻手這麼伸出來,就是想用手托著你,把你托到極樂世界去。所以說:

  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

九品度眾生,威德無窮極。

  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阿彌陀佛是第一的,以九品蓮華來度一切眾生,威德無窮盡。所以你不要把念佛法門看得太簡單了。那麼極樂世界離我們這兒有多遠呢?有十萬億佛土那麼長的路程。

  將來末法的時候,佛法會斷滅,一切經典也會沒有了。你看現在這個經典上有字,到了末法時代,它自己就沒有字了。為什麼沒有呢?就因為眾生罪業太深了,沒有福報,所以就沒有機會看見經典。不要說將來,就是現在,有的人眼睛根本也沒有毛病,但是他看這個經典的字就看不清楚,看得馬馬虎虎的,這就是業障。有眼睛看不清楚佛法,這也就等於是末法。經典是怎麼沒有的呢?什麼經典先沒有的呢?就先從《楞嚴經》上沒有。《楞嚴經》滅了之後,其他的經典繼續也滅了,最後就剩下《彌陀經》。

 《彌陀經》在這個世界上多住持了一百年,度了無量眾生。然後《彌陀經》也滅了,這時候就剩「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這六字佛號又多住世了一百年,又度了很多很多念佛的眾生。然後「南無阿彌陀佛」又減去「南無」兩個字,就剩「阿彌陀佛」。那時候明白佛法的人就只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像求阿彌陀佛來救命似的那麼著急念。再過一百年,連這「阿彌陀佛」四個字也沒有了,那時候佛法就完全斷滅了。

  為什麼釋迦牟尼佛不問自說《彌陀經》呢?就因為它太重要了,它在這世界最後才滅。所以我們學佛法的人,切記不要看輕了念佛的法門。好像參禪的人蔘「念佛是誰」?由這一句就證明,我們過去通通都念過佛的,所以才知道要參「念佛是誰」。如果你根本就沒有念過佛,哪一個念佛來著?根本就沒有一個人念佛呀!怎麼又可以參念佛是誰呢?所以由這一句話頭來研究,就知道我們過去生中都念過佛,不過有的念得多,有的念得少,有的誠心念,有的馬馬虎虎念。我們現在遇著這個法門,就不要再輕易把它放過去,應該收拾起我們已經做過的這種的工作,來念「南無阿彌陀佛」。念「南無阿彌陀佛」就往生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的。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欲重宣此義,普觀十方而說偈言。

  「爾時,普賢菩薩菩薩摩訶薩,欲重宣此義」:當爾之時,這位普賢大菩薩願意把這個意思再說明顯一點。「普觀十方,而說偈言」:他就普遍地觀察十方眾生的根性和因緣,而說出偈頌來。你看,普賢菩薩對我們多慈悲,唯恐我們還不明白經文中的道理,所以再用偈頌來說明一次。

  所有十方世界中 三世一切人師子

我以清凈身語意 一切遍禮盡無餘

普賢行願威神力 普現一切如來前

一身復現剎塵身 一一遍禮剎塵佛

  這是說的禮敬諸佛。

  「所有十方世界中」:十方就是東、西、南、北;再加東南、西南、東北、西北,謂之八方;再加上方、下方,總起來就叫十方。寺廟又叫十方常住,就是說從十方來的僧人都可以在這兒住。怎麼還有僧人是從上方、下方來的呢?因為在這些僧人裡邊有很多的賢聖僧。賢聖僧就是證果的聖人,有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阿羅漢,或者有菩薩都不一定的。證果的聖人可以從上方來,也可以從下方來,佛也是住於十方,所以寺廟又叫十方常住,就是招待十方的僧人。

  在一百個和尚裡邊一定有一個真正修道的人,在一千個和尚裡邊一定有一個證果的阿羅漢。在大叢林的廟上,出家人過堂吃齋的時候,有時有幾百個或幾千個也不一定。若有三千個和尚,就會有三個阿羅漢在裡邊,不過你不知道是哪三個而已。阿羅漢也不會故意叫你認識他,他有種種不同的形相,或者現一個大威德身,看著有威可畏,有德可敬;或者他就現出一個最愚痴的樣子,看起來又愚痴又邋遢,你一看就夠了,誰不知他就是阿羅漢。所以這個阿羅漢,對著面你不會認識他,等走過去了,你想起來他是阿羅漢,但再找就找不著了。不單阿羅漢是這樣子,菩薩也是這樣子。所以說:「對面不識觀世音」,對著面你不認得這就是觀世音菩薩。

  中國的天台山有個國清寺,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太守(好像現在的縣長),有一次他和國清寺的方丈豐乾和尚談話,說:「古來菩薩常顯聖到人間來,羅漢也常常到人間來。現在這麼多和尚,我也沒有看見一個羅漢,也沒有看見一個菩薩。」豐乾和尚說:「你想見菩薩和阿羅漢嗎?那很容易,我們廟上後邊廚房裡有一個煮飯的就是文殊菩薩,那個燒水的就是普賢菩薩。」太守就問說:「他們兩個叫什麼名字呢?」「一個叫寒山,一個叫拾得。」太守就說:「那我見一見去啰!」「可以的,你歡喜見就去見去。」

  這個太守就到廚房去問人:「誰叫寒山、拾得?」就有幾個和尚用手一指,說:「他們兩個就是了。」太守一看,這兩個人相貌長得特別醜陋,頭髮長長的,鬍子也不剃,簡直就和現在的嬉皮差不多。但是現在的嬉皮都有魔鬼跟著,身上都有股黑氣,這兩位菩薩身上是放金光的。你若得天眼通,就能看見現在的嬉皮中,魔氣越大的黑氣就越盛,後邊都有個魔鬼跟著他。沒有得天眼通的當然就不知道了,但是你也可以有一點覺察,那些有魔鬼跟著的嬉皮都有一股臭味,臭不可聞,很臭很臭的。他自己不覺得,但是其他人如果不是嬉皮的,就可以覺察得到。

  這個太守雖然看他們兩個這麼污濁邋遢,但是因為他信方丈和尚,方丈和尚說他們兩個是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所以他就向這兩個人跪下叩頭。這兩個人說:「你幹什麼?你給我們叩頭作什麼?」太守說:「方丈和尚說你們兩個,一個是文殊菩薩,一個是普賢菩薩。請你們兩位慈悲,度一度我啰!」這兩個人一聽,說:「豐干饒舌!他真多事,亂講話。」於是兩個人就往後退,這個太守就往前追。他們兩個一直遁,遁到天台山月光岩的石壁那邊。

  這個太守親眼瞅著寒山、拾得遁到石頭裡頭去了。原來那石壁上有個門,門一開,他們兩個人就進去了。那個門馬上又要關上了,太守想跟進去也來不及,就急得大聲說:「你要度度弟子啊!你發慈悲啦!」

  寒山、拾得就說:「彌陀不拜,你來追我門做什麼?」太守說:「誰是彌陀?」寒山、拾得說:「豐乾和尚就是阿彌陀佛化身到這個世界來教化眾生的,你怎麼不拜他去?你來追我們做什麼?」太守一聽,說:「哦,方丈和尚原來是阿彌陀佛化身哪!」說完石壁的門就關上了,他也進不去了。於是他又回去見方丈和尚,想求方丈和尚度他。但到方丈里一看,方丈和尚也圓寂了,坐那個地方就往生了,這真是對面錯過。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走了,阿彌陀佛也圓寂了。但幸虧他還很用功修行,聽說以後也修得還不錯。

  「三世一切人師子」: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一切人中的師子,也就是三世一切諸佛。「我以清凈身語意」:我都用我最清凈、最誠懇的身語意三業。「一切遍禮盡無餘」:來禮敬這一切的諸佛,沒有任何遺漏的。

  「普賢行願威神力」:這不是我一個人能有這個力量,來遍禮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我是以修普賢行願的這種大威神的力量。「普現一切如來前」:普遍地現到一切如來的面前,來普禮一切的如來。所以我現在雖然是禮一佛,也就是禮一切的如來。


推薦閱讀:

「無我」是怎樣一種境界?
愛是一種境界
嘮嗑(五十九)人生境界的層次
如何提升一個人的思想境界?

TAG: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