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菩薩戒,發菩提心-中言法師

受菩薩戒,發菩提心--中言法師一、求授菩薩戒的條件和意義關於如何傳授菩薩戒的常識向各位善知識簡略說明一下,供各位參考。想要求授菩薩戒應該先講菩薩戒經和菩薩戒的常識,然後才可以開壇授戒。如果不講清楚,使求授菩薩戒的弟子不懂常識,就不能得圓滿菩薩凈戒。(一)受菩薩戒是增戒菩薩戒是僧俗共秉的戒法,凡是鋪壇傳授菩薩戒都是屬於增戒。因為菩薩戒法是盡未來際的戒法,它不是今生才授,而是在多生多劫前已經授過菩薩戒;所以凡是開壇,題目應該叫做進授居家二眾菩薩戒法,或者叫增授居家二眾菩薩凈戒。菩薩戒經中說:「盡未來際」,為什麼現在退失菩提心了呢?就是因為菩薩迷於隔因,雖然有隔因之迷,但是遇到善因緣,菩提種子隨境即萌芽。「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虛行,遇緣即應」。今生遇緣此時覺醒,有許多菩薩戒弟子來問:「我現在增戒行不行?」只要是授菩薩戒都叫做增戒。這是一個佛教常識,菩薩戒就是增戒,不叫新授。因此菩薩戒弟子有願增戒者都可以登壇增戒。(二)如何得受清靜菩薩戒戒本是出世的方法,是了生死的根本。不論授什麼戒,都屬於皈依三寶的一種形式。三皈是戒的本體,戒條是戒的名相。再重複說;眾生授了三皈依,通過禮佛拜慚得到三皈的清凈本體,再給說五戒、八戒、十戒乃至菩薩戒條的名相,這叫戒相。得到戒體再明戒相,這叫真實清凈菩薩戒。從體上起作用,用護持法體,令菩提道業增長,這是菩薩戒的根本意義。要想學戒相必須先得戒體。什麼叫戒體,就是自性清凈身心。然後再深明戒相,這叫理事雙明,性相一如。舉個例子說,比如一條河水湍流,我們把它修個攔河壩,截住控制它的流量,這樣就好比我們有了戒體,如果沒有得到戒體只守戒相,那隻能種人天福德,與菩提道一無事處。戒體只有一個,而戒相分類很多,比如說:五戒、八戒、十戒,居家六重二十八輕,出家十重四十八輕,比丘比丘尼的三具戒。佛弟子學佛,真正得到戒的本體才叫真正的皈依者,成為正信佛教徒,才能有了脫生死的資糧。按照《菩薩羯摩經》中說:「有發心菩薩樂授菩薩戒時,應先為他們解說菩薩戒法藏,就是摩怛利迦菩薩學處及犯處。」我們沒授戒之前要先學習什麼叫菩薩、什麼叫戒體、什麼叫戒相。通過學習,領悟到自己願意授戒,知道自己能授戒。也應該知道授菩薩戒不是別人勸說的,也不是為了戰勝別人,也不是為了超過別人,要有這樣的正知正見,才是堅固的菩薩。這樣的發心菩薩才能納受菩薩凈戒,這幾句話很重要。我們要想授菩薩戒,必須聽懂,然後在慚悔堂里,致心慚悔,慚後得清凈時再說菩薩戒相,才得到戒的實體。已經所說,凡是求授菩薩戒時,先要請戒開導,再審遮問難、拜慚,然後方可授受。假設不審遮問難、不慚摩前罪,即使說了戒相,也難得到清凈戒體。沒有戒的實體,只知道菩薩戒相,與今生了生死一無事處,與菩薩道一無事處,只能種菩薩因。現在大多數的菩薩戒場,只有一天說戒相,不通過慚悔堂慚罪,這是共業所惑、業力所牽,蒙蔽了自性,使煩惱轉增,不能得受清凈菩薩法。⒈堅固信願欲啟請菩薩善戒法時,必須先堅固信願,發無上菩薩心。要是信願不堅固,就不能斷除疑惘,不能勇猛精進。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要住大乘性戒,不動其志如山嶽,心量能容如大海。深信切願者有三條:①要決定深信一切眾生都具備如來智慧德相,只因為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所以要發心勝行,誓成正覺願度眾生。梵網經中說:「汝是當成佛,我是已成佛,當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②決定深信波羅提木叉(是戒)是菩提涅盤修證的本因,要是沒有戒為涅盤正因,就如蒸沙煮飯,經過恆河沙劫數,也不能了脫生死。並不是說戒條就是戒,而是通過慚摩,解說,開發智慧,令你身得清凈,心得清凈叫做戒體。你沒有得戒體就不叫得戒。只聽到佛經見到文字不是成佛之道。通過學習開導,使你體證道菩薩戒的深義,叫菩薩道。「戒是無上菩提本,應當具足持凈戒,要能堅持持凈戒,是為如來所讚歎。」涅盤經中說:「欲見佛性證大涅盤,必須深心修此三具凈戒。」這個凈戒,不是戒相而是戒的本體,戒相是為戒體服務,助戒修行。③決定深信一切諸佛法身、應身、報身、清凈光明,無限相好,都是持戒而得成就,「如來功德深,依戒為根本。」上求佛法必須護持戒體,下化眾生必須嚴凈戒行,沒有戒的本體修正就是徒勞無益。戒相是輔助,就象攔了一個攔河壩一樣。沒有這個攔河壩,你說截也截不住,有了攔河壩,你要看好這個河壩,不讓它決堤。要具備這三種信力,才能夠感應道交,求得本師釋迦牟尼佛做我們的得戒和尚、大智文殊師利是我們的羯摩阿闍黎,十方現前諸佛為我們的尊證師,十方一切菩薩為我們同學伴侶,當來下生彌勒尊佛為我們的教授師。⒉慚摩清靜有法師受請升座,只能是做教戒法師,依佛經教戒。實質菩薩的得戒和尚本師釋迦牟尼佛名叫秉戒和尚。根據經中說有三種受戒的方法:佛住世時,親口說戒法,得上品戒;佛滅度以後,有法師依法而說教戒,慚摩清凈得中品戒;無有法師,無有佛在世,自己發誓在佛像前求授菩薩戒,得下品戒,這是三種得戒方式。上品戒仗佛慈力所受而得,中品戒依法師教授慚摩而得,下品戒在佛前求慚一七,二七,三七或更多天,直到見到相好光明或見到善的境界或見到菩薩感應,這時再看戒條得清凈戒,雖然得清凈,但這屬於下品戒,因為沒有法師傳戒。所以凡是欲求菩薩戒的弟子,要求必須專心頓息諸緣,色身雖在師前,心必須觀想諸佛法會,要知道菩薩凈戒不是淺顯的信仰,散亂的心念而能納受。⒊發無上菩提心經中說:「羯摩師三次教戒完畢,從此信念不間斷,信願廣大,於十方無邊際諸佛界中擴大到現在的諸佛菩薩前依法現相。與此同時諸佛菩薩能以慧眼觀察知道這個世界,這個道場XX人在發大菩提心,能令受菩薩凈戒的菩薩得善法。你要是不發大心,不發致摯心,那麼菩薩不能感應,你不能得清凈戒。因此,最上善心之所發起,能滅一切有情,一切種惡。無上心一發超越一切,得別解脫利益。這個無上心一發超越一切戒律。守戒條不如發無上菩提心。」受此凈戒以後再轉身遍十方,在在處處不舍菩薩凈律,這是菩薩不舍菩提心的大願。要是轉世再受餘生,妄失正念,遇善知識代替開導解惑,雖然重複在受無數次戒也不是新受。就是說你要發無上菩提心得了清凈戒,你在轉生、轉了多少世,隔因迷了,然後遇到善知識再受凈戒也應叫進授菩薩戒,或者叫增戒,這個道理非常重要。⒋得戒體,守戒相依經中說:要是比丘比丘尼增戒是在僧中請十師解說而得,只限於今生,而菩薩戒是佛戒,是在教戒師前禮請諸佛而得,所以叫佛戒。受戒的人能授受獲得利益只因為眾生髮了摯誠心,感應道交,就好比水清月亮現。用鮮花羅列鋪壇,這叫權巧方便。佛是不二法門,有言說就分出了二。我們得到清凈戒的主體,又去守戒相,這就叫二歸為不二,攝萬法而歸於一真如,真如自性反而分為萬殊,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在大乘起信論中說:「以致法眼無染,故隨順修行師波羅密。」什麼意思呢,我們受菩薩凈戒,已經知道佛法,現在無有染污,才知道恆順眾生,佛與眾生同是一個佛性,性就是心,心就是佛。梵網經中說:「一切眾生皆具佛性,一切意識是色心是情,皆入佛境界中。」雖然佛性本體是一,人人具足,而被無明遮障,難以顯現本體自性,要求在慚摩堂中隨引禮師大德如法發漏慚悔,直到清凈,才能如法如律得授清凈戒,這是諸佛所讚歎,龍天所擁護,毗尼住世,正法久住。戒是攝受自己的,不是管別人的。假如我們已經得到戒的實體了,哪怕是一剎那,一晝夜的實體,也給成佛種了一個因。今生死了來生再受生,餘生遇到善知識再增戒品還是一樣,菩提善根一發現,馬上戒體增上來了。進授居家菩薩戒就是增戒,不能說是受戒,所以不要問,我們受戒了再受戒行不行,再增戒行不行,不花錢行不行,這都是戲論。梵網經中是這樣說的,「是佛成道時頓說,先受佛戒,得受戒體,是修行的起源。」有人說我想上極樂國,可是真叫你上極樂國你就不去了。為什麼呢?因為你心性雜亂,不想死,總想生,就是不知道戒的清凈。佛叫涅盤,凡夫叫死,得到戒的清凈,知道涅盤的樂,知道樂了才想去死,才知道往生。所以凡夫叫死、佛子叫往生,你沒有得到涅盤的樂,你嘴說往生,實際不能往生,因為不知道戒的快樂。人人都喊了生死,不知道生死向何處了?人人都喊守戒,不知道守什麼戒。要想了生死,戒是根本,這是個最重要的。⒌菩薩行的十信位菩薩行有五十二個位次,最初十個位次叫十信位。①叫信心,看看這個信心是什麼樣的信心,不是信佛是信心,而是我們的心境與修行的理相合了,確切不轉移了,心地不動了,這叫信念堅固了。再簡單一點說,通過慚悔罪業,得到了戒的本體,信了清凈是成佛的體相,這個清凈體相是無邊無際本體自然,非青非黃、非大非小,這個心境叫信心。信心這個詞這麼解釋依理相合,不疑,這叫信心堅固。②念心,必須要體會到當前一念心清凈時那個念頭不是妄想的念頭叫念心,念念在菩薩道上叫念心。我們得到清凈之後,守護不退,生生世世,直到成佛,這個念頭這叫菩薩道的念心,也叫成佛的念頭。具體的說,雖然捨身受身,菩提念不忘。③精進心,就是得到了清凈本體之後,通過用功,使本體清凈心常顯現,念頭不散,六根堅固,不往外緣,令清凈心加大不退,叫精進心。④慧心:清凈本體自性顯現了,這樣往前進時,叫智慧。⑤定心,在所修基礎上,大智慧大禪定使自性安住在一處,心與性合,心與道合。⑥不退心,因為有精進就有後退,怎麼樣才叫不退呢?證到七地才能得到不退心。遠行七地存無漏,觀察圓明照大千,這叫證不退位。到深位自性靈光顯現,這叫見性。⑦護心,一是護法心,就是自性靈光顯現時已不退了,有真正智慧護持清凈一念心,令清凈心靈光擴大,常能護念正法,保持不失叫護法心。二是護念心,常知道護持正法保持不失,保護法體。金剛經中說:「法尚應舍,何況非法。」舍法,沒有法你舍什麼。⑧迴向心,我們天天都說迴向,把這四句迴向偈子當作迴向是錯誤的。你念這個迴向偈子,不是迴向。那是法師們寫迴向偈子讚歎迴向功德的語言,不叫迴向。道心堅固,然後把這個心性迴向給法界,這叫發大菩提心,這個層次才能做到所有善根心心迴向。從第一地到第六地菩薩叫凡夫行菩薩道,屬於二乘菩薩;超七地菩薩,叫做回小向大,回自向他。六地菩薩以前還是自利分多,利他分少,超過七地自他平等。以自己一點本體自性清凈心迴向法界,擴大到虛空自性靈光與法界相合,所以叫迴向心,也叫回小向大,也叫回自向他。⑨戒心:這個時候才能說到大乘菩薩戒。⑩願心:當你真正得到戒體時,含有禪味含有法味,含有道氣,能修習空華梵行,宴作水月壇場,降伏境里魔軍,大作夢中佛事。空華梵行是菩薩行,水月壇場是菩薩道,降伏境里魔軍是在煩惱中化菩提,夢中佛事,在塵勞中作佛事,行住坐卧都是佛事,這叫做化煩惱為清涼,能念念廣度眾生。梵網經中有這麼一段話,告訴我們什麼樣的眾生可以受戒:「諸佛子聽,若受菩薩戒者,國王,王子、宰相、比丘比丘尼、十八梵天王、六欲天子、庶民,淫男、淫女、奴婢、八部鬼神、金剛神、畜生、乃至人非人等,但解法師語,應當得受戒。」假如我們現在受了菩薩戒了,你就不要去輕慢眾生,菩薩不能看不起人,要慈悲憐憫眾生,就是淫慾心重的男子、女人,都可以得受菩薩戒,當奴隸也可受,乃到鬼神、羅剎、金剛神等都可以受菩薩戒。如果有問菩薩戒問題,應該給他解說菩薩道容易得,菩薩戒可以受,這樣勸發菩提心,山妖水怪變化人形,可以到菩薩戒場受菩薩戒。假如發心要受菩薩清凈戒,在佛前慚罪乃至一晝夜,也可以得清凈戒。發心一天一宿不睡覺不想世間雜事,一直慚悔到明天的這個時間,就可以受菩薩戒,為什麼要在戒前慚罪呢?就是為了得清凈,若不慚悔,得不到清凈。還有一些在家人,要受十重四十八輕,四十八輕戒是出家人戒。在家的六重二十八輕菩薩戒條和出家的十重四十八輕的戒條有著根本區別,它的意義不同。受戒人的清凈程度有所不同,在家出家所表現的形像也不同,既然要受四十八輕,就得落髮出家表僧相。二、「優婆塞戒經」摘要譯白話《優婆塞戒經》是佛教廣度眾生的權巧方法,專門為在家二眾所說,它充分顯明了在家和出家修行的差別,這種差別須要我們了解。「菩薩行方便,方便菩提行,不假方便業,安得菩提成。」(一)如何發菩提心什麼叫菩薩?當時佛在會中有一位長者子,名字叫善生。問佛說:「世尊菩薩意義是什麼?」佛說:「得到菩提道,所以稱為菩薩,見到菩提本性所以叫菩薩,得菩薩果名叫佛,沒得到菩提道,只發菩提心的也名叫菩薩。」佛說:「善男子,有三種菩薩沒有定性,如果說菩薩有定性,已經發聲聞緣覺心的人就不能發菩提心了。如果有人說菩提有定性,就是外道,佛說法無定法。」佛說:「菩薩有二種,①退轉菩薩;②不退轉菩薩。」什麼叫不退轉,已經修三十二相業的叫不退轉,要是不能修三十二相業叫退轉。佛說:「菩薩又有二種,一是出家,二是在家。在家人發菩提心勝過一切聲聞、緣覺,辟支佛果,出家人發菩提心並不太難,在家人發菩提心名為不可思議。什麼原因,在家人多惡因緣纏繞的緣故。在家人發菩提心時從四天王一直到阿迦尼吒諸天全都生大驚喜。他們說我們從今又得到人天師表了。」善生說:「世尊為什麼要勸眾生髮菩提心。」佛說:「善男子,有二種原因。①為了不斷決菩薩種性。②為了斷除眾生罪苦煩惱。又有二種原因。①覺察到從無量世中受大苦惱不得利益。②雖然有無量恆河沙數諸佛,也不能度脫我身,還須我自度。又有二種原因。①發菩提心是為了勝過一切人天果報;②為了勝過一切二乘果報。又有二種原因。①發菩提心雖受苦惱,但最終能得涅盤快樂。②為了得無量大利益事。又有二種原因。①為了掃除障礙智慧浮雲。②為了斷除眾生身體障礙。」佛說:「善男子,發菩提心的人有五項事需要做。①親近善友;②斷嗔恨心;③得善法後不生驕慢心;④見別人做善事不生嫉妒心;⑤面對一切眾生如自己親人想。」(二)怎樣生悲心善生說:「世尊;怎樣能令悲心生起?」佛說:「善男子,有智慧的人應深深見到眾生沉沒在生死苦惱大海中。為了救濟眾生的苦惱所以生悲心。又要觀察到眾生愚昧,含嗔痴三毒侵身,應當作親人想所以生悲。又見到眾生迷了出苦正路,沒有開導所以生悲。又見到眾生卧於財、色、名、食、睡五欲泥中而不能出離,反而還貪慾放逸所以生悲。又見到眾生經常為財物妻子纏縛,不能舍離,所以生悲。又見到眾生為了色身著相而生驕慢,所以生悲。又見眾生被惡知識狂惑還當做善知識,所以生悲。又見到眾生墮落在三界受諸苦惱反而還當作樂事,所以生悲。又見到眾生造身口意惡業受諸苦果,反而還生歡樂,所以生悲。又見到眾生念求五欲如饑似渴,不願舍離所以生悲。又見眾生想要求得快樂但又不造樂因,雖不願受苦反而又造苦因,想得到人天快樂又不能具足戒體,所以生悲。又見到眾生恐怖生死反而又造生老病死的業,所以生悲。又見到眾生被愛別離苦纏縛,反而還不斷愛,所以生悲。又見眾生處在無明昏暗中不知道點燃自己智慧燈,所以生悲。又見到眾生饑渴寒熱不得自在,所以生悲。又見到眾生邪知邪見,親近惡友,得不到善知識的教誨,所以生悲。面對眼前種種現象都可以生出悲心。」佛說:「善男子有智慧的人應當觀察非想非非想處天之樂,樂非常久,一切六道眾生受此輪迴之苦所以要生悲心。」佛說:「善男子,沒得道之前面對現前種種境相做觀生悲,只能叫做悲,如得道以後才能叫大悲。什麼原因呢?沒得道前雖然這樣去觀想,所觀的心境有邊際;如果得道以後所觀的境界和所觀眾生無有邊際,所以稱為大悲。沒得道之前所發悲心不能固定,所以叫悲;得道以後所發悲心不動所以叫大悲。沒得道前不能救度眾生,所以叫做悲;得道以後即能自度又能救度眾生,所以叫大悲。沒得道之前,妄想與真心不能同行,心性不能同體,所以叫悲;得道以後妄想與真如同時精進,心與性相合,性光與虛空同體所以叫大悲。」佛說:「善男子有智慧人修悲心,雖不能暫時斷除眾生苦惱,已經得到大利益事。善男子。六種波羅密都是從悲心而做,悲心是生起六度萬行的原因。」「善男子,出家人修悲心其實並不難,在家人修悲心實在是難,因為在家人多惡因緣纏繞的緣故。」「善男子,在家人要不修悲心,不能得優婆塞戒。必須修悲心後才能獲得優婆塞戒。」「善男子,出家人只能具足五波羅密,不能具足檀波羅密,在家人則能具足,什麼原因呢?因為在家人一切時中都可以布施,所以在家人應先修悲心。要是修悲心之後,就知道這個人能具足戒、忍、進、定、智慧。修悲心應當做到難施能施,難忍能忍,難做能做,一切善法以悲心為根本。」「善男子,如果能修這樣的悲心,哪怕噁心如須彌山也能破除,不久就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修悲心的人所做善業雖然少,所獲得的善果如須彌山。」(三)如何求解脫分法「善男子,如果善男子、善女人能修悲心,所得的法體叫解脫分。什麼叫法體呢?因為身口意得到清凈了,身、口、意清凈從方便得。方便有兩種:一者觀事滅罪門,二者觀理滅罪門。有的人雖然從無量劫中,以無量財寶施捨無量的人,也不能得到解脫分法;有的人只在一時中以一把麥子施捨給一個乞兒,卻能得到這種菩薩解脫分法。有的人在無量界的地方,堅持守護戒律非常嚴謹,也得不到解脫分法;有的人一日一夜受持八戒,就能得到解脫分法。有的人於無量世無量佛的地方,受持讀誦十二部經也不能得到解脫分法;有的人只讀一句或四句偈子,就能得到解脫分法,這是什麼原因?因為眾生根性不同的緣故。善男子,如果修行人不能一心觀察生死過患,不能知道涅盤的安樂;這樣的人雖然布施、持戒,多聞,最終還是不能得解脫分法。要是能知道厭煩生死過錯,深深知道涅盤安樂,這樣的人雖然少布施,少持戒,少聞也能得解脫分法。善男子,這種解脫分法不是欲界所能得到的,什麼原因呢?因為欲界天經常放逸懈怠。也不是色界天所能得到的,什麼原因呢?色界天沒有惠思、持戒、多聞這三種方便。也不是無色界天所能得到的,因為無色界天沒有身口,只有意念,這種解脫分法是身、口、意三業相應所得。這種解脫分法三種人能得到,就是聲聞、緣覺、菩薩。學佛眾生如遇到善知識就能轉聲聞解脫,得緣覺解脫,轉緣覺解脫得菩薩解脫,如果得到菩薩解脫分法就不退轉,不能壞失。不管在家人、出家人,只要致心聽法,聽後能依法受持,知道三惡趣苦,心生畏懼、毛骨悚然、涕淚橫流,堅持齋戒,哪怕小罪也不也毀犯,這樣的人一定能得到解脫分法。善男子,有人勤求優婆塞戒於無量世,根據自己所聞去行持也得不到戒體;有的出家人從無量世前求受比丘比丘尼戒;依自己所聞而修也不能得到戒體,什麼原因?因為得不到解脫分法的緣故。如果修行人得不到解脫分法,只能叫修學戒相,不能叫持戒。唯有菩薩摩河薩得到解脫分法,即使經由無量身中,常不退轉。這種不退轉的心勝過一切聲聞、緣覺。善男子,如果得到這種解脫分法,雖然少布施,但能得到無量的果報;就是少戒,少聞也是如此。這樣的人假使處在三惡道,與沒有得解脫分法的眾生處三惡道受苦不同,因為菩薩獲得的解脫分法叫調柔地,為什麼叫調柔地呢?是依解脫分法把煩惱逐漸調整微弱,能化煩惱為菩提,這叫逆生死流。善男子,有四種人,①順生死流凡夫;②逆生死流是得道人;③不順不逆是證菩提果了;④到彼岸的成就佛果。善男子,這種解脫分法在聲聞乘叫柔軟地,與諸菩薩也叫柔軟地。又叫喜地。喜地是什麼意思呢?是得解脫分法不退轉的緣故,所以叫菩薩。因為常能覺悟眾生心性所以叫菩薩。這種境界的菩薩雖然了解外道經典,自己不依外道經典修學,也不叫別人修學,這種菩薩叫修行無障礙道的菩薩。善男子,要增長菩提種子應當知道五項事:①不輕慢自己,不能說我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②自身受苦,心不討厭後悔;③常精進修行,不休不息;④要救濟眾生無量苦惱;⑤要讚歎三寶微妙功德。出家的菩薩得解脫分法其實並不難,在家人得解脫分法確實是難;什麼原因呢?在家人多種惡因緣纏繞。」(四)三種菩提善生說:「如佛所說菩提有三種:①聲聞菩提;②緣覺菩提;③諸佛菩提。①從聲聞而得;②從思維而得;③從修而得。聲聞乘從聞而得不能叫佛。辟支佛從思維而得少量解脫分,所以叫辟支佛。如果沒有師傳,不用聞思,從修而得,能覺悟一切叫佛。聲聞緣覺雖然能斷煩惱,但不能斷習氣,如來能拔掉一切煩惱習氣的根源。」「善男子,疑惑有二種:①煩惱疑;②無記疑。二乘人能斷煩惱疑。不能斷無記疑。「善男子,比如把潔凈的物品放到潔凈的玻璃杯里,表裡都是凈的,聲聞緣覺智慧雖清凈,而身體不清凈,身體好比器物,如來則不然,身口意都是清凈的所以叫佛。」「善男子:清凈有二種,①智慧清凈;②行清凈。聲聞、緣覺雖有智慧,可是他的清凈智慧行之有邊,如來清凈智慧大如虛空,所行無邊。」(五)發願「我今親近諸佛、聲聞、緣覺、善友,寧肯無量世受大苦惱,也不退轉菩提心。如眾生以噁心打罵,誹謗,誨辱我身,我應更增加慈心護念,不生惡相。願我後生在在處處不受女身,無根、二根、奴婢之身報,諸根具足,遠離惡友,不生惡國。為了眾生受地獄苦,見他得利不生嫉妒心。所做善業不是為生死,觀生死身如大毒蛇,捨身、捨命、舍財。多聞終不厭煩。能忍一切惡,教導他人修忍辱。」(六)名譽菩薩善生說:「如佛所說,菩薩有二種:」⒈假名菩薩善男子,眾生已發菩提心,但好行外道仙術,樂讀誦外典,並且以外典教化眾生,為了自己身命而殺害他命,不願修悲心,與生死海中常造諸惡業,享生死快樂,信心不具足,對於三寶生懷疑心,護惜自己身命,不能忍辱,語言粗狂,悔恨放逸,輕慢自己,認為自己不能得無上菩提,而對煩惱常生恐怖想,常生慳貪,嗔恨,嫉妒心,親近惡友,心性懈怠散亂,為無明煩惱遮障,不信六度,不樂修福,叫假名菩薩。又有一種眾生,雖發了菩提心,想得無上菩提道,聽說菩薩道須經過無量劫才能證得,於是後悔,這樣修道心不真誠,沒有慚悔心,不生憐憫心,樂意供奉外道,如殺羊祭天等,雖有微小信仰,心不堅固,為了享受五欲快樂,造種種惡,念住色身財命,常生驕慢心,所做顛倒,為了生死快樂而行布施,為了升天快樂而受持禁戒,雖修習禪定,但為了增長壽命這樣發菩提心的人是假名菩薩。⒉實義菩薩能體解佛法深義,常樂親近善友,供養師長父母,樂意讀誦書寫思議如來十二部經典,為護佛正法惜身命、妻子、財物,道心堅固,憐憫一切有情,口語柔軟,見人先語,說真實語,沒有惡語兩舌,不輕慢自己,放手布施無所求,經常用智慧之劍斬斷煩惱根,雖學習外典,是為了破除外道邪見,善巧方便調服眾生,見眾生難度不生恐怖心,能勸導眾生髮菩提心,說菩提容易得,令聞者不生恐怖,勤修精進,能把煩惱化為煙雲,心不放逸,為求涅盤果常修忍辱、持戒、精進,不支使奴隸待從,願代替他人受苦,不生退毀心,見到退菩提心的人生憐憫心,能救濟一切苦惱眾生,能觀察到生死所有罪過,能具足無上六種波羅密,所做世事都是為了眾生,雖修習慈悲心,但不希求慈悲果報,對冤親同等對待,施食平等,捨身平等。知道生死無常,不惜身命,用四攝法攝取眾生,善用俗諦隨順眾生語,為眾生受苦時,其心不動如須彌山,讚歎善人功德,見有勝過自己的生歡喜心,不念自利常念利他,這樣發心菩薩叫實義菩薩。出家人為實義菩薩並不難,在家菩薩達到實義實在是難,因為在家人有多種惡因緣纏繞。三、「勸發菩提心文」摘要譯白話我常聽說入道的主要一門,發心為首,修行最緊要的一關立願為先。假如不發廣大菩提心,不立堅固菩提願,就是經過恆沙劫數仍然還在六道輪迴之中。如果不發廣大菩提心,不立堅固菩提願,雖然持戒、修行、精進也不能往生,徒勞辛苦。《華嚴經》中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妄失菩提心,都屬於修魔道,何況沒發菩提心了。眾生的心愿名相很多,簡單說大概分為八種:就是邪、正、真、偽、大、小、偏、圓八個字。第一邪、有修行人一向講修行;但是,不懂得自心是佛可成,只知道忙於心外雜務。或求利養或好名聞,或貪現世欲樂,或望未來果報。這樣發心叫邪。第二正、有修行人既不貪利養名聞又不貪慾樂果報,就是為了生死,求菩提果而發心。這樣發心叫正。第三真、修行人要一心「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知道佛道長遠,不生退怯。觀察眾生難度,不生厭倦,有登山到頂的決心。這樣發心叫真。第四偽、修行人有罪不慚,有過不除,內心污濁,外表裝清凈,開始修行精進後來逐漸懈怠,雖然有好心想要成佛,但是多被名利所夾雜,雖然修習善法,但是,被妄想浮雲所染污。這樣發心為偽。第五大、修行人發心,要觀察到眾生界盡,我願方盡,菩提道成,我願方成。這樣發心叫大。第六小、修行人只觀察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冤家,只求自度,不願度人。這樣發心叫小。第七偏、修行人要是只見到心外有眾生可度,有佛道可成,只作心外的功德念念不忘,心外知見不滅,不知修戒德。這樣發心叫偏。第八圓、修行要知道自性眾生可度,發願度盡。自性佛道可成,發願成就。要知道佛法是不吝一法而全萬法,離開心法另外無法可求。要以虛空為心,發虛空之願,行虛空之行,證虛空之果,而且,又沒有虛空的相可得,這樣發心叫圓。修行人要知道在以上這八個法中,能審察知去取。要去掉邪、偽、小、偏;應當取正、真、大、圓。這樣發心,是真發菩提心的人。學人應當知道,菩提心是成佛之本,眾善之王,必須遇到因緣方能發起。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虛行,遇緣即應。有十種方法,可作為發菩提心的助緣。第一報佛恩,第二報父母恩,第三報師長恩,第四報施主恩,第五報眾生恩,第六念生死苦,第七尊重自己的靈光,第八懺悔業障,第九求生凈土,第十念正法永住。今見出家二眾亂稱釋子,妄列僧數,空自秉教沙門,生不能撫養雙親的身體,死不能化導雙親的神靈,在家孝道沒盡,出塵之道沒成,眾罪難逃,雖然說父母恩重,但不能報其萬一。沒有世間師長,不知道作人的禮儀。沒有出世的師長,不能體解佛法的深意。不知禮儀,就和禽獸相同,不知佛法的深意,就於凡夫相同,所以學佛人應當報師恩。學人應當知道,我與眾生,經歷塵劫,生生世世互為父母,眾生男即為我父,眾生女即為我母,所以要報眾生恩。學人應當知道:自性靈光,昏迷暗沌,就如同寶珠埋在污泥里,要尊敬自己的靈光,要知道凈土成佛容易,所以要求生凈土。學人既然聞到佛法,又能遇到清凈道場,依教修行慚法,有緣得遇善友,這正是發菩提心的好時機,千萬不要錯過。沒發菩提心的人,現在趕快發,已發菩提心的人,趕快令其增長,不要怕發菩提心,不要認為菩提心難發。不要太猛而不能堅持長久,更不要認為自己根基淺劣而自卑。學人發菩提心,好比種樹人,小根根雖淺,日久澆灌漸深。又好比磨刀,磨久刀自然鋒利,應當知道,發菩提心修行雖然苦,最終能得大快樂。如果不發菩提心,永遠不能出離六道輪迴苦。金剛雖然堅固,不如願力堅固;願力比金剛還要堅固。大眾要能誠心諦聽我所勸導之語,則菩提伴侶從發心起即是菩提聯姻轉帖即功德: 通靈佛教網(www.tlfjw.com) 來源地址:http://www.ebaifo.com/fojiao-244102.html隨喜恭請本圖文轉載 中國佛教網音圖框引用網路
推薦閱讀:

凈土大經解演義(第十九集)-凈空老法師
065 繪像普門品頌(印光法師)
成觀法師《六祖法寶壇經義解》第09集
昌臻法師:八關齋戒的內容及其受持
智圓法師《普賢行願實修引導》第四講

TAG:菩薩 | 法師 | 菩提心 | 菩薩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