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雲路:氣功、禪、佛法與現代人生(組圖)

 

 

一 做好事也要順其自然

氣功是一件好事。人們通過練功強身健體,身體好了,精神也舒暢了,造福於整個社會。

有的人說,氣功是一件這麼大的好事情,可總有人說它壞話,總有人不理解,感到很氣憤。沒關係,很正常。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一個過程。要允許人們對氣功有一個認識過程。不理解也可以,挑毛病歡迎。對氣功事業的發展,本身也可取一個自然態。要豁達開朗。

氣憤是沒必要的。就好像你本意想做一件好事,由於客觀原因,因為坐車誤點了,因為下雨你出不去,好事沒做成,你特別不高興。這就不好。為做好事而做好事,做不成還著急,生氣,心情焦躁,這都不叫做好事。

我們常講要修德,評價一個人時愛用「德性」兩個字。說這個人好,德性好,那個人不好,德性不好。做好事為積德,做壞事為缺德。這點一般人都能領會。可是,你如果執著於做一件事,哪怕是一件好事,你做不成就生氣,就煩躁,拿得起,放不下,此乃為少德,仍然是不值得提倡的。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活動方式,生活方式。如何判斷自己的行為呢?首先,要經常審查自己的潛意識,看看自己是不是在很好的境界里,看看自己是不是有私心,是不是有偏見,是不是時時顧慮著自己的聲望、得失;如果這些曖昧之心都沒有,乃為平靜。這時,你就平平靜靜地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乃為有德。

所謂功德是無法計算的。計算之後就無功德了。做了好事,希望別人感謝,功德去了一半;做了好事沾沾自喜,功德就沒有了。

萬事要取其自然,自然才有高境界。

 

二 「氣功」二字只是一個方便的說法

 

近年來,我研究氣功,實際上「氣功」二字只是一個方便的說法。當我們現在說氣功時,它的內涵早已超出了一般人們所說的「練功健身」的範疇。

一般說氣功,是健身,是延年益壽。每日修鍊,或靜功,或動功,或一個小時,或兩個小時,那麼起碼在這段時間裡,你的心態比較平靜,比在白天經常可能陷入的那種焦躁、嫉妒、煩惱、仇恨的心態好。氣功的門派很多,各種門派有不同的功法,有不同的說法,靜也好,動也好,都是一種方便法門,從而達到氣血暢通,心態寧靜。

我所研究的氣功,遠遠超出了這個範疇。我不會給人看病,也很少與人談如何看病,我只是講自己的體會。你聽懂了,思想通了,心情舒暢了,你的大病也可能變成小病,小病也可能變成沒病。

你生了病,氣功師為你治好了,過一陣,你可能還會再病,為什麼?因為治得了身,治不了心。也即過去有一種說法,叫「治得了病,治不了命」。大家都讀過《紅樓夢》,裡面的蘇州姑娘林黛玉,十幾歲抑鬱而死。她為什麼會生病?她的病難道是任何葯都不能治好的嗎?是任何一位氣功師發功也治不好的嗎?不能。

同樣,我們許多人生病,原因不在身體,而在心理。你有那麼多執著,那麼多焦灼,那麼多嫉妒,那麼多仇恨,那麼多想不開,那麼多放不下,你怎麼不病呢?你病了,又怎麼能好呢?這時,也許一位老師並不需要給你發功,也不需要讓你吃藥,只是給你講人生的道理,講放下執著,講與人為善,你的心病去了,病也可能就好了。

那麼,這裡所講的氣功,就是高層次的氣功,是一種高層次的境界,即所謂「悟性」。

大家修鍊氣功,要講究悟性,要追求高境界。

 

三 一宗化萬法,萬法又歸宗

所以,真正的氣功師父,真正的高功夫師,他面對一個學生,在一天,一個時刻,一個地點,只能說一句話,這叫因人、因時、因地。

一個老太太,沒有文化,身體不好,家中有許多煩惱的事情。你對她講很高深的理論,講佛經,講《道德經》,她聽不懂;你給她講複雜的氣功修鍊方法,她還是不懂。這都叫不當機。這時,你告訴她,大娘,您就念阿彌陀佛吧。您一念阿彌陀佛就有人保佑您。她相信了。她什麼也沒幹,就念這幾個字,很專心地念,結果身體好了,心態也好了,安靜了。對這位老太太用這個方法,乃為方便,乃為當機,乃為這個師父說話正確。

一個知識分子,受過正規的現代科學教育,他有許多執著,有許多迷失,他來請教你,你對他講念阿彌陀佛,他會聯想起一些封建迷信的東西,他不會相信,阿彌陀佛就不會對他起作用,此乃為不當機。

那麼,應該怎麼辦呢?你對他講宇宙的奧秘,講超越三維空間以外的世界,講為什麼達到那個境界的人能夠看到我們在這個境界中看不到的東西,你這樣講著,突然,你講的某一句話與他的思想契機相合,他的世界觀、他的人生觀發生了一點變化。那麼,你的這種方法,乃為善巧方便。

有一句成語,叫「萬法歸宗」。這本來是佛家的一個用語。中國的佛教有很多宗,有靜土宗、天台宗、賢首宗、法性宗、法相宗、密宗、律宗、禪宗。它們之間有差別嗎?有差別。但本質是相通的。這就叫萬法歸宗。

僅就氣功修鍊而言,也有一個萬法歸宗的問題。首先是一宗化萬法。我們的氣功有許多門派,有許多功法,各有優長,不要互相排斥。同時深入下去,在本質上又都是相通的。不同的人適應不同的功法,人們通過對不同功法的修鍊,找到了那個共同的「宗」,此乃為「得法」。

一宗化萬法,萬法又歸宗,對其中的奧妙,要體會再體會。

 

四 開悟首先要在日常生活中顯出悟性

 

許多人很想開悟,想徹悟。有的人一開口,滿嘴的禪機妙語,但他自己活得卻利欲熏心,又想去陞官,又想去發財,又想坑害人,還想裝洋蒜,還想開悟。這樣的人,不要相信他。一個人修鍊、修禪,別的不說,起碼要在日常生活中顯示出你的悟性。

了脫生死,看來是句很簡單的話,其實包含著許多深刻的東西。連生死都置之度外了,你還會執著於什麼?你還會恐懼嗎?你還會有貪婪嗎?不會的。

大家可以去研究一下自己的夢,《心經》中講「遠離顛倒夢想」,什麼叫「顛倒夢想」?對此可以有多種理解,這裡不談。只問問自己,你能做到不做噩夢嗎?試一試,你能做到什麼夢都不做嗎?很難。《心經》中還講「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那些在日常生活中做過虧心事的人,那些一天到晚緊張不安的人,你的夢中必然常現險象和凶象;你有很多的貪慾,很多的執著,你的夢境必然不會安穩,你心有掛礙嘛。帶著這樣的心境,如果到了生死關頭的一剎那,靈魂的去向會非常痛苦。那麼,當你把一切的執著都放下時,當你真正地做到了脫生死時,你就會達到或接近「究竟涅槃」的境界。

 

五 發宏願,還要有明師指導

 

禪宗歷史上有一段著名的公案,講禪宗一祖達摩為二祖開悟的故事。

禪宗二祖慧可到少林寺拜師,達摩「常端坐面壁,莫聞誨勵」。慧可嘆道:「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濟飢,布發掩泥,投崖飼虎,古尚如此,我又何人?」於是,其年十二月九日夜,天上下了大雨雪,慧可在雨雪中堅立不動,到早晨積雪過膝。達摩憫而問曰:「汝久立雪中,當求何事?」慧可流淚訴說,請求達摩為他開悟。

達摩回答:「諸佛無上妙道,曠劫精勤,難行能行,非忍而忍。豈以小德小智,輕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勞勤苦。」達摩在這裡對慧可講,求道開悟的人,要行不能行之事,忍不能忍之情,以小德小智而想得大智慧,只會勞而無功。慧可聽到達摩的教誨,「潛取利刃,自斷左臂,置於達摩面前」。達摩問:「你想求什麼?」慧可說:「我心未寧,乞師與安。」達摩曰:「將心來,與汝安。」可良久曰:「覓心了不可得。」達摩曰:「我與汝安心竟。」慧可言下大悟。

關於這個公案,我目前所看到的有關禪學的書都未解釋清楚。當慧可求達摩為他安心時,達摩對他說:把心拿來,我給你安。慧可沉思良久,說:找不到心。達摩此時說:我已為你安好了。達摩是怎樣把慧可的心安好了呢?怎麼一句話慧可就開悟了呢?這裡的奧妙是憑想能想明白的嗎?憑語言能說明白的嗎?憑讀書能讀明白的嗎?要體會。

把這個奧妙想明白了,就會明白許多禪的道理。

我提醒大家,千萬不要去斷自己的胳膊。可是請你仔細想一想,人們總覺得一個人開悟很容易,看禪宗歷史上的許多公案,無非是一句話,一個動作,一件事,就開悟了。沒有那麼容易!你首先要想想一個人開悟之前幹什麼去了。當慧可用利刃自斷其臂時,表現了他在追求真理時多麼大的決心,用佛教的語言講,此乃為「宏願」。沒有如此大的宏願,談什麼開悟!你一天到晚利欲熏心,私心雜念一大堆,還想著開悟,誰供著你當佛爺?你要開悟,從先天來講,你有沒有慧根,從後天來講,你此生都幹了些什麼?這些都沒有,侈談開悟,開在何處,悟在哪裡?明白這個,才有奧妙。當達摩說,把心拿來,這叫體會。慧可沉默良久,在那個「良久」中,慧可在幹什麼?要靠自己去體會。

光有那個宏願,沒有達摩,為什麼也不能開悟?這又是一個奧妙,請大家思索。

 

六 放下心來,便是真悟

人生是個自然的事情。禪講善巧方便,也是要自然。

什麼叫處世自然?就人生的一般意義講,用禪的語言,說得再方便一點,再容易一點,就是對生活取自然態。什麼事都要拿得起放得下。拿不起,放不下,就不自然。就好像一定要求你單腿站立,該躺時不躺,該坐時不坐,是很累的。要求你單腿站立,時間不用長,只二十四小時,你一想就會害怕;如果這樣站一生,我看你寧可不活了。這好像是個笑話,但在實際生活中,人們常常是多麼的不自然。有那麼多的執著,有那麼多的慾望,有那麼多的煩惱,我們的那顆心常常比單腿直立還累。為什麼不能兩條腿落地,為什麼不能踏踏實實地用屁股坐在椅子上,為什麼不能讓整個身體都躺在床上呢?

所謂「放下心來,便是真悟」。

真正放下心來,不是很容易的。考大學了,考得上考不上,放不下;大學畢業了,分配工作如何放不下;家裡分房子,分得好不好,放不下;調工資了,調得上調不上,放不下。所有這些東西你都放不下,都執著,你怎麼會有自然態呢?

朋友們可以想一想,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有多少勞累、多少支出、多少煩惱是必要的,是不能迴避的;我們的生命,我們的生活,許許多多的時光就在一些毫無價值的牽掛中被損害了。當你看見一個人單腿在馬路上直立時,你會覺得可笑,會覺得他累,會認為他沒有「悟性」,然而,這种放不下的心態比一條腿站立還不自然,還累。許多人講徹悟,講禪悟,說得方便一點,簡單一點,善巧一點,就是人生要取自然態;用老子《道德經》中的話,就是「道法自然」;用禪的語言就是「隨心自在,任意縱橫」。

再通俗一點,就是心地清靜,安安詳詳。

 

七 做你該做的事情,不做你不該做的事情

 

我們講了,生活要取自然態,並非指不生活了,並非說你飯也不吃了,覺也不睡了。這不叫放得下,這乃為另一種執著。

以為所謂放得下就是什麼都不幹了,不對,那是豬的生活。

一個人活在世上,就是要做你該做的事情,不做你不該做的事情。這件事情該你做,你做了,是最自然不過的事情。就好像你走在街上,一個小孩在路上滑倒了,你說你無牽無掛,裝做沒看見走過去了,你能夠安心嗎?這時,你上去把孩子扶起來,乃為最自然的事情。你不做才是不自然。親人重病,你說我放得下,不聞不問,這叫什麼放得下?這是推卸責任,是最大的不自然。

什麼叫不做不該做的事情?首先是不做壞事。但這還遠遠不夠。比如一個人本來數學很好,但非要當作家,這件事不該他做,他硬要做,費了半天勁做不成,還傷了自己。這就是做了不該做的事情。李寧的體操世界第一,但你一定要他去跳高,肯定不適合,也不會出成績。同樣,讓朱建華練體操也不合適。這種顯而易見的例子一看就很明白。但生活中許多人都在犯這種錯誤,勉強自己做不該做的、不能做的事情。勉強的結果,事情做不成,自己還要受傷害。

對於自己該做的事,也不要推卸。該做的事情不做,不會安心的。我在書里引用了《道德經》中的一句話,「無為無不為」,有人問,既然無為,就不需要做事了。他已經可以做到無為了,但不知怎樣才能「無不為」?

這樣的理解完全是錯誤的。無為是一種高境界,是放下一切執著的境界,並非什麼事都不做。剛出生的嬰兒還會吃奶,還會啼哭,何況一個成年人?當你放下一切執著之念,才能做到本心清靜,才能做到真正「有為」。所謂什麼事都不做的境界還要修鍊嗎?不需要修鍊的。

那麼,什麼是不該做的事情呢?首先是從道德上講,不應該做的你做了,會非常不安,這是不該做的事;其次,有些事從歷史的安排上就不該你做,你硬要做,費了很大的力,還是做不成,這也是不該做的。

人們經常在做一些不該做的事情,浪費了精力。好比我們外出坐公共汽車,當我們上車以後,路上交通很擁擠。這時,有的人就開始沉不住氣了,長吁短嘆,一會兒看看錶,一會兒看看窗外,只怕會耽誤了自己要做的事。其實你著急也罷,不著急也罷,車照樣該怎樣走就怎樣走,你著急也是這個速度,不著急也是這個速度。你已經做了你該做的事,你按計划上了車,至於車是否誤點,不是你能控制得了的。這種累,就屬於多餘支出。

要靜下心來想一想,自己的一生有多少事是應該做的,有價值的;有多少事是不該做的,是毫無意義的。只有你真正認清了哪些是應該做的,必須做的,哪些是不該做的,毫無價值的,你才能真正做到無為,才能在那些真正應該做的事情上「無不為」。

 

 

八 成佛重在開悟

 

真理必須講究當機。你說你是真理,但你講了半天沒有一個人聽,沒有一個人受影響,你的所謂「真理」是沒有用的。佛教講不「妄言」。並不是說謊才是妄言,你說出的話不當機,不起作用,也叫妄言。

就現代人來說,還要從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來發現真理。

有些人說修鍊就要去深山老林,說世俗的社會太喧嘩,太煩惱,太熱鬧。我並不反對有些人出家,宗教信仰是人的自由。你信仰宗教也好,不信仰宗教也好,坦率說,如果沒有明心見性,沒有這種真正的東西,即使身居古剎,你還是修不成。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關鍵是善於在你的日常生活中體驗到人生的真理。這才是我們這個時代應該做的事情。

坦率說,即使是釋迦牟尼那樣偉大的人,在今天也不會採取兩千多年前的那個方式。

許多人追求佛法的真諦,佛是什麼?佛就是智慧嘛!佛就是智者,就是開悟之人嘛!你開悟了,在什麼地方都可以成佛,你不開悟,你就是念一輩子經也沒有用。

 

九 凡是咬咬牙才能下的決心都不是好的決心

 

有人問,我每天上班,可不可以辭去公職,整個投身於自己熱愛的事業?

那麼,我告訴你,這個問題要你自己來回答。當你這樣問我的時候,表明你還在猶豫,還下不了決心,你內心還在矛盾。你說只要咬咬牙,還是可以下得了決心的。你還有許多牽掛,你可能已經結婚了,你可能有了孩子,你還需要贍養父母,另外,你決心投身於氣功事業的研究,你靠什麼生活?當所有這些實際問題沒有解決的時候,你怎麼能下得了決心呢?你來問我,我又怎麼能幫助你下決心呢?

我以為,凡是咬咬牙才能下的決心都不是好決心,都不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事情。強扭的瓜不甜,瓜長在蔓上,必須用刀才能砍下來的瓜不是好瓜。

這是個再普通不過道理,但真正做到並不是很容易。

說得透徹一點,就是對生活中的一切都要取自然態。說一個笑話,就好像一件舊衣服,你已經不大願意穿了,但扔掉又感到有點可惜,捨不得,放到簸箕里又拿出來。那好,你就再穿兩天。這天早晨一穿,「嘶」的一聲,衣服扯了個大口子,不能再穿了,你痛痛快快地就把它扔了。你會很高興地拿出一件新衣服來穿。這個選擇就很好。這乃為自然。

相反,你懷著非常矛盾的心理去做一件事,勉強自己下決心,這個決心一般不會好。就像年輕人戀愛,結婚的時候又有些不心甘情願,對對方不大滿意,婚後很難美滿。因為人的不安心理常常是由於已經預感到一些東西,只是理智一時還難以理清。人為地掩蓋,早晚還會暴露的。

 

十 以微笑和善良之心面對人生

 

我認識一個女孩,二十五歲,是個售貨員,非常善良的樣子。她告訴我:三年前,她聽人介紹,得大智慧要多讀佛經。於是,她開始讀佛經。她的文化程度不高,讀經讀得很刻苦。她說:我讀來讀去,總是讀不懂佛經的意思,越讀越糊塗。別人都說我傻了。很苦惱。

我對她說,你現在可以不那麼多地讀佛經了,我甚至可以非常絕對地說,你可以不讀佛經了。從今以後,你可以一字不讀。我問她:你首先能不能做到這一點,當你每天走出家門時,能清清楚楚地看見今天的天氣是什麼樣的,天空是什麼顏色的,然後,你對自己微笑;當你站在櫃檯上的時候,你要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在幹什麼,你用微笑與每個人對話。你用愉快的心情去做每一件事,讓對方高興,自己也高興。這時,你會感到自己心地善良,感到自己與人為善。你會體驗到這種心態。對你來講,做到這一點比什麼都重要。你本來是個很善良的姑娘,我能看出來。

聽到我這些話,這個姑娘哭了。我對她說:一個人有悟性,可以有多種方法,慧能一字不識,他沒有讀過佛經,他聽別人念,同樣領會了佛法的真諦,成了一位大智慧之人。你為什麼一定要讀呢?不一定要讀的。

現在,希望你做一件事,你會微笑嗎?她微笑了。

我接著對她說:這樣讀佛經,叫魔。什麼叫魔?魔就是錯誤的認識,錯誤的境界。什麼是佛呢?佛就是智慧,懂嗎?你讀經讀成這樣,越讀越糊塗,釋迦牟尼知道了,就會想起他圓寂前的那句話了:誰說我轉過法輪,誰就是謗佛。你一定不要陷入文字相。

我告訴她,這些話對別人不一定正確,但對她適用。對於她來說,以一顆善良之心面對人生乃是最大的悟性。我說:你會比一般人都善良,別人做不到的善良,你能做到。當你以善良之心面對他人時,你會體驗到一種愉悅的感覺。那是許多人體驗不到的東西。那乃是人生的一種智慧。當你把自己這種獨有的體驗告訴別人時,你乃為智者。這樣,逐漸地,你變得聰明了。當你看到別人的執著時,你會感到那是多麼地愚昧,多麼地累。你會不斷地把自己的體驗想方設法感染給他人,不一定是說話,也許只是一個微笑,一個動作,一個言語,都可能感染他人。這時,你不僅可以自助,還可以幫助他人。

這樣,你從善良之心開始,達到開悟的境界。你會發現,你不僅不比一般人糊塗,還可能比許多人更聰明,還能看清他人的許多不明白之處。這是很幸福的。

我說,你讀了三年佛,越讀越糊塗,心態不好,這都叫魔境。魔境是廣義的,錯誤的東西都是魔境。智慧的東西,符合真理的東西,尋到本心的境界乃為佛。也許你在有些事情上還很糊塗,那不要緊,只要在這一瞬間有靈感,感覺正確,此一刻乃為佛性。所以說佛性人人有,茶人人喝過,我們修鍊並不是為了得到自己沒有的東西,修鍊是為了尋找到那些被自己埋藏的東西。

生活要自自然然的,該幹什麼,就幹什麼。

我告訴她,如果將來我們還有機會見面,我希望她不要再眼淚汪汪地來見我。

我們在生活中也要這樣,因時、因地、因人解決自己和他人的問題。如果執著於一種想法,都是迷失。萬事要靠好的感覺。感覺這件事不該做,做了效果不會好。

一個人私心雜念太重感覺就不會好,往往會做出錯誤的選擇。

柯雲路信箱:keyunlu@vip.sina.com 

>>>柯雲路書友圈

 

 

 


推薦閱讀:

化妝師MM的家 90平現代美式設計
現代女人的標準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現代人的滿願樹!
現代派扶抑調候用神八字代表作大展播

TAG:人生 | 佛法 | 現代 | 氣功 | 現代人 | 組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