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無量壽經指歸 (第二十三集) 1996/4 美國聖荷西 檔名:02-031-0023
主講人 : 淨空法師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 (第二十三集) 1996/4 美國聖荷西 檔名:02-031-0023
請掀開經本,第三十二面,倒數第二行看起:
【凈影疏曰,耆闍山,此翻名靈鷲山也,此山多有靈仙居住,故名為靈,亦有鷲居止此山,故名為鷲。】
佛經是從印度梵文翻譯過來的,由於年代久遠,古音跟現代的音往往有差別。何況中國文字有許多字是破音字,究竟念什麼音?實在講是應當要去考據的,我們著重在義理上,這些有也都把它省略了。這個『耆』,底下這個「闍」念嘟,還有一個音念蛇,耆蛇山、耆嘟山,都沒有念錯。這一個字它有這麼多音,究竟當年翻的時候用哪個音,我們就不得而知。這是屬於一般的常識,不能不知道。
這座山在王舍城外很近的地方,據經上記載,距離王舍城大概是三里路的樣子。所以他到城中來乞食很方便,不算太遠。中國人翻它的意思,就稱之為靈山,靈山就是指的靈鷲山。為什麼說它是靈山?這個山有許多神仙住在那個地方,所以稱它作靈。同時有鷲鳥,鷲就是鷹,老鷹很多,也住在這個山上,所以稱為鷲,靈鷲山是這麼來的。所以它是兩個意思,靈是一個意思,鷲是一個意思,不能把它聯想到老鷹很靈,那個意思就想錯了,它是兩個意思。
【又此山頂似鷲頭。】
這個山頂像老鷹的頭一樣,
【又名鷲頭山。】
這是從山的形狀上來說的。譬如香港有個山,叫獅子山,那個獅子山,的確獅子山頂上有個很大的石頭,遠看像一頭獅子一樣。這是取山的形狀來命名的,這種情形在中國、在外國都相當普遍。這是介紹靈山。
【西域記曰,北山之陽,孤標特起,既棲鷲鳥,又類高台,空翠相映,濃淡分色,如來御世垂五十年,多居此山,廣說妙法。】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如果連頭尾都算進去就是五十年,大部分時間,世尊是住在這個所在。前面這幾句是形容這個地方的地勢,可見得是一個很好的地方。
【智度論曰,耆山於五山中最勝故。】
這一段的意思要緊,《大智度論》裡頭所介紹的,說得比較詳細,我們為別人要是講經介紹,取《智度論》這個說法就最好。它說耆闍山在當地,當地的山很多,一般說的有五座大山,是以耆闍山最殊勝。第一:
【此山精舍,近城而難上,近城故乞食不疲,難上故雜人不來,故多住此不在余處。】
修道的人總是取一個幽靜的環境來養道,特別是對於初學,這是很重要的。在梵語稱之為蘭若,蘭若的意思就是幽靜之處,沒有閑雜的人等,也聽不到鬧聲,這個地方才稱之為蘭若,是修道人理想的道場。經上也說了,古時候噪音最大的是牛叫,這個地方聽不到牛叫的聲音。我們想,牛是農村裡頭農民所養的,這就是距離農村比較遠的地方,牧牛的人不會到這個地方來,牛叫的聲音聽不到,以這個為標準。這個山裡面的『精舍』就是道場,佛當年帶著這些學生居住在這個地方,在這裡講了不少的經典,像《法華經》是在這個地方講的,《無量壽經》也是在這裡講的。
『近城』,乞食容易,在世尊當年在世,道場裡面不開伙的,裡頭沒有燒飯的。吃飯都是早晨到舍衛大城去托缽,託了之後回來吃,一天吃一餐,日中一食,過這樣的生活。距離城近,往返時間短,早晨進城,托缽回來之後一起吃飯,還不過中,這個時間足夠用了,要選在這個地方。山高,上去不容易,於是閑雜人不會到上面去,也就是說沒有遊覽的人去,這個地方好修道。所以,這是修行、養道很理想的一個處所,世尊在這個地方住的時間比較長。第二:
【是耆山福德吉處,諸聖人喜住處,佛為諸聖主故多住。】
這個地方所謂是福地,福地一定是有大德福的人居住,佛菩薩、羅漢、神仙都喜歡住在這個地方,選在這個地方。佛是『諸聖主故』,是諸聖的導師,所以也多住在這個地方。因為這些天人聖眾都是佛的學生、佛教化的對象,這些人住在這裡,佛要教導他們,當然是住在這個地方最方便。這是第二個殊勝處。第三:
【耆闍山是三世諸佛住處故。】
這是我們凡夫不得而知,諸佛菩薩知道。三世是講過去、現在、未來,佛出世都喜歡住這些地方。這個意思不能把它講死了,講死了不免有爭論、有疑惑,我們可以講原則。具備這些條件,乞食方便,遊客不來,風景很殊勝,具備這些條件的地方都是諸佛菩薩、修行人願意選擇做道場的。凡是具足這些條件,都可以稱之為耆闍山,這個說法就比較圓融。中國有許多道場也是如此,像大家所知道的中國的四大名山,都符合這些條件。但是現在交通便捷,跟從前完全不一樣,所以現代修行比從前難得太多。現在高山上面,纜車可以上去,觀光旅遊的人絡繹不絕,哪裡還能修行?一天到晚照顧這些觀光客,已經是累得精疲力盡,這是真的,念佛的時間都沒有,沒有體力去念佛,這是我們看到很多。第四:
【是中清凈,有福德閑靜故。】
這個山林決定是幽靜的。
【一切諸佛行處,十方諸菩薩讚歎恭敬,八部大力眾神所守護、恭敬供養處故,諸大乘經多在此山說。】
這一段如果要是說在釋迦牟尼佛,那是完全相應。這個地方與西方世界有相似之處,佛清凈,菩薩、弟子們清凈,居住的環境清凈,就像西方世界三種莊嚴一樣,它有這麼好的條件。所以,菩薩讚歎恭敬,護法神守護。這麼一個好的場所,所以許多大乘經典都在這個地方說出。第五:
【是中十方無量智慧福德力大菩薩,常來見釋迦牟尼佛,禮拜恭敬聽法故,諸大乘經多在此山說。】
這個地方既然是佛選擇的道場,不僅是娑婆世界的菩薩,我們在經上看到,他方世界的菩薩就很多。像我們在《無量壽經》上看到的賢護等十六正士,這十六個人,除了賢護是我們娑婆世界的,其餘十五位都是他方世界的菩薩,不是娑婆世界的。《無量壽經》是在靈山所說的,所以他方世界菩薩常常到靈山來禮佛、來聞法。這是說這樁事情,所以它有五種最勝。
【法華論雲,耆闍崛山勝余諸山,佛在於此說,顯此法最勝。】
這是稱讚《法華經》。王舍城外有五座大山,五座大山是以靈鷲山為第一,最為殊勝。佛在這個地方講《法華經》,『佛在於此說』就是說的《法華經》,顯示《法華經》是一切經中最勝的意思。就像這五座山裡頭它最殊勝,在這個地方講這部經,這部經在一切經當中最勝,取這個意思。《無量壽經》也是在這個地方所說的。
【彌陀疏鈔雲,天王大人所共敬仰,非小德也,名大。】
這是解釋大比丘那個大,解釋這個意思。他不是小乘的比丘,他們是屬於大乘比丘,大乘比丘實際上就是大菩薩。所以這是天王大人所共敬仰的。
【凈影雲,曠備高德,過余近學,故名為大。】
這都是讚歎大比丘這個大的意思。他們有崇高的道德,有廣博的學問,無論在德行、在學問都是為大眾稱讚的,這稱之為大。
【佛地論另有三義。】
這三義也是說明大比丘的「大」的意思。
【一最極利根,波羅蜜多種性。】
這是說他根性利,我們一般人是講他的天賦聰明智慧,極其聰明,我們今天稱之為天才。『波羅蜜多種性』,波羅蜜是究竟圓滿的意思,我們中國稱讚智慧高的學人,所謂一聞千悟,舉一反三,屬於這一類根性的眾生,才能稱之為波羅蜜種性。
【二得無學果位。】
這一句講的非常具體。『無學果位』就是他所修學的圓滿了,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謂的畢業了。在小乘畢業了,就稱阿羅漢;大乘畢業了,就是法雲地的菩薩,十地菩薩。這個地方稱大,大就不是小乘,由此可知這些人是什麼地位?都是法雲地的菩薩。外表示現的是一些聲聞身、是小乘阿羅漢,那是他表演舞台上的身分,後台的身分是法雲地的菩薩。所以稱他們為大阿羅漢,阿羅漢是無學。第三個意思:
【得小果已,趨大菩提,以上三義,故名曰大。】
這也行,也稱大阿羅漢,他是小乘證得阿羅漢之後,回小向大,修菩薩道,這樣的人也稱他做大阿羅漢。所以,大阿羅漢裡面,含著有這三個意思在。這三個意思就相當之圓,可以說要是由圓教裡面來講,從七信位的菩薩一直到等覺統統都包括。
【嘉祥師謂大有三義。】
『嘉祥』是唐朝時候的人,他有《無量壽經》的註解流傳至今,現在《藏經》裡頭收的有他的《無量壽經》註解,好像在台灣還沒有單行本。他解釋這個大,有三個意思,一個是:
【一生大解。】
我們常講所謂大開圓解,也就是說徹底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第二是:
【二破大惡。】
『大惡』是指無明。無明既然破了,見思、塵沙當然都破了,最難破的是無明,這破大惡。
【三證大果。】
『大果』是佛果,成佛才是大果,所以小乘阿羅漢稱小果,不能稱之為大果。這是圓滿菩提,證得究竟佛果的,才稱之為大果。
【會疏曰,諸經多標千二百五十人,今經與法華標萬二千人,蓋是出世本懷,一代勝會,故十方大德皆雲集乎。】
從本經證信序裡面仔細去觀察,它與《法華經》等齊,後面還有不少地方可以能看出它跟《華嚴》等齊。《華嚴》、《法華》在我們中國佛教,無論是哪一宗哪一派,幾乎公認所謂經中之王,是圓滿的大教,稱為一乘圓滿的大教。《無量壽經》跟它平等,當然也是一乘圓滿的大教,這是跟《法華經》上講的相同。法華會上是一萬二千人,一般經上我們所看到的都是一千二百五十人,我們在一般經上看到的佛的常隨眾,《法華經》的人數十倍之多,《無量壽經》的人數也是一萬二千人。所以底下解釋,『蓋是出世本懷,一代勝會』。釋迦牟尼佛出現在世間,根本的意願就是要普度眾生,這叫出世本懷,度眾生、成佛道。《法華經》在中國佛教里稱之為成佛的《法華》,開智慧的《楞嚴》,這兩部經是中國人最喜歡讀的,開智慧的《楞嚴經》,成佛的《法華經》。
《法華經》何以落得一個成佛這樣的美稱?因為世尊當年在世,許多法會裡頭都說,眾生修行成佛要有緣,沒有緣不能成佛。哪種人沒有緣?一闡提,一闡提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沒有善根的人,沒有善根人的不能成佛,這是佛在一切經裡頭常常說的。《法華》是最後講的,到法華會上佛告訴大家,一闡提也能成佛,所以說這個經叫成佛的《法華》。一闡提為什麼能成佛?一闡提也有佛性,既有佛性,哪有不成佛的道理!由此可知,佛過去所說的叫權說,說這些話勉勵我們要斷惡修善,多作惡事不能成佛。法華會上真說,說真話,造作五逆十惡重罪的人也能成佛。到最後才說真話,開權顯實。《無量壽經》上告訴我們,五逆十惡臨終十念一念都能往生不退成佛,跟《法華經》的意思完全相應。
經上講的沒錯,祖師大德唯恐我們錯會了意思,聽說經上這樣說,造作惡業臨終念佛還可以成佛,那不要緊,現在多做一點壞事沒有關係!祖師大德怕我們這樣會意,那就錯了,大錯特錯。所以這個地方必須要詳細說明,造作惡業之人,諸位一定要知道,是他從來沒有聽到過佛法,到臨終的時候才聽到,一聽到就接受、就懺悔改過自新,他能成佛。我們現在已經聽到佛法,不行!聽到佛法你明知故犯,哪裡能成的了佛!人家是一生都沒有聽到過。所以諸位要記住,這個我們都沒分,我們造作惡業決定成就不了,這必須要知道。
第二個意思,造惡眾生臨終成佛,實在講,他是過去生中無量世的善根福德因緣的成熟,絕對不是偶然的。所以在臨終時要具備三個條件,我們想想,我們在臨終的時候會不會有這三個條件?第一個條件,臨終的時候神識清楚,一點都不迷惑。我們有沒有這個把握?我們仔細去看看,你到醫院裡頭,病重的人你去看看就曉得,多少人病得人事不醒,連家親眷屬都不認識,那就不行。在這個情況之下,幫他助念都沒用處,助念的條件是要他頭腦很清醒,神智清楚,助念才有用處。迷惑顛倒這很可怕。第二個條件,正在緊要關頭的時候,遇到善知識,遇到一個念佛人,特別提醒他,勸他念佛求生凈土。你要遇不到這個人提醒,忘掉了,機會就錯過了。第三個條件,是他本身聽到善知識的勸告,他立刻就相信、就接受,就肯跟著念佛、求生凈土,這個叫懺悔往生。所以這三個條件缺少一個都不能往生。由此可知,造作罪業臨終往生,絕不是偶然的。而是這個善根深厚之人,在這一生當中沒有遇到佛法、沒有遇到善緣,他遇到這些惡緣。但是在臨終的時候,畢竟他善根福德深厚,經過人家一提醒他就能悔改,他的正念就能現前。可見得這不是容易的事情,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
佛說一乘究竟了義的經典,這是一代勝會,無比殊勝的法會。我們要總歸起來講,佛講《華嚴》、講《法華》、講《無量壽經》,這三部經是無比殊勝。『故十方大德皆雲集乎』,十方大德是講十方世界這些菩薩眾、大聲聞眾,見到釋迦牟尼佛在講這個經,都到這個地方來聞法,所以他的人數有這麼多。
【嘉祥疏曰,游心空理,隱顯難測,故稱聖人。】
這是經文裡面講的一切大聖,讚歎與會的一萬二千人不是小聖,是大聖。小聖是指阿羅漢,大聖通常是指地上菩薩,我們講菩薩摩訶薩,摩訶薩稱之為大聖;換句話說,從初地到等覺這十一個位次,都可以稱之為大聖,顯示他們不是普通人。『游心空理』,這句是講他的果證,他所證得的真如自性,也是禪宗裡面所講的明心見性。「空理」是心性,真心是空寂的,這是他證得的。『隱顯難測』是說他的應化,他到我們這個世間來,顯現的身分是個小乘阿羅漢,是小乘的比丘。像我們經上常講的舍利弗、目犍連,大家都知道,這兩個是比丘,這是在顯示出身分是比丘。他真正的身分,「隱」是講他真正的身分,真正身分他們久遠劫已經成佛,古佛再來的。看到釋迦牟尼佛辛辛苦苦示現佛身而為眾生說法,他們來協助釋迦牟尼佛,現一個佛學生的身分,其實早就成佛。就跟唱戲一樣,釋迦牟尼佛唱主角,他們來跑龍套,不要以為跑龍套的身分比釋迦牟尼佛低太多了,後台比釋迦牟尼佛資格還老。「隱顯難測」,我們凡夫沒有辦法測度的。所以就平常講這個一千二百五十人裡面,不少是古佛再來。不是古佛,也都是大菩薩,絕對不是小聖,不是真正的是阿羅漢、辟支佛,不是的。所以稱之為聖人。
【會疏曰,初果已上,悉名聖者,以究大阿羅漢,故名大聖,亦可雖外現聲聞,內秘菩薩之行,故名大聖。】
《會疏》這個意思實在講不出《嘉祥疏》的範圍。一般講,證了小乘初果,我們世間人都尊稱他是聖人。所以初果叫入流,入什麼流?入聖人之流,他不是凡夫了。必須要證得初果,在學佛裡頭才算有成就,沒有證得初果就不能算是成就。為什麼?沒有證初果你決定是六道輪迴,你沒有辦法超越。證得初果,雖然沒有超越六道輪迴,但是他有期限,他天上人間七次往來,證阿羅漢,就超越六道,他有期限。我們今天在六道裡頭是無期徒刑,初果是有期的,他有出去的時候,我們是無期,這太可憐了。所以他們叫聖人。
初果的條件,必須要斷三界八十八品見惑,照這個說法,今天學佛的人,說實在的,沒有一個人能成就。八十八品見惑裡面,第一個就是身見,你還把身當做我,你就沒法子,你就註定了還是搞無期徒刑。幾時能破身見,知道身不是我,就是《金剛經》上講破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四相破了。以往我們讀《金剛經》粗心大意,以為小乘人沒有破四相,破四相一定是大乘菩薩,摩訶薩才破四相,這是讀經太大意。仔細去觀察,《金剛經》上說得清清楚楚,小乘初果須陀洹,證得須陀洹了,須陀洹沒有覺得自己證得須陀洹;換句話說,須陀洹已經破四相了。
這個開示太重要了,我們一天到晚起心動念都在是非人我當中,怎麼得了!不但修行不能證果,實在說障礙我們的開悟。所謂障礙開悟,就是佛在經上講的真正的意思我們不懂,我們看經看不懂,聽講也聽不懂。為什麼不懂?就是因為你的障沒破掉,煩惱障,這是屬於煩惱障。從初果以上一直到大阿羅漢,大阿羅漢稱之為大聖,小乘我們一般稱為小聖,都是聖人,不是凡夫。『亦可雖外現聲聞,內秘菩薩之行,故名大聖。』這是特別介紹世尊常隨的弟子,經上所講的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本經裡面所講的一萬二千人。表現在外面是比丘、是羅漢,實際上是菩薩,裡面還有不少古佛再來的,佛菩薩示現的,所以稱之為大聖。
【凈影疏曰,大有兩義,一位高名大,一德勝名大,會正為聖。】
這是小慧遠法師所說的,他說的這個意思也很好。『位高』是所證的階位高,登地了這是大聖,地上菩薩,我們常講摩訶薩,三賢十聖,十住、十行、十迴向的菩薩,我們稱三賢菩薩,初地以上則稱聖人。位高,就是他證得地上菩薩的階位,這位高。『德勝』,德行殊勝,修德殊勝,他已經斷了見思煩惱、塵沙煩惱,又有能力斷三十品無明,四十一品無明他能夠斷三十品無明,這個德勝,這稱大。所以稱之為大聖。
【嘉祥曰,達者言證,證六通三明等是也。】
這些都是《無量壽經》的註解,《嘉祥疏》。『達』是通達的意思,什麼叫『證』?證就是通達的意思。大經,我們《無量壽經》也不例外,這部經分量雖然不多,實在講,它裡面也含攝信、解、行、證四分。什麼叫做證?信、解、行這三條融合為一,就叫做證,所謂是一而三,三而一,那就叫證。如果這三個分開來了,沒有證,信不是解,解不是行,你就沒有證。如果信就是解,解就是行,行就是信,一就是三,三就是一,你就證了。這個才叫通達的意思,跟我們昨天講的入不二法門的意思一樣。不二就入了,入就是證的意思,如果你還是在二,你就沒有入,不二就入了,這個道理我們不能不知道。幾時我們達到不二了,你就很清楚你入一真法界,入一真法界就證果了。這個時候,必然有很不凡的事情發生,什麼事情?六根的能力恢復了,天眼恢復了,可以看穿牆壁,隔壁人在那裡做什麼你看得清清楚楚,一絲毫的障礙都沒有,這個能力恢復了。天耳恢復了,無論多遠的地方,那個地方人在講話,你也聽得清清楚楚。你要是真的入不二法門,說實在話,你在此地靜坐,你聽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講經說法,清清楚楚沒有障礙,『六通三明』這個能力恢復了。
所以有沒有證果,不要問別人,自己清楚。你證入的淺,你這個能力現前小;你證入的深,這個能力逐漸的放大。譬如說最淺的,你的眼睛可以能看到這條街對面,沒有障礙,這是小的,大概初果,小乘初果就有這個能力。但是這個能力實在講不止看對面那個街,那個能力太小了,那不是初果。初果的能力至少是能夠觀察到幾百里、幾千里的地方,他有這個能力,能夠看得很清楚。耳根也有這個能力,聽得很清楚。能力從哪裡來的?本能,不是從外來的。佛給我們講,我們的本能都是達到盡虛空遍法界,我們眼見,見盡虛空遍法界,耳聽也是聽盡虛空遍法界。這個能力為什麼沒有了?佛講有障礙,叫業障,就是把這個能力障礙住了。
業障無量無邊,歸納起來不外乎兩大類,一類叫煩惱障,一類叫所知障,這兩大類的障礙。兩大類的障礙從何而來?佛講得很清楚,煩惱障是從執著而來的,所知障是從妄想而來的。《華嚴經》上講得很清楚,「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本能,「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所以,你的妄想去掉一分,你的能力就恢復一分,去掉兩分就恢復兩分。可見得智慧德能不是修來的,我們今天要做的工作,除障礙而已。佛法修行不是別的,除障礙,除什麼障礙?除煩惱障、除所知障;換句話說,除妄想、除執著。你的妄想執著要不除掉,你的障礙就永遠存在,你的本能就永遠不能恢復,道理在此地。
所以我們要曉得,什麼叫證、什麼叫入?幾時你能夠入不二,那就恭喜,你問題解決了。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怎麼個修法?必須在生活之中、工作之中、處事待人接物之中,把妄想分別執著淡化掉,這就是功夫。分別執著說一下斷,那是不可能的,我們能夠淡個一、兩分,這就是功夫。一年比一年淡,一月比一月淡,這叫真精進。諸位要知道,精進不是在你每天念多少佛號,你每天讀多少部經典,不在此地。你念的佛號再多,念的經典再多,是非人我還是一樣堅固的執著,有什麼用?一點用都沒有,就是古人所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無濟於事。真正修行人,就是把妄想分別執著逐漸淡化,所謂放下,看破放下,這是真功夫、真精進。
《金剛經》上教給我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無所住就是放下,而生其心,用在我們凈土上就是念佛,專求凈土。處事待人接物守住佛的教訓,「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什麼叫不取於相?不取就是不執著,世間的法相、出世間的法相統統不執著,這叫不取。為什麼不執著?「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執著它幹什麼?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那叫看破,真正不執著就是放下。你這個心,我們剛才講了,在生活裡面、工作裡面、處事待人接物裡面都保持著不動,如如不動。心地清凈、平等、光明,真的是光明遍照,光明遍照是講智慧,你的心起作用樣樣清楚、樣樣明了。
「三明」就是講六通裡面的三種,天眼、宿命、漏盡達到究竟圓滿,就叫做三明。實在這三種究竟圓滿了,另外那個三種也究竟圓滿;換句話說,六通達到究竟圓滿,就稱之為三明,三明就是六通,沒有兩樣。這是你自性本能圓滿的恢復,這我們一般講成佛了。
【凈影釋曰。】
『釋』是解釋,註解裡面所說的。
【阿難增上利根,雖居學地。】
這底下有個解釋,「未得無學果位」,無學在小乘講是阿羅漢,就是四果。因為阿難是初果,阿難證得初果,所以他在學,羅漢那是畢業了,無學了。
【而成無上勝妙功德,故曰大聖,於神通中,解了畢竟,亦名已達。】
這個解釋完全是從事相上來說的,我們所謂就事論事,完全就眼前的跡象來說明。阿難的根性很利,可以說是特別之利,佛經、傳記裡面所記載的,阿難是個難得的天才,記憶力特別之好,聽過一遍永遠不會忘記,他有這個能力。所以佛法的承傳,從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這些弟子們、祖師大德們講經說法都是復講,跟世間一般學的不一樣。所以復講是祖傳的,什麼人傳的?阿難傳下來的,阿難集結經的時候,就是復講,把從前聽佛所講的重複講出來,他有這個能力。所以集結經藏的時候,大家就請阿難升座,復講,旁邊再有記錄,聽眾給他作證,五百阿羅漢來聽講,給他作證明。這樣經典可靠性就大了,不是隨便寫。阿難以後,祖師大德代代承傳,也都是用復講的方法。
中國古時候培養講經的法師,是怎麼培養的?道場裡面,每天老和尚講經。和尚自己如果不講,我們稱和尚就是寺廟裡面的住持,一個寺廟只有一個和尚,通常稱大和尚,年齡如果老一點,稱老和尚,這都是稱寺廟的住持。如果他不講,首座代講,他底下有首座和尚,首座就是講經說法的。所以這一個寺廟,和尚下面有三個綱領執事,一個首座,管教學的,一個維那,管秩序的,像學校訓導一樣,管訓導的,一個監院,管總務的。它的組織跟學校一樣,教育、訓導、總務,從前不是這個名稱,叫首座、維那、監院。所以首座和尚講經。培養講經就是在聽眾裡面,在那個時候多半都是出家人,在家人也有,在寺廟裡面聽經的,聽眾裡面選擇幾個復講。復講的能力,你聽了一遍之後,你至少要能夠講到六成以上,才有資格被選出來;換句話說,你聽和尚講經講一個小時,你有能力上台講四十分鐘,你算是及格,可以培養你出來講經;如果你上台講不了四十分鐘,你就不能夠學講經。要有這個能力,沒有這個能力不行。
那個時候聽講只聽一次,講經法師不可能再為你講第二遍,沒這個道理。不但是不給你講第二遍,你這一遍聽到,當中有沒有聽清楚的,問他都不行,他都不理會你。你為什麼不用功聽?你為什麼會漏掉?漏掉就是打妄想,你精神、意志不集中。從前講經法師是這樣培養出來的。凡是培養的這些人,第二天他就講小座,小座是對少數幾個人、家裡幾個人,他來複講,是這樣訓練出來。所以中國自古沒有聽說辦佛學院的,沒有聽說辦佛學研究班的,沒有,你查遍《大藏經》、查遍中國的歷史沒有。講經人才怎麼訓練出來?是這樣培養出來的,這是祖祖相傳。到近代,諦閑老法師訓練他的學生,依舊是這個老規矩。我們在台灣台中蓮社,李炳南老居士教導我們也是這個辦法,你沒有這個能力就沒有辦法學講經。
所以阿難根性利,『雖居學地』,這是初果的一個學人,『而成無上勝妙功德』,這句是讚歎他,他的記憶力好,聽佛所說都能夠記得住,博聞強記。「勝妙功德」就是指集結經藏,佛滅度之後,阿難升座復講,才集結成經典,流傳於後世,這無上勝妙功德。後人有經典看,都是阿難尊者的恩惠,所以尊稱他為大聖。這是初果人,就事論事,大聖這是對他的稱讚。『於神通中,解了畢竟』,這是第二個意思。神是神奇,超過我們一般人的常識,也就是說我們常識想像不到的,這稱為神奇。通是通達,他什麼都曉得,他沒有障礙,這是神通兩個字的意思。神通中,解了畢竟,諸位想想看,阿難尊者在這一切大乘經論當中,他都能夠記得,難道他不了解嗎?這是講不通的。能夠記得但不了解的,就是現在的錄音機,它記得,它一字不漏,它不了解,所以它成不了佛。阿難哪能夠不了解?了解還居於初果,可見得那是演戲,那不是真的。他在舞台上表演是個初果的身分,實際上是大菩薩,不是普通人,徹底了解。『亦名已達』,神通已達,這句是解釋神通已達,舉阿難做一個例子。
所以我們自己要曉得,世間無論從事哪個行業,真正要想有成就不是一生的,說一生一世沒有那個道理,生生世世的薰習,世法、佛法都不例外。像
現代人修學,實在講在工具上面來說,這個緣比古人殊勝多了。第一個,經典得來容易,古時候人要學經,經典得來不容易。不要說是太久了,我在台中求學的時候,三十年前,那時在台灣得經書就不容易,我們有許多參考書,還要借《大藏經》來抄,沒有本子流通。我們在台中,台中的緣非常殊勝,瑞成書局的老闆是
更殊勝的是錄音。我們在台中聽
所以古時候學講經,真的是要有本事,要有這個天分,沒有這麼好的記憶力你就沒有能力學。現在可以說,中等根性的人,也就是說你聽經能夠聽到一成,也就是說你聽一個鐘點的經,六十分鐘,你能夠講六、七分鐘,你就有能力學經。怎麼學?拿錄音帶回去反覆的聽,聽個一百遍、聽個二百遍,當然就熟了!現在用這種方法,還是學復講,這才能成功。如果不從復講下手,自己要搞一套,那個問題就嚴重了,毛病百出。什麼時候你自己可以搜集材料去講經?就像此地講的,你真的通達了,你有悟處,你已經入境界,你有悟處,你已經通達了,你才有能力。如果你沒有開悟,你沒有契入境界,你自己講一定有毛病。古人講,錯下一個字轉語,要墮五百世野狐身,這裡頭有因果責任,一個字、一個意思都不能講錯。所以學講經,從阿難這個時代起,代代都是復講。復講,在初學的時候沒有過失,講錯了,阿難如果講錯,那是釋迦牟尼佛講錯了。學生要講錯,老師錯了,學生沒有錯,他的責任可以往上面推,他沒有責任;你自己講的話,你要負責任。所以開始學講經要用這個方法。
要學多久?時間要看各人的根性,看各人用功的勤惰。在一般講,五年,用復講這個方法講五年,五年之後就熟了,逐漸進入到狀況,可以自己去搜集材料,可以自己去準備講稿。但是我們在歷史上看到,有很多的法師超過十年,還有少數超過二十年的,這就是說,你依
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推薦閱讀:
※大乘十法會
※摄大乘论释四十八卷(第四译十八卷)下
※如何看待知乎上某些佛教徒的回答?
※正法:【六波羅蜜】 具足十法修行屍羅波羅蜜
※正法:【六波羅蜜】 具足十法修行禪波羅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