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評論:中國的單身人口達2億,單身潮來臨其實沒那麼可怕
其實,不惟中國社會如此,其他發達國家情況更為嚴重。像北歐的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單身獨居比例高達60%。在日本,20多歲的年輕人中,差不多有四分之三不在戀愛狀態,40%的單身者根本就不想「脫單」。不僅如此,青年人的初婚年齡也越來越大,不在乎婚姻的「單身貴族」也越來越多。單身生活在現代都市生活中儼然已經成為一種社會思潮——單身主義。 要理解單身主義,可以從生理、心理、社會歷史三個方面予以詮釋,無論從這三個方面的哪個角度,選擇單身都不是「離經叛道」。 首先,從生理學的角度看——由於人類經由進化而自然形成的多樣性,使得任何一種社會文化規範都未必適合每一個人類個體。例如,至少現代心理學和生物學已經發現,某些基因片段與個體的結婚意願有著密切的關係。例如,瑞典斯德哥爾摩卡羅林斯卡學院的哈斯·沃爾姆(Hasse Walum)研究發現,男人身體里是否有RS3-334基因片斷就與個體的結婚意願密切相關,擁有的該基因片斷越多,結婚的意願也越低。
其次,從心理學角度看——婚姻的本質是建立一種伴侶模式的親密關係,而一個人是否需要這種親密關係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的依戀類型。安全型依戀的個體會自然而然地締結和維繫伴侶關係;痴迷型依戀的個體會不斷地尋求建立伴侶關係但又不斷地掙扎於對失去伴侶關係的焦慮之中;恐懼型的個體則內心嚮往著伴侶關係,卻又擔心從中受傷而躊躇不前。 這三種依戀類型的個體都願意和希望建立伴侶關係。但對於疏離型的個體而言,他並不需要伴侶關係,既不願意依賴上他人,也不願意他人依賴上自己,他們享受自己的單身生活,並因此怡然自得。相對地,具有明顯疏離特質的個體,因為種種原因,或者是早期母嬰互動方式,或者幼年家庭養育的熏染,他們都對親密關係感到不適,不願意將自己置身在「婚姻」之中,由衷地享受「一個人的精緻生活」。 最後,從社會文化生活的角度——婚姻是一種人類社會的制度安排,它在人類社會早期漫長的發展歷程中起著維繫和聯結社會關係至關重要的作用,經由婚姻而形成的家庭也是組成傳統社會的基本單元。在傳統社會,因為資源的匱乏,連年的戰爭以及醫學手段的有限,婚姻家庭是保障生育繁衍以及經濟生產的重要基礎。此外,婚姻並非基於自然進化的基因(gene),而是基於文化發展的謎米(meme,文化傳承的單位),即它是社會文化的產物。
在傳統社會裡,婚姻家庭不僅是保障有序生育繁衍,促進夫婦穩定地共同撫養孩子成長的制度性保障;同時家庭又是基本的經濟單位,家庭作為一個經濟單元能為個體的生活提供庇護和支持。但是,現代社會高度分工的文明體系,早已打破了家庭作為基本經濟單位的傳統;而且,訂餐、打車、洗衣等城市O2O服務的崛起,使單身男女的生活也更加便捷。也正因此,越是生活在經濟發達的大都市,單身的人就越多。中國社會大都市存在的所謂「剩女」問題,追根溯源,根子也在這裡。 實際上,對大多數單身者來說,他們沒有婚姻或長期的伴侶關係,並不意味著生活乏味。調查顯示,單身者相對於在婚姻中的其他人,反而有更多的時間來結交朋友,建立和維繫友誼,單身者也更具創造力。不過,正如任何選擇都意味著同時要接受它的消極後果一樣,單身者在面對衰老和死亡時,也可能缺乏必要的照顧,這就需要社會資源的支持。 唐映紅(心理學學者) 推 薦 閱 讀 我們給 有價值的留言 理直氣壯發稿費 歡迎別出心裁 拒絕一本正經 特別提示:留言如入選新京報A03版「微言大義",請在後台回復您的「真實姓名 銀行卡號」。 關注大時代的變革與公民命運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戶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 點擊展開全文
推薦閱讀:
※一張圖看懂中國所有茶葉
※全球最富1500人中350人來自中國
※李振宏:中國政治思想史研究中的王權主義學派(5)
※中國與127個國家締結免簽協定 看看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