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遺產——明清皇家陵寢?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是明朝遷都北京後13位皇帝陵墓的總稱,位於北京市西北約44公里處昌平區天壽山南麓,陵區面積達40多平方公里。從1409年營建長陵到清順治初年營建思陵,長達200多年間依次建有長陵(成祖)、獻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憲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慶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故稱十三陵。陵內計葬有皇帝13人、皇后23人、皇貴妃1人以及數十名殉葬皇妃。十三陵是我國歷代帝王陵寢建築中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古墓葬群,建築雄偉,體系完整,歷史悠久,具有極高的歷史和文物價值。

    明朝崇尚「事死如事生」的禮制,認為人死後,靈魂猶在,還有飲食起居的需求。因此,這十三座皇帝的陵寢建築比擬皇宮,顯示了帝王的尊寵地位和君臨天下的浩大氣勢。在中國傳統風水學說的指導下,十三陵從選址到規劃設計,都十分注重陵寢建築與大自然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諧統一,追求形同「天造地設」的完美境界,用以體現「天人合一」的哲學觀點。中國古代帝王陵寢區域的設置,早在戰國中期就已出現。到了唐宋時期,出現了相對集中又各自獨立的皇家陵園群落。而明十三陵的特點在於它第一次體現了中國皇家陵寢建築群的整體性。每一位皇帝的陵墓雖有各自的享殿、明樓、寶城,但陵區之內,長陵神道成為一條貫穿各陵的「總神道」。共用的石牌坊、石刻群,加上各陵尊卑有序的布葬方式,使陵區的建築緊密相聯,形成了一個整體。明十三陵自然環境具有青山環抱、明堂開闊、水流屈曲橫過的特點,而各陵所在位置又都背山面水,處於左右護山的環抱之中。這一陵址位置的經營方式與建在平原之上的陵墓相比,其自然景觀顯得更為賞心悅目,更能顯示皇帝陵寢肅穆莊嚴和恢宏的氣勢。著名古建築專家羅哲文評價說:「明十三陵建築價值極高,長陵的楠木殿其規模是全國唯一的,石雕精湛,明十三陵無論是從建築形式,還是建築結構,或建築藝術上看,是明代建築的實物歷史。」

    在各陵中,僅定陵於1956年進行了考古發掘,其他陵寢墓室建築均保存完整。各陵陵前的神道,主神道的石牌坊、大紅門、神功聖德碑亭、石像生、龍鳳門等主要建築都保持原來的風貌。明朝時陵宮內外及神道兩旁栽植的大量松柏,現在仍長勢茂盛。陵區內的妃子墳、太監墓雖於清末時相繼被墾闢為農田,但其地下墓室仍保存完好,地上陵寢建築存有殘垣斷壁及部分石雕。

十三陵長陵神道兩側的石象坊2002年8月,聯合國遺產委員會官員、國際古迹遺址理事會專家李相海對明十三陵進行考察時認為,明十三陵代表了一種獨特的藝術成就,在世界某一文化領域內對建築藝術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並能為一處已消逝的文明提供獨特的見證。作為一種類型的建築群,展示出人類歷史上一個重要階段。明十三陵的布局經營,在滿足禮制功用的同時,與山川、水流等自然環境因素密切結合,達到了極高的藝術境界。並對清東陵、清西陵的建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各陵除面積大小、建築繁簡有異外,其建築布局、規制等基本一樣。平面均呈長方形,後面有圓形(或橢圓形)的寶城。建築自石橋起,依次分列陵門、碑亭、祾恩門、祾恩殿、明樓、寶城等。各陵原設有「監」,專司祭祀掃陵之事,現僅存德陵監監牆。陵區內還曾建有妃子墓七座、太監墓一座和行宮、苑囿等附屬建築。

十三陵石牌坊十三陵以地面建築宏偉的長陵和已發掘的地下宮殿定陵為最著稱。整個陵區原來四周都有陵牆,正門開在南端,蟒山、虎峪嵯峨兩側,好似一龍一虎踞守大門。從明永樂七年(1409年)修建長陵起到清順治元年(1644年)修建思陵止,二百多年間都被定為禁地,駐有陵衛。長陵是明成祖朱棣的陵寢建築,橫恩殿亦稱獻殿、享殿,是長陵的主體建築,是舉行祭祖的重要場所。長陵被恩殿是我國最大的一座柄木殿堂。定陵是明神宗帝朱翊鈞的陵寢,年號萬曆,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皇帝(48年)。陵園規制仿照長陵。定陵地宮已於1956年至1958年被科學發掘,現已修建成定陵地下博物館。昭陵在明十三陵中位居第九,昭陵的建築有其獨特的地方,是明十三陵中地面建築最完整且最具代表性的陵寢建築。    十三陵於1957年成為北京市第一批古建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與八達嶺長城同列為全國44個重點風景名勝保護區之一。2003年7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7屆會議將十三陵和南京明孝陵作為明清皇家陵寢的擴展項目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明清皇家陵寢分布於北京、河北、遼寧、安徽、江蘇等地,是中國明清兩朝皇帝陵寢建築群,按照嚴格的等級規制營建,具有完整的地上、地下建築體系,布局嚴謹,規模宏大,建築華美,工藝精細,體現了中國封建社會最高的喪葬制度。200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其符合世界文化遺產的標準,並將明顯陵、清東陵、清西陵作為明清皇家陵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石牌坊:在十三陵神路最南端。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建。為漢白玉砌成,面闊五間,六柱十一樓,寬28.86米,坊高14米。夾柱石上雕刻麒麟、獅子、龍和怪獸,雲騰浪涌,神態逼真。門上端額枋上雕刻的雲紋,給人以柔美飄逸之感。這座晶瑩光潔的牌坊是中國現存最大、最早的石坊建築。石像生:在十三陵大碑樓至龍鳳門的神路兩側。有石獸二十四座(獅、獬、豸、駱駝、象、麒麟、馬各四,均二卧二立),石人十二座(武臣、文臣、勛臣各四),為明宣德十年(1435年)整修長陵、獻陵時雕造。均用整塊巨石琢成。欞星門:俗稱龍鳳門。在十三陵石像群以北的神路上。是一座漢白玉石牌坊。門南向,三門並排,其間聯以紅色短垣,柱頭的雲板和異獸,構成門上的裝飾,結構奇特。三門額枋中央,都有一顆石琢火珠,故又稱火焰牌坊。

長 陵 棱 恩 殿長陵:在天壽山主峰下。是明成祖朱棣和他皇后徐氏(十三陵中第一個入葬的人)的陵寢,為十三陵中最早和最大的一座。建成於永樂十一年(1413年)。整個陵園用圍牆環繞,分為三個院落,包括陵門、神庫、神廚、碑亭、祾恩門、祾恩殿、欞星門、寶城、明樓等(現部分建築已不存)。寶城磚砌,圓形,直徑約340米,周長1公里多,上有垛口,形似城堡。內為高大的封土,封土下面就是地宮的位置。寶城南面中央有門,可沿磴道上達明樓。樓呈方形,四面辟券門,中貫十字形穹窿式天花。頂為黃筒瓦重檐歇山式,檐下榜額書「長陵」二字。樓正中有碑一座,額篆書「大明」二字,碑身刻「成祖文皇帝之陵」。除陵園本身外,還有東西二墳,東墳在德陵饅頭山南,西墳在定陵西北,墳內分別埋葬十六個為朱棣殉葬的宮妃,因其墳形如深井,故名東井、西井。祾恩殿:在長陵第二進院落內。即享殿,是祭陵時行祭祀典禮的處所。明嘉靖年始定此名,意謂感恩受福。殿面闊九間,進深五間,黃瓦紅牆,重檐廡殿頂,坐落在繞以漢白玉護欄的高約3米的三層石台基上。面積1956平方米。殿內有十二根金絲楠木明柱,最大的直徑1.17米、高14.3米。梁、柱、檁、椽、斗栱等構件,也用楠木製作。歷時雖有五百餘年,仍安固如初。這樣宏偉的楠木建築物,在中國已絕無僅有。

    永陵:在長陵東南陽翠嶺下。是明世宗和他三個皇后的陵寢。其規模不及長陵,但構造精美細緻。陵為三進院落,享殿七間,兩廡配殿各九間。明樓保存較完整,為十三陵之冠。牆垛用花斑石砌造,斗栱、飛椽、檐椽、額枋都為石雕,寶城垛口和兩側通道也用石砌。清初學者王源曾贊其「玓瓅磷磷爛爛,冰鏡瑩潔,纖塵不留,長陵莫逮」。享殿現已不存,唯殘基上留下一塊陛石,上雕龍鳳,剔透玲瓏,栩栩如生,是明代宮殿雕石的傑作。

來自德國的遊客在定陵參觀石雕定陵:在長陵西南大峪山下。是明代第十三帝神宗朱翊鈞和他兩個皇后(孝端、孝靖)的陵寢。萬曆十一年(1583年)朱翊鈞趁祭陵之便,帶領文武官員、術士、欽天監等在天壽山親自選定陵址,確定建陵規制。次年動工,歷時六年,役使軍匠、工匠達三萬餘人。主要建築有陵門、祾恩門、祾恩殿、明樓寶城、寶頂和地下宮殿。除明樓、寶頂外,其餘建築屢遭破壞。祾恩殿原面闊七間,清兵入關後被毀,乾隆五十年(1785年)修繕,改為五間,民國初年又遭火焚,僅存遺址。明樓為黃琉璃筒瓦重檐歇山頂,檐下榜額書「定陵」二字。四角及台階都用巨石拼砌而成,枋、椽、斗栱也用石雕,加飾彩畫,堅實美觀。明樓內的石碑,額篆書「大明」二字,碑身刻「神宗顯皇帝之陵」。兩側的寶城,為一圓形城牆,長約750米,磚砌。垛口仿永陵用花斑石壘砌,清時已毀。陵院內外,原建有宰牲亭、神庫、神廚、朝房、神馬房、神宮監等。地宮位於明樓的正後部,是陵墓的主要部分。1956年5月進行發掘,出土大量珍貴文物,揭開了地下宮殿之謎,為研究明代歷史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地下宮殿:定陵地宮是十三陵中唯一開挖的地宮(截至1997年)。在定陵明樓的正後部,距墓頂27米。總面積1195平方米,全部拱券式石結構,由前、中、後、左、右五個高大寬敞的殿堂聯成。前、中殿為長方形甬道,後殿橫在頂端。前、中、後三殿之間各有道石券門,其檐、椽、枋、脊、吻獸均為漢白玉雕成,檐下有空白石榜。券門下是兩扇潔白的漢白玉門,高3.3米,寬1.8米,重約4噸。門扇上均橫以青銅鑄成的長方形大梁(稱管扇),寬84厘米,厚30厘米,重約10噸。石門製作工整細緻,設計科學合理。門內有頂門用的「自來石」,通高1.6米,兩端刻蓮瓣。前、中殿長58米,寬6米,高7.2米,全用「金磚」(大型方磚)鋪地。中殿是陳設祭器的殿堂,內置帝、後的三個漢白玉石寶座及點長明燈用的青花雲龍大瓷缸和黃琉璃五供。左右配殿為石拱券無梁建築,長26米,寬6米,高7.1米,中有漢白玉壘起的棺床,棺床上面用「金磚」鋪砌,中間有長方形孔穴,內填黃土,稱「金井」。後殿為地宮中最大的殿,長30.1米,寬9.1米,高9.5米,地面用磨光花斑石(石+曼)砌,棺床中央放置朱翊鈞和孝端、孝靖兩後的棺槨,三具棺槨周圍放有玉料、梅瓶及裝滿隨葬器物的紅漆木箱。

地位尊貴且具神秘色彩的十三陵   

中國的世界遺產【推薦給朋友(請填寫Email) 】【】(責任編輯:楊立傑)
推薦閱讀:

天下知飲(四)——暮春三月,薇蕨始抽
從血統和語言上看,印度人是白人、黑人/棕色人種還是黃種人?
哪一個瞬間讓你覺得背古詩文真的有用?
《讀庫》有多強的生命力?
有沒有一種宗教的神可以不用尊敬,不怕信眾褻瀆?

TAG:文化 | 世界 | 遺產 | 明清 | 世界文化 | 文化遺產 | 十三陵 | 世界文化遺產 | 明十三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