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師父試講金剛經第一講
圓明師父試講金剛經第一講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今天應同修們所希望,因此,我就自已學習金剛經的一點點淺薄的體會,和諸位大德同修作一彙報交流。
要說《金剛經》,我實無資格講,因為我修持不到,功夫未臻,故所說也只不過拾祖師大德牙祭,所以言說不免漏洞百出,恭請諸位大德不吝賜教。
今天試著說金剛經,主要依據清溥畹大師、多識活佛、相六公及母音老師日常的教誨。由於久未熟讀,在所難免生疏,希望大家指正,謝謝!所以先試說一下,今後看大家有什麼意見,我再想辦法講的再具體一點,盡自己能力講吧。
《金剛經》是一部大般若經。今天講金剛經要依法本講,參考清朝溥畹大師的《金剛經註解》我認為比較好一點,再參考相六公我們二祖所講的《金剛經註解》,和我們心中心法相互穿插著一起講。
其實《金剛經》在我們中國佛法裡面是很重要的一部經典。六祖慧能就是聽了《金剛經》內一句話以後頓開茅塞,經文哪句話呢?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後來慧能大師在五祖弘忍大師的親自教授下,當下漆桶脫落,親見了自家的面貌,「何其自性本自清靜,何其自性能生萬法。」本來禪宗的傳法是以「《楞伽》四卷,可以印心」,後來到了六祖以後禪宗就是以《金剛經》來開啟,所以金剛經對我們中國的佛教有深大的影響。
中國佛教思想有兩個脈絡可循:一是講有宗,就是講善惡業報輪迴;二是講空宗,是以般若空慧印契三世諸法。
歷代祖師講金剛經的很多,叢林裡邊講金剛經,都要舉行一定的儀軌,我們要契合現在的社會講,不能像過去一樣的,開大經要點香供養等等。按現在的社會講,很多事情也要從簡,所以一切都是方便為最主要的。我們講《金剛經》一定要簡明通俗的講,過去講《金剛經》光一句「如是我聞」的「如」就可以講七天,更有人講十幾天,其實不必要,現在大家都能聽聞佛法,能聽講《金剛經》的人都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對大智慧的人不必講那麼多。
《金剛經》最好是自己修證和印證它,這樣才能得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為什麼講這句話呢?因為以前講《金剛經》是一件大事情,現在我們簡便通俗的給大家講一遍《金剛經》,就是要大家聽完以後再去讀一遍《金剛經》。講者是為了像點亮一根火柴來引燃大家一起照亮一樣的道理,目的是想和聽聞者做一個交流,使聽聞者自己再去讀一遍《金剛經》,這就是一個如法的方法。
《金剛經》全經總共分三十二分,我們一點一點講。首先要講的是法會起結因緣分。釋迦牟尼佛在什麼場合下,為什麼要講金剛經?就是佛陀演說般若法會的因緣。從「如是我聞」到「佛陀入舍衛大城乞食收衣缽洗足已」。其實佛法就是平常心,佛陀的日常生活起居都是一樣的。
我分四點來講它的內涵:一、六成就的重要性;二、如是我聞的我;三、一時師資的合會;四、生活就是六度。從這個四方面來講。
一、六成就的重要性
修持佛法的成就,「一時」就是我們因緣的果熟,修持佛法到有成就就是因緣的果熟。我們能見性了,這是一個階段果熟,我們決定能夠往生到西方,這是一個階段果熟,最後一切都不可得,也是個果熟。但是前期的「成」,就是要歷經的一個過程,就像世間的人物和事物的成就,我們在修持上面這個因緣條件是缺一都不可。所以說我們聽聞佛法,首先要有法可依,有師長教導,然後自己要有一個衣食住行,以及好的環境財侶法地四緣俱足,這樣一個人才能平安的修持佛法,否則缺一個條件,我們修持佛法就有一定的難處。
世間的一切法都是佛法,世間的一切成就都離不開外緣的條件,其實我們的佛法和世間法是一樣的,也是離不開因緣依存的條件,如果離開了因緣依存的條件,那我們就一事無成,所以我們講佛法信佛法,首先要信因緣。那麼我們修學佛法要具備哪幾個成就呢?就是《金剛經》裡面第一句話「如是我聞」,第二句「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我們修學佛法必須要具備六種因緣的成就:一、信成就,二、聞成就,三、時成就,四、主成就,五、處成就,六、眾成就。這六種因緣的成就,在《金剛經》開頭就具足了。
第一句話「如是我聞」,「如是」就是信成就,信就是大眾對聞法的信心已經建立。這就是「如是」的意思。「我聞」就是聞成就,大眾已經具備了聞法的福德資糧。我們平時能聽聞佛法是大家一個互動的過程,為什麼大家能坐下來聽聞佛法,而不到跳舞廳或電影院娛樂去?為什麼大眾能坐下來聽聞佛法呢?這是大家信心的建立,對佛法的嚮往,建立了對佛法的信心,稱為「如是」,大眾能聽聞到佛法就是大眾具備了聞佛的福德資糧。所以老人平時在開示的時候說,能夠聽聞佛法是大家的無上的福報,是大家具備了福德的資糧。這就是「如是我聞」四個字意思。
下面講時成就,大家在讀經文的時候經常看到「一時」,這個「一時」就是時成就,就是表示佛陀講說佛法的時間因緣成熟了,講經的處所也非常適合。後面「一時佛在舍衛國」的「佛」就講主成就。「一時佛在舍衛國」一直到「給孤獨園」,就是法會的地點非常合適,這叫處成就,就是講佛法的地點非常合適。舍衛國是北憍薩羅國之都城名,古印度的時候,那是個物產比較豐富的地方。「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就是眾成就。要起建一場法會必須要上述六種因緣成就。我們世上一切事物都不能違背因緣的法則,違背了因緣法則的存在那都是不可能的事情。
我講一個《長阿含經》裡面吹法螺的故事以引喻因緣和合的關係。很久以前,有一個國家,那裡的人從來沒聽到過吹法螺的聲音。有一天一個善於吹法螺的年輕人,來到這個國家,走到一個村落裡面,他拿起法螺吹了三聲,然後把法螺放在地上。村上的男男女女聽到這個聲音都非常驚奇,紛紛跑來問這個年輕人:「你吹得是什麼音樂怎麼如此婉轉悅耳?」年輕人指著法螺回答:「是這個東西發出來的聲音。」村民們用手碰著法螺說:「喂!你可以再發出聲音來嗎?」法螺卻默默不響。年輕人再拿起法螺吹了三聲,空中再度回蕩美妙的音質。村民們才恍然大悟,優美悅耳並非是法螺的力量,必須用有手、嘴、氣、鼻子的合作,法螺才能發出聲音。就是說做任何事必須得具備一定的因緣條件,光有手、嘴、氣,但是你沒有法螺是吹不出聲音來的,光有法螺沒有手、嘴、氣的配合,同樣也是吹不出美妙的聲音來的。這就是一切都是有條件的存在才能具備一定的功能。
二、如是我聞的我
一切法都講「無我」,反覆強調「我」是煩惱的根源。為什麼佛經裡面都有「如是我聞」的「我」呢?其實佛經里的「我」就是指的阿難尊者。為什麼不是其他大弟子呢?因為佛陀在入滅之際,曾經對多聞弟子阿難尊者囑咐,經典卷首必須有「如是我聞」以區別外道的經典,所以在經典卷首之前一定要寫「如是我聞」以區別外道的經典。在佛陀滅度後結集經典,前段時間講的阿難的故事裡面也講過這個問題,阿難因為平生侍佛不離,因此大家公推他集結佛陀曾說的經文。因為阿難多聞,又見慧解,所以佛經之首都是 「如是我聞」,表示是阿難聽聞佛陀親口說的。
事相上的「我」就是指阿難尊者,但在真如理體上,不過是隨順世諦,假立賓主。「我聞」主要是為啟發眾生的般若實相。我們修法這個相也是假相,就是假立賓主。這個「我聞」是根塵和合,無我無得。我們在修持佛法的時候,就是在上座的時候,通過心念耳聞這個妄念,假立妄相而達到驅除妄念,不是壓制它,是妄念來了不隨,這是根塵和合,無我無得,達到無念而念的目的。我們修持時口持咒,手結印這都是相,這是假立的關係。所以大家要明白這個問題。
為了進一步勸慰眾生認假相為有我,才產生了愚痴的知見,在《雜譬喻經》中瓮中影的故事可以給我們一個警醒作用。這個有我和無我都是假合的事情,都是心造的影子。
再講一個公案,過去有一對新婚夫妻,他們感情十分恩愛。有一天丈夫對妻子說:「你到廚房去拿些葡萄酒來,我們一起享用。」妻子到廚房打開酒瓮,瞧見一個女子的身影映在酒瓮裡面,以為丈夫又有其他的女子,氣呼呼的回到屋指著丈夫說:「你這個沒有心肝的人,竟然把別的女人藏在酒瓮里,還娶我做什麼?」丈夫不明所以,跑到廚房裡面看個究竟,也打開酒瓮,看見一個男子的身影,生氣起來說「你這個人反而指責我,你看看你竟然把一個男子也私藏在酒瓮里。」倆人彼此相互指責怒罵對方的不忠。這時有一個出家人,幸好來到他家裡,問明夫妻倆真正的原因,出家人帶著他們到廚房裡說道:「我幫你們把瓮中的人趕出去。」出家人用石頭砸碎了酒瓮,一切男女影像都不見了。這時夫妻倆才明白自己的愚痴,把瓮中影像誤認為是實有的。
我們修持佛法的時候,一切的境像不要去執著,都是我們心境緣合的影子,一切相都是心想而成的,所以不要執假相為有我。有很多人在問我:「師父,我昨天修持的時候我看到佛菩薩來加庇我。」我跟他說:「這都是心上的影子,把自己徹底打破了,一切就無了。」所以大家一定要搞清楚,這都是根塵和合的假影,不可得。
在《金剛經》裡面把這個「我」字徹底打破,打破我執我見,有「我」在就會產生貪嗔痴慢疑,以我為大。學習佛法這個「我」字最害人,所以要徹底打破自我。
三、一時師資的合會
佛經裡面大多沒有交代時間,都是用「一時」來交代。為什麼佛陀不明確的表明時間呢?因為所有的時間概念不過是緣於眾生業感果報不同。打個比方,地球上每個國家的時間都不一樣,上海和美國的時間就不一樣,美國是白天的時候,上海是黑夜了,現在上海是白天的時候,美國是黑夜了。一個地球因為地域的不同就有時差的分別,我們佛經講十法界的時空,又哪裡是娑婆世界所涵蓋得了十法界的時空,所以佛經里說的「一時」是泯除眾生對有限時空的觀念。在諸法平等性中,只要我們和佛陀能師資合會,雖然只是「一時」的感應,在法性裡邊就是亘古無窮的受用。
我們在修持佛法的時候坐在那裡以為時間很長了,你這個時間和宇宙的時間相比,一個小時倆個小時又算得了什麼時間呢?所以我們要泯除眾生對有限時間時空的概念,把自己徹底化空和時間融為一體,把自己的思維意識和時間融為一體,也就是沒有時間。你就是偉大的亘古無窮,不生也不死,不生不死才不滅。這就是知樂而樂的樂趣。
四、生活就是六度
金剛經的第一分主要是敘述了佛陀的著衣持缽,次第乞食,洗腳等尋常事,覺悟的佛陀已有六種神通,為什麼還要吃飯呢?為什麼還要穿衣呢?我們要信解《金剛經》,執持《金剛經》,圓滿《金剛經》啊!就要會得這一段佛陀的般若風光,所以要明白般若啊。明白般若智慧無二般,只是一切現成而已。
唐朝有一個叫慧海禪師,初次參訪馬祖道一禪師。道一禪師就問他:「你來我這裡幹什麼,有什麼事嗎?」慧海回答說:「我是為求佛法而來的。」馬祖道一說:「我這裡連一物也沒有啊,你跑到這裡來求什麼佛法?哎,你這個人很蠢,家寶藏都不顧,拋家散走,哪裡有什麼佛法可求哦!」這個慧海心想:「這個老和尚怎麼回事啊?」所以就問他:「那麼請問禪師,什麼是慧海的自家寶藏啊?哪個是慧海的本來面目啊?」馬祖道一說:「現在問我的那個當下就是你的寶藏,一切具足,全無欠缺。你何苦要向外覓求呢。」
佛陀示現的日常生活就要吾人打開昏昧的心眼,在穿街走巷,覓食求衣,當下那個就是你的本來面目。因為生活就是六度,六度是讓人們在生活中展示自己般若光明。
六度的實踐方法:一個是持戒,二是布施,三是忍辱,四是精進,五是禪定,六是般若。一是持戒,釋迦牟尼佛「著衣持缽」,把衣服穿的整整齊齊持著缽,表示佛法的莊嚴。又生利益的肅靜安詳,顯示持戒的實用。你看他把衣服穿好,不管什麼樣的衣服,都穿得整整齊齊。二是布施,「在城中乞食」的「乞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要飯。教眾生能見聞佛法,他到城中去,大家一看和尚來了,有和尚在就有佛法在。所以讓眾生能見聞佛法,廣植福田的因緣就是施捨,佛陀乞食以法味布施眾生。三是忍辱,是「次第乞已」,他乞食的時候不挑人家,誰家有錢我到哪裡討飯,你沒有錢了我不去,他不是,他按次第不擇貧富貴賤。人家給了飯,他不管是滿缽還是空缽,食物好壞,他都以忍辱心平等持之,都一樣的,一律對待,這就是忍辱心。四是精進,「飯食訖收衣缽」,這就是精進波羅蜜的實踐。世尊從入城乞食到收衣缽,一切都不假手他人,都是自己。五是禪定,洗腳完畢以後,這個禪的波羅蜜的實踐就是禪定。六是般若,把以上做過了,就是圓滿,就是般若智慧。
我們修持心中心法,修持任何佛法,首先要持戒,以身戒律儀,以自己的行為準則告訴別人,我是修佛法的人和眾人不一般。為什麼和眾人不一般?首先要自律,自律是靠心,一心再自律,你的行為就會得到自律,就會得到大家的尊重。如果修佛法的人,成天做的事說的話都是歪門邪道,把這個佛法也帶壞了。我們修佛法人首先要自律,肅靜安詳就是持戒的受用。第二個布施,布施的方法有很多,最好就是法布施,我們修持人修持佛法不是為自己修行而是為眾生,為眾生而修就是法布施。再者忍辱心,我們修持的時候視一切平等,把身心一切放下把我執化空,和世界時間打成一片。修持佛法要精進,不是今天疼了就不行,三天打魚兩天晒網,這樣不行,所以要不斷地精進。在禪定中尋找般若的智慧,熏修八識田中無明種子,這樣圓滿以後才是我們的般若智慧。
佛陀一天的生活就是從吃飯、穿衣、洗腳、趺坐六種波羅蜜行,也就是呈現於外的日常外相,這個相就是般若的相,也就是般若的體流露,因為行住坐卧就是般若的妙用,所以六度是以般若為導,修行以般若為具。佛陀示現般若放光的生活,一點沒有故意顯示,或是無病呻吟,或者故作鎮靜等,就是讓大家知道「道在自然」。他在城中乞食的時候和別人講話都是用柔軟的愛語,他不是強求的,他首先調口,調口就是口裡放光。他手持缽對別人方便,這是手掌放光。他對清凈垢污都一概不管。
《楞伽經》說:「一念不生,即如如佛。」一念不生就是般若放光的生活。因此我們修持佛法的人就要調身、調口、調心,然後得到般若的安定。如何引用般若,如何開悟見性,別人代替你不得。要知道佛陀著衣手持缽就是手放光,在城中乞食是腳放光,次第乞食的時候是眼放光,飯食訖收衣缽是口放光,到了禪定的時侯就是通身放光。這就是般若波羅蜜生活的方法。
今天先講這四個問題。
其實佛法是無與倫比的精神財富,其他任何一門知識學問都包括不了佛法。我們修持佛法的意義是大家非常關心的問題。修持佛法又有什麼好處?學佛法能解決什麼問題?簡單的說,學佛法使人變得聰明、善良、心胸廣闊。我們中國歷史上很多帝王將相,文人學士很多人都從佛法中吸取了智慧的營養。研究一下歷史的人都知道,像唐太宗,康熙皇帝,乾隆皇帝,還有明朝萬曆皇帝,這些皇帝除了讀《四書五經》之外,佛經也是他必讀之課。
佛法是對中國的哲學和中國的思想理論體系都有大的益處。我們講《金剛經》一定要一點一點的講這個問題,《金剛經》就是大般若經典。般若就是一切事物本質理性的無上智慧,所以我們前段時間一直講般若,就是用般若的智慧來改變我們的一切。因為它即是一切事物的本質,理性的無上智慧,是三世一切如來的根本大道。它並不是凈飯王的兒子釋迦牟尼所創造的,也不是他經過六年苦修發明創造的。有些人不知道,認為佛法是釋迦牟尼佛創造的,這個說法是不對的。佛法不是佛創造的,而是客觀存在的,是佛發現並證悟了無上大道。每個要成佛的人都必須要按佛法來修鍊,發心修行這樣才能成佛。如果是某一位佛發明的,他是依靠什麼成佛呢?所以說佛法是三世一切如來的法。有的人說佛在菩提樹下苦苦修行了四十九天,苦行了六年就成了佛,這是因為他沒有看佛經,這個要到三個阿僧祇劫都是在修,無始以來不斷修慧修福,最後再成佛。僅僅六年或者七七四十九天就能悟出這樣的大智慧,世界上沒有這樣成佛的道理,也不可能只有一個釋迦牟尼佛。所以大乘經典中說,身在印度的釋迦牟尼只是說法度眾的千千萬萬的一個,他的出家修行也是對世人進行追求超脫的一個示範。所以大家要明白,一切的世法就是佛法,不要去分別。
我們在平時修行的時候,修心中心法的時候,除了我們在座上如法修持,修持兩個小時以上,我們座下更要修持,就是我們六度的生活方法。六度的生活方法就是平常心,安住於平常,調柔我們的口,調柔我們的身,調柔我們的心,叫身口意。最後把自己的意調柔,一切善行一切善念,都是從我們的意根,從我們的心裡生起。
推薦閱讀:
※解經 | 《金剛經》(二十五)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金剛經》系列開示 59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精進讀誦版(校勘整理本)(三)結束
※金剛不壞 真諦永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