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文學史課件文本
05-30
緒論唐代國力與文學一.唐代經濟與文學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 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宮中聖人奏雲門,天下朋友皆膠漆。百餘年間未災變,叔孫禮樂蕭何律。 豈聞一絹直萬錢,有田種穀今流血。洛陽宮殿燒焚盡,宗廟新除狐兔穴。傷心不忍問耆舊,復恐初從亂離說。 小臣魯鈍無所能,朝廷記識蒙祿秩。周宣中興望我皇,灑血江漢身衰疾。 杜甫《憶昔》二.唐代的疆域與文學影響
科舉與士人心態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一: (太宗)私幸端門,見新進士綴行而出,喜 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唐】趙嘏:「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一.科舉的目的與效果 選拔人才 武則天與科舉及人才選拔 改變政治力量格局 科舉制對世家舊族的衝擊 關隴集團、山東舊族 太后不惜爵位,以籠絡四方豪傑自為助,雖妄男子,言有所合,輒不次官之;至不稱職,尋亦廢誅不少縱,務取實材真賢。 (《新唐書》卷七六《則天皇后傳》) 太后雖濫以祿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稱職者,尋亦黜之,或加刑誅。挾刑賞之柄以駕御天下,政由已出,明察善斷,故當時英賢亦競為之用。(《資治通鑒》)
東都放榜花未開,三十三人走馬回。 秦地少年多釀酒,即將春色入關來。孟郊《登科後》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父教其子,兄教其弟,無所易業,大者登台閣,小者仕郡縣,資身奉家,各得其足,五尺童子,恥不言文墨焉。是以進士為士林華選,四方觀聽,希其風采,每歲得第之人,不浹辰而周聞天下。」(《通典》卷十五) 「縉紳雖位極人臣,不由進士者,終不為美,以至歲貢常不減八九百人。其推重謂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 《唐摭言》) 中唐憲宗以後進士出身在宰相中所佔的比例為:憲宗朝宰相29人,進士出身7人;宣宗朝宰相23人,進士出身20人;懿宗朝宰相21人,進士出身20人。唐德宗,不僅「親自考試」,還親自閱卷,「或下等者,即以筆抹之至尾。其稱旨者,必吟誦嗟嘆」,並拿給宰相看,說:「此皆朕之門生」。唐文宗,常常親擬題目,對於考生答卷, 「覽之終日忘倦」,還自以為所擬的試題好,矯正了「文格浮薄」的毛病。唐宣宗,「頗留心貢舉,嘗於殿柱上自題曰:『鄉貢進士李道龍。』」「宣宗愛羨進士,每對朝臣,問:『登第否?』有以科名對者,必有喜,便問所賦詩賦題,並主司姓名。或有人物優而不中第者,必嘆息久之。」 科舉考試對文學發展的消極作用 【五代】牛希濟《文章論》:「今有司程式之下,詩賦判章而已,唯聲病忌諱為切,……」(《全唐文》卷八四五) 【宋】孫明復《與范天章書》:「專以辭賦取人,故天下之士皆致力於聲病對偶之間。」(《孫明復小集》卷二) 科舉考試弊端的暴露唐代二百九十年間,進士及第達六千四百二十七人。盛唐時代科舉入仕者佔24%;以門蔭入仕者佔46.8%。
二.科舉考試以外的仕進之路 一是求當權大官為之「論薦」,即向朝廷舉薦求官。 二是到方鎮幕府做一段時間的幕僚,再爭取被舉薦得官。例如岑參、高適、韓愈。三.仕進之路的開放對於士人心態的影響唐代文人身份: 有入仕可能的士人 有抱負而無羈束 【宋】葉夢得《石林燕語》卷七: 唐翰林院,本內供奉藝能技術雜居之所,以詞臣侍書詔其間,乃藝能之一爾。開元以前,猶未有學士之稱,或曰「翰林待詔」,或曰「翰林供奉」。如李太白猶稱「供奉」。自張垍為學士,始別建學士院於翰林院之南,則與翰林院分而為二,然猶冒翰林之名。蓋唐有弘文館學士、麗正殿學士,故此特以翰林別之。其後遂以名官,訖不可改。然院名至今但云學士而不冠以翰林,則亦自唐以來沿襲之舊也。 李白《清平調》三首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 一枝紅艷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干。 唐人與宋人的差別: 宋代文人多同時具有官員、學者之身份。 天聖、寶元間,范諷與石曼卿皆喜曠達,酣飲自肆,不復守禮法,謂之「山東逸黨」,一時多慕效之。龐穎公為開封府判官,獨奏諷,以為苟不懲治,則敗亂風俗,將如西晉之季。時諷嘗歷御史中丞,為龍圖閣學士。穎公言之不已,遂詔置獄劾之,諷坐貶鄂州行軍司馬。曼卿時為館閣校勘,亦落職,通判海州。仍下詔戒勵士大夫,於是其風遂革。 【宋】葉夢得《石林燕語》卷七【雜歌謠辭·得寶歌】 得寶弘農野,弘農得寶耶! 潭裡船車鬧,揚州銅器多。 三郎當殿坐,看唱《得寶歌》。 (《舊唐書·卷一百零五·韋堅傳》)
深度閱讀: 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陝西人民出版社。 程千帆《唐代進士行卷與文學》,上海古籍出版社,武漢大學出版社。 檢閱: 《文淵閣四庫全書》有關唐代文史資料唐詩史分期及其階段性特徵 明代高棅在《唐詩品彙·總序》中將唐詩的發展分成初、盛、中、晚四個階段: 初唐:高祖武德元年(618)――玄宗開元初(713)近百年。 盛唐:玄宗開元元年(713)――代宗大曆元年(766)約五十年。 中唐:代宗大曆元年(766)――文宗開成元年(836)約七十年。 晚唐:文宗開成元年(836)――哀帝天祐四年(907)約七十年。 初唐詩 高祖武德元年(618)――玄宗開元初(713) 貞觀、永徽之時,虞魏諸公,稍離舊習,王楊盧駱,因加美麗,劉希夷有闈帷之作,上官儀有婉媚之體,此初唐之始制也。神龍以還,洎開元初,陳子昂古風雅正,李巨山文章宿老,沈宋之新聲,蘇張之大手筆,此初唐之漸盛也。(高棅《唐詩品彙·總敘》) 盛唐詩 玄宗開元元年(713)――代宗大曆元年(766) 自後曲江繼起,浸浸稱盛。開元、天寶之際,篤生李杜二公,集數百年之大成。……其輔二家而起者,有王維、孟浩然、高適、岑參、李頎、王昌齡、劉眘虛、裴迪、儲光羲、常建、崔顥諸人。而元結又有《篋中集》一選,集沈千運、王季友、於逖、孟雲卿、張彪、趙微明、元融七人之作,都為一卷,其詩直接漢人。故論詩者至開寶之世,莫不推為千載之盛也。 (魯九皋《詩學源流考》) 中唐詩 代宗大曆元年(766)――文宗開成元年(836) 蓋一代之詩,有盛必有衰。其始也,由衰而返乎盛,盛極而衰即伏其中。於是能者又出奇以求其盛,而變之上者則中興,變之下者則愈降。古人所謂『若無新變,不能代雄』是也。……大曆以降,風調漸佳,氣格漸損。故昌谷(按指李賀,疑當為昌黎)以雄奇勝,元、白以平易勝,溫、李以博麗勝,郊、島以幽峭勝,雖品格不一,皆能自成局面,亦皆力求其變者也。(朱庭珍《筱園詩話》卷一) 晚唐詩 文宗開成元年(836)――哀帝天祐四年(907) 論者謂晚唐之詩,其音衰颯。然衰颯之論,晚唐不辭『若以衰颯為貶,晚唐不受也。……晚唐之詩,秋花也。江上之芙蓉;籬邊之叢菊,極幽艷晚香之韻,可不為美乎!(葉燮《原詩》外編下) 晚唐之詩分為二派,一派學張籍,則朱慶餘、陳標、任蕃、章孝標、司空圖、項斯其人也;一派學賈島,則李洞、姚合、方干、喻鳧、周賀「九僧」其人也。其間雖多,不越此二派,學乎其中,日趨其下。其詩不過五言律,更無古體。 (楊愼《升庵詩話》卷十一)初唐詩歌隋代詩歌薛道衡·人日思歸 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 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
科舉考試的錄取比例及難度
王維、杜牧及第大中、咸通年間的崔(雍)、鄭(顥)兩家極其煊赫,「崔起居雍,甲族之子,少高令聞,舉進士,擢第之後,藹然清名聞於時,與鄭顥同為流品所重。舉子公車得遊歷其門館者,則登第必然矣。時人相語為崔、鄭世界。雖古之龍門,莫之加也。」 (劉崇遠《金華子雜編》卷上)
知名文人赴考次數大中以前的著名文人,也有屢試未第的情況,比如韓愈四次考取,李商隱五年考取,像孟郊考了近十年才登科,賈島考十年未取的情況尚為極少數,至於顧非熊角逐舉場三十年方得一第,系獨一無二。而張籍、白居易、劉禹錫、柳宗元、杜牧等皆一舉成名。但大中、咸通以後,著名文人中非但沒有一舉及第的,對於絕大多數文士來說考十年以上能夠及第即屬幸運。韋莊考了三十多年及第,韓偃考了二十四年及第,吳融考了二十四年及第,黃滔考了二十四年及第,杜荀鶴考了近三十年及第,鄭谷考了二十年及第,徐寅考了十七年及第,盧延讓二十五舉方登一第,詩人曹松苦戰到七十多歲才博得一第。陳寅恪《金明館叢稿二編》曾言:「李唐一族之所以崛興,蓋取塞外野蠻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頹廢之軀,舊染既除,新機重啟,擴大恢張,遂能別創空前之世局。」陳寅恪:「《朱子語類》壹壹陸《歷代類》叄云:唐源流出於夷狄,故閨門失禮之事不以為異。朱子之語頗為簡略,其意未能詳知。」李世民納李元吉妻李治納李世民嬪妃李隆基納李瑁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