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會被人笑話的600個文學典故(四)

-不知道會被人笑話的600個文學典故(四)

懊悔,使人赦免,但已死在獄中。

   遠水不救近火

  典出《韓非子?說林上》:失火而取水于海,海水雖多,火必不滅矣,遠水不救近火也。戰國初期,齊國和魯國是鄰居。魯穆公當政的時候,並不想和齊國修好,他打算結交晉國、楚國,希望以後魯國遭到侵略的時候,能夠得到晉、楚兩國的援助。於是,他就派公子們到這兩個國家去做官。魯國的一位大臣就勸阻魯穆公說:「假如我們這裡有人掉進了水裡,派人到遙遠的越國去求救,雖然越國人善於游泳,但是,等到越國人來的時候,恐怕人已經被淹死了。假如一個地方著火了,跑到遙遠的海邊去取水,雖然海水取之不盡,但是等到取來海水的時候,房子肯定已經燒光了。現在晉國和楚國雖然強大,但是他們離魯國非常遙遠,一旦我們有什麼危險,他們肯定來不及救援。齊國是我們的鄰居,如果魯國有難,難道他們會不救嗎?」魯穆公聽了他的話,開始努力地和齊國建立良好的關係了。

  後來人們就用「遠水不救近火」來指遠處的水救不了近處的火。比喻慢的辦法救不了急。

散文 第四章(4)

清朝吳趼人在《痛史》中用到:「為今之計,到臨安取救是遠水不救近火。」

   守株待兔

  典出《韓非子?五蠹》: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春秋時期,有一天,宋國一個農夫正在田裡耕地,這時,一隻野兔慌慌張張地跑了過來,一頭撞在了田裡的樹樁上,倒在地上一動不動。農夫走近一看,原來野兔跑得太快,撞在樹樁上將脖子撞斷了。農夫高興極了,沒費一點力氣,就撿到一隻又大又肥的兔子,拿回家美美地吃了一頓。他想,如果每天都能撿到野兔,那日子就不會過得這麼辛苦了。於是,他丟掉了農具,也不再理會農田,每天就守在木樁前面,希望還能夠撿到野兔。結果,等了很久,連野兔的影子也沒有看見,農田也因為長時間不打理,都荒廢了。農夫還受到了人們的嘲笑。

  後來人們就用「守株待兔」來比喻不想努力就希望獲得成功的僥倖心理。

  明朝馮夢龍在《古今小說?楊八老越國奇逢》中用到:「妾聞治家以勤儉為本,守株待兔,豈是良圖?」

  韓非的思想

  韓非繼承和總結了戰國時期法家的思想和實踐,提出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理論。他主張國家的大權,要集中在君主一人手裡,君主必須有權有勢,才能治理天下。為此,君主應該使用各種手段清除世襲的奴隸主貴族,同時,選拔一批經過實踐鍛煉的封建官吏來取代他們。韓非還主張改革和實行法治,要求廢先王之教,他強調製定了「法」,就要嚴格執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貴」,「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他還認為只有實行嚴刑重罰,人民才會順從,社會才能安定,封建統治才能鞏固。韓非的這些主張,反映了新興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益和要求,為結束諸侯割據,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提供了理論依據。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採取的許多政治措施,就是韓非理論的應用和發展。

   路不拾遺

  典出《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國無盜賊,道不拾遺。

  傳說,黃帝治理天下的時候,有力牧和太山稽兩位賢臣輔佐。他們按照自然規律治理,依照陰陽變化制定法規,調整四時變化的節氣;明確上下許可權,分出貴賤等級,使強壯有力的人不欺負弱小的人;人民善於養生並且長壽,莊稼按時收穫,種田的不侵佔別人一寸地,打漁的不爭奪多餘的港灣;路上丟了東西也沒有人據為己有,市場上沒有欺騙的商人;風雨按照時節需要降臨,五穀豐登,年年豐收。

  後來,人們就用「路不拾遺」來表示路上沒有人把別人丟失的東西撿走,形容社會風氣好。

  明朝許仲琳在《封神演義》中用到:「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四方瞻仰,稱為西方聖人。」

   忠言逆耳

  典出《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夫良藥苦於口,而智者勸而飲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忠言拂於耳,而明主聽之,知其可以致功也。戰國末期,韓非向秦王上書,希望他能夠推行法制,用法家思想來治理國家。他在書中說道:「能夠有效治療疾病的葯,都是十分苦的,但是那些聰明的人就會勸告病人,讓他們喝下去,因為他們知道這種葯會治好疾病。那些勸告人的話,聽起來十分刺耳,但是聖賢的君王會耐心地聽取這些建議,因為他們知道,這些話是對國家有幫助的。」

散文 第四章(5)

「拂於耳」,是指不順耳。「忠言逆耳」就是指勸告人的諍言,聽起來刺耳。

  《三國?志吳志?孫奮傳》中用到:「夫良藥苦口,唯疾者能甘之;忠言逆耳,唯達者能受之。」

  《韓非子》的思想內容

  《韓非子》中記載了大量膾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諱疾忌醫》《濫竽充數》《老馬識途》等。這些生動的寓言故事,蘊含著深雋的哲理,憑著它們思想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結合,給人們以智慧的啟迪,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韓非的文章說理精密,文鋒犀利,議論透闢,推證事理,切中要害。比如《亡征》一篇,分析國家可亡之道達47條之多,實屬罕見。《難言》《說難》二篇,無微不至地揣摩所說者的心理,以及如何趨避投合,周密細緻,無以復加。

   濫竽充數

  典出《韓非子?內儲說上》: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春秋時期,齊宣王愛好吹竽,每次都喜歡召集很多人一起演奏。有一次,齊宣王要召集三百個人一起演奏,有一個叫南郭先生的人,根本就不會吹竽,但是也趁機請求為宣王吹竽。宣王很高興,就讓他參加到吹竽的隊伍中,在待遇方面和其他的演奏者一樣。南郭先生非常高興,於是,他就混在演奏的隊伍中,每次演奏的時候,他都站在那裡做樣子,根本就沒有發出聲音。就這樣南郭先生在演奏隊伍中混了很久。後來,齊宣王死後,齊湣王繼位,齊湣王喜歡一個一個的演奏,於是,他就叫這些人逐個在他面前演奏,南郭先生聽到這個消息後就悄悄地溜走了。

  後來,人們就用「濫竽充數」來表示不會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隊伍里充數,比喻沒有本領的冒充有本領,用壞的東西冒充好的。

  葉聖陶在《倪煥之》中用到:「這當然不能讓任何人濫竽充數。」

   老馬識途

  典出《韓非子?說林上》: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春秋時期,齊桓公與燕國約定一起去攻打孤竹,相國管仲跟隨齊桓公一起出征。齊國在春天出征,戰爭一直持續到了冬天,等到軍隊凱旋的時候,道路兩旁的景色都變了樣子,軍隊就在一個山谷里迷失了方向,派出了很多人都找不到回去的路。眼看軍隊就要被困死在山谷里了,齊桓公趕緊找來管仲,問他該怎麼辦,管仲就對齊桓公說:「不要緊的,我們迷失了方向,但老馬會記得來時的路。」於是,就放開幾匹老馬在前面帶路,大軍跟在後面,不久就找到回國的路了。

  後來人們就用「老馬識途」來比喻有經驗的人熟悉情況,能在某個方面起指引作用。

  清朝黃景仁在《兩當軒集》中用到:「老馬識途添病骨,窮猿投樹擇深枝。」

  法家思想

  法家是先秦諸子中對法律最為重視的一派。他們以主張「以法治國」的「法治」而聞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論和方法。這為後來建立中央集權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論依據,後來的漢朝繼承了秦朝的集權體制以及法律體制,這就是我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政治與法制主體。

  法家在法理學方面做出了貢獻,對於法律的起源、本質、作用以及法律同社會經濟、時代要求、國家政權、倫理道德、風俗習慣、自然環境和人口、人性的關係等基本的問題都做了探討,而且卓有成效。

散文 第四章(6)

法家也有不足的地方,如極力誇大法律的作用,強調用重刑來治理國家,「以刑去刑」,而且是對輕罪實行重罰,迷信法律的作用。他們認為人的本性都是追求利益的,沒有什麼道德的標準可言,所以,就要用利益、榮譽來誘導人民去做。比如戰爭,如果立下戰功就應給予很高的賞賜,包括官職,以此來激勵士兵與將領奮勇作戰。這也許是秦國軍隊戰鬥力強大的原因之一。法家的作用應該肯定,儘管它有一些不足。

   自相矛盾

  典出《韓非子?難一》: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春秋戰國時期,有一個楚國人,他拿著自己的兵器來到城裡販賣。他來到大街上,將自己的兵器一一擺開,然後他先拿起一隻矛,大聲地吆喝:「大家都來看一看呀,我這是世界上最鋒利的矛,可以穿透任何的盾牌。」但是他喊了半天,也沒有人過來看他的武器,於是他又拿起一個盾牌,大聲地吆喝:「大家看一看呀,多麼結實的盾牌呀,沒有任何的矛可以穿透它。」這時候,有一個過路的人聽見了他的叫賣聲,就停住了腳步對他說:「你說你的矛很鋒利,沒有穿不透的盾牌,你還說你的盾牌很堅實,沒有能刺透的矛,那用你的矛刺你的盾牌又會怎麼樣呢?」楚人聽了,頓時不知該說些什麼,收拾起自己的武器,急匆匆地離開了。

  後來人們將這個典故演化成「自相矛盾」,比喻用對方的觀點、方法駁斥對方。

  魯迅在《華蓋集續編?古書與白話》中用到:「菲薄古書者,唯讀過古書者最有力,這是的確的,因為他們洞悉弊病,能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鄭人買履

  典出《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謂曰:「吾忘持度!」返歸取之。及返,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鄭國有一個人想去買一雙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腳,然後畫了一個底樣的尺碼放在座位上。他匆忙走到集市上去買鞋子時,忘記把量好的尺碼帶在自己身上。他拿起鞋子,才想起,說:「我忘了拿量好的尺碼來了。」於是,趕緊跑回去拿底樣。等他趕回來時,集市已經散了,鞋子也就沒有買成。有人問他說:「你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去試鞋子呢?」他說:「我寧可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鄭人買履」就是用來諷刺那些墨守成規、迷信教條、不相信客觀實際的人。

  《五蠹》的論證特色

  《五蠹》是韓非子的代表作,在文章中他傾注了自己的思想。他從對客觀事物的具體分析中引出結論。如從上古人們造屋、用火、治水的事實中,引出「聖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的結論。韓非子的議論富有分析具體,論證充分的特點。他為了闡述一個觀點,用了大量的論據,並做了具體的描述和分析。他還採用設喻取譬的方法幫助闡明觀點,同時也增強了文章的生動性。

   毀新如故

  典出《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鄭縣人卜子,使其妻為褲,其妻問曰.「今褲何如」?夫曰:「像吾故褲。」妻子因毀新令如故褲。戰國時期,韓國鄭縣有一個叫卜的人,為人十分善良,人們尊稱他為「卜子」。有一天,卜子讓妻子給自己做一條新褲子,他的妻子就問:「這條褲子要怎麼做?」卜子回答說:「樣子模仿我那條舊褲子就可以了。」說完就離出去了。他的妻子想了半天,於是就做好了一條新褲子,然後又把它毀了,讓它和舊的褲子一樣。等到卜子回到家中時,看見桌子上有兩條舊褲子,就問妻子新褲子在哪,他的妻子指著桌子上的舊褲子說:「按照你說的做成舊褲子的模樣了。」卜子聽了,哭笑不得。

  後人就用「毀新如故」來諷刺那種因循守舊、刻板教條的思想和行為。

   暗度陳倉

  典出《史記?高祖本紀》。秦朝末年,朝廷統治混亂不堪,人們流離失所,苦不堪言。於是,陳勝吳廣起兵反抗秦朝的統治,各路英雄也紛紛起兵響應起義。後來,沛縣的劉邦率領軍隊攻破了函谷關,駐紮在了霸上地區,準備進攻咸陽。這時候另外一位起義軍的將領項羽,攻破了劉邦把守的函谷關,勢力強大的項羽逼迫劉邦回到漢中,劉邦沒有辦法,只好回到了漢中。為了向項羽表示自己不再出兵關中,劉邦就燒毀了沿途的棧道。

  回到漢中的劉邦,不斷地積蓄力量,當他認為可以和項羽爭奪天下的時候,就派出自己的大將韓信出兵漢中,再出兵之前,韓信派出幾百名士兵重新修理棧道,項羽手下的將領章邯聽說了以後,認為劉邦不可能在短期內修好棧道,就沒有用心防備,就這樣韓信麻痹了章邯,自己就派出一隊士兵從陳倉襲擊了章邯的軍隊,章邯大敗,劉邦又重新殺出了漢中,與項羽爭奪天下。

  成語「暗渡陳倉」就來自這個故事,後人用它來形容採取正面佯攻,當敵軍被我牽制而集結固守時,我軍悄悄派出一支部隊迂迴到敵後,乘虛而入,進行決定性的突襲。

  明朝小說《三國演義》第九十六回中提到:「臣已算定今番諸葛亮必效韓信暗度陳倉之計。」

  書包 網 bookbao.com 想看書來書包網

散文 第五章(1)

《史記》簡介

  《史記》是中國西漢時期的歷史學家司馬遷創作的史學名著,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從傳說中的黃帝一直到漢武帝元狩元年三千年左右的歷史。全書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共一百三十篇,開創了中國史學的先河,其首創的紀傳體通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同時,史記還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被後人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

   睚眥必報

  典出《史記?范雎蔡澤列傳》: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戰國時期,魏國有一個名叫范雎的人被人誣陷,魏王決定殺了他。范雎聽說了這個消息,就連夜逃出了魏國,來到了秦國,憑藉著自己的口才,向秦王提出了遠交近攻的政策,受到了秦王的重用。范雎不斷地向秦王提出一些治理國家的建議,而這些建議都得到了很好的實施,於是秦王就認命他為秦國的宰相。

  范雎成了秦國顯赫的人,於是他開始清算以前的舊賬。從前對他有恩的人,哪怕是只送給他一頓飯的恩情,他也重重地酬謝,而那些曾經對他埋怨的人,哪怕只是憤怒地看他一眼,他也絲毫不放過,都給予了嚴厲的報復。

  後人就用「睚眥必報」來指像瞪一下眼睛那樣極小的怨仇也要報復,比喻心胸狹窄。

  《後漢書?公孫瓚傳》中用到:「瓚恃其才力,不恤百姓,記過忘善,睚眥必報。」

   運籌帷幄

  典出《史記?高祖本紀》: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劉邦打敗項羽,建立了漢朝。有一天,他在皇宮裡舉行盛大的宴會,款待那些幫助他打下江山的將領和謀士。在宴會上,他對手下的人說:「今天,大家都要說實話,你們說為什麼我能夠得到天下,而項羽失去天下呢?」這時候,有的人就說:「那是因為陛下您每次派人進行戰爭的時候,都能將勝利後的戰利品送給部下,與大家一起分享。而項羽嫉妒賢能的人,有功的人得不到獎賞,所以他才失去了天下。」劉邦聽後說道:「你們只說對了一半,出謀劃策,決勝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張良;治理百姓,管理國家,我比不上蕭何;帶兵打仗我又比不過韓信。他們三個都是十分優秀的人才,我之所以能夠得到天下,是因為我能夠重用他們。而項羽手下只有一個范增,卻還得不到重用,所以項羽失去了天下。」

  後來,人們就用「運籌帷幄」來指出謀劃策。

  明朝許仲琳在《封神演義》中用到:「妙算神機說子牙,運籌帷幄更無差。」

  司馬遷簡介

  司馬遷,西漢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字子長,夏陽人。他生於史官世家,祖先自周代起就任王室太史,掌管文史星卜。父親司馬談在武帝即位後,任太史令達三十年之久。司馬遷十歲起誦讀古文,並接受其父的啟蒙教育。淵源久長的家學對他後來治學道路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後來他花了大量的時間,遊歷了全國各地。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奠定了司馬遷以後著書立說的厚實基礎。父親司馬談死後,司馬遷繼任父職為太史令,使他有機會讀遍皇家藏書處石室金櫃收藏的文史經籍、諸子百家,及各種檔案史料。此後,他秉父遺志準備編寫《史記》。從此他埋首奮發著述,終於完成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巨著——《史記》。書包 網 bookbao.com 想看書來書包網

散文 第五章(2)

項莊舞劍

  典出《史記?項羽本紀》: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秦朝末年,劉邦率領軍隊攻佔了咸陽,接受了秦王子嬰的投降。在張良和樊噲的勸告下,劉邦安撫百姓,擴張自己的實力,這一切都被項羽手下的謀士范增注意到了。他認為劉邦一定會擺脫項羽的控制,去爭奪天下。這時候,劉邦手下曹無傷投降了項羽,並向項羽告密說劉邦想自立為王,項羽聽後大怒,就要領兵同劉邦決戰。劉邦聽說了以後十分害怕,感覺自己沒有勢力和項羽決戰,就來到項羽的營中向他請罪,項羽盛宴款待了劉邦,但是他沒有下定決心殺死劉邦,范增幾次勸告項羽動手殺死劉邦,都被項羽忽視了。於是范增就借著舞劍的機會,指使項莊趁機殺死劉邦,但是項羽的叔父項伯因與項羽交好便也舞劍來護著劉邦,後來劉邦逃脫。

  後人就用「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比喻一個人說話或是行動表面與真實不一致,意圖另有所在。

  清朝劉坤一在《致張香濤書》中用到:「論者謂為項莊舞劍,而弟因未嘗稍存芥蒂也。」

   兩敗俱傷

  典出《史記?張儀列傳》:有頃,兩虎果斗,大者傷,小者死,莊子從傷者而刺之,一舉果有雙虎之功。戰國時期,韓國和魏國兩國交戰,戰爭進行了一年多,都沒有決出勝負。秦惠王想出兵干涉,他向大臣們徵求意見,大臣們眾說紛紜,秦惠王左右為難。這時,楚國的陳軫出使秦國,於是,陳軫就向秦惠王講了一個故事:有一次卞莊子看見兩隻老虎正在撕咬一頭牛,想拔劍刺虎,別人就攔住他說,兩隻虎爭搶牛肉,必然會爭鬥起來,他們肯定會受傷,那時你再去殺虎,不就容易了嗎。卞莊子聽了,就靜靜地看著兩隻老虎。果然,兩隻老虎為了搶奪食物爭鬥起來,最後一死一傷,卞莊子舉劍將那隻受傷的老虎殺死。陳軫講完說:「現在,韓、魏已經交戰一年多,都大傷元氣,您只需要耐心等待,到時就會像卞莊子那樣輕而易舉地打敗韓、魏兩國。」

  秦惠王聽了大為讚賞,決定暫不出兵。

  後來人們就用「兩敗俱傷」來形容鬥爭雙方都受到損傷,誰也沒得到好處。

  聞一多在《文藝與愛國——紀念三月十八》中用到:「這兩種運動合起來便能夠互收效益,分開來定要兩敗俱傷。」

  紀傳體

  紀傳體是一種史書的體裁,它最重要特點是突出了人在歷史上的地位,以大量的人物傳紀為中心內容,把記言和記事進一步結合起來。從體裁的形式和結構上看,它是本紀、世家、列傳、書志、史表和史論的綜合。其中,本紀和列傳是不可缺少的形式,故通稱紀傳體。紀傳體史書的創立者是司馬遷,《史記》是中國古代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二十四史」都是用紀傳體寫成。

   紙上談兵

  典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戰國時期,秦國和趙國發生了戰爭,戰爭持續了一年多,雙方在長平對峙。當時趙國大將趙奢已經去世多年,於是,趙王就指派廉頗來指揮趙軍。廉頗指揮趙軍堅守城池,不與秦軍交戰,試圖等待秦軍糧草用盡後再與秦軍交戰,秦軍一再挑釁,但是趙軍就是堅守陣地,不出來迎戰。秦王十分著急,就派間諜對趙王說:「秦軍害怕的只有趙奢的兒子趙括。」趙王聽信了間諜的話,就派趙括接替廉頗指揮趙軍。丞相藺相如就對趙王說:「趙括這個人,只是徒有虛名罷了,他只不過在家裡讀了幾本父親留下來的兵書,並沒有上過戰場,也不懂得戰場瞬息萬變的道理。」但是趙王並沒有聽從藺相如的建議,還是任命趙括為將。txt電子書分享平台 書包網

散文 第五章(3)

趙括的母親也上疏給趙王說:「趙括不適合做將軍。」但趙王仍不聽。趙括取代廉頗後,主動地攻擊秦軍,結果被秦軍截斷了糧草,使得軍心大亂,最終被秦軍打敗,趙括也被秦軍射死,幾十萬兵士投降了秦國,後來,秦國把他們全部活埋了。

  後人就用「紙上談兵」來比喻只會空談教條,卻不能解決實際問題。

  清朝李寶嘉在《官場現形記》中用到:「新近有個大挑知縣上了一個條陳,其中有些話都是窒礙難行,畢竟書生之見,全是紙上談兵。」

   坐觀成敗

  典出《史記?田叔列傳》:見兵事起,欲坐觀成敗;見勝者,欲合從之。漢武帝時期,有一個叫任安的人,他是大將軍衛青的舍人,後來,因為屢立戰功,被封為北軍使者護軍。有一次,太子召見任安,交給他一隻令箭,叫他出兵作戰。可是,任安接到令箭以後,回到軍營閉門不出。漢武帝聽說這件事後,認為任安太狡猾了,接受了令箭卻不肯出兵,因此對任安很不滿意。這時候,有位大臣寫了一封告狀信,揭發任安蓄謀造反。漢武帝看過這封信後說:「任安這個老東西,眼看戰鬥打起來,卻坐在一旁袖手旁觀,等待勝利的結果,誰勝利就投靠誰,對我三心二意,沒有一點忠心,以前他犯了那麼多罪,我都赦免了,這一次他心懷鬼胎,對我已經沒有忠心了。」於是,漢武帝下令把任安殺死了。

  後來,人們就用「坐觀成敗」來指冷眼旁觀人家的成功或失敗。

  明朝許仲琳在《封神演義》中用到:「吾想西伯侯姬昌自在安然,違避旨意,按兵不動,坐觀成敗,真是可恨。」

  司馬遷受刑

  漢武帝天漢二年,司馬遷的同僚李陵出征匈奴時被圍,在矢盡糧絕的情況下投降匈奴。消息傳到長安,武帝大怒。朝廷的文武百官,都大罵李陵投降可恥。司馬遷不作聲。武帝問他有什麼意見,書生氣十足的司馬遷直言不諱地說:「李陵轉戰千里,矢盡道窮,古代名將也不過如此。他雖投降,尚屬情有可原。臣以為只要他不死,他還是會效忠漢朝的。」盛怒中的漢武帝聽了司馬遷這番話,認為他是為李陵辯解,於是把司馬遷判為死罪。漢武帝時代,判了死罪的可以出錢五十萬減死一等。但家境並不富裕的司馬遷拿不出這筆錢,只能受「腐刑」(宮刑)來選擇偷生這條路。不幸的遭遇,使司馬遷的精神受到了極大的刺激,曾一度想自殺,但他想起了父親的遺言,又以古人孔子、屈原、左丘明、孫子、韓非等在逆境中發憤有為鼓勵自己,終於以驚人的意志忍辱負重地活了下來。身心備受摧殘、忍辱含垢生活的司馬遷深知,「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他決心以殘燭之年,完成父親要他完成的史書。經過六年的囚禁生活,征和元年他終於出獄。

   助桀為虐

  典出《史記?留侯世家》:夫秦為無道,故沛公得至此,夫為天下除殘賊,宜縞素為資。今始入秦,即安其樂,此所謂助桀為虐。桀,就是夏桀,他是夏朝的最後一個君王。他荒淫無度,排斥賢良,任用小人,搞得百姓苦不堪言。他還命人建造奢侈的宮殿,大量的百姓因為繁重的勞役,都累死在工地上。殘暴的統治引發了人民的反抗,最終百姓在商湯的帶領下,推翻了夏桀的統治。

  虐,殘暴。「助桀為虐」是指幫助夏桀行暴虐的事。後來用來形容幫助惡人做壞事。《史記?田單列傳》寫作「助桀為暴」,之後又演變成「助紂為虐」。《孟子?滕文公下》中提到:「周公相武王,誅紂伐奄。」《朱熹集注》中提到:「奄,東方的商,助紂為虐者也。紂,商的最後一個君主,和夏桀一樣,暴虐成性。」所以後來都說成「助紂為虐」。

散文 第五章(4)

《新兒女英雄傳》第十八回中用到:「又加上那次子紀成文助紂為虐,做的那些侵冒貪黷,苛刻殘忍的事,一時也道不盡許多。」

   脫穎而出

  典出《史記?平原君列傳》:毛遂曰:「臣乃今日請處囊中耳,使臣蚤得處囊中,乃脫穎而出,非特其未見而已。」戰國時期,趙國的平原君禮賢下士,很多人都來投奔他,一時間他的門下聚集了各種人才。有一年,秦軍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王就派平原君去楚國求救,希望找幾個本領高強的人一同前往楚國,他門下有一個叫毛遂的人就自動請求一同前去。平原君不相信毛遂的才能,就說:「我聽說有才能的人就像放在口袋裡的錐子,鋒芒總有一天會露出來,但是你來到我這裡已經很久了,我始終沒有看出你有什麼本領呀!」毛遂就說:如果你早一點將我放進口袋裡,那麼我早就顯現出才華了。」於是,平原君就帶領毛遂來到楚國,果然毛遂憑藉自己的本領說服了楚國出兵幫助趙國。

  穎,指錐子把兒上套的環,在這裡指錐尖的意思。「脫穎而出」原意是錐子刺破布囊,錐子尖露出來,比喻才華得到了完全的展示。

  唐朝李白在《與韓荊州書》中用到:「使得白脫穎而出,即此人焉。」

  司馬遷的「實錄」精神

  司馬遷要堅持「實錄」精神,就必須面對現實,記錄現實,這就不可避免地會發生「忌諱」的問題。可是他在給人物作傳記時,並不為傳統歷史記載的成規所拘束,而是按照自己對歷史事實的思想感情記錄。從最高的皇帝到王侯貴族,到將相大臣,再到地方長官,等等,司馬遷當然不會抹殺他們神奇、光彩的一面,但突出的是揭露他們的腐朽、醜惡以及對人民的剝削和壓迫,尤其揭露了漢代統治階級的罪惡。司馬遷雖是漢武帝的臣子,但對於他的過失,司馬遷絲毫沒有加以隱瞞,深刻揭露和批判了當時盛行的封禪祭祖、祈求神仙活動的虛妄。在《封禪書》中,他把漢武帝迷信神仙,千方百計祈求不死之葯的荒謬無聊行為淋漓盡致地描繪了出來。

   左右手

  典出《史記?淮陰侯列傳》:何聞信亡,不及以聞,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楚漢爭霸時期,劉邦的軍隊到達南鄭的時候,劉邦連續吃了敗仗,所以軍心渙散,在行軍的路上就有幾十個將領逃跑。當時韓信想,丞相蕭何幾次向劉邦推薦自己,但是劉邦都沒有在意,自己在這裡沒有得到重用,於是也隨著逃跑了。丞相蕭何聽說韓信逃走了,來不及告訴劉邦,就立刻騎馬去追趕。有人就去稟告劉邦說:「丞相逃跑了。」劉邦知道後,非常生氣,就好像失去了左右手一樣。過了幾天,韓信回來拜見劉邦,劉邦趕緊問道:「你為什麼逃跑呀?」蕭何回答說:「我去追趕韓信去了,希望您能夠重用他,只有重用韓信,劉邦赴宴才會打敗項羽。」於是,劉邦趕緊拜韓信為大將軍,統帥自己的軍隊。

  後人就用「左右手」來形容得力的助手。

  《後漢書?竇融傳》有云:「數上書求代,詔報曰:『吾與將軍如左右手,數執謙退,何不曉人意?』」

   卧薪嘗膽

  典出《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卧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春秋後期,在長江的下游有兩個實力相當的國家,一個是吳國,一個是越國。越王勾踐為了替父親報仇,出兵攻打吳國,結果被吳國打敗,只領著五千人回到了自己的國都會稽,吳王夫差乘勝追擊,包圍了會稽。勾踐只好對吳國俯首稱臣,帶著妻子來到吳國做奴隸。在吳國期間,勾踐不斷地向吳王進獻珠寶,最終贏得了吳王的信任,被釋放回國。回國後,勾踐無時無刻不想著復仇,他將苦膽放在床邊,坐卧的時候都要凝視苦膽,每次吃飯的時候都要嘗一嘗,時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記仇恨。他還親自下田耕種,他的妻子親自操機織布,吃飯的時候都捨不得吃肉,穿衣也不講究色彩。經過二十年的努力,終於使國家強大起來,最後打敗了吳國,報了當年的仇恨。書包網 bookbao.com 想看書來書包網

散文 第五章(5)

後來人們就用「卧薪嘗膽」來形容人刻苦自勵,發奮圖強。

  清朝蒲松齡在《自勉聯》中用到:「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卧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刎頸之交

  典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戰國時,趙國人藺相如受到趙王派遣,帶著和氏璧出使秦國。他憑著智慧與勇氣,將珍寶完好無損地帶回了趙國,得到了趙王的賞識,被封為上大夫。後來,又在澠池相會,憑三寸不爛之舌和對趙王的一片忠心使趙王免受秦國的屈辱,並安全回到趙國,趙王封他為上卿,官職一下子比大將軍廉頗還要高。

  廉頗認為自己在前線奮勇殺敵,而藺相如只是憑藉一張嘴巴,居然做的官比自己還大,於是,決心要好好地羞辱他一番。藺相如聽到這個消息,便處處迴避與廉頗見面。到了上朝的日子,就稱病不出。藺相如的門客都看不過去,就問他為什麼總是忍讓廉頗,藺相如說:「我連秦王都不怕,又怎麼怕廉頗呢,我只是不想因為私人的恩怨而不顧國家的江山社稷。」廉頗聽說後,非常慚愧,便袒胸露背背著荊條向藺相如請罪。從此,他們便成了同生死、共患難的好朋友,齊心為國效力。

  後來,人們就用「刎頸之交」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

  清朝曾樸在《孽海花》中用到:「他有個閨中談禪的密友,卻是個刎頸之交的嬌妻。」

  編年體

  編年體即以年代為線索編排有關歷史事件。編年體史書以時間為中心,按年、月、日順序記述史事。因為它以時間為經,以史事為緯,比較容易反映出同一時期各個歷史事件的聯繫。以編年體記錄歷史的方式最早起源於中國。如《春秋》,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相傳為孔子依據魯國史官所編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訂而成。《左傳》,是我國第一部較為完備的編年體史書,原名《左氏春秋》,相傳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為解釋孔子的《春秋》而作,名為《春秋左氏傳》,簡稱《春秋》。《資治通鑒》,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也是我國編年體通史的傑作,北宋司馬光主編,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五代周世宗顯德六年,記載了1362年的歷史,花了19年的時間編寫成。

   死灰復燃

  典出《史記?韓長儒列傳》:獄吏田甲辱安國。安國曰:「死灰獨不復燃乎?」漢景帝時期,有一位御史大夫叫韓國安,後來到了梁孝王那裡任職,他用自己的本領化解了漢景帝和梁孝王之間的誤會,受到了漢景帝的獎勵。不久,韓國安因為觸犯了法律被關進了監牢。監牢裡面有一個叫田甲的獄卒經常欺負他,韓國安十分生氣,就對田甲說:「你現在欺負我,難道就不信哪一天死灰會重新燃燒起來嗎?」田甲聽了就對他說:「如果死灰燃燒起來,我就用尿澆滅它。」

  過了一陣子,漢景帝寬恕了韓國安,並任命他為內史官。田甲聽到這個消息後就逃走了,韓國安就揚言說:「如果田甲不來自首,我就殺死他全家。」田甲沒有辦法,只好回來見韓國安。韓國安看見田甲,就對他說:「你不是說如果死灰重新燃燒,你就用尿澆滅嗎?那你現在就來吧。」田甲嚇得渾身顫抖,不停地向韓國安磕頭請罪。韓國安看了哈哈大笑,趕緊把田甲攙扶起來,並好好地款待了他。書包網 bookbao.com 想看書來書包網

散文 第五章(6)

後人就用「死灰復燃」比喻人失敗了之後又重新振作起來,或比喻已經銷聲匿跡的事物又重新出現和發展了。現在人們多用它來比喻已經失敗了的惡勢力又重新活動起來。

  孫中山在《北上宣言》中用到:「對內政策果得實現,則軍閥不致死灰復燃,民治之基礎莫能搖動。」

   完璧歸趙

  典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戰國時候,趙王得到了一塊寶玉——和氏璧,十分珍惜。後來,秦王知道了這件事,於是就寫信說願意用十五座城池來換這塊寶玉。趙王看了信以後不知如何是好,如果不答應,怕秦國來進攻;如果答應,又怕上當。

  藺相如聽說了以後,就找到趙王對他說:「大王,讓我帶著『和氏璧』去見秦王,如果他不肯用十五座城池來交換,我一定把『和氏璧』安全地帶回來。」趙王聽了以後就將寶玉交給了藺相如。藺相如到了秦國見到秦王以後,雙手將「和氏璧」獻給秦王。秦王接過來左看右看,非常喜愛,但就是不提割讓十五座城的事,藺相如就走上前去,對秦王說:「這塊『和氏璧』看著雖好,可是有一點小毛病,讓我指給大王看。」秦王趕緊叫人把寶玉拿來交給藺相如。

  藺相如拿著「和氏璧」對秦王說:「當初,大王說情願拿十五座城來換趙國的『和氏璧』。可是現在卻不提換十五座城的事情。看來大王確實沒有用城換璧的真心。現在寶玉在我的手裡,如果大王逼迫我,我情願把自己的腦袋跟這塊寶玉一塊碰碎在柱子上。」說著,藺相如舉起「和氏璧」,對著柱子,就要摔過去。

  秦王連忙阻止藺相如,並拿來十五座城池的地圖,指給藺相如看。這時藺相如要求秦王舉行正式的儀式,才可以將寶玉送給秦王。回到住處後,藺相如將寶玉差人送回了趙國,而秦王知道後,已經來不及了,只好放藺相如回到趙國。

  後來人們就用「完璧歸趙」來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本人。

  清朝采蘅子在《蟲鳴漫錄》中用到:「女故無利心,只求偽飾外觀,終當完璧歸趙耳。」

  和氏璧

  《韓非子》記載: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獻之厲王。厲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為誑,而刖其左足。及厲王薨,武王即位。和有奉其璞而獻之武王。武王使人相之,有曰:「石也。」王有以為誑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與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盡而繼之以血。王聞之,使人問其故,曰:「天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視之石也,忠貞之士而名之以誑,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果得寶焉,遂民曰「和氏璧」。

   四面楚歌

  典出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楚漢之爭末期,劉邦手下大將韓信調動數萬大軍,擺下了十面埋伏,把楚霸王項羽緊緊圍在垓下,並命令士兵們唱楚國的歌曲。當天夜裡,項羽聽見四面八方都是楚歌的聲音,吃驚地問手下:「漢軍已經佔領楚地了嗎?為什麼這麼多楚人唱歌啊?」項羽手下的士兵們聽見楚歌,都思念起家鄉,沒有人願意繼續打仗,士氣非常低落。項羽看見士兵這樣,知道已經無法戰勝漢軍,就在帳中飲酒,他寵愛的虞美人陪著他,帳外拴著他的坐騎駿馬烏騅。項羽無限悲傷地唱起了自己創作的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悲傷的歌在夜空回蕩,項羽滿臉熱淚,帳中的士兵也都悲聲啜泣。最後,虞姬自刎在項羽的馬前,項羽英雄末路,在烏江岸邊拔劍自刎。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散文 第五章(7)

人們用「四面楚歌」比喻陷入多面受敵、孤立無援的境地。

  清朝革命烈士秋瑾在《普告同胞檄稿》中用到:「我同胞處於四面楚歌里,猶不自知。」

  國別體

  國別體即以國家為單位,分別記敘歷史事件。《國語》是中國第一部國別體史記,又稱國記,是一部分國記事的歷史散文,起自西周穆王,訖於戰國初年的魯悼公,分載周、魯、齊、晉、鄭、楚、吳、越等八國的歷史。它最初的記錄者可能是各國的史官,在春秋戰國之時由晉國的史官編纂成書。《國語》的記事比《春秋》詳細生動得多,也保存了許多珍貴的史料。《戰國策》是一部戰國時期的史料彙編。西漢後期的劉向校理群書,加以整理,去其重複,得三十三篇,按國別分為東周、西周、秦、齊、楚、燕、趙、魏、韓、宋、衛、中山十二國策,定名為《戰國策》。晉朝陳壽的《三國志》記載了魏、蜀、吳三國的歷史。

   首鼠兩端

  典出《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武安已罷朝,出止車門,召韓御史大夫載,怒曰:「與長孺共一老禿翁,何為首鼠兩端?」漢武帝時期,王太后有一個弟弟叫田蚡,他依靠太后的勢力當上了丞相。有一天,他準備結婚,於是就請太后頒布詔書,讓滿朝的文武大臣都去田蚡家賀喜,各位諸侯、宗室、大臣們都來到了丞相府為田蚡祝賀。在酒席宴上,灌夫向田蚡敬酒,遭到了田蚡的冷遇,於是灌夫就破口大罵,為此田蚡就逮捕了灌夫,把他帶到漢武帝的面前,要求制灌夫的罪。漢武帝一時不知如何是好,就找來大臣商議。有的大臣贊成治罪,有的不贊成。御史大夫韓國安就說:「灌夫在平定七國之亂的時候,是立過戰功的,雖然酒後鬧事,但是並沒出人命,所以該如何處置,還是由皇帝來決定吧。」事後,田蚡就找到韓國安說:「我們早定商定好一起對付灌夫,你為什麼遲疑不決?」說完轉身離開了。

  後人就用「首鼠兩端」形容遲疑不定或動搖不定。

  清朝陳忱在《水滸後傳》中用到:「何得首鼠兩端,坐待滅亡。」

   壁上觀

  典出《史記?項羽本紀》: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秦朝末年,項羽與叔父項梁起兵反抗秦朝的統治,並且推舉楚懷王的孫子為楚王,受到當時很多人的響應。項羽帶領軍隊不斷地打敗秦國的軍隊,秦二世十分驚慌,趕緊派遣大將章邯率軍堵截項羽,章邯在定陶打敗項梁,並把趙王包圍在巨鹿,趙王立刻派人向楚王求救,楚王以宋義為主將,項羽為副將,率領軍隊幫助趙國。宋義想避開秦軍的主力,保存自己的勢力,於是,他就將軍隊駐紮在安陽,觀看著趙軍和秦軍廝殺。項羽不斷地催促宋義帶兵幫助趙國,都被宋義拒絕了。項羽一怒之下殺死宋義,帶領軍隊渡過漳水殺向秦軍。而此時,戰場已經有十幾隻增援趙國的軍隊,但是他們看見秦軍勢力強大,都不敢出兵攻打秦軍。各路援軍都在自己的營壘上觀望,項羽帶領的軍隊,殺進秦軍的陣營,將秦軍殺的是落花流水。

  後來,人們就用「壁上觀」來形容置身事外,不幫助任何一方。

  明朝楊蘊輝在《甲申仲秋感事》用到:「何曾姓字敵心寒,坐擁都城壁上觀。」

  史記體例之本紀

  本紀就是帝王的傳記,因為帝王是統理國家大事的最高首腦,為他們作紀傳而名之曰「本紀」。之所以顯示天下本統之所在,是官民行事都有一定的綱紀的緣故,同時,也是全書的總綱,是用編年體的方法記事的。在「本紀」的寫作中,司馬遷採取了詳今略遠的辦法,時代愈遠愈略,愈近愈詳。書包網 www.bookbao.com

散文 第五章(8)

「本紀」托始黃帝,是因為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始祖,又是「正名百物」的祖師。

   刀俎

  典出《史記?項羽本紀》:沛公曰:「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樊噲曰:「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於是遂去。

  楚漢之爭時,劉邦率先進入咸陽,按照約定劉邦應該在關中稱王,劉邦部下曹無傷暗中向項羽告密,項羽大怒,要以自己的四十萬大軍攻打劉邦的十萬軍隊,項羽的叔父項伯與張良關係很好,於是告訴張良讓他先離開。劉邦得知後便向項羽請罪說他並無此打算,項羽趁機擺下鴻門宴,宴席之上項莊舞劍想殺劉邦,於是項伯就舞劍保護劉邦,范增幾次舉起玉佩要項羽殺死劉邦,可是項羽一直猶豫不絕。後來劉邦在部下樊噲的掩護下,借口上廁所,逃出了宴席。樊噲勸劉邦趕緊離開,但劉邦還想回去向項羽辭行,於是樊噲說:「現在這種情況,別人是刀和砧板,我們是魚肉,就不要辭行了吧!」於是劉邦偷偷溜走了。

  後人常用「刀俎」來比喻割宰者。

  元代韓瀚在《山河曲?西北坡》中用到:「天將曙,告英雄將士,糖彈殺人勝刀俎。」

   不名一錢

  典出《史記?佞幸列傳》:竟不得名一錢,寄死人家。漢文帝寵臣鄧通,原本沒有什麼本事,只不過是一個撐船的。一天夜裡,漢文帝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想飛上天,可是怎麼也飛不起來,這時,一個頭戴黃帽子的人在後面推了漢文帝一把,就把漢文帝推上了天。漢文帝醒來以後四處尋找這個帶黃帽子的人,後來他看到了鄧通,覺得他和夢中幫助自己的那個人十分相似,就把鄧通留在了身邊。漢文帝對鄧通十分寵愛,還把一座銅山賜給了鄧通,讓他自己鑄造錢幣。

  後來,漢文帝死了,他的兒子劉啟繼位,劉啟十分討厭鄧通,就罷免了他的官職,鄧通只好回家閑居。不久,有的官員告發鄧通不經過批准私自鑄造錢幣,於是按照法律,沒收了鄧通全部的家產。劉啟的姐姐館陶公主同情鄧通,就賜給他一些錢財,可是都被辦案的官員收走了,連一根簪子都沒有留下,館陶公主就命人供給鄧通衣食,鄧通身無分文,最後死在了別人家裡。

  「不名一錢」就是從這個故事而來的,人們用它來形容極其貧窮,身無分文。

  清朝黃小配在《大馬扁》用到:「他自己是不名一錢的,如何去得,惟有向親朋借貸。」

  項羽本紀

  司馬遷《史記》的「本紀」中,《項羽本紀》不斷遭到後人的批評,認為本紀從五帝到夏、商、周、秦,再到漢高祖、孝文帝、孝景帝,一路下來是理所當然的,而項羽只是一個過渡時期的人物,並沒有建立朝代,也不算是一個真正的帝王,不值得寫一篇本紀。

  而司馬遷在《項羽本紀》里說,在當時這樣一種各路豪傑逐鹿中原的情況下,項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司馬遷認為,秦王朝的暴政引起四方豪傑紛起,相互競爭,而項羽從民間起事,無所憑依,竟然那麼快就使各路諸侯臣服於自己,滅亡了秦朝,又割地封侯,自己號稱「霸王」。雖然他的名位有始無終,但近古以來卻到底未曾有過。

   人人自危

散文 第五章(9)

典出《史記?李斯列傳》:法令誅罰日益深刻,群臣人人自危,欲畔者眾。秦朝時期,始皇手下有一宦官名叫趙高,此人陰險狡猾,善於迎合秦始皇的心意,所以受到了秦始皇的重用。秦始皇讓他指導兒子胡亥學習刑律,他又馬上奉承胡亥。因此,秦始皇父子都把他看做心腹。

  不久以後,秦始皇病死在出巡的路上。趙高就對胡亥說:「如果你想讓自己的地位得到鞏固,那麼你就要先下手,採用嚴酷的刑法,將有罪的人統統斬首,把朝廷里的大臣們全部換掉。」於是胡亥就聽從了趙高的意見,把很多大臣處死,還將很多公主、王孫也處死,將他們的財產沒收,被牽連的人不計其數。一時間,人心惶惶,不知什麼時候災難就降臨到自己頭上。

  秦二世和趙高用殘酷的手段迫害大臣和皇族,對老百姓更是兇狠殘暴。百姓的生活痛苦不堪,忍無可忍,終於激起了廣大人民的反抗。不久,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在大澤鄉舉行起義。三年後,秦王朝便被起義軍滅亡。

  後來人們就用「人人自危」形容政治形勢險惡,人人感到自己不安全、有危險。

  姚雪垠在《李自成》中用到:「滿京城的戚畹、勛舊和縉紳們為著李國瑞的事人人自危,家家驚慌。」

   大風歌

  典出《史記?高祖本紀》。

  秦朝末年,漢高祖劉邦為了響應陳勝、吳廣的起義,在家鄉沛縣起兵領導農民反對秦朝的統治。後來,隨著勢力的不斷壯大,大破秦朝的軍隊,殺入了秦朝的首都咸陽,逼迫秦二世子嬰獻出了城池,推翻了秦朝的統治。後又經過楚漢之爭,打敗了項羽,統一了天下,創建了強大的漢朝。漢朝建立以後,他又平定了四處的叛亂,整頓了社會的秩序,發展農業生產,使漢朝逐漸強大起來。

  劉邦平定叛亂歸來的路上,路過家鄉沛縣,就在那裡大擺筵席,把附近的鄉親們都請了過來和他們飲酒敘舊,並挑選了120名少年教他們唱歌。劉邦在酒興正濃的時候唱了自己創作的一首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又叫少年們隨著他一起歌唱,劉邦隨著歌聲起舞,慷慨激昂,不禁淚流滿面。後來他在沛縣住了十天才告別鄉親,揮師離去。

  後人將劉邦唱的這首歌稱為「大風歌」,常用這個來表達慷慨激昂,渴望安邦定國的情懷。

  唐代詩人杜甫在他的《傷春》中用到:「得無中夜舞,誰憶《大風歌》。」在這首詩里,《大風歌》是表示勝利的歌曲。

   當斷不斷

  典出《史記?齊悼惠王世空》:當斷不斷,反受其亂。齊惠王劉襄,是漢高祖劉邦的大兒子劉肥的兒子,劉肥死後,劉襄繼承了他的封地,被封為齊王。劉邦死後,呂后把持朝政,為了能夠讓自己的地位穩固,呂后掌權後開始大肆殺害劉氏家族的子孫。劉氏子孫們都十分害怕,可是由於害怕呂后手中的軍隊,誰也不敢反抗,就這樣劉氏的子孫們一個個被呂后殺死。

  後來,呂后去世,他的侄子們企圖把持朝政,於是,惠王劉襄和他的舅舅,以及郎中令祝午、中尉魏勃私自計划出兵討伐呂后的侄子們。齊國的丞相召平聽到這個消息後,立即包圍了惠王的王府,決定捉拿惠王。這時候魏勃欺騙召平說:「惠王要率領軍隊,可是他沒有皇帝的命令,丞相您包圍王府是正當的行為,我請求帶兵去執行這項任務,於是,召平就把軍隊交給了魏勃,魏勃得到指揮權後反過來包圍了召平的丞相府。這時召平說:「道家所說的當決斷時不去決斷,反過來受到了傷害,不就是這個樣子嗎!」隨後他就自殺了。txt電子書分享平台 書包網

散文 第五章(10)

後來人們用「當斷不斷」來形容應該決斷的時候不能決斷。

  蔡東藩在《民國通俗演義》中用到:「段失之太剛,黎又失之太柔,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多多益善

  典出《史記?淮陰侯列傳》:上曰:「子有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善。」韓信,漢朝著名的將領,少年的時候性格放縱,不拘小節,因為沒有謀生的手段,只能四處依靠別人救濟來糊口度日,受盡了別人的侮辱。後來,他投奔了項羽的軍隊,可是一直默默無聞。他多次向項羽提出建議,都沒有被項羽採納。他認為項羽沒有什麼前途,就去投奔了劉邦,受到了劉邦的軍師蕭何的賞識。蕭何就把他推薦給了劉邦,並讓韓信當上了大將軍。韓信幫助劉邦擊敗了其他的諸侯,最後在烏江,逼死了西楚霸王項羽,統一了天下。

  劉邦得到天下後,先將韓信由齊王改封為楚王,又取消楚王的封號改封為淮陰侯,劉邦曾問韓信:「我能指揮多少軍隊?」韓信說:「陛下只能指揮十萬軍隊。」劉邦又問:「你能指揮多少軍隊?」韓信說:「我指揮的軍隊,越多越好。」最後,劉邦害怕韓信擁兵自重,就設計將他殺死了。

  後人用「多多益善」來表示越多越好。

  清朝吳敬梓在《儒林外史》第十五回中用到:「這位公子卻有錢癖,思量多多益善,要學我這燒爭之法。」

  史記體例之世家

  世家是記載諸侯國之事的。因諸侯開國承家,子孫世襲,也就給了他們的傳記叫做世家。從西周的大分封開始,發展到春秋、戰國,各諸侯國先後稱霸稱雄,盛極一時,因此司馬遷用「世家」體裁來記述這一情況。

  司馬遷把孔子和陳涉也列入「世家」,是一種例外。孔子雖非王侯,但卻是傳承三代文化的宗主,更何況漢武帝時儒學獨尊,孔子是儒學的創始人,將之列入「世家」也反映了思想領域的現實情況。

  至於陳涉,不但是首先起義亡秦的領導者,而且是三代以來以平民起兵而反殘暴統治的第一人,而亡秦的侯王又多是他建置的。司馬遷將之列入「世家」,把他的功業和湯放桀、武王伐紂、孔子作《春秋》相比,將他寫成為震撼暴秦帝國統治、叱吒風雲的偉大歷史英雄,反映了作者進步的歷史觀。

   胯下辱

  典出《史記?淮陰侯列傳》:於是信孰視之,俛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西漢大將韓信,少年時候家境貧寒,常常要靠別人接濟來生活。有一天,韓信正在街上走著,城裡面的一個屠戶看見他走了過來,就上前把他攔住,對他說:「你長得又高又大,還喜歡佩劍,但是好像十分膽小吧。」這時,周圍聚集了很多看熱鬧的人,屠戶看見人越來越多,就指著韓信說:「如果你不怕死,就用箭刺死我,如果你膽小怕死,不敢刺死我,就從我的兩腿之間爬過去。」說完他叉開兩腿,得意洋洋地看著韓信。韓信仔細地打量了一下那個屠戶,便曲下身子,匍匐在地上,從那個屠戶的胯下鑽了過去。周圍的人都開始哄堂大笑,嘲笑韓信膽小怕事,韓信卻不以為然。後來,韓信努力學習兵法,最終幫助劉邦打敗項羽,成就了一番事業。

  後人就用「胯下辱」來指從胯下爬過的恥辱,比喻很大的侮辱。

   一諾千金

  典出《史記?季布欒布列傳》:曹丘至,則揖布曰:「楚人諺曰『得黃金百,不如得季布諾』,足下何以得此聲梁、楚之間哉?」秦朝末年,楚地有一個叫季布的人,他性情耿直,俠義好助。後來投靠了項羽,在楚漢爭霸的時候,季布多次為項羽立下大功。劉邦稱帝後,認為季布非常有才能,就把他召進朝廷,任命他為河東太守。當時,季布的一個同鄉叫曹丘,他喜歡討好巴結權貴,以此來獲得金錢。有一天,他知道季布做了太守以後就來找季布。季布十分反感他的為人,決定好好教訓他一次。於是,季布見到曹丘以後就陰沉著臉,曹丘知道季布不喜歡自己,就對他說:「我聽說楚地的人們都說:『得到黃金千兩,也不如得到季布的一句承諾。』這是我不斷地宣傳,才會有這樣的結果,何況我們還是同鄉,你為什麼這麼不接受我呢?」季布聽了以後,十分高興,就把曹丘留了下來,當做貴賓一樣招待。書包網 電子書 分享網站

散文 第五章(11)

後人便用「一諾千金」來表示說話算話,極講信用。

  元代王實甫在《西廂記》用到:「夫人而誠千金一諾,更無食言也者。」

  史記體例之列傳

  列傳是記載帝王、諸侯以外的各種歷史人物的。有單傳,有合傳,有類傳。單傳是一人一傳,如《商君列傳》《李斯列傳》等。合傳是記兩人以上的,如《管晏列傳》《老莊申韓列傳》等。類傳是以類相從,把同一類人物的活動,歸到一個傳內,如《儒林列傳》《循吏列傳》《刺客列傳》等。

  司馬遷把當時我國四周少數民族的歷史情況,也用類傳的形式記載下來,如《匈奴列傳》《朝鮮列傳》《大宛列傳》等,這就為研究我國古代少數民族的歷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來源。

   焚書坑儒

  典出《史記?秦始皇本紀》。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在咸陽宴請大臣們,一些儒生們藉機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張,希望秦始皇能夠像古代的君主一樣把國家分封給自己的大臣和皇子們。大臣李斯上書駁斥了這些儒生的建議,認為他們不學習現在的制度,而一心想恢復古代的制度,提出這種意見是在蠱惑人心。李斯還建議秦始皇下令毀除了醫藥、占卜、種植以外所有的書籍,秦始皇聽從了李斯的建議,下令燒毀各種學說的書籍。

  後來,儒生候生、盧生對秦始皇的統治表示不滿,私下裡議論秦朝的暴政,後來兩個人借故逃亡了,秦始皇知道後大怒,派人將所有的儒生都抓了起來,嚴加審問,儒生們相互揭發替自己開脫,最後查出了觸犯禁令的有460多人,秦始皇就下令將這些人都活埋在咸陽,並且昭告天下,要大家引以為戒。

  「焚書坑儒」就是從這個故事而來的,人們用它來形容毀壞文化遺產,迫害讀書人的野蠻行徑。

  唐朝詩人章碣在《焚書坑》中借用這個典故:「竹帛煙銷帝業虛,關河空鎖祖龍居。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

   肝腦塗地

  典出《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大戰七十,小戰四十,使天下之民肝腦塗地,父子暴骨中野。漢高祖劉邦打敗項羽以後,建立了漢朝,於是他就和群臣商議建都的事情。大臣們都說:「周朝建都在洛陽,傳承了數百年,而秦朝建都在咸陽,只傳了兩代就滅亡了,所以應該在洛陽建都。」漢高祖聽了以後猶豫不定。這時一個叫婁敬的人來拜見劉邦,他就對劉邦說:「陛下你想在洛陽建都,難道是想和周朝作比較嗎?」劉邦點了點頭。婁敬接著說:「陛下你和周武王不一樣,周文王和周武王實行了多年的仁政,百姓都願意跟隨他們,所以他們沒有見過什麼戰爭就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而陛下你當初從沛縣起兵反對秦朝的統治,經過了無數的戰爭,平定了三秦,然後又與項羽進行了多年的爭霸,大戰小戰經歷無數,使得天下的百姓肝腦塗地,屍滿遍野,哭泣之聲不絕於耳。那些受傷的百姓還沒有恢復,你就想和周朝進行比較,我認為這樣是不對的。」劉邦聽了以後,採納了他的建議,停止了建都的念頭。

  後人就用「肝腦塗地」用來比喻竭盡忠誠,任何犧牲也在所不惜。

  明朝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用到:「今得相隨,大稱平生,雖肝腦塗地,無恨矣。」

  《史記》的貢獻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規模宏大、貫通古今、內容廣博的百科全書式的通史。在《史記》中,司馬遷第一個為經濟史作傳:《平準書》和《貨殖列傳》;司馬遷又第一個為少數民族立傳:《匈奴列傳》和《西南夷列傳》等;他還第一個為卑微者列傳:《刺客列傳》和《遊俠列傳》等。

散文 第五章(12)

《史記》第一次把政治、經濟、文化各個方面都包容在歷史學的研究範圍之內,從而開拓了歷史學研究的新領域,推動了我國歷史學的發展。由於紀傳體可以容納廣泛的內容,有一定的靈活性,又能反映出封建的等級關係,因而這種撰史方法,為歷代史家所採用,影響十分深遠。

   鴻鵠之志

  典出《史記?陳涉世家》:嗟呼,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秦朝末年,陳勝家境貧寒,自小就靠給地主家做工為生。有一天,他在田裡耕種,就和他的夥伴們說:「假如有一天我富貴了,一定不會忘了你們這些朋友的。」夥伴們都嘲笑他說:「你就要連飯都吃不起了,怎麼會富貴呢?」陳勝聽了大家的話,不禁嘆了口氣說:「燕雀怎麼能知道鴻鵠的大志向呢?」不久,陳勝在一次徵兵的途中,因為大雨延誤了時間,就和領隊的吳起一起起兵反抗秦朝,組織起了一支聲勢浩大的起義軍,接連打敗秦朝的軍隊,並且還在陳縣自立為王。後來,陳勝開始驕傲自大,貪圖享樂,把來投奔他的當年的夥伴也殺死了。最後起義被秦朝鎮壓,陳勝也被殺死了。

  後來,人們用「鴻鵠之志」來比喻一個人志向遠大。

  宋朝陸遊在《庵中雜書》中用到:「輟耕隴上鴻鵠志,長嘯山中鸞鳳音。」

   後來居上

  典出《史記?汲鄭列傳》:陛下用群臣,如積薪耳,後來者居上。汲黯是漢武帝時朝廷的重臣,他進京供職時,資歷已經很深,而且官職也很高了,而當時的公孫弘和張湯兩個人還只不過是小官,職位也很低。後來,公孫弘和張湯都一步一步地被提拔,逐漸地顯貴起來,公孫弘封了侯又拜為相國,張湯也升為了御史大夫,兩人官職都排在汲黯之上了。

  汲黯心中不服,背地裡說了公孫弘和張湯很多壞話。有一天散朝後,漢武帝正慢步走出宮,汲黯趕緊趕了上來,對漢武帝說:「我有句話想對陛下說,不知陛下是否感興趣?」漢武帝看了一下汲黯,就說:「有什麼事就說吧。」汲黯趕緊說:「公孫弘、張湯那些小官,論資歷、論基礎都在我之後,可現在他們一個個都趕上了我,現在職位都比我高了,皇上您提拔官員就像堆放柴草的農人一樣,總是把先搬來的柴草鋪在底層,後搬來的反而放在上面。」漢武帝很不高興,可想到汲黯是位老臣,便只好壓住火氣,什麼也沒說,拂袖而去。

  「後來居上」指後來的超過先前的。人們多用來稱讚後起之秀超過前輩。

  清朝紀昀在《閱微草堂筆記》中用到:「今老矣,樂不預少年文酒之會,後來居上,又不知其為誰?」

   雞鳴狗盜

  典出《史記?孟嘗君列傳》:孟嘗君至關,關法雞鳴而出客,孟嘗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為雞鳴,而雞齊鳴,遂發傳出。出如食頃,秦追果至關,已後孟嘗君出,乃還。戰國時期,齊國孟嘗君來到秦國做人質,秦昭王認為孟嘗君十分有才華,對自己將來會有威脅,就立即將他囚禁起來,打算把他殺掉。

  孟嘗君就派人向昭王的寵姬求救。寵姬提出條件說:「我想要你的那件白狐裘。」原來孟嘗君有一件白狐裘,價值連城,可是孟嘗君早把它獻給昭王了,孟嘗君一時不知該如何是好。這時,有一個平時被人看不起的門客突然說道:「我能為您偷到那件白狐裘。」到了夜晚,這人就打扮成狗的模樣混進秦宮裡,從昭王那裡盜出了白狐裘,孟嘗君把白狐裘轉獻給秦昭王的寵姬。寵姬在昭王面前盡說孟嘗君的好話,最後,昭王果然放了孟嘗君。

散文 第五章(13)

孟嘗君得知被釋放後,連忙飛馳離去。半夜時分,他們趕到函谷關。依照規定,必須雞鳴後才能開關放行。孟嘗君害怕秦兵追來,十分著急。這時門客中,有一個人能學雞叫,當下叫了幾聲,瞬間城內所有的雞都叫了起來,守關的人就打開關門放走了他們。待秦兵趕到時,他們已出關很遠了。

  後來,人們就用「雞鳴狗盜」比喻低微卑賤而不足稱道的技術,也指不成器的人。

  清朝文康在《兒女英雄傳》中用到:「報仇的這樁事,是樁光明磊落,見得天地鬼神的事,何須這等雞鳴狗盜,遮遮掩掩。」

  王安石之《讀孟嘗君傳》

  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而卒賴其力以脫於虎豹之秦。嗚乎,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齊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雞鳴狗盜之力哉?夫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賞析:孟嘗君,姓田,名文,是戰國時齊國的公子,封於薛(今山東滕縣南)。孟嘗君當時有食客數千,可謂賓客盈門、謀士雲集了。但是,王安石卻不以為然。他認為「士」必須具有經邦濟世的雄才大略,而那些「雞鳴狗盜」之徒是根本不配「士」這個高貴稱號的。孟嘗君如果真能得「士」,也就可以「南面而制秦」,又何必賴「雞鳴狗盜」之力而灰溜溜地從秦國逃歸齊國呢?被世人贊為「孟嘗君能得士」的例證「雞鳴狗盜」故事,正是孟嘗君「不能得士」的有力佐證。因此,孟嘗君只不過是一個「雞鳴狗盜之雄耳」。王安石採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論證手法,一反「孟嘗君能得士」的傳統看法,無可辯駁地把孟嘗君推到「雞鳴狗盜」之徒的行列,使人耳目一新。真是寥寥數語,曲盡其妙,淡淡幾筆,氣勢縱橫,細細玩味,有很豐富的政治內容。《讀孟嘗君傳》作為一篇翻案性的論說文,並沒有冗長的引證,長篇的議論,僅用四句話八十八個字,就完成了立論、論證、結論的全過程。

   家徒四壁

  典出《史記?司馬相如傳》: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與馳歸成都,家徒四壁立。漢朝初年,有一個人叫司馬相如,他的文章寫得很出色。有一次,他來到臨邛找朋友王吉,當時臨邛有個大財主叫卓王孫,家中十分富有。卓王孫聽說縣官的朋友來了,就想趁此結交縣官,並炫耀自己的財富,於是他便大擺筵席,宴請司馬相如和王吉。在酒席間,司馬相如彈奏一曲,贏得滿座的稱賞。卓王孫的女兒卓文君偷聽了司馬相如的彈奏,對他十分愛慕。司馬相如知道了,也對卓文君產生了好感,可是卓王孫嫌司馬相如貧窮,不同意他們結婚。他倆就偷偷離開臨邛,逃往成都司馬相如的老家。司馬相如的老家,屋裡空空的,什麼都沒有。可是,卓文君並不嫌棄,願意跟隨司馬相如過艱苦的生活。他倆開了一家小酒店,親自操作。後來漢武帝讀到了司馬相如的文章,十分欣賞,就傳詔把他召進京去,封給他官職,從此司馬相如遠近聞名。

  後來,人們就用「家徒四壁」來指家裡只有四面牆壁,形容十分貧困,一無所有。

  清朝蒲松齡在《聊齋志異?陳錫九》中用到:「合厝既畢,家徒四壁。幸里中憐其孝,共飯之。」

  戰國四公子

  戰國末期,秦國越來越強大。各諸侯國貴族為了對付秦國的入侵和挽救自己的國家,竭力網羅人才。他們禮賢下士,廣招賓客,以擴大自己的勢力,因此養「士」之風盛行。當時,以養「士」著稱的有齊國的孟嘗君、趙國的平原君、魏國的信陵君和楚國的春申君。後人稱他們為「戰國四公子」。書包網 bookbao.com 想看書來書包網

散文 第五章(14)

酒池肉林

  典出《史記?殷本紀》:以酒為池,懸肉為林。商朝最後一個國君,名叫紂,他喜好飲酒,愛淫樂。他十分寵愛一個叫妲己的妃子,紂王對她言聽計從。為了滿足自己的淫慾,他讓樂師編奏一些下流的曲子,讓宮女在靡靡之音的伴奏下,跳一些淫穢不堪的舞蹈。紂王還為了妲己修建了很多宮殿,在宮殿裡面放養了很多珍奇異獸,命人在宮殿裡面挖了很多水池,在水池裡面灌滿了酒,將肉懸掛在樹上,供男女們隨意飲用,聚眾取樂的時候,就命令成群結隊的男男女女們赤身裸體在酒池肉林裡面追逐、嬉戲,往往是整夜狂歡。後來,紂王的行為引起了周圍諸侯的不滿,諸侯在周武王的領導下,攻進了朝歌,紂王被逼在鹿台上自焚,商朝也從此滅亡了。

  後人就用「酒池肉林」來形容奢華糜爛的腐朽生活。

  明朝許仲琳在《封神演義》第十七回中用到:「紂王聽信妲己,造酒池肉林,一無忌憚,朝綱不整,任意荒淫。」

   利令智昏

  典出《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鄙諺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負馮亭邪說,使趙陷長平四十餘萬眾,邯鄲幾亡。戰國時,秦國派大將白起帶領人馬攻打韓國,經過一番激戰,白起順利地打敗了韓國的軍隊,佔領了韓國的野王,這樣就使上黨受到極大的威脅。上黨守將準備歸附趙國,希望得到趙孝成王的保護。趙孝成王得到這個消息後,就召集群臣,徵求他們的意見。平陽君趙豹認為,趙國沒有付出什麼勞動,就白白地得到一塊領土,這樣會招致禍殃,以不要為好。但平原君趙勝卻認為,這麼大一塊好地方,不費任何代價,送上門來還不要嗎?最後趙孝成王採納了趙勝的意見,派他到上黨把這塊地方接了過來,並且封馮亭為華陽君。可是這樣一來,卻把秦國激怒了,於是秦國又派白起攻打趙國,結果趙軍大敗,秦軍幾乎要攻打趙國的國都了,最後,趙國在魏國的幫助下,才打退了秦軍。

  後人就用「利令智昏」來指因貪圖私利而失去理智,把什麼都忘了。

  章炳麟在《敬告對待間諜者》中用到:「獨苦國人無識者,利令智昏,則不免受其餌矣。」

   指鹿為馬

  典出《史記?秦始皇本紀》:趙高欲為亂,恐群臣不聽,乃先設驗,持鹿獻於二世,曰:「馬也。」二世笑曰:「丞相誤邪?謂鹿為馬。」問左右。左右或言馬,以阿順趙高;或言鹿者。高因陰中諸言鹿者以法。後群臣皆畏高。秦朝末年,秦二世胡亥統治腐敗,丞相趙高欺上瞞下,陰謀乘機篡奪王位。但趙高害怕朝中有大臣不聽從自己的命令,所以遲遲不敢動手。他經過仔細琢磨,終於想了一個辦法。

  有一天,趙高就在文臣武將上朝時,把一隻鹿獻給胡亥,並且對胡亥說:「我獻給您一匹馬,請您接納。」胡亥看了看,哈哈大笑起來,對趙高說:「你搞錯了吧,這不是馬,這是一隻鹿。」趙高依然堅持說這是馬,胡亥用手指著那隻鹿,就問在座的大臣們:「趙高獻上來的是鹿還是馬?」當時大臣們都懼怕趙高,明明知道那是鹿,卻不敢承認。有的人為了討好趙高就說獻上的是一匹馬。只有少數忠於秦二世的人,不怕利害,堅持說獻的是一隻鹿。這件事之後,趙高就知道,說鹿是馬的人是服從自己的人,說鹿就是鹿的人是不會聽從他的命令的。於是,他便暗中派人把說實話的人殺了。

散文 第五章(15)

後人就用「指鹿為馬」來比喻顛倒黑白,混淆是非。

  明朝馮夢龍在《醒世恆言》中用到:「東床已招佳婿,何似以羊易牛;西鄰縱有責言,終難指鹿為馬。」

   門可羅雀

  典出《史記?汲鄭列傳》:始翟公為廷尉,賓客闐門;及廢,門外可設雀羅。漢朝時候,有一位叫翟公的廷尉,地位顯赫,家中常常賓客盈門。當時,翟公一呼百應,神氣十足。後來,有人彈劾翟公,說他執法不公,皇帝一怒之下就罷了他的官,將他削職為民。那些賓客看見翟公失去了權勢,就一鬨而散,以前熱鬧非凡的門口,一下子冷清了,不見一個人影,只有成群的鳥兒在那裡飛來飛去。不久,皇帝發現自己冤枉了翟公,於是又恢復了他的官職,並給了他很多獎賞作為安慰。那些離開的賓客又重新來到翟公家的門口,等待巴結翟公。翟公看透了這些人的真面目,於是就在門口寫下了幾個大字「一生一死,乃知交情;—貧一富,乃知交態;一貴一賤,交情乃見。」那些賓客們看了,都狼狽地散開了。

  後人就用「門可羅雀」來形容門庭冷落,賓客稀少。

  金朝元好問在《寄西溪相禪師》中用到:「門堪羅雀仍未害,釜欲生魚當奈何?」

  西漢七國之亂

  「七國之亂」是以劉邦之侄吳王劉濞為首發動的一次同姓王聯合大叛亂。參與叛亂的七國的國王有吳王濞、楚王戊、趙王遂、濟南王辟光、淄川王賢、膠西王昂、膠東王雄渠。吳王濞為這次叛亂的主謀。劉濞蓄謀叛亂為時已久。這場變亂的導火線是漢景帝三年,景帝和晁錯認為吳王劉濞有罪,趁機欲削他的會稽和豫章兩郡。劉濞就乘機串通楚、趙、膠西、膠東、菑川、濟南六國的諸侯王,發動了聯合叛亂。劉濞發兵二十萬,號稱五十萬,同時又派人與匈奴、東越、閩越貴族勾結,用「請誅晁錯,以清君側」的名義,舉兵西向。叛軍順利地打到河南東部。景帝因惶恐,先殺了晁錯,想滿足他們「清君側」要求換取他們退兵,但晁錯已死,叛軍不退,還公開聲言要奪皇位。叛軍至梁國,為景帝之弟梁王劉武所阻。至此時,景帝才決心以武力進行鎮壓。他命太尉條侯周亞夫與大將軍竇嬰率三十六將軍,以奇兵斷絕了叛軍的糧道,只用了三個月的時間,就大破叛軍。劉濞逃到東越,為東越王所殺。其餘六王皆畏罪自殺,七國都被廢除。

   明珠暗投

  典出《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臣聞明月之珠,夜光的璧,以暗投於道路,人無不按劍相眄者。何則?無因而至前也。漢朝初年,漢高祖劉邦消滅了割據地方的諸侯,將自己的子孫分封各地,想以此來穩定國家。當時很多很有才能的人都到各地的諸侯那裡,想尋找出路,謀求官職。有一個叫鄒陽的人,本來是齊國人,他來到梁國尋求出路,不料剛到梁國,就受到了梁國丞相羊勝的嫉妒,羊勝在梁王劉武面前說了鄒陽的壞話,梁王大怒,把鄒陽關進了監獄,並想殺掉他。鄒陽從獄中寫信給梁王,他說:「我聽說,如果把明亮的珍珠、發光的玉璧,在黑暗中投向路上的行人,人們都會大吃一驚,按住刀劍警惕地觀看,為什麼人們會這樣呢?這是因為寶物突然降臨的緣故。」梁王看了這封信,立刻釋放了鄒陽,並賞賜他官職。

  後來,人們就用「明珠暗投」來比喻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視,好東西落入不識貨人的手裡。書包 網 bookbao.com 想看書來書包網

散文 第五章(16)

清朝沈復在《浮生六記?閑情記趣》:中用到「又在揚州商家見有虞山客攜送黃楊翠柏各一盆,惜乎明珠暗投。」

   破釜沉舟

  典出《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秦朝末年,秦將章邯打敗了項梁的楚軍主力之後,帶領軍隊渡過黃河,攻打當時的趙王趙歇,章邯派人把巨鹿城圍困得如鐵桶一樣。項羽聽說巨鹿被圍的消息後,便親自率領人馬渡過黃河,當他看見軍隊已經過河後,就命令士兵把渡船全都砸沉,同時燒掉所有行軍的帳篷。然後下令士兵每人只帶足三天的口糧,還命令士兵砸碎全部做飯的鍋,準備與秦軍決戰。

  戰士們一看項羽阻斷了退路,才知道如果這場戰役打不贏,誰都沒有生還的希望,於是將士們奮勇殺敵。經過多次交鋒,楚軍經過艱苦的奮戰,把秦軍打得大敗。從此項羽得到了諸侯之間的信任,統帥了所有反秦的軍隊。

  「破釜沉舟」是指把飯鍋打破,把渡船鑿沉。比喻不留退路,非打勝仗不可,下決心不顧一切地干到底。

  明朝史可法在《請出師討賊疏》中用到:「我即卑宮菲食,嘗膽卧薪,聚才智之精神,枕戈待旦,合方州之物力,破釜沉舟,尚恐無救於事。」

   羞與為伍

  典出《史記?淮陰侯列傳》:信嘗過樊將軍噲,噲跪拜送迎,言稱臣,曰:「大王乃肯臨臣!」信出門,笑曰:「生乃與噲等為伍!」秦朝末年,韓信投靠了漢王劉邦,幫助劉邦大敗楚軍,用十面埋伏包圍了楚霸王項羽,逼迫項羽自盡,為漢朝的建立下了汗馬功勞。漢朝建立不久,就有人舉報韓信密謀造反,劉邦就用計逮捕了韓信,結果並沒有查出韓信謀反的證據,只好將他放了。韓信雖然被釋放並被封為淮陰侯,但他總是不開心,認為自己的功勞大,還總被懷疑。而周勃、樊噲、灌嬰等人,人前一套,人後一套,卻能夠不斷地陞官,所以十分看不起人他們。有一次,韓信從樊噲家門口路過,樊噲客氣地將他請進家來,對他說:「你能夠來到我家,我這是很榮幸呀。」韓信本來就討厭樊噲,再聽見他這套虛情假意的話,就更加厭惡了。於是,韓信沒有呆一會兒就從樊噲家裡出來了,而樊噲跪著把韓信送走。韓信出了門口後,笑著說:「我真是丟人呀,怎麼會和這樣的人在一起做事呢!」

  後人就用「羞與為伍」來表示恥於同自己所輕視的人在一起。

  《後漢書?黨錮傳》中用到:「逮桓靈之間,主政荒謬,國命委於閹寺,士子羞與為伍。」

   廳貨可居

  典出《史記?呂不韋列傳》:呂不韋賈邯鄲,見而憐之,曰:「此奇貨可居。」戰國時期,有一天,秦國陽翟大商人呂不韋路過趙國邯鄲,看見一位少年在街上行走,他看這少年器宇不凡,就向路人打聽。原來,這少年正是秦昭襄王的孫子異人,留在趙國做了人質。當時秦、趙兩國經常打仗,異人在趙國受到的待遇非常不好,生活貧困。當聽到這些以後,呂不韋脫口而出:「這就是一件寶物,如果能抓住的話,會有很大的利潤呀。」

  於是,呂不韋花了大量的金錢,買通了看管異人的趙國大夫公孫乾。經過公孫乾的介紹,呂不韋見到了異人,他偷偷地對異人說:「秦國華陽夫人沒有兒子,我準備勸說您父親安國君和華陽夫人接您回到秦國,將您當作他們的兒子,將來您也可以做國君,您看如何?」異人聽了十分高興。於是呂不韋來到秦國,通過多方的努力,最終使異人回到秦國,不久就被立為太子。秦昭襄王和安國君沒過多久就先後去世了,這樣異人順利地當上了秦國的國君。呂不韋也因此當了丞相,被封為文信侯。txt電子書分享平台 書包網

散文 第五章(17)

後人就用「廳貨可居」指商人大量購存商品,待機用高價出售以獲取暴利的投機行為。也用來比喻某人把某種技藝故意掩飾起來,待機博取功名財利。

  姚雪垠在《李自成》中用到:「可是他們把票子當做廳貨可居,非要足了錢不肯放回。」

  《呂氏春秋》簡介

  《呂氏春秋》是戰國末年秦國丞相呂不韋組織門客們集體編纂的雜家著作,又名《呂覽》。

  《呂氏春秋》共分為十二紀、八覽、六論,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餘萬字。內容駁雜,有儒、道、墨、法、兵、農、縱橫、陰陽家等各家思想,所以《漢書?藝文志》等將其列入雜家。在內容上雖然雜,但在組織上並非沒有系統,編著上並非沒有理論,內容上也並非沒有體系。正如該書《用眾》篇所說:「天下無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眾白也。」《呂氏春秋》的編著目的顯然也是為了集各家之精華,成一家之思想,那就是以道家思想為主幹,融合各家學說。

   孺子可教

  典出《史記?留侯世家》: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驚,隨目之。父去里所,復返,曰:「孺子可教矣。」

  秦朝末年,張良原是韓國的公子,後來因為行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隱匿。有一天,張良來到圯水橋上散步,遇到一個老人。那老人的一隻鞋掉在橋下,看到張良走來,便叫道:「喂!小夥子!你替我去把鞋揀起來!」張良心中很不痛快,但他看到對方年紀很老,便下橋把鞋撿了起來。那老人見了,又對張良說:「來!給我穿上!」張良轉念想到鞋都拾起來了,又何必計較,便恭敬地替老人穿上鞋。老人站起身,一句感謝的話也沒說,轉身走了。那老人走了里把路,返身回來,說:「你這小夥子很有出息,值得我指教。五天後的早上,請到橋上來見我。」

  經過不斷的考驗,老人最終送給了張良一部《太公兵法》,張良仔細研讀《太公兵法》,成了漢高祖劉邦手下的重要謀士,為劉邦建立漢朝立下了汗馬功勞。

  後來,人們就用「孺子可教」來形容年輕人有出息,可以造就。

  唐朝劉禹錫在《澈上人文集紀》中用到:「時予方以兩髦執筆硯,陪其吟詠,皆曰:『孺子可教。』」

  張良簡介

  張良,字子房,漢初三傑之一,偉大的謀略家、政治家。先世原為韓國貴族。秦滅韓後,他圖謀恢復韓國,結交刺客,在博浪沙(河南原陽東南)狙擊秦始皇未遂,逃亡至下邳(今江蘇睢寧北)。秦末農民起義中,率部投奔劉邦,不久遊說項梁立韓貴族成為韓王,為韓司徒。後韓王成被項羽殺害,復歸劉邦,為其重要謀士。楚漢戰爭期間,提出不立六國後代,聯合英布、彭越,重用韓信等策略,又主張追擊項羽,殲滅楚軍,劉邦西入武關後,在嶢下用計破敵,鴻門宴上幫助劉邦脫離險境,劉邦曾贊其「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外,子房功也」。

   東門黃犬

  典出《史記?李斯列傳》:臨刑謂其中子曰:「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秦朝時,秦始皇在東巡的途中,病死在路上,丞相李斯擔心太子扶蘇繼位後,自己得不到寵信,就與宦官趙高一起,密謀篡改詔書,擁立胡亥為秦二世,並假造詔書,殺死了太子扶蘇和大將軍蒙恬。不久,趙高又在秦二世面前誣陷李斯謀反,秦二世大怒,將李斯投進監獄。最後秦二世定了李斯五項罪名,將他腰斬於咸陽。李斯在被押出監獄的時候,和他的兒子一起五花大綁,他對自己的兒子說:「我想和你一起,牽著黃狗走出家鄉上蔡的東門去追趕野兔,但是,還會有這樣的機會嗎?」父子二人抱頭痛哭。

散文 第五章(18)

後來,人們就用「東門黃犬」來比喻蒙冤受屈,遭受迫害。

  南朝徐陵在《梁貞陽侯重與王太尉書》中用到:「東門黃犬,固以長悲;南陽白衣,何可復得!」

   取而代之

  典出《史記?項羽本紀》:秦始皇游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項羽是戰國時候楚國名將項燕的後代,據說他身高有八尺多,有很大的力氣,才氣超人,家鄉的子弟們都非常敬畏他。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建立了強大的秦國。為了鞏固自己的國家,他經常到全國各地去巡視,有一天,他來到會稽巡視,路過項羽的家鄉。項羽就和叔父項梁一起來看熱鬧,項羽看見秦始皇巡視的隊伍整齊而又威武,秦始皇坐在車子裡面威風凜凜,於是脫口而出說:「我將來一定要取代他。」項梁聽了趕緊堵住他的嘴說:「這可是要殺頭的。」

  後來,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項羽和他的叔父也起兵響應,經過多年的征戰,終於推翻了秦朝的統治。

  人們就用「取而代之」來表示奪取別人的地位、權力而代替他,也泛指用一個事物代替另一個事物。

  蔡東藩、許廑父在《民國通俗演義》中用到:「清帝方今玩於彼股掌之上,及其時則取而代之耳。」

   三寸舌

  典出《史記?留侯世家》: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於良足矣。

  漢朝時期,張良屢立戰功,被漢高祖劉邦封為留侯,張良雖然身份顯赫,然而,自己的內心卻充滿了矛盾和痛苦,於是就產生了消極避世的念頭。有一次,張良對自己的朋友說:「我家裡曾經世世代代都是韓國的忠臣,自從秦國把韓國滅掉以後,我就花費大量的金銀珠寶,僱傭刺客想要殺死秦始皇,以此來向秦國報仇。當時全天下的人都為此事感到震驚,沒想到今天,我卻僅憑著這三寸之舌向皇帝獻計獻策,就當上了皇帝的老師。而且還位列留侯,封地萬戶,我已經非常滿足了,這也就是普通人的最高待遇了吧。然而這些事情又有什麼意義呢?我想丟棄它們與仙人一起去學習輕身的法術。」從此之後張良就不吃不喝,開始了修行。後來劉邦死了,呂后依然很器重張良,呂后就來到張良的家裡,勸張良停止修行,張良沒有辦法就停止了修行。

  後來人們就用「三寸舌」來形容一個人能言善辯,巧於辭令。

  司馬遷《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有云:「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彊於百萬之師。」

   三令五申

  典出《史記?孫子吳起列傳》:約束既布,乃設鐵鉞,即三令五申之。孫武是春秋末期齊國人,他更具自己的經驗,編著了《孫子兵法》一書。有人就將這部兵法獻給了吳王,吳王看過以後非常高興,就把孫武召進宮了。吳王見到孫武后說:「你可以操練宮女嗎?」孫武想了想說:「可以的。」於是,吳王就找來一百八十名宮女,交給了孫武。孫武將一百八十名宮女分成了兩隊,由吳王兩個心愛的妃子當隊長。孫武對她們說:「我指揮向前,你們就前進,指揮向後,你們就向後。」他說完就傳達命令,可是宮女們笑做一團,誰也不聽從指揮。於是孫武又將命令傳達一次,可是還是沒有人聽從。孫武就說:「命令傳達可是沒有人聽從,這就是隊長的責任。」於是就下令要處死兩位隊長,吳王知道後,趕緊派人來阻攔,孫武堅決不答應,最終還是將兩名隊長處死,另外找了兩名宮女當隊長。孫武重新發布命令,這次宮女們老老實實地執行了。吳王非常佩服孫武,任命他為吳國大將。

散文 第五章(19)

後人就用「三令五申」指再三告誡,反覆下達命令或講明規定。後來人們經常用它來表示反覆強調一件事情以引起重視。

  明朝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用到:「昨已三令五申,命汝等各處堅守,俱不遵吾命,何也?」

   哀王孫

  典出《史記?淮陰侯列傳》:信釣於城下,諸母漂,有一母見信飢,飯信,竟漂數十日。信喜,謂漂母曰:「吾必有以重報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呼!」秦朝末年,韓國的貴族韓信家道中落,生活十分貧窮,而自己有沒有什麼本領來養活自己,只好四處乞討,時間久了,人們都很討厭他,韓信多次去村長的家裡討食物吃,時間長了村長的妻子就將飯菜早早做好,等到韓信來的時候,他們已經吃完了。韓信知道他們討厭自己,就轉身離開了,再也不去村長家裡了。有一天,韓信在江邊釣魚,正好有一位大娘在洗衣服,他看見韓信飢餓的樣子,覺得他十分可憐,就拿出自己的飯菜來給韓信,一連幾十天,韓信都來到河邊等待大娘送給他飯吃。韓信就對這位大娘說:「等我以後富貴了,一定重重報答你。」大娘聽了,生氣地對他說:「我不是想要你的報答,我是看你這麼年輕卻以乞食為生,我是為你們這些王孫公子感到悲哀啊。」

  後來人們就用「哀王孫」一詞來表示對貴族子弟的同情與憐憫。

  唐朝杜甫在《哀王孫》中用到:「哀哉王孫慎勿疏,五陵佳氣無時無。」

   不寒而慄

  典出《史記?酷吏列傳》:是日皆報殺四百餘人,其後郡中不寒而慄,猾民佐吏為治。

  西漢時期,漢武帝為了打擊諸侯的實力,就大量任用酷吏,當時有一個叫義縱的人,他憑藉著嚴厲的手段打擊犯罪,受到漢武帝的重用,他首先在上郡擔任縣令,後來回到長安擔任縣令,他在任職期間,絲毫不講情面,無論是貴族還是平民都嚴厲治理,也不怕得罪有權勢的人。經過他的治理,當地的治安有了良好的改變。漢武帝認為他是一個有能力的人,就任命他為定襄太守,那時候當地的治安非常混亂,義縱一來到定襄,就將監獄裡面二百多個重罪輕判的罪犯重新判處死刑,同時還把私自探視他們的家屬也抓了起來,一起判了死刑。這樣一下子就殺死了四百多人,當時天氣並不寒冷,但是人們知道這個消息以後都感到顫抖。

  後來人就用「不寒而慄」來形容聽到非常害怕的事情。

  清朝蒲松齡在《聊齋志異?馬介甫》中用到:「豈果脂粉之氣,不勢而威?胡乃骯髒之身,不寒而慄。」

  《史記?酷吏列傳序》

  孔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老氏稱:「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法令滋章,盜賊多有。」太史公曰:信哉是言也!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濁之源也。昔天下之網嘗密矣,然奸偽萌起,其極也,上下相遁,至於不振。當是之時,吏治若救火揚沸,非武健嚴酷,惡能勝其任而愉快乎?言道德者,溺其職矣,故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下士聞道大笑之」,非虛言也。漢興,破觚而為圜,斫雕而為朴,網漏於吞舟之魚,而吏治烝烝,不至於奸,黎民艾安。由是觀之,在彼不在此。

   喪家狗

  典出《史記?孔子世家》: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喪家之狗。春秋時期,孔子帶領著自己的弟子們,四處宣揚自己的學說,有一天,他們來到了鄭國,由於人很多,孔子和弟子們走失了,於是他就呆在城的東門等待他的弟子們,他的弟子子貢四處找尋孔子,他就向路人打聽,有一個人說:「城東門有一個人,看他的頭額有點古代堯的樣子,脖子像皋陶,他的肩膀像子產,但是腰以下還趕不上大禹呢,疲憊的樣子有點像喪家狗,你去看一看是不是你的老師。」子貢來到東門一看,果然是孔子。子貢就把那個人說的話向孔子說了一遍,孔子聽了後說道:「他說我長的樣子有一些不對,但是說我是喪家之犬確實非常合適呀。」書包網 www.bookbao.com

散文 第五章(20)

後人就用「喪家狗」來形容失去依靠、無處投奔的人。

  元朝鄭廷玉《後庭花》第二折中用到:「他兩個忙忙如喪家之狗,急急似漏網之魚。」

   一抔土

  典出《史記?張釋之列傳》:假令愚民取長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張釋之,是漢朝著名的法官。在任公車令時,有一次,太子與梁王共乘一輛車行至司馬門時,沒有按規定下馬步行,張釋之上前制止了太子和梁王,並立即向皇帝舉報,後來皇太后下特旨,才允許太子及梁王入宮。

  後來,漢文帝任命張釋之為九卿之一的廷尉。一次,漢文帝出巡車駕經過渭橋時,有個士兵沒有駕馭好自己的馬匹,衝撞了皇帝的馬車,皇帝很生氣,命人將這件事交給廷尉定罪,張釋之按法律規定,對這個士兵處以罰款。不久,又有人偷竊高帝廟中的一隻玉環,事發被捕後,張釋之將小偷判處死刑。文帝認為應將小偷的全家處斬。張釋之說:「破壞皇帝陵墓才犯滅門之罪,如有人偷挖皇陵一把土,您將用什麼法律加以懲處呢?」皇帝聽了張釋之的話,認為自己要求的處罰確實過於嚴重,就批准了張釋之的處理意見。

  後來人們就用「一抔土」指代墳墓。

  唐朝駱賓王在《代徐敬業討武曌檄》中用到:「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托?」

  代徐敬業討武曌檄

  偽臨朝武氏者,性非和順,地實寒微。昔充太宗下陳,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節,穢亂春宮。潛隱先帝之私,陰圖後房之嬖。入門見嫉,蛾眉不肯讓人;掩袖工讒,狐媚偏能惑主。踐元後於翬翟,陷吾君於聚麀。加以虺蜴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殘害忠良。殺姊屠兄,弒君鴆母。神人之所共嫉,天地之所不容。猶復包藏禍心,窺竊神器。君之愛子,幽之於別宮;賊之宗盟,委之以重任。鳴呼!霍子孟之不作,朱虛侯之已亡。燕啄皇孫,知漢祚之將盡。龍漦帝後,識夏庭之遽衰。

  敬業皇唐舊臣,公侯冢子。奉先帝之成業,荷本朝之厚恩。宋微子之興悲,良有以也;袁君山之流涕,豈徒然哉!是用氣憤風雲,志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順宇內之推心。爰舉義旗,以清妖孽。

  南連百越,北盡三河;鐵騎成群,玉軸相接。海陵紅粟,倉儲之積靡窮;江浦黃旗,匡複之功何遠!班聲動而北風起,劍氣沖而南斗平。喑嗚則山嶽崩頹,叱吒則風雲變色。以此制敵,何敵不摧?以此圖功,何功不克?

  公等或居漢地,或協周親;或膺重寄於話言,或受顧命於宣室。言猶在耳,忠豈忘心。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托?倘能轉禍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勛,無廢大君之命,凡諸爵賞,同指山河。若其眷戀窮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幾之兆,必貽後至之誅。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

   百發百中

  典出《戰國策?西周策》:楚有養由基者,善射,去柳葉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有個名將叫養由基。他射箭的水平十分高超,甚至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當時還有一個名叫潘虎的勇士,也擅長射箭。一天,兩人在場地上比試射箭,靶子設在五十步外,潘虎拉開強弓,一連三箭都正中紅心,博得圍觀的人一片喝彩聲。養由基指著百步外的一棵楊柳樹,說:「隨便挑一片葉子,當作靶子,我就能射中。」周圍的人,包括潘虎,都不相信。養由基叫人在樹上選一片葉子,塗上紅色作為靶子。接著,他拉開弓,「嗖」的一聲射去,結果箭正好射穿這片楊柳葉的中心。在場的人都驚呆了,潘虎不相信養由基箭箭都能射穿柳葉,便走到那棵楊柳樹下,選擇了三片楊柳葉,在上面用顏色編上號,請養由基按編號次序再射。養由基走前幾步,看清了編號,然後退到百步之外,拉開弓,分別射中三片編上號的楊柳葉。這一來,喝彩聲雷動,潘虎也口服心服了。

  「百發百中」形容箭法或槍法非常高明。後來也用來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辦事成功,絕不落空。

  明朝許仲琳在《封神演義》中用到:「哪吒回見子牙,叩頭在地:『丞相妙計,百發百中。』」


推薦閱讀:

愛情里女人必須知道的5件事(圖)
小三為什麼鬥不過正室 4大原因你知道嗎
老話說:七不出,八不歸,您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如何知道自己配偶的方向
送紅股、轉增股、派現如何徵收個稅,你知道嗎?

TAG:文學 | 笑話 | 典故 | 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