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越聰明用腦越少(10.3.18)

迄今也未發現什麼特別的培訓項目有開發智力的功效,人的智力發育程度,取決於生活環境與一般教育水平。

 

  聰明與否取決於意識的協調過程,而非參與的神經元的數量,愛因斯坦之所以聰明,可能是因為他用了更少的腦細胞活動,而不是更多。    在媒體與日常廣告中,很多人宣稱人腦功能只用了極少部分,最常見的數字是10%,主張人腦只用了10%的人總會宣稱這樣的數據來源於科學研究。當被問到具體的內容時,有人宣稱大科學家愛因斯坦在死後捐腦用於研究,聰明如他也只用了大腦的10%的功能,這種謊言足以滿足一般的質疑者,但無法經得起科學檢驗。唯一能把愛因斯坦的大腦跟10%聯繫在一起的是科學家保存他的大腦使用的是10%的福爾馬林。   人腦僅使用少部分功能這種說法可能起源於誤解,而其傳播則少不了眾多以「記憶增強」、「大腦開發」、「潛能利用」等為目標的商業活動,包括各種培訓、儀器、食品與藥品等,人腦有大量潛力能夠開發給他們留下了極大的想像空間,可以充分地吸納易於受騙上當者的「投資」錢財,在西方,他們瞄準的多是腦功能減退的中老年人,而在中國,由於中國人重視教育,父母捨得投資孩子教育,他們常常瞄準了兒童與青少年。   認識程度10%不代表只用了10%   在人體器官中,科學對大腦的了解極為有限,受實驗條件的限制,人體其他器官可以通過研究動物的相應器官來理解其功能,但人腦不行,因為人的高級智能活動幾乎完全無法從其它動物身上觀察到。   出於倫理道德的限制,科學家不能對人腦進行像其它器官那樣的廣泛深入的實驗研究,科學家估計我們對人腦功能的認識程度目前只有10%,但認識程度10%顯然不代表人腦只用了10%的功能。   誤解來源之二可能是基於腦細胞的活動狀態。在任何時候,正常的大腦只有少量的腦細胞(比如10%)處於活動狀態,這讓一些人想當然地認為大腦功能只用了10%。更多的腦細胞活動不會讓人變聰明,反而是腦功能異常的表現,比如癲癇,就會有全腦細胞或某腦葉大部分腦細胞處於活動狀態,人就喪失意識,全身痙攣,不僅腦功能失常,其它生理功能也大受影響。   第三個來源可能是對人腦的解剖結構的誤解。人腦中10%的細胞是神經元細胞,其它是支持與傳導細胞。神經元細胞缺乏再生能力,其它細胞也不會轉化為神經元細胞,本事通天的人,也無法「開發」出其它細胞代替神經元細胞的功能。   人腦功能無法量化   人腦是人體最精緻的器官,以2%的體重,消耗了15%的心輸出量,20%的總氧耗,25%的能量(總耗葡萄糖量),對於一個生物來說,以如此大的代價維持一個功能只能使用10%的器官會構成顯著的生存競爭劣勢,如果存在這樣的人,早就被自然淘汰了。   針對人腦功能的量化是一種極為粗糙的理解,比現代人祖先腦容量大的尼安德特人並沒有在生存競爭中勝出;而人類的男性平均腦容量比女性多10%,但女性的智商卻能比齊男性。   人腦本身的複雜程度是其它任何器官不能比的,相對於其它哺乳類動物,人腦跟它們一樣具有所有的低級功能,比如體溫調節,呼吸心跳的調節,全身的本體感受器(針對自身的感受器),視、聽、味、觸等環境感受器,小腦的平衡協調功能,以及一系列的內分泌及內臟調節的各項功能。   相對而言,由於這些腦功能有動物可供研究,在科學上我們懂得也很多,大部分時候,這些腦功能只對醫生而言有意義,普通人更關心的是最後進化得來的新皮層,約佔人腦四分之三的體積,遠比其它任何動物要多的人腦組織結構。新皮層是語言與意識的載體,是區分人與動物的標誌性結構,也是大家關心自己夠不夠聰明的物質基礎。   人腦皮層不同區域會有意識功能的特化。比如右利手的人絕大部分語言中樞在左半腦,而左利手的人相當一部分人(1/5)在右半腦,大部分在左右半腦都有分布。人腦在物質結構上應該說同其它人體器官一樣,都有功能儲備,但這種功能儲備的形式是不一樣的,人腦的功能不是簡單的物理化學功能,不是說一部分細胞喪失,其它細胞肥大再生就可以解決的。   神經細胞作為一個總體,再生能力就很差。腦細胞基於現實考量我們可以認為在成年後不會再分裂增加,死一個就少一個。比如長期酗酒會導致腦細胞的死亡,小腦萎縮的人會出現平衡障礙、手抖、行動遲緩等,而大腦萎縮就會讓人部分地喪失腦功能。   人的聰明程度是質的區別   人腦的意識活動在現有的科學研究上確定為電活動,可能跟電腦的原理差不太多,只是更為複雜,缺乏中心處理器,或者是多中心處理器。人腦的功能儲存主要體現在發育上,大腦受傷的人會由其它區域的皮層發展出相應功能,比如發育早期左半腦受傷,右半腦就肯定會發育語言中心。   大腦皮層只是一個物理結構,相當於計算機的裸機,計算機要有用處還得有軟體;同樣的,大腦在人出生時就是一個裸機,需要不停地發育,擴充軟體,所以對幼兒而言,不停地接受刺激與發展智力是很重要的,由於不能對人進行實驗,這種發育的重要性只能由個案說明,在美國有一個案例,一個女孩出生後被虐待幽閉了十三年,這十三年對她來說相當於發育與刺激的空白,當她被發現時,她沒有發育出正常兒童的智力,隨後一個科學團隊對她進行了數年的培訓,她的表現跟大猩猩差不多,她不能發展出人的高級腦功能,只能在精神病院度過餘生。   人腦不是單純的裸機,軟體一旦裝入,也會對大腦的物理化學結構產生影響,什麼樣的影響,還不為我們所知,我們唯一能觀察到的現象是皮層的特化。由於傷害事故,腦部受傷的案例屢有發生,大腦的替代功能在患者年齡愈小愈明顯。事實上嬰孩出生時大腦歷經產道可能就會發生各種微小傷害,但這些傷害對人的成長卻完全沒有影響,如果腦功能處於定形狀態,那就危險了,你的語言中樞被破壞了一下,以後就結巴?事實上不是這樣,口吃是發育問題。   人腦的意識活動是一種非常精緻的工作機制,腦細胞參與意識活動必須遵循某種協調機制,除非一部分腦細胞能獨立形成第二個網路,人腦能形成多個意識活動中心,參與意識活動的腦細胞總數並不具有太大意義,只要滿足了足量的腦細胞參與意識活動,形成網路規模就行。   有研究表明,越是聰明的人,解決同樣的難題,動用的腦細胞可能越少,也就是說,聰明與否取決於意識的協調過程,而非參與的神經元的數量,愛因斯坦之所以聰明,可能是因為他用了更少的腦細胞活動,而不是更多。   熟悉計算機的人知道,計算機運算能力在翻著跟斗地增加,但我們運行程序時卻似乎看不到程序運行更快,那是因為一,現在的程序也越來越大,二,現代的程序員寫程序很隨意,根本不像二十年前的程序員對資源那麼精打細算。聰明的人就如同二十年前的程序,它們短小精悍,所以運行更快。   因此,人腦的聰明程度是一種質的區別,而不是量的區別,取決於發育時期適當的培訓與刺激,而不在於參與活動狀態的神經元數量。在人的發育過程中,迄今也未發現什麼特別的培訓項目有開發智力的功效,人的智力發育程度,取決於生活環境與一般教育水平。
推薦閱讀:

TAG:聰明 | 用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