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學地預測我們會愛上誰?

莎翁說,愛與死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千百年來,關於什麼是愛、如何去愛已經積累了很多見解,而當代心理學的迅速發展還在不斷深化、豐富、修正我們對愛的認識。如果你想擁有一段美妙愉悅的親密關係,忽視心理學研究的豐碩成果實在不夠明智。如果這世上有一本書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去愛,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羅蘭·米勒和丹尼爾·珀爾曼的這本《親密關係》。

我們真的能在茫茫人海中一見鍾情嗎?我們真的能不顧「顏值俱樂部」而愛上內在美嗎?我們真的能愛上和自己迥然不同的人嗎?我們真的能做到「縱虐千百遍,待之如初戀」嗎?當然是可以,但很可能只是在電影和小說中可以,因為心理學告訴我們,這樣的比例不會太高,大部分人的戀愛還是會遵循一定的規律。

想要科學地預測我們會愛上誰,我們必須先掌握一些理論基礎:人與人之間產生吸引力的基本假設是戀愛的對象有獎賞價值。可以是直接獎賞,即那些顯而易見的愉悅和好處。也可以是間接獎賞,它們往往微弱而不易察覺,有的甚至有悖於常識,比如相似性,比如利於繁殖後代和優化遺傳信息:「我們常常被那些能為我們將來的後代提供生存優勢的人所吸引,即使我們根本還沒想過養育孩子。」

我們會喜歡那些身邊熟悉的人

我有個朋友是個文采斐然的情種,追女孩會用浪漫的情書轟炸,他寫好就托自己的好哥們兒送給心上人,時間一久,不出我所料,他的心上人和送信的哥們好上了。這樣的例子在生活中並不罕見,不怪那姑娘糊塗,也不怪送信人不仗義。在這類悲劇中,送信人的兩大優勢決定了他成功的幾率更高(當然前提是他要喜歡那個姑娘):臨近與重複。

我的朋友最致命的錯誤就在於沒有親自去送信,因為空間上接近對於關係的促進是顯而易見的,例如初入校園,通常我們第一個朋友都是同桌或者室友。為何空間上臨近有如此大的優勢呢?那是因為面對面的交往,讓我們更容易得到他們提供的獎賞。比起通過信紙、網路、手機傳遞的甜言蜜語,一個暖心的微笑、一次溫情的撫摸往往成本更低,但效果卻更明顯。這也是異地戀的致命傷。研究顯示,即使已婚夫婦,分居兩地的也比住在一起的更容易離婚。即使雙方都相信他們的愛情已經具備了足夠的獎賞價值,但條件的多變依然讓信任的基礎更脆弱。

而重複地接觸到一個人的面貌和聲音通常能增加我們對其喜歡的程度。研究表明,即使我們沒有和某人說過話,我們也傾向於喜歡見過很多次的面孔,這就是所謂的曝光效應(Mere Exposure Effect),這個效應還可以解釋為什麼認識同性戀的人比那些與同性戀者沒有任何接觸的人態度更友好。

電影《她》中西奧多愛上了人工智慧薩曼莎

臨近導致熟識,熟識導致喜歡,懂了這個道理,那些看過電影《她》(Her)的人,也不會再為男主西奧多愛上人工智慧薩曼莎而詫異了吧,因為她不僅了解他(通過大數據分析),而且還能時刻陪在他身旁。

我們會喜歡那些顏值高的人

雖然我痛恨時下動輒拿顏值說事,但無可奈何的是,大量統計數據表明,人們傾向於認為外表俊美的人更討人喜歡,更好相處。外貌更有吸引力的刻板印象普遍存在,但高顏值的優勢還要取決於不同文化所強調的價值觀。不過就平均而言,高顏值還是帶來了更高的收入、更好的評價,以及更少的懲罰。熱羅姆的名畫《法庭上的芙麗涅》所昭示的正是這種根植於人性中的無奈與必然。

公元前4世紀模特芙麗涅因為美被法庭判為無罪

雖然美的標準存在時代和文化上的差異,但世界各地的美醜標準仍趨向一致,這就是為什麼選美大賽的獲勝者無論來自哪裡都顯得迷人。這種一致說到底都是為了繁殖,這一點有著一系列演化心理學的觀點作為支撐:英俊男性的精子更健康;頭髮長、發質好的女子往往年輕而健康;臀位比例接近0.7,也就是有著曲線美的女性更容易受孕;面容對稱的男女通常也有著對稱的體型,他們更聰明也更健康……

除了演化的原因和情人眼裡出西施,什麼樣才算好看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所處的文化環境。經濟困難年代,人人挨餓,身材豐滿的女子更吸引人;到了物質豐富的年代,纖瘦骨感作為一種美又重新流行起來。黑人男性比白人男性更能接納體型微胖的婦女。

選美大賽的獲勝者無論來自哪裡都顯得迷人

此外,男性比女性更重視伴侶相貌的吸引力,「女為悅己者容」這一古語似乎也得到了現代統計的支持,在2007年美國做美容手術的91%都是女性。有趣的是,女性喜歡哪種男性的臉型還取決於她們的月經周期,在排卵前的受孕期,她們更喜歡具有男子氣概的面孔,而在其他時期則更喜歡青春、具有孩子氣的男性面孔。

我們會喜歡那些與我相像的人

和人際交往的普遍規律一樣,人們喜歡與自己相像的人,這種相像體現在年齡、國別、種族、文化背景、教育、興趣、經歷、宗教信仰、社會地位、態度、價值觀多個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恐怕是性格。所謂郎才女貌、門當戶對、情投意合、一見如故其實都是相像原則的體現,即使支配欲很強的人也更喜歡有主見的人。

這樣說來,廣為流傳的相異相吸其實很不靠譜。如果我們還在為那些老少戀而感動不已,那說明我們忽視了這些特例其實是在更廣泛的範圍進行了匹配,這種匹配給彼此帶來的獎賞具有差異性,例如女性用青春和美貌換男性的金錢和地位。據美國一家網路婚戀公司的調查,外貌吸引力最低的那10%男士每年需多出186000美元的收入,才能和外貌吸引力最高的那10%男士吸引到等量的來自女士的注意力。把愛情視作交易這種說法或許聽起來很刺耳,但從演化心理學的視角來看,這是一種公平交易,而且是自然選擇的結果:男子偏愛年輕貌美的女性是為了繁殖,因為女性到了中年絕經期之後便不再生育,而容顏姣好同時也意味著身體健康和遺傳基因優秀。反過來女性不必關心伴侶是否年輕,因為只要男性活著就有生殖能力,而女性的漫長孕期則使得他們更傾向於尋找資源豐富、社會地位高的男性。

相異的人真的不適合在一起嗎?不,還有一種例外是相異且互補。因為互補性能夠彌補一方的不足,所以更具吸引力,當戀愛雙方處在一種默契關係,使得他們能夠在各自擅長的領域形成令人舒適的支配與順從,這便會加固他們的感情,但相異互補關係的建立往往需要長時間的磨合。

說到底,不管是相像還是相異,我們喜歡的是那些能支持我們,並令我們感到愉悅的伴侶,發現自己喜歡的人和自己相像總是令人欣慰,因為這多少暗示著自己也是充滿魅力的。我們更容易欣賞那些和我們共同點多的人,也期望他們能喜歡我們。人以群分,相像比相異帶來更高的獎賞價值。

我們會喜歡那些可能喜歡我們的人

對方是否會接納自己是大多數人求偶時都會認真考慮的問題。要想儘快得到愛情的垂青,我們應該追求最有可能回報我們的伴侶,即那些可能喜歡我們的人。心理學家甚至給出了公式:對未來伴侶的期望值等於伴侶長相吸引力和伴侶接納自己可能性的乘積。這就好比說,即使鳳姐十分喜歡我,但其長相對我們沒什麼吸引力,那我多半不會將其列為首選;同樣,我對斯嘉麗·約翰遜渴慕有加,但考慮到她不太可能喜歡我,我也不會浪費自己的時間。

這是因為人們都不願意冒被拒絕的風險。一項實驗要求大學男生在兩種電影座位間做出選擇:要麼擠到另一邊美女旁的唯一座位,要麼獨自坐在這一邊的空位。奇妙的是,如果兩邊的屏幕在放映同一部電影,只有四分之一的男生敢於冒著被拒絕的風險坐到美女旁邊,因為這樣的泡妞意圖太過明顯,可能被拒絕;而當兩邊的影片不同時,四分之三多的男生都會選擇坐到美女旁邊,因為這樣意圖更模糊,讓別人以為你只是想看這部電影而已,美女如果再拒絕便會顯得粗魯無禮。這也符合了平衡理論,即認為人們期望他們的思想、感情和社交關係保持一致,所謂投桃報李、以牙還牙,敵人的敵人就是我的朋友,人們偏愛在人際關係中保持平衡。

不過最好的接納來自那些品味挑剔的人,相較於一個濫情的花花公子,女士顯然更喜歡看起來審慎而專情的男性。體會到這一點人可能會玩起欲擒故縱的伎倆,但實驗告訴我們,一味故作清高保持男神女神形象並沒有好處,真正有殺傷力的是選擇性的故作清高:你可以讓別人可望不可即,但你要對你想吸引的人熱情友好才會給自己加分。

我們會喜歡那些輕易得不到的人

相當於戀愛中的逆反心理,通常發生在關係發展遇到障礙的青年男女身上。還記得梁山伯與祝英台嗎?還記得《畢業生》中的本和伊琳嗎?外界的阻力(通常來自家庭、社會)越大,他們愛得越痴狂,這被稱為親密關係中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Romeo and Juliet effect)。這一方面提醒那些逆勢而行的眷侶們要理性看待對方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也在提醒父母們慎重干預孩子的戀情,即使有不滿也要溫和表達。

電影《畢業生》最後的搶婚戲

做一個略顯粗糙的概括:科學告訴我們,我們最有可能愛上那些身邊熟悉的、顏值高、和自己相像又喜歡自己,但不會輕易得到的人。更具體的科學家也說了,世界各地的人們評價未來伴侶的三條標準是:一、熱情與忠誠,值得信賴、親切友善、給予支持、善解人意;二、吸引力與活力,長相俊美、性感、外向;三、社會地位和資源,經濟寬裕、生活安適。

當然了,心理學的研究是個正態分布,那些曠世奇戀並不在我們的討論範圍之內。親密關係研究能做的只是馬後炮似的把真實分析出來,如果你已收穫愛情,請對照上文鞏固善緣;如果你依然單身,那請你讓自己變得友好、上進、有吸引力。

5·20,希望大家都能得到愛情的滋養。
推薦閱讀:

他破解浴缸殺妻疑案成法醫權威,卻在質疑聲中孤寂自殺
為什麼會產生"宇宙大爆炸理論"?
在遙遠的東方,有一個國家的自然規律不太一樣
汽車保養之汽車空調的科學使用方法
「拔毛變猴」不是夢

TAG:科學 | 預測 | 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