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虹原創] 陳式太極拳的健身性、技擊性和藝術性

 

[馬虹原創] 陳式太極拳的健身性、技擊性和藝術性

來源: 張傑的日誌

     陳長興(14世)一陳發科(17世)——陳照奎(18世)所遞傳的太極拳拳架的精義及其獨特風格,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身法端正,拳走低勢

     本來,陳式太極拳架可以因人而異,分為高、中、低三種。陳照奎老師所傳拳架是其父家傳年輕人練的拳架。強調在上身端正和放鬆的前提下,走低架子。這是陳長興的真傳,所以陳長興當時被人稱為「牌位陳」。陳照奎老師說,其父當年每天早上在家練拳和教子學拳都是走低盤,在外面教拳則多走中、高架。當然,低也有一定限度,除了仆步之外,不論馬步還是弓蹬步,大腿平行不得低過膝,大小腿之間夾角不得小於90度,不然則成為「盪襠」,即為病。正如陳發科公講的,打起拳來要「象坐在小板凳上一樣,穩穩噹噹的」。這要有持久的樁功才行,所以老師稱此種拳架為「活樁」。不僅如此,更難的地方是變換虛實、倒換重心時襠部一定要走下弧,陳老師喻作「走鍋底型」,「不許把重心扛過去」(即不能走上弧,或平移之意)。本來拳架就低,再加上這種襠走下弧的要求,運動強度大,難度大,確實很吃功夫。但是,這種功夫不論對健身、健腦,還是技擊,都有極大好處。當然,對老年、體弱者,他則並不做一律要求,可以走中、高架。

      運動生理學告訴我們,任何運動項目必須具有一定的強度,並且是持續時間比較長的強度,才可能對增進人體健康,特別是對人體的循環系統、呼吸系統產生較大的影響。運動強度和持續時間合理的結合,對提高循環系統、呼吸系統的功能是不可少的。而人體機能的提高,主要是指循環系統和呼吸系統功能的提高(即心、肺功能的提高)。在體育鍛煉中,參與活動的肌肉越多,對循環系統和呼吸系統的要求就越大,對心肺功能的提高也就越顯著。人體下肢肌肉比例明顯高於上肢,所以許多先進的體育項目都注意加大下肢的運動量。陳照奎老師傳授的這種低架子,下肢運動量特別大,而且持續時間長(整個套路中大部分動作是低式子),鍛煉確實很苦,開始腿疼,有的甚至要疼一年半載才能消除疼痛。但後來的效果卻是非常顯著的,你會感到苦盡甘來,終身受益不盡。據對練此拳一兩年以上的學員調查,普遍反映心肺功能增強,血壓趨於正常,大腿肌肉明顯發達,腿力增強,肥胖病患者減肥了,瘦子體重增加了,高血壓患者血壓下降,六、七年的低血壓患者血壓正常了。更微妙的現象是這種下肢運動量大的低架子,還起到了健腦作用。許多腦力勞動者、神經衰弱者,甚至美尼爾綜合症患者,通過練低架子,不僅癥狀消失,而且頭腦感到特別清醒,記憶力增強。同時,對防止骨質疏鬆,增強骨密度也有明顯效果。這是因為這種「活樁」式的低架子,通過全身放鬆,上身中正安舒,沉肩墜肘,含胸塌腰,屈膝松胯,意注丹田,氣沉丹田,五趾抓地,湧泉穴虛等一系列的要求,必然會引導氣血下行,從而達到寬胸實腹,降低血脂,減輕顱內各血管的壓力,使血壓趨於穩定,骨質增強。這是合乎醫學和生理學原理的。

      從技擊上講,這種上輕下沉,重心下移的練法,必然會有利於穩固下盤,足脛堅強,心君泰然,「使人強若不倒之翁」,從保持自己平衡,破壞對方平衡來說,必然先勝人一籌。其實,這種引氣下行的「活樁」,正是武術的築基功夫之一。

(二)對稱和諧,充滿哲理  

    陳式太極拳是充滿哲理的一個拳種。從總體上完整地把握客觀世界的和諧統一,是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精華。太極圖,就是這一哲理的美麗形象;太極拳,就是這一哲理在體育運動中的生動體現。所以有人說,世界上還沒有第二種體育項目象太極拳這樣運用哲學思想來指導自己,沒有第二種體育項目象太極拳這樣把精神與物質融為一體來進行鍛煉。這話並不過分。陳照奎老師所傳的拳架,正是以剛柔、開合、輕沉等等一系列對稱、平衡、和諧動作為其內容,以順逆纏絲、動作螺旋為其形式。從太極拳的古典哲學依據來看,它是根據《易經》的陰陽學說創編的,  「太極兩儀,有柔有剛;。按《易經》總的指導思想是:它認為宇宙為一個整體,這個整體之中包括陰,陽兩個對立統一的方面。人身如一個小宇宙,有陰有陽,陰陽交相影響,配置務須均衡。並且認為人與天(自然、宇宙)必須相適應,稱之為「天人相應」、「天人合一。」據此,《內經》講求「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陳式太極拳即是根據上述陰陽學說,加上我國傳統醫學中的經絡學說而創編的一套強身護身的拳術。它不僅有剛有柔,有開有合,有虛有實,有快有慢,而且講求剛中有柔,柔中有剛,開中有合,合中寓開。運用到技擊上則有化有發,有引有進,而且化即是發,引即是進,化打結合,引進結合,如此等等,構成此拳的特殊風格。陳照奎老師傳的拳架的一系列動作都強調陰陽平衡,有上有下,逢上必下;前發後塌,左發右塌,右發左塌;逢左必右,逢右必左,有內有外,內外兼練;身法上要對拉拔長,又要相吸相系,強調對稱勁,勁要八面支撐,處處、時時保持平衡,做到周身一家。比如「金剛搗碓」之第五動作,右手握拳上提,右腿提膝,胸腰則必向下松沉;「金雞獨立」也是手上升,身下沉。總是有上升部位必有下沉部位,以保持重心穩定,虛實平衡;又如「懶扎衣」、「單鞭」的定勢,前者右發則左塌,後者左發則右塌;「六封四閉」第三動作,雙臂向前上擠發,左臀則必須向左後下塌。下塌外碾,前後平衡;再如「白鶴亮翅」,上開下合,合中有開(腳合膝開),做到「舒展之中有團聚之意,緊湊之中有開展之功」。勁力既有力學依據,外形又有勻稱之美;再如「掩手肱拳」之發勁,既體現剛中寓柔,松活彈抖,又體現前發後塌(右拳前發,友肘後撐,弓前腿,蹬後腿;翻左臀,沉右臀,有前有後,以螺旋形式將對立的兩個方面統一於一體)。在整個套路的編排上,拳勢動作都是剛中有柔,有快有慢,有開有合,有前有後,有左有右,有卷有放,有升有沉,加之以螺旋形式,波浪式前進,如同江河滾滾,波浪起伏,滔滔不絕。這種人體各部位勁力對立統一的鍛煉,必然會全面增強人體素質,使人體各部位上下、左右、內外、表裡均得到平衡發展。因為人的生命過程,就是對立統一規律在人體內充分體現的過程(如心臟的收縮與舒張、細胞的生成與死亡,精神的外弛與內守等等)。

    太極拳更微妙的一點是打拳強調動靜平衡。打拳,特別是難度較大的拳

術,如何在運動中達到動靜平衡。這裡確實有個微妙的道理。實踐證明:打

拳時,大腦可以得到平時難以得到的平靜,肢體在進行難度較大的運動時,

正好是「司令部」得到休整的最好時機。形容這種動靜平衡,正如藝術理論

家溫克爾曼(1718-1768)講過一種狀態:  「就象海的深處永遠停留在寂靜

里,不管它的表面多麼狂濤洶湧。」所以,練陳老師拳架的人,身心發育都

比較全面,而且普遍反映打完拳頭腦特別清晰。

    從技擊角度講,陳老師常說:「打拳、推手都是鍛煉保持自己的平衡,破壞對方的平衡。」並且強調打拳一定要身法中正,八面支撐,使人體象一桿秤一樣。正如陳鑫所講的:「拳者,權也。」權就是權衡;權,古代秤之謂也。只有保持自己肢體重心平衡,「立如平準,動如車輪」,打拳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三)順逆纏絲,非圓即弧

  陳式太極拳不僅符合中國古代傳統的哲學思想,而且也符合現代哲學的基本觀點。恩格斯說過,辯證法的主要規律是「由矛盾引起發展,發展的螺旋形式」。(《自然辯證法》)太極拳正是以對立統一(陰陽相濟)為其運動的質,而以順逆纏絲、非圓即弧的一系列螺旋動作為其運動的形。  「太極拳,纏法也。」(陳鑫)纏絲勁,也是太極拳的精華。  

    陳式太極拳,不論大小、快慢動作,都要求做到非圓即弧,觸處成圓,順逆纏絲勁貫徹於各種剛柔、快慢、開合、升沉動作之中,體現於身體各個部位之上,這是陳照奎老師在拳論上的重要發展。何謂順纏?何謂逆纏?有些人寫了許多文章,畫了許多圖,仍表達不清楚。陳老師解說時,卻很簡易。他以右手拿握你的右手,他的手掌以小指領勁,向掌心一方旋轉,大指合住勁,進行旋擰,即為順纏;相反,大指領勁,小指合,向小指一方旋擰,即為逆纏。你方,前者為逆,後者為順,相反相同。一握手之間,順逆纏完全說清了。腿的順逆纏絲勁與上述旋轉方向相同。他還講:「開,在螺旋中開,而不是掰開;合,在螺旋中合」。「剛和快不能丟了螺旋勁」。特別是二路(炮錘)動作快,躥蹦跳躍動作多,但快也不能失去螺旋勁。打起拳來,如同旋風、漩渦、飛輪、滾動在地上的球體。而且周身各個部位節節貫串,如同若干滾珠,出勁如同飛旋前進的子彈。陳老師講「連珠炮」一式時,以木工用的木鑽作比喻,形象地說明了這種既快又螺旋的進擊的力量。慢動作也是走螺旋形式。如「懶扎衣」及「單鞭」最後兩個動作,都是緩慢地螺旋下沉。總之,不論推手打拳都要做到「觸處成圓」。另外,這種螺旋形式的太極勁要以腰為軸心(圓心)。陳老師強調打拳上身中正,保持圓心穩定。不論是四肢的順逆纏絲,還是動作的大開大合,都要立身中正,圓心不能輕易移動,切忌身軀左右搖晃、前俯後仰。合則以螺旋為形式,發揮其胸腰的向心力,氣聚丹田;開則以螺旋為形式,發揮其丹田的離心力,氣貫四梢。陳老師又把人的腰和丹田部位比作輪子的主軸,只有保持軸心(圓心)的中正,旋轉的輪子才能有力。軸心(圓心)擺動,身體左歪右斜,必定降低軸心向心和離心的螺旋力量,人體易失平衡,不論對健身或技擊都不利。

(四)丹田內轉,胸腰摺疊

  

    我們所以稱陳式太極拳為「身心修養之學」,就是因為它是一種內外兼練的拳種。在內功方面它吸取了中國道家吐納、導引相結合的養身術和祖國傳統醫學的經絡學說。其內功主要特點即在於氣沉丹田,丹田內轉,形之於外即為胸腰摺疊,節節貫串,運動螺旋。拳論云:「出腎入腎是真訣。」陳照奎老師把這個論點作為太極拳的真諦予以闡發,他講:「出腎入腎就是要求氣沉丹田與丹田內轉相結合,形之於外即為胸腰摺疊。」在教拳中,每一個動作他都反覆強調:「緊要處全在胸中腰間運化」,「以腰為主宰,結合丹田帶動(丹田內轉)」。還強調,「腰不動,手不發」。腰和丹田不動,即便四肢很靈活,也是「單擺浮擱」。他並且結合拳勢(如「懶扎衣」接「六封四閉」,「第二個三換掌」、「庇身錘」、「左沖」、「右沖」等勢),說明式式都有明顯的以丹田內轉為核心的胸腰摺疊勁。這種強調胸、腰、腹部運動的方法,對於健身有特殊的作用。人體腹部,臟腑最多,為全身氣血彙集之處,也是經絡貫通上下表裡的樞紐。每一次胸腰摺疊,都使腹內臟器進行一次溫柔的自我按摩。它可以起到煉精化氣,增強性功能,消除腹部脂肪過多等作用,對內臟功能的鍛煉效果好,還可以使腰腹肌的力量和柔韌性增強。有些腎臟病患者和腸胃病患者,通過練拳達到痊癒,與此**很有關係。這種胸腰摺疊功夫若與真氣運行法結合起來,其效果將更為突出。丹田上下旋轉可以促進任督二脈的溝通,丹田橫向旋轉可以促進帶脈的通暢,斜向潛轉還可以溝通其他經脈。故有人說丹田內轉是太極拳內功的精華。

    從技擊上講,氣壯必力大,太極拳雖然不以力取勝,但氣力乃是一切武術的基礎。陳老師說:「事實上,太極拳並非不講力氣,巧與力是密切結合的,沒有力根本不可能發揮巧的作用來制敵。」只是這種太極拳的力不同一般的拙力,這是一種以螺旋形式發出來的富有彈性的力,是與真氣相結合的力。故有人為了區別於一般的力,把它稱之謂「勁」。另外,胸腰摺疊、順逆纏絲的功夫鍛煉,正是鍛煉引化來力和利用人體螺旋力發勁進擊敵人的重要方面,因為腰是全身勁力的主宰,這完全符合「力發之於足,行之於腿,主宰於腰,形之於手」的拳理。

  (五)剛柔相濟,松活彈抖

  陳式太極拳是剛柔相濟,快慢相間的拳種。但其剛快之勁是建立在全身放鬆的基礎之上,以螺旋形式發出來的一種爆發力。陳照奎老師介紹這種松活彈抖的時候說:在陳家溝,把這種勁叫做「一格靈」,一般武術稱之曰「寸勁」。這種松活彈抖勁發放的要領是:在全身放鬆的基礎上,由大腦指揮,以腰脊為總樞紐,結合丹田帶動,以螺旋彈抖的形式,調動全身力量,節節貫串,集中到一個發射點上,一瞬間,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從肢體的某一部位爆發出來,產生巨大威力。陳老師形象地比喻說:「就好象遛牲口時,騾子打完滾後,站起來,突然全身一抖,輕鬆而有力地抖掉身上的塵土一樣。」又說,「象卷緊的鐘錶發條,一旦失去控制,突然爆發出來的那種彈簧勁。」其放鬆的要領,他特彆強調肩部和胸部的放鬆,強調從「沉肩」、「坐腕」、「松胯」與「胸腰運化」人手,解決全身放鬆的問題。正如拳論中說的「轉關在肩,運化在胸腰」。他常說「緊要處全在胸腰運化」,「不善於松活,也就談不上彈抖」等等。

    實踐證明,陳照奎老師傳授的這種松活彈抖勁的鍛煉,對於增強身體的力量、靈敏度、柔韌性和速度都有明顯的作用。這種松活彈抖勁,可以通過腰脊螺旋力的帶動,鼓盪全身的氣血,使全身氣血充盈而活躍,使精神為之一振。拳論云:「收之,氣歸丹田,發之,氣貫四梢。」所以,演練陳老師傳授的陳式太極拳,即便是在冬天早上每打完一遍拳之後,也會感到四肢發熱,手心、腳心、指肚、腳趾都發熱,全身舒適,精神抖擻。這就是真氣充足,甚至真氣外溢的現象。但是,這種彈抖勁的基礎是鬆柔,沒有鬆柔,就沒有彈性勁。剛柔相濟,就是松活彈抖的理性概括。

    發勁震腳,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如何,有不同的看法。我的體會是只要按陳老師的要求掌握得當(震腳時腳掌放平,不要偏重於震腳跟,不要在水泥、瀝青、石板之類的地面上猛震),震腳不但沒有害處,還有許多人們意想不到的好處。有的醫學專家說:腳掌是人體的「第二心臟」,「腳掌上具有通往全身的穴位,刺激腳掌能使末梢神經活躍,植物神經和內分泌充分做功。其結果,不僅腿腳,連腦袋都感到輕快,記憶力也得到提高」。我國傳統針灸學上介紹,刺公孫穴(在足內側,第一趾骨基底的前下緣第一趾關節後一寸),可以治胃痛、頭痛就是一例。還有的醫學專家在研究一種「震動療法」,除了依靠震蕩醫療器械之外,特彆強調依靠人體內在的震動能力,對末梢血管病患者,對防止血管末端壞死,改善供血狀況會有明顯作用。有一位學員雙腳患脈管炎,足趾紫黑,疼痛,藥物療效不明顯。1982年學習陳式太極拳,按照陳照奎老師傳授的練法,剛柔相濟,快慢相間,發勁松活彈抖,震腳,還特別注意老師要求的「五趾抓地,湧泉穴要虛」的要領,練拳3個月之後,雙腳足趾紫黑癥狀和疼痛皆消除,脈管炎痊癒了。當然,陳老師對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要求,他常講:「震腳,愛震不震,但是即便不震腳,腳落地時也要意、氣、力一齊貫註腳掌、腳跟。」

    從技擊角度分析,這種以螺旋形式發出的松活彈抖勁,比直線發出的硬勁威力要大得多。它可以使對方內傷而外不顯。並且有利於勁兒的放長和力點的集中。  

(六)虛實諧調,輕沉兼備

  陳老師常講,打拳就是為了鍛煉隨時能保持自身的動態平衡,推手就是為了設法破壞對方的平衡。要掌握自身平衡,做到隨遇平衡,就要掌握好運動中的兩種虛實。太極拳處處都有一虛實,這一點人們都知道,但是怎樣掌握虛實,特別是在怎樣保持重心隨遇平衡方面,則不一定人人都明白,除了前面講的「變換虛實要做到襠走下弧」之外,陳照奎老師講虛實的獨到之處還在於「虛」和「實」包含兩個方面的含意:一是指人體重心倒換之虛實;二是指發勁主輔之虛實。陳老師在談重心時說: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虛,就是說左手下沉發采勁時,左腳為虛,右腳為實(重心所在所偏);手向前推或發橫捌勁(偏上)時,,右手實,右足也可以是實。但右手向下發采勁時,則右足必須虛。震腳發勁,蹬腳發勁,從身體重心來說都為虛。但論發勁之虛實,則又可稱為實。還說:前發後塌,指的是對稱勁,前發部位為發勁之實,後塌部位則為重心之實。陳老師還舉例進一步生動地闡明其理:如冬天站在結冰的河邊,用一隻腳踩冰,試冰凍之薄厚,不論用多大力去踩跺,其身體重心之實必然在岸上之腳,踩冰之腳為虛;但從發力講,前腳則為實。必須分清這兩種虛實,才能達到輕沉兼備,才能維持身體之平衡。這些論點,不論從健身、技擊上講,都有其重要意義。

    關於重心的虛實,除了獨立步之外,一般都是四六開。但也不絕對,有時是三七、二八(如某些虛步動作、過渡動作)。總之要根據維持身體平衡的需要來掌握。

(七)快慢相間,節奏鮮明

    關於快慢相間,同是練陳式太極拳的人卻有不同的理解。有的人認為第一趟拳練得快,第二趟慢,則為快慢相間;也有人認為學拳時慢,學成後再練快,即為快慢相間。陳老師所傳拳架,則是主張一趟拳從頭到尾,有快有慢,有高潮,有舒緩,波浪式前進。不僅如此,而且要做到每一個式子的各個組成動作之間,也有快有慢。發勁快,蓄勁慢;柔化動作一般要慢,剛發動作一般要快;有的式子要快(如連珠炮、穿梭等),有的式子則可以緩慢(如懶扎衣、前膛拗步等);整個套路前部慢動作較多,後部快動作較多,二起腳前後還有一個高潮,而收尾又慢,做到穩起穩收。並且要求「慢而不獃滯,快而不散亂」,慢也不丟纏絲勁,快也要走螺旋。總之,陳老師所傳授的拳架在動作連貫的條件下,快慢節奏非常鮮明。不象某些太極拳一味地求慢,速度均勻;又不同於某些武術一味地求快,速度迅猛。而是有剛有柔,有快有慢。看陳老師打拳如滾滾江河,波瀾起伏,後浪推前浪,忽快忽慢,忽隱忽現,快如浪頭,慢如浪尾,給人以鮮明的節奏感。這種快慢相間的練法,可以使你久練而不知疲,越練興趣越濃。從技擊角度體驗,快慢相間的勁力鍛煉,可以使你全身的螺旋勁達到剛柔相濟,應用時可以做到「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隨屈就伸.

 (八)注重呼氣,內氣鼓盪  

  雖然陳式太極拳同其它各式太極拳一樣也講合吸開呼,起吸沉呼,有呼有吸,呼吸自然。但是陳照奎老師練拳、教拳時,都特別注意呼氣,打起拳來總是呼呼帶聲,尤其發勁時更明顯。給人的印象是氣勢飽滿,內氣鼓盪。陳老師常講,呼氣要呼夠,發力時可以張口發聲呼氣,免得用力時胸肺憋脹。實踐證明,打拳時注意呼出肺腑之氣,使真氣下沉丹田,這樣久練而不累。這種注意呼氣的練拳方法,既符合古典拳論的要求,又符合現代生理學的要求。就是《少林拳術秘訣》中也講:「長呼短吸為不傳之秘訣」,「氣隨手出,不可失緩,惟手衝出時鬚髮聲喊放,方免意外之病」。  《六字訣養生

法》也是強調不同聲音的呼氣。《真氣運行法》也是注重呼氣。同樣《陳氏太極拳圖說》一書中也一再強調注意呼出濁氣,「濁氣去而清氣來」。根據現代醫學分析,注意到出氣時對神經系統有好的影響。正常情況是:吸氣是交感神經興奮,出氣時副交感神經興奮。交感神經興奮時,全身處於緊張狀態,使心跳加快;副交感神經興奮時,全身出現舒緩狀態,心跳減慢。在練拳時我們注意呼氣,交感神經活動相對減弱,這時血管就處於舒張狀態,毛細血管也舒張,氣血就容易通過,因此就可以使血壓下降,減輕心臟負擔,對防治高血壓引起的冠心病也會有好處。當然,出氣的作用不僅可以使高血壓、心臟病等症好轉,還可以使周身血液流暢,四肢以至全身得到氣血濡養,對其它病症的康復也有良好的作用,如神經衰弱、植物神經功能紊亂、

腸胃病等症。從人們日常生活情緒觀察,歡笑時多是呼氣,哭泣時則多是吸氣(故謂之抽泣)。至於吸氣,因為空間大氣大大超過肺腔的壓力,只要你注意把濁氣呼出,不管吸氣,新鮮空氣也會滲入肺腑。

    從技擊上講,這種吐氣發聲的作用,既有利於意、氣、力三結合,對敵人又是一種精神上的威懾,所以我認為陳老師練拳注重呼氣的方法是科學的。致於呼吸與動作、發勁相配合,陳式太極拳則採取丹田呼吸、肺部呼吸與體呼吸三結合的周天開合呼吸法,從而使此拳內功外功達到完美統一。

(九)技擊性強,勢勢講用

    技擊含義體現在著著勢勢、大小動作之中,也是陳照奎老師傳授套路的特徵之一。健身性是武術的本質(鍛煉的主要目的),技擊性則是武術的突出特徵,是武術的「真」(護身的作用)。陳老師教拳的第二遍為內部「擇人而傳」的拆拳,即講每個式子、每個動作的技擊含義,根據太極拳以防為主的原則,特彆強調「化打統一」,以及「引進落空合即出」、「順勢借力」等戰略戰術。  「第一金剛搗碓」,一、二動作是設敵人右拳擊來,我則先棚後履,引化來力之中再給他加上撮勁,使來勁落空;接第三動作發勁,即上引(履)下進(蹬對方下肢);四、五、六動作,即若敵後退,我即快速(可用躍步)向敵上、中、下盤同時用靠、擠、撩、戳、踢等法進擊發勁,做到一動無有不動,手到腳到,上下一致,發人必倒。這叫「來,則順勢履;去,則順勢發」,願來就來,願去就去,隨屈就伸。陳老師風趣地講:「這叫來之歡迎,去之歡送。」也就是拳論中講的「因敵變化示神奇」。這種分解方法,使學者對著著的技擊含義一目了然。他並從人體力學上把剛柔相濟、柔引剛發、引發螺旋、化打併用、虛實互換、避實擊虛、聲東擊西、驚上取下、引進落空等等太極戰術掰開揉碎,講得一清二楚。他教拳時,經常強調:「每一個動作,那怕是一個微小的過渡動作,都有它的技擊含義,一點也不能馬虎。」因此,使人感到跟陳老師學拳才是學了一套「明白拳」。

    強調練單式功夫。陳老師常說:  「沒功夫,技巧也是空的;功夫不出,什麼技巧也不頂用,關鍵是出功夫。」怎樣出功夫?他強調把練套路、練推手與練單式三者結合起來,才能出功夫。他說:「推手是檢驗架子的試金石,走架子又是推手的基礎,練單式則是出功夫適應散打的關鍵。」陳老師特彆強調練單式,他說:「有些式子動作的用法,在推手中你不能用,如肘法、腿法以及對人體要害部位的擊打、擒拿、點穴等**,有些快速發勁動作,在套路中也不能一個接一個地練,那樣會把人累得喘氣。」因此,他主張把套路中的各種發勁動作抽出來作為單式練習,練習發放各種技擊勁力。只有這樣遇到情況才能真正用得上。他說:「那種宣傳平時打得越慢越好,打起

來自然會快的說法是騙人。」另外,在推手、練拳勁力的變化上,運勁的技巧上,內外三合以及勁分三節等等方面,他都有獨到的見解。他把太極拳的推手只看作一種鍛煉方式,是一個鍛煉階段,最後才是散打。他不贊成只練定步推手,而主張多練動步散手。當然,散手也要體現纏勁,體現引進落空合即出、邊引邊進、松活彈抖等太極拳的獨特技擊法。此外,他還強調練基本功,例如練百把氣功樁、抖杆子、擰棒子(太極尺)以及其它各種腰腿功等。

(十)力的旋律,美的造型

    在堅持動作合乎規則的前提下,陳老師的拳架動作造型特別優美。他說:「拳勢在符合技擊含義的要求下,練拳時動作連貫又有節奏,快慢相間,富有變化,姿勢優美,就會感到好象進入了一種藝術境界,意趣橫生,興味很濃。」

    從美學角度上看,陳照奎老師傳授的拳架的藝術性主要表現在拳架演練中的對稱美、節奏美、開合美、螺旋美、輕沉美和意境之美。《牛津字典》里把「對稱」定義為:「一個物體或任意一個整體各部分之間的適當比例、平衡、一致、協調、調和所產生的美感。」所以運動中的對稱勁(及其端麗的造型)本身就會給人以美感。節奏美,可以從快慢相間的一特點中去體會陳式太極拳這種獨特的勁力的旋律。此外,它還給人以下幾種美感。

    開合美。陳老師教拳特彆強調注意開合。「逢開必合,逢合必開」,「開中寓合,合中寓開」。尤其胸部,不象有的太極拳只強調含胸。陳老師講「胸有開有含,胸含則背開,背合則胸開」,還強調「在螺旋中開,在螺旋,中合」。欲開先合,欲合先開。發如悶雷,聚如嬰兒……所以陳老師打起拳來忽隱忽現,忽開忽合,開合相寓。有時上開下合,有時下開上合;手開腳合,腳開手合;腳開膝合,腳合襠開,處處總有一開一合,開時氣勢飽滿,神氣鼓盪;合時精神內斂,渾然一體。陳老師把打拳比喻作卷炮竹和放炮竹,卷得越緊,爆發出的力越有勁。處處是蓄勢,處處能放勁。「合則周身,柔軟似無骨,忽然放開都是手」,給人以瀟洒而渾厚)。舒展而緊湊的開合之

美的感受。  

    螺旋美。拳以腰為樞紐,以丹田內轉為軸心,全身處處都是螺旋勁,全身各部位既有自轉,又有公轉,非圓即弧,非順即逆,內旋外旋,旋腕轉臂,旋踝轉膝,起落螺旋。周身象一個滾動中的具有彈性的球體,而且全身各個部位、關節也都隨著球體的旋轉而運動,而且它自身也在自旋。這種螺旋力律給人以圓活之趣。某些動作如同滾動騰躍前進之龍蟒之形。正象大書法家懷素描寫他的草書一樣「奔蛇走虺勢入座,驟雨旋風聲滿堂」,「筆下唯看激電流,字成只畏盤龍走」。奔放流暢,一氣呵成,給人們剛勁有力,而又婉轉自如的美的感受。

    輕沉美。陳式太極拳動作之美是自然之美。不論剛勁、柔勁,正如拳論所云:「四肢發動,氣形諸外,而內持靜重,,剛勢也;氣屯於內,而外現輕和,柔勢也。」陰柔輕靈的一面,譬如和風細雨;陽剛沉著的一面,譬之為雷霆萬鈞。「輕如楊花,堅如金石,虎威比猛,鷹揚比疾,行同乎水流,止侔乎山立」,「秀若**見人,肆若猛虎下山」。有人把太極拳的輕柔之姿比作「沉魚落雁」,魚在水中似靜而微動,有時全身抖然一動又靜靜地螺旋下沉;又如大雁自空而降,全身舒展,盤旋飄然下落,沉穩而輕靈,給人以松靜沉穩之美的享受。陳師演練的「懶扎衣」、「單鞭」、「斜行」等式,都給人

一種輕沉兼備的感覺。「輕沉兼備、剛柔內含」是太極拳的高級功夫,前邊講的松活彈抖,則是這種輕沉兼備功夫的典型形象表現。

    意境美。興趣是生命力的一種表現。陳老師所傳太極拳架構思和編排科學,造型美,易引起練者的興趣。陳老師常講:一定要在心情愉快,情趣橫生的心情下打拳才能打好。所以上場打拳一定要清心滌慮,專心致志,打拳不僅僅是練武,並且通過練武抒發自己寬闊的胸懷和高潔的情操,不僅僅在其肌體功夫的深厚堅實,更在於喚起內在的精神力量。拳以傳神,打拳要體現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借其力還治其身的精神;把以謙讓為懷的美德,以不卑不亢、從容不迫的神態注入拳藝之中。即把崇高的精神、情操、意志溶人每一個動作之中,表達於外,亦即所謂武術家的「神韻」,給人以意境美。正如陳鑫公《拳論》中所述,打拳要有景。他說:「一片神行之謂景。景不離情,猶情之不離乎理相連故也。心無妙趣打拳,則打不出好景緻。問何以打出好景緻?始則遵乎規矩,繼則化乎規矩,終則神乎規矩。在我打得天花亂墜,在人自然拍案驚奇。裡面有情,外面有景,直如天朗氣清,惠風和暢,陽.春煙景,大塊文章。處處則柳觶花嬌,招招則山明水秀,遊人觸目興懷,詩家心往神馳,真好景緻!拳景緻此,可以觀矣。」打拳至此才算達到神形兼備的高級水平。

  當然,上述這些藝術性完全寓於技擊性之中。技擊性是武術套路藝術性的生命和靈魂,沒有技擊性也就沒有武術的藝術性。那種沒有技擊性的藝術動作,只能稱為舞蹈。技擊講求快,表現在套路中則有迅猛、緊湊、利落,瞬息萬變之美;技擊講求勁力的功夫,在套路中則顯示出激烈、陽剛之美;太極拳的技擊特點上有柔化剛發;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之妙,表現在拳架上則有剛柔、開合、輕沉之姿。從而形成內容(技擊含義)與形式(動作姿勢)的完美統一。如「青龍出水」、「高探馬」等式,身靈、肩松、步穩、發勁松活彈抖,外形瀟洒大方。如果具有同樣的技擊含義而外形是聳肩、挺腰、拱背、蹶臀,則不堪人目。當然,這些要求都要在長期的刻苦實踐中去不斷地領悟其中的實質,並且不斷地融化、提高、升華。

    總之,陳式太極拳的藝術性,是具有技擊攻防的實戰意義包含在內的固有屬性。我認為在具有技擊含義的基礎上,發揚這種傳統套路的藝術性,使健身性、技擊性、藝術性三者全面發展,既是陳照奎老師拳藝的特色,也是太極拳發展的正確方向。

   三

  陳照奎老師去世已20年了。在十年**中,他受盡歧視和折磨,道路坎坷,生前不為人所重。但是;他那精深的拳藝卻閃爍著引人注目的光輝。他繼承了陳氏家傳拳藝的精華,並發展到完美的高度,他無疑是陳氏世家中的一位卓越的宗師。為了繼承、研究和發展陳式太極拳,作為他的徒弟,我有責任把他生前傳授的拳理、拳法整理出來,獻給廣大的陳式太極拳愛好者,同時藉此表達對老師的懷念。

    早在1977年陳老師同師弟陳瑜第一次來石家莊市在我家居住期間,就曾議論過編著一部陳式太極拳及其用法的拳譜,以饗廣大陳式太極拳愛好者。當時,陳老師即提出約我離休之後幫他完成這項計劃。可惜,老師過早地離開了我們,未竟的事業落到了我們的肩上。為了實現老師的遺願,發展太極拳的千秋大業,從1982年起,我即著手整理1972年至1980年跟老師學拳期間的五冊原始記錄,以及老師寄給我的書信資料,著手整理此書,以實現先師的遺願。初稿整理成之後,1983年曾寄上海請萬文德師兄予以審核修訂。之後,1987年作為內部教材印發廣大陳式太極拳愛好者徵求意見。此後在此基礎上,我多次進行修訂,並配備了一套完整的拳照,才形成現在這部書。    

    四川青城山上有一副楹聯:「惟名山能留仙住,是真傳只說家常。」文學家高爾基也說過「一切出色的東西,都是樸素的。」(《文學書簡》)陳照奎先師所傳的這部拳譜,用來表達內容的語言文字極其樸素,而且為了避免走樣,我們盡量保持了原始記錄的本來面目,除了稍作文字條理順通之外,幾乎未作多少改動。所以,開始接觸它時甚而略感文字繁瑣。但是,只要你肯認真學習鑽研起來(結合口傳身授),其細膩、周密而科學的分解,會使你感到極為精湛。

    陳老師生前授拳時(特別是內部拆拳講解單式時),往往是一式多用,甚至一個動作幾種技擊用法,真是左右逢源,靈活機動,但由於此書篇幅所限,只好僅擇其要者,其詳盡論述及其多種用法的解說,我已根據陳老師授拳的記錄,另外整理出版了一部《陳式太極拳技擊法》。本人模仿先師表演和講解的一、二路(炮錘)教學錄象片及VCD光碟,可作為學習此書的補充參考資料。這部拳譜中的演示拳照,由我的學生張一峰、周寄石拍攝,林志強繪製動作線條,王愛國參加了文字校訂,馮志強、陳立清老師和師弟陳瑜在百忙中給此書寫了序言。在此特致以謝意。

    「丹青難寫是精神。」我們記錄和演述的這套拳架,雖然把陳老師的細膩動作基本上都表達出來了,可是無法傳達他的神情。他演練起來,節奏鮮明,風格多樣,陰陽變化,緊合易理,一舉手,一投足,剛中帶柔,柔中寓剛,開中有合,合中有開,動如脫兔,靜如**,輕如流雲,穩如山嶽。構思嚴謹,氣勢磅礴,滿如風帆,引如拉弓,摺疊如波濤翻滾,往返如魚雁追逐。整套拳架如二首交響曲,好一幅絢麗多彩的畫卷,令人百看不厭,給人以美的享受。

                         馬虹

                     2001年5月7日

推薦閱讀:

林容生:因心造境
中國國學網-- 《古詩十九首》的藝術成就
他把各國領導人都畫成了難民,卻感動了所有人!
藝術 I 尋找真發現美 【鄭板橋-竹子與他】
[技術貼]如何優(Tào)雅(Lù)地討論藝術作品 - 入門篇

TAG:健身 | 藝術 | 原創 | 太極拳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