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忠報國,岳飛為何卻被敵我聯合剿殺?
05-30
在歷史上,有這樣一位愛國的忠臣良將,他的愛國精神直到現在還被當成一桿旗幟。因為愛國,他在國破家亡之際,奮然躍起,殺得敵人膽寒;因為愛國,他操心皇家的事,引起皇帝的猜忌乃至恐懼。最後敵我雙方竟然以他的死為談判條件,因為他的死,兩個國家享受近二十年和平。
他就是岳飛。
岳飛出身普通農家,他的祖上並沒有名將賢相,恰好他出生時有一隻大鳥落在房前的樹上鳴叫,因此父母給他起名叫「飛」,字鵬舉。這名字很大氣,從起名看他的父母雖然是農民,但不是普通的農民,而是有點文化的農民,渴望兒子不再象他們一樣當農民,而是象這隻大鳥一樣一飛衝天,大鵬展翅,改變家族歷史。當年陳勝、吳廣不就說過「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嗎?陳勝還有另一句話,叫「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這是何等的氣派。 岳飛父母給岳飛熏陶的志向,便是盡忠報國。忠於國家,忠於生我養我的這片土地,忠於皇帝,然後用生命報答這片土地,報答天子,報答生我養我的百姓。這便是岳飛父母樸素的志向。為此,岳飛的母親姚老夫人還在岳飛的背上刺上「盡忠報國」四個字,以使其愛國盡忠的理念深入肌膚,到達內心。這是鞭策,也是警示。刺字多疼啊,但岳飛忍痛讓母親這樣做了;十指連心,岳老夫人何嘗不心疼兒子,但她也忍痛這樣做了。刺字,如同鳳凰涅槃,讓岳飛不再是過去那個普通的農民,而是保家護國的戰將。 為了這一崇高的理想,岳飛的父母可算煞費心血。首先得讓他成才,岳飛父母為岳飛拜了兩位名師,一位是當縣的神槍手陳廣,一位是大名鼎鼎的武林高手周同。這周同可是北宋末年著名的武林高手,江湖綽號「陝西大俠鐵臂膀周同」,周同的伯樂更是鼎鼎大名,他便是包拯包青天,是包公給周同介紹了一份工作,擔任京師御拳館地位最尊貴的天字型大小教師。周同收了很多有名的徒弟,在水滸傳中都有現身,武藝天下第一的玉麒麟盧俊義,八十萬禁軍教頭豹子頭林沖,射死晁蓋的曾頭市教頭史文恭,祝家莊教頭鐵棒欒廷玉,登州兵馬總監病尉遲孫立,打虎的英雄行者武松等,都是他的徒弟,岳飛是他的關門弟子。 名師出高徒,《宋史·岳飛列傳》載岳飛「學射於周同,盡其術,能左右射」,武藝全縣第一。岳飛不但習武,而且喜文,最愛讀的幾本書,是《左傳》、《孫子兵法》、《吳子兵法》等。學習兵法,習得是「萬人敵」,學習《左傳》,則是從歷史上學習「忠」、「義」二字。岳飛的偶象是三國時的武聖關羽,義薄雲天。關羽一生追隨劉備,以興復漢室為終生事業,最後被曹魏與孫吳聯合剿殺。岳飛時的宋朝,恰也是內憂外患之時,內有四大奸臣,外有遼、金、西夏虎視眈眈。岳飛決心和關羽一樣,投軍報國,馬革裹屍。 岳飛從軍的第一個角色,並不是抗金,而是抗遼,他擔任的角色,是「敢戰士」隊長。當時宋軍抗遼的領軍元帥童貫、蔡攸先後戰敗,岳飛投軍遇到了他人生中第一個伯樂河北河東宣撫使行軍參議官劉韐,這劉韐也非常人,乃「東南儒宗」劉民生之後,宋朝的忠臣良將之一。岳飛並不是一開始就是行軍大元帥的,他先後擔任劉韐、劉浩、宗澤、黃潛善、張所、王彥、杜充、張俊等人的部下,從「敢戰士」隊長做起,憑軍功升任修武郎、武翼郎、武功郎、統領、統制、武略大夫、武德大夫、英州刺史等職,二十歲從軍,打了七年仗,才有機會見到了宋高宗趙構,最後成為一方節度使,領軍「大元帥」。 岳飛胸懷大志,早在二十五歲時,雖然官微職小,但敢於上書皇帝,提出自己的政治見解:「陛下已登大寶,社稷有主,已足伐敵之謀。而勤王之師日集,彼方謂吾素弱,宜乘其怠擊之。黃潛善、汪伯彥輩不能承聖意恢復,奉車駕日益南,恐不足系中原之望。臣願陛下乘敵穴未固,親率六軍北渡,則將士作氣,中原可復。」岳飛這時只是一個中下級軍官,他彈劾的官員黃潛善、汪伯彥,皆是皇帝信任的大臣。岳飛的命運可想而知,皇帝回復:「小臣越職,非所宜言」,你官太小了,這些話不是你應該說的,越職了。因為越職報國,岳飛被革除軍職、軍籍,逐出軍營。 岳飛不只敢于越職直接上奏皇帝,對於他的頂頭上司,因為政見不合,該不伺侯也不伺侯,有時竟敢違背軍令。他與王彥不和,私自率軍離開了王彥部隊;他與杜充不和,也脫離了杜充。他最佩服的上司是宗澤,但他的見解顯然又高於宗澤,常常與宗澤辯論,宗澤平易近人,禮賢下士,服其高見,他才沒有離開宗澤,並視宗澤為師。命中注定,岳飛最適合當一方大帥,獨立指揮戰役。直到他率軍收復襄陽六郡後,宋高宗趙構驚於岳飛的指揮才能,升職其為清遠軍節度使、湖北路荊、襄、潭州制置使,成為有宋一代最年輕的建節者。 岳飛是忠於宋朝皇帝的,便他與宋朝皇帝的政見又顯然不同。如收復襄陽六郡時,岳飛認為收復襄陽六郡是「恢復中原,此為基本」。在他的眼裡,收復襄陽六郡,是短期目標,長期目標是克複中原。而宋高宗特意囑咐「岳家軍不得稱提兵北伐或言收復汴京」,六郡收復了也就完了,不再有新的戰略目標。岳飛兩次北伐,皆因「孤軍無援」和「以糧不濟」未收全功,為什麼?因為皇帝「適可而止」之心。皇帝用岳飛北伐收復失地,目的是「以戰促和」,而岳飛北伐的目的,則是收復失地,迎回聖眷,江山一統,這是他們根本的區別。岳飛北伐,重視發動「人民」的力量,收編了不少「義軍」,締造了「連結河朔」之謀,而皇帝對於「人民」起義造反,非常忌憚,命令岳飛多次鎮壓農民起義,著名的鐘相、楊么起義,就是宋高宗派岳飛鎮壓的。 因為戰爭目的不同,所以岳飛的「忠」被皇帝視之不「忠」,皇帝主「和」,岳飛主「戰」,使他們的矛盾最後激化了。激化到什麼程度呢,在皇帝與金國和談時,岳飛堅決主戰,認為「夷狄不可信,和好不可恃,相臣謀國不臧,恐貽後世譏議。」,誓要」唾手燕雲,復仇報國」,這樣的「忠」不再是忠於皇帝了,而是反對中央的大政方針,豈能為皇帝所容?而且,岳飛的戰是堅決的,不惜以辭職要脅皇帝,讓宋高宗感到了這位忠臣的威脅。另一方面,敵人更是欲除岳飛而後快,岳飛四次北伐,多次大敗金軍,乃至金軍發出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哀嘆,金兀朮與宋高宗達成和議的其中一個條件是「必殺岳飛,而後和可成」。為與金軍達成和議,宋高宗不惜連下十二道金字牌令岳飛班師,此時正是岳飛朱仙鎮大捷,乘勝追擊的關健時刻。「十年之功,毀於一旦」! 岳飛做為一方軍事大員,手握重兵,卻與皇帝政見相左,縱然愛國,但他的愛國思想,卻被皇帝認為有「謀反」嫌疑了,況且,岳飛竟然干涉起皇帝的家事來了,請求皇帝立儲。宋高宗因為連年奔波,不能生育,立儲也是立養子,這戳到了宋高宗的痛處。一個將帥,請求立儲幹什麼?難保岳飛有「不臣」之心,歷史上這種例子太多了!多種因緣巧合,使皇帝終於決定舍了岳飛與金軍議和。岳飛最後被宋高宗、奸相秦檜、金國統帥兀朮聯合剿殺,罪名無可奉告,「莫須有」! 岳飛是一個有爭議的英雄。他是愛國的,但在那時,皇帝代表國家,所以愛國與忠君合為一體。岳飛對於皇帝,並不是言聽計從的,所以有時因勝利而讓皇帝欣慰,有時因勝利而讓皇帝恐懼。岳飛心中的國,是唐漢時中國廣袤的領土,意欲憑一己之力,收復之;但岳飛的「忠」,卻不得其主,所以沒能幹出衛青、霍去病那樣的事業,岳飛忠於皇帝,有時是「不得不忠」。很多人評價他是「愚忠」,其實不是的,岳飛所做所為,其時在很多方面超出了一個臣子所該做的,但顯然他不會當叛徒,說他謀反,確實「天日昭昭」,沒人相信。(作者:陸棄、孫玉良,歷史春秋網專欄作者原創文章,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推薦閱讀:
※古代這4大猛將,兵敗就算投降也不丟人,但卻寧可戰死,第二勇比岳飛
※【四柱命理】:岳飛的八字,用神的取用方法?
※岳飛被殺是因為迎還二聖?否!
※閑談岳飛手下主要悍將
※岳飛的傲骨
TAG:岳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