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在民間(三)
6、有關觀音故事中的文化接觸問題
那麼,我上面講了這麼多有關觀音的傳說故事就是為了講故事嗎?如果這樣的話,那不成了小孩講故事了。大家還記得我在這篇文章開頭提到的那幾個問題嗎?下面就正式進入正題,看看透過觀音故事我們能看到哪些有關文化接觸方面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在印度本來是男性的觀音菩薩,在中國漢傳佛教中為什麼變成了女性?
我們看各種佛經尤其是印度傳來的佛經,大體上都沒有把觀音菩薩說成是女性的,比如《華嚴經》裡面說「勇猛丈夫觀自在,為度眾生住此山」,顯然是一個男性菩薩,和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一樣。有一個關於觀音菩薩的故事說,觀音是轉輪王的兒子,長有鬍子,所以早期一些觀音像常常是男子的形象,如隋代的觀音像、敦煌莫高窟二七六窟的觀音,身材雄壯,有八字須,榆林二五窟中的觀音大約是唐代中期的觀音像,也有鬍子,直到北宋初期的觀音像還長有鬍子。在印度、西藏的各種觀音像中,也說不大清楚是男是女,因為本來佛教的各種佛像就不太顯示男女的特徵,但是,大體上從密宗一系的觀音,大約還是男像,像現存元代一尊千手千眼觀音像,就有八字鬍子。
不過,很早也開始有女性觀音了。最早出現的關於女性觀音的傳說,是在南北朝時的北齊,據《北齊書》卷三十三《徐之才傳》說,有一人生病,神思恍惚中,「自雲初見空中有五色物,稍近,變成一美婦人,去地數丈,亭亭而立,食頃,變為觀世音」。大約在隋代,這種傳說已經流傳很廣了,到唐宋以後,漢地的觀音像,漸漸就大都成了女性了。其中最流行的,一個是有善財童子和龍女侍從的觀音像,一個是所謂的渡海觀音,因為傳說中他住在南海普陀山,要拯救世上的眾生,就要渡海,而且她也保佑著渡海的船,像媽祖一樣。無論哪一種,都成了慈祥、美麗、和氣的女性,讓人看上去就有親和感,甚至有的想像中,還把她變成一個普通的婦女。比如《西遊記》第八回《觀音奉旨上長安》第一次出現觀音菩薩的時候,就說她「眉如小月,眼似雙星,玉面天生喜,朱唇一點紅」;第四十九回寫到孫悟空等三人去南海請觀音菩薩來救師父時,看到的也是「懶散怕梳妝,容顏多綽約。散挽一窩絲,未曾戴瓔珞。不掛素藍袍,貼身小襖縛。溫腰束綿裙,赤了一雙腳。披肩綉帶無,精光兩臂膊,玉手執鋼刀,正把竹皮削」。
那麼是什麼原因使觀音從原來的男性變成女性呢?這方面有很多推測。法國一位有名的學者石泰安對此還有專門的研究,甚至還引用了弗洛伊德的理論,但是似乎也不能完全說清楚這裡面的問題。有人說是婦女具有天然的同情、溫柔、善良、母性,使觀音由男變女,像印順法師就說,女性的苦難從古代以來,一直多過男人,女性內心的特性是慈忍柔和,表現在她們的日常行為中,即是:愛,女性的慈愛確實超過了男人。但這恐怕是一種想像,因為佛教、道教中神也有很多,那麼,為什麼其他也承擔了拯救世人的神不由男變女呢?也有人說,這是男性中心的社會想像,把觀音想像成美麗的女性,可以滿足男子的嚮往,在對觀音的想像中寄託了男子的慾望。這恐怕也是一種憑藉理論的推測,因為這種崇拜和嚮往,已經離開觀賞太遠了。而且在古代中國,恐怕對於男性來說,沒有那麼嚴厲的禁慾限制,他可以從其他很多渠道得到慾望的滿足,不必藉觀音來偷偷地滿足對女性的窺測慾望。特別是,在印度、西藏,同樣也有人有這種相同的願望和慾望,為什麼偏偏到漢族地區後,觀音就由男變女?那麼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第二個問題是,在觀音的形象變化中,體現了不同文化接觸的一些有趣的現象。
一開始我就說到西方的聖母和觀音形象的相似,那麼究竟兩者有沒有關係呢?1940年代,日本學者宮崎市定在《東方的文藝復興和西方的文藝復興》中就指出,1515年前後,歐洲人Jean Perreale在製作聖母像的時候,已經受到了東方觀音形象的影響,比如:瓜子形的長橢圓臉,合十的動作等。這一說法是否可靠還不好說,不過,我看歐洲的一些聖母像,真的彷彿是觀音,也可能確實受到過影響。同時,有一點是很確實的,就是中國的觀音信仰確實也幫助了早期的天主教徒。法國學者德貝格在1974年發表文章就說,16世紀泉州製造的觀音瓷像,就被天主教徒用來掩蓋對聖母瑪利亞的崇拜。加州柏克利大學東亞圖書館所收藏的一張明代中國刻印的聖母像,就很像觀世音。在天啟、崇禎時代,曾經有抵制天主教傳教的風氣,雖然徐光啟、李之藻等人很支持天主教傳教士的事業,而且尤其喜歡他們帶來的科學知識,但是在社會文化習慣很深的情況下,人們還是不太相信外來的宗教,而且外來的宗教要人相信自己的主張,也最好是藉助本來就有的資源。所以在沿海一帶如泉州等地,就有人用觀音比附聖母,用觀音像代替聖母,還有一張芝加哥自然博物館所收藏的17世紀的中國版聖母畫像,就是把水月觀音的形象用在了這裡,頭上戴的是觀音的風帽,頭後面有月輪,穿的也是中國式的衣服。同樣的事情還出現在日本,我在日本的時候,曾經去過長崎的大浦天主堂,那時有一尊瑪利亞觀世音像,日本人雖然絕不像中國人那麼固執,不過在皈依天主教的早期,一些堅定的信仰者也常常把觀音像當做聖母來想像,特別是在天主教信仰被禁的年代。傳說在禁止洋教的二百多年中,他們就是把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像,當做聖母瑪利亞來默默祈禱的。所以,文化接觸中常常要依賴轉譯,這並不僅僅是指語言的轉譯,幾乎對所有異族文化的事物的理解和想像,都要經過原有歷史和知識的轉譯,轉譯是一種理解,當然也羼進了很多誤解,畢竟不能憑空,於是只好翻自己歷史記憶中的原有資源。就像洪秀全夢中的天主是照著中國皇帝加上道教天尊的模樣翻譯的,最初聽說埃及獅身人面像的人則把它畫成《山海經》中的怪物,這就好像古代中國借了傳統的龍、馬、鹿、牛形象,把異域的長頸鹿想著想著,就想像成了麒麟。
第三個問題是,在不同區域、不同宗教之間,其實也可以互相溝通,甚至互相借用各自的神靈的。除了天主教曾經用觀音來代替聖母之外,比如說,觀音菩薩和福建廣東、台灣地區的媽祖,常常是可以互相借用來想像的,甚至還有「觀音媽祖」的叫法;像道教主管生育的「送子娘娘」,也常常被畫成觀音的模樣,比如「送子觀音」。
為什麼會這樣呢?簡單的來回答一下:
第一,在中國的信仰者這裡,靈驗是第一位的,在普通的信仰者中,並不特別嚴格地去區分佛教、道教、天主教甚至其他民間宗教,所以中國的民間信仰多少有點實用性,所謂白貓黑貓,抓到老鼠是好貓,就是這個道理。推薦閱讀:
※民間相術絕技100招
※民間小兒關口煞
※(1)[轉載]民間算命奇人白鬍子全集!原創
※民間子平論普通命法,拿朋友八字對號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