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有一小偷,被人抓住打個半死,後來參軍成了一代名將!
導讀:俗話說「浪子回頭金不換」,說得就是知錯能改,善莫大焉的意思。自古至今浪子回頭的事情史不絕書,但是浪子回頭能夠成就一番事業的卻並不多。在清朝就有這麼一個人,少年時遊手好閒,經常偷雞摸狗,後來痛改前非,成了嘉慶和道光年間的著名將領。
這個人叫做羅思舉,羅思舉,字天鵬,四川東鄉人(今四川宣漢普光鎮),他生活於(1764年-1840年),也就是乾隆、嘉慶、道光三朝。羅思舉出身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在家中排行老二,六歲那年羅思舉的父親病故,家中更是雪上加霜,難以為繼
由於父親死得早,羅思舉無人嚴加管教,再加上家中貧窮,羅思舉逐漸學會了偷雞摸狗,成了個小無賴。羅思舉十四歲那年,家鄉遭遇大旱,羅思舉和弟弟逃荒到外地,在那裡他覺得無聊,又跑到終南山學習了武藝。羅思舉身體素質很好,人也聰明,學了武功後更加如虎添翼,史料稱其「少有膽略,蹺捷,逾屋如飛。」但是學成武功後的羅思舉依然貧困,為了生活下去,只好繼續做小偷強盜,做些攔路搶劫的勾當。
一次羅思舉在一個地方偷盜,被當地的縣令抓獲,縣令知道羅思舉是個慣犯,就命衙役嚴加拷打,羅思舉被打得昏死了過去,縣令以為羅思舉被打死了,就命人將羅思舉扔到了野外。結果羅思舉命不該絕,半夜蘇醒過來,掙扎著爬到附近的一個老太婆的家裡,被老太婆所救。
這次大難不死,讓羅思舉感觸良多,他認為自己不能再這樣下去,否則早晚會死於非命,於是下決心痛改前非,「乃改行投身軍營,驍勇冠絕儕輩,遂歷保至專閫,封子爵。」羅思舉做出了正確的決定,他一改前非,投身軍營,憑藉矯健的身手,和靈活的頭腦,很快就在軍隊中打出了名號,參與征討平定川、楚白蓮教大起義,在這場大戰中,羅思舉屢立奇功,受到了嘉慶帝的賞識與重用。
在嘉慶年間羅思舉就被授予參將之職位,嘉慶還特別賜予羅思舉「頂戴花翎」以示嘉獎,到了道光年間,羅思舉更得重用,歷任歷四川、雲南、湖北提督,而且可以世襲「一等輕車都尉」成為一方大員。
道光十二年,湖南趙金龍發起叛亂,道光帝得知消息後,命令時任湖北提督的羅思舉,隨同湖廣總督盧坤前去鎮壓平亂。羅思舉指揮有方,很快將趙金龍圍困起來,眼看趙金龍要被擒獲的時候,道光帝又派遣自己的心腹,理藩院尚書、署吏部尚書禧恩前去督軍。
這可給羅思舉出了難題,因為當時禧恩一行人還在路上,而趙金龍已經被圍困,湖南的大部分官員包括湖廣總督盧坤在內,都想等禧恩來了之後再對趙金龍進行總攻殲滅,把打贏這場戰役的功勞送給禧恩做人情。但是羅思舉不同意,他說「圍久師怠,賊必遁,糜帑可惜。」
羅思舉認為如果圍著趙金龍不打,趙金龍肯定會藉機突圍逃跑,那麼就前功盡棄,白白浪費國家的軍費,於是羅思舉不和眾官員商量,率領部下直接將趙金龍等人剿滅。雖然羅思舉此戰取得了勝利,但是卻得罪了道光皇帝的心腹禧恩。
禧恩作為道光眼前的紅人,湖廣總督和巡撫都對他禮遇有加,但是羅思舉卻不等他來到就把趙金龍滅掉了,這分明是不給他面子!禧恩越想越氣,於是對羅思舉故意為難「盛氣陵之。」羅思舉哪裡吃這一套,他當面反駁禧恩說:「諸公貴人多顧忌,羅思舉一亡賴耳,受國厚恩至提督,惟以死報,不知其他。
羅思舉的話義正辭嚴,禧恩雖然被頂撞的怒火攻心,但是又無話可說,而且羅思舉此戰功勞最大,禧恩也無可奈何。羅思舉不僅對待皇帝的寵臣不卑躬屈膝,而且絲毫不介意自己早年做小偷強盜的事情,他甚至還請來文人,對文人詳細地敘述自己的早年經歷,想讓人們引以為戒。
道光二十年(1840年),羅思舉病逝任上,道光帝得知後,賜羅思舉太子太保,並給予「壯勇」的謚號,羅思舉的兒子羅本鎮繼承了羅思舉「一等輕車都尉」的世職。羅思舉在當時名聞遐邇,同時的另一個名將楊芳一向看不起別人,卻稱讚羅思舉是「烈丈夫」,而後世的文人也稱讚羅思舉「洵奇男子也」!
參考資料:《清史稿》 《清代名人軼事輯覽》
推薦閱讀:
※中國有件國寶, 被當作菜缸使用了幾百年, 後來怎麼發現的?
※愛上窮小子的富家女,後來都怎麼樣了?
※後來的我們,一邊愛一邊渣
※妃嬪被趕出宮,見一窮小子英偉不凡,執意下嫁,後來那人稱了帝
※「淘氣貓」100個娃娃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