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哲理」在太極推手中的應用 (胡偉容 )
太極拳講究陰陽,沒有陰陽就不是太極拳。太極拳是絕學,絕就絕在循陰陽哲理變化。傳統太極拳講究體用結合,而拳架是鍛鍊形和心意的功夫,推手則是運用陰陽哲理、拳理拳法而達到知己知彼的功夫,所謂太極推手有陰陽,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關係。
太極深研者在盤拳和研習推手中,心腦必須時刻存想陰陽。古人云:「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太極拳運動中,每動有每一動的陰陽虛實瞬間,每處有每一處的陰陽虛實變換。這裡闡明的哲理就是陰陽哲理,運用陰陽哲理來指導實踐,在體用中具有重大意義。「太極本無法,動即是法」,只有意動才生法。法無定法,法中有法,法含萬法,這裡所指之法即寓陰陽孕生之哲理。法理陰陽,陰陽是開合、虛實。太極拳陰陽為母,動之則分清陰陽,離開陰陽難以詮釋太極拳。太極拳宗師楊禹延說得極為精妙,他說:「太極拳就是一陰一陽兩個勢子,一通百通。」《太極拳經》云:「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得陰陽變化規律是太極拳懂勁的基礎。就推手而言,內含動靜、剛柔、虛實、鬆緊、屈伸、開合、快慢、進退、左右等陰陽哲理。不知陰陽,不明神意,則不能說懂太極,「推手」更無從談起!如何運用陰陽哲理去接、發、拿、化、打呢?筆者現結合師傳和個人粗淺體會,分述如下。
一、接法
「接手」是太極推手的首要問題。接與不接,怎樣接手,又如何不接手。吳圖南大師曰:「太極拳在應用接手的時候,大體上分兩種;一種是兩隻手的兩隻胳膊跟對方接觸,就像一般的打手。如果兩個人還未有接觸就能夠由一方制勝了另一方,就屬於另一種,它是太極拳所謂的高級部分,就是凌空。」這接手過程中,無固定招數,只有在陰陽虛實中千變萬化,陰陽變化才能自如。技擊中運用陰陽、虛實,注意每一動的陰陽變換瞬間。以靜制動,以陰待陽,以虛待實,以空接彼。已故汪永泉拳師有「接手四梢空,一接點中求」的說法。說具體點,對方實來,我虛接(接點不接面)。舉例:對方用右拳向我左胸部打來(陽),此時我左胸部(接觸點)即鬆開(陰)。意松胸,接點不接面,準確地說是全身松透集中反應在胸的局部運用。用推手的術語說:「挨到何處,何處即鬆開」,形不變,思想變。從太極拳陰陽變化理念確認對方來力,以松接、空接化掉對方來勢。當對方失重的一瞬間,我順勢發其而出,此乃相遇接勁勢環回也。又如人身其他部位受到攻擊時,也同樣可用「逢急空接,逢硬遙接,逢凹填實,逢凸虛接」的接勁方法。
總之,靈活地運用陰陽變化之規律,有勁時才生陰陽。接勁者須沉著冷靜,依太極拳理而行。拳譜上說:「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這要點是對自己的,不是指對方的。接住彼勁後,運用皮膚觸覺和體內感覺的靈敏性,探知對方勁力有大小、剛柔、虛實和動向。拳諺曰:「陰陽明而手足得其用,虛實定而攻守得其宜。」要求練家注重虛實分清、陰陽分明之理。這裡我引用一段楊澄甫弟子鄭曼青《鄭子太極拳十三篇》曰:「余從澄師游七年,為之所苦而難得到者,只有一勁,曰接勁。能接勁,便能懂功之極致。功候至此,余勁皆可弗論矣。接勁者,若如對方以球擊我……必須球來似能吸住,而復擲出,乃為接勁。緩速輕重皆能如法,則粘聽提放,已在其中,合吞吐之意於剎間,其勁正在分寸之際,庶乎階及神明,散手又復何論。我故曰,太極拳之所以過人者,無他,惟有一接勁而已。」太極拳以技藝服人由此可見一斑。用吳圖南大師的話來說:「以神接,這就是凌空,也就是神打。當然要做到這一步,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得能無形無象,全身透空,爾後才能在彼此往來時應物自然。」吳前輩所提到接手的方法,取勝的道理,是屬於太極拳的高級部分。
二、化法
化勁在太極推手也是一種重要的勁。所謂「化勁」,必須是在粘連、不丟不頂的原則下進行的。太極拳一般都是先化後打,這是共同的特點。但有的太極流派,多主即化即打,顯示出十分剛猛的威力。而吳式太極推手十分重視「柔化勁」,它是由練習沾、黏、連、隨而產生的一種蓄而不發的勁,雖分解為四個步驟,但每一個步驟既是嚴密的獨立組成單元,更不可忽視它是一個完整的整體,這是太極推手的要訣。就化勁而言,它以分為「黏勁」和「走勁」兩種;「黏勁」主進,是陰中之陽,虛中之實;「走勁」主退,陰中之陰,虛中之虛。無論對方如何攻來,蓋我之身軀柔軟百折若無骨。巨力打無點,猶如步入深淵,化之於無形。相傳吳鑒泉拳師教推手時,重點要學生放在化勁上,要反覆練,不斷練,只准化,不能攻。掌握化勁,才能走化。吳式太極拳平時多主化而不打,以化為主,所謂引而不發,使人感到的不是剛力而是柔勁。但並非吳式太極拳只能化,而是要打時,則能達到化之至多,打之至深。用推手術語來說,叫做逢化必打。這個「邊化邊還擊」,應用範圍很廣,挨著何處,何處都可以運用。其方法是「挨著何處,何處即鬆開,化後還擊」。就是說,自己無論哪個部位被人挨著或受到打擊時,我意鬆開接觸點部位,遇陽而陰,順著對方來勁的方向,把來勁轉化落空,使對方失去重心的一瞬間還擊。這種能攻能守,隨來隨化的功夫,是從長期盤拳和推手中積累陰陽變化得來的。練化勁比練發勁更難一些,這是事實。化與發,看起來是對立的,其實它們又是統一的,不可分割的,在一定條件下又是可以互相轉化的。在化的過程中,每一個階段都包含著發,化的開始,也是發的開始,化的過程完全結了,發的過程也就完結了。所以說「化即是打,無化不打」,這就是陰陽轉化,弄清這一點,對太極拳推手中的化勁或發放有較大的直接關係。
太極拳「圓運動」的陰陽,向外半弧為陽,向內半弧為陰。陰的作用為走為守,陽的作用為粘為攻。所謂陰陽粘走,剛柔粘連,攻里有守,守里有攻。充分體現「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互根」的陰陽關係,同時也與「求圓佔中」息息相關。圓的外周可以旋,圓的中心可以轉,「化」的勁路走旋,使在對方的勁放在自己的圈外,也就是「出圈容易進圈難」。如推手化勁到了高級階段,完全是以意化勁。要求修練者立身中正安舒,始終保持由頭腳,垂直地貫穿一條線在身體中央,而不是偏後地貫穿於背部的脊柱部位。弄清這一點,對太極推手中的化勁或發放有較大的直接關係。如遇剛勁者,可以使其捕風捉影;遇柔勁者,可以不先不後化之於無形,使對方找不到著力點,如水上踩葫蘆,終不得力。這是太極拳虛無氣勢,其妙無窮。
三、拿法
太極推手之「拿」,並非用手和掌用力拿住對方,而是拿人之時,手極輕而人不能過,把對方的勁引出來並拿住它。意思是堵塞對方勁路,讓對方化解不了,轉換不了的時候,順勢施用拿勁。對方之力雖大,我不予抵抗,雖輕輕拿住,對方亦不能動。即使對方來勢兇猛,不管其手、身或任何部位向我攻來,我立即用意鬆開自己與對方的接觸點。記住:要徹底松靜,且松得快,松得乾脆,松得使對方有虛脫、失控的感覺而失去重心。化盡了對方的來力後,才能拿對方。如覺察對方還有一點餘力,你也千萬別拿對方,這是陰陽變化之理。武術家王培生說:「拿不起來,放不下。也就是只有將對方拿起來才能放出去。」意思說拿勁要有分寸,恰到好處時才能拿,不拿則已,一拿便起。松拿起對方,引其過與不及陰陽未分瞬間而拿之,以實發放,一拿一放,這才稱得上巧拿之勁。
太極的拿勁主要在神、意、氣動作密切結合中,內外一致,做到每拿必准,不拿自拿。知法而無勁,有勁而不知法,皆不能拿人,故法與勁,不可缺一。拳式中每一式都含有「拿勁」、「發勁」,只要學者妙用。「發勁」必須和「拿勁」同時並用。「拿」的實際做法是:順其勢,借其力,伸手便采,落手便拿,使對方無絲毫逃脫之餘地。這種機會在時間上,位置上,方向上,必須互相配合適宜,結合陰陽哲理中的「陰中有陽」法,松腳到頂,收斂入骨,對方定被拿起來。換言之,有這樣一句拳諺:「以拿還拿走天涯。」若被拿的瞬間能保持自己的重心穩定,周身松透,用肢體肌膚聽對方之拿勁的方向,對方拿時我才敢「以拿還拿」。師傳絕妙靈境,難以筆墨形容。
四、發法
發勁在太極推手中佔有重要地位,而推手中的發勁是根據「乘勢借力」的原則,掌握「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的戰略戰術,結合陰為拿化、陽為發放的陰陽哲理,方能發揮其更大的威力。太極拳之妙在於得機勢,太極之髓在於發力一瞬。在與人推手時,運用太極拳論「極柔軟,然後極堅剛」的拳理,從松到極點開始,就像米袋中的米,外緊而內松。不讓對方借自己的力的同時破壞對方重心,在時間、方向和力點最為恰當的時機,將對方乾脆地發放出去。此即拳經所云:「任他巨力來打你,牽動四兩撥千斤」,使對方驚然後跌,防不勝防。這種發勁須「沉著松凈,專主一方」,聽其勁,觀其動,得其機,攻其勢,內勁運化,發在對方身上。發放時,要注意自身重心的陰陽虛實變化,才能擊人如彈丸。發完勁後仍要放鬆,要柔。這是推手訓練時一定要注意的。太極拳發勁歌:「心理發狠身勢松,丹田氣鼓勁前沖。突然全憑神經動,勇敢皆從膽中生。驚心動魂來的冷,勢如強弩透其胸。陡然一震五臟爛,方是太極真功夫。」
虛實是太極拳陰陽學說的規律。拳經云:「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虛,空也,杳,無影。例如:對方弓步雙手用力按你左前臂,當你左身肢體微感有重意時,瞬間左手著力點虛凈(不動點),右手實足(動點),使對方無法得力。同時避重就輕,避實擊虛。隨重心腳與頂(注意腳虛實的變轉,實腳是動點,虛腳是不動點),上下一致,松胯轉腰之勢,用右手進攻對方薄弱的一面。通常左腳實則左手虛,右手實則右腳虛,反之亦然,以求變化耳。又當你右前臂被對方按住,右身肢體微感有重意時,其辦法相同,但方向相反。由於技擊中雙方變化多端,但動分虛實不能忽略。在瞬間的萬變之中,剖析陰陽、把握陰陽。陰動的起點,是陽動的止點,而陽動的起點,則是陰動的止點。此須身勢完全鬆開、松凈,周身具備陰陽變化中的靈活性,否則無從談發勁。如果一開始就把力全叫足,不分陰陽虛實,憋在身上,待到發人時,已無餘力可發了。故《拳經》道:「太極拳的一舉手、一投足都離不開陰陽虛實。」太極拳的發勁,決不是運用拙力來拋擲對方,而是洞悉了人體平衡的原理,形成整勁後將對方發放出去。故楊禹廷老前輩有「打人容易摔人難,摔人容易放人難」之說法。又亂環訣曰:「欲知環中法何在,發落點對即成功」。只有懂勁才能從心所欲,其關鍵在於掌握了陰陽的變化關係,以虛靜為本,否則就差之毫釐,謬以千里了。
五、打法
太極拳的打法是以心行意,以意導體,以體導氣,以氣運身,用意不用拙力;以靜制動,無形無象,上下相隨,後發先至;以柔克剛,剛柔相濟,以點制面,化中有打;以小勝大,以弱制強,引動四兩撥千斤。太極打法不只是以上幾種,僅僅歸納而已。吳圖南拳師認為:「有著打、勁打、氣打、神打四種打法。其著打就是按照太極拳的動作、招式應用來打擊對方;勁打是應用太極勁來發拿打化;氣打是應用氣功來控制打擊對方;神打即凌空勁,在特定 情況下用神氣的變化在一瞬間令對方跌出。」
太極拳的拳理拳法「彼不動,己不動」即不主動出手擊人,待人出手之際,靜中制動(動則陰陽,靜有陰陽),處機得勢,逢丟必打。則乘機以挫其鋒,以不見形為妙的高超技法,以意打之,以神攻之,將人打出。吾師傳太極拳的打法(不屬推手),要避開對方的實面,打對方的虛點。周身上下無處不陰陽,陰化中打,別無他招,這叫打虛不打實。觸覺:人不知我,我獨知人(包括對方呼吸),使對方「摸不著,打不到,離不開,走不了」,卻依然無法發揮其力作用,我即化即打!但要走圓活,走得及時,也就是把握時間差(千分之一秒),在一瞬間內完成動作,使對方之力無處著落。拳來不知,腳來不曉,原因就是高手知陰陽虛實,才能取得我順人背之勢,打人於不知不覺之中方為太極拳。總之,學拳千招,一速為先,出其不意,勁起陡然,所謂拳打不知謂迅雷不及掩耳。我們明白了太極拳的打法,同時須謹記「敵以手來,我以手引,即引即打,非引之後而後擊之,於此足證陰陽正為其根之實」,「引進之勁說不完,一陰一陽手內看,欲抑先揚真實理,擊從不在著先鞭」,「乾剛坤柔,陰陽並用;不偏不倚,無過不及」等極其重要的拳訣。
上述諸法均運用「不引不能進,不進不能化,不化不能空,不空不能擊」的太極拳理,環環相合,勢勢相承。這其中有引化的角度問題,有引化落空的質量問題,有發放時間差的掌握問題,此乃太極拳精髓也。太極拳是一門精深之極的拳術,欲窮其術,非僅持恆能得之,當須動中求松,松中求靜,靜中體悟,要達到《太極拳論》所說「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的造詣,且走架和推手兩者的長期刻苦練習和揣摩研究,無疑是缺一不可的。太極拳明師,他們是經過長期苦修酷煉,運用陰陽哲理反覆實踐,跨越陰陽虛實,動之則分,靜之則合,忽隱忽現的騰虛階段,將心神意修鍊得虛凈,將周身肢體各個關節修鍊得空松,方能達到「挨到何處何處擊,我也不知玄又玄」(陳鑫《陳氏太極拳圖說》)階及神明至高境界的。古典拳論陰陽訣:「太極陰陽少人修,吞吐開合問剛柔。正隅收放任君走,動靜變化何須愁?生克二法隨著用,閃進全在動中求。輕重虛實怎的是,重里現輕勿稍留。」強調了陰陽的重要,並根據實踐經驗闡述陰陽的應用及其關鍵。「學者悟透其中意,一身妙法豁然能」,領悟拳理的精髓,從中獲得教益,如此練拳與推手,拳藝豁然貫通矣。我輩愚鈍,略知此理,僅曉皮毛,亦難達此境,尚在求索磨練之中。
太極理傳真,不得明師真傳難成正果。倘若不知陰陽,請你不要推手。因為,太極拳真諦內里有乾坤,悟真不易。要遵太極陰陽學說去修鍊,要掌握其中奧妙,就得找明師去!太極拳名家李雅軒說:「近來之練太極拳功夫者,百分之九十九弄不對。所以有太極拳十年不出門之說。漫說十年,如無真傳,就算一輩子了,也是瞎搗鬼,那就不止十年而已。」筆者自幼習武,20餘年曾先後從學數名南北太極拳家並得真傳。認為太極推手不是誰將誰推出去定輸贏為目的,而是藉以體悟陰陽哲理在推手中的應用,以達拳藝修真境界。以上拙見,旨在明心,願與廣大酷愛者共同探討、求索太極推手之真諦,盼諸同道達賢不吝賜教是幸。
推薦閱讀:
※金鎖玉關(過路陰陽)
※八字命理解讀:為什麼姻緣不順?
※何所言:容之道
※簡說玄空,先天八卦陰陽交媾之理,後天八卦流行生旺之氣,是玄空選擇風水的綱要。玄空是人們趨吉...
※沈氏玄空學——陰陽二宅錄驗·陰宅秘斷計五十四條·17.經姓祖墓 巳山亥向 三運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