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鋪就文化「絲綢之路」(藝文觀察)
上圖分別為港澳藝術家在陽關遺址採風以及現場進行書畫創作。甘肅省文化廳供圖閱讀提示2000餘年前,一支支沙漠駝隊載著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蜿蜒西行,他們腳下的「絲綢之路」改變了世界文明進程,同時成就了敦煌這一人類文化瑰寶。今天,中華文化正在不斷提升自我魅力,謀求與世界多元文化展開對話與交流,鋪就一條文化「絲綢之路」的願景呼之欲出。由文化部和甘肅省政府聯合主辦的「第八屆藝海流金——走近敦煌」與港澳大型文化交流活動日前落下帷幕。一周時間,百位港澳特區的政府官員、文化藝術界知名人士及內地藝術家,出蘭州抵敦煌,沿「絲綢之路」驅車千里,一同尋訪中華傳統文化。雄關古道、莫高畫廊,震撼三地文化工作者的心靈;敞開心扉的對話與交流,則讓他們的心貼得更近,目光放得更遠。這是一次友誼之旅,更是一場文化的洗禮——合力鋪就一條貫通內地與港澳、通達世界的文化「絲綢之路」,業已凝成共識。一路踏歌故友新交,文化朝聖,共謀發展香港康文署文化節目總經理唐敏因為「藝海流金」,與1979年版《絲路花雨》編導之一的許琪重逢。19年前,唐敏第一次來到蘭州,聽聞破譯樂譜的故事,只是觀看了未成形的節目,便被深深感動,當即邀請他們參加在香港舉辦的「絲綢之路藝術節」。「香港歸來,我們又受邀在日本商演,竟然創下74天連續演出70場的紀錄!感謝唐敏,沒有她的熱情鼓勵,就不會有走向世界的敦煌鼓樂!」年逾七旬的許琪在會場熱烈擁抱了老朋友唐敏,再憶這段往事,兩人仍然有些動容。像唐敏一樣,到過甘肅的藝術家,將這裡視為激蕩靈感、尋根文化的聖地;未到過甘肅的藝術家,則連連感嘆「來晚了」。此次「藝海流金——走近敦煌」邀請三地文化界人士近百人,以文會友,以藝會友,將港澳與遠隔數千里的內陸省份甘肅,聯繫得更加緊密。那些散落在茫茫戈壁灘上的文化遺珠,讓來自港澳的藝術家們為之沉醉。敦煌石窟、陽關古道、嘉峪雄關……他們舉起相機、拿起畫筆,恨不得將這一切毫釐不差地帶回港澳。在港澳藝術家與甘肅省畫院、甘肅省歌舞劇院和甘肅省文化藝術研究所的對口交流會議上,三地藝術家圍繞各自的藝術領域分享經驗,為甘肅文化走出去出謀劃策;在內地與港澳文化合作論壇上,他們就音樂、繪畫、博物館、舞蹈等不同領域與敦煌文化之間的關聯,鉤沉歷史、談古論今,探討「絲綢之路」對中國文化傳播的啟示……「三地文化工作者不僅在甘肅懷古憂思,而且在非常融洽的氛圍之下密切交流。我們相信,有交流就有創新創意,有交流就會有發展進步。」文化部港澳台辦主任侯湘華評價說。三地對話互相尊重,彼此欣賞,各取所長香港話劇團行政總監陳健彬,深深為香港回歸15年來兩地頻繁交流給話劇發展帶來的活力而高興。他告訴記者,近幾年劇團先後與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國家話劇院和廣州大劇院聯合製作話劇,劇團1/4的演員來自內地……僅一個香港話劇團與內地的密切合作,就足以列出這麼多。作為大眾藝術的電影,更是多有三地聯合製作的佳作。如今的華語電影大熒幕上,觀眾已經很難分辨哪些是「香港製造」,哪些是「內地製造」。回歸10多年來,在音樂、舞蹈、戲劇、書畫、展覽等各藝術門類,三地之間交流與融合的步伐逐漸加快、程度逐步加深。在香港作詞家及作曲家協會主席陳永華看來,「互相尊重、彼此欣賞,正是三地擴大文化交流的前提」。港澳憑藉優越的地理位置、獨特的歷史文化,在與內地乃至國際的文化交流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此次「藝海流金」香港嘉賓團團長、香港藝術發展局主席王英偉把香港比作「窗口」,他認為香港優勢有三個方面:高度自由與開放,能吸納和聚攏來自世界各地的優質人才;多年積累的經驗,能在文化傳播方面提供通達的人脈和渠道;國際視野和創意優勢,能為文化產品提供更具國際性的包裝和推廣。王英偉正籌劃在未來一屆威尼斯雙年展上,邀請深圳建築師加盟,在香港展館內推出「港深雙城」展,「這能讓更多人看到,香港背後的深圳以及內地的勃勃生機。」澳門藝術家充滿自豪地告訴記者,亞洲第一幅油畫、亞洲最早的照相技術、亞洲第一所西洋歌劇院等都誕生在澳門,中西交融是澳門文化與生俱來的品格。「如今,發揮產業和資本優勢,帶動相關文化產業的發展;並且以國際化的身姿,向葡語系國家推出文化產品,是澳門在文化交流中應該擔當的責任。」澳門中華文化藝術協會會長蘇樹輝認為。「澳門400多年的中西文化交匯,並沒有讓我們忘記中華文化的主體。回歸以來,澳門文化人在保留自身樸素情懷的同時,更加珍惜中國文化傳統,也更加強化了自己的文化使命。」此次「藝海流金」澳門嘉賓團團長、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委員鍾怡,對澳門文化人的使命感尤為讚賞。未來發展根植傳統,加強互動,保留特色「這是我第一次見到黃河!」「真正的馬踏飛燕,竟是如此富於生命感!」「在莫高窟,我們站著、蹲著、跪著觀賞,完全就是頂禮膜拜。」……「藝海流金——走近敦煌」活動,令港澳藝術家增強了對於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也更加認同自己的文化身份。香港中華攝影學會會長吳連成深有感觸地說,香港在完成主權回歸之後,只有進一步加強文化的交流與交融,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回歸。在很多藝術家看來,國際文化、本土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將共同支撐起港澳文化的未來。王英偉規劃中的香港文化未來有兩個主要方向:一是繼續強化香港的國際化程度,二是增強民眾特別是青年人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為此,香港藝術發展局將於今年秋季推出新方案,選派青年藝術工作者通過展演、論壇等形式,加強與內地同行的交流,特別要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首站便選在了深圳。據澳門文化局的梁曉鳴介紹,澳門這些年幾乎每逢節慶,都會舉辦以中華傳統文化為主題的展覽等活動。今年的國慶節期間,他們將邀請新疆的藝術家訪問澳門。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國家戰略中,港澳與內地的交流與協作必不可少。這需要內地的支持協助,也需要進一步增強雙方默契。比如,已舉辦八屆的「藝海流金」活動,就為三地文化互動從一線沿海城市深入中國內部、西部,打下了良好基礎。近年來,隨著內地電影市場的成長,香港影人紛紛北上,港產片卻相較低迷。「新的CEPA框架(《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對於振作港產片是非常好的機遇!」曾參與《最後的貴族》、《秋菊打官司》影片製作的馬逢國表示,「作為香港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港產片需要保留住自己的特質。」來自澳門的鐘怡和梁曉鳴,則期待政府能著重培養更多的三地文化交流與合作的品牌項目,以品牌聚攏人氣,擴大影響力。更多的港澳人士提到了溝通與默契。他們期待,能與內地地方政府建立更直接、更深遠的聯繫,在加深官方交流的同時,也擴展民間交流的空間。不少人也建議更加關注對青少年的傳統文化教育。2000年前,作為「絲綢之路」的樞紐,敦煌對世界文明的貢獻卓越、影響至今;2000年後的今天,隨著國力的增強,港澳能否成為「中華文化走出去」這條「絲綢之路」上的璀璨明珠,與內地一起推動中華文化的復興呢?我們期待,也有理由相信。
推薦閱讀:
※一帶一路,開啟經濟全球化新時代
※紀錄片絲綢之路新篇
※對《絲路山水地圖》專家學術水平的質疑
※世界最薄絲綢長啥樣?
※中國的陰山道通向哪裡?地球知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