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余光中的詩,不入流!

       鄉情詩從古自今佳句如雲,比如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圓。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斯景斯況,凄絕哀絕,字字句句,雖然平平無奇,卻是含血含淚,令人讀之不僅有「寧做太平犬,不為亂世人」悲慨。

        又比如王灣《次北固山下》中的「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寫出了少年郎仗劍遠遊,臨近年關,雖然心繫家鄉但仍對生活滿抱希望的清新感。

        再俗一點的,還有王維的「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陸遊的「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崔顥的「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也都已千古流傳。

      而如果把余光中的《鄉愁》一文,跟上面這些大作比起來,實乃螢火之光與日月爭輝,殊不足道矣。

       幾段排比句,字淺句白的「我在這頭、(XX)在那頭」,意境何在?不吹不黑,小學生交功課的水平都比他強。

       同為台灣現代詩歌詩人,席慕蓉也寫過《鄉愁》,人家的文筆就含蓄、清奇許多,她寫到:

       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  

       總在有月亮的晚上 響起  

       故鄉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望  

      彷彿霧裡的揮手別離  

      離別後

     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  

     永不老去

      你看,詩人由聽笛而望月,由望月而思鄉,而且把故鄉那模糊的輪廓勾勒為具體的「霧」,並加上了一個形象的「揮手別離」的動作,向讀者生動傾訴了自己的背井離鄉時的場面,最後還把鄉愁比擬成「一顆沒有年輪的樹」,暗合炎黃子孫無論人在何處,終須落葉歸根、終不能數典忘祖的傳統禮教。此詩的的語句、景象、意境層層遞進,把現實情況與作者的心理活動不濃不淡地凝聚在一起呈現給讀者,這才叫藝術嘛!

         反觀余光中《鄉愁》寫到的「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都是蜻蜓點水,一晃而過,根本沒用心雕琢,最多只是與下面的「我在這頭,(XX)在那頭」起個前後呼應的作用,完全可以用其他詞語替代,比如「小時候/鄉愁是一座小廟/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小時候/鄉愁是一個鞋底/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所以我說,余光中要不是台灣文學教授、要沒有大陸TZ人士的吹捧,他的這首《鄉愁》,狗屁不是!這就像胡適棄共赴台,一下子感動得蔣介石把他拜為「國師」的道理是一樣的。

      其實我很看不起余光中這個人。

      在我看來,他就是個犬儒!

      為什呢,余光中活了90歲啊,1928年就出生了,他的一生經歷了軍閥混戰、日寇入侵、國共內戰、抗美援朝、台灣政黨輪替等天下大事,但他身為一個文學教授,他記錄了啥呢?

      胡適雖然跟著蔣介石去了台灣,但他畢生都在跟獨裁的蔣介石要民主要法治。

      同是台灣文壇新秀,殷海光、李敖、雷震為了反抗「藍色恐怖」,不惜傾家蕩產辦雜誌啟蒙民眾思想、組織青年運動、利用海外媒體披露國民黨殘害異己的證據,他們這些人裡邊有的跳海、有的坐牢、有的家破人亡,而你余光中拿著台灣納稅人的工資,你對台灣人民做了什麼貢獻?

        說到教書育人,余光中一生大部分的時間是在美國、香港等地任教的,而且在台灣也沒見教出過什麼文壇名角。

        說到刺激經濟,古龍、李敖、胡適的書每次發行至少能賣100萬冊,余光中一生出的書連人家的零頭也沒有。

       說到學術研究,他差錢穆、張大千這些學海巨擘十萬八千里都不止。

       說到思潮影響,柏楊、雷震是黃鐘大呂,他最多算個能哼哼兩聲的蚊子。

       要是論才情呢,大陸的北島、顧城、舒婷都比他強,像「黑夜給了我黑色眼睛,但我註定要用它來尋找光明」、「以太陽的名義/黑暗公開的掠奪/沉默依然是東方的故事/人民在古老的壁畫上/默默地永生......」、「我如果愛你/絕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這樣充滿靈氣的詩句,余光中活了90歲就是沒寫出一句過。

       為什麼呢?

       因為他是不入流的詩人!他心裡沒有國家的情懷、百姓的苦難、歷史的使命感。

       這樣的人用不著把他碰上神壇,讓他滾回那個有五個女人的家裡搗蛋去吧。


推薦閱讀:

余光中去世,你有什麼想說的嗎?
為什麼很多文人壽命都比較長?
汪國真和余光中的去世,人們表現得為何如此不一樣?
對余光中老師最好的懷念,應該就是這樣的傳承吧!

TAG:余光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