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常禮舉要—聚餐

 

       所謂聚餐,不是你個人吃飯,是指作客而言,大家庭吃飯也可以叫做聚餐。平常吃飯就無所謂了,講聚餐就表示這件事情比較鄭重。「聚餐」這個大主義,是說咱們出去作客是聚餐,客人上我們家也是聚餐。要知聚餐的原則,所謂聚餐之意不在「餐」,大家聽明白這句話了吧!而是在賓主之位也。懂得這兩句,你若想要查「聚餐」是出自何處,好,四庫全書都查了,還是沒有這兩句。那你就是呆板漢,書也不能講了。 

    一、座有次序,上座必讓長者。

  在中國,不論任何事情,一律都有規矩,聚餐是行禮,更不用說了。從前出身講的很嚴格,現在不講這個了。再說說從前的話,譬如從前家庭裡頭有念書的,本來可以下科場,但有幾項的人不能下科場,即使你質地多麼好也不能進科場,為什麼呢?為著他三代不清。以前得有保人,什麼保人呢?最低限度是廩生。先進了學是秀才,秀才以後是補廩,比秀才高一等,叫立保,它可以具結你三代的清白。要是去考功名,有人對你身世提出問題來,這個保人了不得啦,不但臉上無光,連功名也被勾掉了。

  譬如從前有種職業叫剃頭,剃頭擔子上頭掛著一塊布,席子還有擦布,那布是什麼?這你不曉得,那布當初叫聖旨,剃頭的就是「御料理」,得了皇上的聖旨給大家剃頭,這麼一套。這個職業,不論他是什麼人,可是就不許進場考試,大家聽明白。不許進場,因為那是最不好的職業。雖然剃頭是最不好的職業,但是你們諸位不知道,我們上剃頭舖子去,男人在那裡,女人在那裡,和尚在那裡,道士在那裡,幹什麼都有一定的,一錯了就開除。挑著擔子在這街上選地處擺,也有一定的規矩,錯了,同行就來找麻煩。

  這是說凡事要有次序,最小的事情也得講次序。你上菜館吃飯,你若說外行話,他做的菜雖然是一樣,但是他跟內行是一個做法,對你又是一個做法。現在一切不講次序,亂七八糟,所以社會亂成這個樣子。你們諸位要學佛,學佛要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怎麼講?一心不亂,是有次序,還是沒次序?亂七八糟怎麼叫一心?這個人終日在家庭的一舉一動處事都是亂七八糟,這人學佛會成功的很少,因為收不起心來,他怎麼能成功呢?所以孔子才說:「博我以文,約之以禮」,在禮上走,漸漸走上了道。

  這「聚餐」頭一項是講次序。這次序我可很難與大家講,就以吃飯為例,咱中國是方桌,六個人一桌。依禮而言,正對門口是上座,佛與觀世音菩薩供在這裡。從前餐桌上座次的規矩都得學,凡是上學回家,老人都會教,為什麼老人教呢?這家有四、五口人,吃飯是在同桌,誰坐在那裡都有一定,在家裡就練習慣了。老人一不在家,這個位子就得閑著,沒人敢坐。在外做客時,主人讓座,主人他讓他的,你自己得看看年齡。有些人該他上座,他再三不坐,他坐在那裡,旁邊便沒人坐了。這麼讓,那麼讓,前呼後擁,他一抽手,力量很大,一下子甩掉兩個。你別笑,這是真有其事啊!當初張飛讓客,很恭敬,很客氣,一下子拉過來,把客人膀子給拉斷了,你看看這種情形。

  這個上座必須讓長者,這長者是年紀長,如果是輩數就很難講了。譬如,有人年輕卻是祖,上了年紀反而是孫,這個常有。那麼如何入席呢?吾跟你說,在家裡不必論,出去外面時,父子不同席,師生也不同席,這沒法讓。現在打倒孔家店的,這點一概講不上。總之,看見年紀比我們大的,我們讓他。 

    二、入座後不橫肱,不伸足。 

  這個大家必得學,人人都會出去做客。橫肱是什麼呢?坐的功夫,把手肘橫伸出去,四方的桌子一方坐兩個人,假如你橫肱而坐,他就被拘束了,這不明白嗎?不但坐席如此,就是兩個同學一張桌子,也是左手不要橫出去,否則別人很難寫。

  從前做客換新衣服,不是為了炫耀自己有衣服,冬天衣服更講究。穿好衣服,這是恭敬主人家,整整齊齊是恭敬人家,而不是炫耀自己家裡有錢。你譬如有公事,你必得戴上禮帽,穿上褲褂,行著禮以後,才能脫這禮服。

  你到那裡做客的功夫,一上桌就橫肱,旁邊的人受了妨礙,這吃菜的的功夫、他故意拿著菜帶著湯,滴滴答答地滴到你衣服上,那就行了。這是從前,那也是不道德的人才沒這樣寬恕人的心胸,所以要不橫肱。

  「不伸足」,你坐在這桌子上,六個人同一桌,每邊有四隻腳,假如都伸開腳,這桌子底下就滿了腿,滿了腿怎麼樣?大家腿互相交錯,那就行了,就太不像話。

  總而言之,要把這腿一彎,跟我自己坐的椅子平行。如果伸了腿,碰到沒規矩的主人家,家裡的狗在你腿上咬兩口。所以要不伸足。

    三、主先舉杯敬客,客致謝辭。 

  這是入座以後,「主先舉杯敬客」。你是主人,得先動作請客。你先不要拿筷子吃菜,先敬酒,敬酒是用兩隻手。這還沒說安坐,安坐比較正式點。我是主人,要先讓正客,讓不能只讓一個,先讓了正客再讓其他。這第一杯酒,主人先喝,表示自己喝了叫人看,這是主人先舉杯敬客。

  你不是主人,座下還有主人及別的客人,你不要妄作聰明說:「咱坐下來喝,大家來喝呀,來、來」,這席是你請的客嗎?這個講理嗎?這桌酒席是人家花的錢,人家愛讓不讓是人家的事,你沒讓的道理!這是第一次,後來就另當別論,這是有實有權呀。凡事,有實在,有方便,沒有呆板的事情,你萬不可先動手,這是要緊的。

  現在是不行了,擺了桌以後,主人還沒敬酒,旁邊的人拿出酒來先敬主人,更胡鬧,講不通。這是人家的酒拿來請客,你怎麼敬他呢?這個主人預備敬酒後,客人得致謝辭。他來敬你,你先謝謝。主人要是站起來,客也得站起來。主人站起來敬酒,你還昂然上座,這個吾現在看多了。主人站著,客在那坐著,別的人給你滿酒也不管,這些都是不懂禮貌。禮尚往來,你記著這個原則便行了,別的人來恭敬你,我們就恭敬人家。 

    四、主人親自烹調,須向主人禮謝後食。  

  你譬如,大家不是一起出去吃菜館,而是在主人家裡吃,或是太太,或家裡人做菜。大家聽明白,這個更隆重,隆重到非得交情夠得上,才請到家裡面吃飯,交情夠不到,那我們這小屋不能容大神,這是夠得到交情的。

  上菜時,你或許不知道是主人親自烹調,或是家人做的,或是當差,或是其他人做的,上菜時你可以問一問:「這個菜是那一位做的?是廚房做的?或是家裡做的?」這不一樣了,這個都是長學問。從前還有更講究的,有些大闊老不吃菜館,家裡有名廚,各有各的拿手菜與專門菜,這是館子做不出來的。這時你可以問一問:「這是誰做的?」主人說:「這是賤內做的,她在那裡調理。」這是對客人太恭敬了,所以「須向主人禮謝後再食」。你要說:「這太隆重了,真是不敢當。」說了客氣話,然後可以食。

  這句話對當主人的聽見了,回頭到後頭對家人說:「客人謝謝你啦!」家人也有懂規矩的,會問:「我請了客,他說怎麼樣?」若是說:「他沒說什麼!」就知道來的客是土包子,吃飯就遭難看。吃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吾最怕吃飯。「天下莫如吃飯難,世間唯有修行好。」天下莫如吃飯難,你記住吧!

    五、主人敬酒畢,正客須回敬主人。 

  主人都敬酒了,這時正客就要回敬主人。你如果是當陪客,須知人家請的是正客,你是陪著正客,所以不要多事。正客還沒回敬,你少管,並不是你失禮,正客假如有不懂的你再說。從前正客沒有不懂禮的,都學過。

  誰不曾出來吃過飯?從前講究禮,送了請帖去,送到沒送到,都要給對方一個單子,寫什麼呢?「敬陪末座」,最末了那個座位我陪他,這是講恭維話,這是內行話。你要是首座可以如此寫,你要是后座的,也寫敬陪末座,就是不識相。總而言之,中國是文化國,先得認字,先懂禮,今日之下這些狂徒不認字而且苛薄。

    六、舉箸匙,必請大家同舉。

  箸是筷子,匙是湯匙,舉箸匙時,必請大家同舉。譬如說吾是主客,主人讓吾,吾不舉,主客還沒舉箸匙,連帶的其他人也還不能吃。主人讓主客,主客就吃,這就是不禮貌,必請大家一起同舉箸匙。

  這聚餐是行禮,而不是出來吃飯,這個你得明白這個情形,餓了不要緊,餓了回家吃去。當主客要讓大家,必須請大家一同舉箸,拿湯匙也如此。一上菜先別吃,先敬酒,這是正式的,前面的那些都是陪襯。

  從前官場中都穿了一身禮服,一起在桌子前頭行大禮,行對首拜,這是真行禮,絕對不是假的。現在中華民國行鞠躬禮,你偏要磕頭,那就不對了,因為禮從俗嘛。行完禮以後,主人就說:「請諸位寬衣」,或是摘帽子,或是脫衣,這時就可以隨便一點。也有人說:「坐而正冠,起而更衣」,坐下就在那規規矩矩的,起來必須是為了更衣才起來。

  「更衣」兩字,大家聽明白,並不是換衣服、但也可以換衣服,上廁所小解方便也叫更衣,現在「更衣所」各處都有,你進去更衣嗎?

    七、用箸夾菜,只取向己之一方者,不立起向他角器中取菜。

  你要拿起筷子來夾菜,只取向自己這一方的菜。假如餐桌可以旋轉,主人他會先將菜轉到正客前。吾給大家說,當正客的若懂局,他就趕快拿起筷子來將菜舀到碗里去,並且再將菜往別處轉。有時候轉到正客跟前,正客昂然不動,或可他吃了,也不理人,一直在那談話,其他人還吃不吃?

  縱使是修道,餓了就得吃,睏了就睡,這個誰不會?誰也不會!吾活到九十三歲了還不會,吾吃西餐,吾都是先看人家動手,吾才動作。吾還有一條好處,或者吾不動手,少找一些麻煩。餐桌或是圓桌或是方桌,主客拿起菜來,吾也拿起筷子,怎麼吃法呢?你們大家都有學佛,念過佛經,有句話你會講吧?「譬如食蜜,中邊皆甜」。從邊吃起。

  從前商人是四民之末,我們念書的是四民之首。商店吃飯的功夫,老闆與掌柜的是同時吃,同一桌吃,大家一樣平等。這一盤菜上去,正中間的都沒有動,大家都吃邊邊的部分,這是商店吃飯的情形,吾見過。沒有一上菜就從中間開頭夾的,頭頂上沒有了,那就太不成話了,這個大家可以學學。

  各人吃各人跟前的,萬不可為了吃別的菜,要搆搆不到,搆不到就站起來,這可難看極了,人家看你這個神情就想:「他好像沒吃過東西,頭一回出來開開眼。」總之,不可站起來向別的角器取菜。  

    八、箸匙不向碗盤頂心取菜取湯。

  不在盤頂上舉箸,喝湯的功夫,也是不在盤頂上喝,這個不必解釋。  

    九、公食之器,不用己箸翻攪。 

  菜一上來,你拿筷子在裡頭翻過來攪過去,在那調一調,這可是大毛病,現在更講究衛生,就不應該如此了。

  請客時,主人跟前又放一雙筷子、一根杓子,預備這個幹什麼?預備給客搯菜。拿這一分特別的筷子,站起來夾菜給客人,主人站起來不要緊,並不是站起來夾給自己吃菜,而是站起來敬別人,這樣是可以的。

  其次,公食之器不可以用自己的箸翻攪,這個事情說出來就很難看了,一些年輕人如此也還罷了。還有些老年人嘴裡還有東西吃,筷子上的東西還沒乾淨,就又上別的盤子去取菜。唉呀!吾就不能吃啦!你怎麼吃法?這個記住!自己眼前有個小碗,將眼前的幾道菜搯到你的小碗,不是吃飯而是行禮,這樣也乾淨,也不叫人討厭,就是這麼回事。

  大家記住,這個很有關係。不叫人討厭,這個全在個人,在家庭中沒客人時也是這樣,為什麼呢?習慣成自然。習慣了,在外頭不用注意,自然而然就這樣了。 

    十、匙有餘瀝必傾盡,方再入公食器中。 

    你譬如用湯匙取菜取湯的功夫,要把裡頭的剩菜都放在碗內。

有些人喝湯,或可喝乾淨。有些人喝得不乾淨,喝不乾淨還帶一些剩下的餘湯餘菜,再上盤子里去取菜取湯,講究衛生的人,看了就受不了。

    十一、自己碗中之餚菜,不可反回公器中。 

    自己夾的菜,不論是放在自己跟前的碟子,或在碗里等等這一些,最好是自己把它都吃盡了,才不糟賤東西。最好是少取,總記得一個「少」字,少了當然就吃得了。

有些人他好意,拿著餚菜給你,這叫多事!怎麼叫多事呢?主人跟前一雙乾淨的筷子,他那個筷子就是要夾菜敬客人,何必你多事夾菜給人?你老先生是有年紀的又長鬍子,鬍子看起來骯骯髒髒的,人看了就討厭,你再夾菜敬人,人家不吃嘛對不住你,吃嘛嘴裡嚥不下去。咱在這裡講書不可開玩笑,要是開玩笑那就聽不明白了。一個小姐給他夾菜,行;我這個老頭給他夾菜,就不行。這個事故人情都得要懂。

這句「自己碗中之餚菜,不可反回公器中」會了吧?你自己跟前的菜餚,不論餚指的是葷的,或菜指的是素的,都不可以吃不了,而將它反回公眾碗盤去,這是大毛病。實在吃不了就擺著,剩下就是了。剩下雖不好,但還有什麼法子呢?你不能吃啦!只可以放在自己的碗中,不要再放回公器去,吾講這個,禮記上都有。 

    十二、箸匙所取之餚菜,不得倍於他人。

  這個事情吾常留神,你桌子上坐的客人,如果是一般粗野人,沒有一點規矩,看了看跟吾一樣,吾夾的菜就跟大家一樣。這裡說的是懂禮的人,怎麼是懂禮的人呢?夾的菜、搯的東西,懂禮的人你把菜夾過來,還沒吃上,就那個節骨眼,嘴就往外張開,油湯一滴滴的就滴開了,然後把菜吃到嘴裡去,兩個腮鼓出來,這個是大毛病。為什麼?這個菜是大家吃的,你一個人想撈本,比別人多兩倍夾在嘴裡,唯恐佔不到別人的便宜,兩個腮子鼓鼓地,那很難看了。

  很多人拿著筷子一夾這麼一大團,往嘴裡塞,好像內地的填鴨子,不管鴨子吃不吃,就將食物硬往它的嘴裡塞,塞進去不叫他動彈,幾天以後鴨子就胖了,這叫填鴨子。自己跟填鴨子一樣,這是很難看的,這個記住!

  我們同仁在桌上吃飯,吾可留心看,很不好看啊,總是失態呀。嘴裡必得只有兩三分,容易咬嚼,有人與你說話時,雖然還有菜吃在嘴裡,也還可以說話。其實菜在嘴裡是不能說話的,有的人同桌吃飯他不懂得,你吃了菜他還跟你說話,你嘴裡菜少,若能嚼還可以說話,能夠敷衍過去。若你把兩腮吃的都鼓起來,話不能說,那就很難看了。他還故意開玩笑地問你一些話,你若說不出來,他就問:「先生,你沒聽到我的問話嗎?」你還能吐出菜來,說:「我跟你說吧」嗎?

  記住,夾菜不倍於他人。咱就算餓了,說句不好聽的話,這宴會敷衍一場就是了,真餓就回家吃去吧!  

    十三、食勿響舌,咽勿鳴喉。

   吃的功夫要講究,吾跟你說,這個要留心。你在齋堂里看看,受過教育的,飯菜才放到嘴裡也嚼也吃,不是張著嘴「嘖、嘖、嘖」,不是這樣子的。吃菜喝湯,嘴閉著,先用牙齒與嘴唇嚼,齒唇沒有關係那就更好。一些人「嘖、嘖」的在舌頭響個不停,往下嚥時「ㄍㄨ ㄉㄥ ㄍㄨ ㄉㄥ」,這很不像樣子啦。滿嘴裡響,喉嚨還在那「ㄍㄨ ㄉㄥ ㄍㄨ ㄉㄥ」的,你聽了笑,你笑什麼?因為笑他吃相不對。笑他不對是不錯,可別自己犯了這個毛病。或是吃現在的麵包,可以剝開往嘴裡填。

  其次喝茶或喝酒,你看過唱京戲的嗎?喝酒都用袖子遮起來,是唱戲的為了好看嗎?你說唱戲為了好看才這樣吃,其實戲上都是按照古禮編下來的,都是名人編的。怎麼個遮法?你們諸位看過法師講經,穿上袈裟坐上大座,在上頭是不能吃飯,但可以喝茶。或可有人見過,有人沒見過的,從前的証蓮法師與現在道源法師,他們是老人啦,他們還興叢林的這一套規矩,搭上衣服,喝茶時必須遮起來。法師講經也是唱戲嗎?不知道的事最好要問,不必在大眾問,可以私下問,為什麼是這樣子呢?「學問,學問」要學就要問嘛!

    十四、公食以不言為原則,須言亦應避免唾沫入公器中。

    十五、咳嗽必轉身向後。  

  這兩條一起說。

  公共吃飯是聚餐,以不說話為原則,為什麼呢?論語上有「食不言,寢不語」,這人人都念過,人人不聽這一套,為什麼食不言呢?為什麼管的這麼嚴?不是管得嚴,因為吃飯的功最好少說話,就是說話也是兩個人聲音低一點。若在那高談闊論什麼的,一高聲說話,你在太陽下一看,一說話,嘴裡有很多吐沫往外噴。你不信你看看,在桌子上一高談闊論,菜呢就添上材料啦!所以吃飯以不說話為原則。

  「須言亦應避免唾沫入公器中」,除了說話避免唾沫入公器中,還有最不像話的是咳嗽。現在老年人出來吃飯的比較少,年輕的多,這有什麼關係呢?總而言之,年輕的咳嗽少,從前老人,以咳嗽表明老的狀態,以此倚老賣老。你看唱戲一出來的老生「嗯哼」,上來先得這一套,這是幹什麼呢?這表示是老生。有的咳嗽不是假咳,是ㄣㄣㄣ真咳,這個吐沫滿嘴都是,有些懂局的用巾堵著嘴,但這個有時也堵不嚴。

  吾給大家說,只要咳嗽總得要轉身。吃飯要咳嗽,把身體轉到後面去咳嗽,這還罷了。現在人人都知道有傳染病的,誰有生病誰沒生病,大家不曉得,必得迴避這個,這是別叫人討厭,這個大家記住。

  西餐館子有一塊白巾,中國人吃飯,大家沒見過,都有飯單。這飯單很大,有四方的,也有三角的,上面有繡花很講究。當差的都是自己帶著筷子、刀子等等,每個當差的伺候著各自的主人,古時候的行酒,那是很要面子的,毛巾等等統統是自己帶著。桌子上,主人都擺著紙,現在也興這個,擺上紙的目的就是預備你自己某些的毛病。所以出去聚餐時,帶幾張衛生紙預備著,倘或吃飯時,嘴巴往下滴著什麼東西,弄得桌子不乾淨,拿個衛生紙自己擦擦。

    十六、勿叱狗,不投骨於狗。

  現在講究的是不讓動物上屋裡去,普通人家沒有這個規矩。吾跟大家說一句,你在這裡請客,葷菜裡頭必須有帶骨的菜,西菜里也有,牛排、豬排都帶著骨頭。中國菜裡頭,現在的館子沒見過,從前都有,任何盤子必有一樣排骨,大約一寸,肉在骨頭上,排骨跟骨排在一塊。吃的功夫,用快子夾著骨頭,用嘴把肉脫出來,將骨頭放在桌子上,你不能往地上一摔,主人還要替你善後呢!從前做菜沒有骨頭菜是不行的,因對客不恭敬。而肉靠骨附近最香,這裡頭還有些講究。你要是把骨頭摔在地上,狗的嗅覺最靈敏,它就上屋內吃骨頭,一來一隻狗這還罷了,來兩隻狗就打架。你看狗來了,客人就算不說,主人也不能讓狗走來走去,喝斥它:「咳!狗滾出去。」這若是在普通時候說,狗滾出去是可以的,在聚餐時主人要是說:「滾出去」是叫狗滾出去?還是罵客呀?這個大家可要迴避,以免發生誤會。再說席上客人有穿好的,也有穿的不好,這個穿的不好的人一聽滾出去,他心裡就發生誤會。你可不能解釋說:「我不是說你呀。」你越解釋越糟糕,這可就要注意了。

  再者「不投骨於狗」,明明看見有狗來,你的骨頭也要放在桌子上,怕有另一隻狗與它打架。 

    十七、碗中不留飯粒。 

  中國自古以來,以農立國,民以食為天,農田是人民命脈,所以農人的地位很高。

  說到這,打個插,你們同學們,連旁聽的同學們,來聽這個事不是勉強的,有功夫必須看看中國的歷史,即使聽街上說書的也有好處,只是效力很少。總而言之要有個體系,讀廿五史,我們沒有那個時間,可是這部《通鑑》必得要看。什麼叫通鑑呢?就是自古以來到現在,各代的重要點,一興一亡注重興亡的事迹。什麼叫資治?幫助政治的。可是那一個歷史不是幫助政治?吾跟你們諸位說,春秋三傳以及史記這些歷史,不光是興衰存亡,天文、地方上的物產等等都記載。現在中國各省各縣的省志、縣誌都是彷照那個,風土、人情、山川地土都記載。這個通鑑則專談政治,政治以外就不談,就很簡單了。

  這個必得多看看,第一次碰見事情是這樣,下次再遇見同等事情,請問:一樣不一樣的辦法呢?你要認為就是這個辦法,那又糟糕了,天下沒有一樣的事情。現在的好事,大家最好學一學,不好的要戒一戒,現在你們這兒皂白不分,怎麼個學法呢?是十五年前好,還是現在好?現在人是光學文,即使學也不夠熟,就算你學的夠好,吾再說一句,這話以前吾是不肯講的,現在跟大家講一講。有人說:「為什麼你不肯講?」現在是文化低落的時候,一步步往後退,吾再說大家,大家就更不敢學文了。孔子並不注重文,這是比較的話,為什麼呢?「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你聽見嗎?孝、弟、謹、信等等這個多做,才准你學文。孔子他那四科: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文學在後,這個你念過論語,你都不覺悟啊!果然孝、弟、忠、信都做到了,吾跟你說,古人有這種事「久居官場無佳士」,做官做久了,好人就愈少,這吾不能細講。下句「飽讀詩書有罪人」,飽讀詩書卻成有罪人,不如沒念過書游手好閒的人,現在吾不大敢講這個,現在大家不認識字,改聖賢書,又改佛經,自己連字都不認得就在那亂改,吾若在這裡說,大家都會說:「咱不必念書,自古豪傑沒念過書的多。」唉!很難!必得要看歷史。

  其次,吾也提倡要看京戲,吾雖然提倡,卻是私下提倡,吾也沒跟政府說,也不曉得再過半年,政府也提倡了,可是提倡也是白提倡,看熱鬧而已,看一會兒有什麼用處呢?看不懂,還不如聽熱門音樂好,那就沒辦法了。  

    十八、不對人剔牙齒。  

  吃完了飯要剔牙是免不了的,但是不對人,你凡是不恭敬的事情不對著人。你譬如見了人,對著人打呵欠,對著人「嗯~嗯~」伸懶腰這個樣子,對方看見這個就覺得你不禮貌。現在不這樣了,什麼禮貌也沒有了。

  從前,一碰見有人對著我們打呵欠什麼的,就是今天運氣不好才碰見這個,一定不吉祥,趕緊把霉氣弄走了。還有一個風俗,這個茶壺嘴子不可對著人。這個事多了,這是中國迷信,現在不信這個,信洋迷信了。有了洋迷信就把中國迷信蓋了去。

  以上是不對人剔牙齒。 

    十九、客食未畢,主人不先起。

  這條單指對主人而言,客人或許吃得慢,主人若先吃飽就把筷子放下來什麼的,這不行!你當主人,主人先不吃啦,這那有不開竅的客人?主人都不吃了,你還在那兒吃,這什麼話呢?當主人總得慢慢的吃,並且把桌上東西盡量吃完,這個好看。 

    二十、起席,主人遜言慢待,客稱謝。 

  用完餐一起席的功夫,主人遜言慢待,主人先說「對不起」。也不只是說慢待了,這裡「遜言慢待」的意思,是那裡也招待不好,這是說客氣話。洋人正好相反,對客人說:「你看吧,今天我這個菜最好。」這跟中國相反。送禮給人,中國人說:「這個東西是薄禮」,洋人說:「我這把扇子是從非洲來的,好貴唷!」我今天招待的菜是天下沒有的,這是洋派的。

   書歸正傳,起席的功夫,主人先說慢待,客人也得說謝謝,雙方禮尚往來,人家恭敬我,我恭敬人家。  

    二十一、宴畢,主人進巾進茶。

  「宴畢」,飯吃完了,主人照例的擺手絹、獻茶,這個現在還得有,總而言之,必得講衛生,這個手續省不下,手巾是免不了的。

  做客的功夫,吾給諸位說,你(主人)拿著手巾來,我們可以擦擦,在這個時候,擦了別再坐在那兒,等著主人獻茶,擦了臉就可以起來了。所謂「客去主人安」,主人忙著的時間已很久了,主人還得吃飯呢,我們早退也好嘛!

 

 
推薦閱讀:

年底聚餐,會點菜的行政運氣都不會太差
平日聚餐如何點菜,點哪些菜比較和大眾口味?
年末各種聚會趴 點菜情商一定要懂
喝不了酒的人如何在酒桌上「生存」?
夾菜血案 | 如何健康安全的聚餐

TAG:聚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