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發現:湖北驚現李自成遺物3000餘件

 

 

   

                                 (散亂堆放在教師家裡的大順兵器)

 

   一個山區的教師,在他原本簡陋的兩室一廳的家裡。他的桌案上,堆滿了李自成大順王朝生鏽的大刀、銅錘還有一把把閃著寒光的寶劍;他掀開床鋪,床案里滿是李自成王朝的珠光寶器,和從大明王朝搜繳而來的閃閃發光的王冠;在一隻壁櫃里,則塞滿了大明王朝的皇帝玉璽以及各種印章,還有李自成稱帝後的皇帝大印。這些印章、兵器、玉器、瓷器、錢幣、木器、古玩、生活用品等多達2400多件,文書檔案共計370多套。一位老師幾十年來,搜尋于山間民宅之中,盡掏山民祖傳之寶,大發宏願,要向當代人展示短暫的大順王朝時代風韻。

    當這一切遺物,在一間陋室之中,穿越時空撲面而來時,請問你作何感想?!

 

 

                                   (放在婚床下的明朝大順朝貴冠)

 

                                 1,我對李自成一些支離破碎的印象

     李自成這個名字在我們這個時代,是一個比較當紅的符號,所以我們對他並不陌生。

     但我對他一談不上研究,二來也沒有太多興趣作全面了解,但因為他的事迹,常被報章影視轉載,又被人們閑談,加之不時有專門研究的專著出版,這樣傳頌多了,自然會耳濡目染,也算有些熟識了。

     李自成是陝西米脂人,其祖上並非漢人,他原是西夏王李元昊之後,為党項族拓拔氏。由此他被人描繪的面相是高鼻深目便不足為奇了。一般來說,一個發跡之人,按照中國習慣,必上查祖宗十八代。這麼一查,李自成貴為皇族血統,祖宗強悍的基因在他體內復活便自然而然了。

                        (多塊李自成的石碑)

    他在二十歲時,做過短暫的國家公務人員,其地位極其低下,只是一個驛站的馬夫。這個飯碗,被崇禎帝精減人員一紙昭令給端掉了(另說是丟失公文被處分失業)。他只得回到故鄉,希望做點小生意,便向艾詔舉人借了高利貸。亂世之中,無錢可賺,也是自然。同年冬季,李自成因繳不起這份印把子債,被艾舉人告到米脂縣衙。縣令將他「械而游於市,將置至死」,這對於傳統的中國人,是最大的懲罰,年輕氣盛的李自成,自然是忍不下這口氣。被親友救出後,在一個月黑風高之夜,殺死債主艾詔。人一旦走了霉運,就會屋漏偏遇連夜雨,或者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再給他意料之中頻頻的打擊。其妻韓金兒與村上一個名叫蓋虎的人通姦,這也是對一個有血性男兒最大的侮辱。李自成哪裡會饒得了姦夫淫婦,估計是蓋虎腿快,他只殺了韓金兒。兩條人命在身,不可能不吃官司,如吃官司不可能不死。

     大凡集大成者,舉事之初,皆有誘因。實在說,我對李自成的發跡誘因甚感遺憾,實在平庸了得,也許他身處的時代太亂,以後的時代對他好話不多。他沒有司馬遷寫史的神來之筆,沒有陳勝吳廣的歷史機遇和精心謀劃,他只是被動地陷入了官逼民反的激憤之中。

    是歷史選擇了他,還是他順應了歷史呢,我們認為他是在最適當的時機做了相應的舉動,加之體內党項民族的血性被徹底地激發起來,一時間,風聲水起,在風雨飄搖的末世,站到了這個巨大的歷史舞台上,成了一個時代弄潮兒。

    下面是他征戰的基本簡歷。從24歲起,先投高迎祥,號稱八隊闖將。26歲時,農民軍王自用病卒,他收其遺部2萬餘眾。後與張獻忠合兵一處,在河南擊敗明總兵鄧玘,殺其部將楊遇春,隨後轉戰山西,陝西各地。30歲時,在高迎祥被俘殺後,被推為闖王。領眾「以走致敵」,採取流寇戰略,聲東擊西,避實擊虛的戰法,連下甘肅武都,陝西隴縣。又兵分三路入川,於廣元西南,綿陽屢敗明軍,擊殺明軍總兵。31歲時,圍攻成都多日未克,迎戰明總兵左光先失利,只得移師潼關,遭明軍伏擊,慘敗,率部將劉宗敏等18騎隱伏於陝西商洛山中。在敗走河南途中,用這點點星火,加上風傳中的「吃他娘穿他娘,闖王來了不納糧」不沾鍋的流寇理想,旋即成燎原之勢,又獲百萬追隨者,可謂其興也勃。

(通城九宮山下重修的李闖王墓)

    多年前,我曾讀過美國人寫一本書《洪業,大清王朝開國史》,很厚重的一本書,寫得十分通俗,我看得較為認真。我對李自成的印象,應該是在這本書中建立起來的。外國人看中國歷史,一是角度不同,第二比較中性,不會過於激動,給歷史增加人為色彩。李闖王打進洛陽時,曾做過一個驚世駭俗的「福祿」宴會,他見崇禎帝的叔父福王巨胖如大肥豬,突然產生靈感,令人去院後捉來幾隻梅花鹿,要開一席「福祿宴」,便對王爺做了菜肴般的清洗,對外剃除毛髮,剔掉指甲;對內用上吐下瀉藥草灌腸,使其腹中乾淨。於是光天化日之下,將其置放於一口大鍋中,加滿各種佐料。可憐這個被民脂民膏喂得腦滿腸肥的福王,眾目睽睽下,在熱騰騰的開水中翻滾。幾個時辰後,鹵得油汪汪的,鮮嫩無比,自然十分可口。李闖王率先伸出筷子,在福王的肋下戳了一小塊,親自嘗了第一口,點點頭稱讚味道不錯,於是歷史上這個著名的宴會在歡聲笑語中開始了。

    闖王威逼京都,是他人生最輝煌的頂端。李自成先派投降太監入城與崇禎帝秘密談判。闖王的條件為:「闖人馬強眾,議割西北一帶分國王並犒賞軍百萬,退守河南……闖既受封,願為朝廷內遏群寇,尤能以勁兵助剿遼藩。但不奉詔與覲耳。」崇禎帝也許沒有斷然拒絕,但談判最終破裂了。為什麼崇禎帝不願簽下這城下之盟呢?是祖宗的江山寸土不能丟?還是如此城下之盟必遭後世唾罵?我們今天無法得知。也許他當時寧可玉碎,也不願受此奇恥大辱吧。我曾在《歷史是棵歪脖子樹》中談到過崇禎帝,對崇禎帝憐憫多於憎惡。他在位時間只有十幾年,是歷史上最忙碌的君主,對誰也心存疑慮,事必躬親。連殺了十幾位首輔大臣,以至於誰被任命首輔大臣必先備好棺木。

                                        (殺一人如殺我父,淫一女如淫我母的石碑)

    當李自成將破城而入時,崇禎帝站在高高皇位之上,俯看殿下,哪還有什麼臣下的影子,相信他定會悲從中來;舉個不甚恰當的例子,就像現在政府換屆,先一任市長離任之時,這些人早己迫不及待地群星捧月去迎新主,希望給新主留下一個最佳印象。我有時很疑惑,宋王朝滅亡之時,多少士大夫表現出了民族氣節和錚錚鐵骨,令後人仰止,而明亡之際,這些食祿之臣卻如此沒有氣節,先來投闖王,再降滿清者眾。乾隆帝曾修撰《貳臣傳》,把這些「大節有虧」之臣永遠釘在恥辱柱上。明王朝從朱元璋起,對知識分子從無尊重之說,導致崇禎帝危難之際,殿下空無一臣,也是最為重要的原因。

                                    (刀柄上刻有「除暴安良」)

    進入皇城,這些大順軍起初還算守規矩,城裡的大小店鋪照常營業。一群能征善戰者,流竄慣寇,一天不打打殺殺,便會難熬這無奈寂寞。突然來到這燈紅酒綠之處,醉生夢死之間,從上到下,無不一種心思,他們要把從前流竄所受的苦全部賺回來。明朝那些貪生怕死的官吏,在新主子面前,匍匐在下,驚恐萬端,猶如待宰之羔羊。這也大大地激發了征服者那嗜殺成性的流寇血性。不知因何事端,大順軍開始四處抄家,拷打明官。在他們看來,這些貪官污吏,都是罪該萬死之徒。很快,相應的勒索政策出台了。名曰「索金令」、「助餉額」,規定為「中堂十萬,部院京堂錦衣七萬或五萬三萬,道科吏部五萬三萬,翰林三萬二萬一萬,部屬而下則各以千計」。

                                             (闖王玉璽)

     政策出台,必須要有執行力,這執行力用政治工作是行不通的,大順軍對這群明朝的遺老遺少也不屑於用說服工作,便採用了嚴厲懲處手段。大順軍最為重要的首領劉宗敏製作了五千具夾棍,夾棍殘暴可見一斑:「木皆生棱,用釘相連,以夾人無不骨碎。」

                                          (有明顯缺口大順兵大刀)

    先是城中各位官吏人心惶惶,幾日後,城中恐怖氣氛逐漸凝重,各官吏尚有的財物,被搜刮殆盡。有不從者,先是夾棍侍候,再行炮烙,倍極慘毒,不死不休,據稱死者有1600餘人。

                                           (各種戰鬥刀型)

   李闖王坐了四十二天龍庭,便敗北而南逃,據說跟明朝邊關將領吳三桂大有關係。紅顏禍水,在中國歷史上可以說屢試不爽。不知道李自成攻陷北京後,是出於何等考慮,硬要把陳圓圓據為己有(另說劉宗敏所為)。此刻的吳三桂,正在與關外清兵對峙,收到其父的勸降信後,權衡再三,決定向李闖王投降,於是從山海關返回北京。這時李闖王早已飄飄然了,覺得這天底下的事情,沒有自己搞不定的,便開始向吳府索要錢財,這也是按大順朝規定去做,至於擄走吳三桂的愛姬陳圓圓可以說是意外之喜。

    吳三桂走到半途,家信又至,老父泣血,告知闖王惡行。這時吳三桂真可謂「衝冠一怒為紅顏」,隨即回攻山海關。

                               (木製的大順軍「通過」、「查抄」、「斬」牌)

    新勝牛氣衝天的李闖王大怒,帶著太子和吳三桂的父親吳襄一同前往。這時的大順軍,進京容易,出京難了,等大順軍遲緩地走到山海關,吳三桂早已投降了滿清。滿清先讓吳三桂與李自成兩虎相爭,斗個兩敗俱傷,李闖王依仗人多勢眾,漸漸佔了上風。哪知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吳三桂身後突然殺出一支人馬,原來是滿清鐵騎突然殺出。李自成正挾持著太子在山上觀戰,有利的形勢即刻逆轉,這大概是闖王一生中最大的失算,也是他命運的轉折點。他不知所措,只有騎馬倉皇逃命。大順軍一路奔逃,清兵和吳三桂緊追其後,即所謂:「追奔四十里,賊眾大潰,自相踐踏死者無算,殭屍遍野,溝水盡赤。」

                         (李自成給各部將的密諭)

     敗逃之時,農民軍本性暴露無遺,「大肆淫掠,無一家得免者」。逃回北京後,李自成決定向陝西轉移,從京都搜繳的「悉鎔所拷索金及宮中帑藏、器皿,鑄為餅,每餅千金,約數萬餅,騾車載歸西安」。

    有時,歷史也是需要佐料的,我們在明末便出現了陳圓圓、李自成和吳三桂這曲三人轉。我在想,滿清得知李自成逼死了崇禎帝,他們如果不趁勢而出的行動,連鬼也不會相信的。只是吳三桂適時送上一個快速滅亡大順的枕頭,滿清人自然喜不自勝了。李自成的大順朝在北京進行的一系列令人髮指的行動,就是沒有陳圓圓,他的喪鐘也會由滿清敲響。

                                                     (刻在刀身上的「大順軍」)

     總之,李大皇帝與後世的袁世凱皇帝夢比較起來,還少四十一天。

 

                               2,在當代,李自成是一個當紅的符號

    我比較注意作家的經歷,偶爾發現上世紀革命作家丁玲女士,於1939年,身置陝北的她曾對斯諾夫人談過自己的家族,說她在這裡找到了祖先党項人的感覺,便有了寫作上的突破。李自成與丁玲祖上原本是一個民族,但我們不得而知,丁玲對推動李自成這個當紅符號會產生多大影響。

                                   (刻有大順軍勇者勝的刀面)

    但我們都知道,郭沫若先生則應是推動李自成這個當紅符號的第一人。話題要從1944年說起,郭沫若先生當時讀到清初禁書《剿闖小史》的古抄本。明末農民革命的史實以莫大的力量引起了他的注意。正好這一年是甲申年,即明朝滅亡300年。郭沫若先生花了一個月的時間,搜集資料,精心研究,認真分析,反覆思考,完成了《甲申三百年祭》。在重慶《新華日報》上連載。刊出不久,便引來了國民黨人的攻擊。國民黨人認為,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是在「影射當局」,指責郭沫若「為匪張目」:「三百年前,蔓延於黃河流域及黃河以北的流寇,以李自成為首領,於外患方亟之時,顛覆了明朝。其所得的結果是什麼?就是二百六十年的亡國局面。」

              (大順軍的各種寶劍)

    當時延安的《解放日報》全文轉載《甲申三百年祭》,與國民黨人爭鋒相對:「郭先生根據確鑿的史實,分析了明朝滅亡的社會原因,把明思宗的統治與當時農民起義的主將李自成作了對照的敘述和客觀的評價,還給他們一個本來面目……無論如何,引起滿清侵入的卻決不是李自成,而是明朝的那些昏君、暴君、宦官、佞臣、不抵抗的將軍,以及無恥地投降了民族敵人引狼入室的吳三桂之流。」 

    毛澤東對與國民黨的論戰不以為意,他的思考要高遠得多,偉人從另外一個角度,在重提《甲申三百年祭》時強調:「……近日我們印了郭沫若論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們引為鑒戒,不要重犯勝利時驕傲的錯誤。」毛澤東從這篇文章中,預言似地告知他的同志們,他們不久將要面臨與李自成同樣進京的局面。

                     (用於行軍打仗的龜殼卜算)

    從這起《甲申三百年祭》引發的兩種不同的觀念,我們不必去判斷誰優誰劣,但的確可以以史為鑒。特別是當時還很弱小的共產黨,他們深謀遠慮,在1944年6月間,將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作為全黨的整風文件,在解放區普遍印發,供全體學習體會,防患未然。這個整風運動,至今對當世依然有著深遠的影響。

                   (刻有李自成名字的寶劍)

    毛澤東十分注意李自成。可以這樣說,他們都是從陝安出發然後用軍事手段打到北京去。李自成是他的反面教材。出發時,毛澤東反覆對周圍的人說,我們進北平,可不是李自成進北平,他們進了北平就變了。我們共產黨人進北平,是要繼續革命,建設社會主義,直到實現共產主義。臨行前夜,他對周恩來說:「今天是進京的日子,今天是進京『趕考』去!」周恩來笑著說:「我們應當都能考試及格,不要退回來。」毛澤東說:「退回來就失敗了。我們決不當李自成,我們都希望考個好成績!」

    我這次偶然去通城,見到郭沫若先生寫的碑文,恍惚之間,李自成並非三百多年前的古人,而是一個當世革命隊伍中的農民英雄。「李自成是農民革命史中一位偉大的人物。他從陝北發動革命,以抗糧均田為號召,轉戰十餘年,卒以一六四四年三月推翻了明朝的統治。但是,可惜他的戰友們,特別是丞相牛金星,為勝利所陶醉,忽視了關外的大敵,終於為滿洲人所乘,遭受了失敗。滿人既佔北京,暫時和南明妥協,集中力量攻打革命勢力,致使李自成不得不輾轉南下。一六四五年九月李自成率部到達通城,不幸在這九宮山為地主的黨羽所殺害,年僅三十九歲。革命英雄,永垂不朽!一九五五年十一月二十五日郭沫若(蓋章)」  從郭沫若這段碑文,看得出李自成在當世地位之高。

     (此劍為明宮中搜繳物,刻有五爪龍,鑲金字「除暴安良」疑為闖王親用)

    還有一個與李自成相關的人物,就是姚雪垠先生,他是歷史學家,又是長篇歷史巨著《李自成》的作者。因他原是湖北省文聯主席,與我們《今古傳奇》就有些淵源了。姚老對《今古傳奇》辦刊宗旨是大大地不以為然,甚至發表過文章和見解,希望《今古傳奇》回到正確的軌道上來。姚老雅量,只作學術論戰,未動用行政力量干預。不久,也許是我們這本刊物讀者眾多,使他改變了初衷,特派秘書將創作中的《李自成》在我們刊物上先行刊發。我刊老主編蔣敬生先生,認真拜讀大作,以與辦刊風格不合而婉拒了姚老的要求。這一婉拒,使敝刊與李自成這個當紅符號失之交臂了。

                     (大順兵部)

    之所以要提姚雪垠先生,是因為他的《李自成》第一卷得到偉人毛澤東大大地肯定。時值文化大革命初期,毛澤東主席正在武漢,進行了舉世聞名的暢遊長江的活動。他叮囑當時省委書記王任重先生:「你告訴武漢市委,對姚雪垠要予以保護,他寫的《李自成》寫得不錯,讓他繼續寫下去。」當時,武漢大學校長李達先生正受到嚴重的衝擊,這位黨的第一大代表,也寫信毛澤東,請隔湖相望的「潤之兄救我。」 我們不知結果如何。但在這樣紛亂的時代下,早己奪取了全國勝利、日理萬機的毛澤東主席依然對李自成情有獨鍾,這個就令人匪夷所思了。

                        (闖王來了不納糧的石碑)

    據姚雪垠先生回憶,在延安的時候,開明士紳李鼎銘的侄子寫了一部《永昌演義》,以李自成的經歷為題材,呈給毛澤東審閱。據說毛澤東主席一直把這部書稿帶在身邊。解放後交給當時的中宣部長周揚,告知雖寫得不好也可以少印一些作參考。此事應發生在郭沫若寫《甲申三百年祭》之前。這些事情表明,毛澤東對李自成的重視程度是一以貫之的。

                                      (大順軍用過的銅錘)

     李自成是明朝末年農民大起義的領袖,是從陝北起事的;我們不得不承認,毛澤東亦是一位當代農民革命的領袖,也來自陝北。由此毛澤東對李自成的特別關注,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大順軍的竹牌令)

    李自成這個當代當紅的符號,應該是偉人毛澤東一手「帝造」的。

    李自成先在西安稱帝,只能算個草莽的土皇帝,進入北京後,推翻了明王朝,卻遲遲不肯稱帝,這是一件值得思考的事。在拜逃的前一天在匆忙登基,被左右看成是「我主是馬上天子。」

                                      (搜繳的明軍弓箭)

    我在閱讀《洪業,清朝開國史》時,獨獨記住了李闖王得知崇禎帝弔死的消息時嘆息:「我來與汝共享江山,如何尋此短見?」我一直很感疑惑,歷史上太多的事例可以證明,就是親兄弟和一同打江山之人,也難以共享江山,李自成如何可以與不共戴天的明王朝崇禎帝共享江山呢?

                                    (如朕親臨的竹牌)

     歷史把這個党項血統的人推到了歷史的前台,讓他其興也勃。有些資料這樣顯示了他的理想,「陝,吾之故鄉也。富貴必歸故鄉。即十燕京未足易一西安!」被趕出北京時,第一反應就是回西安。

                                 (紅黑兩色大順軍的行軍地圖)

    進軍北京前,李自成開出的條件,讓明割讓西北一帶並分封他為國王,他即退守河南。作為交換條件,他答應願為朝廷內遏群寇,外剿遼藩。可惜崇禎是個死腦筋,不與賊議和。李闖王闖下了北京,也帶著做西北王的夢想而來,他萬萬沒有料道,崇禎帝上吊這麼一手,把他設想「造反、招安、藩鎮割據」的道路堵死了。還有一件事情,也可以證明李自成做皇帝之心不堅定。大順軍進城門,李自成指著門匾對丞相牛金星和軍師宋獻策說道,如果我能射中天字,必將一統天下。卻射到天字下面。牛金星忙解釋,此箭在天字下,必定能中分天下。」正和闖意,於是豪邁地進入皇宮,以實力要找崇禎帝討分封。

                                      (從明軍處搜繳的望遠鏡)

    李自成在選擇皇位時也許充滿了矛盾。登上皇位,是件既可嚮往又有些懼怕的事情。嚮往皇位的榮耀與權力,當真要登上皇位時,則被天下人視為「沐猴而冠」;他覺得退而求其次,由朝廷封他為陝西王,這樣改寫他的賊寇身份,就不一樂哉了。

                                             (密諭密令信函等)

    我不由得想到了李自成的老對頭——吳三桂。他先降李闖王,再降滿清,做了雲南王后,又擁兵自重,欺清廷皇帝幼小,舉起反清大旗。好個吳三桂,登高一呼,天下響應,他勢如破竹,鋒芒所向,滿清一敗塗地。可是逼近湖廣兩地時,突然停止北伐,大給滿清調兵遣將機會。這個背信棄義的小人,手握重兵,也無法超越只有永遠做人奴才的命運。他在這裡等什麼?等滿清給他再次加封進爵?他大舉義旗,只是向他的主子擺擺譜。

                                      (李自成和夫人高桂英的印璽)

                         (李自成的印鑒)

                                    3,此行本與李闖王無關

                                      (從明宮搜繳的皇帝之印)

     今古傳奇報刊集團去年改制。我分管的圖編部升格為文化發展公司,因中國光谷創意產業基地對我們公司有意向性投資,我們這個文化公司便遷至中國光谷創意產業基地辦公。這裡同仁稱之為「兩幢樓」,有幾十家動漫、遊戲和網路企業。有人戲稱是武漢市的「最先進的生產力」。本人認為,一個傳統出版行業與先進企業結合,定會產生全新的理念和全新的視角,到這個光谷創意產業一年多,的確使我有頗多觀念上的轉變。

    (大順王朝的藍色龍袍)             

    我曾在盛大有過短暫的工作經歷,我從上海回到武漢後,更加堅信當今出版事業要有出路,必須與動漫、遊戲以及網路緊密地聯繫。返回武漢,便與光谷創意的許多企業建立了聯繫。最早建立聯繫的企業是東尼文化。他們從我的小網站上看中了一個童話《兔子的作業》,正在改成動漫。東尼文化的老總陳剛是一個三十齣頭的年輕人,體形削瘦,面部有顆明顯的黑痣,是他的標誌。這個年輕人,充滿活力,頭腦靈活,善於結交各種關係,我認為他將成為一個營銷天才。與自己欣賞的年輕人共事,是件愉快的事情,來到創意產業基地後,與他有了多種緊密的合作。

(放在婚床下明順兩朝貴冠)

    當然,也許是他頭腦靈活,點子也太多。什麼東西在他眼前一晃,他便橫生妙想,一個賺錢的點子便出現了。有一段時間,他居然打起李自成的主意。他一旦打上一個主意,非要搞出一個結果出來不可。三天兩頭對我說,他們又發現了李自成什麼什麼,約我去原來他的故鄉老縣委書記那裡談談,說他對李自成有獨到的見解。再過幾天,又告知中央電視台「發現·探索」欄目來了,打算拍一部關於李自成滅亡的專題片,有多家企業有興趣投資。

                                     (李自成給大將劉宗敏的密諭)

     與他的興奮相反,我對他的這個熱衷表示得比較冷漠。說實在的,我對李自成張獻忠沒有太大的好感。我對他的了解多與「殺人不眨眼」、「流寇」、「慣匪」相聯繫。再說,一個先進的動漫企業,怎麼從這個沒有多大時代價值的古人處找開發,有點讓人難以理解。漸漸地,東尼的陳總也從「李自成」身邊平靜地「離開」了。

                                                (皇冠)

    打理公司很是忙碌,也就難寫閑散之文了。不是沒有時間,而是缺少了這份心情。東尼陳總幾次相邀,告知他們家鄉通城山青水秀,是個避暑消夏的好出處。武漢這幾天不是連周的梅雨讓人濕熱氣悶難熬,就是幾天氣溫陡漲熱浪騰騰讓人難以消停。在一個周五的下午,陳總邀上武漢大學的馮教授與我們同行。東尼企業的投資人羅來雋也是通城人,他開了一輛寬大的越野車,做我們的隨行司機。黎剛先生可是陳剛的總角之交。據羅來雋告知,他們相親時,也必須要兩姊妹才肯前往,認為生不能做兄弟也要做個連襟。這等友情,令人感嘆。

                                             (大順朝的錢幣)

    這次因為湖北連降暴雨,常回故鄉的路已經被沖毀了。我們上了高速,直奔岳陽方向,要繞行三十多公里路。高速快,倒也不會影響心情。按照他們的精心安排,我們從岳陽方向折回,依然進入了湖南的一個小鎮——詹橋鎮。開車的羅總介紹家鄉的風景,家鄉的山也是小山,人的造化也不大,所以出不了大官,也出不了文化人,兩位一來,我們家鄉沾光了。我說這裡不出大官是不對的,因為這是闖王兵敗之地,造反的種子早已經播下了,應該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出很多將軍才對呀。大家聽了,認為不無道理,但確實沒有出什麼革命家。不要說像紅安二百個將軍同一個故鄉,哪怕出一個將軍也好呀。這個話題因為接不上,就此打住了。

(玉璽盒裝)

    快到達通城地界時,陳剛他們幼年的一群朋友,早泊車在鎮口等候著。我們來到一個無名小店,陳總介紹說,此店在當地很有名氣,所以無名。上得二樓,來到一個臨街雅間。滿滿一桌,十餘人。陳總一一介紹。我對身邊的馮教授悄聲說:「此,通城縣的富二代是也。」馮教授聽了笑,算作了認同。陳總的弟弟抱了一個紙箱來,打開一看,一箱當地白酒——百丈潭,再看,52度,席還未開,先膽怯。酒過三巡,坐在馮教授旁的此席唯一的一位女性,是通城縣一中的張老師,站了起來,對馮教授說了一些敬仰的話,仰頭一杯,約二兩酒的樣子便一口而盡。果藏殺機,我不由大冒冷汗。是兩馮一筆難寫的緣故,他怎麼好把戰火往我這邊燒呢?好個馮教授,不愧是博導,發揮教授特長,教授和老師鬥嘴甚歡。我已被灌了幾杯,慢慢地分不清東西南北,自然不知他倆誰勝誰負,但見馮教授杯中之酒,一直就是那麼微絲不動,想想應該是馮教授技高一籌。

                                       (質地精美的明宮皮箱)

     等他們鬥嘴當兒,我空了中午飯的肚子,自然是大塊朵頤,好不爽快。大家輪番敬酒,如果不想爛醉如泥,就要扯出一些話題來。黎總隨行帶回了自己的小外甥,同桌中我又發現一兩個半大小子,於是對他們做驚人之語,我又有新發現。我先問湖南這個小鎮與通城有什麼不同,大家告知隔壁就是通城地界,沒什麼兩樣。那就是說,我吃出了一種通城的味道,大家吃了幾十年的通城飯,卻被一個外鄉人來描述通城味,深以為奇。我告知通城味道,微苦深辣回味很足。微苦是種味覺感受,深辣倒很實在,辣到舌底下,吃得人常常絲絲直呼過癮。另外,我告訴他們,通城我沒有來,這些佳肴初入口時,竟有幾分相熟,品時才覺,我們公司的合作單位多是西安的,這味道與陝西同。我摸摸黎總外甥的小腦袋,也曬笑地告知,我剛才看了你們這裡幾個小鬼頭,一個個長得虎頭虎腦的,也好像眼熟,原來你們這裡的人種也非當地種,估計是闖王帶來的,多似陝西的虎娃樣子。我也奇怪,原本也不在意李闖王,來到通城,卻不斷地把闖王當成話題。席間一陣鬨笑,趁著酒興,席間盡歡。

                                     (大順朝通城石刻印章)

    第二天的活動,由羅總負責,安排到他岳父的造紙廠看看。據羅總介紹,他那老岳父甚為了得。年輕時和村裡人吹了一次牛,便去山西做煤的生意,一舉成功。後來在湖北地界做成了「煤」老大,連湖北一些大型國企也得找他幫忙。前些年被一些領導攛掇,放棄了煤生意,回故鄉興辦實業。顯然這一步棋走得較為失誤,不然現在資產將超級龐大。

                                              (大順朝定國十二策)

    一行人等來到造紙廠,那廠房看起來很氣派。我們魚貫走進後樓的一間豪華辦公室,見一人,穿著隨便,腳上一雙市場難見的人字型拖鞋,應是過時之物。但從氣度判斷,應是老闆李海濤。羅總一一介紹我們,算作見面。那人果真是他岳父。過會兒,來了位中年女性,羅總介紹說,是岳父家裡人。她向我們點點頭。看來李總家庭關係相對複雜。我接觸一會兒,感到這個老人很是和藹,用滿臉喜氣,傾聽我們講話。

                                       (定國十二策之一改名正統)

    話題不知不覺中,轉到了李自成上。羅總介紹說,他這岳父儘管文化不高,卻願意與文化人打交道。有人希望他能資助一筆錢,建個大順王朝博物館。中午由羅總岳父接待我們,去後山頂一個山莊進餐。正好路過李自成墓,我們得以順道祭拜。那是在參觀場區後,我們一行往後山去。在山腳下,見到了一座孤零零的墓,墓碑像一隻筷子,或者像一把利劍,我們不知道設計的用意。從野草茂盛的小路繞過一個水塘,來到墓前,郭沫若寫的「李自成之墓」映入眼帘。這個墓乃上世紀九十年代重修之墓,且墓址也遷移過了。通城人告知我們,郭沫若先是認為李自成死於通城九宮山下,後又發表收回聲明,認為李自成死於通山九宮山下。郭沫若先生的這種變化,估計是當時沒有確鑿的證據,才出現如此反覆。

                                          (歌頌李自成的詩碑)

    李自成兵敗最後歸宿至今尚有四說。一為通城說,李闖王兵敗武昌城後,還有三萬多兵馬南下。他將大軍交給部將指揮,自己只率二十騎親隨至通城山腳下。通城九宮山有座元帝廟,他獨自上山入廟,祈神佑之。也許是他天數皆盡,或者說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不幸被「民取所荷錘,碎其首而死」。當時時局混亂,賊人眾多,村人以為這個高大的外鄉人是盜賊,才先下手為強。部將見主子被村人殺死,發泄仇恨,滅一村而去;二為通山說,李自成親率十八騎至通山腳下,山民聞有賊至,群登山而擊,將十八騎打散。李自成獨行至山間,會大雨,他拉馬登嶺,山民九伯者以為遇賊,與之手博,被李自成打於臂下,抽刀欲殺之,刀遇泥水不可出。九伯急呼,其甥金姓以鏟殺李自成;三說為夾山禪隱說,夾山在澧水之南,東沿澧水入洞庭,西距石門縣城十五公里,「夾山寺」為「靈泉禪院」的俗稱,這裡山環水繞,環境幽雅,幸賴奉天大和尚來此住持,率領弟子修茸開拓,漸復舊觀。這個奉天大和尚乃是聲名赫赫的李自成;四說,是現代人之說,時值改革開放之時,各地都要打文化牌,圍繞李自成最後歸宿,展開了激烈的爭論。幾年前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發起,在北京召開李自成死地討論會,湖南一邊倒向石門,湖北一邊倒向通山。通城縣在去北京的前幾天,接到湖北省咸寧地委的內部傳真「特急」電報,「咸寧地委關於立即取消通城擅自派員參加李自成結局研討會的通知。」通城方誌局的史學工作者偷偷參加會議後,論文不準上交,被咸寧地委收繳。黎時忠先生特別寫了一首詩,「李自成死於地方保護主義。」 黎時忠先生認為個性強悍的闖王面對當世這種激烈的爭論,在九泉之下,也嚇得戰戰兢兢不敢承認自己真死在何地了。我們注意到通城說李帶二十騎,通山說李帶的是十八騎,與李自成戰敗後帶十八騎敗走河南又東山再起很類似,似乎有很強的寓意性。

                                       (闖王侄子李過寫的祭大順皇帝文)

    我們畢竟不是考古學者,也不是一方官吏,對李自成的最後歸宿比較淡然。拜祀過李墓,轉身上車盤山去頂。羅總介紹,到了下午5點多時,通城人像要傾城而出一樣,紛紛來到後山,山不高,名曰「走山」。這些有情調的通城市民,每天都要途經闖王墓地,不知與闖王為鄰,當作何感想。上得山來,有一小水塘,塘邊搭建幾間簡陋平房,算作山莊,多少有點附庸風雅。不喝酒的李老闆,從車後拿出政府特供茅台,使農家菜肴的席間平添了一抹亮色。在這裡的話題自然離不開李自成了。

    李老闆面色得意,告知幾年前,前任縣委書記帶他見過一人,此人是一名普通教師,但幾十年如一日,搜尋於九宮山間。李闖王有靈,寄託於他,或是皇天不負有心人,他搜集了幾千件大順王朝的遺物,問我們要不要看看。我們一聽,這麼難得的機會,哪有不瞧之理。

                                        (宰相寫的祭李自成文)

    李老闆手機打過去,對方猶豫一下還是同意了。李老闆解釋說,他家沒有防盜功能,所以,我們不要去太多人,以免引來不必要的麻煩。我們不想耽誤太多時間,即刻起身去。來到一個小區,泊車上了四樓,見門上還有半幅對聯,春節氣息尚在。有一簡樸鐵柵門,李老闆敲門,這家主人張老師開門,招呼後,我們坐於小客廳。這是一個兩室一廳的房間,外間是張老師和老伴的,內間是兒子的,從傢俱成色來看,顯然新婚不久。廳內靠牆案上堆了許多銹跡斑斑的大刀、寶劍、還有亮光閃閃的銅錘。這些鐵器上都刻有「大順二年」等字樣,有些柄上刻有「除暴安良」,與我們革命時代的口號一脈相承了。

                                         (承認李自成被殺的曉貼)

    見到這些大順王朝的遺物,我多少有點不習慣。因為從小到現在,我都只能是在博物館裡看,大順王朝的遺物卻在一個教師客廳里如此散亂地堆放著,儘管只有三百餘年,也應該珍惜的。張老師見我們疑惑的樣子,告知這只是一般的鐵器,他先拿出一個單筒銅製望遠鏡,鏡片破了一塊,效果不是太好。我用望遠鏡看看窗外,遠處的距離拉近了許多。我曾在電影《甲午海戰》里看過這種望遠鏡。張老師說這是從明軍手中繳獲之物,又指指案桌下放的近米長的弓箭說,這個也是大順兵繳獲的。還有兩隻龜殼,其中一隻清晰地寫著「神機妙算」。顯然也是行軍打仗卜算之物。

                                                (安葬闖王的告土地文)

    他從室內拿出兩把劍,一把清晰地刻著李自成的名字;另一把刻著五爪龍,寶劍質地精良,顯然是明皇宮之物,後被李自成搜繳,在劍身上鑲金「除暴安良」四個字,此寶劍疑是李闖王之物,因為刻有五爪龍的寶劍,只有皇帝可以佩之。當主人把寶劍放到我手上,我抽出時,有一種通電的感覺。就在這一刻,我突然有穿越時空之感,彷彿又回到了那個儘管有大炮和望遠鏡,卻依然是以冷兵器為主要武器的時代。李闖王一路橫刀立馬無比豪邁地向我們走來,用他短暫39歲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史詩般的人生。

                                       (牛金星安葬闖王的伐木文)

    張老師見我們興緻昂然,將我們帶至他兒子的房間,隨手掀開床鋪,床案里排列著幾十頂鑲金鉗玉、珠光寶氣的各種貴冠。這些王冠多是從明皇宮搜繳而來,時隔三百多年,依然如此金光耀眼。剎那間,我的大腦一陣缺氧,頭暈目眩,言語頓失。我拿出一頂,置於頭頂,一直忙著充當攝影師的黎總,趕緊拍了下來。這樣的珠光寶氣,平生僅見,屏住呼吸,我們小心翼翼觸摸幾下,把他還給張老師。

                                                 (李過簽發的通輯令)

    張老師家的壁櫃和牆邊,堆放了許多石碑,有幾塊雕刻著李自成的畫像,那個戴大沿的草帽形象,已經定格於歷史之中。他是農民起義的領袖,這標誌性的帽子,代表著中華民族受苦受難最底層人民的利益。他和他的草帽一出現,農民便義無反顧跟著他走。這一象徵的形象,有點類似當代政治家為了貼近選民的作秀,可惜我們無法了解李闖王選定這個形象的目的何在。

                                    (最早提出「漢奸」概念的詩)

    另外的石碑,多是闖王的口號,「打開城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還有些詩文,比較有代表性的是,「一日北京龍椅坐,正當奮力安天下,不幸漢奸引虎狼,神州變色辱皇漢。」據說最早創造「漢奸」這個詞是大順王朝的詩人。

    張老師領我們到他的卧室,這間放置的多是大順王朝的各類印章,當然也有從明宮搜繳的皇帝玉璽,多達幾十枚。皇帝的玉璽,通過中國地質大學鑒定,是優質和田玉所制。其中有一枚乃是通城縣的圓章,類似我們今天的公章,只是石製品,他們把縣稱 「符」。

    我們意猶未盡,張老師又拿出了各類文書檔案,其中以信函為多,標註秘件。還有開國典章,定國十二策,行軍地圖用紅墨兩色標註。特別是李自成侄子李過以李經歷撰寫的《皇城驚夢錄》,有七本之多,很引人注目。另外還有半部殘本《龍生》,也是寫李自成的經歷,應該有較強的歷史價值。

    最後看到的是一件藍色的龍袍,這件龍袍寬大,鑲有黃色金邊。龍袍用藍色,第一次聽說,也是第一見到。大明王朝主火,用黃色龍袍;大順王朝為水德王,主水,用藍色龍袍。水能克火,所以大順朝克了大明朝。藍色旗號,藍色服飾,亦鑲一點黃色金邊,但不能全用黃色,藍色應是大順王朝最珍貴的色彩了。

                                               (李過撰寫的《皇城驚夢錄》)

 

                                  4,再看李自成死地

 

     看完這些,我們自然希望了解張老師搜集的動機和經過了。他告知動機其實很簡單,他堅信李自成最後的歸宿之地是通城。他自信滿滿地說,郭沫若先生當時的反覆也是證據不足,他要為這個當時首席科學家提供足夠的證劇,使他堅信自己最初的判斷是正確的。我們笑問,這個已經達到了目的嗎?張老師拿出了許多證據來:

1、李過信函兩件

汝義兄:   

 主上崩,軍情急,請見書速帥部至通城共商大事,余言面敘,切切!

                             弟  李過筆

                             永昌二年五月十七日

宗堯兄:

主上在通城遇害,再守通城毫無意義,請速合諸將據湖南而為根本,大事至湖南面商。

                            弟  李過筆

                            永昌二年五月十九日

 2、李過日記四則

     永昌二年五月十七日 

吾率軍至通城,隨令大軍屯駐,辰時,自令小股隊兵下鄉尋覓糧草補充軍需。申時,接兵丁急報,萬歲在九宮山遭奸人殺害,吾急率兵往視,其頭已被擊,吾大慟,發誓將殺奸人,以報此仇。  

    五月十八日  晴 

吾令收殮萬歲,停屍九宮山下,通令九宮山民出首兇徒。

    五月十九日

    通知吳汝義等在外各將,知悉萬歲駕崩,以待共商後事,就近各部立即至九宮山哀悼萬歲。未時,就萬歲遺體秘密掩埋,待日後班師另行祭葬修墓。      

    五月廿日

    寅時,分派兵丁,卯時,發兵九宮山。令各地出首逆徒者三日已滿,將姜家畈團團圍住,著令交出兇徒。辰時,尚無人出首兇徒,激怒全體將士,立即血洗全村,殺千餘口,申初而返。

3、李過撰《九宮遺恨錄》(節錄)

      ……,十七日,聖上鬱悶,親率二十餘騎於四處踏看,來至九宮山麓,聞鍾磐之聲,知此山必有廟宇,於是突發奇想,想往山上拜一拜神,以求神明助佑,吩咐張鼐同二十餘騎于山下等候,自帶兩個親兵尋徑上山,一路尋到山上玄帝廟中,只吩咐兩親兵在廟外守著,自己進得廟中,到神壇下倒頭便拜,拜完後見壇下乾淨,倒下想歇息一會,一來是連日沒有睡好,昨日又打了一天仗,累得不行,二來可能是天氣炎熱,路上中暑,只這一倒下,便呼呼入睡,鼾聲大作。也許是命該絕於此,兩個親兵也因勞累至極,在廟外睡著。此時恰有姜家畈鄉民數人進入廟內歇息,又有廟中道人見一大漢,蓬頭垢面睡於神壇前,以為是強盜歹人,呼其鄉民幫其擊盜,其數鄉民中有兩人極其兇惡,是當地有名鄉勇,於是趁闖王熟睡,荷鋤至闖王前,躡手躡腳移近闖王,使盡氣力,對準闖王頭部舉鋤挖下,一鋤挖中頭部,挖得血漿飛濺,闖王連哼都來不及哼一下,當即斃命。可憐闖王轉戰南北,叱吒風雲,竟無知無覺死於山野草民之手,實可嘆也!當其鄉勇大叫慶幸,在廟內折騰時,驚醒門外兩個親兵,闖進廟內看見聖上情形,早已嚇得魂飛魄散,拔腳就往山下跑去,數鄉勇追至山下,見已有二十多騎人馬,不敢貿然前去,急急返回,召集全村鄉民約二三百人,手拿棍棒、鳥銃前來追擊,卻與尋上山來的二十餘騎親兵相遇,一聲呼哨前往圍殺,二十餘人不能抵敵,只剩的張鼐與一親兵殺出重圍,順原路逃回營內 

     十八日,李過一軍從葯姑山一路行來,趕到通城,張鼐哭訴被害經過,李過聞闖王已死,當地氣得目瞪口呆,立即派小校到闊田通知高一功速到九宮山會齊,自己親率大軍馬不停蹄撲到九宮山麓,將姜家畈村團團圍住,限二個時辰內姜家畈村人自動交出參與格殺兇手,自己親率兵丁收殮闖王,失聲痛哭,哀動山麓。停屍九宮山南麓,高搭龍棚,三軍舉哀。命兵丁圍住玄帝廟,搜殺廟內道士,只殺得一火工道人,其餘道士事先已畏罪逃走。至申時高一功部亦已趕到,下令兵開始屠村,不論老幼,姜家畈村人一律殺死,由是哭喊連天,姜家畈血流成河,一椿公案,難消其恨。全體將士、三軍於九宮山麓掛孝舉哀,隨將聖體秘密掩埋於九宮山南麓。

      嗚呼!世事難料,英雄不死於萬馬軍中,死於宵小之徒,誠一憾事;軍隊不亡於明清大軍之剿殺,卻終於群龍無首。余出家十餘載,其事歷歷在目,日日縈心,待其行將就木,記恨於此,以曉後人。

4、通城秀才上李過書和家書各一件     

     上李侯爺諱過書 (節錄)

    ……前因姜家畈鄉勇誤殺萬歲,元兇罪該萬死,並已被侯爺屠村懲罰。望侯爺收束貴軍,赦我通城其他順民,緊收殺戒,則我縣民再造之恩。

                       通城草民秀才陳先甲 彭會升領眾銜命拜呈 

                                   永昌二年五月廿二日 

5、清英親王、靖遠大將軍阿濟格文告

                                   告示

    逆酋李自成已於通城斃命,各地鄉勇務隨我軍剿殺逆賊殘餘,凡有斬獲逆酋及擒獲逆酋交我軍者,一經驗證,按軍功論級給賞,必以示我朝皇恩浩蕩。

                                                                 大清順治二年五月二十四日

                                    通令

    近聞逆賊魁首李自成死於通城,逆賊無首,必將四處劫掠,我軍民人等速即將牲口、糧食藏匿,人眾必於隱蔽處躲避,免遭散逆荼毒。

                                                                大清順治二年五月二十六日

6、順治皇帝黃綾聖諭一件

                                   聖 

    朕欲天下臣民共登衽席,日夕圖維,罔敢怠忽。往年流寇作亂,慘禍已極,入關討賊,士庶歸心。乃邇年不軌之徒,捏作洗民訛言,小民無知輕信,惶惑逃散。作亂者往往而有,雖流賊魁首李自成已殲,然則散寇甚眾。其弟李孜率眾來降,所屬俱系通城漏網之寇。

    朕聞不嗜殺人,能一天下,今一概赦免。自古聞殘其民,理所蔑有。自元年來四年矣,寧有無故而屠戮民者,民苟思之,疑且冰釋。至於自甘為賊,樂就死地,必有所迫以致此。凡有被賊魁脅誘來歸者,悉矜免。 

                                                                 大清順治四年六月十八日

 

       我們見之,張老師總結說:「如今郭老見了這些證據,對自己最初的判斷,應該不會有半點疑慮了。」

       我問張老師,他們搞過類似展覽沒有。他回答說,在縣城的廣場上做過一次。本來晴好的天氣,展覽一半時,突然天降大雨,好在這些文物都用塑料包裝過,沒有淋濕。我不由得感嘆,定是李自成和他們的戰友們在天之靈,面對這些遺物忍不住嚎啕大哭,終於有人讓他和他創造的時代重見天日了。我這麼一說,張老師很是欣慰地笑了。

       我不由得關注起這些文物的命運來,在如此沒有半點保安措施的情況下放置,萬一再次散失,將如何得了。難道當地政府不重視嗎?「也有重視的也有不重視的,爭議很大,有人認為這些都是偽造的」,張老師回答。我有點不明白,在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各地都大打文化牌,這些遺物,儘管真假難料,當地政府也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才對。我們這個非常需要文化的時代,特別是這種特定稀有的文化遺產,應該仔細甄別鑒定,至少應該給張老師搜集的遺物一個相對安全的環境才是。如此看來,當地政府給人葉公好龍的印象。我們不希望此文一發,使這些文物出現閃失。

                                                 (李過撰寫的殘本《龍生》)

     一個王朝如果成功地接管了政權,它有的是時間對自己的發跡成長去修飾,像大順王朝如此短暫就被扼殺了,它的一切就可以被後世者任意塗改。大順王朝有自己的口號、行動綱領、建國方略,在短短的幾年間,席捲全國,自然是人才濟濟,但它終歸曇花一現,只留給中國歷史一個匆匆的背影。我相信這個政權不能成活,定有其致命的原因。早期的中國共產黨,向跟著鬧革命的農民承諾,給他們每人5畝土地;這樣革命隊伍仍無法壯大,便提出發動群眾的口號:「打土豪,分田地」;到了延安時期,目標升華為理想和一種奮鬥精神:「為人民服務」,行動更是十分明確:為了解放全中國全人類而奮鬥。而大順王朝它打的口號似乎一直沒有更改過:「闖王來了不納糧」或者是「吃他娘穿他娘,打開城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這種口號是一種初級的生存需要,多少有隻顧今日不管明日的流民策略。大順王朝滅亡後,很快就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之中,因為它沒有正統的地位,所以被後世以賊貫之,貼上如此標籤,其所有行為便皆具有賊性。

    見到如此多的大順王朝的遺物,我覺得我過去對李自成的都只是一些道聽途說,現在李闖王變得生動起來豐富起來,我因此對這個王朝有了一些新的認識,我相信這近三千件的遺迹定會向我們展現那個時代的一些風貌,使我們對李自成和他創造的歷史會進一步加深了解。

    在此文最後,我特別呼籲當地政府,對李自成死地學術討論不要行政干預,對這些搜集而來的文物,仔細甄別鑒定,請善加保護,如果有可能,建造一個大順王朝博物館,這當是一件功德無量之事。


推薦閱讀:

發現 · 專欄
出軌後才發現男人一個不如一個
華人回國驚人發現:一百個放心的禮物-【驚人】
原來女強人的成功不是偶然!看完從面相中就能發現為什麼她們能那麼成功!
財發現:盤點中國人海外炒房6大目的地

TAG:湖北 | 發現 | 李自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