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蒙牛的秘決:小勝靠智,大勝靠德

蒙牛的秘決:小勝靠智,大勝靠德

六年前,在一片荒地里埋下一塊奠基石,在一張白紙上畫下一幅行軍圖,在一杯牛奶前許下一個百年願,蒙牛噴薄而出!

  六年中,蒙牛銷售收入從1999年的0.37億元飆升至2003年的40.7億元,後者是前者的110倍,年平均發展速度高達323%!在中國乳製品企業中的排名由第1116位上升為第2位,創造了在誕生之初1000餘天里平均一天超越一個乳品企業的營銷奇蹟!「蒙牛速度」,成為中國企業的一面旗幟。

  「蒙牛速度」是這幾年最引人注目的經濟名詞之一。

  在誕生之初的1000餘天里,平均一天超越一個乳品企業!蒙牛為什麼發展這麼快?

  有人說,這是中國乳業大市場方興未艾的緣故。但這只是大背景而不是全部理由,否則連續5年保持三位數增長的,為什麼惟獨只有「蒙牛」,而不是其它企業?

  有人說,這是依附內蒙古大草原佔盡資源優勢的緣故。但同處內蒙古的伊利,在6年時間內,與蒙牛的銷售收入比例由1999年「伊利:蒙牛>30:1」縮小為「2004年的伊利:蒙牛≈1.2:1」。而且蒙牛液態奶的市場佔有率在2003年就超過了伊利,躍居全國第一。

  有人說,這是蒙牛管理團隊從事乳業年限較長的緣故。雖然牛根生從事乳業27年,父子兩代人合起來從事乳業的時間長達65年,但時間只是事業成功的必要條件之一,並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

  蒙牛高速成長的秘訣究竟是什麼?

  牛根生個人魅力的謎底到底在哪裡?

  初識牛根生

  汽車在冬日寒風中駛出呼和浩特,往一望無垠的內蒙古大草原深處開去。

  四周只剩下積雪、衰草和無邊無際的荒原丘巒,除了蒼涼和寒冷,已見不到一絲現代文明的痕迹。我們突然意識到,已經深入到內蒙大草原的腹地了,我們已來到了當年匈奴人和成吉思汗騎兵們繁衍生息、嘯聚如風的心臟地帶。

  這裡是他們的家,踏遍天下的鐵蹄當年就是從這裡出發。

  是的,這裡迸發出的力量,自古以來就以剽悍和速度著稱。

  汽車一轟油門上了一個小山丘,窗外景象越發壯觀,白雪茫茫原馳臘象,天地開闊橫無際涯。來到山頂四下眺望,一大片錯落有致、規模宏大的現代化廠區突然跳入眼帘,那是林格爾縣盛樂經濟開發區。它靜靜地卧在大地深處,像溫順的嬰兒在母親懷裡酣睡。其中排成一列蔚為壯觀的藍色廠房,就是蒙牛。

  我們要見的人,就在這裡。

  握手,寒暄,脫衣上炕。

  與牛根生一見面他就談笑風生,寬頭大臉聲如洪鐘,一股勢不可擋的氣勢撲面而來。品著蒙牛自製的奶茶,聽著他思維敏捷、聲情並茂甚至是手舞足蹈的講話,你會發現此人情商奇高,說到有趣處,他會變換著聲調和表情,身軀配合著手勢起伏動作。「咦——」他會用這樣的語氣,表達某種語境和意思的轉換,「反過來看,它竟然是這樣的!」

  「正如我平時所說的『要想知道,打個顛倒』,要明白真理,你就得學會『三換思維』:換位思考、換心思考、換向思考。」

  他的思想表達是如此富有感染力,以致所有人都沉浸在他營造的氛圍之中。

  記者說,牛總我發現你有表演天賦,倒回去20年可以當演員。牛根生哈哈一笑:「對!我也認為自己可以做一個不錯的演員。人生舞台上人們每時每刻都在表達和演繹自己,你的思想、狀態、你要達到的目的,你要感染和動員的人,都要求你必須做一個恰如其分的好演員。」

  給他拍封面照片時,牛根生非常專註、專業而且不厭其煩地順從記者的指示,擺出各種各樣的表情和手勢。半個多小時,站在冰天雪地里不斷做著一兩個動作,他像一個表演系的學生,一次又一次重複、體會著自己的動作是否做得到位。他對攝影記者說:「為了拍幾張照片,你大老遠從南方趕來,多麼不容易啊。如果我不好好配合你讓你工作受損,這良心上過得去嗎?而且這有悖於蒙牛的文化和制度。」

  站在對面的記者聽了這一席話,心中一震:難怪蒙牛會取得令人吃驚的成功,原來蒙牛人是這樣在做事!原來牛根生對小事都如此認真、如此善解人意替他人著想。

  這正是他在前面所說的「換心思考」,卻是許多人說得到做不到的。

  然後我們去參觀牛根生的「家」,才發現他沒有家,他的家,是摩根斯坦利、英聯投資和鼎輝投資在蒙牛的會所。「我幫他們看家。」

  記者隱隱感覺到了,一顆高瞻遠矚、思想閃耀的、古道熱腸的心。

  從童年經驗到中國冰淇淋領軍人物

  現代心理學認為,人生其實是在重複和印證童年的經驗,換句話說,童年經驗決定了人的命運。因為理論認為一個人的智慧、性格,在七歲之前就已經基本定型。

  因此了解為什麼會有今天的蒙牛,就得翻開牛根生的童年記憶。

  牛根生至今不知生父生母是誰,更不知自己究竟姓什麼。只知1958年,自己出生不到一個月,就以50元的價格賣給了一個牛姓人家。牛姓父親的職業是養牛,從此他的生命便與牛結下了不解之緣。

  由於未生孩子,養父期望通過抱養來栽根立後,給他取名「根生」。這是一個特殊的家庭:養父養牛之前的身份,是國民黨一位代人受過的「警長」;養母做過國民黨高官的姨太太。解放戰爭期間,身為官太太的養母曾把自己的財產廣為散發,一部分接濟窮人,一部分寄存各家。後來生活困難,養母領著小牛根生試圖找回那些寄存的財物,人家不僅不認,還把母子倆給轟了出去。過去的朋友,最終都反目成仇。沒錢反而不會有這麼多的仇人。你的我的,有錢沒錢,河東河西,人情冷暖,對牛根生的財富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牛根生有「三個爹四個媽」:生父生母、岳父岳母、養父養母,養母去世後,養父又續繼母。生下來就這樣投東家,靠西家,卻依然受凍挨餓。沒有家,童年牛根生心裡便少了一份自私,以每一個寬容接納自己的人心為家;沒有兄妹,牛根生便以兒時的所有玩伴為兄弟姐妹。

  記者問牛根生誰對他人生觀的形成影響最大?他回答說,論私,自然是養父養母影響最大,「我的父親養牛送奶38年,我是子承父業;我的母親給了我教育,她囑咐我的兩句話終生難忘,一句是『要想知道,打個顛倒』,多想想別人的疾苦難處,你就知道該如何為人處事;另一句是『吃虧是福,佔便宜是禍』,寧願虧自己不要虧大家。」論公,他覺得自然是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對他影響最大,「沒有共產黨的好政策,哪有今天的牛根生和蒙牛?」

  在母親的影響下,牛根生在童年時期就形成了「財聚人散,財散人聚」的觀念。媽媽給他一兩毛錢,他分給夥伴們花,結果大家都樂意聽他指揮,一起去教訓欺負過他的「混小子」。這時候,他第一次體會到了「人聚」的力量。從此他就這樣,自己吃虧,號令群小,領導才能逐步顯現。

  1978年,牛根生20歲,子承父業開始養牛。1983年進入伊利的前身——回民奶食品總廠。在伊利,他從一個洗瓶工干起,靠著自己與眾不同的品行,又從班組長、工段長、車間主任、分廠副廠長、分廠廠長,一直做到生產經營副總裁。

  1987年的一天,牛根生把新出品的雪糕給兒子嘗,不料兒子才咬一口,就將整支雪糕扔在地上。他沒有責怪兒子,而是默默地自我反思:產品做不好,連自己的兒子都不會喜歡,何況是消費者呢!據說正是從那時起,他發誓要把雪糕做成中國第一!

  為了做出品牌,牛根生去求教一位著名的策劃人。三番五次登門拜訪,卻三番五次地被推辭。牛根生急了:「我雖然是賣冰棍的,但是我表哥非常了不起。」策劃人一臉狐疑:「你表哥是誰?」牛根生答:「賣汽水的可口可樂——賣冰棍的和賣汽水的是孿生兄弟,既然可口可樂可以做品牌,賣冰棍的為什麼就不能做品牌?!」

  幾年後,他的品牌理想終於成功:1994年他策劃發動了針對武漢市場的「昭君歸故里,伊利送深情」大型營銷活動,用毛澤東的戰略戰術策划了「進軍東北」,「解放石家莊」,「攻打太原」等活動。很快,雪糕風靡全國,銷售額由1987年的15萬元增長為1997年的7億元,成為中國冰淇淋當之無愧的第一品牌。他所統轄的領域,佔到企業總銷售額的80%!

  8年的副總裁生涯,牛根生成了中國冰淇淋界的「大哥大」。

  1998年之前,業界有個傳說,全國冰淇淋大會召開時,大家首先會問「牛根生去不去」,如果他不赴會,大家就會覺得「特沒勁兒」,於是大家也都不去。故事雖是坊間野史,但卻說明牛根生「品德」之外的「商業才智」,早已為業內折服。

  但是1998年,牛根生卻突然被伊利免去了職務。

  不為蒙牛所有,但為蒙牛所用

  雙方三緘其口,牛根生被免職的個中原由便不得而知,可能這將成為一段永遠難以釐清的「草原公案」。總之時年41歲的牛根生沒了工作,自己到了人才市場,無一例外因為年齡太大被企業拒絕了。牛根生思前想後,決定自己創業。

  牛根生有著充足的理由重操舊業:第一,中國乳品市場方興未艾,全國人均牛奶需求量正在上升;第二,內蒙古大草原充足的奶源,是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第三,自己從事乳業多年,有著相當豐富的生產營銷經驗;第四,在中國乳品市場已算得一位重量級人物的牛根生,多年來積累了相當豐富的人脈資源,這是一筆巨大的財富。

  於是牛根生與同時被免職的幾位中層幹部聚到一起商量,決定成立奶製品公司。他們把手裡的伊利股票賣掉,一共湊了100多萬元,於1999年初成立了內蒙古蒙牛乳業有限公司。業界某元老聞知此事,不由拍案大笑:「100萬元能幹什麼!」是啊,在這個市場里,區區100萬如同兒戲。有意思的是,牛根生其他老下屬聽說之後,卻不約而同紛紛投資蒙牛。

  他們為什麼敢把錢投入一個前途未卜的新公司?

  原來,牛根生在伊利集團時就在進行「人情投資」。牛根生在童年時期就領悟到的「財散人聚,財聚人散」經驗,在成年以後一直不斷地被複制——

  因為業績突出,伊利公司給他一筆錢,讓他買一部好車,他卻買了五輛麵包車,直接部下一人一部;他曾將自己的108萬元年薪分給了大夥,其他的小額分配則難計其數。牛根生的座右銘是「小勝靠智,大勝靠德」,而且他平時的行為證明了他確實具有這樣的品行。於是親戚、朋友、所有業務關係都願意把錢投給這個品行端正才幹卓越的人。

  更沒想到的是,伊利手下大將,包括液體奶的老總、冰淇淋的老總,紛紛棄大就小,投牛根生而去。這樣先後「嘩變」的大概有三四百人。牛根生曾告誡他們:「不要棄明投暗。」但大家堅定地認為他不是「暗」而是「明」。這些忠誠的老部下演出了一幕「哀兵必勝」的悲壯劇:他們或者變賣自己的伊利股份,或者借貸,有的甚至把自己留作養老的錢也傾囊而出……「連買棺材的錢都拿出來了」,一位中層幹部這樣評論。

  公司註冊5個月後,蒙牛有了1000多萬元資金。

  雖然有了一點點流動資金,但無疑卻是個「三無公司」:一無市場,二無工廠,三無奶源,等於什麼都沒有。這公司該怎麼做?用什麼樣的辦法才能讓這三個環節迅速而良性的運轉起來?尤其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如何以小搏大,創出自己的品牌?

  此時牛根生髮揮他過人的才智,開始了他的市場操作「三部曲」:

  ——牛根生先拿出300萬元承包、租賃、託管內蒙和其它地方的乳製品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為自己生產產品。

  ——同時又拿出300多萬元在呼和浩特進行廣告宣傳,因為城市不太大,300多萬元足以造成鋪天蓋地的廣告效應。

  ——另外300多萬元,則用來建自己的工廠。

  牛根生考察了許多企業,發現人們觀念中,企業就等於是生產車間。所以許多企業花巨資蓋廠房、買設備,不惜血本地完成了這第一步時,企業卻再也沒有資金去搞生產經營了。這樣的企業往往曇花一現。牛根生決定出奇制勝,採取「先建市場,後建工廠」的逆向經營模式,用別人的錢和資源干自己的事。

  一開始,他了解到黑龍江一家美國獨資的乳製品企業經營管理不善,便派副手楊文俊率領7個精兵強將去把這個企業託管了。

  結果,這個企業成了「蒙牛」牛奶的誕生地,第一年2000萬元牛奶的銷售額完全由這個企業完成。隨後,他在內蒙古包頭找了一家生產冰淇淋的工廠,以「代工」方式合作。1999年5月,第一個冰淇淋產品「蒙牛轉轉」上市了,借鑒當年央視春節聯歡晚會後廣為傳唱的歌曲《常回家看看》,蒙牛打出了響亮的廣告詞:「蒙牛轉轉,回家看看」,迅速為市場接納。

  這種合作模式,牛根生把它叫作虛擬聯合。

  他的運作方式是,只與對方合作,不做資產轉移。牛根生出標準,出技術,出品牌,對方加工生產,把別人的工廠變成自己的加工車間,最終雙方互惠互利。短短兩三個月內,牛根生用這樣的模式盤活了8家企業7.8億元的資產。這些資產,雖不為蒙牛所有,但皆為蒙牛所用。

  牛根生還有一個令人刮目相看的舉措。眾所周知,生產乳品的企業需建許多奶站,而建一個奶站通常需要約40萬元。牛根生則另闢蹊徑,沒花一分錢建成奶站。在每一個自然村莊和每一個養牛區,總是存在有錢人,那麼如果互惠互利,讓有錢人出資建奶站,然後再為自己的企業供貨,不是等於自己沒投資干受益嗎?

  多年以後牛根生這樣總結自己的這一經營策略:「人的行為導向模式一般有兩種:一是原點式,即從現有資源出發,先點兵後打旗,步步為營正向推演,結果是小打小鬧難成氣候;另一種是目標導向式,即目標倒推法,先樹旗後招兵,反向推演跨越發展,整合天下資源為己所用,正如古人所言『善假於物』,資源、時間、戰術、方法皆可整合而來,最後實現原點和目標之間的最便捷的直線連接,一蹴而就。」

  蒙牛品牌是怎樣打造的?

  (一)智

  生產和奶源解決了,「蒙牛」品牌和市場又是怎樣做成功的?

  牛根生左手抓奶源和生產,右手抓品牌市場,兩手齊下兩手都要硬。但當時的蒙牛勢單力薄,實力不濟。牛根生的想法是,第一筆廣告投入既要引起轟動效應一炮而紅,又不能多花錢。

  這難上加難的廣告該怎麼做?更為殘酷的是,大樹底下的樹苗永遠長不高,而蒙牛這棵小苗就在伊利大樹的濃蔭之下,創名牌又談何容易?但事物總有兩面性,伊利既是強大的競爭對手,同時也是蒙牛學習的榜樣。好,那就站到巨人的肩膀上吧。於是,「創內蒙古乳業第二品牌」的創意誕生了。

  世人皆知內蒙古乳業的第一品牌是伊利,可是內蒙古乳業的第二品牌是誰?沒人知道。蒙牛一出世就提出創「第二品牌」,這等於把所有其他競爭對手都甩到了腦後。蒙牛這光沾大了,這勢借巧了。

  創意出來了,如何用最少的錢最大化地把它傳播出去?

  當時的呼和浩特,路牌廣告剛剛萌芽。經營路牌廣告的益維公司,只是象徵性地在繁華地段為自己立了幾個牌子。沒人認識到這是一塊寶貴的廣告資源。牛根生對益維負責人說:「你的牌子長時間沒人上廣告,那就會無限期地荒下去,小荒會引起大荒;如果蒙牛鋪天蓋地做上3個月,就會有人認識到它的價值,一人購引得百人購。所以,我們大批量用你的媒體,其實也是在為你做廣告,你只收工本費就會成為大贏家。」結果,蒙牛隻用成本價,就購得了300多塊路牌廣告3個月的發布權。

   1999年4月1日,呼和浩特市民們一覺醒來,突然發現所有主街道都戴上了「紅帽子」——道路兩旁冒出一溜溜的紅色路牌廣告,上面高書金黃大字:「蒙牛乳業,創內蒙古乳業第二品牌」。一石擊起千層浪。人們從來沒見過如此大規模、如此奪目、如此有豪氣而又令人充滿疑惑的路牌廣告!到處是探尋的眼睛,角角落落流傳著不約而同的話題:「蒙牛」是誰的企業,以前怎麼沒聽說過,工廠在哪兒?聲言創「第二品牌」,是吹牛,還是真有這麼大的本事?……

  蒙牛路牌廣告「萬箭齊發」聚焦成功,宣傳效果出人意料地好。這一年,蒙牛採取虛擬聯合的生產經營方式,加上品牌宣傳打開了市場,經銷商蜂擁而至,蒙牛牛奶和冰淇淋營業額做到了3700萬元。

(二)德

  第一年雖然沒有倒下,但並不等於就站穩了腳跟。

  蒙牛與牛根生一樣,一來到這個世界上就面臨著極為嚴酷的生存環境。牛根生以一顆真心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才有日後的成功;蒙牛在一系列巨人的腳下起舞,隨時可能被同行擠出舞台,只有營造出和諧的生存環境,蒙牛才可能獲得順利發展的機會和空間。

  的確如此,伊利和蒙牛的關係在蒙牛誕生時就很緊張,尤其1999年底蒙牛建起自己的工廠後,雙方的奶源爭奪戰更加激烈,甚至出了蒙牛奶車被截的嚴重事件,雙方劍拔弩張。

  此時牛根生認為,競爭可以雙贏,一山可以容多虎。既然「賓士」和「寶馬」可以在德國並駕齊驅,風靡世界,百事可樂和可口可樂可以共同引領全球飲料市場,那麼伊利和蒙牛為什麼不可以共生共榮,共同做大?其次,同一地區的企業,還共同擁有一個大品牌——地域品牌。山西出了一種假酒,敗了全部山西酒的市場;比利時發生「二惡英」事件,敗了整個歐洲奶粉的市場。這說明相互競爭的企業其實是相互依附的,單個企業的生存環境其實是眾多同行共同維護形成的。

  因此蒙牛得出「草原品牌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結論,進而提出「為內蒙古喝彩」的口號,努力尋求與競爭對手和睦相處之道,實施「共生共贏戰略」;同時,呼和浩特人均牛奶擁有量全國第一,蒙牛據此大膽提出將呼和浩特建設成「中國乳都」的倡議,啟動了樹立地域品牌,同時以地域品牌推動企業品牌的大營銷戰略。

  從2000年9月至2001年12月,蒙牛推出了公益廣告——《為內蒙古喝彩·中國乳都》。在所投放的300多幅燈箱廣告中,正面,萬馬奔騰圖上高書「為內蒙古喝彩」,下註:「千里草原騰起伊利集團、興發集團、蒙牛乳業,塞外明珠耀照寧城集團、仕奇集團,河套崢嶸蒙古王,高原獨秀鄂爾多斯,西部驕子兆君羊絨……我們為內蒙古喝彩,讓內蒙古騰飛。」背面,推出「我們共同的品牌——中國乳都·呼和浩特」。

  凡弱者生存,都要有「水性思維」,要柔大於剛,順多於逆。正如老莊哲學所體現的:知其雄,守其雌;知其陽,守其陰。此時蒙牛是弱者,它就把內蒙古最強勢的明星企業搬上廣告牌,氣勢恢宏令人振奮,既宣傳了內蒙古企業團隊,也借勢提升了自己的形象。當然把最大的競爭對手伊利排在首位,目的是體現對伊利的尊重。

  蒙牛如此謙卑,高抬競爭對手,迫使競爭對手無話可說,容許蒙牛生存發展,否則就會有損於整個內蒙經濟環境,會丟失「道義分」。蒙牛「把自己放到最低處」,比如在冰激凌的包裝上,蒙牛直接打出了「為民族工業爭氣,向伊利學習」的字樣。這既是謙虛,又可利用伊利的知名度打蒙牛品牌,顯然是一種以退為進的策略。窪,然後積;屈,然後彈;同時蒙牛又聰明地把自己融化在區域經濟大局之中,把自己的命運同整個內蒙經濟的騰飛牢牢維繫在一起,事實上把自己拔到了相當的高度。

  同一廣告中,這一高一低的手法,堪稱絕妙。

  牛根生就這樣,為蒙牛製造了一把無比安全又提升品位的保護傘。

  此時,同記者一塊前往內蒙採訪牛根生的資深策劃專家沈青先生說:「這也是以『德』經營人心的一種『統一戰線』策略,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和企業,包括競爭對手。這同當年毛澤東的統一戰線策略如出一轍。」牛根生又是呵呵一笑:「我就是從毛澤東那兒學來的!」

  至此,蒙牛的生存環境開始變得祥和,發展變得一帆風順。

  2001年,蒙牛銷售收入達到7.24億元,2002年達到16.69億元,2003年達到40.71億元!

    蒙古牛 中國牛 世界牛

  牛根生有一個著名的「三力法則」:他認為,從古至今人類的競爭無非是三種力量在博弈,一是體力競爭,二是財力競爭,三是智力競爭。野蠻社會體力統馭財力和智力;資本社會財力僱傭體力和智力;現在和將來的信息社會,是智力整合體力和財力達到更高的境界。而「德」,就是一種大智慧。

  牛根生用他最推崇的「智力」和德行,將蒙牛做成了奇蹟。

  2002年,蒙牛贏得了「中國馳名商標」和「中國名牌產品」稱號。打造「中國馳名商標」最短需要3年,而蒙牛恰恰只用了3年。這充分體現了蒙牛追求高速成長,短時間內成為強勢品牌的理想。

  牛根生常用獅子和羚羊的故事,來闡述「快」的重要性:羚羊如果跑不過最快的獅子,肯定會成為獅子的美餐;如果獅子跑不過最慢的羚羊,也會被餓死。自然界的競爭法則就是這樣生死時速。面對同城而居的強大競爭對手伊利,不管蒙牛願意把自己當作羚羊還是獅子,它都不得不跑得更快。

  那麼怎樣才能快起來?

  對企業而言,快的含義就是銷售額的快速增加,而對於乳製品這樣的快速消費品而言,增加銷售的最有效的途徑就是策划出強力刺激銷售的營銷活動,不管是事件營銷還是無中生有製造話題,要想跑得快,就得製造和抓住一切機會。

  2002年,蒙牛做了一個「給我個理由選擇你」的策劃。是的,蒙牛究竟有什麼樣的理由值得消費者青睞?①中國綠色食品;②產地內蒙古;③草原牛奶惟一中國馳名商標;④英國本土NQA及ISO9002國際標準質量認證;⑤利樂枕純鮮牛奶銷量居全球第一。

  第一個理由「中國綠色食品」,與上海和北京的主要競爭對手相區分;第二個理由「產地內蒙古」,與所有非草原產地的競爭對手相區分——當然,這裡的「草原」是一個自然地理概念(跨越內蒙古及周邊),而非行政區劃概念;第三個理由「草原牛奶惟一中國馳名商標」,與來自大草原的另一主要競爭對手也區分開來;第四個理由中的「英國本土NQA認證」屬歐洲標準,再次與絕大部分乳製品企業相區分;第五個理由「利樂枕牛奶銷量居全球第一」,則是全世界乳製品企業都不能相比的……一個理由至少區分一個強手,五個理由下來,可謂走遍天下與眾不同。

  「五個理由」於2002年4月正式推出。推出之時,正值全國牛奶大買贈時期,全國十大牛奶品牌,除蒙牛之外沒有一家不買贈的。有的買六贈一,有的買四贈一,有的買三贈一,有的甚至買二贈一,「買贈政策」從年頭實行到年尾。拒絕「買贈政策」的蒙牛,於買贈重圍中,扎紮實實講「五個理由」,銷售額不僅沒降,反而逐月攀升。僅在北京,8月份蒙牛牛奶月銷售額就比4月份增長了2/3.就全局來看,2002年蒙牛銷售額達到16.69億元,是2001年7.24億元銷售額的2.3倍!這其中,「五個理由」功不可沒。

  蒙牛的另一個營銷策劃更是轟轟烈烈——

  2003年10月16日,「神州五號」順利返回,6時46分,北京指揮控制中心宣布: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取得圓滿成功!幾乎與此同時牛根生一聲令下,舉國沸騰。候車亭在行動,超市在行動,電視台在行動,報紙在行動……

  幾小時之後,伴隨著「舉起你的右手,為中國喝彩!」的口號,蒙牛「航天員專用牛奶」的廣告便鋪天蓋地出現在北京、廣州、上海等大城市的路牌和建築上,全國30多個城市的大街小巷蒙牛廣告隨處可見;蒙牛的電視廣告也出現在了全國幾十家電視台的節目中,「發射——補給——對接篇」在央視和地方台各頻道同步亮相,氣勢奪人,展開了新一輪大規模的電視廣告攻勢;同時,印有「航天員專用牛奶」標誌的新包裝牛奶和相應的眾多POP、宣傳頁也即時出現在各賣場和銷售終端。一時間蒙牛宣傳攻勢銳不可擋。

  「神舟五號」載人航天,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是開天闢地的大事。對於營銷來說,這是一次千載難逢的搭載機會,是本世紀以來最大的一筆壟斷性資源,誰佔有它,誰就擁有無可比擬的制高點。天下企業,惟有蒙牛抓住了這個機會。

  這一年,蒙牛銷售額達到40多億元人民幣!

  五六年前,蒙牛一無所有;短短五六年之後,蒙牛銷售額從1999年的0.37億元飆升至2003年的40多億元,後者是前者的110倍,年平均發展速度高達323%!在中國乳製品企業中的排名由第1116位上升為第2位,創造了在誕生最初的1000餘天里平均一天超越一個乳品企業的營銷奇蹟!

  同時,蒙牛還榮獲中國成長企業100強第一名;利樂枕牛奶市場佔有率居全球第一,利樂公司特別授予了蒙牛「全球樣板工廠」稱號;還建起了全國最先進的「國際示範牧場」。

  「蒙牛速度」,成為中國企業的一面旗幟。

  2004年6月10日,中國乳業兩強之一——「蒙牛乳業」(2319.H K)在香港掛牌上市,並創造出一個奇蹟:公開發售3.5億股,公眾超額認購達206倍,股票發行價高達3.925港元,全麵攤薄市盈率19倍,融資近14億港元(關於蒙牛的資本運作詳情請見《商界。中國商業評論》2005年第一期)。蒙牛眼前的道路,越來越開闊。

  蒙牛已從「蒙古牛」變成了「中國牛」,此時,蒙牛正在成為「世界牛」!

  結束語:小勝靠智,大勝靠德

  蒙牛高速成長的秘訣到底是什麼?

  牛根生個人魅力的謎底到底在哪裡?

  行文至此,記者感到對蒙牛和牛根生的了解依然膚淺,牛根生博大精深的經營管理技巧、他哲人一樣深入淺出的智慧、蒙牛深奧複雜的資本運作、具體的市場營銷,以及對內蒙古百萬奶農的巨大貢獻,本文都難以盡述。

  我們只能試圖把牛根生的思想,和蒙牛發展的基本脈絡理清楚。

  2005年1月12日,一個爆炸性消息在網上以驚人的速度傳播——

  作為蒙牛最大的自然人股東,牛根生將自己不到10%的股份全部捐出,創立了保障蒙牛百年發展的「老牛專項基金」。具體操作分兩步走:第一步,在牛根生有生之年,將股份紅利的51%贈予基金會,49%留作個人支配,股份話語權不變,但當牛根生卸任董事長後,表決權將授予繼任者;第二步,在牛根生天年之後,股份全部捐給「老牛專項基金」,家人不能繼承,妻子、一兒一女每人只可領取不低於北京、上海、廣州三地平均工資的月生活費。

  消息一出,舉世嘆服。

  牛根生告訴記者,他只想讓人們談到自己的後代時這樣說:「哦,他(她)是蒙牛創始人第××代子孫。」他想,那時的蒙牛,應該已是一個恆久的品牌。

  呼和浩特一位婦女含淚說的一句話,代表了許多人的心:「他把一切都捐了,我們就是一輩子喝他的牛奶,也只是對他的事業盡了一點點愛心。」

  到此,記者才真正折服於這個一輩子與牛打交道的人!這個偶然事件——其實應該算是個必然事件——最後讓記者明白:蒙牛做大的主要秘訣,或者說牛根生畢生秉持的最大的「差異化戰略」,依然隱藏在童年時期母親教給他的那句座右銘中:「小勝靠智,大勝靠德」。

  一顆高瞻遠矚、思想閃耀的,一顆古道熱腸的心。
推薦閱讀:

TAG:蒙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