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文物】中國國家博物館精品玉器(三)

山石卧虎擺件

 

元 金元時期
寬6.8、高5.9厘米

一隻體形健碩的虎伏卧于山石柞樹旁,雙目圓睜,尾巴高高翹起,皮毛用排列有序且彎曲的長三角形表示。柞樹樹葉寬大,用陰刻線表現樹葉莖脈。山石上方刻有靈芝紋。採用巧作技法使虎、柞樹和靈芝紋用黃褐色玉皮雕刻,山石用青白色玉雕刻。

鶻啄鵝飾件

 

宋 遼金時期
長8.3、寬7.6厘米

器以圓環為托高浮雕、鏤雕鶻捉天鵝圖案。天鵝體形肥碩,曲頸仰天悲鳴,正在拚命掙扎。鶻身形雖小,但勇猛矯健,雙爪有力地抓住天鵝頭部,短喙銳利地伸向鵝的顱頂。這種只雕刻鶻、鵝,沒有花草雜飾的造型是早期春水玉特徵,圓環托至元也演變為橢圓形。

龍   

 

點擊圖片查看大圖
長6、寬1.7、高1.9厘米

器為長方形龍首,巨目寬眉,長吻張口,雙耳後抿,雙長角,角端向上翻卷。嘴角處有一穿孔,鬣、須等細部以陰刻線表現。

 

飛   

 

長5.8、寬2.7厘米

唐代飛天一般身體扭轉,胸以上部位做正面造型。宋代以後飛天多俯身,面向前飛行。這件飛天是典型的宋代風格,身體平展而略有起伏,通過寬窄不同的陰刻線刻劃的衣紋及鏤空飄帶將雲中飛行的動感表現地自然流暢。

 

雲 龍佩

 

長6.9、寬5厘米

器雙面雕。龍身粗壯,向上高高翻卷與前爪形成環形,間以寥寥數刀刻雲紋連接。通體鱗紋,爪部雕刻有細密的鋸齒紋,張口吐舌,上唇上卷,眼為長菱形,角及長鬣向後飛揚。

蓮形簪首

 

神面紋琮

新石器 良渚文化(約公元前3300年—前2200年)
寬7.3厘米、高4.7厘米

琮是良渚文化最具特徵的玉器之一,集宗教、裝飾、儀禮和權力於一體,是禮器的核心。在良渚文化的大墓中,琮作為重要的隨葬品與璧、鉞等玉器成套組合。良渚文化琮分圓形或內圓外方形,單節或多節等不同形式。外部凸面上一般雕飾形態各異的對稱獸形神面紋,刻劃手法以陰線為主,輔以淺浮雕,呈現出立體紋、地紋和裝飾紋於一體的「三層花」效果。紋飾以手工直接雕刻,細密規整。

神面紋琮

新石器 良渚文化
1972年浙江餘杭鍾介出土
高5厘米、面長7.5厘米、射徑7.7厘米、孔徑6厘米

琮是良渚文化最具特徵的玉器之一,集宗教、裝飾、儀禮和權力於一體,是禮器的核心。在良渚文化的大墓中,琮作為重要的隨葬品與璧、鉞等玉器成套組合。良渚文化琮分圓形或內圓外方形,單節或多節等不同形式。外部凸面上一般雕飾形態各異的對稱獸形神面紋,刻劃手法以陰線為主,輔以淺浮雕,呈現出立體紋、地紋和裝飾紋於一體的「三層花」效果。紋飾以手工直接雕刻,細密規整。

玉    

新石器 紅山文化(約公元前4700年—前2900年)
長4.7厘米、寬1.7厘米、高1.5厘米

蟬首扁平圓形,刻劃圓圈紋和折線等表示雙眼和口部等器官。尾上翹,圓弧形。身兩側及腹部略凹,背部雕數道凸弦紋。腰部有一對橫穿孔。紋飾簡練,身體肥壯,造型古拙,尤其是淺浮雕技法,更是形成觸之有感,視之若隱若現的效果。蟬是較早被用於玉石器加工的動物形象,可能因其飲而不食、蛻變再生的生長過程引人關注。

雙 聯璧

新石器 紅山文化
長6.5厘米,寬4.1厘米

此璧扁平,上窄下寬,中部皆有圓孔,兩側聯處雕對稱窄缺口,邊沿有刃,頂部有圓形穿孔用於懸掛或佩帶。聯璧除雙聯外,也見三聯的形式,不過迄今僅在紅山和凌家灘等文化中發現,為數很少。聯璧的製作工藝雖不及圓形玉璧複雜,但琢磨非常精細,應是當時使用的特殊禮儀用器。

玉   

新石器 紅山文化(約公元前4700年—前2900年)
寬8.3厘米、高8.2厘米

璧是中國傳統玉禮器之一,多為圓形。紅山文化除少量圓形璧外,還獨有外廓和中心孔為圓角方形或四角為直角的方璧,一般中間厚,四周薄,通體素麵無紋,邊緣打磨如刃狀。除中心大孔外,璧邊緣通常還鑽有1-3個小孔。

神面型玉梳背

獅蠻紋帶銙

新石器 紅山文化(約公元前4700年—前2900年)
高11厘米、寬4.7厘米

神面形玉佩是紅山文化標誌玉器之一。此玉佩雙面均有紋飾。正中用粗陰線刻神面紋,內凹式圓眼,五組長齒,左右兩端捲曲成勾雲形角狀,為神化了的獸面形式。頂部鑽三孔。

桃形銙:長5.8、寬5.4厘米,方形銙:長6.8、寬5.9厘米 ,釒宅(chá)尾:長10.7、寬6厘米  

獅蠻紋即胡人戲獅紋,早在宋代就出現在官員的帶銙上,代表品級尊卑。後使用範圍漸漸擴大,元明時的戲曲和小說里常常提到「獅蠻帶」。這幾件帶飾採用留邊剔地的雕琢方法浮雕人物與獅子,神態各異,但又相互呼應。桃形和方形的為銙。釒宅尾為長方形,左右兩端一邊平直,一邊弧形。雙釒宅尾帶自宋代漸流行。

玉   

1976年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
高8、寬4.2厘米

器圓雕鴞形,站立狀,頭部有雙角相連,正中鑽一個圓孔。大勾喙,斜伸前方並向胸內彎卷。雙翅緊貼於背部,正中雕刻脊齒,雙腿及寬尾支撐身軀,雙足粗壯並雕出四爪。雙陰線雕刻紋飾,腹、翅飾翎羽紋,全身飾勾雲紋。鴞面的喙部被極度誇張,粗腿和大尾羽也別具特色,形象十分威猛。商代的玉鳳,鳳首多加羽冠裝飾構成神鳥形象,而鳳身則與同時期的玉鴞形態近似。

騎獸人型佩

戰國
1957年河南洛陽西郊小屯村出土
高2.6、長1.8、寬0.9厘米;高2.6、長1.8、寬0.9厘米;

器圓雕,獸均作虎形。一件虎四足前伸,背部雕刻一童子,仰首,頭頂梳偏髻髮式,雙手緊握獸耳,曲膝騎伏於獸背上。獸身中部有縱向圓透孔。另一件虎呈低眉伏首狀,童子雙腿屈膝,雙手前伸執獸雙角。從人頭頂至獸腹底部縱貫一圓孔。遠古文化中不乏人獸合體形象,應與當時的神話或宗教相關。良渚文化神徽形式的神人獸面紋,圖案上方為戴羽冠人像,下方為獸面,有圓眼和獠牙大口,底部有爪等,象徵著神人騎獸縱橫穿梭的情形。騎獸人玉佩取材和構圖原則與神人獸面紋相同,表現馭虎乘風的神異氣氛。兩佩同出土於墓道內接近墓室一端的亂土中,似乎成對設置作為墓道內的特殊陪葬器。

螭食人紋佩

戰國
長6.2、寬3.8、厚0.4厘米

器片狀,鏤雕,兩面紋飾相同,器表殘存硃砂痕迹。中部雕刻一隻蟠成圓環形的螭,背脊正中有寬頻紋,內填飾陰線紋。螭攔腰咬住一裸人,並一爪抓臂,一爪抓腿,似乎正在將人吞噬。在螭的左右,分別鏤雕一個人首蛇身的神人形象。在商代晚期的青銅器上有類似的虎食人形象,被食之人與本器相同,神態安祥,毫無驚懼和掙扎之狀,應該與當時的宗教神話有關。

魚龍型花插

高15、長15.6、寬3.6厘米

器為二魚龍,身下刻壽山福海紋。大魚龍仰頭,大張口,中空,可插花,下頷部陰刻篆書「乾隆年制」四字款。明代玉花插多為靈芝、玉蘭等造型,厚重,紋飾簡練,很少出現枝杈,清代玉花插造型更為複雜多樣。

螭銜靈芝雙耳洗

通高9.8,口徑16.6厘米

 文房水具。器平底,四足,口沿處兩側各鏤空雕刻螭銜靈芝雲紋耳,耳下套一活環。器內底凸雕蘆葦、蓮荷紋。外壁淺浮雕蓮荷、蘆葦、飛鳥和水波紋。由蓮花、蓮葉組成的「青蓮」 諧音「清廉」,象徵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品質;「一柄」蓮花與「一品」諧音,此器紋飾寓意「一品清廉」。原為清宮舊藏。

環 形飾

 

新石器 龍山文化
山東五蓮丹土出土
直徑9.5厘米、內孔徑5.5厘米

此器圓環形,通體光潤。環外緣有V字或介字形凸齒,形如冠狀,類似牙璧的造型。

玉   

 

新石器 龍山文化
長15.9厘米、寬11.3厘米

此器光素無紋飾,邊緣平直,刃部雙面磨製,背部有對鑽大小兩穿孔,用於固定柄。鉞由斧轉化而來,成為一種專用兵器,並成為力量與霸主地位的象徵。良渚文化貴族墓葬中曾經出土了比較完整的漆繪柄石鉞,鉞被嵌在描繪精緻的漆木柄上,置於墓主身旁,顯示了這種兵器的真實用途。

獸面紋琮

 

新石器 龍山文化
寬8.4厘米、高3.6厘米

此器為內圓外方的柱體,短射,分上下兩節,每節一組獸面紋。獸面的冠狀飾位於兩節中部,鼻、眼等紋飾則刻劃在冠的上下,從而形成上下相背的獸面形象。

鞍 型 飾

 

新石器 大汶口文化

此器平頂鞍形,頂部一側有穿孔。外壁光滑,內壁粗澀,底腳平齊。出土於墓葬內,同出有玉釧和玉錐形器等和大批陶、骨器等。

1974年山東膠縣三里河出土
高4.8厘米、寬3.5厘米

三 牙 璧

 

新石器 龍山文化
直徑9.5厘米

此器圓形,中部有大圓孔。身扁薄,中部弧狀凸起,邊緣磨薄近刃狀。外緣凸出三個齒牙,三牙多同向,只有其中一個方向相背。牙璧以三牙居多,此外還可見到二牙、五牙等形態的實物。墓葬內多位於墓主胸部,當為佩飾一類的物品。

蟬 型 佩

 

新石器 石家河文化
長2.9厘米、寬1.8厘米、厚0.6厘米

此器長方形,寬首,凸圓眼,短胸,頸部有陰刻線紋和捲雲紋,尾部圓鈍,長寬翅,末端弧形外撇,表面飾脈紋。首部有對稱的穿孔。蟬是石家河文化玉器中出土數量最多的一種動物形像,造型固定規範,是比較成熟的玉器種類,並在歷史時期得到了繼承和發展。

鳥首璜形飾

 

新石器 石家河文化
1955年湖北天門羅家柏嶺出土
殘長7厘米、最寬2.2厘米、厚0.7厘米

此器身呈長弧形,一端保留完好,鳥首飾勾雲形冠飾,圓眼,突鼻,喙向下勾卷,面部有勾雲紋,頸部有兩組凸弦狀棱。鳥首之冠、喙和頸部等都進行了抽像化的藝術處理,表現出神鳥特徵和器物本身非比尋常的價值。另一端殘斷無存。商周以後的玉器中,動物形像作為璜形器兩端裝飾的組合形式得到普遍應用。

虎   

 

新石器 石家河文化
寬2.6厘米、高1.8厘米

此器扁方形,正面雕刻虎的面部。五官用減地法凸出,再以淺細陰刻線勾勒出輪廓,凹洞式耳孔,鼻翼兩側刻劃鬍鬚,底邊有寬闊的口部。虎頭兩側橫穿圓形孔,可系佩。虎頭是石家河文化玉器的代表器形之一,面部威嚴,反映出濃厚的宗教氣息。

玉   

 

新石器 良渚文化
直徑6.7厘米

此器為圓筒形,通體精磨拋光,邊緣未進行磨圓處理,基本保持切割後形成的稜角。良渚文化玉鐲形器較多,出土時通常位於人前臂手腕處,有的外壁還雕琢有平行斜向凸棱或獸面紋等。

梳   

 

新石器 良渚文化
1957年浙江餘杭鍾介出土
高3.4厘米、長5.7厘米、厚0.4厘米

此器平面呈倒梯形,頂部中央凹缺,內有橢圓形穿孔和尖凸,底部榫狀,帶圓形銷孔。通常認為,其原應與梳齒構成組合器。有素麵、刻劃和透雕等多種,主題是神人形象。在瑤山墓地,每座墓都出土這種梳背,而且每墓只有一件,多位於墓主的頭部,因此也有學者認為這是當時首領的冠飾。

玉   

 

新石器 良渚文化
1984年浙江餘杭鍾介出土
直徑17.6厘米、孔徑5.2厘米

璧是良渚文化最有特徵的玉器之一,在大墓中經常與琮、鉞等構成固定的玉器組合。《爾雅?釋器》載:「肉倍好謂之璧,好倍肉謂之瑗,肉好若一謂之環」。這裡的「肉」與「好」分別指代玉器的實體與中心孔。良渚文化的玉璧多為規整的圓形,中心孔徑小於器體,在璧類器物中比較典型。除了禮器功能外,璧還是權力、財富和地位的象徵。良渚文化的反山墓地,大墓內玉璧最多可達數十件,它們與其他玉器分置於墓主身上不同部位,玉器功能十分強化,顯然形成了系統的使用制度。

玉   

獸面鉸刀

 

1976年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
長9.3厘米、寬4.4厘米

此器刃部平直,雙面磨製,背部有兩孔。兩面紋飾完全相同,以雙陰線刻獸面紋,大鼻、臣字眼、雙捲雲耳,吻部位於刀背處,角抵於刃部。紋飾精美,刀身不見使用痕迹,顯然屬儀仗用器。除這種雙孔刀外,同墓也見帶柄玉刀,有的刀身上還帶有類似鉞、璋的脊齒,刻有龍形紋飾等。

旋 紋 琮

 

1976年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
高9.3厘米、射徑4.7厘米、內孔徑4.3厘米

此器方形柱體,中心呈圓筒狀,方柱四角兩側面均陰刻粗細不同的縱向弦紋,圓筒上下兩端陰刻多道平行弦紋。商周時期的琮,基本保留新石器以來內圓外方的傳統形制,但數量較少,並多為單節琮,器表多光素無紋,裝飾簡化,與同時期圖案繁縟、造型複雜的玉器種類形成鮮明的反差,表明此時人們的審美取向和加工重點正在朝著新的趨勢轉變。墓主婦好是商第23王武丁的配偶,擁有較高軍權,主持祭祀活動。其墓出土遺物1600餘件,其中玉器達755件。這些玉器除祭祀、儀仗用器外,主要是供玩賞的小型動物玉雕和裝飾品,多為和田玉,也有少許岫岩玉和獨山玉。玉雕顯示了當時對玉料的選擇、開料和琢磨技術已具相當水平,並進一步掌握了鑽孔、細磨和拋光等工藝,是商代玉雕的代表。

柄 型 器

 

 

長10.8厘米、寬1.5厘米

此器長方體,上部亞腰形,底部為短榫狀,亞腰處和底部均飾凸弦紋,弦紋之間雕刻四層凸起的蓮瓣紋,每個蓮瓣與一個稜角對應。柄形飾為夏代新創玉器,除了浮雕似花瓣形的個體外,還見雙陰線刻獸面紋和表面光素的長方棒形。殷墟出土的商代柄形器上有朱書祖庚、祖甲、祖辛等字,故被認為是商人為了紀念逝去祖先亡靈而製作的祭祀禮儀用器。也有學者認為是佩飾。

錐 形 器

 

長26厘米、寬1.4厘米

此器為長條柱體,粗端有一穿,穿內殘留硃砂,尖端雙面磨製,形似鑿。錐形玉器在新石器時代的大汶口和良渚文化都有發現,磨製精緻,有的尾端呈榫狀,並加鑽孔等,確切用途尚待考證。

龍鳳型雙援戈

 

長11.5厘米、寬3.5厘米、厚0.4厘米

此器片雕,兩面紋飾相同。內為鳳鳥形,頭有角,角從腦後垂至背部並向上彎卷。胸前挺,雙翅併攏後收。尾分為大小兩支,各向上下捲曲。鳥身飾直線或曲折線的翎羽紋及捲雲紋。援為一大一小兩支,均弧形,中央有脊,兩側帶刃。大援根部外側有扉棱,脊上有穿孔。援雖然是戈的刃部,但體量遠不及內,並正處於鳥首的頂部,實際上充當了鳥的冠狀翎羽,裝飾作用明顯,顯然其作用不在兵器本身而在於強化鳥的威儀。雙援戈除鳳鳥形外,也見龍形,但數量均較少。

旋 紋 戈

 

1955年河南鄭州白家莊出土
通長38.2、援長28、援寬8.2厘米

此器長援短內,帶鋒利的刃。援端呈尖鋒狀,中部有脊,與內交接處陰刻四組弦紋,上下欄略外凸。內長方形,前部正中鑽圓形孔。戈是商周時期主要的兵器,但玉戈體薄易脆,有兵器之形,無實戰功能,應屬於儀仗器之列。玉戈完全仿照銅兵造型,製作規整,通體光亮,在工藝美感上又遠超金屬兵器。

 

長11.9厘米、寬10.1厘米

此器薄,背部有圓孔,兩側邊各有七個齒欄。刃部為折線形三連刃式,中部平,兩側斜。鉞由大型石斧演變而來,而玉鉞則發展成為象徵軍事統帥權的禮器。在夏代的禮儀玉器中,存在突出玉兵的現象,兵器佔據了重要地位。此種鉞屬於夏代創新型玉器,為龍山時期所不見,並為商代玉器製作工藝所承繼。

四 孔 刀

 

 

 

新石器
長41厘米、寬7.4厘米

此器通體磨製,刀背處有縱向排列的四個穿孔,刃部雙面磨製,非常鋒利。玉刀由石刀發展演化而來,是新石器時代晚期開始出現的一種重要兵器,後來逐漸脫離了實用功能而向專門的禮儀玉器方向發展。良渚、龍山、薛家崗等文化都有玉刀出土,夏代還見兩側出脊齒和兩端刻細網格紋的玉刀,均無使用痕迹,無疑是儀仗用器。

 

新石器
長49厘米,寬5.1厘米,高2.7厘米

此器通體光潤無紋飾,刃口部有崩缺,柄端留有切割形成的斷口。錛在新石器時代屬於工具之一,多為石質,此錛以玉為原料,加工精美,顯然是一件不同尋常的禮儀用具。

牙璋

 

新石器
長32.2厘米、刃寬7.3厘米、柄寬4.5厘米、厚0.7厘米

此器端首較寬,為凹弧刃,兩側邊微弧,有闌。柄長方形,近闌處有一個雙面對鑽穿孔。璋出現於新石器時代,延續到西周時期,分布比較廣泛。龍山文化的玉牙璋是目前所知最早的玉璋器物,一般被認為是祭祀山川的禮器或舉行重大儀式時手持的儀仗用器。

旋 紋 璜

 

新石器
長9.5厘米、寬1.6厘米

此器上緣平整,下緣有一道凹槽,表面有與邊緣平行的弧弦紋,兩端各有穿孔,可供系佩。玉璜起源於新石器時代,在河姆渡、崧澤、良渚和龍山等文化中均有發現,多出土於墓主人的胸部,當為佩飾。至周代,玉璜成為組玉佩的重要組成部分,數量增多,形式變化更為豐富。

玉   

 

分享:
推薦閱讀:

中國昊華 北京法拍房5萬/平米在售 可貸款 可墊資
劉濤崛起被認為潛規則是真是假?
明恩溥:中國人的性情——不缺智慧、忍耐、務實,但缺良知_大書蠹
美國指責中國「故意」放走斯諾登 中方駁斥
《中國搖錢古卜講義》易理篇(19)

TAG:中國 | 國家 | 博物館 | 文物 | 國寶 | 國家博物館 | 玉器 | 精品 | 博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