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慢》教案
姜夔
教學目標:1、理解宋詞婉約派風格特點:情景交融、低沉傷感、講究和諧;
教學重點:「黍離之悲」的解讀。
教學難點:對名句「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的賞析
教學方法:吟詠,賞讀結合,討論、講析相互結合 學法設計 問題探究法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一、「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這是唐代詩人杜牧的名句,吟詠了二十四橋的美景,幾百年後,又有一位文人路過此地,化用了這一名句,寫下了一首流傳千古的詞作,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南宋詩人姜夔的名作----《揚州慢》。
二、評講詞文
(一)預習檢查
(二)解題:
揚州是我國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譽。遠在公元前486年的春秋戰國時期揚州就開始建城,至今已有2480餘年的歷史。揚州曾沿用過廣陵、江都、維揚等名稱。古今揚州皆是旅遊勝地,早在六朝時,就有「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之說。揚州自古以來,即為人文薈萃之地,唐代揚州更是名家林立。揚州的古代文明和燦爛文化,也牽動了帝王的情懷和遊興,隋煬帝三下揚州看瓊花,康熙、乾隆六下揚州,給揚州留下了眾多的歷史古迹。唐·徐凝《憶揚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可見當時揚州盛極一時。揚州,在隋、唐、北宋間是著名的繁華之地。古代詩人曾用「春風十里揚州路」,「十里長街市井連」等詩句來描繪它的市容。晚唐大詩人杜牧一生致愛揚州,曾在此流連十年之久,這裡有他無數的浪漫回憶,留下他無數的動人詩篇。但是南宋時金兵兩次侵犯揚州,揚州城變得破敗不堪,詞人感慨今昔,寫下這首詞,抒發了「黍離」之悲。
慢:慢詞,依曲調舒緩的慢曲填詞。
(三)作者介紹:
姜 夔 (1155 — 1221)字堯章,號白石道人,江西鄱陽人, 南宋著名詞人,音樂家。少年時期流寓湘、鄂間,後移往湖州( 今浙江) ,漫遊蘇、杭、維揚等地,與范成大、楊萬里、辛棄疾等人交往。布衣終生,以清客身份周遊四方,常作達官貴人坐上客。他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善書法,精音樂,在詞壇上屬婉約派(騷雅派)。他主張嚴謹的格律和章法,反對油腔滑調,不寫淫詞穢語;在文學上刻意求工而不流於浮艷輕靡,對後世有較大影響。他屢試不中,沒有做過官,遂他託身權貴門下,一生過著清客生活,生活閑適,和當時的社會現實相脫離,以致視野不闊,情調低沉,這在他的詩詞中有明顯的反映。曾說「南山仙人何所食,夜夜山中煮白石,世人喚作白石仙,一生費齒不費錢。」用以自解其清苦。著有《白石道人詩集》。其詞作多詠物紀游,但也暗寓國家分裂、江河變異之慨。其作品精工典雅,意蘊諧婉,但也有用典過多、詞意幽晦等特
點。在南宋詞壇上,姜夔、辛棄疾、吳文英鼎足而三,成為騷雅詞派的代表作家,在宋詞的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四)背景介紹:
在姜夔生活的年代裡,南宋小王朝國勢危弱,長江以北的淮河一帶已成為荒蕪的邊地。但大多數的士大夫卻只顧宴飲逸樂,不思恢復。在詞人早期直至晚年的部分作品中,能針對這種情況,反映了一定的愛國精神和不滿現實的思想,特別是晚年時,他那力主恢復,同情淪陷區人民的思想傾向較之早期作品有進一步的發展。
姜夔的詞,常有小序,提示寫作緣由和主旨,大都語言精練,文筆優美,一散一韻,值得並讀。《揚州慢》是姜夔早期的代表作,抒發作者路過揚州時對昔盛今衰悲涼痛惜的情緒。
(五)整體感知
1.提問:大家在讀這首詩的時候情感上有種什麼樣的感覺?
2.提問:從哪些地方(字、詞、句)讀出這種感受的?
3提問:剛才你所擷取的這些詞語,詩人是從哪些感官來描寫的呢?(用一個字概括)
(以上學生邊回答邊板書)
青青薺麥
景—— 二十四橋 —— 眼前之景
無聲冷月
聲——— 清角吹寒
(六)小序的分析
1、序作為詞的一個部分,起了什麼作用?
明確:交代寫作的時間和地點,介紹寫作的背景和緣由,概括了寫作的主旨。
2、小序中的「黍離」的來源
所謂「黍離之悲」,即作品中的寄慨很深的家國之恨。《詩經"王風"黍離》「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詩序》中稱: 《黍離》,閔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於宗周,過故宗周廟室,盡為禾黍,閔宗周之顛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詩。」後來就用「黍離之悲」表示家國殘破之痛。)
3、這段序中的內容,在詞中都有相對應的詞句。請把這些對應的詞句找出來。
明確:「余過維揚」對應:「過春風十里」
「薺麥彌望」對應:「盡薺麥青青」
「入其城則四顧蕭條」對應:「廢池喬木」
「戍角悲吟」對應:「清角吹寒」
4、序的最後一句:「千岩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在詞中,最能形象地表達這種悲情的句子是哪一句?
念橋邊紅葯,年年知為誰生!
(七)課文分析鑒賞
分析1:「淮左名都,竹西佳處」:
分析2: 「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
「春風十里」是從杜牧《贈別》中「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詩句化出,杜牧詩句極言揚州之美,所以詞人化用來作了一個對比:聽說揚州繁華富麗、但一路之上,觸目之處,卻儘是青青的野生蕎麥,一片荒涼景象。造成這種強烈反差的原因何在呢?
分析3: 「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
「胡馬窺江」指的是高宗建炎三年(1129)、紹興四十年(1160)、四十一年(1161)和孝宗隆興二年(1164)金兵屢次南侵之事。詞人把揚州的殘破完全歸到「胡馬窺江」,如此選材是為了極表他的「黍離之悲」。
廢池喬木運用了擬人的手法,廢池、喬木本是沒有知覺的東西,詞人將它們人格化,作為15年前那場浩劫的目擊者,戰爭的恐怖、敵人的兇殘,種種景象仍然留在它們心中,連他們都在痛恨金人發動的侵略戰爭,物猶如此,何況於人。這樣寫,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對侵略戰爭的極端痛恨。
分析4: 「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暮色降臨後,軍營中傳出陣陣凄厲的號角聲,在空城的上空回蕩。
分析5: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
姜夔目睹劫後揚州的殘破景象,緬懷往昔的繁華,立即想到晚唐風流俊逸的著名詩人杜牧。當時杜牧任職於淮南節度府,和判官韓綽一起尋佳訪麗,征歌逐舞,寫下不少風流艷句。如膾炙人口的「娉娉裊裊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等。從這些詩句來看,是揚州繁華的象徵。詞人慾以「豆蔻詞」「青樓夢」這些象徵揚州繁華的艷句,在設想杜牧「重到須驚」「難賦深情」的襯托下,使劫後揚州的荒涼更加突出。
分析6: 「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
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詩有「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蕭」句,因相傳古代有二十四個美人吹蕭於橋上,所以有此句。作者這裡滿懷凄涼的情感,如泣如訴地寫道:二十四橋仍舊,但橋頭沒有了吹蕭的美人,只有清冷的圓月倒映在河心,整幅畫面無聲無息,冷絕凄絕。
分析7:「念橋邊紅葯,年年知為誰生?」
二十四橋因橋邊盛產紅芍藥花,故又稱紅葯橋。作者面對清冷的景色,看到橋邊依然盛開的紅花,不禁悲從中來,向芍藥發問:你們寂寞地開在這裡,無人來觀賞,你們為誰而開呢?這裡將無情的花兒賦予了情感,意蘊至深、悲痛已極。花且如此,人何以堪?到這裡,全詞結句,但詞意綿長,餘音繚繞,久久不絕,詞人的悲愴之感達到了高潮。
三、課堂小結
四、布置作業
1、背誦本詩,體會作者的情感。
2、 試從內容、風格、情感、手法等方面比較閱讀《京口北固亭懷古》。
內容甲文抒寫作者抗敵救國宏圖大志,表達作者對恢復大業的深謀遠慮和為國效忠之心。
情感甲文表達堅決抗金和投身戰鬥的堅強意志。忠不為用、報國無門的悲憤之情。
風格 甲文蒼涼中透露悲壯、豪邁
手法甲文用典
五、板書設計
青青薺麥
廢池喬木 景—— 二十四橋 ——眼前之景
無聲冷月
寂寞紅葯 聲——— 清角吹寒
推薦閱讀:
※【33】揚州游
※??煙花三月,給你最全最貼心的揚州3日旅遊攻略!
※煙花三月下揚州(瘦西湖篇)
※斷蛇頭跳起來咬人 揚州大媽險送命
※周末48Hrs 逃離計劃,讓江南煙雨吹散你的節後焦慮
TAG:揚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