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歷史上最專政攬權之人 ,他要殺的人連皇帝都沒辦法保住丨大清崛起錄
從精貫白日到亂臣賊子
最後敗於孩童之手
《大清崛起錄》系列 第六回
歷史堂官方團隊作品
文:王金百
大清王朝經過三代四位領導人(多爾袞算一位)的努力,終於在中原佔住了腳。但是對於這個由少數民族新建的王朝來說,他們的政權還談不上穩定,因為統治這樣一個龐大的帝國所要面臨的問題複雜繁多,這需要建立一套完整而有效的政治體制,使國家「機器」運轉起來,這個問題可以仿效前朝假以時日可以解決。然而當下最為迫切和棘手的問題還是mín族矛盾和戰亂之後的「經濟建設」,能夠及時解決這兩個大問題,才能穩固大清政權,所以大清朝急需要一位有能力的君主來「回狂瀾於既倒」。
▲順治皇帝, 愛新覺羅福臨(1638年3月15日—1661年2月5日),即清世祖
順治皇帝年24歲就駕崩,遺詔三阿哥玄燁繼承大統,由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和鰲拜四大臣輔政,史稱「四臣輔政」。就這樣大清王朝新的「領導班子」就算搭起來了。而促成這一切的不是大行皇帝,而是太皇太后,那位被後人稱為「孝庄太后」的女人。
這四位輔政大臣很明顯的一個共同點就是非愛新覺羅的異姓大臣,孝庄太后之所以這樣安排就是因為吸取了「多爾袞僭越皇位」的教訓,認為宗室輔政不利於皇權穩固。而且第一代戰功顯赫的親王們都已經相繼離世,承襲爵位的王爺們顯然就沒多大分量了,所以這次異姓大臣輔政也就沒有那麼多「節外生枝」之事了。
提起這四位輔政大臣,大家最熟悉的恐怕就是鰲拜了,一說起鰲拜第一印象就是亂臣賊子,被「無情」得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最近的新聞也報道,在遼寧省大連莊河市的一個村莊,那裡的居民多是鰲拜的後裔子孫,到現在還有人時而以「罪人」自稱。其實,事出必有因,我覺得我們評價一個人不應該只是簡單的根據結果而蓋棺定論。當然,鰲拜結黨營私、篡取權力、巧取豪奪固然是要大力貶斥,本人也無意為其「平反」,只是想和讀者朋友們共同研究一下鰲拜,研究他是如何一點點走向「萬劫不復的無底深淵」。
▲鰲拜(?—1669年,滿語:Oboi),清初權臣,出身瓜爾佳氏
鰲拜何許人?鰲拜本姓瓜而佳,出生在滿洲貴族家庭,他的伯父就是後金開國元勛費英東,是努爾哈赤時代參與議政的五大臣之首,是努爾哈赤的「鐵哥們兒」。出生在這樣將門,成年後的鰲拜便很容易就能夠躋身於後金將領行列。
鰲拜能夠有這樣一個「先人一步」的起點,那是他的幸運,但是真正的榮譽與地位,還得靠自己的奮鬥。鰲拜的成名之戰就是攻佔皮島。皮島是位於鴨綠江如海口偏東的一個小島(現在屬於朝鮮領土),大明王朝的抗金名將毛文龍就鎮守此島。毛文龍利用島嶼的有利位置,多次對後金髮動游擊戰,襲擾後金後方。毛文龍就像扎在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父子腳心裡的釘子,使其無法大展拳腳,所以後金人對毛文龍可謂深惡痛絕。
讓人意想不到的拔掉皇太極深惡痛絕之「釘子」的人,居然是明朝抗金名將袁崇煥,說實話這多少還是讓後金人「驚喜」的,而先斬後奏執意處死毛文龍,正是袁崇煥最為後人所詬病之處。儘管毛文龍已死,但是皮島的抗金勢力還在,還是讓皇太極憂心忡忡。
皇太極想要在山海關與大明決戰,首先就得拔掉皮島這顆釘子。皇太極先是派遣貝子碩托協同降將孔有德、尚可喜和耿精忠一同攻打皮島,但是久攻不下。於是,皇太極責令英武郡王阿濟格接替碩托,而鰲拜正是阿濟格麾下的一名將領。
▲愛新覺羅·皇太極(1592.11.28—1643.09.21),即清太宗
依照阿濟格制定的作戰方案,會兵分兩路,一路軍正面攻擊吸引火力,二路軍則趁機登島,直搗黃龍一舉拿下島嶼。鰲拜主動請纓並立下軍令狀,主動要求帶領二路軍,登島搏戰。實際「聲東擊西」根本沒起作用,明軍主力炮火直接對向登島的後金人。就是在這樣困難的狀況下,鰲拜身先士卒,迎著炮火登島與敵人肉搏,最後硬生生地將皮島攻下。
皇太極聞知攻佔皮島,可謂欣喜若狂。皇太極特地強調:皮島雖小,但是戰略意義極大。的確如此,朝鮮臣服,皮島攻佔,這對剛剛建立的大清真是意義非凡。在清除大後方各種敵對勢力後,大清終於可以專心攻打最終的敵人——大明王朝。
而鰲拜也因此役功勛卓著被賜爵三等男,並賜予「巴圖魯」稱號。對於鰲拜而言,這一戰成名的更大的意義就是被皇太極所注意,有意要重點培養為心腹。不久鰲拜就被編入鑲黃旗護衛軍。在後續對大明的戰爭中,鰲拜可謂越戰越勇,例如松錦戰役這樣的重大戰役鰲拜部都是主力軍,建功立業自然不在話下。
皇太極對於鰲拜的賞賜也可謂毫不吝惜,從巴牙喇纛章京,再到三等梅勒章京,每次賞賜錢物甚厚,這樣鰲拜就成為皇太極的絕對忠臣。據說鰲拜在戰鬥中,多次用身軀為皇太極遮擋刀槍和炮火,才使得皇太極化險為夷,。所以皇太極時期的鰲拜是大清難得的一員勇將,更是皇太極的絕對心腹嫡系。
▲赫舍里·索尼(1601年—1667年),滿洲正黃旗人,清朝開國功臣之一
皇太極對鰲拜的栽培沒有白費。皇太極駕崩,在嗣位之君撲朔迷離之時,索尼、鰲拜等人站了出來,這些兩黃旗的功勛之臣態度堅決地支持皇子嗣位,甚至不惜犯上作亂、以命相搏。正因如此,多爾袞才有所顧忌,不得不退而求其次,讓出近在咫尺的皇位。雖說,很難否認鰲拜等人有維護自身利益之動機,但是更主要的還是出於對先帝的忠誠,如果僅為了利益,鰲拜等人完全可以投靠多爾袞,助其一臂之力,那樣恐怕獲得的利益會更大。
鰲拜等人雖然勉強保住了皇子的皇位,但是無法保證皇權旁落。多爾袞使用權宜之計,推舉福臨(順治帝)繼承大統,濟爾哈朗和自己攝政,然後多爾袞又利用手中權利,將濟爾哈朗「擠走」,成功將大權獨攬,這樣當年那些如鰲拜等保皇派大臣們便厄運難逃。
多爾袞一直處心積慮想要置鰲拜於死地,而且多爾袞給鰲拜「按」的罪名十分牽強,明顯是打擊報復,但是鰲拜最後都能得到免死,僅受到革爵免職,貶為庶人之類的懲罰,這就有些蹊蹺了。這裡舉一個例子,鰲拜隨同豪格出征四川攻打大西張獻忠,最終豪格凱旋而歸。這本來是大功,但是多爾袞卻以一些莫須有的罪名處置了豪格和鰲拜,豪格最後瘋死獄中。而鰲拜,當時的罪名是支持豪格篡位,這樣的大罪本來是要論死,然而最後也沒被殺。作者認為,這期間鰲拜必定是得到了「大」人物的保護,而有此能量的「大」人物就是那位掌控大局的幕後女人——孝庄文皇后。換句話說,鰲拜已然成為皇太后的心腹之人。
▲孝庄文皇后(1613年-1688年),博爾濟吉特氏,名布木布泰
正因鰲拜之忠誠,在多爾袞死後,順治皇帝對鰲拜格外倚重。他將鰲拜留在身邊,不但做自己的保鏢,更是授權鰲拜參與議政。要知道,鰲拜乃是武將出身,議政這類「文鄒鄒」的事情並不是他的強項,剛剛親政的順治皇帝也就十幾歲,恐怕很多事情並非皇帝一人可以獨斷,而這種種安排還是離不開皇太后的幕後操控。
本人之所以敢於如此大膽猜測,並非毫無根據。有史料記載,年輕皇帝比較叛逆,和皇太后之間經常產生摩擦,而鰲拜經常充當母子之間的協調人,能夠參與皇帝家事,可見鰲拜與這母子的關係絕非一般。另外,順治十四年,皇太后病重卧床,鰲拜晝夜在宮中侍奉,以至於自己都顧不得吃飯和休息,為此順治皇帝特地嘉獎鰲拜之忠心。鰲拜對皇太后之忠誠以及皇太后和皇帝對鰲拜之信任,由此可見一斑。
所以,順治十八年,鰲拜成為輔政大臣就必在情理之中了。
▲清朝的八旗
輔政初期,鰲拜還是有所顧忌的,畢竟他只是排在四大臣之末位。但是首輔索尼的「縱容」,甚至是「慫恿」給了鰲拜做大做強的機會,而「導火索」就是「換地事件」。
蘇克薩哈隸屬於正白旗,而其他三位輔臣都屬於兩黃旗,所以他們之間存在利益衝突。另外,這兩白旗在多爾袞執政時期迅速抬頭,並且所獲得的利益也是最優化,這本身就值得兩黃旗羨慕嫉妒恨,所以多爾袞倒台後,兩黃旗人一直在尋找時機壓制兩白旗。現在四大輔臣三位隸屬兩黃旗(索尼和遏必隆隸屬於正黃旗),看來時機已到,於是鰲拜就「跳了出來」要求兩黃旗和兩白旗換地。以蘇克薩哈為首的兩白旗眾大臣自然不肯,於是鰲拜鋒芒直指蘇克薩哈等人。
這個事情的最終結果也是兩黃旗無理的換取了好地,但是過程十分殘酷,簡言之鰲拜給除蘇克薩哈外,那幾位反對鰲拜換地的兩白旗大臣被「扣」了一個很大的罪名,將這幾人強行處死(本來刑部擬定的處罰方式是鞭刑),蘇克薩哈為求自保,只能沉默,不在公然對抗鰲拜,所以兩白旗政治勢力幾乎被消滅殆盡。
▲納喇·蘇克薩哈(?—1667年),清朝大臣,滿洲正白旗人
這個事件,表面上看上去只牽扯鰲拜和蘇克薩哈兩人,但實際上這是四位輔政大臣,乃至整個八旗之間的內部政治利益之鬥爭。鰲拜只是在前面「衝鋒」之人,「換地」也只是個引子,其真正的目的是要徹底消滅蘇克薩哈為首的兩白旗政治勢力。原本蘇克薩哈和兩白旗本是多爾袞和多鐸的勢力,所以這種政治分歧和利益衝突由來已久。再加之,蘇克薩哈是依靠背叛主子多爾袞才有今天的地位,這也讓以忠誠為榮的索尼、鰲拜等人所不齒,所以我們相信,索尼和遏必隆在背後一直支持鰲拜,而實際上這種支持已經近乎公開化。
而鰲拜得逞之後,變更加囂張,變本加厲,開啟了他的專權模式。所以鰲拜專權的機會是來自黨派之爭,更是由於利益集團更高權力所有者縱容之結果。
儘管「換地事件」索尼支持鰲拜,但是鰲拜的恣意妄為還是超乎索尼之預料,他忘記了鰲拜乃是武將出身,做事情不懂得收斂,甚至不留後路。其實換地之後兩白旗的旗人們並沒多倒霉,他們利用自己滿洲旗人的身份恣意圈佔漢人土地,這對於給剛剛經歷戰亂的百姓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這導致全國mín族矛盾驟升,國家之安定岌岌可危。
▲康熙戎裝
像索尼這樣的歷經四朝的大清高級文臣,他內心十分清楚鰲拜所作所為之危害,但是他也知道眼下還不是扳倒鰲拜的時機,因為鰲拜功勛卓著並且深受太皇太后之信賴,所以他十分精明地選擇「退居二線」,以自己年老體衰為由在家中修養。
索尼的蟄伏讓鰲拜更加肆無忌憚,他開始發展自己的黨羽,這些黨羽唯鰲拜馬首是瞻,這直接的後果就是威脅皇權,這讓康熙皇帝,甚至是孝庄皇太后所不能容忍的,實際上這也就決定了鰲拜最後的悲慘結局。
康熙六年,索尼病逝,在病逝前索尼上書要求康熙皇帝親政,應該說索尼的這份生前奏本確實別有一番滋味。
種種跡象表明,索尼並沒有真正地淡出政壇,他的第三子索額圖就是他在朝中的眼線。這個索額圖就是日後康熙智擒鰲拜的第一功臣,雖然智擒鰲拜之時,索尼已經去世,但是我們有理由相信,索額圖之成就必定得到其父索尼的指點,甚至我大膽猜測,智擒鰲拜就是索尼一手策劃,當然這是後話。
蘇克薩哈十分識趣,見索尼上書歸政,自己也上書請求康熙皇帝親政,此時索尼已經去世,蘇克薩哈次輔變首輔。兩位首輔大臣都主張皇帝親政,康熙皇帝就順理成章的親政了。但是鰲拜不這麼想,儘管表面承認皇帝親政,但實際上鰲拜還是將權利攥在手裡。鰲拜甚至跋扈到了以莫須有的罪名將蘇克薩哈滿門抄斬,康熙皇帝在明知蘇克薩哈無罪的情況下,還是無力保住蘇克薩哈。康熙皇帝已經忍無可忍了,他決心要除掉鰲拜。
▲康熙擒鰲拜
威脅皇權自然是大忌,可是鰲拜似乎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處境已然十分危險,每日照常囂張跋扈,不把年少的皇帝放在眼裡。康熙皇帝正是利用鰲拜的狂妄自大,依索額圖之計,以娛樂玩耍為掩護,培養了一批滿漢貴族家的孩童。這些孩童每天以娛樂皇帝為由練習布庫(漢語就是摔跤)這一滿族傳統遊戲,最後就是這些孩童將鰲拜一舉擒獲。
將鰲拜擒獲之後,康熙皇帝迅速剪除鰲拜黨羽,終於實現了實際意義上的親政。而鰲拜則被康熙皇帝罷黜一切爵位,最後在獄中憂鬱而死。據說康熙皇帝之所以沒有將鰲拜直接處死,是因為鰲拜將自己身上的傷疤裸露出來,這傷疤都刻苦著鰲拜功績,因而年輕的皇帝才心出惻隱,對其從輕發落。
鰲拜專權就此終結。而索爾圖也因為擒拿鰲拜有功,迅速稱為康熙皇帝身邊的近臣,委以重任自然不在話下。
▲大清版圖
文章到此,以將鰲拜的故事已經簡單介紹完了,我們不妨做一下總結:
鰲拜之所以從一介武夫而走上權利之巔,甚至到了威脅皇權的地步,應該說鰲拜自己的跋扈、狂妄的個性有很大關係,也與他自身修養不足,不懂得政治與權利「遊戲」的基本規則,這些都是鰲拜自身的缺陷和不足;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看到,鰲拜所得到的背後支持與庇護,也恰恰給了他恣意妄為的好機會,這方面原因是不能忽視的。同時我們也應該覺察到,一些潛伏在政治這潭深水裡的一些真正的高人,巧妙地讓鰲拜之所為為己所利用,例如那位死後被謚「文忠」的首輔索尼,他才是這一事件的最大贏家。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