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見性念佛禪修法》

《見性念佛禪修法》見性是佛,念佛是佛,見性念佛無不佛!是故一切皆成佛!什麼是禪?禪就是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睹明星悟道時悟到的宇宙的真理、人生的真諦!佛陀出生於現在的尼泊爾,是釋迦族的太子,擁有世間的一切權利和財富,依然不能擺脫生老病死的苦惱,也不能幫助別人擺脫生老病死的苦惱,於是太子捨棄王位而毅然出家。出家後,太子遍訪一切修行人,並且超過他們,但是依然沒有找到擺脫生老病死的方法,於是捨棄了外道。太子只好內求於己靈,苦修了六年依然沒有找到擺脫生老病死的方法,於是捨棄了無益的苦行。於是河中沐浴後接受牧牛女鮮乳的供養,精力充沛,在菩提樹下發誓:"我今若不證無上道,亦終不起於此座。』醇酒佳肴、熱情淫蕩的美女、金銀珠寶、廣大無盡的國土與臣民、令人飄飄然的禮拜稱頌、無上的權威與榮耀,以不同的形式,出現於太子的跟前,太子已徹底看破了世間欲樂的虛幻,徹底放下了!可是,跟著出現的,竟是各種使人不寒而慄的妖魔鬼怪、以及毒蛇猛獸都蜂擁而至。他深知一切邪魔鬼怪,皆是幻化之物,只要心中不起執著,不自起畏懼,他們便對自己無能為力,難起損害。太子也深知,就是虛空世界,宇宙萬物連同自己的身心世界,也同是幻化之物,實不足惜, 太子此時戰勝了幻境,深刻了達一切萬法虛幻無實有的本性。經過六天六夜的禪定,在臘八夜裡,太子深刻了達物質世界的一切都是虛幻無實有的,所以放下了;心靈世界的一切也都是虛幻無實有的,所以也放下了,由於世出世間的一切都是虛幻無實有的,所以都徹底放下了。那麼,究竟什麼是真實的呢?這時太子放下萬緣,巡視星空,看見滿天的星星,在黑夜裡一閃一閃的……注意!注意!注意!我們模仿王子彼時的狀態,最好能夠夜裡巡望一下星空,或是巡望一下天花板,感受太子彼時心靈境界,明明白白清清楚楚,而沒有任何的妄念,無非是回歸現前一念,當下一念,這個現前一念、當下一念就是我們心靈的本來狀態,這就是唯一真實的心靈境界,其他的心靈境界都是假的!太子因而豁然大悟,徹見本來。悟時開口的第一句:「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唯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他說沒想到一切眾生所具有的心靈的本來狀態,就是究竟的解脫智慧與圓滿功德之相,只因為打妄想,並且執著於打妄想而不能證得此相。這句話佛陀道出了人生的真理,也道盡了人生的真理,他老人家告訴我們一切眾生本來圓滿具足如來的智慧德相,本來是佛,本來成佛,本來就是現成的佛,那我們又怎麼成了六道輪迴的眾生了呢?就是我們眾生喜歡打妄想,並且執著於打妄想,所以長期處於輪迴!如果我們把妄想停下來,現前這個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心靈境界就是佛的一切智、自然智和無礙智!所以、《楞嚴經》說:「狂心頓歇,歇即菩提。」下面我們可以做一個實驗證明我們本來是佛!那麼,如何證明我們本來是佛呢? 佛說:「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唯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所以,只要證明我們本來沒有妄想,就證明我們本來是佛!現在,大家用一分鐘的時間打妄想,我們會驚奇地發現,我們根本打不起妄想,因為當下一念是覺醒的狀態,覺照的狀態;《心經》說:「照見五蘊皆空」,就是在覺照的狀態下,色受想行識,五蘊當下顯現為空性,妄想屬於五蘊中的想蘊,所以,這時不可能打出妄想來,這時自然回到當下一念,當下一念裡面圓滿具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這就證明我們本來是佛,本來成佛。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由於我們業障深、習氣重,所以我們證得如來智慧德相,也就是開悟見性容易,保任安住在如來智慧德相難,此時太子看見滿天的星星,在黑夜裡一閃一閃的……頓悟到保任安住的竅訣是,脈動式地,象閃爍的星星一般,不斷地提醒我們的心,讓他時刻回歸現前一念,時刻保持警覺的狀態,就是神秀大師所說的「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的境界,也是臨濟祖師臨終偈 中「吹毛用了急須磨」的境界。我們每個人都是以心臟不停跳動的形式來維持生命,我們也應該以覺心不停「跳動」的方式來維持我們的慧命。這就是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睹明星悟道時悟到的宇宙真理、人生的真諦!這就是一切眾生所具有的心靈的本來狀態,就是一切眾生心靈本具的燈,禪宗「傳燈」傳的就是他,這就是釋迦牟尼佛臘八夜睹明星悟道的公案。下面我們再看看被譽為禪宗第一公案的「拈花微笑」。拈花微笑的公案出於《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拈華品第二 》①爾時娑婆世界主大梵王。名曰方廣。以三千大千世界成就之根。妙法蓮金光明大婆羅華。捧之上佛。退以作禮。這是大梵王以「妙法蓮金光明大婆羅華」供佛請法。②而白佛言。世尊今佛。已成正覺五十年來種種說法。種種教示。化度一切機類眾生。若有未說最上大法。為我及末世行菩薩人。欲行佛道凡夫眾生。布演宣說。大梵王說:佛陀說法50年來已經說了種種法門,以隨類化度不同因緣的眾生,如果有以前沒有宣說過的最上大法,給我和末法時代修行菩薩道的人,希望由凡夫直截成佛的眾生,講一講,(不需要經歷菩薩階次)直截成佛的方法。③作是言已。捨身成座。莊嚴天衣。令坐如來。這是大梵王捨身成座供佛請法。④爾時如來。坐此寶座。受此蓮華。無說無言。但拈蓮華。入大會中。八萬四千人天。時大眾皆止默然。這時、釋迦牟尼佛坐在大梵王身上,以大梵王的身體為寶座,接受這朵蓮花,一句話也沒有說,什麼都沒有做,只是拈著花,來參加這次法會的八萬四千人道、天道的眾生,當時都一動不動地看著釋迦牟尼佛,一言不發,不知所措。(在《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的另外一個版本裡面還有四個字「悉皆罔措」就是不知所措。)⑤於時長老摩訶迦葉。見佛拈華示眾佛事。即今廓然。破顏微笑。這時摩訶迦葉尊者,看見佛陀用拈花的方式給眾生開示成佛的方法,這個成佛方法真是簡單明了極了,就是大家看「蓮華」時像虛空一樣廣闊而又一塵不染的心靈境界就是佛境界,就是自性境界,它一方面沒有妄想,一方面明白清楚的,這個現前一念、當下一念,是我們心靈的本來狀態,這個能明了覺知宇宙萬物的一切,而自身像虛空一樣的心靈境界,就是一真法界,就是自性境界,就是第一義諦,契入並保持這個境界就是由凡夫直截成佛的最上大法。尊者悟到了這些不禁撲哧一笑,笑什麼?佛陀成正覺五十年來說了種種成佛之法,自己都沒有得到,現在佛陀只是一拈花,自己就得到了!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⑥佛即告言。是也。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總持任持。凡夫成佛。第一義諦。今方付囑摩訶迦葉。言已默然。佛陀通過他心智通立刻知道了,馬上肯定摩訶迦葉,給尊者認證。我有含藏一切正法眼的寶藏,就是現前這個不生不滅的、微妙無比、能知能覺的心;這就是實相境界,它沒有妄想就是沒有相,同時心裡卻是明白清楚的,這個現前一念境界不能言傳,卻能親身感受,實在是微妙的成佛法門:它的特點是不需要建立經典文字,是經教之外的特別成佛傳承,它是包融一切法門的大總持法門,它是我們心靈的本來狀態,所以、我們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能保持覺醒的心靈、清醒的頭腦,這是凡夫不需要經歷菩薩位次就能當下直截成佛的方法,就是大家看到「蓮華」第一眼時候的心靈境界——第一義諦,現在釋迦牟尼佛馬上把這個法門付囑給摩訶迦葉,將來往下傳,這就是傳燈。說完這些話,釋迦牟尼佛就什麼都不說了,何以故?再說就是畫蛇添足,就是廢話!⑦······大梵王言。若如是者。今日如來。以此一法。為最真實。這是大梵王對祖師禪登峰造極的讚歎:「今日如來。以此一法。為佛陀已成正覺五十年來種種說法中最真實之法」!這就是傳燈,這就是祖師禪的直指心性,如來禪是祖師禪的境界,祖師禪有契入如來禪的具體方法——直指心性。這樣,大迦葉就成了禪宗初祖。佛與迦葉只是心心相印,以心印心,以心傳心,這是禪宗傳燈的第一個公案。下面看看我們的「東方如來」、第二佛陀六祖惠能大師頓悟的公案:六祖大師在客棧聽人念《金剛經》時,他就開悟了,只是開始,沒有通透;五祖忍和尚給他講《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六祖大師就大徹大悟了。六祖悟到了什麼呢?「應無所住」就是沒有什麼需要住,不需要住,我們的心本來就是住的。不信你現在體驗一下你自己的心是不是住的(大約十秒鐘)。這時就自然「而生其心」了,即是見自本心、悟自本性,並對此生起了勝解信。當你「無所住」時自然、「而生其心」:我們一切時、一切處、就是在生活中,不管是走路、談話、學習、工作、逛市場什麼的,都不去專註外在的事物。而是專註觀察與體驗你的當下一念心,是如何對感官的世界作出反應的,這時你當下即相離相而見自心,當下現量感受禪宗「鬱郁黃花無非般若,青青翠竹儘是法身,」以及凈宗《無量壽經》「一切皆成佛」的妙境。當你「而生其心」時也自然「無所住」:於一切時處保持心靈的覺醒,當六根接觸六塵時,眼睛看到事物,只是看到了,並不往下打妄想,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但行一直心,當下即是自心,當下即是萬法,當下感受《圓覺經》「一切眾生本來成佛」與「十方異生本成佛道」的妙境。總而言之,當你在觀察與體驗你的自心時,你將能夠自如地控制它,你不要因為控制不了你的心猿意馬而發愁,觀察與體驗帶來的自然就是控制,因為控制是心的自然狀態、本來狀態,當你去觀察與體驗你自己不受約束的心時,控制就自然開始了。這就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告訴我們控制你的心的唯一途徑,就是觀察與體驗你當下一念心的本來狀態,它本來就是安住在實相當中的,什麼是自心?自心就是你現前的一念,當下的一念。至此,六祖慧能言下大悟:他悟到了「一切萬法不離自性」,就是說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本質永遠是「本來無一物」的境界,「本來」是如來藏的大光明,「無一物」是般若大空性。接著六祖就把悟到的自性境界說給五祖忍和尚。①何期自性本自清凈:沒想到呀!過去我一直認為我的心是污染的,需要除去污染才能清凈,現在才知道,不需要除去污染,因為根本沒有污染,我的心本來就是清凈的。所以、令我們的心回到清靜境界的唯一方法是回到自性,有人說念佛人就是平時修清凈心,往往是「欲斷妄想,去一添兩」而一盲引眾盲呀!②何期自性本不生滅:沒想到呀!我的心本來空寂,根本不可能產生妄想,所以本來不生;我的心本來就是覺醒的,所以本來不滅。③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沒想到呀!我的自性中福慧雙運,定慧雙運,悲智雙運,本來具足三身四智,具足成佛的一切資糧,具足佛的一切功德,因為眾生本來成佛。④何期自性本無動搖:沒想到呀!我的心像虛空一樣,虛空如何動搖!所以我們的自性是本來是不可動搖的。⑤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沒想到呀!萬法——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總體,本來是明空雙運的,空有不二的,只因眾生妄想、執著,才產生了佛、菩薩、聲聞、緣覺、天、人、阿修羅、畜生、惡鬼、地獄十法界,眾生才有了不同的心靈境界;現在我才知道,一切善惡,美醜,各種境界都是如夢如幻的,本來沒有的,都是我自己的心想出來的,造出來的。五祖馬上給六祖認證,並把衣缽傳給了六祖,還說「不識自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這裡建議大家用「應無所住」的方法,反覆體會「而生其心」的感受,對這五個「何期自性」,仔細現量體驗,都能識自本心,見自本性,當下頓悟,當下成佛。這裡我提醒大家「應無所住」是如人飲水,「而生其心」及五個「何期自性」是冷暖自知的境界,前者為前提條件,後者為結果,契入明空雙運的境界自然得到這些感受,而不是讓我們執著地追求這些感受。所以《壇經》說:「住心觀靜,是病非禪……汝等慎勿觀靜及空其心,此心本凈,無可取捨。」惠明和尚請六祖為他宣說見本來面目的方法,六祖說:你既然是來向我求法的,可放下一切萬緣,不要生一絲一毫的雜念,我現在就給你說法……之後六祖就端坐一言不發,惠明和尚等待了好一會兒(至少有兩三分鐘),六祖才說,剛才您既沒有善的念頭,也沒有惡的念頭,正在等待聽我說法的時候,就是見到了惠明師父您自己的本來面目,惠明和尚言下便大徹大悟了。這是六祖大師引導惠明和尚以寂的方式契入了明空雙運的境界。惠明和尚又問:剛才傳給我的諸佛密語密意之外,還有其它的密意嗎?六祖說佛法不是語言與文字,能說給你的就不是諸佛密意了,你要返觀內照你自己的心,也就是觀察你自己的當下一念,(這時就是你的心的本來狀態,除你自己的心外,別無諸佛密意,)諸佛密意在你自己那裡。唐代的南陽忠國師有一位在家弟子,學問很好,要給《思益經》作註解,南陽忠國師說:好呀!你學問好,可以注經了!說著就叫弟子端碗清水,先連著放七顆米在裡頭,再放一雙筷子在碗上,然後問:你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嗎?居士說:師傅,我不懂!南陽忠國師說:好了,我的意思你都不懂,佛的意思你就更不懂了!佛經全都是佛的意思,你不懂佛的意思,如何給佛經作註解?試想,當你面對一碗清水,南陽忠國師連著放七顆米在裡頭,再放一雙筷子在碗上,你全神貫注地看時,心裡明白清楚,沒有任何妄念,當下契入佛陀的心靈境界,這就是佛的意思!什麼是禪?禪就是佛陀的思維方式與心靈境界!什麼是禪修?禪修就是在生活中以佛陀的思維方式生活,時時處處保持佛陀的心靈境界。我們掌握了這些,就是把自己凡夫的生活當下變成了佛菩薩的生活;就是把我們生活的娑婆世界當下變成了西方極樂世界!我們首先應該相信:最高級的往往是最簡單的,而不是最艱深的,所以,我們應該有信心學會佛陀的思維方式,將自己的生活品位徹底提升!具體地說禪修也叫實修,實修就是在生活中實際修行!它不僅僅是學習知識和掌握技能,更重要的是在學習知識和掌握技能的基礎上,培養自己安住於佛陀心靈境界的習慣,即是在生活中安住於自性的習慣,簡單地說,就是在生活和工作中始終保持頭腦清醒,凡事都一心專註,不走神、不溜號,這就是「如來常在定,無有不定時」的如來境界!禪修的前提是看破、放下,竅訣是:「放下萬緣、不打妄想;提起正念、保持覺醒」。從禪修的角度講,念佛就是不斷地提醒我們自己,一心專註稱念佛名,保持清醒頭腦。見性念佛的具體竅訣是:「專念現前一句;只要字句分明」。禪修必須是在了達正見的基礎上進行的,特別是在達宇宙萬法無實有的基礎上,觀察自己的煩惱心,當下就能現量見到煩惱心的本性是菩提,煩惱和菩提無二無別,這就是見到了煩惱的本性,也就是見性,因此深刻了達煩惱無實有的本性——就是根本沒有煩惱!所以,煩惱是根本不需要調伏的東西,這就是最殊勝的調伏煩惱的方式!見性之後的修行是什麼?( 回到當下是見性,活在當下是作佛!)見性之後的修行就是保任安住於我們自己所證悟的自性境界;保任安住就是在任何時候都能調整和駕御自己的心,使自己的頭腦始終保持清醒的狀態,這時自然沒有妄想,這樣就是安住在自性之中;禪宗的保任安住就是大圓滿的任運自成!這就是「如來常在定,無有不定時」的如來境界!我們一生之中成佛最重要,因為我們難得一次人身,一失人身萬劫難復;在這個世界成佛最容易,因為我們本來成佛!見性最容易,因為我們本來就生活在自性之中!只是我們平常習慣於打妄想,而從自性之中跑出去了!回到當下,就是回到自性,活在當下,就是佛菩薩的生活!見性是方便法門,念佛也是方便法門,見性念佛是方便之中的方便;見性是了義法門,念佛也是了義法門,見性念佛是了義之中的了義;見性是圓頓法門,念佛也是圓頓法門,見性念佛是圓頓之中的圓頓;見性是自佛,念佛是他佛,見性念佛就是彌陀念彌陀;見性念佛無不佛!是故一切皆成佛!念佛是方便法門,念佛就是見性的方便;念佛是了義法門,念佛當下就是了義的自性;念佛是圓頓法門,念佛就是圓頓的見性法門;念佛是念他佛,見性是念自佛,自他不二,念佛就是念自性,自性就是阿彌陀,若人但念阿彌陀,娑婆就是極樂國!是故一切皆成佛!所以,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說:「當知離卻現前一念無量光壽之心,何處有阿彌陀佛名號。而離卻阿彌陀佛名號,何由徹證現前一念無量光壽之心。」《華嚴經·如來出現品》佛陀成佛時說的第一句話就是:「佛子!如來智慧無處不至。何以故?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這句話佛陀道出了人生的真理,也道盡了人生的真理,他老人家告訴我們一切眾生本來圓滿具足如來的智慧德相,本來是佛,本來成佛,本來就是現成的佛,那我們又怎麼成了六道輪迴的眾生了呢?就是我們眾生喜歡打妄想,並且執著於打妄想,所以長期處於輪迴!如果我們把妄想停下來,現前這個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心靈境界就是佛的一切智、自然智和無礙智!那麼,如何證明我們本來是佛呢? 佛說:「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唯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所以,只要證明我們本來沒有妄想,就證明我們本來是佛!現在,我們可以隨便打妄想,發現我們根本打不起妄想,因為當下一念是覺醒的狀態,覺照的狀態;《心經》說:「照見五蘊皆空」,就是在覺照的狀態下,色受想行識,五蘊當下顯現為空性,妄想屬於五蘊中的想蘊,所以,這時不可能打出妄想來,這時自然回到當下一念,當下一念裡面圓滿具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這就證明我們本來是佛,本來成佛。「般若為導,凈土為歸」是夏蓮居大士所倡導的凈宗修學總綱。見性念佛禪修法,是依世俗般若產生世俗正見,改造我們對宇宙人生的錯誤觀念;依勝義般若產生勝義正見,了達諸法實相,遠離妄想執著,安住於究竟正見之中,也就是安住於十方諸佛的境界之中;並且依對凈土法門的信仰,將自心與阿彌陀佛的清凈心融為一體,當下解脫;以都攝六根、凈念相繼持名念佛、為保任安住的手段,臨終求生極樂世界,得一生補處,即身究竟成佛。禪修是聽聞佛法之後的修行,一切實修法都可包括於禪修之中,《大集經》云:「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名無上深妙禪」,可見念佛法門就是禪修,如果沒有禪修,聽聞佛法就是沒有結果實的花朵,《大涅槃經》說:「不以聞思故得大涅槃,以修集故得大涅槃。」薩迦班智達說:「沒有聞思的修行,如斷臂攀崖!」,所以,聞、思、修三者是一個完整是整體,就像一個鼎的三條腿,缺一不可!可惜!我們末法時代眾生學佛,只是聽聞,思維佛法的很少,有思維基礎進行禪修的就更少,所以今生往生極樂世界、證大涅槃的非常希有。《見性念佛禪修法》十大成佛竅訣是:①人身難得②輪迴過患③樂觀無常④苦觀因果⑤觀法如化⑥照破無明⑦無住生心⑧自他不二⑨老實念佛⑩往生成佛禪修包括思維修(觀察修)和安住修兩種。觀察修屬於世俗般若,它是我們凡夫的分別心所能了達的境界,包括①人身難得、②輪迴過患、③樂觀無常、④苦觀因果、⑤觀法如化五個基本竅訣。安住修的屬於勝義般若,它是直斷分別心的境界,遠離分別意識的境界。主要竅訣是⑥照破無明、⑦無住生心、⑧自他不二、⑨老實念佛、⑩往生成佛。其中「照破無明」是見性的竅訣,「無住生心」是金剛經的核心,也是大般若經的核心,安住修是悟後起修的部分,所謂的悟後起修就是見性之後的修行;⑧自他不二、⑨老實念佛、⑩往生成佛。這些竅訣下面我們會一一介紹思維修就是正思維,它包括人身難得、輪迴過患、樂觀無常、苦觀因果、觀法如化五個基本竅訣,屬於世俗般若,分別以此對治貪、嗔、痴三毒煩惱,以及對萬法的執著。①人身難得:1、盲龜喻:整個三千大千世界像一大汪洋,在大海上有個牛軛,上面有個孔,它在大海上漂浮,沒有片刻停止;而在大海底下,有一隻盲龜,每一百年浮出水面一次,恰好龜頭鑽進牛軛里,佛說得人身比這還難。2、星星喻:在六道輪迴的眾生中,地獄道眾生的數量好比夜晚的星星,惡鬼道眾生的數量就是白天的星星;惡鬼道眾生的數量好比夜晚的星星,畜生道眾生的數量就是白天的星星;畜生道眾生的數量好比夜晚的星星,人道眾生的數量就是白天的星星;人道眾生的數量好比夜晚的星星,天道眾生的數量就是白天的星星,所以,我們應該常常觀修人身難得。②輪迴過患:地獄、惡鬼、畜生、阿修羅、人、天人六道是輪迴的眾生,我們要常常觀修輪迴之過患。③樂觀無常:當我們面對令我們生起貪心的對境時,我們必須了達這個快樂的對境是無常的,而且還是將來永久痛苦之因,以此對治貪心。世尊說:「若多修無常,已供養諸佛;若多修無常,得彼佛安慰;若多修無常,得諸佛授記;若多修無常,得諸佛加持,猶如眾跡中,大象跡最勝,如是佛教內,所有修行中,唯一修無常,此乃最殊勝。」④苦觀因果:佛陀說:「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當我們面對令我們生起嗔心的對境時,我們必須了達這個對境是因果報應,前世我們害了別人,今生人家來討債,安忍就是還債,以此對治嗔心。同時我們還要了達特別因果:凈土法門是念佛為因,成佛為果;求生為因,往生為果;往生為因,究竟成佛為果。戒律法門是受戒為因,成佛為果,等等!⑤觀法如化:觀法如化就是《金剛經》所說的:「一切有無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圓覺經》也說:「知是空華,即無輪轉。」就是我們通過聞思正法,了達萬法都是如夢如幻的,像空中華一樣,一方面是「空的」,另一方面是「假有」,以此可對治我們對這個世界的痴迷心。麥彭仁波切在《定解寶燈論》中說:「自他依此實執故,相續趣入三有河;此等能翻之對治,即是無我之執著。」是說我們眾生無始劫來執著於萬法實有存在的緣故,不停地輪迴於六道,而實有執著的直接對治法就是空性慧。空性慧就是對萬法虛幻無實有的執著,也就是諸法無自性的「無我」執著相,就是《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的境界,此「無我」的執著相,就是「單空」境界,它是以凡夫的分別心,通過聞思就可以了達的境界。《入行論》說:若久修空性,必斷實有習,由修無所有,後亦斷空執。觀法無諦實,不得諦實法。無實離所依,彼豈依心前?若實無實法,悉不住心前,彼時無餘相,無緣最寂滅。」又說:「空性能對治,煩惱所知障,欲速成佛者,何不修空性?不應妄破除,如上空性理,切莫心生疑,如理修空性。執實能生苦,於彼應生懼,悟空能息苦,云何畏空性?實我若稍存,於物則有懼,既無少分我,誰復生畏懼?」單空是實執的直接對治法,故對剛開始實修佛法的人來說,單空是遣除實執簡單易學的修法。彌勒菩薩、法稱論師都說俱生我執的直接對治法是空性慧,而不是慈悲心及菩提心等。比如黃昏時你看見有一條花繩,象蛇一樣盤放在家門口,這時只要知道它是繩而不是蛇,就能解除恐懼,只要證「人無我」境界就能消除煩惱障,就能自然恢復心的本來狀態,但如果誤認為它是一條毒蛇,慈悲心和菩提心再大,恐怕這時也幫不上什麼忙,這就是單空的妙力!《定解寶燈論》還說:「此乃一切初學者,無有錯謬之入門,口說最初即斷此,乃是散布魔密語」。單空對初學者而言是必修之法,如果不能空掉對一切實有的執著,對世間的各種顯現還非常貪戀執著,五毒煩惱還常常起現行,如果有人說這樣的初學者不必修單空而直接念佛、參禪、修密宗大圓滿,就能成佛,就是在散布魔的密語。華智仁波切說:「必須首先澄清那凡夫狂暴的心識,直指心性才有可能發生。」《維摩詰所說經》云:「 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已於諸法得自在,是故稽首此法王。」是說一方面了知萬法皆空,一方面覺醒的心靈不被污染,「第一義」就是覺性。⑥以照破無明、的方式直斷分別心:(破煩惱殼竅訣,見性竅訣)以下的竅訣是遠離世俗分別心的境界,是勝義諦乃至超越二諦的境界,《入行論》說:「勝義非心境,說心是世俗。」是說勝義諦不是分別心的境界,分別心的境界是世俗諦。《定解寶燈論》說:「遠離一切破立二,超意本來之法性」是說法性是遠離一切破立的觀念,一切分別意識,並且超越分別意識的心靈的本來狀態。」慧可大師向達摩祖師求安心竅訣,祖師說:「將心拿來,我給你安!」慧可大師覓心了不可得,祖師說:「我與你安心竟!」慧可大師覓心了不可得,即是由觀照般若直截契入實相般若境界,直截契入一真法界;這時的「照破無明」就是當我們現量觀察、體驗自己無明煩惱的心時,現量感受和體驗無明煩惱都是幻化,無明煩惱當下就是菩提,無明煩惱當下就是一真法界,就是我們親自證明煩惱即菩提,這就是證悟,這就是打破無明的竅訣!就是《壇經》裡面的「以智慧照破煩惱」。《定解寶燈論》說;「然而顯宗雙運義,是由觀察而抉擇。密宗直截自體驗,現量成立覺性界。」麥彭仁波切說所謂顯教的理事無礙、雙運法界,也就是顯教的一真法界境界,就是以分別意識分析一真法界境界,相似地感受一真法界境界;密教的理事無礙、雙運法界,也就是密教的一真法界境界,是超越了分別意識的境界,直截契入理事無礙、雙運法界,直截契入一真法界,直截體驗和現量感受一真法界。前者也叫中觀,後者也叫大中觀;前者也叫假中觀,後者也叫真中觀;前者也叫雙運,後者也叫大雙運;前者也叫般若,後者也叫大般若。我們現量見到了清凈心的本性是一真法界,五毒煩惱心的本性還是一真法界,二者是完全相同的一個,這就是現量見到了心的本性,就是通常我們所說的見性,而六祖大師說見性就是佛。通過聞思修行,對此生起了堅定不移、牢不可破的定解,就是勝解信。晉美彭措法王講:「如果我們對分別念沒有執著了,那就是通達了心的本體,就是證悟大圓滿」。⑦無住生心:無住生心是一部《金剛經》的核心,《金剛經》開頭就問:「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是問我們平時心應該安住在什麼境界?有了煩惱怎樣降伏?答案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六祖惠能聽五祖弘忍大師講解《金剛經》至此,而大徹大悟,大徹大悟就是六祖惠能大師的心完全契入佛的一真法界境界,完全安住在佛的一真法界境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不需要住,因為我們的心本來就是安住的,當我們觀察自己的當下一念時,就能現量見到本來安住的心,就能自然安住在心的本性之中,這種現見自性的方法就是觀自在。保持無住生心的境界就是安住修,就是《無量壽經》所說的「賢護」,就是《金剛經》所說的「善護念」 ,就是《心經》的觀自在與照見五蘊皆空的「照」。依據夏蓮居、黃念祖師徒之意趣,六百卷的《大般若經》可濃縮為五千字的《金剛經》,《金剛經》可濃縮成260字的《心經》,《心經》可濃縮成「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句可濃縮成「觀自在菩薩」五個字,再濃縮就是三個字——觀自在,「觀自在」再濃縮只是一個「照」字,六百卷的《大般若經》全入一個「照」字,是多字入一字,是一多相即,一個「照」字展開為六百卷大經,真是「破微塵出大千經卷,」大千經卷中每一個字又含無量經卷,是重重無盡。所以,般若功德不可說、不可說。所以,從最究竟了義的角度講,最究竟了義的佛就是法界實相與法界本性,最究竟了義的修法,就是用「照」的方式安住於法界實相與法界本性之中。昔日阿底峽尊者初來西藏時,大譯師仁親桑波迎請尊者。當時尊者問譯師:「你對諸如此類的正法,了知得如何?」並依次詢問。結果譯師似乎無所不知。尊者十分喜悅地稱讚道:「極為希有!在藏地有象您這樣的智者我都不需要再來了。」接著又問道:「那麼,在一墊上該如何修持這一切法呢?」「應遵照各各宗派所說而修持吧。」尊者失望地說:「譯師錯了,看來我還是有必要來藏地。」譯師問:「那麼,應如何進行修持呢?」「應將一切法歸納為一要訣而修持。」「照」就是觀自在菩薩為我們九界眾生,總結了十方三世一切佛法之基礎上,「所歸納的唯一修行要訣,它是一切眾生的出苦慈航。《心經》的度一切苦厄;《藥師經》的「滅除一切眾生苦惱!」都是一切眾生的出苦慈航。那麼,什麼是照呢?照就是分別心的全體大用,就是觀照、覺照或覺知,也就是自觀自在。通俗地講,照就是不斷地提醒你的心,讓它時刻保持一種警覺的狀態,明白清楚地覺知你自己身、語、意的行為,它是昏沉和掉舉的反面,是與妄想、執著截然不同的始終覺醒的狀態。最簡單明了地說,照就是永遠保持清醒的頭腦。臨濟祖師的臨終偈,具體闡述了禪修中「照」的用法。「沿流不止問如何,真照無邊說似他,離相離名人不稟,吹毛用了急須磨」。南懷瑾先生解釋說:「我們的心念像流水一樣永遠在流,雜念妄想停不住,怎麼辦?雜念妄想不要怕,它像空中的灰塵,只要心靜下來,你知道雜念妄想很多的那個「知」,就是照見五蘊皆空的「照」,這個「知」它本身沒有雜念妄想,它猶如虛空無量無邊,這個「知」沒有形相,沒有名稱,叫它佛也可以,叫它道也可以,叫它是「圓覺」也可以,可是一般人都認不到。即使你認到了,悟了,不要以為就到了就沒事了,吹毛用了急須磨,吹毛是指非常銳利的寶劍,拔下一根毛髮放在劍鋒上,吹一口氣,毛髮就斷了。還要注意修行,我們的心念用過了就要丟,隨時在止中,隨時在定中。」「知道」——「覺知」就是「道」!《壇經》神秀大師所作偈頌:「身是菩提樹,心如明境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這裡我們清楚地看到,「時時勤拂拭」與「吹毛用了急須磨」完全是一回事,神秀大師的偈頌與臨濟祖師的臨終偈如出一轍。神秀大師說我們的色身就好比一棵菩提樹,圓滿具足報身佛和化身佛的功德,用金剛乘的話說,我們每個人的身體都是佛的清凈壇城,我們的心靈本來也像明鏡一樣,明鏡能照天、照地、照萬物,但只是如實地映現,並不加以任何的改造;所以,我們的心靈在對待人、事、物時,應該明白清楚地覺知一切,眼睛看到什麼東西只是看到了,保持當下一念,並不再往下打妄想;耳朵聽到什麼東西只是聽到了,保持當下一念,並不再往下打妄想……當我們有意識活動時,心靈保持清醒狀態,完全清楚自己在想什麼,保持當下一念,而沒有其它的妄念,這就叫用心若鏡。就像南懷瑾先生說的:「我們的心念用過了就要丟,隨時在止中,隨時在定中。」我們要像時時像拂拭明鏡不讓它落上塵埃一樣,時時提醒自己的心,恆常保持覺醒狀態,不讓它被污染。有一句古詩:「頻呼小玉原無事,只要檀郎認得聲。」是說小姐帶著丫環小玉以春遊的名義去會檀郎,她們在花叢樹林間漫遊,小姐不停地喊著小玉的名字,其實她不是真的喊小玉,只是不間斷地提醒檀郎順著聲音找到自己,這時檀郎的心靈境界就是佛的心靈境界,就是見到了檀郎自己的本來面目。「頻呼小玉」,「吹毛用了急須磨」和「時時勤拂拭」,都是告訴我們不斷地提起正念,時刻保持覺醒。無住生心就是安住修,就是安住於我們所證悟的境界,安住於一真法界,安住於諸法實相之中,它遠離一切分別取捨,屬於實相般若,所以在實相中,不分世俗諦與勝義諦,《圓覺經》云:「種種取捨,皆是輪迴,未出輪迴而辨圓覺,彼圓覺性即同輪轉,若免輪迴無有是處。」;寧瑪派全知榮素班智達在《入大乘論》說:「實相中沒有取與舍」;月稱論師將入根本慧定中分開二諦的做法破斥為邪道。什麼是諸法實相,我們用妄想、分別、執著的心,也就是依習氣的心,染污的心感受到的是現相,而我們用真心感受到的就是諸法實相,一方面,我們在商場購物時,外界的一切人、事、物是萬法,我們要仔細地觀察自己的心,是怎樣對感官的一切人、事、物做出反應的,這就是觀自在,這時你見到的就是諸法實相;另一方面,當你被貪嗔痴種種無明困擾時,不要忙著除掉它,而是設法全力保持它,把它作為一個「標本」進行研究,仔細觀察這個無明煩惱,你會發現無明煩惱保持不住,因為無明煩惱根本不存在,無明煩惱的本質就是空性,就是真心,就是菩提,這時你就自己證得了煩惱即菩提的諸法實相;這時你會深刻了達物質世界和心靈世界無非是你的真心——萬法唯心;而只有這個真心才是唯一真實的東西,其他的一切都是假的,這時你就契入了一真法界。華嚴宗稱為一真法界;天台宗稱為諸法實相;凈土宗稱為唯心凈土;禪宗稱為自心、自性或真如自性,藏傳佛教密宗大圓滿稱為赤裸覺性、覺空無別;大手印稱為明空無別、大中觀稱為現空無別,這些實際上都是指我們的當下一念,它們指的是同一個東西,只是宗派不同,傳承不同,所以只是名稱不同。《證道歌》的「不離當處常湛然,覓即知君不可見。」正是對一真法界的真實寫照。「不離當處常湛然」是說當下一念是明白清楚的,這時契入的是華嚴一真法界的事法界,就是法界的明分,也就是如來藏的大光明;「覓即知君不可見」是說當下一念是遠離妄想執著的,這時契入的是華嚴一真法界的理法界,就是法界的空分,也就是般若的大空性;「不離當處常湛然」指的是外在的事相,顯現方面的法相——諸法實相,也就是外在顯現本來就是究竟清凈的,「覓即知君不可見」指的是內在的理體,內在本性方面的法性,也就是內在的本性是究竟平等的;「不離當處常湛然,覓即知君不可見。」是說當下一念中,事相和理體一味一體,不相妨礙,理和事之間相互圓融、不相互妨礙,這就契入了華嚴一真法界的理事無礙法界,也就是禪宗的寂照不二、定慧不二境界,就是大圓滿的止觀雙運、覺空無別境界,就是大手印的明空無別境界,就是大中觀的現空無別,顯空無別境界。六祖大師在客棧聽人念《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他就豁然,心中開朗;五祖忍和尚又給他講《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六祖大師就大徹大悟了。「應無所住」就是沒有什麼需要住,不需要住,你的心本來就是住的。不信你現在體驗一下你自己的心是不是住的(大約十秒鐘)。這時就自然「而生其心」了,即是見自本心的明空雙運的境界。換言之,當你在體驗你的自心時,你將能夠自如地控制它,你不要因為控制不了你的心猿意馬而發愁,體驗帶來的自然就是控制,因為控制是心的自然狀態、本來狀態,當你去體驗你自己不受約束的心時,控制就自然開始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告訴我們控制你的心的唯一途徑就是體驗你的心的本來狀態,它本來就是安住在實相當中的,本來就是明空雙運的。什麼是自心?自心就是你眼前的一念,現前的一念,當下的一念。我們凡夫之所以是凡夫的原因,只是缺少對當下一念專註觀察的能力,這種專註的觀察就是觀自在,就是最究竟圓滿的修行。安住修就是安住於諸法實相,就是安住於自性境界,也就是安住於佛境界與菩薩入定境界,安住於此就是修行的最高境界,祖師禪和密宗大圓滿的「卻且」、「脫嘎」 就是安住於此境界,具有恆常安住於此的能力就是究竟成佛。寧瑪派俱德大堪布索達吉上師說: 「"應無所住』表述最甚深的無緣大空性法,"而生其心』表述光明無為法;以密宗大圓滿角度言,"應無所住』是指本來清凈,"而生其心』是指任運自成;從共同顯宗的角度理解,"應無所住』是世尊第二轉法輪的密意,"而生其心』是第三轉法輪的密意」。世俗般若和勝義般若是般若修學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 龍樹菩薩《中論》云:「若不依俗諦,不得第一義,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所以俗話說:「無顯不入道,無密不成佛」觀察修和安住修是禪修相輔相承的兩種方法,觀察修是通過人身難得、輪迴過患、樂觀無常、苦觀因果、觀法如化消除邪見,消除煩惱,生起正見,直至生起究竟正見——見性,安住修是安住於正見之中。沒有觀察修,就不能消除煩惱,生起正見,安住修就成了無源之水,所以,觀察修是安住修的基礎。現在修凈土宗、禪宗、密宗大圓滿往往不能得力的原因,就是沒有通過觀察修生起勝解信,就直截念佛、參禪、修大圓滿;沒有安住修,只有觀察修就不能遠離分別意識,契入實相般若。一般的說,開始禪修要觀察修與安住修輪番交替進行,並且以觀察修為主,安住修為輔;逐漸增加安住修的時間,最後以安住修為主;可以說觀察修是前行,安住修是正行。安住修的關鍵是通過聞思修行,對心的本性,也就是心性生起堅定不移、牢不可破的定解,就是勝解信,然後悟後起修。末法時代,我們無論修學哪個法門,無論凈土宗、禪宗、還是密宗大圓滿,開始都要以觀察修為主,只有這樣才能消除煩惱,當下解脫,消除對萬法實有的執著,才能對究竟圓滿的正見,生起堅定不移,永不退轉的信心——勝解信。下面我們對般若進行一下簡要的概括:般若有六種:實相般若、觀照般若、文字般若、方便般若、境界般若、眷屬般若。實相般若是明空雙運的法界本體,就是自性境界;是法身佛境界;是大圓滿的究竟心性,是無佛無眾生,無有涅槃佛,亦無佛涅槃的境界,也就是六祖大師所說的「本來無一物」的境界,此時不能將世俗諦與勝義諦分開。觀照般若是現量契入並安住在法界本體的方法,即現量契入並安住在實相般若的方法;是報身佛境界;觀照般若當下體驗煩惱的本性與菩提的本性無二無別,是以分別意識當下超越分別意識的境界,將意識當下轉為妙觀察智,屬於勝義諦。文字般若是用文字如實描述法界本體與契入法界本體的方法;是化身佛境界;是分別意識能夠了達的境界,屬於世俗諦。實相般若是觀照般若,所觀照的對象和本體,同時也是文字般若的文字,所描述的對象和本體;觀照般若是依文字般若契入實相般若;文字般若是以語言和文字概括地描述實相般若與觀照般若,三者是一而三,三而一,即三即一,即一即三,蕅益大師說;「吾人現前一念介爾之心,即是三般若也……此心即三般若,三般若只是一心」。眷屬般若是在我們契入實相般若之後,持戒、布施、忍辱、精進、禪定都成了般若的眷屬,六度萬行當下全都是實相般若。境界般若是對實相般若的認證方式:清涼國師對武則天陛下說「一念不生,前後際斷,照體朗然,即如如佛。」是說沒有妄念的現前一念心,是沒有想過去,也沒有想未來,只是當下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心靈本體的時候,同時具備寂和照兩個方面,這就是與如來相同的心靈境界,這就是境界般若。方便般若就是直截進入實相般若的具體方法,漢傳佛教把這種方法稱為口訣,藏傳佛教把這種方法稱為竅訣,凈土法門和祖師禪的口訣和大圓滿的竅訣屬於此類,是佛教最為甚深秘密的部分,就是名副其實的「無上、甚深、微妙法」,也是安住修的一般方法。無上:直截契入十方諸佛的心靈境界——一真法界,故曰無上。甚深:一切佛法之最終歸宿,一切佛法之最究竟處,是菩薩入定境界與佛境界,故曰甚深。微妙;用蕅益大師的話說就是離一切緣慮分別,語言文字相;而緣慮分別,語言文字,非離此別有自性,故曰微妙。禪宗的口訣前面介紹了許多,下面我對凈土法門的口訣進行簡單的具體介紹:《大集經》云:「若人但(見性念佛)念阿彌陀,是即無上深妙禪,至心想像見佛時,即是不生不滅法。」是說只要我們一心持名念佛,當下就是阿彌陀佛的無上深妙禪境界,以至誠心想像佛就在你面前,你如對聖容,這時就是入了與阿彌陀佛無二無別的、不生不滅的一真法界;《觀佛三昧經》亦云:「住於念佛者,心印不壞。」是說執持名號的人,就是得佛心印而不壞失,所以、執持名號就是安住修。《觀無量壽經》說:「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觀經》說的非常明白,諸佛如來的法身,在我們眾生的心想中,我們在想佛的時候,就是具足了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你的心在想佛的時候,念佛的時候,在作佛事的時候,你的心就是與佛無二無別了,就是得佛心印了,諸佛的正遍知海,從你的心想而產生。這裡「眾生心想中」 「汝等心想佛時,」雖都是妄想、執著的境界,卻「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所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也說:「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若眾生心,憶佛念佛」 ,是說如果用我們眾生的分別心來憶佛念佛,這些本來也是妄想、執著的境界,卻即是「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所以、我們心想佛的時候就是安住修。《彌陀要解》對本經讚歎更為明白了當:「實相無二,亦無不二。是故舉體作依作正,作法作報,作自作他,乃至能說所說,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願所願,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贊所贊。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也。」是說本經舉體都是法界實相,都是一真法界、沒有區別,沒有對待,舉體隨緣作極樂世界之依報,正報;正報之中又作法身,報身,作自心與作他相;乃至作能說之釋迦與所說之彌陀;作能度之佛與所度之眾生;作能信之心念與所信之凈土法門;作能願生之意樂與所願生之極樂凈土;作能持之身、口、意三業與所持之彌陀名號;作能生之信,願、行三資糧與所生之四種凈土;作能贊之十方諸佛與所贊之極樂依正莊嚴。你一入凈土法門就與十方諸佛心心相印,就是入了實相般若。所以,黃念祖大士說:「一入凈業門中,便是身在實相大海,無論你是仰是俯,是自由,是蝶式,或深潛,不論向東向西,或沉或浮,總之都不離這個實相大海,也就是彌陀大誓願功德之海,也就是大智慧的薩婆若海。只要深信切願,便入此海,就是入了彌陀智慧功德之海。超情離見,人類語言無法宣說,眾生妄心,永不能測。可是大恩大德彌陀世尊,特垂方便,普興救度,開此妙門。一切眾生聞佛名號,深心信受,老實念佛,願共眾生同生極樂,只要此心真實,這個人雖身在娑婆,已蒙彌陀攝受,不再退轉。」所以、我們想念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雖然是住相,住的卻是實相,卻依然能證果、善導大師說這叫住相證果。依據教下有四種念佛方法:觀想念佛、觀相念佛、持名念佛、實相念佛,而依據《觀無量壽經》、《楞嚴經》,以及徹悟大師、蕅益大師、黃念祖大士之意趣,凈土法門是特別法門,超情離見,舉體凈土法門都是實相念佛境界,所以,凈土法門所有的念佛方法都是實相念佛境界!建立在勝解信基礎之上的凈土法門是特別法門,它舉體皆是實相般若,舉體都是純一真法界,依此法門觀察修與安住修無二,世俗般若與勝義般若無別,它超越了世俗諦和勝義諦等一切意識形態,所以、凈土法門舉體都是安住修。六般若是一而六,六而一,無非是回到當下,現在請大家仔細看佛陀聖像手中的金婆羅華:①文字般若:「現在請大家仔細看佛陀聖像手中的金婆羅華」這句話是文字般若;②方便般若:大家仔細看佛陀聖像手中的金婆羅華這個行為是契入般若境界的方便,是方便般若;③觀照般若:您仔細看金婆羅華的時候行為就是觀照般若,妄想皆無,這時已經遠離了分別意識,就是觀照般若;④實相般若:這時候您的心靈境界就是實相般若;⑤眷屬般若:這時候您已經成就了布施度、持戒度、忍辱度、精進度、禪定度,所以,其它五度當下成了般若的眷屬,宇宙萬法當下成了般若的眷屬,所以是眷屬般若;⑥境界般若:這時候您的自心一方面沒有妄想,一方面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同時具備這兩點的現前一念、當下一念就是佛境界,所以是境界般若。實際上,我們時時處處都生活在自性之中,就是時時處處都具足六般若!⑦自他不二《無量壽經·漢譯本》第十八願中說:「我作佛時,諸國人民,有作菩薩道者,常念我凈潔心。壽終時,我與不可計比丘眾,飛行迎之,共在前立,即還生我國,作阿惟越致,不爾者,我不作佛」。可是,我們凡夫怎麼知道彌陀的凈潔心是什麼樣子呢!又怎樣念彌陀的凈潔心呢!《華嚴經》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你就是彌陀,彌陀就是你。你的心就是彌陀的心,彌陀的心就是你的心。彌陀的凈潔心,與你自己的凈潔心無二無別,與你的當下一念心無二無別。你自己的凈潔心與彌陀的凈潔心合而為一,事實上是本來不二,念你自己的凈潔心就是念彌陀的凈潔心。通俗地說,念彌陀的凈潔心就是觀察你自己的當下一念,也就是觀自在,就是你自己的心時刻保持單純的、本來的狀態,這就是十方諸佛的境界,十方諸佛都安住在這個境界里,念彌陀的凈潔心與以凈潔心念彌陀名號是完全相同的境界,夏蓮居大士說:「觀自在,就看這一句佛號在不在,時時有佛號,便得大自在」。此法與參禪無別,又與彌陀相應,圓攝禪凈兩宗,是禪凈兩宗之不二處,也是藏傳佛教、漢傳佛教、顯密諸宗共同之甚深、微妙、究竟、了義境界!所以,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說:「當知離卻現前一念無量光壽之心,何處有阿彌陀佛名號。而離卻阿彌陀佛名號,何由徹證現前一念無量光壽之心。願深思之,願深思之」。大師說如果離開我們的現前一念心,也就是無量光(寂的方面)壽(照的方面)的心,怎麼能念阿彌陀佛名號;如果我們離開念佛名號這個殊勝方便,怎麼能夠徹底證悟寂照不二的現前一念心,就是無量光壽的本體,與阿彌陀佛無二無別的心。所以,我們的當下一念心就是阿彌陀佛的法身,就是佛中之王,就是最究竟了義的佛;不斷地提醒自己,回到當下一念,就是最究竟了義的法。回到當下就是見性 活在當下就是做佛因為實相中沒有妄想分別,沒有取與舍,所以,在實相境界里,煩惱與菩提無二,生死與涅槃無別,佛與魔是一不是二,所以,我們的心對一切人,事、物都能清清楚楚地顯現,但只是如其本來地顯現,不加任何的改造,這就是分別心的全體大用。萬法唯心造,所以,無論外在的物質世界還是內在的精神世界,全都是我們自心的顯現,也就是阿彌陀佛的化現,因此,我們的修行沒有任何違緣與障礙,一切顯現都成為修道的順緣,不僅佛菩薩,即使是魔王的顯現也有助於我們的修行,令我們成佛!當我們將一切內外的顯現都觀成阿彌陀佛的化身,則魔力再強,也敵不過佛中之王——阿彌陀佛的加持!因此,我們應該不斷的祈禱阿彌陀佛的法身——我們的當下一念!這是一切實修竅訣中的最甚深的竅訣!在我們的世界,除了阿彌陀佛——我們的當下一念之外沒有任何真實的東西了,這就是一真法界!如此自他不二見解,在漢傳佛教是般若和凈土之和合,在藏傳佛教是大圓滿和上師瑜伽的和合,是最究竟、最甚深、最了義、最圓滿之見解,它包含空有不二的見解,所以,它比空有不二的見解更究竟、更甚深、更了義、更圓滿!安住於此就是最究竟、最甚深、最了義、最圓滿之修法!念佛方法淺談見性是佛,念佛是佛,見性念佛無不佛!是故一切皆成佛!凈土宗第十二祖徹悟大師說:「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十六字,為念佛法門一大綱宗……而於一切行門之中,求其最易下手,最易成就,至極穩當,至極圓頓者,則無如以深信願,持佛名號矣。」,從究竟了義的角度講,「以深信願」就是無上甚深的智慧信願,「以深信願,持佛名號」,就是見性念佛!深為智慧,信願是菩提心,持佛名號是究竟菩提行,自己念佛同時觀想無量眾生和我們一起念佛,這是最殊勝的念佛與迴向!除了大眾熟悉的念佛方法之外,我再介紹兩種念佛方法:⑴見性念佛禪修法,就是念佛時配合呼吸,出氣時精神集中念一句阿彌陀佛,然後等著!就是等著!等著!等著!心無雜念地等著一個呼吸完畢,然後再出氣時開始念第二句阿彌陀佛;如此往複······特點是精神集中念佛時專註一句佛號,心裡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呼吸時等著!等著!等著的時候心裡還是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每一句佛號都提起我們的正念,「等著」的時候讓我們始終保持覺醒的狀態,這就是「都攝六根、凈(等著)念(念佛)相繼」的念佛方法。⑵現在我向大家介紹一種念佛直入法:急念三句,或者是一句四字洪名,保持念佛後自然留下的境界,保持這種境界的時間越長越好,在這當中出現妄念也不要緊,當你發現有妄念時,就是覺照,妄念就已經無影無蹤了,就繼續保持這種境界;如果妄想重時,可再急念三句或者一句佛號,如此反覆。當你念佛時心裡明白清楚、神情專註,已經自然用照的方式契入了一真法界,保持念佛後自然留下的境界,就是保任、安住在一真法界之中了,就是在守持光明金剛寶戒,這不也是念彌陀的凈潔心嗎?這種方法簡單實用,大家不妨試一試。(3)念佛禪修——呼喚彌陀心法:《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說:「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呼喚彌陀心法是深信彌陀名號無量功德,切願往生極樂世界,至誠呼喚阿彌陀佛,祈禱彌陀加被攝受······,具體方法是呼氣的時候是一口氣念一句長長的阿彌陀佛名號,然後感受吸氣時的境界,再呼氣的時候又是念一句長長的阿彌陀佛名號,如此往複······特點:如果深信切願,當下就能見性,這種與阿彌陀佛心靈的呼喚與溝通是實踐佛法的最甚深修行,不僅僅是口念佛,更是心念佛,一切實修竅訣盡在其中,呼喚彌陀心法,正是《觀無量壽經》說的:「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充分體現了「見性是佛,念佛是佛,見性念佛無不佛!是故一切皆成佛!」的究竟圓滿的佛教精神!見性念佛與參話頭的關係?什麼是參話頭?「參」的意思,不是想,不是思維意識,是直接感受和體驗;參話頭是直接感受和體驗一句話的兩頭;比如我們準備好了要念一句阿彌陀佛,就是心裡已經準備好了,與要念還沒念阿彌陀佛的時候之間的心靈境界,這是前話頭;我們還可以感受和體驗念一句阿彌陀佛之後的心靈境界,這是後話頭;話頭的本質是當下,本來不生不滅的心靈本性。我們剛才介紹的三種念佛方法用的都是後話頭。徹悟大師也說:「當念佛時,不可有別想,無有別想,即是止。當念佛時,須了了分明,能了了分明,即是觀。一念中止觀具足,非別有止觀。止即定因,定即止果。觀即慧因,慧即觀果。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即寂而照。了了分明,一念不生,即照而寂。能如是者,凈業必無不成。能如此者,皆是上品。一人乃至百千萬億人,如是修,皆是如是成就。念佛者,可不慎乎。徹悟大師說:「於一切行門之中,求其最易下手,最易成就,至極穩當,至極圓頓者,則無如以深信願,持佛名號矣。」「以深信願,持佛名號」,在凈土法門中有著極為特別之意義,它非但是往生之正因,亦是現證不退之正因。《阿彌陀經·夏會本》說:「若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必為諸佛之所攝受,如說行者,定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一切定生阿彌陀佛,清凈佛土。」不但定生極樂,得不退轉,得正定聚。即使現居此娑婆世界,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且如說行者,即得不退轉,得正定聚,就是七地以上八地菩薩果位的不退菩薩水平,這是凈土法門最為特別殊勝之處。《無量壽經·夏會本》也說:「若有善男子,善女子,若已生,若當生,皆悉住於正定之聚,決定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若邪定聚及不定聚,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而「彼因」即是指發願與如說修行。《佛說無量壽佛名號利益大事因緣經》更進一步地說:「是故十方世界,一切有情,聞信其名號功德,即時入正定位,生清凈安樂佛國」。「是故、若有有情,正信佛智者,即時入正定位,不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不可思議功德名號利益大事因緣」。就是說真實信仰阿彌陀佛名號功德之人,當下得正定聚,當下就是七地以上八地菩薩果位的不退菩薩水平,並且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就是阿彌陀佛名號的不可思議功德,也是十方如來利益眾生的大事因緣。念佛法門安全可靠:「以深信願,持佛名號」,仗彌陀本願攝受,威神加持護持行者,魔不能擾。《佛說無量壽佛名號利益大事因緣經》說:「稱彼佛號,若一聲、若十聲、乃至百千聲,於念念中,有無數化無量壽佛,常護其人(一把手工程);又有二菩薩,一名觀世音,一名大勢至,是二菩薩,自為上首,俱諸大菩薩眾常來護。其人壽終之後,生彼無量壽清凈安樂國。」我們凈土法門的護法是誰?這就是答案!《彌陀經》云:「若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十往生經》云:「若有眾生,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薩,擁護行者。一切時,一切處,不令惡鬼惡神得其便也。」,就是我們休息的時候這25為菩薩也守護我們!⑨老實念佛:自念自聽——專念現前一句,只要字句分明。夏蓮居老師說:「三字真傳老實念」!本煥老人臨終遺教是:「一輩子老老實實做事就好」!⑩往生成佛:往生成佛有兩種,一是臨終往生,一是當下往生。《彌陀要解》:「一、約一期名今,現生髮願持名,臨終定生凈土。二、約剎那名今,一念相應一念生,念念相應念念生。妙因妙果,不離一心,如稱兩頭,低昂時等。何俟娑婆報盡,方育珍池。只今信願持名,蓮萼光榮,金台影現,便非娑婆界內人矣。極圓極頓,難議難思,唯有大智,方能諦信。」下面我們看看臨終往生的教言:《無量壽經》:說「若有眾生住大乘者,以清凈心,向無量壽。乃至十念,願生其國。聞甚深法,即生信解。乃至獲得一念凈心,發一念心念於彼佛。此人臨命終時,如在夢中,見阿彌陀佛,定生彼國,得不退轉無上菩提。」這裡面告訴我們不僅十念必生而且一念必生!因為《無量壽經》是中本《華嚴》處處盡顯一真法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就是十,十就是一。《阿彌陀經·夏蓮居會集本》說:「舍利弗.生彼佛土諸有情類.成就無量無邊功德。非少善根.福德.因緣.諸有情類.當得往生。若有凈信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聞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名號.極樂世界功德莊嚴。聞已思惟.執持.繫念。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一心不亂[專持名號。以稱名故.諸罪消滅。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亂。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清凈佛土。《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至心信樂,所有善根,心心迴向,願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十八、十念必生願;)《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奉行六波羅密,堅固不退。復以善根迴向,願生我國,一心念我,晝夜不斷。臨壽終時,我與諸菩薩眾,迎現其前,經須臾間,即生我剎,作阿惟越致菩薩。不得是願,不取正覺。(十九、聞名發心愿;二十、臨終接引願;)《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發菩提心,堅固不退。植眾德本,至心迴向,欲生極樂,無不遂者。若有宿惡,聞我名字,即自悔過,為道作善,便持經戒,願生我剎,命終不復更三惡道,即生我國。若不爾者,不取正覺。(二十一、悔過得生願;)今生往生《阿彌陀經·夏會本》說:「若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必為諸佛之所攝受,如說行者,定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一切定生阿彌陀佛,清凈佛土。」不但定生極樂,得不退轉,得正定聚。即使現居此娑婆世界,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且如說行者,即得不退轉,得正定聚,就是七地以上八地菩薩果位的不退菩薩水平,這是凈土法門最為特別殊勝之處。《無量壽經·夏會本》也說:「若有善男子,善女子,若已生,若當生,皆悉住於正定之聚,決定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若邪定聚及不定聚,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而「彼因」即是指發願與如說修行。《佛說無量壽佛名號利益大事因緣經》更進一步地說:「是故、若有有情,正信佛智者,即時入正定位,不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不可思議功德名號利益大事因緣」。就是說真實信仰阿彌陀佛名號功德之人,當下得正定聚,當下就是七地以上八地菩薩果位的不退菩薩水平,並且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就是阿彌陀佛名號的不可思議功德,也是十方如來利益眾生的大事因緣。《見性念佛禪修法》試圖以十大成佛竅訣:①人身難得②輪迴過患③樂觀無常④苦觀因果⑤觀法如化⑥照破無明⑦無住生心⑧自他不二⑨老實念佛⑩往生成佛為引導。開闢講解、論證、竅訣引導相結合的實修體系!
推薦閱讀:

公益禪修活動中心匯總
真實的岡仁波齊的轉山故事,一個諮詢公司合伙人的朝聖之路
★入出息念----禪修者需要熟讀的珍貴文章 (下)
一行禪師《正念的奇蹟》:活在當下,你才能體會到快樂
為什麼阿迪亞香提是我最喜歡的靈性導師

TAG:禪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