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穿越指南:經濟學家為你詳解大宋貨幣制度

宋朝穿越指南:經濟學家為你詳解大宋貨幣制度

蘭闍

(洛陽白馬寺。西京河南府是北宋時期最重要城市的之一,這一地理概念是以西京洛陽為中心,轄現在的鞏義、登封、澠池、偃師、孟津、伊川、新安、宜陽、洛寧、嵩縣等地。至夏開始先後有十三代王朝在此定都,洛陽又被稱讚為「八關都邑」、「九州腹地」和「十省通衢」。)

說古│宋朝穿越指南:經濟學家為你詳解大宋貨幣制度

撰文│蔡霄

宋國境內通用的是銅錢,但銅錢是硬通貨,而且時間越晚越搶手。多數時你只需要支付紙幣即可。沒錯,宋代已經有了紙幣,並且北方的金國也兼用銅錢和紙幣。沒有發行銅錢的國家比如日本、朝鮮、越南和大理也接受宋錢。

宋錢是當時風行的通用貨幣,它甚至一度到達了東南亞的港口貿易城市,因其流通性和便於儲藏而被大量走私。這可能是當時宋朝全國缺乏銅錢的主要原因,至少管理者曾經這樣認為,他們明令禁止銅錢下海。宋代海關的職責之一就是攔截走私境外的銅錢。銅錢短缺的情況導致了宋國境內極其複雜的貨幣流通形式。不明就裡的遊客會很容易當了肥羊,所以掌握一些大宋經濟術語還是很有必要的。

(杭州西湖孤山。崇寧元年(1102年)七月,徽宗詔令在杭州(今浙江杭州)、明州(今浙江寧波)設置市舶司,使外來商客經營得到方便。市舶司性質和今天的海關相似,他們以官方的身份監督貨物的進口和走私。)

見錢。這是很直白的一個辭彙,意思就是看得見的銅錢;而非其它所指。這個辭彙後來轉化成了現代漢語中的「現錢」 另一種表述叫做「現金」。今天一說現錢或者現金大家都懂,就是不能刷卡也不能開支票或者賒賬了。只能付鈔票。可鈔票的材質是紙,既不是金也不是錢。為什麼中國人口語中使用金、錢來指代紙幣呢?這是因為我們使用銅錢和金銀作為支付手段有幾千年的歷史慣性使然。錢就是銅錢,它在秦漢時期就初具規模,流通帝國全境了。到了唐朝製造出了標準銅錢「開元通寶」以後,一直到清朝銅錢的大小都保持不變。

後期銅錢的逐漸消失導致一些很特別的計量方法也失傳了。成語中有「錙銖必較」這個詞。錙和銖就是古代的度量單位。錙為一兩的四分之一,銖為一兩的二十四分之一;由此可見在中國古代,重量單位具有一套非常複雜的進位系統。和我們現代使用的十進位完全不同,一斤等於十六兩,一兩等於四錙,一錙等於六銖。這些數據看著都頭大,古人社會中的小販顯然都具備了很強的數學天分!去市場買當天的肉菜或者稱點燈油都不再是簡單的小事情了,更別談中醫藥方中那些瑣碎的分量。

但是唐朝鑄造開元通寶的時候刻意將銅錢大小鑄造成十分之一兩,於是很快「錢」也成為了一個度量標準,後來直接替代了兩以下的重量單位,就如同我們今天看到和使用的一樣。

(崇寧通寶(圖片來自網路)。)

讓我們再回到大宋,崇寧通寶就是宋徽宗年間發行的銅錢。錢上的文字是瘦金體。兩宋皇帝發行銅錢的時候都會使用御書。也算是一種對錢幣的合法性背書吧,各民族對錢幣的合法性之背書各有不同,古羅馬就把凱撒像印在錢幣上,所以也產生了耶穌的名句「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而宋人則把皇帝書寫的文字印在錢幣上,宋人都熟悉皇帝的書法,因為它有機的結合在日常生活里。

我們知道大宋一度缺乏銅錢,所以如果不是店家刻意要求的「見錢」交易,請果斷使用紙幣。在網上熱傳的交子圖據說是北宋的鈔版。對了,紙幣在宋代叫做鈔。交子也叫做交鈔。和今天的叫法一樣,鈔就是紙幣。這具鈔版其實很可疑,它究竟是交鈔?還是會子?還是大關年間發行的小面額紙幣?甚或是南宋某些前線軍政府發行的紙幣?各路學者眾說紛紜。

根據元代費著的《楮幣譜》中記載,一張合格的鈔票至少需要六大要素:一御書,也就是皇帝的書法了。這我們也已經從銅錢圖片上看到了。二大律,就是規定鈔票的流通地域和對偽造者的刑罰。三是年限,宋代的紙幣都有使用年限,隔三四年就會用新版紙幣代替。四是背印,宋代鈔票和現代的一樣就是雙面印刷的。五和六是套彩,宋代鈔票也是至少具有黑藍紅三種顏色的。這樣看來一套鈔版可能需要四五張銅版合作印製,網上流傳的那個版很可能只是其中的一個零部件。

這種套印技術在當時是地地道道的高科技,如果再考慮上再生紙(宋人叫做「還魂紙」)的使用,對於紙幣製造的准入門檻也是蠻高的。這說明當時的大宋除了在制度上懲治貨幣造假,在技術上也提前防止了偽幣的產生。

雖然大家都表示了對於這版交子的懷疑,但是紙幣上頭的文字「七百七十陌」對應了官用七十七的說法,完全符合當時的省陌率。

(大宋交子鈔版圖(圖片來自網路)。)

這裡又跳出來一個專業名詞「省陌」,也可稱「短陌」,甚至簡稱為「陌」。這裡需要來簡單說明一下,短陌就是標價和實際支付之間的差價。標價為一貫銅錢的貨物,根據短陌原則其實只要770個銅錢便可購買,而非一貫本身定義的一千枚。770是官方定價,實際使用中的省陌現象要複雜的多。孟元老的著作《東京夢華錄》卷六中記載了這種現象,原來省陌在各行各業的買賣中也並不相同:「都市錢陌,官用七十七,街市通用七十五,魚肉菜七十二陌,金銀七十四,珠珍、雇婢妮、買蟲蟻六十八,文字五十六陌,行市各有長短使用。」

這只是北宋後期的一個生活截面。到了南宋,隨著紙幣的日漸普及,銅錢和紙幣的兌換匯率都在變化。也就是說在南宋年間如果還參照以上的數字來支付紙幣會被當作冤大頭。很可惜我們手頭缺乏一張時間匯率表,不能告訴你各個時期紙幣的兌換率。但是根據秦九韶成書於南宋中後期(出版於淳祐七年,也就是公元1247年)的《數學九章》中的一道題,我們發現在當時匯率達到很低的程度:紙幣票面100隻能兌換到十幾枚銅錢了。

數學題是否能夠作為實際數據來參考?這便是古人和我們的又一不同之處。現在數學教科書中的應用題具有一定抽象性。就像在小學數學書本中,一筐蘋果有時候是兩元錢,有時候是一百元錢,當下的數學題並不在乎這筐蘋果的實際價值。但是古代算術卻不會這樣,古人出題往往和實際生活貼得非常緊,因為它們解決的是實際問題,所以很少有不太靠譜的答案。這也是很多研究學者喜歡援用古代算學書里的例子,來作為彼時物價參照的原因。

順便說一下,金和銀這時已經不常用了,但是仍舊作為良好的儲值手段為大家認可。

(揚州城一角。揚州在唐代達到了城市發展的頂峰,而五代十國時期屢遭戰火繁華不在,到了宋代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水平飛速發展的時候,它作為一個前朝曾經輝煌的明證存在於長江下游,之前的煙花三月和細雨江南都凋敝在了時光長河之中。)

現在已經大概知曉了宋代的貨幣情況了。我們去大概了解一下宋朝的消費水平。

感謝程民生的《宋代物價研究》,為我們提供了宋代物價十分豐富的信息。該書搜羅廣泛巨細靡遺。大到買田置宅,小到市場上買個雞蛋,書中都能找到實例。從中我們可以發現,一般情況下同一商品在南宋的價格會比北宋高。我認為這不單是因為紙幣貶值引發的,而是商業化以後市場繁榮自然衍發的現象。

在北宋時期,境內剛出現普遍的市民商業環境,一切可能還是以價廉物美為原則;而經過一百年的繁榮以後,則漸漸在商品里增添了不少的名目並且拉開了消費的檔次。這種現象我們現代人已經非常熟悉了,尤其經歷過物資短缺年代的人更是記憶猶新,大家排隊買肉,肉憑票供應但是仍舊會出現脫銷情況,沒有人討論豬肉的性別所屬,連部位也沒得挑,能夠買到一塊就已經非常滿足。但是隨著市場化運作,生豬供應量上來了,大家有了選擇就開始講究部位、肥瘦及公母,現在更開始講究品種。

(蘇州寒山寺外拱橋。南宋立國江南,以天險求得偏安,但是在經濟上並沒有因為疆域丟失而導致崩潰。甚至大量資料表明,南宋經濟在北宋的基礎上續有發展。蘇州位於長江三角洲和太湖平原的中心地帶,是富庶天下的魚米之鄉。范成大著《吳郡志》中寫道:蘇湖熟,天下足。由此可見蘇州在南宋時的經濟地位。)

宋朝在這方面也是一模一樣,到了北宋末期就出現了很多精品化的商品。這種趨勢延續到了南宋。這種繁複的講究是建立在原有供應之上的,有助於調節市場的供應和需求,從而進行合理化生產和消費。正是在宋代,中國全境普遍地進入了商業社會,我們甚至可以看到大規模的物流在帝國全境以及國與國之間展開。

宋朝是個很有意思的時代,它承上啟下,是中國近世文化的開端(有些日本學者甚至認為它是整個現代世界的開端),又是中華歷史上的一個文化頂峰。我們今天所體現的人性、社會和國情,十之八九在宋代都可以找到根源,這一發現使得對宋代旅行的探討變得很有趣味。一方面我們可以從中體味久遠的時代,另外又能從這種生活中發現今天我們己身的一些蛛絲馬跡。

(文中圖片除特殊標註外,其餘均來自蘭闍原創圖片庫。)

編輯│六丁

 


推薦閱讀:

保羅·薩繆爾森:主流經濟學家眼中的全球化
不要罵中國政府
小故事大道理:皆因繩未斷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對加密貨幣持懷疑態度:投機泡沫的最好例子
中和正道集團信陽辦事處及信陽市周德文專家工作站正式成立

TAG:經濟學 | 經濟 | 貨幣 | 宋朝 | 經濟學家 | 制度 | 穿越 | 貨幣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