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池畔蓮鈔第二集全 釋智諭法師

池畔蓮鈔 第二集

    自序 

  池畔蓮鈔第二集,酸饅頭又出籠了!

  自顧這十五篇短文,直如北方跑四鄉賣布頭的,殘缺不齊,又不成材料。

  東郭子問莊子:「道何所在?」

  莊子答曰:「道無所不在──在稊稗,在瓦甓,在螻蟻,在屎尿。」

  我想,所謂稊稗,瓦甓,螻蟻,屎尿,即是指我這種文章而言罷?

  這本集子裏,有兩篇文章比較特殊,即是「蓮宗指要」與「西蓮西蓮」。「蓮

宗指要」是七十五年暑期修學會所講,由弟子慧修所記。當時正趕上生病,精神不

支。本來預計七天當中,每天講兩節課。因病體未痊,所以臨時改為每天一節課。

因生病關係,事先又未編訂講授大綱,以致次序不夠嚴整,掛漏之處尤多。尚望讀

者原諒。

  「西蓮西蓮」一篇,係紀念先師上道下安上人,往生十週年。同時應住眾再三 首一

要求,希望知道一點兒當初建苑的情形而作。所以文章性質不同,拉到「蓮鈔」中

來湊數,令人有不太合適的感覺。特別提出,向大家說明。

  其餘各篇文章,認真來說,亦是「半筐爛香蕉」沒一條能拿得起來的。最後只

得向各位讀者,說聲抱歉!

                          智諭於西蓮淨苑    首二

    目錄

自序……………………………………………………………………………………首一

蓮宗指要………………………………………………………………………………  1

 導言…………………………………………………………………………………  1

 念佛與彌陀淨土……………………………………………………………………  4

 二種障………………………………………………………………………………  8

 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13

 不變隨緣…………………………………………………………………………… 16

 四種念佛…………………………………………………………………………… 21

 二種觀法…………………………………………………………………………… 24

 念佛三昧要銷歸自性……………………………………………………………… 32

 怎樣為得念佛三昧………………………………………………………………… 35

 修念佛三昧………………………………………………………………………… 43

 其他應注意事項…………………………………………………………………… 51

道琛法師與唯心淨土(上)………………………………………………………… 55

道琛法師與唯心淨土(下)………………………………………………………… 62

四種念佛……………………………………………………………………………… 71

息想淨慮持念佛名…………………………………………………………………… 81

十如是(上)………………………………………………………………………… 85

十如是(下)………………………………………………………………………… 92

華嚴經與念佛三昧(上)…………………………………………………………… 98

華嚴經與念佛三昧(中)…………………………………………………………… 103

華嚴經與念佛三昧(下)…………………………………………………………… 109

念佛方便談…………………………………………………………………………… 115

持戒念佛……………………………………………………………………………… 123

不念一切念彌陀……………………………………………………………………… 130

珍重前途好修心……………………………………………………………………… 137

善根福德因緣………………………………………………………………………… 144

念佛三昧……………………………………………………………………………… 152

馬鳴菩薩……………………………………………………………………………… 157

龍樹菩薩的淨土思想………………………………………………………………… 164

西蓮西蓮……………………………………………………………………………… 168

     蓮宗指要

                            釋智諭講述

                            弟子慧修記

──七五年暑期修學會講於西蓮淨苑──

    導言

  今講蓮宗指要,旨在將淨土法門,略作介紹。因有很多人,不清楚念佛法門。

所以借暑修會的機會,向各位同學介紹。

  一切佛法一切修行法門,不外求明自性清淨心。自性清淨心有很多名,例如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真如、中道義、實相……這都是自性清淨心的異名。本此一心

而修就是無分別智,得無分別智就能分別一切法,叫正遍知。無分別智曰正,得無

分別智,而後能分別一切法,遍知一切法,就是佛的正遍知。

  現在我們已把要點標出來了。以下就介紹自性清淨心,一步步地導歸念佛法門 p-1

。再由念佛法門導歸彌陀淨土。

  自性清淨心無體。古德教導學徒,皆喜問,汝心在何處?這就是告訴你,自性

清淨心無體。不信大家可尋找自己的心在於何處?那是找不到的。找不到是否就是

無心呢?不是!雖是無體而實在是有,雖是實有而確無其體。

  華嚴宗有一句話,謂一心起萬法,萬法歸一心。自性清淨心能起萬法,萬法繁

興而不有。因為一切法沒有不是從自性清淨心所現的。既歸一心,焉得有萬法?雖

然一切法皆是唯心所現,然而不落有邊。離有邊有而非無,所以說畢竟空寂而不無

。自性清淨心畢竟空無所有,但不是斷滅空。舉例說,自性清淨心猶如太虛空,虛

空非有亦非無。若說有虛空,何處是虛空?何處不是虛空?它無體可得,不得謂有

虛空。虛空橫遍豎窮,故亦不得謂無虛空。

  自性清淨心何故橫遍豎窮呢?因為它無體故,無有分隔故。既然無體就不是有

,既然橫遍豎窮,就不是無。非有非無,非亦有亦無,非非有非無,名之謂自性清

淨心。

  一切佛法不外乎求此自性清淨心,一切修行法門不外乎求此自性清淨心,淨土 p-2

法門當然也是求證此心。

  譬如說修禪,修禪也是求證此自性清淨心。非有非無,則本來不動。若有動則

落有,或落無。以不動故,假名曰禪定。

  再講止觀法門。無體則不是有,所以修止。無體也無,所以修觀。止觀法門也

是求此自性清淨心。

  自性清淨心無染,所以修戒律。自性清淨心為戒體。有作戒體、無作戒體,皆

出於自性清淨心。

  自性清淨心究竟是什麼?它無體就無定性,無定性稱曰無上菩提。金剛經雲,

若有定法,即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經上說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是發此

自性清淨心。

  自性清淨心沒有定性,以無性故,所以能隨緣變現一切法。若有定性,則不變

現一切法了。正因為它無性,才能隨緣變現一切法。這就是三性中的圓成實性。圓

成實性者,圓滿成就一切諸法實性也。所以自性清淨心,便是圓成實性。

  自性清淨心,在佛證到時,不落有而即空,是佛實智。不落無而即有,是佛權 p-3

智。佛以權實二智說法,說二諦法。不落有叫真諦,不落無叫俗諦。講到這裡大家

應該逐漸明白自性清淨心的輪廓了。

  萬法繁興而不有是佛法身,畢竟空寂而不無是佛報化二身。萬法繁興是由圓成

實性所造成的。所以自性清淨心,便是圓成實性。由於圓成實性,能圓滿成就一切

法性相,所以自性清淨心即是一大總相法門體。萬法繁興不落於有,是佛法身德;

畢竟空寂而不無(以無性故畢竟空,但非斷滅空,不是無。)那是佛的解脫德、般

若德。

  佛的三身三德,不外乎自性清淨心。眾生上求佛道是求圓顯自性清淨心。如果

把各人的自性清淨心圓顯出來,叫作成佛。未顯時叫佛性。一切法門皆是圍繞這個

重點。大乘佛法皆不離自性清淨心,若離此心別談餘法,那是外道。

    念佛與彌陀淨土

  現在我們可知,自性清淨心歸結起來就是佛的三身三德,所以我們才念佛。菩

薩坐禪不修別法,唯念一佛。後世眾生不知,有人竟把淨土與禪分家,這是不對的 p-4

  我們談念佛,先談念十方佛,念一切佛。念十方佛亦就是念無分別佛,念法身

佛。

  自性清淨心無體,橫遍豎窮。由於它無體的緣故,所以橫遍豎窮。菩薩修橫遍

叫隨緣,修豎窮叫不變。佛深恐末法眾生根機不夠,若如此教化眾生,眾生不知從

何而修。因為末法眾生心好依著,若聽說無依著,他就恐慌了。所以佛才開方便門

,示真實義,教眾生念佛。

  例如禪宗祖師教導學徒,沒有拄杖子,給你拄杖子,有了拄杖子,奪你的拄杖

子。拄杖子就是拐杖,不能走路,給你一支拐。能走路時,拿走拐,讓你自己走。

末法時期,沒有拄杖無法引導眾生,所以佛方便說出念佛法門。

  末法時期的眾生根機太差,大家不要自高自大,還是老實念佛。我本人自知根

機不夠,業障深重。若是好材料就不會留到末法時期,應該早得解脫了。所以我還

是老實念佛。釋迦牟尼佛為度末法眾生,才方便說此念佛法門。

  以上所講的是十方淨土,現在歸入彌陀淨土。               p-5

  自性清淨心,橫遍豎窮。橫遍叫無量光,這是釋迦牟尼佛方便中之大方便。其

實那一尊佛不是無量光?如果對眾生說十方佛,眾生就不能標心有在了。所以佛教

眾生一心念西方阿彌陀佛。是故佛說西方時,十方皆是西方。自性清淨心。豎窮叫

無量壽。本來十方諸佛,皆是無量壽。釋迦牟尼佛,為令眾生標心有在,所以才方

便說西方有佛號阿彌陀,名無量光、無量壽。這不過方便誘導眾生歸向淨土而已。

因為一心為道,多心非道故。

  西方淨土,清淨無有分別。若有分別,就不是淨土了。無分別是一真法界。所

以佛說西方淨土,就是一真法界。

  大乘同性經雲,淨土是報佛之土,穢土是化佛之土。釋迦牟尼佛在此娑婆世界

成佛是化佛,不是報佛,釋迦牟尼佛化現到娑婆來,所以說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

  佛分報佛、法佛、化佛。化佛有生有滅,法佛無生無滅,報佛有生無滅。清淨

法身毘盧遮那佛,圓滿報身盧舍那佛,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的報土

,在離此娑婆世界向西過四十二恆河沙佛國土,有一佛國土,名曰無勝,是釋迦牟

尼佛的報土(見大般涅槃經第二十四卷)。釋迦牟尼佛來此娑婆世界是化現的。  p-6

  毘盧遮那與盧舍那,天台宗把他分開,毘盧遮那是法身佛,盧舍那是報身佛,

釋迦牟尼佛是化身佛。華嚴宗不如此說,因為報佛有生無滅,與法身相同。彼宗說

盧舍那即是盧遮那,是毘盧遮那的略稱。與毘盧遮那隻少一個「毘」字。所以彼宗

說盧遮那只是毘盧遮那的略稱。

  云何報身佛有生無滅呢?因為報身即是證入法身,法身無滅,所以報佛有其成

就之始(有生),既成法身則無滅,故說報佛有生無滅。

  現在說明西方彌陀淨土,與十方淨土無有分別。淨土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

無有分別。無量光便無分別,若有分別則成有量光。無量壽亦無分別,若有分別則

成有量壽。所以淨土即是一真法界,阿彌陀佛即是法界身。眾生不知,虛妄把佛意

妄加分別。

  所謂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佛說種種法,名詞雖不同,而其意義是一。

  甚至有些人認為淨土法門,是老太婆法門,實是罪過。希望大家要認清楚,不

要人云亦云,造罪無量。                          p-7

    二種障

  自性清淨心各人都有,都是圓滿具足的。所以佛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當成

佛。

  既然都有佛性,都圓滿具足自性清淨心,為何成為眾生呢?從因果來說,在因

地受二種障,即煩惱與所知二障。第一種煩惱障。大家天天被煩惱轉,令自性不得

清淨。例如有人罵你,你馬上就生氣,這是被這一句話轉了。這時自性清淨心就隱

了,被煩惱障住了。第二種所知障。眾生恃其所知以傲人。其實彼之所知,只是我

見,彼以我見自障其真智慧,故名所知障。彼不知一切法不可得,云何有所知?如

果自性清淨心顯現,那時聽到罵,我不惱;聽到稱讚,我不歡喜。這便是把佛法銷

歸自性。一切法門都是教眾生銷歸自性清淨心的。

  如何銷歸自性呢?念佛!

  眾生云何起二種障呢?因為眾生有二種見,也叫二種執著。所謂我執與法執。

我執,執著於我。例如此事不合我之利益,不合我的要求,就起煩惱,名煩惱障。 p-8

因煩惱障造諸惡業。由惡業因緣,受三塗果報。

  法執、法見,便是所知障。由於我執、我見,產生煩惱障。法執、法見,產生

所知障。

  若能戒除我、法二執,就可逐漸消除煩惱障與所知障。這方稱作修佛道。

  眾生由於煩惱障、所知障,不能得佛果報。煩惱障,障眾生不得涅槃;所知障

,障眾生不證菩提。

  不得涅槃,不證菩提,於是墮入生死輪迴。本來自性清淨心中不生不滅,不垢

不淨,不來不去,不增不減,不一不異。然眾生以二障故,於無生死中,虛妄見生

死,無來去,虛妄見來去。皆因執著我,執著法故,虛妄成生死。

  煩惱障,障涅槃而落入分段生死,六道分段。聲聞乘人證涅槃出三界不落分段

  所知障,障眾生令入變易生死。聲聞乘人了分段生死,餘有變易生死,未得無

上菩提。菩薩才能了分段生死與變易生死,而證究竟佛道。           p-9

  如果圓現自性清淨心,不起我執、法執,斷煩惱障、斷所知障,了分段生死、

了變易生死,那叫成佛。

  如果不受煩惱障所障,了分段生死,得五分法身,二乘聲聞、緣覺得五分法身

。他不起變化,不起報化二身,以不度眾生故,若所知障也破了,就了變易生死,

得報化二身。

  煩惱障斷,我執斷,分段生死了,得法身德。如果法執斷,所知障斷,變易生

死了,得解脫德、般若德。這時名佛。

  我執見、法執見未破時,叫眾生。若天天與人計較是非,那還在眾生位,難免

落三塗。

  修佛道是從眾生位斷我執,斷法執,斷煩惱障,斷所知障,了分段生死與變易

生死,得法報化三身成佛。這便是修佛道。

  修佛道中有差別,聲聞乘人智慧不夠,心量不夠,只重於自度不管度他。佛為

這輩人說先知苦。知苦須知苦因,苦因從集來。斷集知苦故須修道,然後證滅。聲

聞乘人,知苦斷集、修道證滅,僅僅斷了煩惱障,了分段生死。         p-10

  緣覺乘人也如此,不過他修的是十二因緣。十二因緣者,所謂無明、行、識、

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如何能不受生死呢?老死從生來,生從有來,如此一步步往上推,推到無明。

不起無明,只能自度,也是斷了煩惱障,了分段生死。

  菩薩修行就不同了,菩薩修六度萬行。布施度,不為自己;持戒,為眾生而持

戒;忍辱,為眾生而忍辱;精進,為度眾生,無量劫來不取佛道;禪定、般若亦復

如是。

  聲聞乘人斷了煩惱障,趕緊取涅槃。菩薩斷了煩惱障,不取涅槃。把部分煩惱

留下來,叫留惑潤生。留愛一念,若無愛之一念,便不度眾生了。

  留惑潤生,直至金剛喻定、等覺以後,煩惱障、所知障俱時頓斷,成無上覺。

菩薩發願無量劫度眾生。如此可知自性清淨心被這幾種障障住故,不得圓顯。從因

上說,被我執、法執,煩惱障、所知障,障住了。果報上說,被分段生死繫住,脫

離不了六道輪迴,被變易生死繫住,不會自性清淨心。

  若修禪不念佛是外道;持戒不念佛也是外道,因為九十六種外道皆有其戒律;

修止觀不念佛是外道,因為外道也修止觀。修任何法門不念佛,離開佛皆是外道。 p-11

  所以佛傳下十念法門,念佛、念法、念僧……,第一個就是念佛。所以說,若

有人說念佛法門是老太婆法門,則成謗佛罪

  因為自性清淨心橫遍豎窮的關係,佛才方便告訴眾生念阿彌陀佛。佛告訴眾生

,阿彌陀佛者,無量光、無量壽。

  這是佛方便為眾生說,方說無量光無量壽。故經雲,佛說法如弄空拳誑小兒不

啼。這是誘導眾生之方便。

  有人說我們念阿??鞞佛,不念阿彌陀佛。或雲我們念藥師佛,不念阿彌陀佛。

那是你自生分別。當知阿彌陀佛是法界藏身,法界藏身沒有分別。故一佛一切佛,

一切佛一佛,法本無分別,眾生虛妄分別。

  由虛妄分別落入分段生死,六道輪迴不得出離。所以我們念阿彌陀佛,是念法

界藏身,也就是念法身佛。

  再說淨土,何處不是淨土?若有地方不是淨土,則所謂淨土者,就不叫淨土。

因為淨土就是一真法界。法無分別,只是因眾生心分別罷了。

  我們曾說,自性清淨心圓滿成就一切諸法性相。實在說自性清淨心是一大總相 p-12

法門體,所以一切諸法門皆圍繞著自性清淨心,念佛法門當然也從自性清淨心出。

  自性清淨心圓顯叫佛,未顯時在眾生位叫佛性,亦名如來藏。圓顯時叫如來藏

眾生,未顯叫眾生藏如來。

  下面我們要講念佛。對自性清淨心了達後,就要歸向念佛。 

    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無體即無性,經上常是體與性並稱。自性清淨心無體無性,心若有定性,即非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心有定性,則小時候的事應該不忘,小時候的事可忘,就

說明心無定性,也就是無常的。

  以無定性故,佛又名之為無常。如果心有定性,一年級的心有定性,就到不了

二年級。初果人的心有定性,就到不了二果。二果人心有定性,就到不了三果,三

果到不了四果。眾生心若有定性,則不能成佛,永遠是眾生。所以心無定性,名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自性清淨心。眾生心隨淨緣就可成

佛,隨染緣就是眾生。                           p-13

  十法界皆如此。修念佛法門是隨淨緣,所以佛教末法眾生修淨土法門。維摩詰

經雲,欲淨佛土,先淨其心。這已說明佛土清淨,不過是自心清淨就是了。

  華嚴經雲,十法界唯是一心。以此原因,經雲,一切唯心造。心若行善生三善

道,心若行惡墮三惡道,心著無漏成阿羅漢、辟支佛,心發慈悲成菩薩,一心寂靜

叫作佛。如是十法界,唯是一心造。

  經上又雲,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在這種情形之下,心念眾生當然成眾生,心念

佛當然成佛。雖成眾生還是因清淨心受障礙起染而成的,非清淨心外另有眾生。

  何法染污清淨心呢?人我是非、爭名奪利,諸種煩惱染污自性清淨心,而令落

入眾生道。本來是清淨的,因心染污,而變成染污世界,而成穢土。

  以此原故,念佛時要身不犯殺盜婬,口不犯妄語兩舌綺語惡口,意不起貪瞋癡

  云何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呢?因為此三法皆無自性故。何以故?以三法皆是因緣 p-14

所生,非自性有。一切諸法無自性皆是因緣有。如果說法是自性有則成外道。一切

外道皆說自性有。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是因緣有。法是因緣所生,既是因緣有,所以

定無自性。若有自性,就不待因緣生了。

  人為何會落入人道呢?因緣落入。譬如有的人窮,有的人富。以富的因緣落入

富,以窮的因緣落入窮。亦有落入畜生道的眾生,他是以畜生道的因緣落入的。行

善因緣生人天。行惡因緣落入三塗。若是定為自性有,則行惡不必落入畜生、地獄

、餓鬼,以自性有故。行善亦不生人天,以有定性故。

  若法是自性有,則佛自性有,不必修佛道亦可成佛。眾生自性有,則修佛道也

不得成佛。人若自性有,則作惡也不會墮地獄,行善也不會生天。如此則無因果。

  所以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以善因緣就生人天,以作惡因緣就落三塗。以清淨

因緣就可成佛道,染污因緣就成眾生。所謂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者,原來以三者

無性故。無性之法橫遍豎窮,以無性之法無有限量故。無限量故,所以橫遍豎窮。

  實在說,阿彌陀佛是無性法,你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接引你往生。你不念 p-15

阿彌陀佛則不得往生。如果有定性,不念阿彌陀佛,臨命終時阿彌陀佛也來接引,

此則不合道理,不合因果,破盡因果。當知佛法是因果法。

    不變隨緣

  無性有二義。一者不變,二者隨緣。何以不變?無性故不變。不變是其體,假

名謂自性清淨心。隨緣是其用,無性自然能隨緣。定性則不能隨緣,若不能隨緣則

無萬法。無性若不能隨緣就成斷滅空,隨緣若非無性,則成定性有。

  所以菩薩不變隨緣,隨緣不變。念佛人須是如此。樂時阿彌陀佛,苦時阿彌陀

佛。忙時阿彌陀佛,閒時阿彌陀佛。得意時阿彌陀佛,不得意時也是阿彌陀佛。無

病時阿彌陀佛,病痛時還是阿彌陀佛。活時阿彌陀佛,死時還是阿彌陀佛。便得往

生極樂了。始終隨緣不變,不變而能隨緣,這是修淨土法門的要領。

  修淨土法門,要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不管苦,不管樂,不管興衰、毀譽、稱

譏、苦樂,皆不離念阿彌陀佛。如此就能心隨清淨緣,往生極樂國。何以故?極樂 p-16

世界不離此自性清淨心。

  若不如此修,若隨染法走,天天計較人我是非,則三塗六道有份。末法時期眾

生業障深重,我執見重,若不依此念佛法門,如何能得出離諸苦?所以在此末法時

期,念佛法門是最究竟、最圓頓、最容易修的法門。所以大家應好好珍惜,不負佛

所教。一心念佛求生淨土,出離三界苦。

  我們念佛是以眾生之佛心,念眾生之心佛。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就是告訴

我們,當我念佛時,是以我之佛心,念我之心佛。

  有迷惑人總是喜問:「有沒有阿彌陀佛?」可反問彼:「有沒有汝心?」疑惑

有沒有阿彌陀佛,就等於疑惑自己有沒有心。

  有人問:「我能否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答一定生,不生亦是生。不過在不信

時,把極樂世界變成六道輪迴,變成娑婆世界而已。往生極樂是以自己的淨土心,

生自己的心淨土。何有不生之理?生與不生只在於眾生心,一心若信,便得生。心

若不信則不得生。若問有沒有極樂世界,有此疑問,便絕對生不了。要想生極樂世

界,首先要絕對相信有極樂世界。所謂「信」願行,是往生資糧。        p-17

  云何說不生極樂世界,亦是生極樂世界?因為極樂世界是淨土,淨土是一真法

界。若不是一真法界,其中必有分別,有分別則不名為淨土。一真法界無外無分別

,所以生與不生,都在一真法界之中。

  大家不知何謂一真法界,茲舉例說,大家都見過虛空,虛空無量就是無量光,

虛空無生滅就是無量壽。既然虛空無量,所以不論在何方,都在虛空中。虛空本來

是一個,所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所以說不生西方還在一真法界中。但由於眾

生的惑業關係,以致迷失了西方極樂世界。

  若是一念清淨不生煩惱,當下即是往生西方極樂。雖是娑婆世界人,已是蓮華

池中的眾生。若說念佛不得往生,那是迷惑人說迷惑話。真正洞達淨土法門的人,

即知念佛必得往生。往生品位不同,是因眾生心清淨程度不同,所以所現之境也不

同而已。

  根據眾生心的差別,天台宗立出四種淨土,一、凡聖同居土。二、方便有餘土

。三、實報莊嚴土。四、常寂光土。這是看眾生心所修程度不同而立的。諸位要相

信念佛一定得往生,念佛得見阿彌陀佛。                   p-18

  若問何時能見佛?念佛當下即是見佛。十六觀經雲「諸佛是法界身,從眾生心

想中生。」法界身者是法身,也名法性身,法身是沒有分別的。談到無分別,即知

是自性清淨心。既然法身無分別,心、佛、眾生亦無分別,所以說從眾生心想中生

。故觀經雲,心想佛時,心即是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經雲,唯是一心,唯心所現,唯心所造。唯是一心是法身,這是從覺方面講。

唯心所現是報身,何謂報身?證覺以後,清淨心現清淨身土,名為報佛。眾生是唯

心所造,造善、不善、無記業,受業報身。佛的化身是以大慈悲心而起。由法身起

報身,由報身起化身。

  修學佛道,當知自心能造十法界。心起何念就落何道。大家自己應該觀察。所

以時時應該警覺,觀察自心所起之念,就知生於何道了。心若清淨是四聖,心若起

染就落入六凡。何謂心清淨?心無貪瞋癡者是。

  心善而染著,是有漏善,有漏善生人天。

  若善中有瞋恨心,得阿修羅報。

  有漏惡,極惡,墮地獄;惡較輕者,落入畜生道。             p-19

  再輕一點就落入鬼道,鬼道眾生可分有財鬼與無財鬼(餓鬼)。有財鬼與人差

不多,有得吃,有得喝,也有眷屬。若是餓鬼,就得苦了。

  諸位可看看自己的心究竟是造那一種。餓鬼是由貪心所造,地獄道由瞋心所造

,畜生道由愚癡所起。

  如果有人心清淨,只顧自己,不管別人,只管自度,不度眾生,這輩人墮聲聞

乘緣覺乘。

  如果有人心清淨復起慈悲,捨己為人,為成就眾生而精進,就入菩薩道。若心

一絲不掛,一塵不染,一切無所住,這是無上佛道,所以佛是無心道人。

  十法界不出於一念心,諸位修淨土念佛法門,要時常起觀照,觀照自己心是否

常提起佛號。若常念佛,將來必定見佛往生淨土。

  眾生念佛心起,就接近於佛道。雖未往生極樂,但已接近佛道。好比熏香之人

,身上已有香氣。若念佛人,念佛念到處處無心處處佛的地步,絕對得往生。

  此時的念佛心好比虛空,颱風來虛空不受影響。大火燒時虛空也不受影響。發 p-20

洪水下大雨,虛空一點不濕不受其動。念佛人也要如此,始終是念佛求生極樂國,

不被煩惱所動,如此念佛,定得成就。修念佛法門的人就要如此用心,如此用力。

    四種念佛

  經上說有二種念佛方法。華嚴五祖宗密大師則立四種,所謂實相念佛,觀像念

佛,觀想念佛,持名念佛。經上所說的,只有持名念佛,與觀想念佛二種。

  佛度眾生有四種方便,一、佛以相好光明方便度眾生。二、佛以說法弘教方便

度眾生。三、佛以神通變化方便度眾生。四、佛以名號功德力度眾生。

  一、相好光明。是佛以身業度眾生。讚佛偈雲,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

等倫,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這是歎佛身業莊嚴。眾生觀佛白毫相,

可滅重罪。

  二、說法弘教。如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這是佛以口業說法弘教度眾生。 p-21

  三、神通變化。這是佛以意業度眾生。神通變化不是像凡夫外道放放光,現現

天眼通變個小魔術,就稱為神通了。佛的神通不可思議,能同時示現十方世界成佛

度眾生。

  四、名號功德。名號是以悲願功德度眾生。稱佛名號就可免墮三塗,往生極樂

。這是以佛的悲願心、功德力度化眾生。

  四項中,相好光明與持佛名號兩項,眾生可念佛,眾生觀想佛的相好光明念佛

,或執持名號念佛。至於說法弘教,神通變化,只能佛念眾生,眾生不能以說法弘

教,神通變化念佛。所以這二項是佛念眾生。

  根據相好光明,持佛名號,而有念佛三昧。念佛三昧就是念佛定,也叫一行三

昧,又叫一相三昧。以相好光明念佛,就是觀想念佛。以名號功德念佛,為持名念

佛。這二種念佛法門,同見於十六觀經。尤其持名念佛一項,經上佛說得最多。

  分析起來,四種念佛中,以持名念佛,最方便。實在說,四種念佛不是佛立的

,觀像念佛,實相念佛是華嚴五祖宗密大師根據經義所立。

  華嚴初祖杜順,二祖智儼,三祖法藏,四祖澄觀,五祖宗密,六祖長水子璿。 p-22

但是從法藏以下,可以說不是華嚴宗祖師了。自華嚴三祖法藏以下,華嚴宗脈已斷

  何以故?因為三祖法藏是唐朝武則天時候的人。而四祖澄觀清涼國師是唐憲宗

時候的人,二人相距百年之久。(這是自法藏大師取滅時算起,至澄觀大師取滅時

為止。)若尊稱清涼國師為華嚴宗祖師,應是中興之祖。清涼國師號稱華嚴菩薩。

  武則天時候,法藏作沙彌,絕頂聰明,大弘華嚴。武則天命長安十個大法師為

其作戒師,受戒作比丘,名震一時。

  法藏有一弟子叫慧苑,此人非常聰明,法藏在世時慧苑尚順從,法藏滅後,慧

苑盡叛其師之說,別立四教。致華嚴宗旨大亂,宗緒中斷。

  武則天歷經中宗、睿宗、玄宗、肅宗、代宗、德宗、順宗、憲宗,澄觀就是那

時的人。清涼國師自禮法藏為師,繼承華嚴已斷之脈。註疏四十華嚴,並作隨疏演

義鈔。

  澄觀曾立五種念佛,淨土思想非常發達。澄觀傳宗密,宗密傳子璿,子璿門徒

多修淨土。                                p-23

  宗密註法界觀門,及作圓覺經大疏。長水子璿,註疏過楞嚴經。

  宗密在其華嚴經普賢行願品疏鈔立四種念佛。於持名念佛與觀想念佛外,又立

觀像念佛與實相念佛。其實觀像念佛與實相念佛可併到持名與觀想二種念佛中。

  宗密根據大寶積經立觀像念佛。此經上有一段記載,釋迦牟尼佛,修菩薩道時

,作大精進菩薩。這位大精進菩薩見比丘畫佛像,起大歡喜心。用白?(?是細毛

布)畫佛像,入山修觀像念佛。得普光三昧,見十方佛。

  其實現在佛堂中,設塑像畫像,即是觀像念佛。

  宗密又據坐禪三昧經,及觀佛三昧海經立觀想念佛。其實觀想念佛,要算觀無

量壽佛經敘述得最詳細。不知宗密為何未取。

  持名念佛方面,宗密不取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經,般舟三昧經,卻取文殊

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

    二種觀法

  觀有二種,一、緣觀,二、直觀心性。緣觀是方便觀,直觀心性即直觀實相。 p-24

為令行人會入實相,所以先修緣觀。

  善心一處住不動,便是緣觀。例如拜佛、念佛、觀佛、心想西方等,都是緣觀

。然而持名念佛,始自緣觀,修至心性。

  二十五圓通中,佛特別讚歎觀世音菩薩的反聞聞自性。反聞聞自性是直觀心性

  二十五圓通中第二十四圓通,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這不是說念佛圓通低。

是因經中欲獨讚觀音,故讓觀音法門殿後。

  菩薩皆有謙德,互相讚歎。大勢至菩薩為了獨尊觀世音菩薩,所以敬讓觀世音

殿後。何以知之?佛親口說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王,出生首楞嚴等諸大三昧故。

  首楞嚴三昧有五名,一、首楞嚴三昧,二、金剛三昧,三、師子吼三昧,四、

般若波羅蜜,五、佛性。這五種三昧,都從念佛三昧出。

  既然諸大三昧皆從念佛三昧出,云何佛要獨讚觀世音?因為反聞聞自性是實相

觀,同時阿難與觀音法門相應。所以獨讚觀音法門。

  持名念佛,開始是緣觀,借佛名號約束自己亂心。最後圓顯自性清淨心,所以 p-25

是直觀心性。

  念佛法門念到至誠懇切處,就是觀世音的反聞聞自性。不信我們馬上試驗,大

家念一句阿彌陀佛,自聽佛號。一字字聽得清楚,聽清則心無分別,如果心生分別

,便聽不清佛號。但無分別即是分別。何以故?佛號聽得清楚,豈非分別?但雖分

別,卻不是聲塵。何以故?以無能觀所觀故,無亂想故,這叫作念而無念。無念而

念。無念是無性,念是隨緣,念而無念是隨緣無性,無念而念是無性隨緣。菩薩修

此法門,名不變隨緣,隨緣不變。佛究竟證此地步,名照而常寂,寂而常照。無性

為寂,隨緣為照,無性隨緣為寂而照,隨緣無性為照而寂。寂而照曰無量光,照而

寂曰無量壽。

  若聽清了佛號,便不分別有佛無佛、有我無我。何以故?若執有佛,則是分心

,就聽不清。若執有我,也是分心,一定聽不清。所以一句佛號聽清楚,當下我人

眾壽四相皆離,三心皆斷。現在心不住,過去心已斷,未來心不生。但是斷而不斷

,何以故?因為佛號聽得清楚明白的緣故。如此法門,叫無上般若波羅蜜。可是偏

有一般人,硬說念佛法門是老太婆修行法門。

  當知持名念佛,開始是緣觀,修到究竟處是圓現心性,亦就是圓現自性清淨心

。                                    p-26

  自己念佛自己聽得清楚,是何原因有如此妙用?這就是觀世音菩薩反聞聞自性

的法門。所聽的佛號,不是聲塵,是你自性所現。

  四種念佛,最方便最圓頓的是持名念佛。最令人感歎的是,這麼好的法門,偏

偏有很多人不信。

  末法時期度眾生的方便,唯有持佛名號。其他法門不是不好,與念佛法門是一

樣好同樣妙。但是修起來沒有念佛法門方便。因為其他法門皆仗自力,念佛法門是

佛力自力二力。

  希望大家老老實實,至誠懇切相信佛為末法眾生所傳的法門,老實念佛,不要

好高騖遠。

  我們已知道修念佛三昧,有二種方法,一觀想念佛,二持名念佛。至於實相念

佛、觀像念佛都可併入這二項之中。觀想與持名二種念佛三昧,又名一行三昧,也

名一相三昧。

  講念佛三昧之前,先把觀想念佛與持名念佛,作個比較。修觀想念佛,須看自

己根機夠不夠,上根人方能修觀想念佛。又有很多人既修持名,又修觀想。其實持 p-27

名即是大觀想。若修持名又修觀想,等於頭上安頭。

  要修觀想,就按照十六觀經所說的修。十六觀經,前面十五觀都是講觀想,第

十六觀出持名念佛。

  云何要照十六觀經修呢?經上雲,如此觀者是名正觀,不如此觀者是為邪觀。

有人修觀想,胡觀亂觀。古德說這種觀法不對。譬如觀放光,觀一切境界,甚至有

人觀神觀鬼,這種觀法,容易著魔。

  十六觀經,第一觀是落日觀,觀西方落日。是何原因?觀落日,就是觀佛白毫

相之前方便。白毫相不好觀,不易觀出來,所以首先觀落日。

  佛告訴其父王,修觀佛三昧。佛說過去有四比丘犯重罪,此罪非下地獄不可,

此四比丘深知戒法,自知必落苦道。此時空王佛已取滅,無處可懺悔。四比丘就悲

痛大哭。天人告訴四比丘說,你們犯重罪哭沒用,空王佛雖取滅,尚有佛塔在,你

們四人可到佛塔中,觀佛白毫相,痛切懺悔,可以滅罪。四比丘聽了就入空王佛塔

中,觀佛白毫相光,撲地大哭,痛切懺悔。經過七日七夜,罪就消滅。

  所以天台宗立五方便念佛法門,其中有觀相滅罪念佛三昧門。佛告父王,這四 p-28

比丘,現都已成佛,東方有佛叫阿??鞞佛,就是四比丘之一。南方有佛名寶相佛,

也是四比丘之一。西方有佛名阿彌陀佛,也是四比丘之一。北方有佛名微妙聲,也

是四比丘之一。他們都是觀相滅罪後,所成的佛。父王你可觀佛白毫相。

  佛的白毫相,是三十二相之一。若無佛力加被,魔不能現三十二相。如果觀放

光,觀其他東西,魔亦能現。

  經上曾說魔受文殊師利威神力加被,也現三十二相。實在說,那是文殊所現,

非魔所現。所以觀經說,如是觀者,是名正觀,不如是觀者,是名邪觀。

  佛的白毫相光不容易觀。阿彌陀佛白毫宛轉五須彌,有五個須彌山那麼大,一

個須彌山八萬四千由旬,五個須彌山如何觀得出來。

  據經上說,釋迦牟尼佛白毫相,中空六寸大小,狀如白琉璃筒,右旋,凡夫焉

能觀出來!所以佛開方便法門,佛言,凡有眼睛自非生盲,都見過落日,紅紅亮亮

圓圓的。

  但落日亦不容易觀,若無多少年功夫,如何可觀出落日來?比較起來,念佛就 p-29

方便多了。念阿彌陀佛,開口就念出來。而念與觀功效是相同的。觀想念佛不易,

持名念佛容易。觀想念一定要在清淨心中得,無人干擾,也無煩惱雜事,心中非常

清淨,可慢慢起觀想來。若散心觀落日,絕對不行,或者悲痛時,也觀不出來。

  但持名念佛,在散亂心中也可念出來,遇到悲痛事,也可念阿彌陀佛。觀想念

佛容易被煩惱所亂,被煩惱干擾。例如坐飛機失事,觀不出來,但念佛能念出來。

  觀佛容易被煩惱所干擾,持名念佛正相反,可對治煩惱。如果心中有大煩惱,

只要拚命念佛,持續不斷,念個二天三天煩惱便消逝了。甚至若有點善根,可得輕

安。

  觀想念佛要上根利智才行,古來只聽說初祖慧遠大師與劉遺民,修觀想得成就

。幾千年來很少聽說其他人得成就。

  大家皆聽說過淨土法門三根普被。那是指持名念佛,不是指觀想念佛。

  從果報上說,臨命終時一定有苦,此時修觀想念佛,觀不出來。但修持名念佛

,可得益處。持名念佛,平時要發願,願弟子臨命終時,不受病痛,蒙佛接引往生 p-30

。天天發願,這種心一定造這種境,因為境由心現故。

  若有人想修觀落日,有一種方便,在十五的晚上看月亮,這是一種方便,因為

月亮容易看,太陽刺眼看不清。看月亮可種入第八識,再修觀想落日,便容易了。

修這些法門,一定要戒除殺盜婬妄四惡,及貪瞋癡。心要放得正正的,心要皎如秋

月,朗若晴空。如此修念佛也好,修觀想也好,才能得成就。修觀想,要依十六觀

經,先觀落日,再觀水觀、地觀……,若能觀出地觀,你已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了

  學佛要去丈就尺,去尺就寸,把銅錢換成白銀,白銀換成金子,金子換成一粒

珍珠。智珠在握,無所不知了。若只知貪著名相,等於把珠子變成金子,金子變成

銀子,銀錢變成銅錢,銅錢變成瓦塊。所以我們把四種念佛,歸結到二種念佛,持

名與觀想。二種念佛再比較選擇,選擇持名念佛。

  云何持名是大觀想呢?要知道,無我相,無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名為觀想。無

過去心,無現在心,無未來心謂之觀想。不生貪心、瞋恨心、愚癡心名觀想。如果

取相觀,能觀者是我相,所觀者是人眾壽相。觀境界來時名生,去時名滅,有生有

滅是生滅法,非為真正觀想。                        p-31

  念一句阿彌陀佛,自己聽得清楚,當下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命相。若有四相一

定聽不清。要是自己佛號能聽清楚,一定過去心斷,現在心不住,未來心不生。聽

清佛號時,當下無貪心,無瞋心,無癡心,所以說持名念佛是大觀想,不必頭上安

頭。既然持名念佛,又修觀想,那是自己搗自己亂。

    念佛三昧要銷歸自性

  簡單介紹念佛三昧,三昧略說為定,梵文也叫三摩地,也叫三摩提,譯曰正受

。定與觀離不開,定即觀,觀即定。天台說定名止,止觀雙運,止而觀,觀而止。

佛的地步也名寂而照,照而寂。念佛三昧略說謂念佛定,我們大略介紹念佛定的含

義。一切法門皆是修定。念佛定是以念佛為方便。修定的原則,是會入自性清淨心

  自性清淨心無性名定,無性隨緣稱曰慧。定慧是佛法二道,佛道不外是定慧二

道。

  修定成佛時得實智,修慧成佛時得權智。

  念佛三昧也名一行三昧,或名一相三昧。                 p-32

  所謂一行三昧者,法界一相。修此一相,稱名一相三昧,法界一相。根據華嚴

稱謂法界,根據法華稱實相。法界一相,即實相一相,所謂無相。

  因為實相一相所謂無相,就是無性,修一切三昧皆是會歸自性,念佛三昧也是

一樣。大家看經要銷歸自性,銷歸自性以後才得定才開慧。銷歸自性,便是銷歸無

性。以無性故,方能三心斷四相離。以無性故,方能隨緣成一切功德。

  學佛有三種人。第一種人只求解名相,不銷歸自性,不了生死,不成佛道。銷

歸自性以後才能見性成佛。第二種人看經目的是為助談論。談話時自賣多聞。這種

人不能銷歸自性,以上二種人叫凡外之屬。凡是凡夫,外是外道,末法時期眾生實

可憐憫,放眼看看都是這二種人。第三種人,真為了生死,真為度眾生而學佛,這

種人銷歸自性,能見性得成就。

  銷歸自性是什麼?自性者,清淨心也。淺顯說自性清淨心沒貪瞋癡。如果學佛

不生貪瞋癡叫銷歸自性。自性清淨心沒殺盜婬,如果不起殺盜婬叫銷歸自性。自性

清淨心沒有惡口綺語妄語兩舌,如果不犯惡口綺語妄語兩舌,處處謹慎,那叫銷歸

自性。                                  p-33

  再深一點講,自性者無性,無性有二義,不變、隨緣,能不變隨緣,隨緣不變

叫銷歸自性。修這種法時,名修眾生忍,修法忍。另有一輩人層次更高,知道自性

清淨心無性,既然無性,就是一切法無我,實無有人打罵我,也沒有人能恭敬我供

養我,亦無我受打罵,受恭敬。此名究竟銷歸自性。銷歸自性是什麼?是入一切法

無生,名入無生法忍,到了這個地步,當然見性成佛,這是七八九地的菩薩。

  自性無生,無生則無滅,即此無生無滅也無。一切法究竟平等寂靜,名寂滅忍

,這是十地與佛得到的。

  有人喜隨自意語,說:「我不求了生死,我要度眾生。」他不知道了生死意思

。他認為聲聞乘人緣覺乘人取有餘涅槃叫了生死,卻不知了生死名成佛。藥師偈雲

,拔苦必期二死盡,二死者,分段死變易死也。分段死要斷煩惱障,斷煩惱障則空

人我執。二乘空我執,斷煩惱障,取有餘涅槃了分段死。菩薩了變易死,破所知障

,空法我執。如果空二我,斷二障,了二死,名為成佛。若謂我不求了生死,等於

說我不願成佛。斷所知障成無上菩提,斷煩惱障成究竟涅槃,這時是變易分段二死

皆了。                                  p-34

    怎樣為得念佛三昧

  昨天談到一般愚癡人,說我不求了生死,我要度眾生,他不知道就是聲聞乘人

了分段生死,必須破見思惑,破一百六十九品無明。我們連一百六十九品無明名字

都不知,何況講到破。度眾生之心是不錯,可是沒有那種能力。你未破見思惑,見

思煩惱具足,一切眾生也見思煩惱具足,如果你能度眾生,一切眾生也能度你。你

見思惑具足,一切外道都見思惑具足,要是你能度生,則一切外道也能度生。你見

思惑具足,一切地獄餓鬼畜生也是見思惑具足。你若能度生,一切地獄餓鬼畜生皆

能度生,何必你去度眾生呢?如此說來,眾生皆能自度,眾生能自度,便是自然釋

迦,現成彌陀,不合道理。如果眾生皆能自度,何必要佛度眾生?沒有佛就無法,

無法無佛,那會有僧?三寶破盡。

  斷煩惱障所知障是從空二我來,人我法我不空,總在三塗六道。何謂眾生呢?

就是不空二我,不斷二障,不了二死才叫眾生。何謂佛呢?空二我斷二障了二死叫

作佛。難道你不想學佛,不想成佛?                     p-35

  當知不可隨自意語,要隨順佛法。念佛三昧與一般三昧不同,念佛三昧也名一

切諸佛現前三昧,所以見佛為得念佛三昧。今天把次序變一變,本應先講修念佛三

昧,然後再說得念佛三昧的情形,現在為令大家方便了解,先說得念佛三昧,後說

如何修念佛三昧。念佛三昧是大乘定,與小乘得的不同。

  云何念佛三昧是大乘定呢?得念佛三昧即是一心不亂。念佛三昧寶王論雲,淨

業將熟佛身現前,惡業將熟地獄相現。惡人命終時常有見鬼,見地獄,見種種惡相

,因為他惡貫滿盈。一生行善之人,臨命終時見天人降迎,見種種吉祥境相,皆是

唯心所現,唯心所造。念佛人天天一心念阿彌陀佛,一心想往西方極樂世界,臨終

時西方境現阿彌陀佛現,那也是自心所現。因為心外無法,法外無心。

  平時要記著千萬不可染心,善染心現善境,惡染心現惡境,一切清淨不染,現

西方淨土。何以說事不染心呢?染心者過錯在第六意識,前五識無過。前五識起現

行時,有一分第六意識在其中,名帶質境,第六意識獨打妄想叫獨頭意識,亦名獨

影境。

  當知凡不下種,不入第八識的,皆不染心,譬如走路吃飯皆不成種,皆不染心 p-36

,若起貪瞋癡心,種第八識,起殺盜婬種第八識,惡口妄語綺語兩舌皆種第八識,

便是染心。

  若起了惑造了業,要他臨命終時不現境是不可能的,好比照鏡,如果對鏡,要

其不現影,是不可能的。對鏡一定現影,所以若想臨終不現惡境,就要不造惡業。

  平時害人之心不可起,因它會染第八識,貪心嫉妒心不可起,因為他可染第八

識。總令自心平平正正,澄若止水,自然不現一切境。若能掃盡浮雲月自明,往生

就有希望了。若心中天天亂想,造諸惡業,命終時必現惡境。

  業有二種,一思業,二思已業。這二種業都現行,思已現行特重。何者是思已

業呢?起身口業叫思已業。思業是意業。眾生不可造業,尤其是不可造惡業。佛說

入空,入大海,入山石之內,業力逃不過。身口造的業種入第八識,第八識有一種

異熟的作用,若今生作了昧心事,造惡業,它異熟變現出來的相,是惡相,苦相。

眾生下地獄,是它自己八識種變現的。

  道宣律師雲,一切苦道,非關餘物,皆是自贈,自己贈送給自己的。

  大家記住,思已業即是身口業。思已業不動,身口不造,自然就不現境。思業 p-37

即是意業,諸如打妄想,起煩惱,純粹是自己獨頭意識。種下思業,亦能現一切變

相。譬如曹孟德害死伏後,臨命終時伏後現出來索命。

  大家過去造的惡業,要至誠懺悔。懺悔到何程度?過去所造的惡業,一定在夢

中時常現,臨命終時真的業報現前。要至誠痛哭流涕懺悔,嘴巴隨便念「往昔所造

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那樣是不能滅罪的。

  至誠懇切懺悔以後,睡夢中再不現了,那是告訴你,這項業經過懺悔,已經少

分消了,不敢說是滅了。如果夢中常現,就要小心,臨命終時一定現前。趕緊至誠

懺悔,懺悔過後,再不可造。沒有業懺悔不盡的,懺悔到心中不起,夢中不現,心

中平安。

  念佛三昧寶王論雲,諸餘三昧,有對有待者,皆匹夫定也。念佛三昧是會歸自

性清淨心。

  大乘定無入無不入,無定無不定,不起對待。一般不定是對定而說,定是對不

定而言。這都是有對有待的定,皆是相待法,名相待假。智慧者知此相待法是空的

。愚癡人認為相待法是有的。

  云何有對有待是假的呢?例如甲乙二法,甲待乙而有,無乙則無甲。乙待甲而 p-38

有,無甲則無乙。智者知此是空的,是相待假。愚癡人認為實在有甲,實在有乙。

甲與乙是相待。這是不對的。

  若實有甲,實有乙,一定有三種情形。一先有甲,二先有乙,三甲乙俱時有。

如果先有甲,有甲時則不應有乙,如果沒乙,不待乙那會有甲?已知甲是待乙而有

,無乙則無甲。有甲沒乙,不成對待,不成對待,則不可能有甲。

  第二假設先有乙,同樣道理可知,先有乙時,一定沒有甲,不待甲那會有乙?

  第三甲與乙同時俱有,同時俱有則不成相待,因為已經都有了,那會成相待?

若不成相待,則無甲也無乙。

  故有對有待之定,皆匹夫定也。念佛三昧寶王論雲,這是匹夫定,念佛三昧則

不如此。

  念佛時,自心中無亂想,身口意三業,漸漸轉輕。雖然煩惱未伏,但已無如飢

如渴般的熱惱。這時當知善根將發,慢慢要會歸自性清淨心了。再進一步遇到毀謗

事,忍得下不計較。以前遇到毀謗事,非報復不可。以前人恭敬供養,心中特別高

興。善根將發時,不太喜,初初不能說沒歡喜心,凡夫故,然漸漸深入不喜。毀謗 p-39

如一陣風過去,不惱了。善根已發,久久保養聖胎,因緣成熟,便能見佛。(首先

聲明,我本人是未見佛的。)不見一切法,便見法身佛。因為自性清淨心中無如是

分別。真到不見一切法時,是見清淨法身佛。眾生見不到報身佛。

  釋迦牟尼佛現化身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而報身佛是色有無量相,相有

無量好,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好像四大海水那麼大。眾生那一點智

慧,如何能見到?

  阿彌陀佛是報佛,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由旬。一由旬是四十里,有說六十里,

當時印度行軍一天叫一由旬,就拿四十里來講,六十萬億已很多。那由他翻譯為百

萬千萬。有那麼多的由旬,那麼高大的身體,我們如何能見到?若往生實報莊嚴土

,就可見到了,那時的身量最低也有佛一半那麼大,才能見到。像螞蟻見我們身子

,也不知有多高。

  再次等,見方便身,見佛時,佛具三十二相。我們皆不知三十二相是什麼樣?

現在又無佛住世,云何能見到?

  再次等,見佛沒三十二相,與我們差不多,七八尺高,沒三十二相。     p-40

  大家要記住,縱然見佛,不可取相住著,總須一心清淨念佛,因為清淨不動方

是自性清淨心。凡夫於夢中見佛,只是一尊佛像而已,不會動,能見這種佛像也算

不錯,心不清淨,不念佛是不會見到的。

  見佛的時間也有所不同,第一種現前見佛。過去有葛濟之夫人現前見佛。葛濟

之修外道,他太太修淨土念佛,勸其夫修念佛,其夫謂,我們各修各的好了,不相

干擾。有一天夫人叫他,你快來看,阿彌陀佛出現了,葛濟之出去一看,僅見佛半

身,他太太可見全身。以心量不同,所以現境也不同,這是現前見佛,從此其夫也

不修外道,改修念佛。

  還有一位淨土宗祖師,他得到念佛三昧,想見西方就見西方,想見彌陀,彌陀

就現前。我們何以見不到?因為我們天天不想阿彌陀佛,也不想西方極樂世界,所

以不能見佛。

  第二種是定中見佛。根據記載,初祖遠公大師與劉遺民定中見佛。初祖在廬山

十一年中,三次見佛,都沒說。云何不說?說了得罪。戒律有雲,除非向同意的比

丘說,同意親厚你的。若向不同意,非親厚你的人就得罪。真正見佛而說見佛,尚

且得罪,何況自己沒見佛,硬說自己見佛?如此則大妄語成,下阿鼻地獄。所以大 p-41

家見佛不可說。何時可說?臨命終時,為令眾生起歡喜心。佛言取滅時可說。

  所以廬山遠公上人三次見佛沒說,臨終前才對弟子們說,我在此十一年三次見

佛。第一次見佛半身;第二次見佛,只見佛嘴巴動,聽不到聲音;第三次見佛,可

聽到佛說話。所以遠公大師就對佛痛哭流涕說,弟子在娑婆很苦,求生西方。阿彌

陀佛告訴他,你業緣已滿,七日以後當生我國。慧遠就告訴大家,我七日後就往生

了。這是定中見佛。

  第三種是夢中見佛。也很難得。相信很多人念佛,夢中見佛的不多。這證明一

般念佛人,不是全心是佛,全佛是心。而是天天計較人我是非,在名利上打轉,如

何能見佛?夢中見佛有兩種。一見生佛,此佛會說話,會動。例如有人夢中見觀音

菩薩,告訴他如何脫離災難;有的見佛,佛為他說法。這是高一等的。二僅見像佛

,所見的佛,僅是一尊不會言動的佛像。那也好。何以故?心不清淨,不一心念佛

,縱然像佛,亦不會見到。

  第四種臨命終時見佛。現前不見,定中不見,夢中不見,臨命終時見。大家如

果現前不見,定中不見,夢中不見,要求臨命終見,臨命終時佛來迎接。     p-42

  大家要天天發願,願我弟子某某人,臨命終時,不受病苦,預知時至,蒙佛接

引,往生極樂。天天發願求。臨命終時,佛自然現前。維摩詰經雲,心淨則佛土淨

  第五種,以念佛功德,命終以後生佛前。有人命終時也不見佛,以業障重故。

不要怕,念佛三昧寶王論雲,念佛必見佛,命終之後生佛前。不要認為命終時不見

佛,沒現瑞相,便不得往生,千萬不可這麼說。何以故?命終之後可生佛前故。得

念佛三昧必見佛,一心所現,與有對有待之定大不相同。所以念佛三昧是大乘三昧

,圓頓三昧,佛說是三昧中王。

    修念佛三昧

  昨天說過修念佛法門,就是本著自性清淨心一心而修。蓮宗六祖永明大師說,

本一心而修即是無分別智,便能分別一切。無分別智曰正,分別一切曰遍知,謂正

遍知。

  佛說世間眾生多諸巧見。虛偽不實,叫巧見。有人說唯心淨土,自性彌陀。所 p-43

以我不用求見阿彌陀佛,我求見自己本性即可。我也不須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求

我自心就可以了。他不知不求佛,不求生淨土,就沒有所謂的自心。那是虛偽不實

之見。如何說不求佛,不求淨土,只求心就是無心呢?他根本不知,心佛眾生三無

差別。若無佛則無心。好比世間人說,我不要等邊三角形,我要等角三角形,他不

知等邊三角形,就是等角三角形,這不是虛偽不實之見嗎?法不可住著一點,住著

一點就偏差了。心是佛,佛是心,心佛眾生遍一切處,一切時,所以叫橫遍豎窮。

  全心是佛,說佛一切皆是佛。既然全心是佛,當然全佛是心,則說心一切心。

既然全心是佛,全佛是心,當然亦佛亦心。說亦時一切亦佛亦心,都無妨礙。全心

是佛則非心,全佛是心則非佛。故說非時一切非佛非心。念佛法門就是如此。說佛

一切佛;說心一切心;說亦佛亦心,一切亦佛亦心;說非佛非心,一切非佛非心。

此名即一切,即一切則一法不捨,此之謂直顯正義。說相一切相,說性一切性。諸

佛出與不出世,諸法性相常住。若以心揀別佛,以佛揀別心,皆是生滅法。

  再看全心是佛,此句離心,全佛是心,此句離佛,既然離心也離佛,當然離亦 p-44

心亦佛。離心就是離非佛,離佛就是離非心,此句離非心非佛。

  如此念佛法門離一切,離一切則一法不立。一法不立,等若虛空。一法不捨,

橫遍豎窮。一法不立,十方等虛空,一法不捨,虛空即十方。如此法門名一真法界

  一真法界,橫遍豎窮,橫遍稱曰無量光,豎窮稱曰無量壽。佛以大方便說阿彌

陀佛。所以經上說,諸佛是法界身,從眾生心想中生。這就是說明了,心佛眾生三

無差別。如何能以心揀別佛,以佛揀別心?離一切一法不立,名揀別凡情。離一切

即是即一切,即一切即是直顯正義。愚者不知,妄生巧見。離一切,一法不立,教

令眾生心無所著。即一切,一法不捨,令眾生亦不住於不住,這叫一絲不掛一塵不

染。原原本本是如法性。

  眾生偏偏住著,妄取分別,心有所住固然是住,心住無住還是住於無住。

  金剛經雲,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是無上妙法。眾生學佛法只顧逐文解字,不

會其義。

  心有所住,生兩種執著。一住我,二住法。住我產生人我執,住法產生法我執

。                                    p-45

  眾生學佛逐文解字,把無生法變為生滅法。由於人我執,產生煩惱障,由法我

執,產生所知障,這二種障總名無明。人我執,法我執名住地無明。勝鬘經說有五

住煩惱,即住地無明,與四住煩惱。四住煩惱者,即見一處住地,欲愛住地,色愛

住地,有愛住地,就是三界無明。

  三界無明名見思惑,住地無明直稱無明惑。天台家又加上塵沙惑。他是根據經

上說的恆沙煩惱,而立塵沙惑。

  由於煩惱障,落入分段生死,由於所知障,落入變易生死。此時就把無生法變

成生滅法了。大乘起信論,謂無生中妄見生滅。本來業性本空由心造,由心有所住

而造出業來。分段生死三界內,變易生死三界外。業生時,是從細到粗,除斷時,

是從粗到細。惑細業粗,生時由惑而造業,除斷時,先除業後除惑。所以修念佛三

昧,首先須不造諸惡業。本來業沒有,業性本空。但由於眾生造作就有業了。眾生

造作諸惡業就有地獄、餓鬼、畜生。比如人不乘船,便不受船左右,如果登上船,

一定要隨船西東。所以不可說,業性空便無果報。當知因果不爽。        p-46

  有人說帶業不能往生,他不知道凡夫往生西方是仗佛力。要靠自力,不消業,

不能往生,仗佛力即得往生。我們皆知臨命終時,自己不能往生,地獄相現,念阿

彌陀佛,阿彌陀佛就現前,前來接引往生。若不帶業,何必等佛接引?善導和尚說

,我們往生是仗佛力。因為要仗佛力,所以我們才念佛。念到全心是佛,全佛是心

,凡情除盡,正法圓現,名眾生往極樂。

  若以參禪的立場來說,以仗自力故,不消業不得往生。若以念佛法門而言,仗

佛力加被,蒙佛接引,故能帶業往生。阿彌陀經雲,善男子善女人持念阿彌陀佛名

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

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沒說業不消,佛

不來迎接。

  無量壽經也雲,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

正覺。也沒說業不消不收你。

  十六觀經,第十六觀講得更清楚懇切。經雲,這個眾生具諸不善(一切不善都

具足)五逆十惡,造五逆十惡之罪,臨命終時,地獄相現,地獄火都現,遇善知識

,無量安慰,教其念佛,這個念佛是心觀,此人為苦所逼,不能念佛,不能觀想佛 p-47

。善知識告言,汝若不能觀想佛時,稱念無量壽佛名號,十稱阿彌陀佛即得往生。

也沒講不消業不得往生啊!地獄相現,當然要帶業,不帶業,何必等佛來迎接?

  般舟三昧經雲,欲生我國,持念我名。也沒講帶業不能往生。所以我們知道,

這是淨土念佛法門的大功德力,仗佛的力量往生。

  文殊所說般若經雲,要想得一行三昧,應處空閑。空閑是何義?謂身空閑與心

空閑。身空閑,遠離憒鬧,心空閑,除欲蓋(五欲五蓋)欲惡不善法。

  欲,五欲。眼耳鼻舌身,貪著色聲香味觸,名五欲。欲除五欲,須是五根不貪

五塵。

  五蓋,貪欲蓋、瞋恚蓋、掉悔蓋、睡眠蓋、疑蓋。這五種蓋,蓋住你的真如本

性,稱為蓋,這叫惡法。

  不善法是十不善,殺盜婬妄語綺語兩舌惡口貪瞋癡,十種不善。

  遠離這些事情,才叫心處空閑。身空閑,遠離憒鬧,心空閑,遠離欲惡不善法

。經中繼續說,要想得一行三昧,應處空閑,捨諸亂意,不取相貌,繫心一佛(若

繫心多佛不叫一行三昧,一行三昧是繫心一佛。)持一佛名號功德與十方諸佛名號 p-48

功德同等無二。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不斷,即於念中,能見十

方諸佛。

  見一佛即是見一切諸佛。何以故?佛法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如是名入一行三

昧。

  今天講也是先破惑,有人說念佛法門,求生西方著相,佛所說的法是無相,因

為實相無相。佛說過,有念是眾生,無念是佛。那麼你念佛不就是念嗎?

  此人說念佛是著相,念佛是有念,與佛說的法相違背。實相無相者,因為相是

因緣相,念是因緣念,因緣所生法無自性,以無自性故,所以說無相。而無相即因

緣有,故無相即是相,相即是無相。

  譬如根、塵、識生一切相。如色相、聲相、香相、味相、觸相,法相等。既然

是根塵識所生的相,就沒自性。要有自性,不必待根塵識生。根塵識所生的相是假

相,是如幻相,等同空華,空中無華,虛妄見空華。

  云何根塵識所生的相是假相?如幻的呢?因為相既然是根塵識三個和合而生,

那就說明根塵識未和合時就無此法,根塵識三法和合才有法。既然根塵識三法未和 p-49

合沒有相,則根中無相,塵中無相,識中無相。若三者沒有相,和合云何會變成有

相?好比說礦石中有金才能煉出金來,礦石中無金也能煉出金來嗎?土中無金,水

亦無金,把土與水和合就變成金子,則無此理。

  所以因緣相如幻,是假相,等於空華。若執著念佛是著相,那麼不念佛就著了

無相相,說念佛是有念,不念佛不就著了無念念嗎?當知其道理是因緣和合現假相

,此相是因緣生,因緣生無自性,無自性則無相。

  原來相就是無相,無相就是相,念即無念,無念即念,此名一真法界。

  如果說相外,另有無相,此無相是斷滅法。如果說無相外另有相,此相便是定

性有,定性有便是常邊。相本身就是因緣生無相,雖無相而不歸斷滅,無相即相不

歸定性有,不落常邊。此法不斷不常,所以說相即無相,無相即相,佛即是心,心

即是佛,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念佛法門是念而無念,何得謂有念?無念而念,何得謂無念?此法不是有,如

果是有,是常邊。亦不是無,如果是無,則落斷邊。此法不斷不常,不生不滅。因

緣念即無性,何得生滅?根據此道理,我們可說,相即無相,何得有相?雖是無相

,不落斷滅。無相即相,何得無相?雖是相,不落常邊。相是因緣相,因緣相無性 p-50

,無性何得有生滅?生即無生,何得有生?無生即生,何得無生?既然無性,何得

有生滅?

  天天做早課念心經,經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

告訴你這個道理。色即是空,何得謂色?空即是色,何得有空?色空是因緣,因緣

無性,何得有生滅?

  當知此法名畢竟空,此法名法界緣起,此法名實相,此法名中道,此法是了義

中之了義,此法名無生法。所以念佛法門是了義經,圓頓大乘。

    其他應注意事項

  修念佛三昧須時時刻刻注意些什麼事?有一部經名佛說稱揚諸佛功德經。經雲

,若人得聞無量壽佛名號(梵文叫阿彌陀佛),一心信樂求生西方,持諷誦念,念

佛名號,此人得無量福,永當遠離三塗,永遠不落地獄餓鬼畜生。

  何種人不墮地獄餓鬼畜生?初果須陀洹。如果這樣念佛,功德力與初果須陀洹

相等。                                  p-51

  經上說命終之後,皆得往生彼佛國土。所以有人說臨命終時沒現瑞相,沒見佛

,不能往生,這種話就說得太武斷了。命欲終時,若能一心信樂念不忘捨,阿彌陀

佛將彼聖眾,至其人前。

  如果在病痛中或在危險中,臨當命終時,拚命地念佛,不管一切,這是你把握

正念。阿彌陀佛將彼聖眾至其人前,魔眾不能毀壞是等正念。據此經文可知,命終

不見佛,不現瑞相,亦可往生,命終之後生佛前。何以故?什麼心現什麼境。奉勸

大家,大眾要注意,遇到危險不要忘記念佛。

  持名念佛應一天二十四小時,時刻不離開佛號。然作到這步,非泛泛念佛可做

到的,必須要下一番功夫。在何時下功夫?第一早晨起床時,第一個念頭要念佛。

早晨醒來,第一個念頭,要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念不斷。

  第二時間,睡覺前念佛。最好是念著佛睡著了。如此用功久了,慢慢夢便少了

。若按古德說,睡覺前要發願,弟子某某,現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大迴向

文中有。臨睡前恭恭敬敬合掌念一遍,然後念著佛睡覺。若用功好的人,妄想會逐

漸減少。                                 p-52

  再進一步,夜晚睡醒時,第一個念頭念佛。夜晚睡覺半夜醒來,就念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默念亦可)。

  大家還須注意一點,看經雖可以幫助我們開發智慧,但是看經久了,感覺心中

煩躁,便闔起經本,趕緊淨心念佛。念佛念到心平靜,平平正正,再看經,這叫定

慧等持。可千萬不要看經看得心裡煩躁,還繼續猛看。那是慧多定少了。所以大家

要注意定慧等持。要知道,多讀誦亦是禪定障。

  念佛時要斷十項惡業,不要犯殺盜婬惡口妄語綺語兩舌貪瞋癡。佛再三告誡有

四種法不可犯,婬殺盜妄。妄是大妄語,謂我有神通,我現證初禪,乃至四禪,初

果乃至四果。

  大家記住,回家後婬慾念要戒除。在家眾修念佛三昧,正婬固然不妨害往生,

然正婬亦應該減輕。

  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那裏沒有殺盜婬。所以若人不犯殺盜婬念佛,與他相應,就

得往生。

  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沒有惡口綺語妄語兩舌。彼佛國土,風吹樹動,都是念

佛、念法、念僧,若人沒有綺語惡口妄語兩舌與他相應。            p-53

  若人有殺盜婬,有惡口綺語兩舌妄語,就與六道三途相應。

  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沒有貪瞋癡。若人心念佛也沒貪瞋癡,則與其相應,這很

實在的事。若人起貪瞋癡則與三途相應。這是告訴大家平常日用念佛下功夫用心處

的要點。

  當然念佛要注意的地方很多,念佛要令己心朗若晴空皎比秋月,乾乾淨淨一定

得往生。如果雖是嘴巴念佛,而心中一肚子見不得人的事,如何能往生?

  再者,以前未學佛時,遇到事情只為自己著想,只想到於自己有利無利。現在

學佛了,遇到事情要為對方著想。要想到我這麼辦,對方過得去過不去。要為對方

留一條路。這是往生極樂世界的因,這名念佛心,名清淨心,名自性清淨心。這樣

修久了,就可修到不變隨緣,隨緣不變。                   p-54

     道琛法師與唯心淨土(上)

    一

  宋朝道琛法師,俗姓彭,溫州樂清人。十八歲出家受具,初學律儀,後志於彌

陀淨土,專修念佛三昧。建炎三年,上令主資福院,賜號圓辯。

  據佛祖統紀第二十七記載,法師一日於彌陀懺晏坐時,定中見一老僧坐禪床上

。謂道琛曰,我四明法智是也。

  四明法智者,即四明山延慶寺知禮大師也。宋太宗賜號法智大師。作觀無量壽

佛經疏妙宗鈔流傳於世。真隱居士史浩作南湖法智大師像贊云:「得法大旨,皇皇

恢恢,賜號法智。」

  道琛法師既於定中見法智大師,驚喜作禮,即具誠請法。法智大師首肯之。

  道琛覺後,心地豁開。慧悟日進,教觀超然。後於法華懺中,感普賢菩薩放光 p-55

。於是道俗歸向,門庭日盛。

  每月二十三日,建淨土法會,一心念佛。參加念佛者,至萬餘人。佛聲不絕,

遠近皆聞。大眾一心,願以念佛力求生西方。

  一日稍感不適,於是示疾。願將平日纖毫功德,皆迴向西方淨土。願生寶池,

願見彌陀。集眾諷誦觀經,晝夜不歇。

  一時大眾均聞異香滿室,悉皆讚歎。道琛法師曰,蒙佛前來迎我,菩薩助我,

我往生必矣。

  於是安詳沐浴更衣,向大眾作別。並書唯心淨土偈曰:「唯心淨土,本無迷悟

,一念不生,即入初住。」

  復令大眾,諷頌安樂行品。頌至深入禪定,見十方佛時,於是嗒然而化。弟子

留龕一月,面貌猶生也。

  道琛法師平生事嶋,略述如此。法師存心淨土,專修念佛三昧,特別重視唯心

淨土。由其臨終時,唯心淨土偈可見一斑。然其唯心淨土論,契理應機,事理圓融

,不同一偏之見。茲將其唯心淨土論,略作介紹,俾供大家參考。道琛法師唯心淨

土說,見於淨土聖賢錄。                          p-56

    二

  道琛法師的唯心淨土論,以一法界為立論基礎。唯心法界,法界唯心。論貫一

乘,體即圓宗。綜觀其所論,可謂理融台賢,修專淨土。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也。

  唯心淨土論中有曰:

  「或問,唯心淨土,本性彌陀,為當往生,為即心是?若往生者,何謂唯心?

若即心是,何故經雲過十萬億佛土耶?」

  或者有人會問,如果照這樣說,唯心淨土,本性彌陀。請問究竟為當往生西方

淨土呢?還是此心即是淨土呢?如果當來往生西方淨土者,怎能說是唯心?如果此

心即是淨土,何故阿彌陀經說,去此西方,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

  當知此人不識一法界義,以有所得心妄加分別。認為心與淨土是二法,心外有

淨土,淨土外有心。所以若謂往生西方,便不能說是唯心。若謂唯心,又云何往生

西方淨土?                                p-57

  「答曰,當知十界四土,若淨若穢,不離我心,此但直具而已。」

  十界者,十法界也。佛法界,菩薩法界,緣覺法界,聲聞法界,天法界,人法

界,阿修羅法界,鬼法界,畜生法界,地獄法界,是為十界。

  四土者,天台宗所立四土。即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無礙土,常寂光

土。

  若淨若穢者,謂凡聖同居土,有淨穢之分。有所謂凡聖同居淨土,如西方極樂

世界。有凡聖同居穢土,如娑婆國土。

  如是十界四土淨穢等法,不離我心,此但直具而已。法不離心者,是一法界,

千萬莫作二法會。換句話說,心不異法,法不異心,心即是法,法即是心,此之謂

直具也。心之與法,互攝互入,不二不別。

    三

  道琛法師繼續解釋說:

  「若達全具為遍,遍彼生佛。彼彼生佛,互遍亦爾。」

  此是表明十界四土淨穢,一心直具的妙旨。亦就是說,心法直具者,非是立心 p-58

法為二。乃是顯於一乘妙旨,法界玄宗。

  所謂全具為遍,遍者遍滿也。言具言遍者,明心法非一非異。此是一乘緣起之

大要。既雲非一非異,當知此法,非一而一,一而非一。非異而異,異而非異。若

不如此,不成緣起。若壞緣起,則壞世諦。若壞世諦,則壞第一義諦。若壞第一義

諦,則破涅槃。

  故緣起之法,必須諸緣各異而互遍相資,諸緣俱存而互入無礙。異時正是同時

,同時正是異時。成時正是壞時,壞時正是成時。是故萬緣繁興而無礙,一體常空

而不滯。故曰「全具為遍,遍彼生佛。」生是眾生,佛是諸佛。這句話的義蘊,亦

即是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也。必須如此,方是一法界義。因為既曰三,故知非一

。既曰無差別,故知非異。

  然無差別而差別,故曰「彼彼生佛」。然差別而無差別,故曰「互遍亦爾」。

此是言互攝互入,事事無礙的道理。

  猶如一室千燈,一燈之光,入於千燈之光。千燈之光,入於一燈之光。一一燈

光,亦復互入。

  當一燈之光,入於千燈之時,則是千燈攝一燈。千燈之光,入於一燈之時,則 p-59

是一燈攝千燈。燈燈互入,則是燈燈互攝。如此互攝互入,重重無盡的道理,便是

唯心淨土,本性彌陀的精義。

  故知諸佛橫遍豎窮,今我此心亦復橫遍豎窮。故曰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以無

差別故,乃曰唯心淨土,本性彌陀也。非是偏執心性之謂也。

  故道琛法師曰:

  「互具各具,互融互攝。參而不雜,離亦不分。一多自在,不相留礙。夫如是

者,豈有娑婆釋迦,樂邦彌陀,而離我心耶?」

  這是說我心本具三十二相,十方諸佛,是我真心也。一切諸法,互具各具,互

融互攝。諸法雖異,實相不二。約諸事相,則曰實相諸法。約論理體,則曰諸法實

相。實相是諸法之實相,諸法是實相之諸法。諸法雖多,不礙實相為一。實相是一

,卻又不礙諸法之多。

  以不礙故,實相即是諸法,諸法即是實相。實相則理體也,諸法則事相也。見

於事相,則知理透事表。達於理體,則知事徹理源。如是則雖事相參差而不雜,諸

法各離而不分。故曰一多自在,不相留礙。

  以如是故,一心常空,能起萬法。萬法森羅,不出一心。一心隨念而起萬法, p-60

萬法會性而歸一心。所以心念佛,心即是佛。十界四土會性是一,不出一心。故曰

唯心淨土,本性彌陀。

  所以娑婆是我心中之娑婆,釋迦是我心中之釋迦。極樂是我心中之極樂,彌陀

是我心中之彌陀。萬法不出一心,一心即是萬法。

  但是亦不可執心廢法,空謂我心即是彌陀。那是癡人說夢,自誤誤人。若謂我

心即是彌陀者,其餘九法界,當在心外。云何經雲一心能造十法界?如果謂我心定

是彌陀者,則佛說「一切唯心造」「心如工畫師,能造種種色。」莫非是妄語耶?

  當知心念佛,心即是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若如是知者,則知心外無佛,

是心是佛。佛外無心,西方彌陀,即我真心也。                p-61

     道琛法師與唯心淨土(下)

    一

  道琛法師,並引天台一念三千的道理,證成唯心淨土。例如他說:

  「輔行(止觀輔行傳弘決)曰,學者縱知內心具三千法,不知我心

遍彼三千。彼彼三千,互遍亦爾。」

  所謂心具三千法者,是天台宗所立。此一念三千,理遍事盡,因果依正具足。

吾人一心能造十法界,所謂佛菩薩緣覺聲聞天人修羅鬼畜地獄等,十法界不出一心

  此十法界,每一法界各具十界,如是成為百界。每一界復具十如。十如者,如

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

是本末究竟。於是便有百界千如之說。

  一如又具三種世間,所謂五陰世間,眾生世間,國土世間,乃有三千世間。此 p-62

三千世間名不思議假。不思議假者,假即非假,非假即假。是故此假,即空即中。

  如果無中,則攝理不遍。如果無十界,則收事不盡。如果無十如,則因果不具

足。如果無三種世間,則依正不圓。故百界千如,三千世間,方得理遍事盡,因果

依正具足也。

  即此一念心,圓具十方法界。十方法界,即我一念之心。我心如此,人人亦復

如此,諸佛眾生,亦復如此。故己之三千,遍彼三千。彼彼三千,互遍亦爾。如是

重重無盡,融融無礙。此即唯心淨土,本性彌陀之理也。

  故道琛法師,以性相三千之理,證成唯心本性之說。是知唯心淨土不如 凡情

之計執,執心廢佛,執佛廢心也。

  往往聞人言,我不必念西方佛,我心即是佛也。如是執我非他,即違佛法。何

以故?以不知法性緣起故。

  豈止我心即是佛也,當知我此一心,具足十法界。我心無性,隨念可於十法界

受生也。我心念何法,即落何法界。淨念即落四聖,染念即落六凡。念善則生人天

,念惡即落三途。如能至心念佛,即生西方極樂世界。             p-63

  如謂心不念佛,心即是佛,當是心不念餓鬼,心即是餓鬼,心不念畜生,心即

是畜生,心不念地獄,心即是地獄耶?

  如果那樣,當是行善者不生人天,行惡者不落三途。據理申論,當是行善者亦

落三途,行惡者亦生人天。修八正道反成外道,修外道法可成無上菩提。如是撥無

因果,豈非戲論?

  故執心廢佛者,即破十法界,即破千如,即破三千世間,即無理事因果依正也

。所以道琛法師引輔行言,我心遍彼三千,彼彼三千,互遍亦爾。

    二

  所以唯心淨土,本性彌陀,非是說心與佛的分別。而是在明心佛眾生,三無差

別的道理。所以道琛法師,進一步解釋說:

  「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今更譬喻顯之。如彼帝釋殿上,千珠寶網,眾珠之影

,映在一珠。一珠具足眾珠,彼彼千珠,互映亦爾。」

  此是借譬喻以明道理。

  帝釋殿上千珠寶網者,亦名帝網,亦名因陀羅網。因陀羅即釋提桓因也,即帝 p-64

釋天主也。因陀羅網者,交絡互映,互相涉入,重重無盡。

  我們未見此網,所以不易明白。今更以鏡子譬喻,或者容易明白。

  譬如有千鏡,鏡鏡相照相映。此時一鏡之中,有千鏡之影。千鏡之中,有一鏡

之影。各各鏡中,復有鏡鏡之影。諸鏡影中,復有鏡鏡之影。如是互攝互入,重重

無盡。故曰一珠具足眾珠,彼彼千珠,互映亦爾。

  舉過譬喻以後,便以法合譬,論歸唯心淨土:

  「現前一心,即是千珠中一。彼彌陀佛土,亦是千珠中一。所有十界眾生,趣

舉一界,皆是千珠中一。既我一珠能映眾珠,我珠之外無復眾珠,則離我心外,無

別淨土。何故爾耶?以釋迦亦是一珠,既舉一全收,豈心外有法?故曰唯心淨土,

本性彌陀也。」

  此是合一珠映千珠,千珠歸一珠之譬。若以法說,則是緣起萬法,而性歸於一

。性原是一,而緣起萬法也。故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入一,一入一切,一切入

一,一切入一切。乃成畢竟空中,緣起無量法界。無量法界,盡入畢竟空也。

  是以一心起於萬法,萬法皆歸一心。一心入於萬法而一心不大,萬法歸於一心 p-65

而萬法不小。此是不思議緣起也。

  如是則是「全具為遍,遍彼生佛。彼彼生佛,互遍亦爾。」也。既然舉一全收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故曰唯心淨土,本性彌陀也。

    三

  有人復疑問曰:

  「若爾,唯心而已,何雲淨土?答曰,須知體非因果,一念唯心。迷悟既殊,

因果宛爾。彌陀果悟,我等因迷,忻厭心生,順佛勸往。故云唯心,又稱淨土矣。

  有人疑問曰,如果是這樣,舉一全收,應該唯心而已。例如一心起萬法,既然

萬法悉由心起,當知唯心而已,何故復雲淨土呢?

  道琛法師回答說,要知道,體本是一,唯是一心。既然唯是一心,無二無別,

故非因非果。因為因亦一心,果亦一心,只是自體因果而已。

  然從體起用,用則有殊。起用者唯心所造也。乃有始有終,有因有果,有迷有

悟。只因眾生,一念心迷,於是因果宛爾有別。                p-66

  彌陀是果人,徹覺徹悟。我等眾生,因地心迷。因為迷悟既殊,乃分生佛。如

果一念迴心,念彼彌陀。忻往西方,厭離娑婆之心油然而生,則此念佛之圓因,便

是舍那滿果也。是故既雲唯心,又稱淨土。即此唯心,與彼淨土,同是一真法界性

也。

   或者有人復疑曰:

  「然則既有取捨忻厭,莫成虛假耶?」

  佛法無生無滅妙湛不動,故無取無捨。既無取捨,當無忻厭。今厭離娑婆,忻

往西方,豈不反成虛假嗎?

  「回答曰,當知圓人,捨則捨穢究盡,三土九界皆捨。取則取淨窮原,直取上

品寂光。故妙宗曰,取捨若極,與不取捨,亦非異轍。良由寂光不離三土,十界只

是四土耳。」

  迷人迷一法界,故有斯問。今道琛法師,以一法界義回答之。

  圓人者,圓教人也。圓頓根機之人,知法爾如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非是

在不取不捨以外另有取捨,在取捨以外另有不取不捨。而是取捨究竟,則非取捨也

。如大般若經雲,色究竟則非色。聲香味觸法究竟,則非聲香味觸法。乃至一切法 p-67

究竟,則非一切法。良以一切法究竟,則是法性。法性空寂,故曰非一切法。

  若不厭迷,何以證覺?若不捨凡,何以成聖?當知初地當取二地,二地當取三

地,乃至十地當取妙覺。一切賢聖,無不以忻厭取捨而得成就者。換句話說,無論

凡聖,完全是取捨忻厭而修,以無取捨忻厭而證也。若無忻厭取捨,何以言修?無

修何以言證?修證若極,與法界為一體,等虛空而無窮,方為無修無證位也。

  當知絕非不捨凡為不捨,不取聖果為不取也。若不捨凡,當是捨聖。若不取聖

,當是取凡。此皆瀰天戲論,大邪見人也。

  所以道琛法師說,捨則捨穢究盡,三土九界皆捨。三土者,凡聖同居,方便有

餘,實報無礙三土盡捨也。九界者,菩薩、緣覺、聲聞、天、人、阿修羅、鬼、畜

、獄九界盡捨也。此是暗示,唯存佛法界也。

  取者取淨窮原,直取上品寂光。此簡非三土九界也。上品寂光,即一法界義,

一佛乘義。唯一法界,一佛乘,乃取捨究竟。取捨究竟,始無取捨。

  以下並引知禮大師妙宗鈔作證。文中「寂光不離三土,十界只是四土。」義即 p-68

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性,圓攝十界四土。十界四土,即一真法界。此正是一珠千珠

,互攝互入。知十界四土者,當不離取捨。若非取捨,則壞十界四土義。證入一界

,取捨方盡也。

  最後道琛法師結論說:

  「若以四眼二智觀之,則萬相森羅,三土九界須捨。」

   四眼者,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也。二智者,一切智,道種智也。

  「若以佛眼觀之,則真空冥寂,非離三土九界,別有寂光,非寂光外,別有娑

婆。」

  以一法界義,顯唯心淨土,本性彌陀,之真之正。

  「如古德曰,只緣即心是佛,須假修行者,乃此意也。」

  執修違性固不對,執性廢修亦是錯誤。甚而言之,執修違性固然不對,然果非

三途。乃至一念虔誠,猶有往生之望。而執性廢修者,罪不可逭也。何以故?執性

則違性,廢修則壞性也。

  「若了唯心本性,只一三千融妙之法,十萬遐方,皆不為礙。何以故?以心具 p-69

故,以三千故,以融攝故,故得如斯。」結成唯心淨土,本性彌陀義。      p-70

     四種念佛

    一

  通常見於經典,多說兩種念佛。一者稱名念佛,二者觀想念佛。於持名念佛中

,復獨讚稱揚阿彌陀佛名號。見於諸經,勿須贅述。

  宗密大師,復引群經,立四種念佛。即稱名念佛,觀像念佛,觀想念佛,實相

念佛。於稱名念觀想念以外,復加觀像念與實相念。

  念佛不出兩種觀,一是緣觀,二是直觀心性。經中所說觀想念屬於緣觀,稱名

念則始於緣觀,終於心性。而宗密大師所立觀像念,即包括於緣觀之類,而實相念

,便是直觀心性。所以四種念佛,不過是稱名念與觀想念的申論而已。

  何為緣觀?何為直觀心性?本來法界唯心,無有心外法,能與心為緣。不過鈍

根眾生,不能直明心性,只好借緣明心,所以緣觀是明心之方便。        p-71

  經雲心想佛時,心即是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一心念阿彌陀佛,便無餘雜

想,無餘雜想便會入一心。所以緣觀之旨,在乎心住一緣,息諸妄念,會入一心。

中下根人,必借緣觀,方能進入正念。故於事修上,緣觀有無量功德。

  念佛人千萬不可執理廢事,獨重唯心,輕於緣觀。固然至理在於一心,而成事

還在緣觀。不可執理廢事,當知事周方得理圓也。

  所以無論緣觀或直觀心性,事有深淺,理原無二。故皆須誠信不疑,如果少有

所疑,念佛法門便不得成就。

  何為直觀心性?法界唯心,一心即是一真法界性,即是實相,即是一大總相法

門體。萬法皆是一心,一心即是萬法。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即是一心。一心即是

無心,無心即是一心,不可住,不可取,不可得,無有分別,無分別故,方能分別

一切。

  故心性者,非有非無,非生非滅,非二非不二,非可得非不可得。所謂直觀者

,無所住而生心也。                            p-72

    二

  稱名念佛一門,見於多經。例如佛說阿彌陀經,無量壽經,十六觀經,般舟三

昧經等。

  佛說阿彌陀佛經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

,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

,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

國土。」

  無量壽經第十八願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

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稱名念佛,觀想念佛,均見於觀無量壽佛經。觀經第十六觀云:「下品下生者

,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

經歷多劫,受苦無窮。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

令念佛(此處念佛者,即觀想念佛也)。彼人苦逼,不遑念佛(不遑觀想念佛也)

。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觀想)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提出稱名念佛)。如是 p-73

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

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

世界。於蓮華中,滿十二大劫,蓮華方開。觀世音大勢至,以大悲音聲,為其廣說

諸法實相,除滅罪法。聞已歡喜,應時即發菩提之心。」

  餘如般舟三昧經,菩薩問阿彌陀佛,云何得生此國?阿彌陀佛言,欲生我國,

當念我名。

  觀想念佛,要算十六觀經所說最詳。如第一日觀中說:「佛告韋提希,汝及眾

生,應當專心繫念一處,想於西方。云何作想?凡作想者,一切眾生,自非生盲,

有目之徒,皆見日沒。當起想念,正坐西向,諦觀於日欲沒之處,令心堅住,專想

不移。見日欲沒,狀如懸鼓。既見日已,閉目開目,皆令明了,是為日想,名曰初

觀。」

  於此可知,觀想方便者,欲令心住一緣也。此是初觀,名落日觀。以下次第為

水想,地想……等等。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p-74

    三

  宗密大師立四種念佛,稱名念佛,觀像念佛,觀想念佛,實相念佛。見於華嚴

經行願品疏鈔。

  行願品疏鈔卷四云:「……然念佛不同,總有四種,一、稱名念,二、觀像念

,三、觀想念,四、實相念。」

  於稱名觀想外,另立觀像實相二種。並將四種念佛,分別引經解釋。於稱名念

中,引文殊般若經作解:

  「文殊般若經雲,復有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修是三昧者,速得佛菩提。

欲入三昧,應處空閑,捨諸亂意,不取相貌,繫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

坐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去來現在諸佛。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

,與一切佛功德無二。……」

  這是宗密大師,別引文殊般若經。但是我們要知道,宣說稱名念佛者,非止一

經,略如本文以上所舉。

  其次宗密大師說觀像念佛,其依大寶積經立觀像念佛。觀像念佛者,即觀佛塑 p-75

像畫像。

  「如大寶積經說,佛本因中,為大精進菩薩。因見比丘畫佛形像,發心出家。

持畫?像,入山觀察,觀察此畫像,不異如來。成就五通,得普光三昧,見十方佛

。」

  觀像念佛者,即所謂心存目想。心存者,心中有佛想,如佛對目前也。目想者

,觀見佛像,想即是真佛也。

  第三觀想念佛,宗密大師引觀佛三昧海經,及坐禪三昧經。

  「一者,於三十二相中,隨觀一相,皆滅重罪。如觀佛三昧海經說,佛為父王

說白毫觀。但觀眉間白毫之相,右旋宛轉猶如秋月,十稜成就,內外通明,如白琉

璃筒,亦如暗夜中明星。觀成不成,皆滅九十億那由他恆河沙微塵數劫生死重罪,

常蒙攝授(應為受字,佛攝受眾生者,攝取眾生也)。」

  十六觀經初觀之日觀,即白毫觀之張本。觀佛三十二相,應於一相好入,即白

毫相。

  「二者明全身。如坐禪三昧經雲,若求佛道入禪,先當繫心念(觀)佛生身, p-76

莫念地水火風山林樹木天地萬類,及諸餘法。但念佛身,處在虛空。如大海清時,

有金山王,相好圓滿,出無量清淨光明。於此虛空青色之中,常念佛身。便得十方

三世諸佛,悉在目前。若心餘緣,還攝令住。除無量劫罪。」

  觀想與觀像不同,觀像者有形像可依。如上殿禮佛,仰觀佛像者是。無論塑像

畫像,皆可臨像起敬。而觀想者,不須依憑形像,純係念想。如觀經雲,諸佛如來

,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

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

  第四談實相念。如經雲,觀身自相,觀佛亦然。五陰皆空,即是實相。此之實

相。即是法身。華嚴經雲,諸佛法身非是身,即實相也。宗密大師,引文殊般若經

等解釋之。

  「四實相念,亦名法身。謂觀自身及一切法,真實自性。文殊般若雲,不生不

滅,不來不去,非名非相,是名為佛。如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等。

  又雲,繫緣法界一相,是名一行三昧。又智度論雲,不以色身及相好念,以佛 p-77

身自無所有故,以無憶故,是為念佛。

  又占察經雲,思惟諸法平等法身,一切善根中其業最勝。

  又大經雲,一切諸佛身,唯是一法身,念一佛時,即一切佛。」

  所謂實相念者,即一心不亂也。一心不亂時,則心無所住,不取於相。以無住

心,契無相法,冥合法性,是謂實相念佛。

    四

  我們說過,這四種念佛,可分為兩種觀,即緣觀與直觀心性。不過這是約事而

論,非約理說。若約理說,一切諸法同一法性,無如是分別。猶如大海起波,波有

千差而水性是一。約水言雖異而一,約波言雖一而異。故事異不礙理一,理一不礙

事異。

  觀像念佛與觀想佛,是借緣觀。實相念佛,是直觀心性。而稱名念佛,則始自

緣觀,終至心性。觀像觀想實相三種念佛,暫且不談,今談談稱名念佛。

  心緣一佛,唯稱名字,心不離佛,佛不離心,這當然是緣觀。中下根人,無力 p-78

直入實相,勢必借緣而起。念西方有佛,淨土極樂。至誠懇切稱佛名號,厭離娑婆

苦,欣往西方樂。阿彌陀佛大慈大悲大願力,自然垂手接引。

  眾生仗佛力得生淨土,而淨土即一真法界。法界一真即是實相。眾生生到彼國

,見佛聞法得無生忍,便入無為。所以永明大師說,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莫道實相無相,當知實相無相者,一切相皆歸無相也。既然一切相皆歸無相,

則無相即是一切相。事不礙理,一切相即是無相。理不礙事,無相即是一切相。是

故稱名念佛,無念而念,念而無念,始則緣觀緣修,終必會歸一心。

  阿彌陀經說,持念阿彌陀佛名號,至一心不亂,即蒙佛接引,往生極樂。持至

一心不亂,當然是會歸一心了。彌陀要解說,一心有二種,事一心與理一心。不論

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煩惱,乃至見思先盡,皆事一心,不論事持理持,持至心開見

本性佛,皆理一心。

  據理而論,入一心者,是上根人。中下根人,借稱名因緣,亦可預其階。故稱

名一門,三根普被。                            p-79

  稱名念佛時,至心念至心聽,念得清聽得明,如此心中方無餘雜念。心中無餘

雜念,方能念得清聽得明。無餘雜念是無念,念得清聽得明是念。如此便是念而無

念,無念而念。

  念是照,無念是寂。念而無念是照而寂,無念而念是寂而照。正因為無念,方

能念得清聽得明。正因為念得清聽得明,方能無念。是故常寂方能常照,常照方能

常寂。

  常照而寂是實相無相,常寂而照是實相無不相。實相無相者,豎窮三際也。實

相無不相者,橫遍十方也。豎窮三際名無量壽,橫遍十方名無量光,豎窮橫遍即一

真法界。故一真法界,不出一句阿彌陀佛。                  p-80

    息想淨慮持念佛名

  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

  持念阿彌陀佛名號,要在息想淨慮,聲聲相續。不可太緩,不可太急。總須令

心澄然不動,聲聲入心,心心入佛。直念到佛不離心,心不離佛,全佛是心,全心

是佛。日日如此用功,月月如此用功,年年如此用功。日久功純,自得一心不亂。

  須知念佛法門,三根普被。似我等輩,遺至末法時期,幾棄佛法邊外,自非上

根利智之機。故莫生短期成就之想,須長時修習,莫有間斷。如果心躁急功,必然

自障道業。

  平時又須多念,綿綿密密,令心無間雜,無有空隙。不令一絲一毫雜念滲入。

心念漸漸純一,是之謂心佛相應,此即多念之功。

  所以多念者必須攝心,若不攝心,反成慌亂。每見念佛人,只求佛號數多,不

致力於心念專一,亂想間雜,匆匆成數。似這般念佛,實自欺欺人也。      p-81

  故佛號在心,萬緣放下,息想淨慮,一念不生。經雲一念不生般若生,如此念

者,是真念佛。

  如此一句阿彌陀佛名號,不從妄想生,不從雜念起。內不住見聞覺知,外不住

身家器界。人我是非,好惡長短,一齊放下。一絲不掛,一塵不染,只有一顆念佛

心,淨明獨照。此真大丈夫也。

  故念佛貴在攝心,妄想既盡,則真心顯現。煩惱除滅,一心不亂。此是持名念

佛的要訣,逕登不退之捷徑。淨業行者,切宜留心。

  攝心之法,不外真信切願力行。發真誠願。唯求往生,一心無有旁騖。如果雖

有往生之心,然願力不切,一顆心飄飄浮浮,佛號念得似有卻無,乃至見異思遷,

心不決定。這般念佛,能往生者,無有是處。

  所以念佛心必須堅不可拔,不生極樂,不見彌陀,誓不罷休。如此攝心念佛,

決定功不唐捐。

  念佛須專一精勤,念必念阿彌陀佛,拜必拜阿彌陀佛。當知念一佛即念十方佛

,拜一佛即拜十方佛。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佛無分別,分別者眾生心也。眾生以

我人眾壽相心,於一真法界中,妄生分別。                  p-82

  所謂精勤者,精是專一之謂,勤是不懈之謂。凡夫之心,散亂易忘。佛號未持

三兩聲,即便忘失。心隨六塵,動轉不已。故須精勤念佛,專一不懈。

  奉勸同修,若念佛心不能專一時,切莫灰心。只要察覺出來,馬上提起佛號。

如御者制馬,再度馳散,再度勒蘐。這樣勤加用心,時時鞭策。用功既久,生處轉

熟,熟處轉生。漸漸妄念消殞,必得一心。此即所謂勤精進也。

  念佛不怕妄念起,最怕隨流忘返。妄念起時,正是用功處。須知眾生皆有妄念

,若無妄念,即已成佛。正因眾生妄念紛飛,生死流轉,方須要念佛。我們要以念

佛力,除滅妄想。妄想除滅,即得往生。

  心念彌陀,萬慮俱空,於娑婆一切,不可貪戀。世事名利,應知皆是過眼雲煙

。務須撇得乾乾淨淨,身雖處世,心與世隔。未至蓮池,而華早開敷。三朝七日預

知時,臨終彌陀來接引,誠趁心快事也。

  古德修行,一切時中面必西向。不敢向西方涕唾大小便利,一心存誠,最易心

佛相應。                                 p-83

  行者若智有餘力,應求善知識,開示其中道理。若能聞說心開,悟即心是佛,

則既往生,復可蓮登高品也。                        p-84

     十如是(上)

    一

  十如是出於妙法蓮華經方便品。妙法蓮華經方便品第二曰:「……佛所成就第

一希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

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未究竟等……

  佛具權實二智,法有真俗二諦。權智者,是佛差別智。佛以差別智,遍知一切

法,於是說三乘教,乃至五乘教,是謂諸法。實智者,是佛無分別智。佛以無分別

智,遍知一切法皆入一乘。故曰唯有一佛乘,無二亦無三,是謂實相。

  真諦者,諸法實相也。俗諦者,實相諸法也。佛說俗諦法,欲令眾生入於真諦

。導眾生入於真諦,欲令眾生入無生法忍,得究竟涅槃。            p-85

  諸法即是實相曰正,實相即是諸法曰遍知,是之謂正遍知等正覺。菩薩行之,

諸法實相故不變,實相諸法故隨緣。不變者智導悲也,隨緣者悲導智也。菩薩智導

悲,故普度十方而不住生死。菩薩悲導智,故法證真際而不住涅槃。

  以如是故,有方便品之來。佛於法華會上,欲顯真實義,故先明往昔所說三乘

教,皆權也。以權巧方便,欲誘導眾生入於真實也。為欲開權顯實,開三顯一,說

此方便品。一切凡夫,雙目如盲。二乘劣智,眇目偏見。大乘菩薩,如於暗夜之中

,視不了了。為令此等輩,明見實相,故說方便品。故經文曰,所謂諸法,如是相

,乃至如是本末究竟等。

    二

  妙法蓮華經註疏本很多,略如智者大師的妙法蓮華經文句,吉藏大師的法華義

疏,窺基大師的妙法蓮華經玄贊。都是極好的註疏本。比較起來,要演算法華文句最

為詳盡。

  茲先大略介紹法華義疏,對十如是的解釋。吉藏大師根據般若,解釋十如是。 p-86

所謂寄般若因果,顯佛之因果,明此十如是。如者不異義,是者即是義。故般若心

經之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即是「如」義。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是「是」義。

  如是相者,般若以無著為相。吾人當知,無著者乃不取於相。不取於相,則如

如不動,是為如是相。不取於相,則一切相空。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

增不減。所以依般若無著相釋如是相者,即是實相也。

  如是性,般若無著之相,體不可改,曰如是性。此是取不改謂之性的意思。無

著之相,即是實相。實相無相,故體不可改。因為無相則無體,全是性理故。如此

說來,如是性,便是實性。

  如是體,般若以正觀為體。何為般若正觀?般若正觀者,不可得也。換句話說

,般若正觀,以不可得為體。不可得分為二種觀,一無生觀,二無相觀。因為一切

法無性,無性故無生。因為一切法空,空故無相。法雖無性、空,而不歸斷滅。何

以故?因為諸法無性,乃能隨緣現有。有隨緣現,故無自性。無自性法,知其實空

。故諸法現有而非常,以其如幻故。諸法性空而非斷,以其乃因緣空故。如是之法

,曰如是體。                               p-87

  如是力,般若有斷惑之功,名如是力。惑因迷而生,迷於緣起性空,則生有惑

。迷於性空緣成,則生空惑。般若以無得為正觀,無得於有,則斷有惑。無得於空

,則斷空惑。故般若有斷惑證真之功,名如是力。

  如是作,般若有照境之用,名如是作。因為般若妙智慧,照空為實智,照有為

方便智。又,照空有為二,是方便智。照非空有為不二,是實智。又,照空有為二

,照非空有為不二,照二與不二名方便智。照非二非不二,名實智。這種照境之用

,名如是作。

  如是因,從習無所得觀生,為如是因。無所得觀生者,如實觀生即無生也。既

然生即無生,故知無生即生。如果生外另有無生,此無生便是斷滅空。如果無生外

另有生,此生便是自性有。生即無生,則生不可得。無生即生,則無生不可得。生

不可得,則不礙無生。無生不可得,則不礙生。生不礙無生,是生成無生。無生不

礙生,是無生成生。如是二法,相成復相奪,相奪復相成。乃成之為因。故從習無

所得觀生,名之如是因。「習」者集也,謂從諸法蘊集不可得觀諸法生,名之為如

是因也。

  如是緣,從實相境,發實相智,曰如是緣。實相境者,無相也。實相智者,無 p-88

住也。從無相境,發無住心,了達一切空,曰如是緣。

  如是果,般若為因,薩婆若為果。薩婆若譯一切種智,即佛也。所謂般若能出

生三世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是。

  如是報,遂因力為果,酬因義為報。

  如是本末究竟,般若為因名本,薩婆若為果名末。究竟者,攝上因果,歸於非

因非果不二之理也。

    三

  以上將法華義疏對十如是的解釋,大略作了一番介紹。現在再參照法華文句,

對於十如是,作一番綜合性的介紹。

  首先我們要認識的是,實相是理,開出十如是係事。亦可實相是理,諸法係事

。總而言之,十如是係解釋諸法實相的。

  理不礙事,事不礙理。理是徹事之理,事是徹理之事。理徹事則事全是理,事

徹理則理全是事。以事全是理故,理無礙,事亦無礙。故為事事無礙。      p-89

  一切無礙,是畢竟空。以如是故,吉藏大師以般若解釋十如是。因為唯通達般

若,方知一切無礙也,這便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性相不二,精微充博。舒之則

包遍法界,不知從何而來。收之則精微莫察,不知從何而去。這便是諸法實相,實

相諸法。亦即是十如是的道理。

  智者大師以這種道理,解釋十如是。所以其解釋,於十法界中,簡菩薩緣覺聲

聞天人修羅鬼畜地獄等九界,唯尊佛界。

  十法界各具十如,故有百界千如,一念三千之說。三千性相,乃不思議假。不

思議假者,諸法事相如幻也。所以九界十如是權,佛界十如是實。

  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三者唯是理。以唯是理故,所以通乎凡小。如是力,

位在五品弟子位。如是作,在六根清淨位。如是因如是緣,論位則在初住。如是果

如是報,位在極果,亦即是佛。無上菩提者,果也。究竟涅槃者,報也。本者佛相

,末者佛報。

  此依圓教而說,簡非藏、通、別。相、性、體三者位在凡,以凡夫亦具此理故

。所謂五品弟子位者,法華經分別功德品,說五品功德。即一、隨喜品,聞實相法

,信解隨喜也。法華經隨喜功德品並說,若人聞是經起隨喜心,轉教他人。他人聞 p-90

已,起隨喜心,復轉教他人。如是展轉至第五十人,此第五十人,隨喜功德無量…

…。

  二、讀誦品,讀誦法華也。三、說法品,自解而能化他也。四、兼行六度品,

兼修六度也。五、正行六度品,正行六度者,能自行化他,事理具足,觀行轉勝也

  五品弟子位,於圓教六即佛中,為觀行即佛之位。

  六根清淨位,於圓教六即佛中,同於相似即佛位。所謂六根清淨方為道也。

  初住以上,同六即佛之分證即佛位。亦同別教之初地以上。

  如是果如是報,位登極果者,便是六即佛中,究竟即佛也。         p-91

     十如是(下)

    一

  法華文句關於十如是,見解深入,多所發揮,頗有凌駕之勢。文句約佛法界解

釋十如是,略如下:

  如是相,佛法界非相非不相,名如是相。此指緣因言。諸佛究竟法界,無分別

而分別,分別而無分別。無分別而分別,曰實相諸法。分別而無分別,曰諸法實相

。因為實相則無分別,諸法則分別。無分別而分別,分別而無分別,謂之中道。

  如果住於「相」,便是住於假邊。如果住於「不相」,便是住於空邊。諸佛徹

證中道,究盡實相,是以離邊無住。故曰非相非不相,名如是相。「如」者,諸法

不異實相,實相不異諸法。「是」者,諸法即是實相,實相即是諸法。此與色不異

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意義相同。               p-92

  以下所論九如是,理同於此。

  此如是相,約諸法邊言,便是緣因。修緣因圓滿,便成就佛之解脫德。眾生雖

不具解脫德,然皆有緣因佛性。故如是相,位通凡夫。

  如是性,佛界非性非不性,名如是性。此指了因言。諸佛徹證中道,究盡諸法

實相,離邊無住,故曰非性非不性,名如是性。如者諸法不異實性,實性不異諸法

。是者諸法即是實性,實性即是諸法。

  約諸法言,便是了因。修了因圓滿,便證佛之般若德。眾生雖不具般若德,然

皆有了因佛性。故如是性,亦位通凡夫。

  如是體,佛界非體非不體,名如是體。此指正因言。諸佛徹證中道,究盡諸法

實相,離邊無住,故曰非體非不體,名如是體。如者諸法不異實體,實體不異諸法

。是者諸法即是實體,實體即是諸法。

  約諸法言,稱為正因。正因圓顯,便證佛之法身德。眾生本具法身德,不過未

有修行功德,法身未能圓顯而已。故在凡時,此法身德,便名正因佛性。

  以三因佛性,即佛三德。而此三因佛性,一切眾生皆具。故相、性、體三德, p-93

通十法界,位位皆有。

  萬善普會,則緣因滿。智慧具足,則了因滿。實相究盡,則正因滿。此三因三

德,已是說明諸法實相,實相諸法了。

  如是力,佛界非力非不力,名如是力。指菩提道心,慈善根力等言。諸佛徹證

中道,究盡諸法實相,離邊無住。故非力非不力,名如是力。如者諸法不異實力,

實力不異諸法。是者諸法即是實力,實力即是諸法。

  約諸法言,乃有發菩提心,起慈善根力等菩提行也。根者五根,力者五力。此

在五品弟子位。

  如是作,佛界非作非不作,名如是作。指任運無功用道言。諸佛究盡諸法實相

,故曰非作非不作。此亦諸法不異實作,實作不異諸法。諸法即是實作,實作即是

諸法。此是相似即佛位。約佛言,雖作而無功用行也。

  如是因,佛界非因非不因,名如是因。指四十一位言。非因非不因,名如是因

,釋義同上。四十一位者,即圓教之分證即佛位也。

  圓教菩薩登初住,即破一分無明,證一分三德。位登十住,破十分無明證十分

三德。位登十行,即破二十分無明證二十分三德。位登十迴向,破三十分無明證三 p-94

十分三德。位登十地,破四十分無明證四十分三德。位登等覺破四十一分無明證四

十一分三德。此四十一位,對佛而言,均在因地,故曰如是因。如果更破佛地一品

無明,則三德圓滿,為究竟佛。

  如是緣,佛界非緣非不緣,名如是緣。指一切助菩提道言。此仍在成佛因地,

係修道位。故曰一切助菩提道。

  如是果,佛界非果非不果,名如是果。指妙覺朗然,圓因所剋。三德圓滿,斷

、智皆足,除二障,了二死,空二我,名之為佛。此皆四十一位,圓因所剋證。望

因且名曰果,果熟更轉名曰報。

  如是報,佛界非報非不報,名如是報。指大般涅槃言。易言之,佛三德圓滿,

證無上菩提,是名如是果。尼連河旁,菩提樹下,金剛座上,成等正覺者,乃佛果

也。雙林示寂,入大涅槃,佛報也。故果熟曰報。

  如是本末,佛界非本非末,而言本末。本即佛相,末即佛報。自如是相,至如

是報,謂之如是本末。非本末而言本末者,於實相明諸法也。         

    二  p-95

  至於究竟等,智者大師有獨特見解。此種見解,於諸經家少見。

  智者大師認為,佛界非等非不等,而言究竟等也。所謂等即是平等,亦即諸法

如義。

  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諸法雖異,然其究竟,無非實相。實相不二,故諸法性相

,究竟悉等。故曰究竟等。若論諸法實相,則非不等。若論實相諸法,則非等。此

法唯佛究盡,不共餘乘。

  佛於空知無量,於無量知空。於空知無量者,是佛權智。於無量知空者,是佛

實智。空即無量,是實相諸法。無量即空,是諸法實相。以如是故,三千性相,究

竟平等。

  法華經是同教一乘。同教一乘者,說一法則一切法皆是一法。雖是一法,而不

礙一切法性相宛然。一切法性相宛然,而不礙原是一法。一不礙多,多不礙一。於

是一切法平等如如,如如平等。不二而二,二而不二。此即智者大師所說,究竟平

等義也。

    三                               p-96

  實相是理,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是事。而此法本未究竟平等,故理事無礙。理

事無礙,故既如且是。

  理外無事,事外無理,全理成事,全事在理。事相有別,理原無差。以理融事

,則成事事無礙。故性相千差,於理則如。萬法如如,成一法界。

  於一法界,說有十種。即佛法界,菩薩法界,緣覺法界,聲聞法界,天法界,

人法界,阿修羅法界,鬼法界,畜生法界,地獄法界。其中九界十如,是實之權。

佛界十如,是權之實。故法界無界,唯一真法界。無界法界,而成十法界。

  故知十法界悉無定性。以無定性故,三途可生人天,六凡能轉四聖,眾生方能

成佛。如果十界決定,決定則不變。於是凡不能成聖,生不能成佛。若如是則壞因

果。以壞因果故,亦壞諸法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矣。

  所以法無定性,方成不異即是的道理。故曰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

,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        p-97

     華嚴經與念佛三昧(上)

    一

  華嚴經號稱經中之王,法演別教一乘。可謂教理獨步總攝群經。然如旭日初出

,唯高山蒙暉,初學莫階。

  其實舍那具德,因在普賢行願。故賢首國師雲,華嚴宗旨,其義不一,究其了

說,總因果二門。因即普賢行願,果即舍那業用。舍那者,即盧舍那佛也。

  華者,菩薩萬行也。嚴者,飾法成人,有嚴淨義。以菩薩萬行,嚴淨舍那具德

,故名華嚴。而菩薩萬行,即普賢行。普賢行攝為十種廣大行願,何等為十?一者

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

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迴向。     p-98

  行此十大願王,便可嚴淨舍那具德。舍那具德者,體無不包,業用無窮,即大

方廣者是。若人能以清淨身語意業,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行此十大願王,即名華

嚴三昧也。

  而此十大願王,歸於西方極樂世界。如普賢行願品曰:「是人臨命終時,最後

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捨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

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復相隨。唯此願王,不相捨離,於一切

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到已即見阿彌陀佛,文殊師利菩薩,

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此諸菩薩色相端嚴,功德具足,所共圍繞。

其人自見生蓮華中,蒙佛授記……。」

  到已即見阿彌陀佛者,是上品上生人。十六觀經雲,上品上生人,生彼國已,

見佛色身,眾相具足。上品中生人,即生彼國七寶池中,此紫金臺,如大寶華,經

宿則開。佛及菩薩,俱時放光,照行者身。上品下生者,坐已華合,隨世尊後,即

得往生七寶池中。一日一夜,蓮華乃開。七日之中,乃得見佛。所以到已即見阿彌

陀佛者,乃上品上生人也。

  一部華嚴,歸於普賢行願。普賢廣大行願,歸於極樂淨土。故知華嚴宗旨,以 p-99

念佛三昧為指歸。勿怪有人說,華嚴經,即大阿彌陀經了。

    二

  良以阿彌陀佛是法界藏身,功德巍巍,無量無邊。無量光,橫盡十虛,無量壽

,豎窮三際。何法不賅,何德不具?故一句彌陀聖號,攝大方廣理盡無餘。是以普

賢廣大行願,導歸彌陀淨土。

  法界圖記叢髓錄卷下有云:「貞元經吉祥雲知識疏雲,問,法門無量,何以初

友便教念佛?」

  貞元經者,四十華嚴也。吉祥雲係善才五十三參,初參之善知識。華嚴疏鈔,

稱德雲比丘。「疏」者,即澄觀大師疏也。設問法門無量,何以善才初參之善友,

便教念佛呢?(吉祥雲所說念佛法門,容後介紹。)

  回答略謂,以念佛三昧,為眾行先故。念佛三昧,為三昧王也。諸大三昧,皆

從念佛三昧出。復以依佛方能成就勝行故。欲成無上佛道,非念三乘聖者所能濟事

,必念無上至尊莫辦。復以十地菩薩,皆念佛故。十地菩薩,望佛則曰菩薩,望菩

薩則曰佛。十地菩薩猶尚念佛,何況其餘眾生?                p-100

  故善才五十三參,初友便教念佛。因為盡虛空,遍法界唯佛最圓。佛之一號,

攝盡無餘。無心稱佛,尚證無學之果,何況至誠念佛哉?提婆達多,逆罪深重,臨

命終時口稱南無,未及稱佛,即便命終墮地獄中。佛記其以此功德,由地獄出,多

劫修行,終成辟支佛果。

  故知念佛三昧,功德無量,普賢行願,導歸彌陀淨土。或者有人謂叢髓錄所言

,意在十方淨土,未定指彌陀淨土。當知華嚴行門,歸結於普賢行願品,而普賢行

願品,分明標出彌陀淨土。如普賢行願品雲,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到已即

見阿彌陀佛。

  又說,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

。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一切圓滿盡無餘,利樂一切眾生界。彼佛眾

會咸清淨,我時於勝蓮華生,親睹如來無量光,現前授我菩提記。故知往生西方極

樂世界,即是現前成就十大願王也。

    三

  圓教之理,法無孤起,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佛有法報化三身,諸佛同一法身 p-101

,故曰一切即一。一真應緣,而現報化,故曰一即一切。報化雖別,而同一法性。

故報身者報法身也,化身者化法身也。非是在法身外,另有報身化身。故以法約報

化言,一切佛即一佛,分別即無分別。以法身從報化言,一佛即一切佛,無分別而

分別。

  猶一室千燈,光光互映,互攝互入,重重無盡。故曰無量光,無邊光,無礙光

,無對光,炎王光,清淨光,歡喜光,智慧光,不斷光,難思光,無稱光,超日月

光。

  十方諸佛,皆證此一即無量,無量即一之法。故於一塵中,能見十方無量諸佛

。復能內十方世界,入一毛孔中。故曰於一毛端極微中,出現三世莊嚴剎,十方塵

剎諸毛端,我皆深入而嚴淨。                        p-102

     華嚴經與念佛三昧(中)

    一

  華嚴經入法界品,善才五十三參,初參善知識為德雲比丘。(澄觀大師華嚴經

疏,稱德雲比丘。罽賓三藏般若譯本,稱吉祥雲比丘。)

  德雲比丘告善才念佛法門,此有二十一門。華嚴經疏雲,此二十一門,若準晉

經,一一門皆雲念佛三昧門。今略無三昧字,理實應有。故德雲初說;便示善才念

佛三昧也。

  今先總標二十一門,然後分別作解。此二十一門者,一、智光普照念佛門,二

、令一切眾生念佛門,三、令安住力念佛門,四、令安住法念佛門,五、照耀諸方

念佛門,六、入不可見處念佛門,七、住於諸劫念佛門,八、住一切時念佛門,九

、住一切剎念佛門,十、住一切世念佛門,十一、住一切境念佛門,十二、住寂滅

念佛門,十三、住遠離念佛門,十四、住廣大念佛門,十五、住微細念佛門,十六

、住莊嚴念佛門,十七、住能事念佛門,十八、住自在心念佛門,十九、住自業念 p103

佛門,二十、住神變念佛門,二一、住虛空念佛門。

  此是德雲比丘,初說念佛三昧門。因為發菩提心求無上佛道者,唯有念佛,方

能成就無上勝果故。

    二

  智光普照念佛門者,此通法報化依正,是為總說。以念佛力智光普照故,常見

諸佛國土依正二報莊嚴。見種種國土,種種宮殿,皆悉嚴淨,皆悉現前。如念佛人

,以智光普照故,能見西方境,分明現前。

  令一切眾生念佛門者,隨眾生心之所樂,隨眾生根機之大小,令一切眾生遠離

顛倒,應念皆令見佛得清淨。佛乃法界身,清淨無為本不可見。若眾生心得清淨,

佛便於中隨應而現。故曰佛本是無,清淨則有。

  令安住力念佛門者,力者佛十力也。令念佛人,究竟得安住於如來十力。如來

十力者,一、知覺處非處智力,二、知三世業報智力,三、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

四、知諸根勝劣智力,五、知種種解智力,六、知種種界智力,七、知一切至所道 p104

智力,八、知天眼無礙智力,九、知宿命無漏智力,十、知永斷習氣智力。此明修

因證果,修念佛因,可證佛究竟果也。

  令安住法念佛門者,以念佛力故,便得見一切佛,聞佛演說正法。

  照耀諸方念佛門者,以念佛力,普見一切諸世界中,等無差別諸佛。修念佛三

昧,則能見佛也。等無差別諸佛者,見佛法身也。故此念佛門,亦通法報化三身依

正。念一佛即念一切佛,以十方如來同一法身故。

  入不可見處念佛門者,般若譯本為入不可見極微細處念佛門。此是事理無礙念

佛觀。以理融事,則能於一塵處,見無邊理。譬如世人唯見波相,致令水性隱。若

知波全是水,則不壞波相,令水性挺然露現。同理可知,若洞達事由理成,則不壞

事相,而理性圓顯無遺。故曰入不可見處念佛門。

  住於諸劫念佛門者,此約時言,謂念佛無斷也。以念佛力故,於一切劫常見諸

佛,施作佛事,親近承事供養,生生處處,常值遇佛。

  住一切時念佛門者,此亦約時言。不唯於一切劫常得見佛,乃至於一切時常得

見佛。以念佛力故,便能時時與佛同住,不相捨離。念佛圓通章云:「子若憶母,

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 p-105

佛不遠。」

  住一切剎念佛門者,此是雙念依正。以念佛力故,於一切國土,鹹得見佛,超

過世間無比故。

  住一切世念佛門者,隨於自心樂欲見佛,便能普見三世諸佛。

  古德判以上十門念佛,是勝德圓備。以下十一念佛門,是妙用自在。

    三

  住一切境念佛門者,此以體起用,以念佛力故,了一切境無非佛境。法華雲唯

有一佛乘,無有餘乘。故普見一切境界中,諸佛相續出現。

  住寂滅念佛門者,知一切性本來寂滅相,故於念念中,能見一切剎,一切諸佛

,示涅槃相。妙湛總持不動故。

  住遠離念佛門者,般若譯本作住一切時處念佛門。此謂諸佛普化十方,無有休

息也。於一日中,見一切諸佛,從其住處,而往化也。

  住廣大念佛門者,般若譯本作住一切境廣大念佛門。此是念報身佛,報身佛遍

滿法界,相好光明不可思議。如阿彌陀佛報身,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 p-106

。故曰住廣大念佛門。

  住微細念佛門者,以念佛力即體之妙用,於一毛孔中,能見不可說諸佛出興。

皆能至其佛所,承事供養。所謂於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眾會中,無盡法界塵亦

然,深信諸佛皆充滿。如是諸佛,皆能至其佛所,親承供養也。

  住莊嚴念佛門者,此之念佛妙用,能於一念中,能見一切佛剎,皆有諸佛成等

正覺,現諸神變,莊嚴佛土也。

  住能事念佛門者,般若譯本作住一切法念佛門。此之念佛妙用,能見一切佛出

興於世,以智慧光轉法輪,普作佛事。故曰住能事念佛門。

  住自在心念佛門者,得此妙用時,隨行者自心之欲樂,欲見佛時,一切諸佛即

現其像。

  住自業念佛門者,能隨法界一切眾生所修行業之優劣,佛為彼等現勝劣身,而

行教化令其覺悟。

  住神變念佛門者。以念佛力故,能見一切諸佛,住於廣大香水海中,坐蓮華台

,普現神變遍滿十方。如此妙用,不可思議。                 p-107

  住虛空念佛門者,菩薩以念佛力起勝妙用,能觀察如來所有身雲,莊嚴法界虛

空界。

  以上是德雲比丘所說二十一念佛三昧門。如是等念佛門,勝德妙用不可具說。

由此可見華嚴與念佛三昧的關係了。                     p-108

     華嚴經與念佛三昧(下)

    一

  德雲比丘所說二十一念佛門,猶是略說。若廣說者,為門非一。

  澄觀大師,約能念之心,立五種念佛門。五種念佛門者,一、緣境念佛門,二

、攝境唯心念佛門,三、心境俱泯門,四、心境無礙門,五、重重無盡門。

  如此五念門,皆由二十一念佛門而出。第一緣境念佛門,以上二十一門中,大

部份收歸此門。凡是念佛真身,或念佛應身。(念佛真身者,佛法報二身也。念佛

應身者,佛之應化身也。)或念佛正報三身,或念佛依報國土,或者稱佛名號。如

是種種,皆為緣境念佛門。詳審德雲比丘二十一種念佛門,皆不出緣境念佛。其所

差別者,不過功夫深淺而已。

  第二攝境唯心念佛,例如第十八住自在心念佛門。說明佛是法界身,於眾生心

想中生,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所以可稱為攝境唯心念佛。再如第十九住自業念佛 p-109

門,以諸佛因眾生行業之優劣,而現身勝劣,故亦可謂攝境唯心念佛門。

  第三心境俱泯門,如入不可見念佛門,及住虛空念佛門,少分近似。然亦不可

說完全屬之。

  第四心境無礙門,大體說來,此二十一門,亦皆可收入心境無礙門。如果必欲

於二十一門中求其配合,則智光普照門屬之。

  第五重重無盡門,如住微細念佛門屬之。

  細觀澄觀大師立此五念門,於二十一門中,只宜總觀,不宜別配。似是於二十

一門中,撮其大要,綜立此五念門者。

    二

  澄觀大師所立五念門,似是頗受天台五念門之影響。因為澄觀大師曾隨湛然大

師,習天台止觀,及法華、維摩等經疏。所以受其五念門之影響。如華嚴疏鈔雲,

「然古人已有五門雲,一稱名往生念佛門,二觀像滅罪念佛門,三攝境唯心念佛門

,四心境無礙念佛門,五緣起圓通念佛門。」                 p-110

  天台五念門謂,易入而證深者,莫過於念佛。五念門者,一稱名往生念佛三昧

門,謂口稱南無阿彌陀佛時,心求願往生彼佛國土,是名稱名往生門。

  二觀相(華嚴疏鈔作觀像)滅罪念佛三昧門,謂想像佛身,專注不已。遂得見

佛,光明赫奕,照觸行者,爾時所有罪障皆悉消滅。即觀相滅罪念佛三昧門。

  三諸境唯心念佛三昧門,謂觀此佛從自心起,心外別無境界,即諸境唯心門。

  四心境俱離念佛三昧門,觀此心亦無自相可得,因為此心仗境方生。這便是心

境俱離門。

  五性起圓通念佛三昧門,謂行者起深寂定,興於化道,淨佛國土,普度眾生,

圓滿普賢行願,是謂性起圓通念佛三昧門。

  天台五念門,見於智者大師著五方便念佛門。五方便念佛門,可能後人有所增

補,致令有人懷疑,非智者所作。

  澄觀大師係華嚴四祖,所以雖受天台五念門之影響,卻非宗於天台。故華嚴疏 p-111

鈔說,天台五念門第五,察其釋義,僅是理事無礙而已。所以改作重重無盡門。

    三

  澄觀大師之五念門,實是依杜順和尚之華嚴五教止觀而立。杜順和尚號帝心尊

者,為華嚴宗初祖。華嚴宗初祖杜順,二祖智儼,三祖法藏,四祖澄觀,五祖宗密

  杜順和尚作五教止觀說,行人修道,簡邪入正,止觀法門有五。五教者一、法

有我無門,此門謂小乘教。二、生即無生門,此門謂大乘始教。三、理事圓融門,

此門謂大乘終教。四、語觀雙絕門,此門謂大乘頓教。五、華嚴三昧門,此門謂一

乘圓教。

  此亦與天台之藏通別圓四教,小有同異。天台不別立頓教,以頓含於四教之中

,故不別立。此二宗所立四教五教,雖屬一宗之言,但其教義確甚圓融。

  五教止觀解釋法有我無門說,對病而裁方,病盡而方息。治執而施藥,執遣而 p-112

藥已。澄觀大師立緣境念佛門,以緣境念佛,實有攝導凡小,歸向圓頓之功。故德

雲二十一門,由淺至深,皆不出緣境念佛。

  五教止觀解釋生即無生門說,諸法皆空,於中復有二觀,一者無生觀,二者無

相觀。所謂無生觀者,因為法無自性,相由故生。相由故生者,相緣而起也。所以

生非實有,是則為空。空無毫末,是為無生觀。無相觀者,既然法無自性,故相即

無相。因為緣起之相,皆假故。既然諸法無生無相,非為實有,眾生見有諸法,只

是妄見,唯心造耳。故澄觀大師,依之立攝境唯心門。

  五教止觀解釋理事圓融觀說,理事圓融一際,此有二門,一者心真如門,二者

心生滅門。心真如門為理,心生滅門為事。緣起之法,似有即空。空即不空,復還

成有。空是不礙有之空,即空而常有。有是不礙空之有,即有而常空。如是一際圓

融,理事無礙。澄觀大師依之立心境無礙門。

  五教止觀解釋語觀雙絕門說,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者是,此是頓教。經雲諸法

寂滅相,不可以言宣。以空攝於有,有而非有,有見斯盡。以有攝於空,空而非空

,空執都亡。空有即入,全體交徹。一相無二,兩見不生……澄觀大師,依之立心 p-113

境俱泯門。

  五教止觀解釋華嚴三昧門說,法界緣起,惑者難階。入法界略有三方便,一者

微令見盡。二者示法令思。三者顯法離言絕解。

  經雲,一中解無量,無量中解一,展轉生非實,智者無所畏。普眼者,即法智

相應,頓現多法也。即明法唯普眼智所知,簡非餘智境界。法法互攝互入,猶如帝

網天珠,重重無盡。澄觀大師,依之立重重無盡門。

  由是可知,澄觀大師立五念門者,係依五教止觀而說。同時我們亦可知道,華

嚴宗旨,究其了說,在於成佛。雖列菩薩行位,旨在明修因致果也。而欲致究竟佛

果,要在念佛。因為其餘諸念,非成佛真因也。所以一部華嚴,以普賢行願為圓因

,舍那具德為滿果。                            p-114

     念佛方便談

    一

  念阿彌陀佛功德無量!四十八願,九品蓮華,攝盡法界有情。當初法藏比丘,

為度眾生,莊嚴安養國。蒙世自在王如來,為其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天人之

善惡,國土之粗妙。法藏比丘,具足五劫,思惟攝取莊嚴佛國清淨之行。以此廣大

行願,成就極樂國土。

  何以念佛功德無量?譬如有人戒殺,其功德極大。但戒殺者,未必能戒盜。戒

盜功德極大,但戒盜者未必能戒邪婬。戒邪婬功德極大,但戒邪婬者未必能戒妄語

。戒妄語功德極大,但戒妄語者未必能戒惡口、綺語、兩舌。乃至戒貪者未必能戒

瞋,戒瞋者未必能戒癡……。

  但至誠心念佛人,不但能戒殺、盜、邪婬,同時能戒妄語、惡口、綺語、兩舌

。不但能戒口四過,同時能不起貪瞋癡。                   p-115

  以念佛人三業清淨故,乃可遠離二乘顛倒,大乘執著。甚至可除二障,離二我

,了二死,究竟佛道。所以念阿彌陀佛功德無量。

  持念佛名。貴在一心不亂。云何知是一心不亂?念佛人無憎愛心,便是一心不

亂。念佛人莫分別人我是非,便是一心不亂。乃至念佛人不起欲惡不善法,便是一

心不亂。

  所以念佛人總須口不違心,心不違口。將口攝心,將心攝口。心口行三者,無

違無誤,如此念佛,今生後世必獲大利益也。

    二

  大部份人,都認為在清淨環境中念佛得益大。其實不然,相反地,在繁忙時,

煩惱時,能將佛號提緊,那才是真念佛。

  一個人念佛功夫的優劣,不應該從清淨悠閒的環境中去觀察。須知「疾風知勁

草」,愈是在繁忙、煩惱、憂患時,依然能念佛,不被環境所染,才是真念佛人。

如果在清淨的環境裏方能念佛,遇到繁忙煩惱,便隨境轉,那是沒有用的。    p-116

  念佛貴在調心,如果在清淨的環境裏,縱能調心,但受不得衝擊。溫室裏的花

雖開得好看,但經不起風吹雨打。佛教弟子說,縱遇大苦臨頭,乃至奪命,切莫狂

心散亂,失掉正念。所謂正念者,即念佛心。

  誰都知道,念佛功德,貴在臨終一念。當知臨命終時,四大分離,百骸潰散。

彼時百憂交集,八苦交煎。若無平時養成耐苦耐煩惱的根力,少有不隨魔去者。

  所以念佛人,時時要提醒自己,愈是繁忙,愈要心中不離佛號。愈是煩惱,愈

要心中不離佛號。如此與佛日親日近,以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為大歸依處,必然

寶池化生,蓮華托質。

  有居士向我訴苦,謂家中繁忙,煩惱又多,無法念佛。

  我告訴他,繁忙時正好念佛,煩惱時正好念佛。因為那正是念佛能用力處。念

佛心最怕悠悠忽忽,飄飄蕩蕩。如果能在繁忙煩惱時,鼓足力量念佛,自然踏實而

有力。

  須知蓮華生長在污泥之中,經中曾說,在極樂世界行善百年,不如在娑婆世界

行善一日一夜。換句話說在娑婆五濁惡世,行善一日一夜,勝過極樂世界行善百年 p-117

。所以念佛人,應在繁忙中發心念佛,應在煩惱中發心念佛,應在憂患中發心念佛

。不可只求清淨環境不求心。

  要知道,若心清淨,則十方世界,隨處皆是道場。如果心不清淨,遍覓十方,

清淨道場了不可得。所以清淨道場不遠,應向自心而求。

  一天下午,一位居士向我要求在本苑住幾天。他說:

  「在家裏被孩子吵死了,一刻不得安寧。求師父准許我在這兒住幾天,老實念

念佛。」

  我笑著說:「可以,但是你得隨眾作息,老實念佛。」

  「師父!」他進一步說:「能不能給我一個房間?我繳幾萬塊錢?」

  「我這兒不安單,住眾純是出家人。居士們來跟著修行,住個三天五日可以,

但不能久住。同時要隨眾作息,隨眾修行,隨眾作工。每天早晨三點半,聽鐘聲起

床上殿……」

  他點點頭說:

  「好吧!那麼我就住幾天。」

  不錯,第二天早晨,居士準時起床,準時上殿作課。早課完畢後,他走來向我 p-118

頂禮。

  「有事嗎?」我問。

  他不好意思地低聲說:

  「師父!我向您告假!」

  「怎麼?要下山?」

  他赧顏地笑著說:

  「家中幾個孩子,我實在不放心……」

  他在家不能安心念佛的原因,我知道了。放──不──下──

  同時修念佛法門,不是在安閒中修。須是行亦阿彌陀,住亦阿彌陀。縱饒忙似

箭,不離阿彌陀!

    三

  又一天下午,我剛下晚課。一位先生走進廟來。進門便向我招呼。於是我請他

坐,倒一杯茶給他。

  他開門見山地說:                           p-119

  「法師!我出家可以嗎?」

   我略微端詳他一下,笑著說:

  「恐怕你放不下。」

  「放得下,哎呀!社會裏太苦了!」

  「你在那兒作事?」我問。

  「在山下工廠裏。」他答。

  「工廠裏待遇不錯呀。」

  「事情忙死了。如果我出家以後,吃飽飯只管念佛,甚麼都不管。」

   我抬起頭,鄭重地問道:

  「你找到這種地方沒有?」

  「我天天在找。」他抓著頭癢說。

  「你趕緊找!找到了通知我一聲,我和你一起去。」

   他詫異地問:

  「為甚麼?」

   我故意作出一副苦惱相說:                      p-120

  「唉!苦死了。我廟裏幾十口子人,要吃要喝要住要用。最傷腦筋的是,終日

裏大事小事忙個沒完。」

  他懷疑地問:

  「怎麼,出家還要作事嗎?」

  「你出家後,還吃不吃飯?」我問。

  「當然要吃飯。」他答。

  「你出家後還走不走路?」

  「當然要走路。」

  我陪著笑臉說:

  「我們吃飯總不好意思讓別人餵,走路總不好意思讓別人抬著呀。」

  他搖搖頭說:

  「出家還要作事,那,怎麼能念佛呢?」

  「你有所不知,這就是出家人的本領了。我們是行亦念佛,坐亦念佛,忙亦念

佛,閑亦念佛,作事亦念佛,作工亦念佛,甘時念佛,苦時亦念佛,縱令煩惱亂下

天來,我還是只管念佛。這就是出家人只管念佛。」              p-121

  他不以為然地說:

  「照你這麼說,出家在家沒有兩樣。我在家亦可隨時念佛。」

  「當然可以,但是在家人不蒙佛力加被,辦不到。」

  「為甚麼?」他問。

  「因為在家人煩惱多。行念貪瞋癡,坐念貪瞋癡,忙念貪瞋癡,閑念貪瞋癡,

作事念貪瞋癡,作工念貪瞋癡,甘時念貪瞋癡,苦時更念貪瞋癡。縱令樂如三十三

天,還是不離貪瞋癡。」

  他點點頭說:

  「不錯,你說的有道理。」他抬頭問道:「難道你們出家人沒有貪瞋癡?」

  「有,但是我們能放得下。」

  他搖搖頭說:

  「那是不可能的事。任何人都離不開貪瞋癡,怎麼能放得下?」

  我笑著壓低嗓門說:

  「先生!是罷?你放不下怎麼能出家?」                 p-122

     持戒念佛

    一

  末世眾生,累劫以來,積不善根,受業繫苦,時時勤求出離,猶恐不及況復癡

人縱恣幻軀,臨淵履薄而不自覺哉?

  戒是無上菩提本,戒如渡海浮囊。眾生若求出離,必須持戒。無論修何法門,

皆以戒為根本。淨土念佛,自不例外。所以末世眾生,罪障深重,若欲得度,唯有

持戒念佛,為最上法門。

  奈何眾生執迷,雖雲念佛,句句虛浮。尤其忽於戒律,輕於毀犯。日日追求五

欲之樂,觀聽無厭,唯求口腹。雖有往生之想,卻無西方之行。猶如鬼奪浮囊,終

至身沉苦海。彌陀雖有接引之心,奈何眾生唯知貪戀五濁,無有往生之意。

  是故與淨土同修共勉,急須嚴持禁戒,一心念佛。三界無安,猶如火宅。娑婆 p-123

無一事可戀,名利無非過眼雲煙。茫茫苦海之中。唯有西方一處淨土。須知當離者

應離,當求者應求。否則當離而不離,應求而不求,乃自甘墮落者也。

  經雲,欲淨佛土,先淨自心。眾生心淨,則佛土淨。自淨其心者無他,持戒也

。故淨土行人,須持戒念佛。若能持戒念佛,此人決定往生。

  唐朝懷玉,俗姓高,丹邱人。嚴持戒律,名節峭然。平日一食長齋,常坐不臥

  戒殺不傷微命,蚤蝨任憑恣生。其持戒之謹嚴,於此可見一斑。

  懷玉誦彌陀經,三十萬遍。日課佛號五萬聲。並日日至誠懺悔,精進不懈。

  天寶元年六月九日,見西方聖眾,數如恆沙,一人持銀台來迎。

  懷玉曰,我一生念佛,誓取金台,何以卻將銀台來迎?興此念時,西方聖眾遂

隱。

  於是懷玉倍加精進持戒念佛。一日忽聞空中有聲雲,頭上已有光暈矣,請趺坐

結印,以俟佛來!                             p-124

  復越三日,忽有異光滿室。懷玉謂眾曰,若聞異香,則我報即盡。並留偈示眾

,偈曰:「清淨皎潔無塵垢,上品蓮台為父母。我修道來經十劫,出示閻浮厭眾苦

。一生苦行超十劫,永別娑婆歸淨土。」

  說偈後,香氣盈空,空中聖眾遍滿,見阿彌陀佛,及觀音勢至,身紫金色,共

御金剛臺來迎。懷玉含笑而逝。

  準觀經雲金剛台係上品上生。觀經云:

  「上品上生者,……此人精進勇猛故,阿彌陀如來,與觀世音大勢至,無數化

佛,百千比丘聲聞大眾,無量諸天,七寶宮殿。觀世音菩薩,執金剛臺,與大勢至

菩薩至行者前。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與諸菩薩,授手迎接……」

  是知懷玉既蒙金剛臺迎接,當是上品上生人。故其偈中自言,上品蓮臺為父母

也。故若欲求生西方,切須持戒念佛。觀經上品上生文中亦曰:「復有三種眾生,

當得往生。何等為三?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三者修

行六念,迴向發願,願生彼國。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p-125

    二

  談到持戒,戒有多種,如具足戒,即比丘戒及比丘尼戒;沙彌沙彌尼戒;菩薩

戒,菩薩戒無論出家在家,均可受持。有人認為菩薩戒,是在家人所受之戒,誤矣

。平時所謂「三壇大戒」,即有菩薩戒。受過菩薩戒的比丘及尼眾,名菩薩比丘,

及菩薩比丘尼。

  其餘有五戒,和八戒等。具戒菩薩戒等,不便詳談。茲大略談談五戒及八關齋

戒。

  五戒是在家眾受的在家戒。共有五條,即不殺,不盜,不邪婬,不妄語,不飲

酒。五戒八戒皆由具足戒略出,係具戒之方便戒。世人縱未受五戒,亦應方便持之

,俾作往生之增上緣也。

  其次八戒,即八關齋戒是也。此係在家眾受持出家戒,因為八關齋戒,即沙彌

十戒除去手不執金錢一戒。八關齋戒,共有八戒一齋。即一、不殺生,二、不盜,

三、不婬,因係出家戒,故直戒正婬。不如五戒,僅戒邪婬。四、不妄語,五、不

飲酒,以上除戒正婬外,與五戒相同。六、不香花鬘塗身,七、不歌舞觀聽,八、 p-126

不坐臥高廣大床。此是八戒。一齋者即不非時食。時者,從晨至日中。非時者,自

日中至第二日明相現時。

  淨土行人,於五戒八戒,縱然未受,亦應儘量修持。不可觀聽無度,煙酒恣欲

  八關齋戒,為往生之增上緣,出家二眾,在家二眾,均應受持。

  或者有人疑問,在家眾受之頗宜。出家人何須更受八關齋戒?須知出家人受八

關齋戒有三意,一者為往生增上緣,二者為防毀破,三者仰遵佛教。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有云:

  「復次曼殊師利,若有四眾,苾芻、苾芻尼、鄔波索迦、鄔波斯迦。及餘淨信

善男子善女人等。有能受持八分齋戒,或經一年,或復三月,受持學處。以此善根

,願生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佛所,聽聞正法,而未決定者。若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

來名號,臨命終時,有八大菩薩,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

,無盡意菩薩,寶檀華菩薩,藥王菩薩,藥上菩薩,彌勒菩薩,是八大菩薩,乘空

而來。示其道路,即於彼界種種雜色眾寶華中,自然化生。」          p-127

  是知無論出家在家,若能受持八關齋戒,均為往生淨土之增上緣也。

    三

  或者有人覺得,這麼多種戒,名目繁多,不易憶持。今有十種淨戒,簡要易行

。尤其為各種戒的根本,若能悉心受持,各戒便能具足不犯。何等為十?一、不殺

生,二、不偷盜,三、不婬(在家人持不邪婬),四、不妄語,五、不惡口,六、

不綺語,七、不兩舌,八、不貪,九、不瞋,十、不癡。

  大家都知道,這便是十種善業。須知此十種善業,便是一切戒的根本。若人不

違十善,便是護持禁戒。於念念中,便與西方極樂世界相應。以此功德,持念阿彌

陀佛聖號,定得往生。故念佛人,切須持之。

  眾生以十善業,得生善處,得度得解脫,乃至成就無上佛道。佛為三界尊,不

過十善業具足而已。

  不犯殺、盜、婬,則身業清淨。不犯妄語、惡口、綺語、兩舌,則語業清淨。

不犯貪、瞋、癡,則意業清淨。如是三業清淨,便可德與佛齊了。身業清淨,可致

法身德。語業清淨,可致般若德。意業清淨,可致解脫德。故佛之三德三智,悉從 p-128

圓滿十善業而來。

  三業清淨,即可具足無上佛法。因為身業清淨,則行而無行,無行而行,凡有

所行,皆是功德。語業清淨,則言而無言,無言而言,凡有所言,皆是智慧。意業

清淨,則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凡有所念,無不清淨。如此便是心行處滅,言語道

斷,究竟無上菩提也。故普賢行願品曰:「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我

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餘。」

  念佛三資糧,曰信,曰願,曰行。如果不以持戒為本,其信必不真,其願必不

切,其行必不踏實。以不真不切不踏實之心行求往生,不可得也。猶遠行之人,而

無道糧。渡海之人,而無船舶。赤子而無媬姆,病者而無良醫。

  所以淨業行人,切應持戒念佛。持戒念佛之人,必得彌陀接引,寶池化生也。 p-129

     不念一切念彌陀

    一

  念佛功德無量,能度五道眾生。尤其時屆末法,眾生障深業重,善根淺薄。其

餘法門雖善,眾生無由得入。世尊秉大慈悲,傳此念佛法門,縱佛法滅時,無量壽

經猶多住世百年。故知末世眾生欲求解脫,唯此念佛法門,可以憑賴也。

  阿彌陀佛,譯為無量壽無量光。無量壽者豎窮三際,無量光者橫遍十方。故念

一佛功德,即同念一切佛功德。佛無分別,眾生心自生分別。若有智人,則知一真

法界性,無二亦無別也。

  須知三世諸佛,皆以念佛三昧而成無上覺。凡愚不信,徒失大利也。

  般舟三昧經:「佛告??陀和,菩薩於是三昧中(念佛三昧),將有四事助其歡

喜。過去佛持是三昧,助歡喜自致得阿耨多羅三耶三菩阿惟三佛,其智慧具足。今 p-130

現在十方無央數佛,亦於是三昧中,四事助歡喜得。當來亦當從是四事助歡喜得。

  云何四事?四事者一者不信餘道。二者斷愛欲。三者當清淨行。四者無所貪。

  念佛行人,於此四事,皆應修習。不信餘道方面,對於念佛求生淨土,深信不

疑。決不聞其他法門,見異思遷。斷愛欲方面,在家居士縱然妻房不能頓斷,亦應

自知節制。當清淨行方面,梵行清淨也。無所貪方面,貪有四種,由細至粗,由輕

至濁。即愛、著、染、婬。此四者不出一貪。愛最細,著漸粗,染更粗,婬最濁。

  細觀四事,重在一婬字。故念佛人若能伏斷婬欲,往生事可辦矣。

  所以念佛三昧,功德無量,出生三世諸佛。是故道綽大師安樂集中讚曰,念佛

三昧,即一切三昧中王。飛錫大師念佛三昧寶王論中亦說,念佛三昧,善之最上,

萬行之首,故曰三昧王。

    二                               p-131

  菩薩坐禪,不念一切,唯念一佛。如是便是大禪定,便是一切三昧中王。所以

吾人應唯念阿彌陀佛,不念一切。

  云何不念一切?不念一切者,於一切法一切境,莫生憎愛心,應生慈悲心平等

心。於一切法一切境,不分別我人是非。於一切法一切境,心無所住。於一切法一

切境,不著我人眾壽相。常行柔和忍辱,恬然安靜。如是便可不念一切念彌陀了。

  不念一切念彌陀者,應常念西方阿彌陀佛,斷除一切妄想。常起精進心,不可

懈怠。不被世間八風所動,不為名聞利養所誘。

  甚至不念生老病死,不念憂喜苦樂。斷諸想念,一心念佛。將一顆心念到清似

水,明似鏡。

  若人不念一切念彌陀,不宜遊樂筵會。應樂閑靜,損減睡眠。不貪著味,不好

綺飾。無有調戲,無有驕慢,無有自大貢高。

  不念一切念彌陀者,不近惡友,常近善知識。不習外道,常樂佛法。不貪財不

蓄積,常修布施濟助貧窮。

  行者若能如是,不但可以自度,並且可以度人。無論行住坐臥,時時警覺自己 p-132

,一切想念不起。漸漸自然心不離佛,佛不離心。身心安然,四體舒泰。所以行者

如是修行,便是大受用處。

  若欲不念一切,必須清淨持戒。身口意三業清淨,無有毀犯。身戒殺盜邪婬。

口戒妄語惡口綺語兩舌,意戒貪瞋癡。若能三業清淨,自然妄想不起。若得妄想不

起,便可不著一切想念了。

  若欲三業清淨,必須持戒念佛。持戒念佛,便能放下一切,求願往生。如是行

願具足,精進不懈,自然不念一切,唯念彌陀了。這樣定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定

得親見阿彌陀佛。

    三

  不念一切唯念彌陀,不僅可以生定,並且可以發慧。所謂一念不生智慧生。心

無所住,則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為散亂心不生智慧,清淨心乃生智慧。猶如

濁水無影,淨水乃照。

  所以心無分別,乃能分別一切。心生分別想念,便不能分別一切了。例如人喜

悅時,見一切皆是喜悅。人悲愁時,見一切皆是悲愁。境因心變,心能轉境。境還 p-133

轉心,不得其正。於是於一切法,皆不能得其真實。必須心空如鏡,乃能如實知一

切法,如實見一切法,如實分別一切法。以知見如實故,智慧乃生。所以不念一切

唯念彌陀,能生智慧。

  正於佛號歷歷明明時,當下一念不生。正於一念不生時,乃能佛號歷歷明明。

所以空即是念,念即是空。非是空外有念,念外有空。如此久久用功,便識自性。

既識自性,自性亦無。自性無者,即是橫遍豎窮,具足無量功德智慧。

  如此法門,如何修習?行人用功,即從不念一切念彌陀入手。用功既久,自有

消息。

  或者有人會說,如此法門雖好,可是修來不易。雖欲不念一切,而一切雜念紛

紛而來。

  奉告各位同修,不必憂愁。只要至誠懇切念佛,一切問題便可解決。若有時間

,每日念二萬三萬五萬乃至十萬。若時間不夠,一萬亦得。如果實在沒有空餘時間

,每日念三千二千亦可以。但必須把一句佛號念得歷歷分明,決不可敷衍,僅求湊

足數字了事。

  這樣天天念,月月念,年年念。功夫純熟。亂心自調。終有一天心佛相應,馬 p-134

隨人意也。

  念佛人必須堅定信心,要發長遠心決定心。不可一日耕耘三月荒。一顆信心,

久而彌堅,相續無間,力行無懈,最後定得受用。

  當知於清閑安靜時念佛,反而不易用上力。一旦事急,反會手忙腳亂。愈是在

紛忙時憂患時,能把佛號提得緊,臨命終時方能有用。所以愈在紛忙時憂患時,更

要爭取時間,把握佛號。

    四

  念佛心要無間無雜,要相續無間,要專修無雜。禮拜即專禮阿彌陀佛,稱名則

專稱阿彌陀佛,觀想即專觀阿彌陀佛。應知專念阿彌陀佛,功德不可思議。

  何故三世諸佛,皆以念佛三昧,成就無上菩提?因為心念六凡,六凡境現前。

心念聲聞緣覺,聲聞緣覺境現前。心念菩薩,菩薩境現前。一心念佛,當然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現前。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願願為度末法時期眾生。故曰三世一切佛,阿彌陀第一。 p-135

觀經亦說,佛為救一切被煩惱賊所害者,說此清淨業法門。今此念佛法門,最能與

末法眾生相應。

  有人說佛法說空,今念佛法門取相著有,不順佛教。此人不知佛法,竟於有外

立空,空外立有。立乎有,固然是「有」,立乎空,空還是「有」。一切眾生皆以

有法而落生死。佛說一切法無生,而此人於無生中妄執生滅。故知其真與佛法相違

也。

  當知非是空外有,亦非有外空。而是有不異空,有即是空。空不異有,空即是

有。故心經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有即是空者,謂之妙

有。空即是有者,謂之真空。真空妙有,妙有真空。不二不別性原是一。如是則有

之於空,雖即而離,雖離而即。一心念佛者,念即無念,無念即念。是以於中不取

一法,不捨一法。如是則欣往西方而非取,厭離娑婆而非捨。總是不念一切念彌陀

也。

  如是法門,非但著有之人非其境界。滯空之人,亦非其境界。故大品經雲,佛

為鈍根人,說諸法空寂,以其生執見故。為利根人,說諸佛相好光明。因為利根人

,知法不著故。                              p-136

     珍重前途好修心

    一

  心如工畫師,能造種種色。三界本空,唯心所造。心甫起便是生死無明,心湛

寂即是菩提涅槃。菩提本來是空,涅槃亦非實有,若得一心清淨,假名菩提涅槃而

已。

  六道生死,亦復如是。六道本空,生死如幻。只為眾生一念妄動,隨心現境,

似有六道生死而已。如果妄心歇止,幻我原是法身,六道原是淨土。

  一切修行法門,別無他事,一皆復我本來面目而已。諸佛多劫勤苦,只是求此

自性清淨心耳。若不知淨心便是修道,卻妄起造作以為修行,便如以油滅火,徒增

熾然。

  故欲離生死境,先滅造作心。心若不生,諸法不現。淨業障經雲,性不生故,

法離熾然,即此意也。                           p-137

  眾生無知,不知自淨其意,息滅憎愛,卻日為不急之務。攀緣於財色名食睡,

造諸業障,障其清淨自性。妄隨六道輪迴。欲以此心求生淨土,無有是處。故欲生

淨土,先淨自心。自心清淨,則佛土清淨。

  一般人平時妄想不斷,雜念紛起。障清淨心,使其不能一心念佛。即此散亂妄

念,臨命終時與彼作障。障其失掉正念,障其不得往生。若人平時即不能止息妄念

,臨命終時,眾苦逼煎,焉能自持?到那時饒你滿腹經論,學問蓋世,名聞利祿,

榮華富貴,總是纖毫用他不著。

  所以平時須得老實念佛,念得佛號獨耀,萬念平息。佛號起時,忍得利衰,忍

得毀譽,忍得稱譏,忍得苦樂。將一句佛號,念得刻骨銘心,世間八風,動搖不得

。一心如箭,直求往生。如此念佛,念念中即消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平時如此修持

,念佛功夫純熟,事急時方能應用,否則平時悠悠蕩蕩,保你臨命終時慌慌張張。

    二

  所謂業障者,即汝平時心行。心行二法,易言之即身口意三業。三業清淨,則 p-138

心行如如。心行如如者,心行無違也。何謂心行無違?心行無違者,心離貪瞋癡,

行無七種過惡。

  故平時無論好事壞事,苦事樂事,得意事失意事,總莫染心。

  所謂不染心者,不是要你任何事不作。而是要你作任何事時,心中無有貪瞋癡

。行為上無有殺盜婬惡口妄語綺語兩舌。這樣作事,只有功德,無有罪過。

  如果被環境所誘,為形勢所驅,欲心造惡業時。應急提起佛號,攝心勿散。令

一切慾念平息消逝。當知一心不能二用,若能一心念佛,其他餘雜念自然消逝。

  凡一切得意事,莫去想它。一切失意事,亦莫去想它。對一切人我是非,恩怨

善惡,總莫分別憶想。心行上有罪過時,應至誠懺悔。謹言慎行,勿令再犯。千萬

不可放在心頭,憶念追悔。徒令染心,無有益處。

  千萬不可自生妄想,追憶往事。憶恩則情心不已,憶怨則悔恨交加。種種妄想

,令心不淨。須知臨命終時,一生所造諸業,悉隨心現。種種業境,一時現前。便

令行人失乎正念,不得往生。是之謂業障現前也。               p-139

  大限來時,行人若能竭力提起佛號。一心不亂,持念佛名。心中唯有阿彌陀佛

,唯願求生西方極樂。娑婆萬緣,一概放捨,無有餘念間雜。以此決定心,必現極

樂境也。故往生極樂者,即是往生自己心中之極樂也。

  所以平時心不亂起妄想,臨命終時,便不為障礙。平常日用,總須心中無事,

事中無心。心中無事者,心中不生五欲五蓋十不善也。事中無心者,對境不染心也

。如是心境無礙,以此無礙心稱念阿彌陀佛名號,方為真念佛人也。

    三

  一般貪名好利之徒,日以心鬥。唯知貪求,不肯放捨。唯知有我,不知有人。

遇人則爭勝負,遇事則爭人我。不知臨終剎那,皆成業障。如蠶作繭,還成自縛。

故無想為佛,有想便成眾生。

  無想者,清淨心也。清淨心植眾德本,一切功德,皆從清淨心生。如果心不清

淨,諸惡便生。故念佛人須是清淨心除煩惱,方能至誠心起佛號。同時至誠心起佛

號,亦必能清淨心除煩惱。                         p-140

  古德所謂誦經須銷歸自性,不能銷歸自性,便成具文。究竟何為自性?自性者

即清淨心是。自性清淨心,簡稱則為自性。

  云何誦經銷歸自性呢?佛於經中教人離貪瞋癡,你心中便不起貪瞋癡,這便是

銷歸自性。經中教人離欲惡不善法,你便離欲惡不善法,這便是銷歸自性。經中教

人廣行四攝六度,你便廣行四攝六度,這便是銷歸自性。經中教你信願念佛,你便

信願念佛,這是銷歸自性。經中說:「若有信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你便老

實依教奉行,這便是銷歸自性。

  所以銷歸自性者,不過是信受佛語,依教奉行而已。現在有些人依自意語,違

逆佛語。依自意行,不肯依教奉行,總非銷歸自性也。            

  有的人聞說自性空,便說銷歸自性便是銷歸於空。如果將一切經文銷歸於空,

便是將一切經文銷歸斷滅。要知道,佛法不歸斷滅。因為佛法者,能起無量功德。

佛法具足無量功德,焉得謂空?

  所謂自性空者,即清淨心是。清淨心即一切功德聚,以萬法唯心故。故佛說一

切法,無非欲令眾生恢復其本具之清淨心。眾生若能依教奉行,謂之銷歸自性也。 p-141

    四

  談到這裡,聯想到一切法空的道理。有人說一切法空,永嘉大師說,覺後空空

無大千。所謂罪性本空,何業之有?

  話倒是一句真話,但「空」卻不是那麼解。「覺後空空無大千」,但要你覺後

才行。「罪性本空由心造」,要你心不造,罪性本空也。如果口雖說空,心在有中

,豈不是瞪著眼說謊話嗎?

  當知心不清淨,法便不空。以心生則法生故。欲要法不生,當須先淨自心。一

心清淨,則三業無過。三業無過,則業性空。

  故念佛人,欲知臨命終時,有無業障現前,當自觀其心。如果至誠懺悔,至誠

念佛,直至一心不亂,雜念不生,方可臨終時,業障不現前。如果平時既未至誠懺

悔,亦未至誠念佛。終日裏心意馳散,追逐於五欲六塵,雜念紛飛。既看不破,又

放不下,心不離三毒,身不離七惡。若要臨終業障不現前者,無有是處。

  當知心想佛時,心即是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同樣道理,心想貪時,心即 p-142

是餓鬼,是心作餓鬼,是心是餓鬼;心想瞋時,心即是地獄,是心作地獄,是心是

地獄;心想癡愛時,心即是畜生,是心作畜生,是心是畜生。故曰若人慾了知,三

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最後告訴大家,若要心清淨。平時念佛,須著一「勤」字。臨命終時念佛,須

著一「忍」字。因為末世眾生,身心羸劣,惑業俱深。臨命終時,難免百苦交煎。

故須忍苦待時,莫失正念也。

  願諸同修,前途珍重!                         p-143

     善根福德因緣

    一

  誰都知道,修念佛法門者,目的在求生彌陀淨土。但怎樣才能往生呢?總說一

句,若人慾生西方極樂世界,須是真信切願念彌陀。

  稱讚淨土經說:「若人聞說,能生信解,受持演說,如教修行,是人命終,定

生西方。」

  如教修行,阿彌陀經標出信願行三資糧。我們應信受佛語,發願求生,持念阿

彌陀佛名號。念到一心不亂,便得往生。

  受持演說,受持者乃自利也,演說者乃利他也。我們修淨土法門,要須自利利

他,方不違佛之本願。願同念佛人,同生極樂國。

  賢護經說:「聞阿彌陀佛名號,繫心相續思惟,次第不亂,分明屜見彼佛。彼

佛告言,若欲往生,當繫心正念相續,便得往生。」              p-144

  正念者即佛念也,佛念清淨,無餘雜念,謂之正念。正念相續,即淨念相續也

。此清淨佛念,不為餘想所亂,便得往生。

  怎樣才能正念不失,相續無間呢?亂乎正念者,有十二事,即眼耳鼻舌身意,

色聲香味觸法。

  眼貪色則亂正念,耳貪聲則亂正念,乃至意貪法則亂正念。如果六根不染六塵

,念佛心便可清淨無礙,正念相續無間了。所以大勢至菩薩說,都攝六根,淨念相

繼。如此便為繫心正念相續,便可往生了。

  佛說阿彌陀經言,執持名號,一心不亂,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

陀佛極樂國土。

  還有其他的經中,亦都提到如何往生西方極樂國土。各種經中所說,雖略有差

異,但我們發現有一個共同的、不可缺少的要件,便是信願持名。亦就是說,信願

行是必要的條件。

    二

  談到阿彌陀經,有人便會指出經文所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認 p-145

為得生彼國,須要廣行眾善。何以故?因為經上明明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

得生彼國嘛。

  其實多善根福德因緣,旨在持念阿彌陀佛名號。廣行眾善雖好,但不是往生阿

彌陀佛極樂國土的生因。廣行眾善,是修其他法門的條件。

  欲往生彼國,須持念阿彌陀佛名號。如無量壽經雲,「十方眾生,至心信樂,

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觀無量壽佛經亦說:「或有眾生,

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是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

說妙法,教令念佛(此念字是心念彼佛,觀想彼佛也)。彼人苦逼,不遑念(觀想

)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

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故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

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是知往生正因,在於持念佛名。其他餘善,不過助緣而已。所以持念佛名,乃

為多善根福德因緣。修其他餘善,對於往生阿彌陀佛國土而言,總是少善根福德因

緣也。                                  p-146

  古德指出唯持念佛名是多善根福德因緣者,為數不少。為節省篇幅,我們不暇

多引。現在就依佛說阿彌陀經,申明其旨。

  所謂善根福德因緣之說,出自阿彌陀經。經雲「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

緣,得生彼國。」

  於是引起多、少善根福德因緣之論說。有人主張欲生彼國,除持名念佛以外,

還須廣行眾善。多種善根福德因緣,方能得生彼國。

  如果這種解說,是正確的話,那麼佛說「欲生我國,持念我名。」「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五逆十惡之人,臨終稱念無量壽佛,具足十念,即得

往生極樂世界。」佛語歷歷,又當作何解說?

  須知稱念佛名,當下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何以知之?若人至誠懇切稱念阿彌

陀佛名號,當下即無五欲。眼不貪色,耳不貪聲,鼻不貪香,舌不貪味,身不貪觸

。若人至誠懇切稱念阿彌陀佛名號,當下即無五蓋。無貪欲蓋,無瞋恚蓋,無掉悔

蓋,無睡眠蓋,無有疑蓋。若人至誠懇切稱念阿彌陀佛名號,當下即無十不善法。

身無殺、盜、邪婬(出家人無婬)。口無妄語、惡口、綺語、兩舌。意無貪、瞋、

癡。                                   p-147

  如果至誠懇切稱念阿彌陀佛名號,當下即無欲惡不善法,豈非多善根福德因緣

?不要把六字佛號或四字佛號輕易視之,如果過去生中,積欲惡不善法等不善根重

者,當即無法稱念。何以故?因為被不善根所障,以致無有信心,無有願心,不肯

力行持念故。

  縱然有心持念的人,因為被過去不善根所障,猶自不能持續不斷。不信我們仔

細觀察自己,真能以清淨心持念佛名者,恐怕三五聲都持續不了,便隨散亂心消逝

了。

  經雲,臨命終時,遇善知識教令念佛。若非有多善根福德因緣,怎能遇到善知

識教令念佛?不但遇不到善知識,恐怕惡報臨頭,怨家現前,將不得自在矣。

  所以我們從現在開始,便要以真誠信心,懇切願求往生心,持念阿彌陀佛名號

。這樣佛號一起,自然怨魔退散,福星照臨。當知持佛名號,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

也。

  現在我以佛說阿彌陀經為證。經雲「舍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

。」文中雖然僅說應當發願,願生彼國,而信在其中矣。若無有信,何以導願?既 p-148

具信願以後,接著便標明念佛。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先作提示,後作說明。甚麼

是多善根福德因緣呢?接著便說:「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

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

亂。」

  這是說明持念佛名,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一心

不亂者,表非是飄飄浮浮心,悠悠蕩蕩意,敷衍幾聲佛號,為多善根福德因緣也。

必須至誠懇切,持念佛名。一日或七日,念到一心不亂,方為多善根福德因緣。

  如果敷敷衍衍念佛,何得怨魔退散,福星照臨呢?那樣念佛,便不為多善根福

德因緣,便不得往生。因為這種原因,所以現在念佛者多,而往生者少。就是因為

心不懇切,敷衍佛號也。

  經中接著說「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

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這是迴應「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句。前後呼應,氣勢一貫。 p-149

意旨明顯,毫無含混之處。

  接著世尊表明悲心,示教利喜。「我見是利,故說此言。」

  這是說明,世尊見此持名即得往生之大利益,故說此言。教眾生執持名號,若

一日,若二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亂即得往生也。

  「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此是與前文「舍利弗!眾生聞

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文意前後呼應也。接著便引十方(六方諸佛者,乃略

說耳。)諸佛,為作證明。

  所以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者,意非廣行眾善也。須知阿彌陀佛聖號,即萬德

宏名也。若不持佛名,祇行眾善,而能往生西方極樂者,無有是處。因為廣行眾善

,是佛道通因,與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不起感應,持念阿彌陀佛名號,方為往生極

樂,親見彌陀的正因。

    三

  善導大師曾與金剛法師,論說念佛能否往生的問題。金剛法師認為念佛不能往

生。善導大師說,念佛一定往生。並現身作證說,如果念佛不能往生,令我直落地 p-150

獄。如果念佛即得往生,令堂內諸像放光。

  善導大師一語甫落,堂內佛菩薩諸像,一時大放光明。所以我們對於持念阿彌

陀佛名號,即得往生極樂世界,當堅信無疑。

  善導大師上殿念佛,必是汗濕衣衫,聲嘶力竭方始罷休。這種至誠懇切的精神

,是我們須要學習的。

  觀經疏立五種正行,即禮拜門,讚歎門,觀察門,讀誦門,及稱名門。於五種

正行中,善導大師獨以稱念阿彌陀佛名號為正業。其餘禮拜、讚歎、觀察、讀誦等

,皆為助業。

  觀經疏略雲,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管時節久暫,念念不捨,是名

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若依禮拜、讚歎、觀察、讀誦等,皆是助業。      p-151

    念佛三昧

  約因言,曰念佛三昧,亦曰思惟諸佛三昧。約果言,則曰諸佛現前三昧。賢護

經亦名思惟諸佛現前三昧。其義取「心想佛時,心即是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因為十法界,唯心所造故。

  念佛三昧,即是念佛定。佛於經中,亦名念佛三昧為深寂禪、三摩提、甚深微

妙定、無上菩提道等。故知念佛三昧者,欲借念佛功德,證無上禪定也。同時唯有

以念佛功德求證無上禪定,方是理不礙事,事不礙理,事理圓融。如鏡照影,能照

所照,一時俱足。故曰心想佛時,心即是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念佛三昧有兩種,一是心念,二是口念。心念曰思惟,口念即持名。若論方便

,持名勝於思惟。心無力,口來扶。故持名易,思惟難。持名力強,思惟力弱。持

名可隨緣修,思惟不能隨緣修。持名有經教可憑。般舟三昧經中,阿彌陀佛金口所

說,欲生我國,持念我名。故萬德宏名,攝盡一切功德也。           p-152

  念佛三昧,本是念十方佛。而世尊獨讚西方阿彌陀佛者,此有三種原因。一者

為令眾生標心有在,專念西方。二者阿彌陀佛,願力殊勝。因為諸佛實智,分別而

無分別。諸佛權智,無分別而分別。三者阿彌陀佛,與此土有緣。據悲華經記載,

一個多恆河沙劫以前,此土名刪提嵐,阿彌陀佛時為轉輪聖王,於此土發心出家,

終成無上佛道。

  故於十方佛中,經中獨讚阿彌陀佛。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均歎稱阿彌陀佛名

號功德。十六觀經於第十六觀中並說,如果眾生五逆十惡,臨命終時,善知識教言

,若不能心念佛者,應稱無量壽佛名號,十聲即得往生。

  如賢護經雲,「彼善男子善女人,端坐繫念,專心想彼阿彌陀如來應供等正覺

。如是相好,如是威儀,如是大眾,如是說法。如聞繫念,一心相續,次第不亂。

或經一日,或復一夜。如是或至七日七夜。如先所聞,具足念故。是人必睹阿彌陀

如來應供等正覺也。若於晝時不能見者,若於夜分或睡夢中,阿彌陀佛必當現也。

  當知釋迦無誑言,彌陀無虛願,吾人焉得不信?故當真信切願念彌陀也。   p-153

  經中復言,「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清淨持戒,具足諸行。獨處空

閑,如是思惟。於一切處,隨何方所,即若西方阿彌陀如來應供等正覺……」

  故修念佛三昧者,於一切處,隨何方所,均應作西方想。念彼西方有佛,名阿

彌陀。去此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彼佛今現在說法。

  古德有雲,向好處修,若坐若立若臥,均應面向西方。不敢向西方涕唾,大小

便利,知西方有佛也。如此修行,可增其信心,長其願力。

  無論出家在家,皆可修習念佛三昧。若能如法修習,皆能如願成就。若出家菩

薩,欲修習此三昧者。佛言第一應樂阿蘭若行,不得居處城邑聚落,朋黨眾多,憒

鬧之處。阿蘭若者,閑靜處也。何謂閑靜處?內離欲蓋,外離憒鬧也。

  第二不貪衣食,不尚貯聚,不得貪求名聞利養。

  第三不惜身命,常念捨身,求生西方。

  第四常懷慚愧,懺悔過錯,不造諸惡。                  p-154

  第五攝受正法,於正法無有疑心。

  第六當修慈悲,勿懷嫌怨,不行瞋恚。

  第七精進修行,遠離懈怠,破除睡蓋。

  若在家菩薩,欲修此三昧者。第一在家菩薩既居世間,應生正信,信敬佛法。

  第二不起慳貪,常念行施。雖施一切,卻不求果報。

  第三應歸依三寶,不事天神,不禮拜一切鬼神。

  第四不生嫉妒,常懷隨喜心。

  第五清淨如法求資生,莫作諸惡律儀。

  第六不可愛著妻妾,兒女眷屬。不染居家,不耽財寶。常樂出家,念除鬚髮。

  第七修八關齋,樂住伽藍。

  第八常懷慚愧,發菩提心,不求餘乘。

  第九恭敬淨戒比丘,求聞此念佛三昧。

  第十於法師所,生諸佛想。                       p-155

  佛於賢護經中,如是教誠。我輩眾生,理應仰承佛教也!          p-156

    馬鳴菩薩

  據記載,歷史上有七位馬鳴之多。至於馬鳴菩薩的歷史,記載亦不一致。佛祖

統紀,付法藏均有記載。鳩摩羅什大師另有馬鳴菩薩傳一卷。佛祖統紀與付法藏所

記載者略同,均與羅什本稍異。而羅什本稍詳,其餘二本稍略。羅什本謂馬鳴菩薩

,係長老婷之弟子。而佛祖統紀與付法藏,均曰係尊者富那奢之弟子。

  以記載有如是不同故,致令後人談到馬鳴菩薩,便莫衷一是,其說不一。我們

亦無法確定,何說為是,何說為非。如以己見,必欲定其是非,恐怕是者未必是,

非者未必非也。

  總之,馬鳴菩薩是佛滅後約六百年間,出世的一位大乘論師。當時佛法式微,

大乘湮滅。有馬鳴菩薩出,是大乘佛法振興之嚆矢。馬鳴滅後,復有龍樹繼起,致

令大乘佛法盛極一時。

  馬鳴菩薩之著作,有大乘起信論一卷,大宗地玄文本論二十卷,佛所行讚五卷 p-157

,十不善業道經一卷,六趣輪迴經一卷,尼鍵子問無我義經一卷等。

  馬鳴菩薩是長老婷的弟子。長老婷得法於佛陀蜜多。長老婷以昔業力故,處母

胎六十餘年。出胎時鬚髮皓白。出家後得阿羅漢,具三明六通。精進勇猛,婷不至

地。時人稱婷比丘。

  長老婷化緣既滿,欲入涅槃,憂心佛法不得傳人。於是入定觀察,誰堪出家弘

傳法化。

  觀察出中天竺,有出家外道,世智聰慧,善於辯論,堪紹法化。

  當時外道自恃高才,貢高我慢,欺壓比丘。謂諸比丘言,汝等若能與我論議者

,方可打犍椎受人供養。如其不能勝我,不得打犍椎受人供養。

  「椎」讀如「地」,凡銅鐵木瓦等,可以打出響聲者,皆名犍椎。

  當時諸比丘無能勝之者,故伽藍沉寂,無鳴犍椎者。彼外道傲極一時,無人敢

當。

  時長老婷居北天竺,欲化外道,乃行至中天竺。佛法時衰,律儀不振,出家比

丘,無有敬儀,長老婷路遇諸年幼沙彌,毫無敬意,對長老婷輕笑戲謔。可見當時

佛法,衰敗已極。但長老婷泰然受之,顏無異容。後沙彌中有廣學問者,試舉疑難 p-158

問題問長老婷。長老婷隨問隨答,而足不停留。諸沙彌睹長老之德容學問,知非常

人,始生恭敬之心。

  長老婷至中天竺後,於一寺中住止。問諸比丘說:

  「寺中何不依法鳴犍椎?」

  諸比丘言:「長老婷不知!今有一外道,善能論議,無能勝者。彼曾唱言,國

內諸沙門釋子,若能勝彼論議者,方得打犍椎。若不能勝者,不得打犍椎受人供養

。是故諸寺,無打犍椎者。」

  長老婷說:「但鳴犍椎,若彼來時,有我應付之。」

  於是諸比丘齊集共議,或許長老婷能與彼外道論議。於是鳴犍椎。

  外道聞犍椎聲,即來問言:

  「今天打這塊木頭作甚麼,莫非欲興論議嗎?」

  諸比丘言:「非是我等要鳴犍椎,有長老婷自北方來,令鳴犍椎。」

  外道言:「可令彼來相見!」

  長老婷出見外道。外道問言:「莫非汝欲論議嗎?」

  答曰:「然!」                            p-159

  即共約好,七日後,當集國王大臣沙門外道,及諸大法師,於此論議。

  至第六日夜晚,長老婷入定觀察,云何能降伏此外道。第七日明旦,大眾雲集

。長老婷先至議場,即昇高座。長老婷顏色怡懌,倍於常日。

  外道後來,當前而坐。見長老婷容貌和悅,神色泰然,且舉止具儀,備有論相

。暗自念言,看樣子頗似一位聖比丘。於是亦不敢大意。

  雙方約好,負的一方,當自斷舌。長老婷言不必,負的一方,但作弟子可也。

外道問言:

  「我們二人誰先發言?」

  長老婷說:「我既年邁,又從遠方而來,今天又是先到此而坐。所以理應先發

言。」

  外道驕傲地說:「好罷,就讓你先發言。當心!你怎麼說,我怎麼破。絕不讓

你的理論成立。」

  於是長老婷安詳地說:

  「當今天下泰平,大王長壽,國土豐樂,無諸災患。」

  當時外道,啞口結舌,不知所辯。按照論議的規矩,無言答對,即墮負邊。外 p-160

道既負,於是伏為弟子。剃除鬚髮,度為沙彌,受具足戒。

  外道心頗不甘,暗自念言,想我才高識遠,名震天下。不料一語受屈於人,竟

為人弟子!

  長老婷察知其意,為現神通。外道投誠,衷心悅伏。此外道即後來的馬鳴菩薩

  據付法藏記載說,長老婷令馬鳴入暗室取經。馬鳴曰,暗室不見,云何取經?

長老婷曰但去無妨。長老婷以神通力,伸手入暗室中,放大光明。馬鳴初疑是幻術

,因念幻術者,識破即滅。然光明不滅,益形熾盛。馬鳴乃誠服,念言此真我師也

  師謂馬鳴言:「汝雖有才智,然未得真實。如果從我學道得法,根力覺道,辯

才深達,明審義理,真將天下無對也。」

  後馬鳴菩薩,博通眾經,明達內外,辯才蓋世,四眾敬伏。於中天竺,大弘法

化。天竺國王,甚珍遇之。

  北天竺小月氏國,伐中天竺。中天竺求和。小月氏國王索三億金,當允構和。

中天竺國王答言,舉國尚無一億金,如何得三億金?小月氏王言,汝國內有二大寶 p-161

,足當二億金。一者佛缽,二者辯才比丘。

  中天竺國王不能捨,比丘為王說法相勸,王乃允議和。

  比丘既歸月氏國,諸臣議言,王奉佛缽而還,固其宜也。比丘天下皆是,當一

億金,無乃太過。

  於是王請比丘說法,將七匹馬餓至六日,繫座旁聽比丘說法。比丘說法,高明

勝達,導利弘深,辯才無礙。聽者莫不開悟。

  七匹餓馬,亦領意旨,垂淚聽法,悲鳴不已。不食水草,無念食想。諸臣知是

聖比丘,再無異議,因名馬鳴比丘。

  馬鳴菩薩於北天竺大弘法化,四眾咸稱為功德日。

  馬鳴菩薩,勸人求生淨土,曾曰:

  「眾生以住此娑婆世界,自畏不能常值諸佛,親承供養,懼謂信心難可成就,

意欲退者。當知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謂以專意念佛因緣,隨願得生他方佛土

,常見於佛,永離惡道。

  如修多羅說,若人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修善根,迴向願求生彼世界

,即得往生。常見佛故,終無有退。若觀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習,畢竟得生,住 p-162

正定故。」(見淨土聖賢錄)                        p-163

    龍樹菩薩的淨土思想

  龍樹菩薩生於南天竺,出梵志種。佛於楞伽經曾記說:「大慧汝諦聽,有人持

我法,南天大國中,有大德比丘,名龍樹菩薩,能破有無見,為人說我法,大乘無

上法,證初歡喜地,往生安樂國。」

  龍樹自幼,天聰奇悟,事不再問。猶在乳餔中時,聞梵志誦四韋陀經。經有四

萬偈,偈各三十二字。龍樹聞之,皆能明了領會其義。

  曾與友人,向術師求隱身術。術師秘其技,而授以藥。龍樹神悟,磨藥之時,

聞其香氣,便識藥味,因語術師曰,此藥有七十味,名字兩數各若干。所言皆如其

方。術師驚服,乃以其術授之。

  後因大龍菩薩,入於龍宮。九十日閱華嚴經。善解一相,深入無生。還至南天

竺,大弘佛法,摧伏外道。

  佛記龍樹往生安樂國,可見其與淨土,有甚深因緣。龍樹於其所著大智度論,

毘婆沙論等書中,均曾提及彌陀淨土。                    p-164

  大智度論曾說,念佛三昧,能除種種煩惱,及先世罪業。其餘三昧,有能除婬

不能除瞋,有能除瞋不能除婬,有能除癡不能除婬除瞋,有能除貪瞋癡,不能除先

世罪。而念佛三昧,能除種種罪,復能除先世罪。

  因為其餘三昧,皆是自力。而念佛三昧者,是自力佛力二力法門。以借佛力故

,是以能除種種煩惱,及滅先世罪業。

  龍樹菩薩造毘婆沙論,有稱讚彌陀偈云:

  「若人願作佛,心念阿彌陀,應時為現身,是故我歸命。彼佛本願力,十方諸

菩薩,來供養聽法,是故我稽首。彼土諸菩薩,具足諸相好,以自莊嚴身,我今歸

命禮。彼諸大菩薩,日日於三時,供養十方佛,是故稽首禮。若人種善根,疑則花

不開,信心清淨者,花開則見佛。十方現在佛,以種種因緣,歎彼佛功德,我今歸

命禮。其土具嚴飾,殊彼諸天宮,功德甚深厚,是故禮佛足。」

  是知龍樹菩薩,歸命西方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為十方諸佛共所稱歎。我輩罪

障眾生,更應禮讚,不可不信。應念龍樹菩薩,神悟超絕,猶自歸命頂禮。愚癡凡

夫,豈可輕慢不信?                            p-165

  由此可見,彌陀願王,於十方佛中,尤為慈悲第一。若有求生淨土者,應至誠

稱念阿彌陀佛名號。經雲欲生我國,稱念我名。彌陀淨土,稱名即得往生。誠行易

而證深者也。

  或者有人生疑,謂焉有那樣便宜事?請看龍樹菩薩,其聰明智慧,豈不如我人

也。

  龍樹菩薩曰,阿彌陀佛,今現在世,故菩薩當求生西方淨土。因佛為法王,菩

薩為法將,故菩薩世世,應生佛前。

  有人問曰,菩薩應以度化眾生為懷,何故求生佛前,不思度化眾生?

  龍樹菩薩回答說,有的菩薩,未得無生忍,未得阿鞞跋致,未蒙佛授記。若遠

離於佛,便壞善根,沒在煩惱中。不能自度,安能度人?如人乘船,猶未得度,於

中流船破,妄欲度人,己先沒水,無有是處。

  又如以少許熱湯,投於冰池。雖溶少冰,熱湯卻先凍結。所以菩薩未入無生法

忍,雖欲度人,自己卻先墮落。

  故菩薩求度,唯有值遇佛世。唯佛能度菩薩,例如象沒泥中,非象莫能救出。 p-166

  若謂自己未度,便能度人者。那麼一切凡夫皆能度人。且置凡夫莫論,應是一

切外道皆能度人。且置外道莫論,應是一切地獄餓鬼畜生皆能度人。如果一切三途

眾生皆能度人,那麼要佛何為?

  故菩薩必先自度,方能度人。經雲自疾不療,能療他疾者,無有是處。

  應知生值佛世,有無量利益。如嬰兒不應離母,遠行不應離道糧,大熱不應離

涼風冷水,寒天不應離暖火,渡深水不應離船,病人不應離良醫。所以菩薩不應遠

離於佛也。

  如龍樹菩薩大智慧人,尚求生西方歸命彌陀,吾輩愚凡,能不至誠,三業歸命

阿彌陀佛耶?                               p-167

     西蓮西蓮

    一

  許多住眾,都希望我談談開山的經過。十幾年來,大事小事有兩籮筐,只是沒

一樁值得一提的。所以每次我只是笑笑而已。

  今年是師父往生十週年,心中有說不出的感觸。人到有感觸的時候,往往喜歡

歎氣。我想,我就歎口氣罷。

  想當年……。

  那是民國六十年春天,那時我住松山寺。承蒙恆毅法師,讓給我四百四十四坪

山地。我喜這兒有一道山泉水,心想,在這兒清修倒是好地方。於是以八萬元成交

了。

  回松山寺後,到方丈室見師父。

  「師父!我買了塊山地,打算起間茅蓬念佛去。」             p-168

  師父一面忙著手邊的事情,一面回答:

  「年輕人學佛,住山清修,是件好事情!」

  師父沒抬頭,繼續忙他的事情。

  轉眼間到了年底,幾間平房已經完成。於是先向當家師靈根法師(現在是松山

寺的住持和尚)告假。靈根法師說:

  「你應該先向師父請假!」

  於是再度進方丈室,向師父說明來意。師父沉吟半天說:

  「好吧!我准你三年假,三年後得回來!」

  那天師父突然變得非常溫和,平時我很少聽到老人家,有那樣溫和的聲調:

  「我知道你住不慣經懺道場。其實我當初的志願,亦不是建立經懺道場。這都

是不得已……

  請假三年,我不希望你在外邊趕經懺!如果道糧不繼。只管關起門來念佛,自

有龍天護法……」

  當時含淚離開方丈室,擦乾淚水回寮房。                 p-169

    二

  二尺半長四寸寬一塊木板,用鐵釘釘在路口的樹身上,上面寫著「梵淨山西蓮

淨苑」,就算完成了全部的晉山典禮。

  真是有賣的,就有買的。腳跟還未站穩,同學們便來要求講經。我說沒有房舍

。有人說另蓋。我暗想,談何容易?台灣銀行通不過呀!最後有人提議,搭建茅草

房子。大家都認為此案可行。

  我於是寫明信片,請修擋土墻的陳老闆來商議。他聽說廟裏要起厝,認為財路

來了。跑得滿面紅光,走進門來。聽我說要起一間草寮,他的臉馬上長下來,連說

  「我不會,我不會──假使我祖父在時,他會起草寮。」

  我暗想還是老英雄有辦法。可惜自己生不逢時。

  事情吹了,大家一商議,求人不如求自己,自己動手。

  於是請里長幫忙,准許用山上的竹子與茅草。經過大家一陣手忙腳亂,草寮真

的起成了。                                p-170

  這間草寮,用處可大啦。念佛時,放上坐墊打坐。上課時,拿走坐墊排課桌,

立刻變成講堂。用齋時,換上飯桌又變成齋堂。夜晚睡覺就是寮房。偶爾來個把客

人,那兒便是待客廳……。

  我稱那座草寮為圓通寶殿。因為它不但具有多方面用途,妙用圓通。同時法體

圓通,墻壁有洞,可以通天。屋頂有洞,可以通天。處處有洞,皆可以通天。如此

圓通無礙,非圓通寶殿者何?

  但亦有一項美中不足,就是雨來先漏水,雨去遲遲晴。

  既然有了講經的處所,不能師出無名。於是找來一塊木牌寫上「佛教青年念佛

會」掛在門口。表示人窮法不窮。

  有一天下午,慧修告訴我:

  「明天是念佛會,來的人多。米不夠了,怎麼辦?」

  我一皺眉,心說,糟!終於大難臨頭了。我馬上當機立斷地說:「煮稀飯!」

  「同時買菜錢亦沒了!」

  我笑笑說:「沒關係,我到菜園裏,採空心菜去。」            p-171

    三

  有一天上午,突然里幹事大人駕到。他向四週掃視一遍說:

  「你這兒大小亦算是個廟,應該刻個圖章,以後好辦事!」

  我想,對,建得起廟,就刻得起圖章。於是馬上到三峽刻圖章。說妥三天後取

章子。

  三天期到了,我問慧修:

  「常住有多少錢?」

  「連角子算上,一共有八十元。」

  「窮家富路,出門得多帶些錢。你給我五十元,我取圖章去!」

  我盤算著,老價錢,一個字五元,四個字二十元。材料費五元,共計二十五元

。去三峽車費一元五角,往返三元。算來還剩二十二元,沒問題,綽綽有餘。

  但是沒想到那是去年的民曆──看不得了。                p-172

  到了三峽,走進刻字店:

  「取圖章!」

  刻字先生抬頭看看,是個和尚,準知道是西蓮淨苑來的,三峽沒第二分兒。於

是把圖章取出來,蓋個樣子遞給我。我一看「西蓮淨苑」四個字,刻得橫平豎直:

  「多少錢?」

  「連工帶料八十元」

  我嚇了一跳。這先生有神通,把我常住的存款算準了。總算我臨危不亂,處變

不驚:

  「好!你先收起來,等我買了東西,回頭來取。」

  走出刻字店,心中暗想,看來腰裏四十多元大洋,遮不了風擋不了雨。如果再

呆下去,說不定要惹難堪。──乾脆,早打快板三歸為妙。

  於是急步走向車站。將到車站的時候,遠遠望見一位出家人,寬袍大袖,在馬

路上擺來擺去。走近一看,原來是如定戒兄。連忙上去打招呼:

  「大戒兄!您老真有閑情逸趣,跑三峽來晾長衫啦。」           p-173

  他一看是我,一拍大腿說:

  「嗨呀!我就是來找你。坐車過了站,正在這兒發愁呢。」

  我笑嘻嘻地說:

  「看見你,我就不愁了。」

  「怎麼?!」他莫名其妙地問。

  「腰裏有沒有錢?」我低聲問。

  「有。」

  「走!咱們取圖章去!」

  取過圖章,我問:

  「咱們中午加菜好不好?」

  「好哇。」

  「走!到菜市場去!」

    四

  有一天,達中師兄向我說:                       p-174

  「你現在有個地方了,應該請師父和當家師去看看。」

  我想也好,三年的假期快滿了,亦應該向師父續假。達中師兄又叮嚀說:「到

時候,雇輛計程車,請師父去!」

  我暗道,我再沒出息,也不能讓師父與當家師擠公路車。於是向師父及當家師

,提出邀請。兩位老人家,欣然垂允。

  空蕩蕩的房間裏,只有一桌一椅一張床。床上無被無褥,只有一張榻榻米。

  我安慰自己說,這亦算不錯了,當年維摩詰的房間裏,還沒這多擺設呢。

  師父非常慈悲,在床上打坐。並指示我很多事情。例如買地的問題啦,以後建

殿的問題啦。並且告訴我,嗣後收徒弟,男眾外號用「惠」字,女眾外號用「慧」

字。

  最後低聲向我說:「智諭,我看你不能回松山寺了,因為離不開。你就看守這

個地方罷!」                               p-175

  那段日子裡,實在太忙,每天不是忙窮,就是窮忙,所以難得去看師父;有時

去松山寺,又碰巧師父不在家。所以師徒們難得遇在一起。

  民國六十五年農曆十一月十七日,是師父壽誕之日。一大早趕到松山寺,給師

父拜壽,才知道師父有病住院了。

  晚上師父坐輪椅回來,與大家見面,我擠過去向師父問安。師父爽朗地說:「

沒關係!再過幾天,便出院了。」

  我想,老人家身體,向來健朗,有點兒小毛病沒太大關係。

  回來後,便計劃領導打佛七。此期間亦曾以電話問過宏明法師,宏明法師只是

回答師父還在醫院裡。

  直到農曆十二月初四日,用早齋時,達中師兄忽然來了,才知道師父昨夜往生

了。

  乍聞噩耗之下,我一時不知所云。達中師兄眼圈兒紅紅的,讓吃飯亦不吃,匆

匆地走了。

  自己獃獃地怔在當地,不知如何是好……                 p-176

  寫到這兒,發現天色已暗下來,隔窗外望,太陽快下山了。不由長長呼出一口

氣來。

  「師父走了,已經十年……」

池畔蓮鈔  第二集終
推薦閱讀:

凈空法師講《金剛經》十八
法華經今解 (方便品二之六)~悟顯法師 講述
全職法師的作者是誰?
老法師:怎樣念佛
修行與生活座談會文字版  定弘法師主講  (第一六八集)

TAG: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