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岳太極拳論 左重則左虛 右重則右杳
05-30
王宗岳前輩「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重心學說的科學性和嚴密性。注意:這時「重」與「沉」同解,「杳」與「虛」同解。無論哪家太極拳,哪門哪派,哪一招哪一式都將毫無例外地符合這一原則。練拳者覺得自身彆扭,必定是違背了這一重心學說;推手中失機失勢,站立不穩,也必定是違背了這一重心平時走路,抬左腳,左手必揮下;起右腿,左手必向上。就因符合「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才有你的平衡和瀟洒。比如說你右腿在前,踩中了一塊西瓜皮身體迅速前俯,右腳負重前滑。這時如果你本能的舉起左手,那麼左手上升為輕,而此刻左腳已虛,不符合重心原理,你必摔倒無疑;如果你在緊急情況下的反應是右手揮起,那麼必定有助於你重心迅速前移,符合「右重則右杳」的原則,則跌一跤的尷尬,瞬間便可解除。君不見滑冰運動員往往一隻腳負重長距離滑動,而他同側的手必定高高舉起,就是因為也要符合同樣的準則。 以往,一些太極拳家在談到太極拳的「輕重」、「虛實」時,總是籠而統之地說全身都要分虛實:腳上有虛實,手上有虛實,腰上有虛實,全身處處有虛實。這「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的解釋之所以歷來莫衷一是,含混不清,皆是因為沒有弄清太極先賢們真正用意所指。說到底「上分輕重,下分虛實」是講手與腳的配合,是上下肢的協調。練太極拳者周身分出陰陽來的根本目的,也是著眼於周身的協調。孤立的談身體的某一部分「陰陽」、「虛實」、「 開合」、「輕重」充其量不過是造就了一些各自為戰的散兵游勇,而找出身體對應部分的輕重.虛實的辯初學者在練習太極拳套路時,往往搞不清一招一式中重心是放在哪個腳上,往往是重心錯在哪裡。那麼我們就可以根據「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的原則和我們確定手的輕重的辦法,很容易決定我們的重心該放在前腳還是後腳,左腳還是右腳。初學者當時時刻意求之。而你一旦擺下了姿勢,很容易找到立身中正,力撐八推手技擊中,在被對方施以不同方向.不同質量的外力的情況下,要能始終保持上肢的「輕重兼備」、下肢的「虛實分明」,這是立於不敗之地的根本保證。在激烈的對抗中,周身的協調顯得尤為重要。而且只有經過平時的刻苦訓練,才能達到這種協調。因此在平時的推手打拳中,你的右手轉到了上方,那麼你的右腳則必須踩實。這也是我們在推手中重心前後移動的理論根據。追問:您的意思是重心在右腳右手必是虛,重心在左腳左手必虛嗎?前面已講過,孤立的談身體的某一部分「陰陽」、「虛實」、「 開合」、「輕重」充其量不過是造就了一些各自為戰的散兵游勇,在推手過程中,「陰陽」、「虛實」、「 開合」、「輕重」是要不斷轉換的,身體重心也是不停轉換的。左重則左虛,右重由右杳」「是講述太極拳在對敵走勁上的變化原則,與後句之「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彌促」是相輔相成的排比句,強調太極拳對敵上「化」字訣勁應用原則。太極拳所謂化勁,即是在太極拳中的應用,在推手或實戰練習時,對方來力向我進擊,我方摒棄習慣性往前的頂力,而是接彼來力,繼續向後引帶,以至對方找不到著力點,繼續習慣性向前使力,並致失重前仆,此即為進之則愈長。同樣,對方力點向我上方進擊,我方不向下壓奪其勢,而是順其勢向上方引帶,對方來力必失力點,以慣性上行,必致仰之則彌高。而對方失去力點或受到我方制約欲抽身後退時,我方粘連對方緊密不丟,則致對方退之彌促。左重則左虛,說的即是這個道理,對方向我左方用力,我方即實右而虛左,使對方找不到左方的著力點;右重則右杳,即右方來力,使其杳然不知著力處,這種勁力不丟不頂的運用,即屬牽動四兩撥千斤,是太極拳重要的對敵方法之一。太極拳技術的一種捨己從人、隨曲就伸的運動方式,不硬碰硬頂,使對方無法獲得著力點,然後再引進落空,達到無為而無所不為的特殊效果。 其一 這句話也出自王宗岳所撰寫的《太極拳論》,它高度概括了太極拳對虛實的要求。所謂「重」是指重心移動方位過於填實而產生的獃滯現象。太極拳演練或推手時所出現的偏重、雙重都是弊病,應盡量加以改正或克服。 「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是指與人交手時,左側的肢體如微感重心過多偏移,就立即把左側肢體放鬆變虛,把勁力隱去;右側如微感重心過多偏移,就立即把右側肢體放鬆變虛,把勁力隱去,使得對手無法確切掌握你的勁力方向,更不好把握你的重心而進攻。眾所周知,發放必須得到對手的重心實處,如得不到對手的重心實處,那就很難施力發放。因此,凡對手想要得你重心實處,你就相應地變換虛實,使對手感到發勁發到棉花堆卜-一樣而找不到實勁。這裡主要依靠肢體觸覺等感知的靈敏度,來作出迅速和精確的反應,使對方感到難以捉摸。例如:對方好像能按到我的重心實處了,但真正按來時,實處不早不遲地已經變虛,這「實勁」彷彿就沓如黃鶴了。而李亦畲(1832~1892)的《五字訣》說:「左重則左虛,而右已去;右重則右虛,而左已去。」此話既本於《太極拳論》,又增添了以腰為軸、借力反攻的含義。這就在大體上相當於其他拳術所常說的「左避右趨」與「右避左趨」了。當然,在趨避的具體方法上,依然是各有特點的。 為了便於掌握虛實相生這一太極拳運動特點,須注意以下幾點: (1) 分清主要的三個虛實,即腳的虛實、手的虛實和一手一足的虛實 (2) 注意調整左手左足和右手右足的虛實,這是「上下相隨人難侵」的主要關鍵。 (3) 要根據輕重浮沉的原則,經常檢查自己劃虛實中的缺點。 (4) 要做到雙輕、雙沉和半輕半重這三個無病虛實,這要刻刻留心,久久鍛煉才能養成。 (5) 推手時不要忘卻「隅手對待隅手」的原則。正手與四隅手要相互轉換,兩者俱練。其二左重則左虛, 右重則右渺。剛弄明白是怎麼回事,平時我是不喜歡看那些前人留下的太極拳論。一來古文水平較低,二來那些口訣也是欲言又止。一開場通常都是「太極者.....」, 我的頭就大了。 太極拳之所以叫太極, 動作須分陰,陰靜實而陽動虛, 活動的就為陽,所以不符合陰陽理念的動作就全是錯的。這麼簡單的道理原來我怎麼就沒想到。而意識活動才是太極拳的主體。否則太極拳那幾個招式如何能克敵制勝, 正如有人評道: 東邊一拳, 西邊一腿,慢吞吞如摸魚,著實可憐。 這麼複雜高深的拳術, 必定不是文化水平低的人能造出來的。我贊同太極拳來源於道家的說法。從前論證的源於陳家溝的說法很是可疑, 如今的陳式竄蹦跳躍,發勁剛猛, 似乎走上了另外的路子。另一個覺得奇怪的是楊露禪的成就高得可怕, 而他並不是一個文化程度很高的人,歷史上也只說永年人楊福奎去陳家溝謀生,從陳長興處學得太極拳。這人簡直是天造奇材, 就是包租婆說的百年一遇的那種。象這種高級拳術, 掌握了拳理, 自然事半功倍,不懂拳理, 就只能在架子中慢慢摸索, 雖然總有一天豁然開朗, 還是要花大量時間來積累內力的。太極十年不出門,那是指領悟力高的。要是我們這種三天打魚兩天晒網的, 一輩子就只能是老頭保命操的幹活了。楊家雖然對太極拳的推廣普及有巨大的貢獻, 但打架的秘訣是絕不外傳的。所以廣大的業餘愛好者也只能練練外形, 什麼意念眼神的配合都沒有, 慚愧的說我就是這樣子的, 練了也不知所以,漸漸就失去興趣了。我有一本太極拳全書,每個拳種都照例寫上前輩們的太極拳論:「任他巨力來打我, 牽動四兩撥千斤」照著書來練, 巨力來打我就得被打成肉餅。過去沒有專利,秘訣露出來,師傅吃飯的傢伙就沒了。秘訣傳出來也就是幾句話,後人摸索一輩子也不見得明白,維護世界和平的重任也落不到咱們頭上。其三其實,困惑各位的就是「左重」與「左虛」,「右沉」與「右杳」在太極拳拳理中都是相對的:「左重」和「右沉」現象在太極拳拳理中屬「陽實」性現象,而「左虛」和「右杳」現象在太極拳拳理中屬「陰虛」性現象。按照太極拳拳理中的「陰陽虛實」現象理所當然的是相對相等的才對,左側「左重」(左側陽實)了右側必然「右虛」(右側陰虛)才對;右側「右沉」(右側陽實)了左側必然「左虛「(左側陰虛)才是太極拳的陰陽虛實相對相等之宗旨。只有做到了太極之理的陰陽虛實相對相等才能相動而衡,這是太極拳拳法在實戰時的得機得勢時的現象。王宗岳先生在其拳論中論述的「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正是這種陰陽虛實相對相等相動而衡時的得機得勢之勢,緊接著論述的「左重則左虛,右沉則右杳」。就是不得機不得勢時的現象:身體左重了時,身體的中心肯定向左偏沉,重心一旦因此而失衡,身體肯定會向左側傾覆,而傾覆時所佔用的空間就是「左虛」的內涵了。這也象體操運動員在平衡木上做動作時,身體一旦向右或者向左偏沉失衡時,如果這種向左或者向右的偏沉大於自控能力時,那從平衡木上掉下來就是絕對現象了。明白了「左重則左虛」的涵義,那「右沉則右杳」的涵義就屬觸類旁通了。也就是說: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是相對的;而左重則左虛,右沉則右杳就是絕對的了。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陳式太極拳內功修鍊的三個關鍵
※太極拳509問(五)
※趙堡太極拳實戰中的摔打拿(1)
※吳氏太極拳北派八法秘訣
※陳照丕晚年太極拳見解(手抄本)